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蕭令杰 |
---|---|
論文名稱: |
台灣歷史社會學的發展(1960-1990) |
指導教授: | 賴澤涵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歷史學系 Department of History |
論文出版年: | 2003 |
畢業學年度: | 91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25 |
中文關鍵詞: | 歷史社會學 、史學史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243 下載:91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1960-1990台灣的社會科學始終與美國核心學術發展亦步亦趨,在學術世界體系中屬於被動
的從屬地位。1970年代行為科學影響下的社會科學,基本預設是「非歷史」的,因此歷史
學無法跟社會科學有對等互動,歷史學只是社會科學理論的消費者。
隨著世界社會科學理論的變遷,舊有學術框架限制的打破,1980年代社會學體認到理論本
土化的重要。但要建立符合本土社會文化的理論,必須有賴對本土社會的研究,因此歷史
社會學重新受到世界學術體系的重視,韋柏與年鑑學派的歷史社會學在1980年代相繼成為
學術主流。深受世界學術體系影響的台灣也受到這股潮流的衝擊,於是歷史社會學的研究
方式反而成為建立理論的基礎。因此1980年代後,社會學也試圖從歷史資料歸結出理論,
歷史學也加入理論生產者的行列,不再僅是過去地位低落的理論消費者。
◎專書
1. 王晴佳,《台灣史學五十年(1950-2000):傳承、方法、趨向》,台北:麥田出版股
份有限公司,2002。
2. Dennis Smith著,周輝榮、井建斌等譯,《歷史社會學的興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
社,2000
3. Georg G. Iggers著,楊豫譯,《二十世紀的史學》,台北:昭明出版社,2003。
4. 徐浩、侯建新,《當代西方史學流派》,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6。
5. 張廣智、張廣勇,《現代西方史學》,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6。
6. 文崇一,《歷史社會學》,台北:三民書局,1995。
7. S. Kendrick等編,王幸慧等譯,《解釋過去了解現在》,台北:麥田出版股份有限公
司,1997。
8. Geoffrey Barraclough著,楊豫譯,《當代史學主要趨勢》,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
,1987。
9. Peter Burke著,江政寬譯,《法國史學革命:年鑑學派1928-89》,台北:麥田出版股
份有限公司,1997。
10. Peter Burke著,江政寬譯,《歷史學與社會理論》,台北:麥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2002。
11. 許冠三,《新史學九十年》下冊,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88。
12. 許冠三,《新史學九十年》上冊,台北:唐山出版社,1987。
13. 杜維運,《史學方法論》,台北:三民書局,1990
14. 張致遠,《史學講話》,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1984
15. 陳三井主編,《走過憂患的歲月—近史所的故事》,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1995
16. 張朋園,《郭廷以、費正清、韋慕庭:台灣與美國學術交流個案初探》,台北,中央
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7
17. John King Fairbank著,陸惠勤等譯,《費正清對華回憶錄》,上海:知識出版社
,1991。
18. 楊懋春,《史學新論》,台北:華欣文化事業中心,1974
19. 何國隆集編,《思與言三十年總錄集編》,台北:思與言雜誌社,1992
20. Roderick Floud,《計量史學方法導論》,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91
