研究生: |
游季庭 Yu, Chi-Ting |
---|---|
論文名稱: |
三套鋼琴系列教材之音樂創作內容分析研究 A Content Analysis of the Music Creation Part of Three Piano Method Series |
指導教授: |
林小玉
Lin, Sheau-Yuh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音樂學系 Department of Music |
論文出版年: | 2020 |
畢業學年度: | 108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245 |
中文關鍵詞: | 鋼琴系列教材 、音樂創作 、芬貝爾基礎鋼琴教程 、美啟思成功鋼琴教程 、好連得成功鋼琴教程 |
英文關鍵詞: | piano method series, music creation, Faber’s Piano Adventures Basic Method, Helen Marlais’ Succeeding at the Piano, Hal Leonard’s Piano Lesson |
DOI URL: | http://doi.org/10.6345/NTNU202000479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192 下載:14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探討《芬貝爾基礎鋼琴教程》、《美啟思成功鋼琴教程》與《好連得成功鋼琴教程》之音樂創作內容,以內容分析為研究法,分析與比較各套教材《鋼琴教本》及《鋼琴樂理》以音樂要素進行「作曲」與「即興」之編排進程與比例。本研究獲致結論如下:
一、 《芬貝爾》《鋼琴教本》的音樂創作內容皆為即興,「旋律」占最多,「和聲」次之,編排上由淺入深,「其他音樂要素」之運用則較少且不連貫;《鋼琴樂理》即興比例較高,作曲和即興皆以「旋律」占最多,編排能循序漸進,而作曲於各音樂要素之運用上內容相對較少。
二、 《美啟思》《鋼琴教本》的音樂創作內容以即興的比例較高,「旋律」占最多,僅針對調性之內容循序漸進的編排,無「其他音樂要素」之運用,作曲運用的音樂要素則較缺乏系統性;《鋼琴樂理》以作曲的比例為高,「旋律」占最多,編排進程能由淺入深,即興所運用的音樂要素則較少。
三、 《好連得》《鋼琴教本》的音樂創作內容皆為即興,運用之音樂要素以「旋律」占最多,針對音高與調性之概念編排上循序漸進,「其他音樂要素」之運用則較少;《鋼琴樂理》以作曲的比例較高,運用之音樂要素以「節奏」占最多,然「節奏」與其他各音樂要素之編排皆較缺乏系統性。
四、 三套《鋼琴教本》之作曲比例較低、編排進程較不連貫,即興之比例皆相對較高,以「旋律」占最多,編排較具系統性,又以《芬貝爾》內容最豐富;三套《鋼琴樂理》即興比例較低且編排上較無連貫,《芬貝爾》和《美啟思》之作曲內容編排能夠由淺入深,音樂要素之運用以「旋律」比例最高,又以《美啟思》之內容最豐富。
最後,本研究依據研究結論,針對教材設計者、教材使用者及未來研究提出建議。
This research aims to investigate the “music creation” part of three piano method series, namely Faber’s Piano Adventures Basic Method, Helen Marlais’ Succeeding at the Piano and Hal Leonard’s Piano Lesson. Applying the method of content analysis, the study analyzed the Lesson Book and Theory Book from each method series to compare the progressing sequences and proportions of “composition” and “improvisation” in the “music creation” part of three series.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have been reached:
Firstly, the music creation part of Faber’s Lesson Book consists solely of exercises of “improvisation,” arranged progressively with a particular emphasis on “melody” followed by “harmony.” Exercises of other creation aspects are considerably less and scattered. In the Theory book, exercises of “improvisation” is also made up a large proportion of the “music creation” part, and the exercises in both “composition” and “improvisation” emphasize most on “melody.” While the arrangement is also made progressively, the application of each music element in the “composition” part is highly limited.
