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論文討論在冷戰背景之下,在臺灣、中國大陸與美國關係的轉變情形時,以中華民國退出聯合國、臺灣與美國斷交,以及1980年代臺灣與中國大陸發生的人權時間為觀察重點,觀察中華民國的僑務與外交政策如何改變,美國僑報又是如何看待這些變化,這些變化如何影響美國華僑政治態度的改變情形。
除緒論與結論外,本研究分為四章。第二章首先討論冷戰框架下,中華民國、美國與中國大陸之間的關係。冷戰期間,國際局勢是自由世界與共產主義陣營之間長期的對抗,美國為了對抗蘇聯以及戰略需求,幫助在臺灣的中華民國政府,換句話說,美國的對華政策都離不開蘇聯。1960年代華人對居住國的心態從落葉歸根到落地生根。介紹中華民國政府的外交與僑務政策形成的背景因素。
第三章則是探討退出聯合國事件對僑社的衝擊。中華民國政府透過刊登大篇幅廣告與僑社署名,來強調中華民國的正統性。親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僑報出現截然不同的反應,親中華民國的僑報氣憤難平,親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僑報卻是認為正義獲得伸張,兩方的交鋒更延伸到國慶典禮與尊敬孔子與否的爭議之中。
第四章則是討論中美斷交前後美國僑社政治態度的變化。在中華民國退出聯合國後,中國大陸開始大力推行「和平統一」的政策,大打宣傳戰,攻擊蔣家政權,甚至特意關注臺灣人團體的活動,中華民國政府如何因應此局面,如何回應中國大陸的宣傳戰;1979年中美斷交後,雖有《臺灣關係法》的通過,對於華僑而言,仍是一大衝擊,中華民國政府也在中美斷交後,更加積極推動僑務工作,希望透過海外學人、留學生達到影響美國政界的目的。中國大陸宣傳開始強調中國是美國華人的娘家,美國才是婆家,因此在婆家好好生活才是首要之務,這樣的說法正符合當時候美國華人的心態,吸引很多人的注意。
第五章主要討論1980年代中華民國與中國大陸在國際形象上兩方都遇到挫折,1980年代初的陳文成案與江南案,重創中華民國「自由民主」國家的形象,也使得重視人權議題的美國對中華民國反感,造成華僑受到居住國—美國的影響,連帶對中華民國的政治態度也產生衝擊,而此時中華民國政府卻無法整合僑社,造成中華民國在美國僑社的影響力也產生變化;而中國大陸在1970年代末期,鄧小平上臺,採取「改革開放」路線,中國的經濟能力大幅提昇,因此移入美國的華僑也增加許多。但1989年的天安門事件,中國大陸血腥鎮壓學生,造成國際社會譁然,尤其衝擊自詡為「世界英雄」的人權國家—美國,美國的中國留學生與偏向中華民國的社團結合,向中國大陸示威遊行、表達抗議,僑社因為天安門事件對中國大陸的觀感改變,但卻未改變對中國的認同。
在結論的部份,提出以下論述。中華民國的僑務與外交政策在冷戰氛圍夏是相當被動的,但在被動中仍有其積極性,試圖在美中臺三角關係中力圖振作、積極宣傳,但是因為國際關係與華僑心態的改變,成效並不明顯。
華僑出外謀生是相當具有現實性的,華僑的政治態度依照現實而有所改變,也是無法避免的趨勢。因此中華民國的外交與僑務政策必須因時調整,僑務工作可以在既有的僑務經濟策略上,進一步順應全球化時代著重經濟投資與科技研發的趨勢,一方面以臺灣作為連結世界各地僑團商會的基地,再繼續拓展橫向聯繫,形成一緊密網絡,利用經濟力擴大臺灣的影響力及外交空間。
一、 中文部分
(一) 外交部檔案:
1. 國史館藏外交部檔案
檔號:172-3 4578 《美國國會有關我記錄》,1961
檔號:172-3 5256-4 《海外僑胞反共活動》,1971
檔號:172-3 5273 《全球華僑登報反對匪入聯合國案》,1971年
檔號:172-3 4513 《駐美國各大使館政情報告》,1972年
檔號:172-1 3256 《僑務》,1975年
檔號:172-3 5200 《親匪報紙團體及僑社》,1977年
檔號:172-4 1505-1 《中美關係(剪報)》,1977-1980
檔號:172-3 5201 《我對共匪僑務政策所採對策》,1978年
檔號:172-3 5268 《僑團刊登廣告抗議美匪建交》,1978年
檔號:172-2544 《紐約「星期新聞」、「華聲日報」》,1979年
檔號:172-3 5269 《美匪建交後紐約傾匪華僑活動》,1979年
檔號:172-3 5435 《中央黨史會蒐集海外僑胞反對美匪建交新聞圖片資料》,1979年
檔號:172-3 5268 《加強對旅美僑胞、學人、留學生之宣傳聯繫》,1980年
檔號:172-3 5554 《左派及臺獨開設開設旅館、餐廳、藝品店名案》,1981年
檔號:172-3 5989 《陳文成案》,1981年
檔號:172-4 1503-3 《中美關係(剪報)》,1981-1982
檔號:172-3 5989 《中美僑務:劉宜良事件》,1984-1985年
檔號:172-3 5253 《僑務統戰》,1985年
2.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檔案館藏外交部檔案:
檔號:414.28/0004 《聯合國中國代表權問題》,1971年。
檔號:403/0011 《對美宣傳》,1972年。
檔號:461/0062 《紐約僑務》,1971年。
檔號:461/0106 《金山僑務》,1970年。
(二) 報紙與雜誌:
1. 舊金山地區:
(1)《少年中國晨報》(The Young China Daily),1972、1974、1975、1976、1978年
(2)《金山時報》(Chinese Times),1971、1972、1973年
(3)《華聲報》(Chinese Voice),1971、1972年
