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蕭令杰
論文名稱: 台灣歷史社會學的發展(1960-1990)
指導教授: 賴澤涵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歷史學系
Department of History
論文出版年: 2003
畢業學年度: 91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25
中文關鍵詞: 歷史社會學史學史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43下載:91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1960-1990台灣的社會科學始終與美國核心學術發展亦步亦趨,在學術世界體系中屬於被動
    的從屬地位。1970年代行為科學影響下的社會科學,基本預設是「非歷史」的,因此歷史
    學無法跟社會科學有對等互動,歷史學只是社會科學理論的消費者。
    隨著世界社會科學理論的變遷,舊有學術框架限制的打破,1980年代社會學體認到理論本
    土化的重要。但要建立符合本土社會文化的理論,必須有賴對本土社會的研究,因此歷史
    社會學重新受到世界學術體系的重視,韋柏與年鑑學派的歷史社會學在1980年代相繼成為
    學術主流。深受世界學術體系影響的台灣也受到這股潮流的衝擊,於是歷史社會學的研究
    方式反而成為建立理論的基礎。因此1980年代後,社會學也試圖從歷史資料歸結出理論,
    歷史學也加入理論生產者的行列,不再僅是過去地位低落的理論消費者。

    第一章 史料學派範型獨霸時期 第一節 史料學派範型地位的建立 第二節 史料學派的困境 第三節 來自新範型的挑戰 第二章 社會科學新範型的引進 第一節 學術世界體系的核心與邊陲 第二節 結構功能論的全盛與沒落 第三節 1960年代的台灣社會學界 第四節 《思與言》與歷史研究的新範型 第三章 新研究方法的嘗試 第一節 社會科學研究範型的興盛 第二節 歷史學與社會學的結合 第三節 量化史學的引進 第四節 心理史學的試驗 第四章 理論變遷對歷史研究的影響-以發展理論為例 第一節 現代化理論的流行 第二節 現代化理論與歷史研究 第三節 新範型的替代 第四節 新範型對台灣學術界的刺激 第五章 反省與理論的本土化 第一節 對核心學術理論的反省與批判 第二節 本土化理論需求的提出 第三節 社會學理論本土化與歷史研究 結論

    ◎專書
    1. 王晴佳,《台灣史學五十年(1950-2000):傳承、方法、趨向》,台北:麥田出版股
    份有限公司,2002。
    2. Dennis Smith著,周輝榮、井建斌等譯,《歷史社會學的興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
    社,2000
    3. Georg G. Iggers著,楊豫譯,《二十世紀的史學》,台北:昭明出版社,2003。
    4. 徐浩、侯建新,《當代西方史學流派》,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6。
    5. 張廣智、張廣勇,《現代西方史學》,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6。
    6. 文崇一,《歷史社會學》,台北:三民書局,1995。
    7. S. Kendrick等編,王幸慧等譯,《解釋過去了解現在》,台北:麥田出版股份有限公
    司,1997。
    8. Geoffrey Barraclough著,楊豫譯,《當代史學主要趨勢》,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
    ,1987。
    9. Peter Burke著,江政寬譯,《法國史學革命:年鑑學派1928-89》,台北:麥田出版股
    份有限公司,1997。
    10. Peter Burke著,江政寬譯,《歷史學與社會理論》,台北:麥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2002。
    11. 許冠三,《新史學九十年》下冊,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88。
    12. 許冠三,《新史學九十年》上冊,台北:唐山出版社,1987。
    13. 杜維運,《史學方法論》,台北:三民書局,1990
    14. 張致遠,《史學講話》,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1984
    15. 陳三井主編,《走過憂患的歲月—近史所的故事》,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1995
    16. 張朋園,《郭廷以、費正清、韋慕庭:台灣與美國學術交流個案初探》,台北,中央
    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7
    17. John King Fairbank著,陸惠勤等譯,《費正清對華回憶錄》,上海:知識出版社
    ,1991。