Secondly, the music creation part of Helen Marlais’ Lesson Book is also comprised mainly of exercises of “improvisation” particularly focusing on “melody.” The arrangement is based solely on the circle of fifths without consideration of other musical elements. In the exercises of “composition,” the application of all musical elements is fragmented and unsystematic. In the Theory Book, a higher proportion on exercises of “composition” is seen. While the main focus is also on “melody,” the arrangement is well ordered progressively. On the other hand, the “improvisation” part adopts a considerably less amount of musical elements in a sporadic manner.
Thirdly, the music creation part of Hal Leonard’s Lesson Book is also fully made up of exercises on “improvisation,” emphasizing also mainly on “melody.” While the arrangement is made progressively in accordance with pitch and tonality, the application of other musical elements is much restricted and fragmented. The Theory Book has a higher proportion on exercises of “composition” with a special focus on “tempo,” but the arrangement of all the exercises is lopsided with a lack of systematic progression.
Fourthly, the Lesson Book of each method series contains a very small(or zero)amount of “compositional” exercises with discontinuous arrangements, and takes comparatively a bigger proportion on “improvisation” exercises mainly focusing on “melody” and are arranged progressively. Of the three series, the “improvisation” exercises in Faber’s Lesson Book is particularly abundant and well-designed. The Theory Book of each method series has a smaller amount of “improvisation” exercises with unsystematic arrangements while provides a comparatively larger amount of “compositional” exercises. Of the three series, the “compositional exercises” in Faber’s and Marlais’ are especially well arranged and progressively sequenced focusing on “melody.”
Based on the conclusions, the researcher proposed suggestions for designers and users of piano teaching materials as well as for future research.
一、中文部分
方銘健(1997)。藝術、音樂情感與意義。臺北市:全音樂譜。
毛連塭、郭有遹、陳龍安、林幸台(2000)。創造力研究。臺北市:心理。
吳舜文(2003)。創意的學習與教學-音樂教育師資創造力教育之規劃研究。載於徐秀菊(主編)。中小學一般藝術教育師資培育學術與實務研討會論文集(頁453-471)。 臺北市: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
吳蕙純(2007)。兩岸三地小學音樂創作教學課程綱要與教材內涵之分析比較(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李斐琳(2008)。肢體律動在音樂即興創作教學之應用與研究~以國小四年級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李榮棻(2014)。《芬貝爾首部鋼琴教程》與《艾弗瑞全能鋼琴教程幼童本》之研析與比較(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林小玉(2001)。由音樂藝術之本質探討多元評量於音樂教學之意涵與實踐。音樂藝術學科,1,61-88。
林小玉(2002)。音樂創造力之內涵與研究趨勢探討。音樂藝術學刊,2,87-118。
林小玉(2006)。臺美音樂創造力教育的歷史面。音樂藝術學刊,4,30-44。
林小玉(2007)。音樂創造力-概論、教育心理學觀與實徵研究。臺北市:五南。
林小玉、紀雅真、簡菁瑩(2004)。臺美國小五年級音樂教科書創作部分之比較研究。載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主編),音樂教育學術研討會─音樂教育的趨勢與展望論文集(頁213-234)。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林正枝 (1982)。兒童鋼琴教學。臺北市:全音樂譜。
