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陳慧蓉 |
---|---|
論文名稱: |
賴香吟作品研究 |
指導教授: | 胡衍南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
論文出版年: | 2010 |
畢業學年度: | 98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78 |
中文關鍵詞: | 賴香吟 、九○年代 、女作家 、學運 、歷史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169 下載:29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賴香吟,於九○年代崛起的「五年級」女作家。十八歲時初試啼聲便獲得聯合文學巡迴文藝營短篇小說首獎,並曾獲聯合文學小說新人獎、吳濁流文藝獎和台灣文學獎,其小說創作可以說是備受肯定。著有小說集《散步到他方》、《霧中風景》和《島》,以及散文集《史前生活》。
寫作是賴香吟和外界溝通的方式,也是她與自我溝通的途徑,她認為文字比起面對面的溝通更能夠連接個體生命內在。對於寫作,賴香吟保持著認真而嚴肅的心情,甚至曾因對寫作的意義感到迷惑,而停止寫作活動。幸而她在到日本留學後,由於環境的改變而能換個方向思考,終於再次找回寫作的力量。
賴香吟在九○年代的女作家中,有著較為殊異的姿態。東年稱她是「能思想的年輕小說家」,黃錦樹說她是「屬於內向的世代」,賴香吟擅長描繪抽象的心靈風景,凝視自我內在。另外,她也書寫同代作家較少觸及的政治與歷史題材,但她並不是建構傳統的大歷史大敘述,而是採取個人小我的陰性書寫,藉以淡化大敘述的陽剛與尖銳。距離主流書寫較遠的她,反而自成一條文學書寫之脈絡。在小說之外,賴香吟也寫散文作品。然而在她的小說作品與散文作品之間,兩者的相似度極高,不只在主題內容上互為表裡,文類特點的界線也是模糊的,有時連她自己對這些作品也沒有明確的定位。
賴香吟呈顯出的是何種文學風格與寫作特色?在她的小說和散文之間究竟存在什麼樣的關聯?而賴香吟在九○年代女作家中的特殊之處何在?這些女作家間又是否有共同的特色?藉由對這些問題的探討研究,將能為賴香吟描繪出更為清晰的文學面貌。
參考文獻
編排說明:
1. 為便於索引,分類列明參考書目。
2. 依作者姓名筆劃,由簡而繁順序排列。
3. 同姓或姓氏筆劃相同之作者,依其出版日期之先後順序排列。
4. 同一作者之作品,依其出版時間先後排列。
5. 版次為「初版一刷」者,不另標明,初版一刷以上則列明之。
一、賴香吟作品
﹝一﹞小說集
賴香吟,《散步到他方》,台北:聯合文學,1997年。
賴香吟,《霧中風景》,台北:元尊文化,1998年。
賴香吟,《島》,台北:聯合文學,2000年。
賴香吟,《霧中風景》,台北:印刻,2007年。
﹝二﹞散文集
賴香吟,《史前生活》,台北:印刻出版,2007年。
﹝三﹞報刊、雜誌之創作
張望,〈旅途中的琴聲〉,《自立晚報》本土副刊,1993年5月23日。
張望,〈寫給邊陲的孩子〉,《自立晚報》本土副刊,1993年7月8日。
張望,〈生日快樂〉,《自立晚報》本土副刊,1993年8月8日。
張望,〈人體模特兒〉,《自立晚報》本土副刊,1993年8月16日。
張望,〈港口〉,《自立晚報》本土副刊,1993年9月26日。
張望,〈尋舟渡河〉,《自立晚報》本土副刊,1993年9月28日。
張望,〈被遺忘的機場〉,《自立晚報》本土副刊,1993年10月27日。
張望,〈只是一封信〉,《自立晚報》本土副刊,1993年11月30日。
張望,〈生離或者死別〉,《自立晚報》本土副刊,1993年12月12日。
張望,〈聖誕禮物〉,《自立晚報》本土副刊,1994年1月26日。
張望,〈糖果罐〉,《自立晚報》本土副刊,1994年3月10日。
張望,〈咖啡夢〉,《自立晚報》本土副刊,1994年4月6日。
賴香吟,〈憂鬱貝蒂〉,《中國時報》人間副刊,2003年12月27日。
賴香吟,〈野百合〉,《聯合報》副刊,2005年,5月8日。
賴香吟,〈吳老師〉,《聯合報》副刊,2005年5月22日。
賴香吟,〈瓊拜雅〉,《聯合報》副刊,2006年2月9日。