    18. 楊懋春,《史學新論》,台北:華欣文化事業中心,1974
    19. 何國隆集編,《思與言三十年總錄集編》,台北:思與言雜誌社,1992
    20. Roderick Floud,《計量史學方法導論》,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91
    21. 張家銘,《社會學理論的歷史反思》,台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8
    22. 金耀基,《中國現代化與知識份子》,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1987
    23. 金耀基,《從傳統到現代》,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1987
    24. 李國祁,《中國現代化的區域研究:閩浙臺地區(1860-1916)》,台北:中央研究院
    近代史研究所,1982
    25. 張玉法,《中國現代化的區域研究:山東省(1860-1916)》,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
    史研究所,1982
    26. 柯保安(Paul A. Cohen)著,林同奇譯,《在中國發現歷史-中國中心觀在美國的興
    起》,台北:稻鄉出版社,1991
    27. 楊國樞、文崇一編,《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的中國化》,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
    究所,2000
    28. 賴建誠,《年鑑學派管窺》,台灣:清大經濟系,1996
    29. 張玉法,《歷史學的新領域》,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1
    30. 康樂、黃進興主編,《歷史學與社會科學》,台北:華世出版社,1981
    31. 蕭新煌編,《低度發展與發展-發展社會學選讀》,台北:巨流圖書公司,1987
    32. 瞿海源、蕭新煌主編,《社會學理論與方法研討會論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
    學研究所,1982
    33. 蕭新煌,《社會學的滋味》,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88。
    34. 蕭新煌、蔡勇美編,《社會學中國化》,台北:巨流圖書公司,1986
    35. 李豐斌譯,《當代史學研究》,台北:明文書局,1982。
    36. 黃俊傑,《史學方法論叢》,台北:學生書局,1977。
    37. Joyce Appleby等著,薛絢,《歷史的真相》,台北:正中書局,1996。
    38. 胡昌智,《歷史知識與社會變遷》,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2。
    39. 于沛,《現代史學分支學科概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
    40. 葉啟政,《制度化的社會邏輯》,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1。
    41. 葉啟政主編,《從現代到本土》,台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2。
    42. 葉啟政,《社會學和本土化》,台北:巨流圖書公司,2001。
    43. 葉啟政主編,《當代社會思想巨擘》,台北:正中書局,1994。
    ◎論文
    1. 杜正勝,〈中國史在台灣研究的未來〉,《歷史月刊》(台北:歷史月刊雜誌社,1995
    ),頁80。
    2. 李東華,〈一九四九年以後中華民國歷史學研究的發展〉,《中國論壇》,21:1(台
    北:中國論壇社,1985)
    3. 杜奎英,〈十週年的回顧與前瞻〉,《思與言》10:4(台北:思與言雜誌社,1972)
    ,頁1,2。
    4. 陶希聖,〈食貨復刊辭〉,《食貨月刊》復刊1:1(台北:食貨月刊社,1971),頁1

    5. 余英時,〈中國史學的現階段:回顧與展望〉,《史學與傳統》(台北:時報文化出版
    企業有限公司,1988)
    6. 余英時,〈從史學看傳統--「史學與傳統」序言〉,《史學與傳統》(台北:時報文化
    出版企業有限公司,1988)
    7. 黃俊傑,〈埃森西塔對帝國的政治系統之研究及其對中國歷史之解釋〉,《思與言》
    ,14:6(台北:思與言雜誌社,1977)
    8. 黃俊傑,〈歷史上官僚政治組織的背景及其問題〉,《思與言》,14:6(台北:思與
    言雜誌社,1977)
    9. 黃俊傑,〈從方法論立場論歷史學與社會學之關係〉,《歷史與現實》(台北:漢新出
    版社,1983)
    10. 黃俊傑,〈三十年來史學方法論研究的回顧與前瞻(1950-1980)〉,賴澤涵主編《三
    十年來我國人文及社會科學之回顧與展望》(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87),頁163-239。
