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王淑玲
論文名稱: 從後現代主義探討建教合作教育之研究
指導教授: 徐昊杲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工業教育學系
Department of Industrial Edu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10
畢業學年度: 98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51
中文關鍵詞: 後現代主義輪調式建教合作教育文件分析
英文關鍵詞: Postmodernism, Alternating Cooperative Education Program, The method of documentary analysis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46下載:2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隨著時間的流逝,二十世紀末,後現代主義思潮逐漸影響了全球的社會文化與教育環境。本研究主要是從後現代主義探討我國輪調式建教合作教育,利用內容分析法中文件分析進行此研究。文件文本研究對象為96、97、98年度我國建輪調式教合作訪視報告書與審議委員會會議紀錄。本研究從文本中發現我國輪調式建教合作有後現代主義之多元化、差異性、主體性、不確定性、內省性、大眾文化和批判性等特徵之現象。

    With the change of time, by the end of the twenty century, the influence of the postmodernism had extended to educational area. The main idea of this study was discusses the alternating cooperative education program from post-modernism by using the method of documentary analysis. This study was targeted at the alternative cooperative education investigation and the meeting minutes of the advisory committee from 2007 to 2009. The researcher found that the alternative cooperative education contain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ost modernism of multiculture, difference, subjectivity, uncertainty, critical,
    introspective and popular culture.

    總目次 中文摘要…………………………………………………………………i 英文摘要…………………………………………………………………ii 總目次…………………………………………………………………iii 表 次……………………………………………………………………v 圖 次……………………………………………………………………v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待答問題 ……………………………………………………4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5 第四節 研究方法與架構 ……………………………………………6 第五節 研究流程與名詞釋義 ……………………………………11 第二章 建教合作教育相關理論與發展情形 ……………………15 第一節 建教合作教育之意涵 ……………………………………15 第二節 建教合作教育之哲學理論基礎 …………………………21 第三節 建教合作教育課程規劃 …………………………………22 第四節 建教合作教育之研究現況 ………………………………26 第五節 建教合作教育之實施現況 ………………………………30 第六節 建教合作教育之未來發展趨勢 …………………………43 第七章 小結 ………………………………………………………48 第三章 後現代主義之理論與特徵 ……………………………51 第一節 後現代主義意涵 …………………………………………51 第二節 後現代主義教育哲學 ……………………………………61 第三節 後現代主義課程觀 ………………………………………67 第四節 後現代主義經濟發展概況 ………………………………74 第五節 後現代主義特徵 …………………………………………76 第四章 後現代主義下之建教合作教育 ……………………78 第一節 審議委員會會議紀錄相關文件之討論與分析 ………78 第二節 訪視報告書相關文件之討論與分析 ………………… 84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07 第一節 結論 ……………………………………………………107 第二節 建議 ……………………………………………………111 參考文獻 ……………………………………………………………113 一、 中文部分 ……………………………………………………113 二、 英文部分 ……………………………………………………117 附錄一 96學年度、97學年度與98學年度訪視委員、訪視學校與合作單位 ………………………………………………119 附錄二 98學年度建教合作學生實習情形調查表結果 ………136 附錄三 文件摘錄一 ………………………………………………147 附錄四 文件摘錄二 ………………………………………………150 附錄五 文件摘錄三 ………………………………………………151

    中文部分
    王文科(1990)。教育研究法。台北:五南。
    王文科(1995)。教育研究法。台北:五南。
    王文科(1997)。質的教育研究法。台北:師大。