賴香吟,〈三少四壯集專欄〉,《中國時報‧人間副刊》,2006年5月-2007年4月。
賴香吟,〈一則偽評論或偽小說—在幕間〉,《印刻文學生活誌》,第8期,2004年4月,頁223-232。
賴香吟,〈明暗:冷戰〉,《印刻文學生活誌》,第3卷第4期,2006年12月,頁223-232。
賴香吟,〈老房子〉,《中國時報‧人間副刊》,2004年8月5日。
賴香吟,〈鳳凰花:一九四六〉,《中國時報‧人間副刊》,2005年8月12日。
賴香吟,〈梔子花〉,《印刻文學生活誌》,第4卷第1期,2007年9月,頁274-288。
賴香吟,〈暮色將至〉,《印刻文學生活誌》,第4卷第7期,2008年3月,頁168-179。
二、專書著作
Currie‧Mark,《後現代敘事理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
David Lodge,《小說的五十堂課》,台北:木馬文化事業,2006年。
PatriciaWaugh,《後設小說─自我意識小說的理論與實踐》,台北:駱駝出版社。
Virginia Woolf,《自己的房間》,台北:志文出版社,2006年。
古遠清,《世紀末臺灣文學地圖》,台北:揚智文化,2005年。
朱雙一,《戰後臺灣新世代文學論》,台北:揚智文化,2002年。
江寶釵, 陳國偉主編,《小說今視界;當代台灣新世代小說讀本》,臺北:駱駝出版社,2003年。
呂正惠,《戰後臺灣文學經驗》,台北:新地文學,1995年一版二刷。
何榮幸,《學運世代─眾聲喧嘩的十年》,台北:時報文化,2001年。
成英姝,《公主徹夜未眠》,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4年。
成英姝,《好女孩不做》,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8年。
季季主編,《九十七年小說選》,台北:九歌出版社,2009年。
周芬伶,《聖與魔─臺灣戰後小說的心靈圖象﹝1945-2006﹞》,台北:印刻出版社,2007年。
孟樊,《後現代併發症──當代台灣社會文化批判》,台北:桂冠圖書,1989年。
林燿德,《重組的星空》,台北:業强出版社,1991年。
林燿德,《敏感地帶─探索小說的意識真象》,台北:駱駝出版社,1996年。
胡功澤,《翻譯理論之演變與發展》,台北:書林出版,1994年。
馬森,《文學的魅惑》,台北:麥田出版社,2002年。
國立台灣文學館出版,《徬徨的戰鬥:十場台灣當代小說的心靈饗宴》,台北:印刻出版有限公司,2008年。
國立台灣文學館出版,《猶疑的座標:十場台灣當代文學的心靈饗宴2》,台北:印刻出版有限公司,2007年
范銘如,《眾裏尋她─台灣女性小說縱論》,台北:麥田,2002年。
許琇禎,《臺灣當代小說縱論:解嚴前後(1977-1997)》,台北:五南圖書,2001年。
張瀛太,《西藏愛人》,台北:九歌出版社,2000年。
張瀛太,《巢渡》,台北:九歌出版社,2004年。
黃俊傑,《臺灣意識與臺灣文化》,台北:正中書局,2000年。
黃俊隆編輯、企劃,《不如去流浪》﹝附配樂CD專輯+名信片1張﹞,台北:自轉星球文化,2006年。
趙稀方,《後殖民理論與台灣文學》,台北:人間出版社,2009年。
郝譽翔,《洗》,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8年。
黎活仁主編,《臺灣後設小說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8年。
樊洛平,《當代臺灣女性小說史論》,台北:臺灣商務,2006年。
劉亮雅,《慾望更衣室》,台北:元尊文化,1998年。
劉亮雅,《後現代與後殖民 : 解嚴以來臺灣小說專論》,台北:麥田,2006年。
陳雪,《夢遊1994》,台北:遠流出版公司,1996年。
陳雪,《惡女書》,台北:印刻出版有限公司,2005年。
陳義芝主編,《台灣現代小說史縱論》,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8年。
陳芳明,《孤夜獨書》,台北:麥田,2005年。
蔡源煌,《從浪漫主義到後現代主義》,台北:雅典出版社,1998年修訂8版。