    11. 滿雲龍,〈美國社會史學的興起與美國的社會和文化〉,《當代歐美史學評析—中國
    留美歷史學者論文集》,中國留美歷史學會編,1990。
    12. 傅斯年,〈歷史語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北
    平: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28)
    13. 杜維運,〈西方史學輸入中國考〉,《聽濤集》(台北:弘文館出版社,1985)
    14. 〈「二十年來我國的史學發展」討論會〉,《思與言》,10:4(台北:思與言雜誌社
    ,1972)
    15. 沈剛伯,〈史學與世變〉,《史學與世變》(台北:水牛出版社,1989)
    16. 陳啟雲,〈談歷史研究〉,《思與言》,5:2(台北:思與言雜誌社,1967)
    17. 「漢學研究及其相關問題」座談會紀錄〉,《思與言》,18:5(台北:思與言雜誌社
    ,1981)
    18. 蕭新煌,〈三十年來台灣的社會學:歷史與結構的探討〉,《三十年來我國人文及社
    會科學之回顧與展望》(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87)
    19. 葉啟政,〈邊陲性與學術發展-再論科學中國化〉,《現代化與中國化論集》,(台
    北:桂冠圖書公司,1990)
    20. 葉啟政,〈對社會學一些預設的反省-本土化的根本問題〉,《制度化的社會邏輯》
    ,(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1)
    21. 葉啟政,〈對四十年來台灣地區社會學發展的一些反省〉,《台灣社會的人文迷思》
    (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1)
    22. 葉啟政,〈台灣地區社會學理論的發展及其潛在問題〉,《社會學和本土化》,(台
    北:巨流圖書公司,2001)
    23. 〈「二十年來我國行為科學的發展與展望」討論會〉,《思與言》,10:4(台北:思
    與言雜誌社,1972)
    24. 〈維護人格尊嚴,反對肆意誣蔑—重申本社宗旨並答徐高阮先生〉,《思與言》,6
    :3(台北:思與言雜誌社,1968)
    25. 〈史學的相對觀點〉,《思與言》,3:1(台北:思與言雜誌社,1965)
    26. 張存武,〈提供幾點發展史學的意見〉,《思與言》,(台北:思與言雜誌社,1967

    27. 張存武,〈憶思與言的改組〉,《思與言》,20:3(台北:思與言雜誌社,1982)
    28. 許倬雲,〈試擬中國社會發展的幾個論點〉,《思與言》,1:2(台北:思與言雜誌
    社,1963)
    29. 許倬雲,〈致本社編輯委員會常務委員會函〉,《思與言》,6:3台北:思與言雜誌
    社,1968)
    30. 許倬雲,〈傳統中國社會經濟史的若干特性〉,《食貨月刊》,11:5(台北:食貨月
    刊社,1981)
    31. 許倬雲,〈社會學與史學〉,《求古編》(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4)
    32. 陸寶千,〈歷史學的理論架構〉,《思與言》,1:5、6(台北:思與言雜誌社,1963

    33. 〈史學可走的路〉,《思與言》,2:4(台北:思與言雜誌社,1964)
    34. 〈一年來的回顧〉,《思與言》,2:6(台北:思與言雜誌社,1965)
    35. 〈史學的相對觀點〉,《思與言》,3:1(台北思與言雜誌社,1965)
    36. 成中英,〈四度空間的作學問態度〉,《思與言》,8:1(台北:思與言雜誌社
    ,1970)
    37. 胡佛,〈行為科學對政治科學的影響〉,《思與言》,2:3(台北:思與言雜誌社
    ,1964)
    38. 張劍寒,〈政治行為研究法述要〉,《思與言》,(台北:思與言雜誌社,1964)
    39. 〈發展學術以改善社會—重申本刊的宗旨兼答讀者〉,《思與言》,4:6(台北:思
    與言雜誌社,1967)
    40. 〈第一次思與言討論會紀錄〉,《思與言》,3:2(台北:思與言雜誌社,1965)
    41. 〈政治行為與行為科學〉,《思與言》社論,2:3(台北:思與言雜誌社,1964)
    42. 楊懋春,〈以社會學眼光論歷史的創造者〉,《思與言》,10:2(台北:思與言雜誌
    社,1972)
    43. 楊懋春,〈中國社會區分制度的變遷〉,《思與言》,12:1(台北:思與言雜誌社
    ,1974)
    44. 楊懋春、黃俊傑,〈關於「社會科學整合」的思考-歷史學與社會學之間〉,《思與
    言》,20:1(台北:思與言雜誌社,1982)
    45. 張玉法,〈我對中國近代史研究的一些回憶〉,《近代中國史研究通訊》,33(台北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2)
    46. 黃自進、潘光哲,〈張玉法教授的史學人生〉,《近代中國史研究通訊》,33(台北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2)