林京燕(2009)。艾弗瑞全能鋼琴教程與好連得成功鋼琴教程鋼琴教本中運用爵士音樂教學內容之比較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林美君(2015)。「巴斯田成人鋼琴教程」與「艾弗瑞成人全方位鋼琴教程」內容比較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臺北市。
林逸婷(2013)。巴斯田才能鋼琴教程、芬貝爾基礎鋼琴教材、可樂弗鋼琴叢書鋼琴教材內容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林曄宣(2004)。《艾弗瑞全能鋼琴教程》與《好連得成功鋼琴教程》兩套初級鋼琴教材之比較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師範學院,臺北市。
金信庸(1993)。節奏在音樂創作中之運用。臺東師院學報,5,279-298。
柯如庭(2008)。鋼琴即興運用於國小學童音樂創作能力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紀寧(2016)。臺灣與大陸國初中音樂教科書之創作內容分析比較(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胡聖玲 (1997)。初級鋼琴教本探討。國教天地,120,46-53。
胡慧芳(2003)。即興運用於初階鋼琴教學之探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屏東縣。
范儉民(1996)。音樂教學法。臺北市:五南。
康謳(1980)。大陸音樂辭典。臺北市:大陸。
張世彗(2007)。理論、技法與教學。臺北市:五南。
張喬惠(2011)。「艾弗瑞」與「芬貝爾」初級鋼琴教材內容之分析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教育部(2002)。創造力教育白皮書:打造創造力國度(中文版)。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18)。十二年國民教育基本綱要國民中小學暨普通型高級中等學校藝術領域。臺北市:教育部。
梁寶華(2005)。音樂創作教學:新世紀音樂教育新趨勢。香港:卓思。
梁寶華(2014)。音樂創作教學-理念、原則和策略。北京市:人民音樂。
郭妤凡(2014)。芬貝爾鋼琴教材之鋼琴功能性技巧之內容分析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郭曉玲(2005a)。《芬貝爾基礎鋼琴教程》之分析。載於國立臺北教育大學(主編),九十四年度鋼琴教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94-112)。臺北市: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郭曉玲(2005b)。回顧與前瞻:鋼琴教材的選擇與運用。載於國立臺北教育大學(主編),九十四年度鋼琴教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114-130)。臺北市: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陳永明(1991)。國民小學音樂科音感教學創造思考研究。臺北市:南海。
陳永明(1994)。論創作思考模式(策略)在國小音樂創作教學中的應用。國民教育,34,48-62。
陳玉琄(2006)。高雄縣市國小音樂教師之「音樂即興」教學現況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陳芯綺(2008)。「芬貝爾基礎鋼琴教程」與「好連得成功鋼琴教程」兩套初級鋼琴教材之比較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
陳威龍(2006)。實施創造性問題解決教學法對於國小五年級學童創造力與科學學習成效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陳美然 (1994)。鋼琴啟蒙教學。國教月刊,41(1-2),40-44。
陳祐加(1996)。創造思考策略教學對國小學童曲調創作學習效果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師範學院,臺中市。
陳筱茜(2014)。幼兒鋼琴教材之內容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臺北市。
陳慧(2014)。《芬貝爾基礎鋼琴教材》與《美啟思成功鋼琴教程》兩套初級鋼琴教材內容分析比較(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陳龍安(1995)。創造思考教學的理論與實際。臺北市:心理。
彭聖錦、陳美珠(譯)(1980)。教好鋼琴的秘訣(原作者:J. W. Bastien)。臺北市:全音樂譜。(原著出版年:1979)
曾焜宗(2006)。音樂的教育功能。高雄市:復文。
曾琪斐(2009)。國小六年級生編曲過程後設認知之分析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湯偉君、邱美虹(1999)。創造性問題解決模式的沿革與應用。科學教育月刊,223,2-20。
黃秋敏(2004)。國小學童創造思考與批判思考在科學問題解決歷程中之關聯性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屏東師範學院,屏東市。
黃靖雅(1994)。巴斯田與可樂弗兩套初級鋼琴教材之分析比較(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黃麗卿(1996)。創造性音樂遊戲與傳統音樂教學活動中幼兒創造行為表現之差異比較(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黃麗瑛 (1993)。鋼琴教學論。臺北市:五南。
楊兆禎(1976)。音樂創作指導。臺北市:全音樂譜。
楊兆禎(1978)。音樂創作指導。臺北市:全音樂譜。
楊孝濚(1979)。內容分析法。載於楊國樞(主編),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法(下)(808-831頁)。臺北市:東華。
