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陳沛蓉
CHEN,PEI-RONG
論文名稱: 創造思考技法融入國小六年級劇本創作教學之研究
A Study of Creative-Thinking Strategies on Playwriting of the 6th Grade Pupils
指導教授: 潘麗珠
Pan, Li-Chu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創造力發展碩士在職專班
Continuing Education Master's Program of Creativity Development
論文出版年: 2009
畢業學年度: 97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54
中文關鍵詞: 劇本創作教學創造思考技法劇本創作
英文關鍵詞: the methodology of playwriting, creative-thinking strategies, playwriting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59下載:41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探討創造思考技法融入劇本創作的課程,以及學生在此教學過後,劇本創作的情形。研究對象為臺北市某國小六年級三十位學生。

    研究者於學生六年級時,運用每週一到兩堂綜合活動時間,進行本研究。透過參與觀察紀錄、課堂學生書寫與問答紀錄、課後練習單、教師省思札記、個別訪談、學生劇本創作作品來蒐集資料,以質性研究法分析,歸納出以下結果:

    創造思考技法融入劇本創作:腦力激盪法融入人物性格形容詞設計,學生運用時間越用越短、氣氛開放、討論活潑熱烈、產生負向批判的形容詞。奔馳法融入人物性格設計時,替代(S)、結合(C)、調整(A)、修改(M)、其他用途(P)在使用時,學生容易混淆。心智圖融入劇稿大綱,學生繪製的圖差異性高、適合擅長繪圖的學生、部份學生將心智圖做為創作的過程而非結果。

    劇本創作的部份,分為主題、人物、情節與劇稿大綱、劇本技巧、作品內在隱含進行探討:(一)主題:「構思時寫出主旨,劇本內文能呈現主旨」的高達40%。(二)人物:創作姓名大致分為七類、學生創作人物以道德上「正面」性格的人物出現比例最高,佔34.2%。(三)情節與劇稿大綱:43.3%的學生將心智圖做為一個發展聯想的過程非結果。(四)劇本技巧:「衝突」使用率高居第一,89%的同學都使用到它,其次為「對比」85%,「曲折」67%,「新穎」佔44%,「懸疑」19%,「象徵」11%。(五)作品內在隱含:可以看出作者本身性格、作為學生的夢想與慾望抒發的空間、良善的結局。學生心路歷程的部份,研究者歸納學生創作思考類型大約分為:深思熟慮型、直覺型、模仿型、自己故事型。

    本研究建立劇本創作教學流程與模式,供相關研究者作參考,希冀國內教育現場,在寫作研究推動得如火如荼之餘,別遺忘文學之美──劇本,能提供學生自由奔放的創作空間、天馬行空的想像、歡樂的生活經驗分享,以增進學生寫作與劇本編擬的樂趣,並培育一個個富有創造力的劇作家。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a course in playwriting designed based on Creative-Thinking Strategies. The thirty 6th grade pupils of elementary school in Taipei were recruited for the study to investigating their thought and actions.

    One or two lessons each week were applied to carry out this study. The research employed qualitative methods of observation, the record of pupils’ action in class, notes from a teacher’s reflection, analysis of pupils’ script writing work and worksheets, and individual interviews to examine how the strategies influence pupils’ learning. The finding of the research was as followed:

    While applying creative-thinking strategies to playwriting, it demonstrated that:Firstly, giving characters’ description based on Brainstorming, it was allowed pupils to utilize time effectively, lead to open-minded learning situation, develop a lively discussion, and produce negative adjectives. Moreover, refer to the method of SCAMPER, Substituted, Combined, Adapt, Modify, and Put to other uses, it seemed to make pupils unable to think clearly. In addition, combining scenario with Mind Map resulted in considerable difference in map-drawing. It gave pupils who possess great skill at painting a big advantage at map-drawing. However, drawing the map was regard as process instead of final work of playwriting by some pupils.

    In regard to playwriting, the research aimed mainly at five portions, theme, characters, plots and scenario, writing skills, and metaphor. (1)Theme:The rate reached 40% for pupils to present the main subject correctly in case of making an outline of script ahead. (2) Characters:It was divided into seven personality types. It was the highest rate, 34.2%, to create positive personality traits.(3)Plots and Scenario:Mind map was regard as process instead of final work of playwriting by 43.3% pupils.(4)Writing skills:”Conflict” which was in the first rank of applying to playwriting soared 89%. Additionally, “Contrast” rose by 85 per cent, “Crisis” accounted for 67%, “Innovation” occupied 44%, “Suspense” stood at 19%, and only 11% of “Symbol” was employed. (5) Metaphor: It illustrated personality, dream, imagination, heart’s desire of a scriptwriter throughout his work. The researcher generalized a conclusion of pupils’ creative-thinking types from these findings:They were “Thoughtfulness”, “Intuition”, “Imitation” and “Autobiography”.