(4)《時代報》(The San Francisco Journal),1974、1978年
(5)《光華報》(Cathay Times Weekly),1974年
(6)《正言報》(Truth Weekly;Truth Semi-Weekly)
(7)《東西報》(East West),1978、1981、1984、1989年
(8)《為民報》(Wei Min),1978年
(9)《炮報》(Power News)
2. 洛杉磯地區:
(1)《美華新報》(The Chinese News),1971、1972、1978、1979、1980年
(2)《覺華報》(Chinese Awareness),1971、1975年
(3)《國際日報》(International Daily News),,1984年
(4)《美麗島》(Formosa Weekly)
3. 紐約地區:
(1)《華美日報》(The China Tribune),1971、1972年
(2)《團結報》(Getting Together;Unity),1971、1972、1973年
(3)《美洲華僑日報》(China Daily News,簡稱《華僑日報》),1971、1974、1979、1989年
(4)《中報》(Centre Daily News),1985、1989年
(5)《北美日報》(The Peimei News),1985年
(6)《世界日報》(World Journal),1989年
(7)《時報周刊》(China Times Weekly),1980年
4. 華盛頓地區:《華府春秋》(Hanfu Chunqiu)
5. 航空版:
(1)《星島日報》美西版(Sing Tao Jih Pao),1989年
(2)《大公報》(Ta Kung Pao),1984年
6. 美國其他地區:《周末報》,1974年
7. 臺灣:
(1) 《中央日報》,1972年
(2) 《四海之友》,1975.3、1976.9
(三) 官方出版品:
1. 中華民國行政院僑務委員會
僑務委員會編,《十年來僑務工作》,臺北:僑務委員會印行,1981年
僑務委員會編,《僑務五十年》,臺北:僑務委員會印行,1983年
僑務委員會 華僑通訊社,《中華民國僑務發展歷程—攜手走過的歲月》,臺北:中華民國僑務委員會,1990
僑務委員會編,《美國華人參與中華民國政治之研究》,2000年
僑務委員會編,《99(2010)年僑務統計年報》,2010年
2. 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第三組
《為真理正義而奮鬥》,臺北市:海外出版社,1971
《海外中華兒女的怒吼》,臺北:海外出版社,1980
《臺灣地位不容置喙》,臺北:海外出版社,1983
《天下沒有衝不過的風浪,九十一年來黨在海外的奮闘》,臺北:海外出版社,1986年3月
(四) 期刊論文:
Adam McKeown著,陳曉光譯,〈用概念思考華人裔群(1842-1949)〉,收錄於《華僑華人百科全書 總論卷》,北京市:中國華僑,2001。
丁匡華,〈口蜜腹劍的共匪僑務工作〉,《四海之友》,1975年
王秀惠,〈「獎勵忠貞僑商」:冷戰前期臺灣洋菇罐頭銷美與僑務互動,1960-1980〉,《興大歷史學報》第十七期,2006年。
王駿一,〈海外黨部該整合了〉,《世界週刊》,1980年。
宋學文,〈我國僑務發展與外交策略之發展願景〉,《2008年僑務發展之外交意涵學術研討會集》,臺北市,2008。
吳建國,〈中國大陸在美的留學生〉,《美華新報》選論,1979年
柏城國是研究社,〈520三藩市灣區討蔣集會遊行反蔣幫暴行實錄〉,《討蔣特刊》,美國舊金山:柏城國是研究社,1978。
夏誠華,〈中華民國對美國僑務工作之初探〉,收錄於陳鴻瑜主編《中華民國之僑務政策》,臺北市:中華民國海外華人研究學會,2000
─—,〈中華民國政黨輪替後美國地區傳統僑團政治態度變化〉,刊載於張啟雄主編《時代變局與海外華人的族國認同》,臺北市:中華民國海外華人研究學會,2005
陳靜瑜,〈近半世紀以來美國華人地位變化的因素、問題及其展望〉,刊載於陳鴻瑜主編,《邁向21世紀海外華人市民社會之變遷與發展》,臺北市:中華民國海外華人研究學會,1999.8
─—,〈美國臺灣移民的社會結構、適應與認同析探(1980~2000),《海華與東南亞研究》3:3、3:4,2003.07
莊國土,〈論東南亞華族及其族群認同的演變〉,刊載於張啟雄主編《時代變局與海外華人的族國認同》,臺北市:中華民國海外華人研究學會,2005。
張四德,〈融爐(Melting Pot)或多元文化(pluralism):從種族史觀點論美國社會的特質及十九世紀的排華運動〉,《西洋史集刊》,1998.12,
──〈從三種僑報論美國華人對韓戰的觀點〉,《海外華人研究》第一期
道南客,〈李登輝在海外—務實外交與海外僑心的轉變〉,《海峽評論》第83期,1997年11月。
廖書賢,〈陳水扁的僑務政策(2000-2002)〉,刊載於張啟雄主編,《近二十年來海外華人》,臺北市:中華民國海外華人研究學會,2003年。
劉伯驥,〈美國華僑報業發展史略〉,《僑務月報》229期,1971年9月。
蘇嘉宏,〈華僑、族裔政治與美國對華政策的互動〉,《國立國父紀念館館刊》,臺北:國立國父紀念館,2003年5月。
(五) 專書:
人民出版社編輯部,《毛澤東著作選讀》下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于仁秋,《救國自救—紐約華僑衣館聯合會簡史,1933-1950》,香港:三聯書局,2003年2月
王賡武,《中國與海外華人》,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94