21. 張家銘,《社會學理論的歷史反思》,台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8
22. 金耀基,《中國現代化與知識份子》,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1987
23. 金耀基,《從傳統到現代》,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1987
24. 李國祁,《中國現代化的區域研究:閩浙臺地區(1860-1916)》,台北:中央研究院
近代史研究所,1982
25. 張玉法,《中國現代化的區域研究:山東省(1860-1916)》,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
史研究所,1982
26. 柯保安(Paul A. Cohen)著,林同奇譯,《在中國發現歷史-中國中心觀在美國的興
起》,台北:稻鄉出版社,1991
27. 楊國樞、文崇一編,《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的中國化》,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
究所,2000
28. 賴建誠,《年鑑學派管窺》,台灣:清大經濟系,1996
29. 張玉法,《歷史學的新領域》,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1
30. 康樂、黃進興主編,《歷史學與社會科學》,台北:華世出版社,1981
31. 蕭新煌編,《低度發展與發展-發展社會學選讀》,台北:巨流圖書公司,1987
32. 瞿海源、蕭新煌主編,《社會學理論與方法研討會論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
學研究所,1982
33. 蕭新煌,《社會學的滋味》,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88。
34. 蕭新煌、蔡勇美編,《社會學中國化》,台北:巨流圖書公司,1986
35. 李豐斌譯,《當代史學研究》,台北:明文書局,1982。
36. 黃俊傑,《史學方法論叢》,台北:學生書局,1977。
37. Joyce Appleby等著,薛絢,《歷史的真相》,台北:正中書局,1996。
38. 胡昌智,《歷史知識與社會變遷》,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2。
39. 于沛,《現代史學分支學科概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
40. 葉啟政,《制度化的社會邏輯》,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1。
41. 葉啟政主編,《從現代到本土》,台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2。
42. 葉啟政,《社會學和本土化》,台北:巨流圖書公司,2001。
43. 葉啟政主編,《當代社會思想巨擘》,台北:正中書局,1994。
◎論文
1. 杜正勝,〈中國史在台灣研究的未來〉,《歷史月刊》(台北:歷史月刊雜誌社,1995
),頁80。
2. 李東華,〈一九四九年以後中華民國歷史學研究的發展〉,《中國論壇》,21:1(台
北:中國論壇社,1985)
3. 杜奎英,〈十週年的回顧與前瞻〉,《思與言》10:4(台北:思與言雜誌社,1972)
,頁1,2。
4. 陶希聖,〈食貨復刊辭〉,《食貨月刊》復刊1:1(台北:食貨月刊社,1971),頁1
。
5. 余英時,〈中國史學的現階段:回顧與展望〉,《史學與傳統》(台北:時報文化出版
企業有限公司,1988)
6. 余英時,〈從史學看傳統--「史學與傳統」序言〉,《史學與傳統》(台北:時報文化
出版企業有限公司,1988)
7. 黃俊傑,〈埃森西塔對帝國的政治系統之研究及其對中國歷史之解釋〉,《思與言》
,14:6(台北:思與言雜誌社,1977)
8. 黃俊傑,〈歷史上官僚政治組織的背景及其問題〉,《思與言》,14:6(台北:思與
言雜誌社,1977)
9. 黃俊傑,〈從方法論立場論歷史學與社會學之關係〉,《歷史與現實》(台北:漢新出
版社,1983)
10. 黃俊傑,〈三十年來史學方法論研究的回顧與前瞻(1950-1980)〉,賴澤涵主編《三
十年來我國人文及社會科學之回顧與展望》(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87),頁163-239。
11. 滿雲龍,〈美國社會史學的興起與美國的社會和文化〉,《當代歐美史學評析—中國
留美歷史學者論文集》,中國留美歷史學會編,1990。