    To sum up, based on the course design of the research, some recommendations about creative-thinking strategies on playwriting and further study in this field are offered. The beauty of literature, playwriting, allows students to develop their remarkable ability of creative-thinking, inspire their fertile imagination, and learn by everyday experience as well. Therefore, students are able to be stimulated consuming interest in writing and encouraged to be highly creative scriptwriters.

    誌謝……………………………………………………………………… iii 中文摘要………………………………………………………………… v 英文摘要………………………………………………………………… vii 目錄……………………………………………………………………… ix 表目錄…………………………………………………………………… xi 圖目錄…………………………………………………………………… xi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7 第三節 主要名詞釋義………………………………………………… 8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10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3 第一節 創造力………………………………………………………… 13 第二節 劇本創作材料蒐集…………………………………………… 32 第三節 劇本要素……………………………………………………… 39 第四節 創造思考技法融入劇本創作………………………………… 67 第三章 研究方法………………………………………………………… 81 第一節 研究方法……………………………………………………… 81 第二節 研究流程……………………………………………………… 82 第三節 研究參與人員………………………………………………… 90 第四節 研究場域……………………………………………………… 92 第五節 研究工具……………………………………………………… 93 第六節 資料蒐集與分析……………………………………………… 98 第七節 研究信度與效度……………………………………………… 102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105 第一節 創造思考技法融入劇本創作………………………………… 105 第二節 學生的劇本創作探析………………………………………… 120 第三節 學生的心路歷程……………………………………………… 153 第五章 研究結論與建議………………………………………………… 165 第一節 結論…………………………………………………………… 165 第二節 建議…………………………………………………………… 168 參考文獻………………………………………………………………… 173 附錄一 教學活動設計………………………………………………… 181 附錄二 活動學習單…………………………………………………… 205 附錄三 人物姓名設計………………………………………………… 223 附錄四 劇本創作前構思──心智圖………………………………… 225 附錄五 劇本創作……………………………………………………… 229 附錄六 寒假創作作品一覽表………………………………………… 254