    王文科(2004)。教育研究法增訂八版。台北:五南。
    王金國(2009)。品格教育理論與實踐。台北:高等。
    王怡婷、謝智謀、吳崇旗譯(2009)。台北:高等。
    王岳川(1993)。後現代主義文化研究。台北:淑馨出版社。
    王振寰(2003)。科學發展。362期,頁53-55。
    田振榮(1999)。我國技職院校建教合作改進規劃。台北:技術及職業教育司專案研究。
    田哲榮、司徒懿(譯)(2010)。解析質性研究法與資料。台北:韋伯。
    江文雄(1996)。技術及職業教育概論。台北:師大書苑。
    江文雄、施溪泉(2000)。職業類科課程發展。台北:師大書苑。
    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會(1996)。行政院教改諮議報告書。
    邱兆偉(2002)。教育哲學。台北:師大書苑。
    沈華海、李然堯(2000)。我國高級工業職業學校輪調式建教合作班實施學年學分制面臨問題之探討。第十五屆全國技術及職業教育研討會論文集,一般技職及人文教育類:政策組,頁131-140。
    吳明清(2008)。教育研究-基本觀念與方法之分析。台北:五南。
    吳榕峰、林琴珠(2001)。實施輪調式建教合作教育的問題探討。師友,412,頁56-60。
    吳清山(2008)。解讀臺灣教育改革。台北:心理。
    吳清山、賴協志(2009)。知識領導理論與研究。台北:高等。
    吳靖國(2003)。教育理論。台北:師大書苑。
    林灯松(2001)。高職輪調式建教合作教育現況與發展策略之探討。技術及職業教育,64,頁34-40。
    林炎旦(1997)。專科學校建教合作策略內涵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北市。
    林琴珠(2001)。高職美容科輪調式建教合作教育改進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林琴珠(2007)。高職輪調式建教合作教育制度與改進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北市。
    林清江(1975)。建教合作理論與制度比較分析。國立台灣師大教育研究所集刊, 17,頁113-145。
    林瑞榮(1999)。內容分析法。載於教育研究方法論文集(頁47-55)。高雄:麗文。
    徐昊杲、鄭慶民、彭婉欣、施慧玲(2007年6月)。建教與產業合作。馮丹白 (主持人),我國高職輪調式建教合作學分採計之研究。2007技職教育永續發展學術研討會議,國立台北科技大學。
    徐宗國(譯)(2005)。質性研究概論。台北:巨流。
    徐政邦、梁文蓁等(譯)(2006)。最新教育研究法。台北:韋伯。
    高義展(1997)。後現代主義教育哲學對學校教育的啟示。初等教育學報,10期,頁273-297 。
    國立編譯館主編(2000)。教育大辭書(八)。台北:文景書局。
    張芬芬(譯)(2006)。質性研究資料分析。台北:雙葉書廊。
    張添洲(1991)。「理論實務兩者兼備─輪調式建教合作教育」。技術及職業教育,4, 頁28-31。
    莊明貞、陳怡如(譯)(2006)。質性研究導論。台北:高等教育。
    康自立(1985)。建教合作原理。台北:全友書局。
    陳世雄(2002)。高級中等學校輪調式建教班職場學習實施現況的調查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
    陳向明(2007)。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五南。
    教育部(2000)。技職教育白皮書。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7)。推動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專案報告。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中部辦公室(2007a)。高級職業學校建教合作實施辦法。2009年10月27日取自http://www.tpde.edu.tw/web/law/317.htm。
    教育部中部辦公室(2007b)。96學年度建教合作訪視報告書。
    教育部中部辦公室(2007c)。96學年度建教合作審議委員會會議紀錄。
    教育部中部辦公室(2008a)。97年度建教合作推展與改進工作期末報告。
    教育部中部辦公室(2008b)。97學年度建教合作訪視報告書。
    教育部中部辦公室(2008c)。97學年度建教合作審議委員會會議紀錄。
    教育部中部辦公室(2009a)。98年度建教合作推展與改進工作期末報告。
    教育部中部辦公室(2009b)。98學年度建教合作訪視報告書。
    教育部中部辦公室(2009c)。98學年度建教合作審議委員會會議紀錄。
    梁滄郎、劉澤宏、林琴珠(2003年9月)。建教合作與經濟發展。技職教育輪調式建教合作之實施與改進策略。兩岸經驗之整合與遠景學術研討會,南京工程學院。
    郭實渝(1996)。後現代主義的教育哲學。載於邱兆偉主編:教育哲學(237-275頁)。台北:師大書苑。
    黃政傑(2000)。技職教育的發展與前瞻。台北:師大書苑。
    馮丹白(1994),建教合作,載於台灣省政府教育廳主辦:台灣省八十二年度高級中學輪調式建教合作教育研討會:頁40-50。
    詹棟樑 (2003)。後現代主義教育思潮。臺北:渤海堂化事業有限公司。
    楊孝濚(1989)。內容分析法。輯於楊國樞(主編),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法(下冊)。台北:東華。
    楊朝祥(1984)。技術職業教育辭典。台北:三民。
    楊瑞明(2006)。後現代境況與台灣中等技職教育發展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博士論文,北市。
    楊夢麗、謝水南(譯)(2003)。J.R.Frenkel與N.E.Wallen 著。教育研究法-研究設計實務。台北:心理。