楊雅茜(2013)。《音樂樹》鋼琴教本內容分析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楊嘉怡(2006)。探討學齡前學生鋼琴聽音訓練及其與鋼琴彈奏之關係-以艾弗瑞全能鋼琴教程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葉詩盈(2008)。《芬貝爾基礎鋼琴教程》作為鋼琴啟蒙教材之探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葉維珍(2012)。國民中學藝術與人文領域教科書音樂創作之內容分析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詹秀美(1989)。國小學生創造力與問題解決能力的相關變項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詹啟德(2012)。2000 至 2011 年創造力文獻之研究趨勢(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高雄市。
劉文傑(2016)。《艾弗瑞四手聯彈鋼琴曲集》與《鋼琴四手聯彈經典必彈(簡中版)》教材之研究-以鋼琴初學者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劉新圓(2011)。音樂即興:理論與實務初探(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劉蕙華 (1994)。談兒童鋼琴啟蒙教學。國教輔導,33(6),46-51。
劉瓊淑 (1996)。小學階段的鋼琴教學。國民教育,36(4),25-30。
樊禾心(2007)。鋼琴教學論。上海市:上海音樂。
歐用生(1991)。內容分析法。載於簡茂發、黃光雄(主編),教育研究法(頁229-254)。臺北市:師大書苑。
歐用生(2003)。課程典範再建構。臺北市:麗文文化事業。
蔡雅棻(2017)。《布拉姆鋼琴技巧》第一冊與第二冊之內容分析與教學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臺北市。
鄭潘育(2016)。《芬貝爾》與《美啟思》兩套鋼琴系列教材鋼琴樂理之內容分析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賴宜含(2010)。艾弗瑞全能鋼琴教程與巴斯田才能鋼琴教程學齡前鋼琴併用聽音教材教學內容之比較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賴美鈴(2007)。【美國音樂課程標準暨實施概況】。未出版之原始資料。
賴韋璇(2017)。《羅琳鋼琴藝術家教學法》教材內容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應詩真(2003)。鋼琴教學法。臺北市:世界文物。
謝欣吟(2008)。國小五年級學生音樂即興表現之成效—運用戈登音樂語法教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鍾靜儀(2000)。初級鋼琴系列教材之比較研究:可樂弗鋼琴叢書、巴斯田才能鋼琴教程、艾弗瑞全能鋼琴教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高雄市。
顏伊伶(2013)。《巴斯田才能鋼琴教程》與《芬貝爾基礎鋼琴教程》之內容分析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顏嘉徵(2014)。《Fritz Emonts世界鋼琴教本》內容分析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魏君如(2006)。《艾弗瑞全能鋼琴教程》與《好連得成功鋼琴教程》兩套初級鋼琴教材之內容分析與比較(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羅雅莉(2008)。圖像符號應用於國民小學音樂創作教學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蘇金輝(2010)。從音樂創作的發展探討數位音樂在教學上的實踐。人文社會學報,6,85-107。
二、英文部分
Campbell, P. (1911). Unveiling the mysteries of musical spontaneity. Music Educators Journal, 78(4), 21-25.
Elliott, D. J. (1995). Music matters: A new philosophy of music education. New York, N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Lu, Y. (2012). Survey of eighteen North-American piano method books: Repertoire selection and categories (Unpublished master’s thesis). Retrieved from http://piano.uottawa.ca/wp-content/themes/pianolab/Publications/Methods/Lu_Yuanyuan_2012_thesis.pdf
National Coalition for Core Arts Standards. (2014). National core arts standards. Retrieved from https://nafme.org/my-classroom/standards/core-music-standards/
Radocy, R. E., & Boyle, J. D. (2003). Psychological foundations of musical behavior (4th ed). Springfield, IL: Charles C. Thomas.
Sundell, K. (2012). Comprehensive musicianship and beginner piano method books: A content analysis (Unpublished master’s thesis). Retrieved from https://www.ruor.uottawa.ca/handle/10393/23570
Uszler, M., Stewart, G., & Scott, M. S. (2000). The well-tempered keyboard teacher (2nd ed.). New York, NY: Schirmer.
Webster, P. R. (1990). Creativity as creative thinking. Music Educators Journal, 76(9), 2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