    一、中文部份
    卞之琳 譯(2004)。莎士比亞四大悲劇。臺北:城邦文化。
    王士儀 譯(2003)。亞理斯多德《創作學》譯疏。臺北:聯經。
    王瑤芬 譯(2003)。考具。臺北:商周。
    本間久雄(1968)。歐洲近代文藝思想。臺中:普天出版社。
    石慧靜 譯(1987)。創意震盪:成功主管能力激發。臺北:允晨文化。
    吳武典(2006)。如何推動創造力教育。今日教育,71,103-110。
    吳振能、傅世良、陳營生 譯(1994)。性格型態:心理取向的九種人格分類。臺北市:遠流。
    吳清山(2002)。創意教學的重要理念與實施策略。臺灣教育,614,2-8。
    吳靖國(2000)。教育理論。臺北:師大書苑。
    呂健忠 譯(2004)。易卜生戲劇全集(二)。臺北:左岸文化。
    李乙明、李淑貞 譯(2005)。創造力Ⅰ‧理論。臺北:五南圖書出版。
    李宏偉 譯(1997)。應用水平思考法(二)。臺北:桂冠。
    杜明城 譯(2000)。創造力。臺北:時報文化。
    李欣蓉(2007)。圖像組織融入教學。《國語文教學運用─心智圖工作坊》。教育部國教司。
    李政賢 譯(2006)。質性研究:設計與計畫撰寫。臺北:五南。
    李曼瑰(1968)。編劇綱要。臺北:三一戲劇藝術研究社。
    杜淑貞(1986)。國小作文教學探究。臺北:學生書局。
    李德高(1990)。創造心理學。臺北:五南。
    汪俊彥(2004)。臺灣戲劇編劇教育概況。文訊,225,53-56。
    沈翠蓮(2005)。創意原理與設計。臺北:五南。
    阮若缺 譯(2001)。犀牛。臺北:書林。
    卓越出版社 譯(1990)。突發奇想。臺北:卓越文化。
    周文欽(2002)。研究方法──實徵性研究取向(二版)。臺北:心理。
    周怜利 譯(1998)。創意精靈。臺北:中天出版社。
    邱少頤(2007)。如何進行兒童劇的寫作:七個創作步驟。美育,159,22-31。
    林雅琪、潘裕豐、黃曉嵐、楊純雅、陳沛蓉、陳雯琦(2008,10月)。面對面創意行銷術──台客點子庫設計。論文發表於國立政治大學、國立中山大學聯合舉辦之「2008創造力教育」國際學術研討會,臺北市。
    姜龍昭(1994)。如何編劇本。臺北:國防部印製中心。
    洪淑宜(2006)。創新教學之單元設計研究──以《創意思考》課程為例。臺北:揚智文化事業。
    洪榮昭(1998)。創意領先──如何激發個人與組織的創造力。臺北:張老師文化。
    皇冠編輯組 譯(2007)。哈利波特:死神的聖物【上】、【下】。臺北:皇冠。
    胡耀恆、胡宗文 譯(1998)。伊底帕斯王。臺北:桂冠。
    原來(2004)。腦力激盪術徹底應用。臺北:新潮社文化。
    孫易新 譯(2007)。心智圖聖經──心智圖法理論與實務篇。臺北:耶魯國際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徐天榮(1966)。編劇學。臺北:三民書局。
    徐天榮(2006)。人生好戲:文藝創作與人生之互溶。臺北:智多星。
    徐宗國 譯(1997)。質性研究概論。臺北:巨流。
    殷雪梅、朱振威等(編)(2003)。劇本導讀。臺中:晉富。
    高芷琳(2006)。梁祝與羅密歐茱麗葉戲劇情節比較。問學,10,81-97。
    高前(1995)。戲劇出走。臺北:臺北縣立文化中心。
    張文欣、張穎綺 譯(2005)。創意是一種習慣。臺北:張老師文化。
    張世彗(2007)。創造力:理論、技法與教學。臺北:五南。
    張春興(2006)。張氏心理學辭典。臺北:東華書局。
    張振成(2000)。創造思考教學與創造力的培養。創造思考教育,10,5-8。
    張曉風(2007)。曉風戲劇集。臺北:九歌。
    張曉華(1999)。創作性戲劇原理與實作。臺北:財團法人成長文教基金會。
    張曉華(2004)。教育戲劇理論與發展。臺北:心理。
    教育部(2002)。創造力教育政策白皮書:打造創造力國度。臺北市:教育部。
    許翠瑄(2003)。城鄉經濟創新 啟動全民創新──打造臺灣成為創造力國度。卓越雜誌,228,136-138。
    陳向明(2002)。教師如何做質的研究。臺北:洪葉文化。
    郭有遹(1994)。創造性的問題解決方法。臺北市:心理。
    陳晞如(2006)。森林‧大盜‧流浪狗:「談如果兒童劇團」三齣兒童劇劇本。美育,159,81-89。
    陳蒲清等(編)(2004)。中國經典童話:歷經千年橫跨群書的119個述異傳奇。臺北:三言社。
    陸潤棠(1998)。中西比較戲劇研究:從比較文學到後殖民論述。臺北縣:駱駝。
    陳龍安(1988)。做個聰明人─創造與批判思考的自我訓練。臺北市:心理。
    陳龍安(1997)。創造思考教學。臺北:師大書苑。
    陳龍安(2005)。創造思考的策略與方法。教育資料集刊,30,201-265。
    陳龍安(2006)。創造思考教學的理論與實際(第六版)。臺北市:心理。
    程芸(2002)。中國戲劇發展史。湖南:人民出版社。
    黃炎媛 譯(1995)。創意激盪。臺北:天下文化。
    黃英雄(2003)。編劇高手。臺北:書林。
    黃英雄(2006)。原創劇本的誕生。美育,152,4-26。
    黃基博(1993)。兒童劇本創作集。屏東市:屏東縣立文化中心。
    葉玉珠(2006)。創造力教學─過去、現在與未來。臺北市:心理。
    詹志禹(2002)。臺灣地區中小學創造力教育的實況條件與政策推展。創造能力課程開發國際學術研討會,臺北:國立臺北師範學院,2002年10月17-18日。
    臺北市政府教育局(1983)。青少年、兒童戲劇指導手冊。臺北。
    趙如琳 譯(1977)。戲劇藝術之發展及其原理。臺北:三民。
    廖珮芸(2007)。唐人小說中的「桃花源」主題研究。東海中文學報,19,61-88。
    管家琪(2008)。管家琪教作文─創意作文10課通。臺北:幼獅。
    寧莉 譯(2007)。我們的孩子在生活中愉快的學寫作。臺北:核心文化。
    廖順約(2007)。兒童戲劇的創作與排練紀事──牛古兒童劇場《媽媽好討厭》製作歷程。美育,159,32-43。
    熊睦群(2002)。亞里斯多德「詩學」於影視編劇之應用。復興崗學報,75,251-274。
    蔣國英 譯(2007)。創意心理學。臺北市:遠流。
    蔡崇建、高翠霞(2005)。智力與創造力:人類心智析論與強化。教育資料期刊,30,75-110。
    課程綱要(無日期)。教育部:國民教育社群網。
    潘裕豐(2007)。創意教學與資優教育研究。台北:心理。
    鄧綏寧(1979)。編劇方法論。臺北:正中書局。
    蕭富峰、李田樹 譯(2005)。創新與創業精神(四版)。臺北:臉譜出版。
    賴素鈴(2007)。鄧力軍:時間的武陵人馮翊綱談劇本。聯合文學,24:2=278,121-125。
    應鳳凰、鄭秀婷(2006)。永保赤子之心的希世珍琦──琦君。五○年代文藝雜誌及作家影像資料庫。
    謝臥龍等著(2004)。質性研究。臺北市:心理。
    簡素琤 譯(1987)。創意人的思考。臺北市:遠流。
    酆哲生 譯(2004)。浮士德。臺北縣:華文網。
    顧乃春(2007)。現代戲劇論集──發展論、作家作品論、演出論。臺北市:心理。