    劉曉芬(2007)。歷史:結構與教育:技職教育變革的探討。台北:冠學 。
    廖春文(1996)。後現代教育的困境與超越。台中師院學報,10期,1-42頁。
    歐用生(1991)。質的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歐用生(1994)。兩性平等的課程設計。嘉義:國立中正大學。
    鄭同僚(審訂)(2004)。教育研究的批判民俗誌-理論與實務指南。台北:高等。
    鄭淑芬(譯)(2007)。批判性思考。台北:寂天。
    潘慧玲(2004)。教育研究的取徑:概念與應用。台北:高等。
    滕春興(2004)。先進國家職業教育之比較研究專論:建教合作制度。台北:中國文化大學。
    蕭錫錡(1993)。我國工業教育建教合作教育之探討。教育資料集刊,19,頁161-177。
    簡明忠(2005)。技職教育學。台北:師大書苑。
    薛承泰(2003)。十年教改為誰築夢。台北:心理。
    顏玉雲(1996)。後現代主義與比較教育學之發展。載於中華民國比較教育學會主編:教育:傳統、現代化與後現代化(125-143頁)。台北:師大書苑。

    英文書目
    Cathy Costa (2009). Use of Online Information Resources By RMIT University Economics, Finance, And Marketing Students Participating In A Cooperative Education Program. Australian Academic & Research Libraries, 40 (1) , pp.36-49
    Deanna Kuhn(2008). Education for thinking. First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Doll,W.(1993).A Post-modern Perspet on Curriculum. N.Y.: Teachers College,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Giroux, H.(1992).Border Crossings: Cultural Workers and the Politics of Education.New York: Routledge.
    Howard.A.(2004).Cooperative Education and Internships at the Threshold of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Hankbook For Reseauch in Cooperative Education ank Internships.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Publishers.
    Fraenkel Jack R. & Wallen Norman E. (2003).How to Design and Evaluate Research in Education .McGraw-Hill ,Inc.
    Goho James & Rew David(2009). Effects of Cooperative Education on Community College Employment Outcomes at the School to Work Transition. Journal of Applied Research in the Community College Vol. 16, No. 2, Spring 2009 P83-p91.
    Linn,P.L.(2004).Combining Quantative and qualitative Data:A Lifespan Study of Cooperative Education.Handbook For Reseauch in Cooperative Education ank Internships.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Publishers.
    Lyotard, J.-F.(1984).The Postmodern Condition: A Report on Knowledge.Minneapolis: Unversity of Minneasota Press.
    Michael Fullan(2007). The New Meaning of Educational Change.Teachers College,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Mitchell, E.F. (1977).Cooperative Vocational Education Principle, Methods and Problem. Boston:Allan & Bocon.
    Potter , J.(2004).Discourse analysis as a way of analysing naturally-occuring talk . London:Sage.
    Sarah, A. H. (2005). How Do Formal Mentors Assist Their Protégés? A Study of Mentors Assigned to Cooperative Education Students and Interns. Retrieved November 1, 2009, from the World Wide Web: http://www.eric.ed.gov/ERICDocs/data/ericdocs2sql/content_storage_01/0000019b/80/1b/dc/0b.pdf.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