丘正歐,《華僑問題論集》,臺北:華岡出版有限公司,1978年10月
西潮出版事業有限公司編譯,《昨天、今天與明天—卡特的崛起與世界命運》,臺北市:西潮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76
沈劍虹,《使美八年紀要》,臺北:聯經,1986。
約翰‧梅森,《冷戰(The Cold War, 1945-1991)》,臺北:麥田出版社,2001。
李雲漢,《中國國民黨史述 第四編》,臺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1994。
汪 士淳,《忠與過: 情治首長汪希苓的起落》,臺北市: 天下遠見出版 ,1999
汪樹華,《美國華裔青年認同之研究—以一九九六年海外華裔青年暑期返國研習團學員為例》,臺北市:僑務委員會,1996年。
──《美國華人政治參與之研究》,臺北市:海華文教基金會,2001。
吳主惠著,蔡茂豐譯,《華僑本質的分析》,臺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3年8月
徐德清、洪朝輝、姜衛民主編,《世紀之交的反思—中國旅美學人中美關係》,美國:八方文化企業公司,1998年。
夏誠華,《民國以來的僑務與僑教研究(一九一二~二00四)》(新竹市:玄奘大學海外華人研究中心,2005)
袁文靖,《雷根政府對華政策》,臺北:國際現勢週刊社,1984。
華僑通訊社,《僑政論文選集》,臺北:華僑通訊社,1981年9月
華僑華人百科全書編輯小組,《華僑華人百科全書‧人物卷》,北京:中國華僑出版社,2001
華僑華人百科全書編輯小組,《華僑華人百科全書‧新聞出版卷》,北京:中國華僑出版社,2002年9月
華僑協會總會華僑大辭典編輯委員會主編,《華僑大辭典》,臺北市:華僑協會總會,2000
陸以正,《微臣無力可回天—陸以正的外交生涯》,臺北:天下遠見,2002。
麥禮謙,《從華僑到華人—二十世紀美國華人社會發展史》,香港:三聯書店,1992。
鹿橋編輯部編譯,《卡特》,臺北市:鹿橋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6
陳李琬若,《臺灣女孩,美國市長》,臺北:商周出版,2004。
陳靜瑜,《從落葉歸根到落地生根:美國華人社會史論文集》,臺北縣板橋市 : 稻鄉,2003。
──,《美國臺灣移民社會結構、適應與認同析探》,臺北市:海華文教基金會,2005
──《美國史》,臺北:三民書局,2007。
陳樹強,《三民主義僑務政策之實踐與評估》,臺北:海華文教基金會,1994。
項立嶺,《中美關係史全編》,上海:華東師範大學,2002。
馮成榮,《鄭彥棻傳》,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3
張亞中、孫國祥,《美國的中國政策—圍堵、交往、戰略夥伴》,臺北:生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9
張希哲,《中國大陸的僑務政策與僑務工作》,臺北市:華僑協會總會發行,1962。
張麗琴,《論冷戰時期影響美國對華政策的中美意識型態因素(1949-1972)》,江西師範,2007。
楊建成,《中國國民黨海外工作的理論與實踐(1924-1991)》,臺北:楊氏臺灣現代史資料出版屋,2001。
關春如,《美國華僑概況》,臺北市:正中書局,1988
鄭彥棻,《往事憶述》,臺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72。
劉伯川著,尹萍譯,《偶然生為亞裔人—一位ABC的成長心路》,臺北:天下遠見,1999。
劉伯驥,《美國華僑史續編》,臺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81。
───,《美國華僑逸史》,臺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84。
劉明山,《1980年以來臺灣僑務政策與美國臺灣移民》,臺北市:財團法人海華文教基金會,2008
顏國裕,《我國僑務政策之研究—民國六十年以後之發展分析》,臺北市:龍文出版社,1991
戴超武,《美國移民政策與亞洲移民》,北京:中國社科院,1999。
(六) 學位論文:
小林伊織,《中國大陸改革開放後的僑務政策》,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
方俐懿,《中美斷交後我國與中國大陸對美國華僑政策與工作之研究》,臺北市:中國文化大學中美關係研究所,1989。
汪樹華,《美國華人政治參與之研究》,臺北市:中國文化大學美國研究所,1994。
夏誠華,《旅美國學人、留學生對中華民國政治態度之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民族與華僑研究所,1985。
陳佳宏,《美國「臺獨」團體之發展與挑戰: 五〇年代中至九〇年代中》,輔仁大學歷史學研究所,1997
崔炯華,《現階段中國大陸僑務政策之研究》,臺北市:中國文化大學民族與華僑研究碩士論文,1986
許瓔馨,《中華民國於聯合國代表權之變更:自緩議案更動為重大議題案之決策過程》,淡江大學美國研究所,2007。
黃正杰,《政治民主化與臺灣對外僑務政策的變遷:以對美國僑社政策為例》,臺北市:國立台灣大學社會科學院政治學系博士論文,2009
彭佩琪,《國民黨政府在美僑社的僑務工作(1949-1960)》,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09年。
二、英文部分
(一) 檔案:
館藏地:Ethnic Library,UC-berkeley
1. Yuk Ow Papers
Carton 32:2Chinese American Citizens Alliance
Carton 32:50 Anti-Communist Legague
2. Him Mark Lai Research Files
Carton 24:19 Chinese Democracy Movement Overseas-Organization
Carton 24:31 Chinese Democracy Movement Overseas-Reaction from Taiwan
Carton 24:35 Chinese Democracy Movement Overseas-Viewpoints, 1987-1998
Carton 26:18 Chinese in the U.S.-California-Los Angles Co.
Carton46:13 Confucianism
Carton52:20 National Day of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10/1)(1979-2002)
Carton53:1 National Day of Taiwan (10/10)(1957,1970-2001)
Carton56:3 Chinese National Day Celebration
Carton 60:38 Homeland rielations With China
Carton 64:8 Homeland relations – Chinese Overseas – Taiwan – Organizations – Center for Taiwa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Carton 64:10 Homeland Relations –Chinese overseas-Taiwan-Organizations-Federation of overseas Chinese Association
Carton 64:16 Homeland relations-Chinese Overseas-Taiwan-Organization-Cordination council for North American Affairs
Carton 70:21 KMT-Taiwan
Carton 70:35 KMT-U.S.-Anti-Communist activities
Carton 70:39 KMT-U.S.-Conventions
Carton 71:6 KMT-U.S.-Rally against KMT
Carton 71:7 KMT-U.S.-Rally against KMT, 1978
Carton 74:40 Left and leftists-I Wor Kuen
Carton 82:13 Newspapers and journals – Chinese American - U.S.
Carton 98:12 Taiwan-Geogrupht
(二) 期刊論文與專書:
Chang, Iris. , The Chinese in America. , New York:Penguin Group, 2003
Gallup Poll, Public Opinion1935-71, Random House, 1972
Hon, Gerald R. Ford. A U.N. Seat For Communist China, Washington D.C., 1961
Honorable, William Proxmire. Red China Could Fall, Senator of Wisconsin, 1961
Karl Lo and H. M. Lai, Chinese Newspapers Published in North America,1854-1975 ,Washington D.C.:Center for Chinese Research Matirials Association of Research Libraries,1977
Lai, Him-Mark. , “Aftermath to Exclusion: The Confession Program.” Becoming Chinese American:A Story of Communities and Institutions. , Walnut Creek:Alta Mira, 2004.
.N. Document A/1123? Office Record of the General Assembly,1950-1970
Steanly D.Bachrack, The Committee of One Million: China Lobby Politics,1953-1971, 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76
Tong, Benson. The Chinese American. Boulder: University Press of Colorado, 2000
Wang Gungwu, J. Cushman and Gungwu,eds, Changing Identities of the Southeast Asian Chinese since World War Ⅱ,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