    二、英文部份
    Amabile, T.M. (1989). Drowning up creativity. N.Y.: Hawthorn.
    Ann Gillian Elgar (2002). Student playwriting for language development. ELT Journal, 56(1), 22-28.
    Baines, L., & Dial, M. (1995). Scripting screenplays: An idea for integrating writing, reading, thinking, and media literacy. English Journal, (High school edition), 84(2), 86-92.
    Blake Harris (1993). The True Art of Screenwriting. Retrieved May5, 2008 from http://www.blakeharris.com/bh/screen1/index.html .
    Boden, M. A. (1994). What is creativity? In M. A. Boden (Ed.), Dimensions of creativity. Cambridge, MA: MIT Press.
    Denzin, N. K., & Lincoln, Y. S. (2003). The landscape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 theories and issues. Los Angeles: Sage Publications.
    Guilford, J. P. (1950). Creativity. American Psychologist, 5, 444-454.
    Lincoln, Y. S., & Guba, E. G. (1999). Establishing trustworthiness. In A. Bryman & R. Burgess(Eds.), Qualitative Research Volume Ⅲ(pp. 397-444). London:Sage.
    Michael M Chemers. (2007). Playwrights Teach Playwriting: Revealing Essays by Contemporary Playwrights. Theatre Topics, 17(2), 172-173.
    Nova University, & Northern Illinois University. (1990). The Qualitative report. v13 n2 p204-225. Fort Lauderdale, FL: Nova University & Northern Illinois University.
    Nova University, & Northern Illinois University. (1990). The Qualitative report. v13 n2 p278-300. Fort Lauderdale, FL: Nova University & Northern Illinois University.
    O'Farrell, Lawrence. (1993). Challenging our assumptions: playwrights and the drama curriculum. Canadian Journal of Education,18(3),106.
    Osborn, Alex F. (1993). Applied Imagination. NY:Creative Education Foundation, pp.151.
    Philip Babcock Gove and the Merriam-Webster editorial staff (1986). Webster’s third new international dictiona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unabridged. Chicago: Encyclopaedia Britannica, c1986.
    Salvante, Margaret. (1993). Playwriting in the K-12 curriculum: A catalyst for educational reform. Arts Education Policy Review, 95(2), 35-39.
    Sternberg, R. J. (ED.).(1988). The nature of creativity: Contemporary psychological perspective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Vista, C. (2000).Teaching classroom educators how to be more effective and creative teacher. Education, 120(4), 675-680.
    Woods,C. (1988). Nursing research theory and practice. St, Louis, MO: C. V. Mosby Company.

    三、學位論文
    王慧勤(2000)。扮演遊戲──國語課的另一扇窗。國立臺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吳明德(2003)。台灣布袋戲的表演藝術研究──以小西園掌中戲、霹靂布袋戲為考察對象。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吳婉君(2005)。外台歌子戲唱腔研究──以2004、2005年國藝會專案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民族音樂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洪筱薇(2007)。敘說一○八堂戲劇課。國立臺南大學戲劇創作與應用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
    孫淑儀(2004)。戲劇創作與演出在華語文教學上成效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未出版,臺北市。
    陳宜貞(2003)。「創造思考教學法」應用於國小六年級作文課程的教學研究。國立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語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陳玟惠(2007)。台灣「現代劇場歌子戲」創作劇本研究──西元2001至2005年。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郭矩妃(2005)。創造性兒童詩的教學實踐:我和我班級的故事。國立新竹教育大學語文學系語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黃國倫(2006)。讀者劇場融入國民小學六年級國語文課程教學之研究。國立臺南大學戲劇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
    楊素花(2005)。國小六年級寫作教學運用創造思考教學策略之行動研究。國立臺南大學教育系課程與教學碩士班,未出版,臺南市。
    蔡明蓉(2003)。姚一葦戲劇美學理念及其實踐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蔡淑菁(2006)。戲劇策略融入國小六年級寫作教學之行動研究。國立臺南大學戲劇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
    謝欣儒(2003)。齊如山編導理論暨劇本七種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謝雅莉(2006)。童話改寫教學研究──以六年級一班為例。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語文教學碩士班,未出版,臺北市。
    魏伶娟(2005)。創造思考教學策略應用於童話寫作教學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語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