鄭明娳,《現代散文現象論》,台北:大安出版社,1992年。
鄭明娳,《現代散文類型論》,台北:大安出版社,1993年。
鄭明娳主編,《當代台灣都市文學論》,台北:時報文化,1995年。
三、學位論文
王順平《台灣新世代女作家小說中性別跨界與情愛書寫之研究》,台北: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江碧芬,《九○年代台灣女同志小說中的情慾書寫—-以邱妙津、陳雪為主要探討對象》,宜蘭:佛光大學文學系碩士論文,2006年。
李淑君《身體‧權力‧認同──論陳雪女同志小說中的身體政治》,台南: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李書嫻《以羅蘭‧巴特《S/Z》中的解構思想研究成英姝《人類不宜飛行》》,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6年。
吳品誼,《臺灣五年級女性小說家身世書寫之研究》,台北:國立臺灣大學臺灣文學所,2005年。
林璟薇,《台灣當代女作家小說中的女性意識——一九七0至二000年》,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在職進修碩士論文,2004年。
柯雅雯《當代女同志文學的悼亡、自療與自我完成(1960~2003)》,台中: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5年。
張乃云,《廖輝英的「外遇」小說研究──兼論八○年代以降台灣女性小說家的情慾書寫》,台南:國立臺南大學語文教育學系教學碩士班論文,2005年。
張瑛姿,《驛動的後現代女性書寫──陳雪小說論》,台南: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黃清順,《臺灣小說的「後設」之路 : 「後設小說」的理論建構與在臺發展》,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黃宗潔《當代台灣文學的家族書寫──以認同為中心的探討》,台北:國立台灣示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5年。
楊瀅靜,《邊緣、認同與死亡的書寫─邱妙津小說研究》,台北: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4年。
郭誌光,《戰後台灣勞工題材小說的異化主題(1945-2005)》,新竹:國立清華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劉乃慈,《奢華美學與台灣當代小說生產(1987-2005)》,台北:輔仁大學比較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7年。
劉淑貞,《肉與字:九0年代後小說中的死亡與自殺書寫--以張大春、駱以軍、邱妙津、黃國峻為考察對象》,台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
陳盈岑,《陳雪小說中邊緣心靈書寫研究》,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在職進修碩士論文,2006年。
陳函謙,《邱妙津小說研究》新,新竹: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4年。
陳惠菁,《新國民浮世繪─以駱以軍為中心的台灣新世代小說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0年。
陳筱筠《戰後台灣女作家的異常書寫:以歐陽子、施叔青、成英姝為例》,新竹:國立清華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
陳巍仁,《臺灣當代文學跨文類寫作現象研究》,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大學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7年。