12. 傅斯年,〈歷史語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北
平: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28)
13. 杜維運,〈西方史學輸入中國考〉,《聽濤集》(台北:弘文館出版社,1985)
14. 〈「二十年來我國的史學發展」討論會〉,《思與言》,10:4(台北:思與言雜誌社
,1972)
15. 沈剛伯,〈史學與世變〉,《史學與世變》(台北:水牛出版社,1989)
16. 陳啟雲,〈談歷史研究〉,《思與言》,5:2(台北:思與言雜誌社,1967)
17. 「漢學研究及其相關問題」座談會紀錄〉,《思與言》,18:5(台北:思與言雜誌社
,1981)
18. 蕭新煌,〈三十年來台灣的社會學:歷史與結構的探討〉,《三十年來我國人文及社
會科學之回顧與展望》(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87)
19. 葉啟政,〈邊陲性與學術發展-再論科學中國化〉,《現代化與中國化論集》,(台
北:桂冠圖書公司,1990)
20. 葉啟政,〈對社會學一些預設的反省-本土化的根本問題〉,《制度化的社會邏輯》
,(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1)
21. 葉啟政,〈對四十年來台灣地區社會學發展的一些反省〉,《台灣社會的人文迷思》
(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1)
22. 葉啟政,〈台灣地區社會學理論的發展及其潛在問題〉,《社會學和本土化》,(台
北:巨流圖書公司,2001)
23. 〈「二十年來我國行為科學的發展與展望」討論會〉,《思與言》,10:4(台北:思
與言雜誌社,1972)
24. 〈維護人格尊嚴,反對肆意誣蔑—重申本社宗旨並答徐高阮先生〉,《思與言》,6
:3(台北:思與言雜誌社,1968)
25. 〈史學的相對觀點〉,《思與言》,3:1(台北:思與言雜誌社,1965)
26. 張存武,〈提供幾點發展史學的意見〉,《思與言》,(台北:思與言雜誌社,1967
)
27. 張存武,〈憶思與言的改組〉,《思與言》,20:3(台北:思與言雜誌社,1982)
28. 許倬雲,〈試擬中國社會發展的幾個論點〉,《思與言》,1:2(台北:思與言雜誌
社,1963)
29. 許倬雲,〈致本社編輯委員會常務委員會函〉,《思與言》,6:3台北:思與言雜誌
社,1968)
30. 許倬雲,〈傳統中國社會經濟史的若干特性〉,《食貨月刊》,11:5(台北:食貨月
刊社,1981)
31. 許倬雲,〈社會學與史學〉,《求古編》(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4)
32. 陸寶千,〈歷史學的理論架構〉,《思與言》,1:5、6(台北:思與言雜誌社,1963
)
33. 〈史學可走的路〉,《思與言》,2:4(台北:思與言雜誌社,1964)
34. 〈一年來的回顧〉,《思與言》,2:6(台北:思與言雜誌社,1965)
35. 〈史學的相對觀點〉,《思與言》,3:1(台北思與言雜誌社,1965)
36. 成中英,〈四度空間的作學問態度〉,《思與言》,8:1(台北:思與言雜誌社
,1970)
37. 胡佛,〈行為科學對政治科學的影響〉,《思與言》,2:3(台北:思與言雜誌社
,1964)
38. 張劍寒,〈政治行為研究法述要〉,《思與言》,(台北:思與言雜誌社,1964)
39. 〈發展學術以改善社會—重申本刊的宗旨兼答讀者〉,《思與言》,4:6(台北:思
與言雜誌社,1967)
40. 〈第一次思與言討論會紀錄〉,《思與言》,3:2(台北:思與言雜誌社,1965)
41. 〈政治行為與行為科學〉,《思與言》社論,2:3(台北:思與言雜誌社,1964)
42. 楊懋春,〈以社會學眼光論歷史的創造者〉,《思與言》,10:2(台北:思與言雜誌
社,1972)
43. 楊懋春,〈中國社會區分制度的變遷〉,《思與言》,12:1(台北:思與言雜誌社
,1974)
44. 楊懋春、黃俊傑,〈關於「社會科學整合」的思考-歷史學與社會學之間〉,《思與
言》,20:1(台北:思與言雜誌社,1982)
45. 張玉法,〈我對中國近代史研究的一些回憶〉,《近代中國史研究通訊》,33(台北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2)
46. 黃自進、潘光哲,〈張玉法教授的史學人生〉,《近代中國史研究通訊》,33(台北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2)
47. 古偉瀛,〈內容分析之幾種用於研究傳記、歷史的方法及其於中國材料底初步運用〉