    47. 古偉瀛,〈內容分析之幾種用於研究傳記、歷史的方法及其於中國材料底初步運用〉
    ,《食貨月刊》,1:12(台北:食貨月刊社,1972)
    48. 古偉瀛,〈愛德華休特的「史家與電腦」〉,《食貨月刊》,(台北:食貨月刊社
    ,1974)
    49. 古偉瀛,〈C分析簡介〉,《食貨月刊》,5:4(台北:食貨月刊社,1975)
    50. 古偉瀛,〈史學量化及其應用於中國史料的一些考察〉,《食貨月刊》,10:1、2(
    台北:食貨月刊社,1980)
    51. 古偉瀛,〈從「炫奇」、「賽珍」到「交流」、「商戰」:中國近代對外關係的一個
    側面〉,《思與言》,24:3(台北:思與言雜誌社,1986)
    52. 古偉瀛,〈歷史量化的反思〉,《新史學》,2:2(台北:新史學雜誌社,1991)
    53. Ian Burton著,姜道章譯,〈定量革命與理論地理學〉,《思與言》,10:2(台北:
    思與言雜誌社,1972)
    54. Ralph W. Hidy著,劉石吉譯,〈經濟史家所走的路〉,《食貨月刊》,3:2(台北:
    食貨月刊社,1973)
    55. 于宗先,〈經濟史研究的新趨向〉,《食貨月刊》,1:4(台北:食貨月刊社,1971

    56. William Aydelotte著,康綠島譯,〈量化在歷史上的應用及其限制〉,《食貨月刊》
    ,2:6(台北:食貨月刊社,1972)
    57. 孫同勛,〈心理學理論在美國史研究上的應用及其得失〉,《美國研究》,19:3(台
    北:中研院美國文化研究所,1989)
    58. 黃克武,〈章太炎的早年生涯-一個心理的分析〉,《食貨月刊》,9:10(台北,食
    貨月刊社,1980)
    59. 黃克武,〈一個新的典範—史學評論「代發刊辭」的再反省〉,《史學評論》第八期
    (台北:史學評論社,1983)
    60. Irving Louis Horowitz著,蕭新煌、劉泳吟譯,〈發展社會學與社會學的意識形態〉
    ,《思與言》,23:4(台北:思與言雜誌社,1985)
    61. 高棣民(Thomas Gold)著,蕭新煌、范麗娟譯,〈東亞新興工業國對發展理論的挑戰
    〉,《思與言》,23:4(台北:思與言雜誌社,1985)
    62. Peter Evans著,蕭新煌、謝公秉譯,〈展望八○年代的發展理論〉,《思與言》,23
    :4(台北:思與言雜誌社,1985)
    63. 蔡明璋,〈虛幻與真實之間:也論韋伯社會學的本土意涵〉,《中國論壇》,244期(
    台北:中國論壇雜誌社,1985)
    64. 賴澤涵,〈第一屆「中國社會史」研討會的召開〉,《思與言》,19:8(台北:思與
    言雜誌社,1982)
    65. 〈「歷史學與社會學之間」學術座談會紀錄〉,《思與言》,22:1(台北:思與言雜
    誌社,1984)
    66. 賴澤涵,〈第一屆「中國社會史」研討會的召開〉,《思與言》,19:6(台北:思與
    言雜誌社,1982)
    67. 張瑞德,〈蔣夢麟早年心理上的價值衝突與平衡〉,《食貨月刊》,7:8、9(台北:
    食貨月刊社,1977)
    68. Frank E. Manuel著,江勇振譯,〈心理學在史學上的應用與濫用〉,《食貨月刊》
    ,2:10(台北:食貨月刊社,1973)
    69. Bruce Mazlish著,康綠島譯,〈對心理學發展的回顧〉,《食貨月刊》,10:10(台
    北:食貨月刊社,1981)
    70. 徐芳玲,〈評介「歷史的量化」〉,《食貨月刊》(台北:食貨月刊社,1974)
    71. Stephen E. Fienberg著,瞿海源譯,〈歷史學家運用統計技術從事研究的一個例子〉
    ,《食貨月刊》2:2(台北:食貨月刊社,1972)
    72. 張瑞德,〈測量傳統中國社會流動問題方法的檢討〉,《食貨月刊》,5:9(台北:
    食貨月刊社,1975)
    73. 瞿海源,〈Tb統計分析簡介:一篇有關清朝官僚研究論文的註解〉,《食貨月刊》,5
    :1(台北:食貨月刊社,1975)
    74. 林滿紅,〈近代中國區域史研討會〉,《近代中國史研究通訊》,2(台北:中央研究
    院近代史研究所,1986)
    75. 〈「社會科學與歷史學」座談會紀錄〉,《食貨月刊》,4:1(台北:食貨月刊社
    ,1974)
    76. 陶晉生,〈波克何夫爾,歷史分析的行為研究途徑〉,《食貨月刊》,1:12(台北:
    食貨月刊社,1972)
    77. Charles Tilly、David S. Landes合撰,鮑家麟譯,〈做為社會科學的史學-行為與
    社會科學調查歷史小組之報告摘要〉,《食貨月刊》,1:3(台北:食貨月刊社,1971)
    78. Charles Tilly、David S. Landes合撰,鮑家麟譯,〈科際與社會科學的歷史〉,《
    食貨月刊》,1:8、1:9(台北:食貨月刊社,1971)
    79. 袁憶平譯,〈行為與社會科學的展望與需要〉,《食貨月刊》,1:7(台北:食貨月
    刊社,1971)
    80. 袁憶平譯,〈行為及社會科學的研究方法及工具〉,《食貨月刊》,2:9(台北:食
    貨月刊社,1972)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