蕭義玲,《臺灣當代小說的世紀末圖像研究─以解嚴後十年﹝1987-1997﹞為觀察對象》,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98年。
四、期刊論文
《文訊》編輯部,〈野性與自主─新世代女作家群的崛起〉,《文訊》第137期,1997年3月。
王仲偉,〈訂做一個島─評賴香吟《島》〉,《文訊》第184期,2001年2月。
巫維珍,〈張瀛太:深入探索生命〉,《文訊》第137期,1997年3月,頁42。
向陽,〈海上的波浪──小論文學獎與文學發展的關聯〉,《文訊》第218期,2003年12月。
李欣倫,〈文學獎是一種高潮〉,《文訊》第218期,2003年12月。
李奭學,〈文學獎與我〉,《文訊》第218期,2003年12月。
柯慶明,〈從容遊走於都市叢林中──關於張瀛太〉,《文訊》第111期,1995年1月
馬森,〈從集體制約到個人感懷〉,《聯合文學》,1995年11月。
張明敏,〈沈默的翻譯者--賴香吟《翻譯者》的歷史追憶與想像〉,《文學臺灣》,第45期,2003年1月。
張淑麗,〈巡航臺灣島嶼的散策路徑:後現代的鄉愁〉,《中山人文學報》第12期,2001年4月。
張啟疆,〈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金剛鸚鵡-簡析成英姝的兩篇小說〉,《聯合文學》第118 期,1994年8 月。
許劍橋,〈逆行與疏離─賴香吟的小說散步〉,《文訊》第259期,2007年5月。
彭小妍〈百無禁忌─解嚴後小說面面觀〉,《文訊》第100期,1994年2月。
黃筱威記錄整理,〈在文學裡創造新世界──紀大偉對談陳雪〉,《印刻文學生活誌》第3卷第2期,2006年10月。
莊宜文,〈賴香吟:沉默是最深刻的溝通〉,《文訊》第137期,1997年3月。
莊宜文,〈成英姝:城市太荒謬,公主難成眠〉,《文訊》第137期,1997年3月。
莊宜文,〈郝譽翔:在無菌的真空世界〉,《文訊》第137期,1997年3月。
莊宜文,〈陳雪:赤裸也是一種隱藏〉,《文訊》第137期,1997年3月。
賴香吟,〈第一篇故事「島」的誕生源起〉,《文訊》第183期,2001年1月。
劉于琦、林逸萍整理,〈在情慾書寫中翻轉身分地位──訪談陳雪〉,《臺灣文藝》第158期,1996年12月。
劉亮雅,〈女性主體、荒謬困境與女性書寫:成英姝的《公主徹夜未眠》〉,《中國
現代文學理論季刊》第10 期,1998 年6 月。
劉亮雅,〈世紀末台灣小說裡的性別跨界與頹廢:以李昂、朱天文、邱妙津、成
英姝為例〉,《中外文學》第28卷第6期,1999年11月。
劉亮雅,〈跨族群翻譯與歷史書寫:以李昂〈彩妝血祭〉與賴香吟〈翻譯者〉為例〉,《中外文學》,第34卷第11期,2006年4月。
劉靜娟,〈莫札特沒得過獎〉,《文訊》第218期,2003年12月。
五、報紙短文
東年,〈尋回訴說的意願〉,《聯合報》43版 讀書人週報,1997年1月13日。
東年,〈蛙─評審意見〉,《聯合報》第8版 聯合副刊,1987年11月9日。
耿一偉,〈那個時候有風:追憶九○年代〉,《中國時報》人間副刊,2009年10月16日。
梁一萍,〈島嶼傳奇〉,《聯合報》30版 讀書人週報,2000年12月4號。
詹美涓,〈心靈魅影的召喚〉,《聯合報》41版 讀書人週報,1998年8月3日。
董成瑜,〈賴香吟──散步終有歸時〉,《中國時報》 開卷週報,1997年1月23日。
陳文芬,〈駱以軍、賴香吟發表新書,焦慮上身〉,《中國時報》23版,2000年11月6日。
六、網路資源
「公共電視─文學風景」〈第十集 賴香吟〉http://www.pts.org.tw/~web01/literature/p10.htm
「公共電視─文學風景」〈第十三集 陳雪〉http://www.pts.org.tw/~web01/literature/p13.htm。
「臺灣藝術教育館」,陳芳明,〈’九十二年度教育部文藝創作獎散文評審感言〉
http://web.arte.gov.tw/92philology-arts/c_000_0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