,《食貨月刊》,1:12(台北:食貨月刊社,1972)
48. 古偉瀛,〈愛德華休特的「史家與電腦」〉,《食貨月刊》,(台北:食貨月刊社
,1974)
49. 古偉瀛,〈C分析簡介〉,《食貨月刊》,5:4(台北:食貨月刊社,1975)
50. 古偉瀛,〈史學量化及其應用於中國史料的一些考察〉,《食貨月刊》,10:1、2(
台北:食貨月刊社,1980)
51. 古偉瀛,〈從「炫奇」、「賽珍」到「交流」、「商戰」:中國近代對外關係的一個
側面〉,《思與言》,24:3(台北:思與言雜誌社,1986)
52. 古偉瀛,〈歷史量化的反思〉,《新史學》,2:2(台北:新史學雜誌社,1991)
53. Ian Burton著,姜道章譯,〈定量革命與理論地理學〉,《思與言》,10:2(台北:
思與言雜誌社,1972)
54. Ralph W. Hidy著,劉石吉譯,〈經濟史家所走的路〉,《食貨月刊》,3:2(台北:
食貨月刊社,1973)
55. 于宗先,〈經濟史研究的新趨向〉,《食貨月刊》,1:4(台北:食貨月刊社,1971
)
56. William Aydelotte著,康綠島譯,〈量化在歷史上的應用及其限制〉,《食貨月刊》
,2:6(台北:食貨月刊社,1972)
57. 孫同勛,〈心理學理論在美國史研究上的應用及其得失〉,《美國研究》,19:3(台
北:中研院美國文化研究所,1989)
58. 黃克武,〈章太炎的早年生涯-一個心理的分析〉,《食貨月刊》,9:10(台北,食
貨月刊社,1980)
59. 黃克武,〈一個新的典範—史學評論「代發刊辭」的再反省〉,《史學評論》第八期
(台北:史學評論社,1983)
60. Irving Louis Horowitz著,蕭新煌、劉泳吟譯,〈發展社會學與社會學的意識形態〉
,《思與言》,23:4(台北:思與言雜誌社,1985)
61. 高棣民(Thomas Gold)著,蕭新煌、范麗娟譯,〈東亞新興工業國對發展理論的挑戰
〉,《思與言》,23:4(台北:思與言雜誌社,1985)
62. Peter Evans著,蕭新煌、謝公秉譯,〈展望八○年代的發展理論〉,《思與言》,23
:4(台北:思與言雜誌社,1985)
63. 蔡明璋,〈虛幻與真實之間:也論韋伯社會學的本土意涵〉,《中國論壇》,244期(
台北:中國論壇雜誌社,1985)
64. 賴澤涵,〈第一屆「中國社會史」研討會的召開〉,《思與言》,19:8(台北:思與
言雜誌社,1982)
65. 〈「歷史學與社會學之間」學術座談會紀錄〉,《思與言》,22:1(台北:思與言雜
誌社,1984)
66. 賴澤涵,〈第一屆「中國社會史」研討會的召開〉,《思與言》,19:6(台北:思與
言雜誌社,1982)
67. 張瑞德,〈蔣夢麟早年心理上的價值衝突與平衡〉,《食貨月刊》,7:8、9(台北:
食貨月刊社,1977)
68. Frank E. Manuel著,江勇振譯,〈心理學在史學上的應用與濫用〉,《食貨月刊》
,2:10(台北:食貨月刊社,1973)
69. Bruce Mazlish著,康綠島譯,〈對心理學發展的回顧〉,《食貨月刊》,10:10(台
北:食貨月刊社,1981)
70. 徐芳玲,〈評介「歷史的量化」〉,《食貨月刊》(台北:食貨月刊社,1974)
71. Stephen E. Fienberg著,瞿海源譯,〈歷史學家運用統計技術從事研究的一個例子〉
,《食貨月刊》2:2(台北:食貨月刊社,1972)
72. 張瑞德,〈測量傳統中國社會流動問題方法的檢討〉,《食貨月刊》,5:9(台北:
食貨月刊社,1975)
73. 瞿海源,〈Tb統計分析簡介:一篇有關清朝官僚研究論文的註解〉,《食貨月刊》,5
:1(台北:食貨月刊社,1975)
74. 林滿紅,〈近代中國區域史研討會〉,《近代中國史研究通訊》,2(台北:中央研究
院近代史研究所,1986)
75. 〈「社會科學與歷史學」座談會紀錄〉,《食貨月刊》,4:1(台北:食貨月刊社
,1974)
76. 陶晉生,〈波克何夫爾,歷史分析的行為研究途徑〉,《食貨月刊》,1:12(台北:
食貨月刊社,1972)
77. Charles Tilly、David S. Landes合撰,鮑家麟譯,〈做為社會科學的史學-行為與
社會科學調查歷史小組之報告摘要〉,《食貨月刊》,1:3(台北:食貨月刊社,1971)
78. Charles Tilly、David S. Landes合撰,鮑家麟譯,〈科際與社會科學的歷史〉,《
食貨月刊》,1:8、1:9(台北:食貨月刊社,1971)
79. 袁憶平譯,〈行為與社會科學的展望與需要〉,《食貨月刊》,1:7(台北:食貨月
刊社,1971)
80. 袁憶平譯,〈行為及社會科學的研究方法及工具〉,《食貨月刊》,2:9(台北:食
貨月刊社,19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