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總題為「王拓的文學與思想研究」的論文中,筆者指出王拓七0年代的文學創作乃呈現「前•現實主義 → 描寫的現實主義 → 批判的現實主義」的演變軌跡,其所代表的正是王拓個人於內在意識與創作實踐上,逐步激化、升高的現實主義文學觀及批判火力。
七0年代初期的「保釣運動」與「回歸現實」風潮,對王拓的思想有極大的影響啟發,而其「土左」在有了理論化的接引之後,更使他逐漸擺落過去學院派的「唯心論」思考傾向及浪漫色彩,進而能夠掌握社會歷史變遷背後的動力所在;在1977年的「鄉土文學論戰」中,王拓提出「現實主義文學」主張,並以社會主義視角切入台灣戰後經濟的觀察,其所得到的結論與階級關懷自然和官方右翼立場之詮釋有顯著落差;基於對「左翼理想」(而非「民族情感」)的憧憬,早期的王拓一定程度認同於對岸「社會主義中國」,但隨著1975年左右文革真相的曝露,他也開始檢討中國共產黨理想失落的原因,並對「革命」路線產生懷疑;在經歷過「鄉土文學論戰」官方集團式的批判撻伐之後,王拓認為七0年代台灣的「革命」條件尚未成熟,而身為一個「文學的功利主義者」,其所構想同時具有社會改革需求及實踐行動力的「隱含讀者」,也可說是不存在於當年的台灣社會;因此,文學效用的失落及對於「革命」路線的懷疑,導致王拓七0年代後期投筆躍身政治的動向。
王拓在八0年代初期因為「美麗島事件」而身陷囹圄,在獄中他將身心痛苦及對於家人的思念化作重新拾筆的動力,寫作了兩部兒童故事及政治小說;王拓八0年代的創作除了內容篇幅的拉長外,書寫重心轉移至「知識份子」角色上亦是其顯著特色之一。他細緻地刻劃了時代動盪及黨國封閉體制下,一群勇敢挑戰權威、參與社會運動的知識青年們激昂與蒼白的生活圖像。
王拓七、八0年代整體創作系譜背後所彰顯的是整個時代結構的問題,在黨國封閉體制及經濟掛帥的局勢下,社會中低階層人士及知識份子們遭逢了各種「
碰壁」而無有出路的窘境。閱讀王拓的作品,總會發覺惶惶不安的焦慮感充斥其中,現實的殘酷似乎將無情地侵蝕著小說中每個角色的人生,讓他們被生活逼著走,卻遍尋不著出口而導致徒留遺憾的結局。
對於「階級」議題的重視始終大過「民族論」強調的王拓,由於現實中坐牢的痛苦經驗及深刻的思考檢討,「務實」可說其出獄後最明顯的思考與行動特質。然而也因為如此特質,使得王拓與「夏潮」之間對於「文化實踐」、「投身政治」兩路線的矛盾又重新浮上檯面,並註定了王拓日後與「夏潮」系統的漸行漸遠。
至於「轉向」的爭議,筆者經考察後認為王拓自七0年代一路走來,縱使於社群組織的參與上有著由「統」轉「獨」的動向,但實際上在其個人的思想當中,始終保持著一貫的「台灣優先」立場而並未有所「轉向」。
《參考書目》
一、王拓相關著作
(1) 王拓:《金水嬸》(台北市:香草山書屋,1976年初版;台北市:九歌出版社,2001年5月,增訂新版;2005年9月,典藏新版)。
(2) 王拓:《街巷鼓聲》(台北市:遠景出版社,1976年3月)。
(3) 王拓:《望君早歸》(台北市:遠景出版社,1977年初版;台北市:九歌出版社,2001年5月,增訂新版)。
(4) 王拓:《張愛玲與宋江》(台中市:藍燈文化公司,1978年3月)。
(5) 王拓:《民眾的眼睛》(王拓發行、長橋總經銷,1978年8月15日)。
(6) 王拓:《黨外的聲音》(王拓發行、長橋總經銷,1978年9月15日)。
(7) 王拓:《台北•台北》(王拓發行、天元圖書總經銷,1985年6月)。
(8) 王拓:《王拓:從文學到政治》(王拓出版、王拓後援會經銷,1989年5月)。
(9) 王拓後援會編:《王拓•基隆•台灣前途》(1989年5月)。
(10)王拓:《咕咕精與小老頭》(台北市:人本教育文教基金會,1998年3月)
。
(11)王拓:《小豆子歷險記》(台北市:人本教育文教基金會,1998年3月)。
(12)王拓:《牛肚港的故事》(台北市:草根出版社,1998年5月)。
(13)王拓:〈王拓大陸旅遊筆記之一:我還活著,我沒有死呀!記北京的探親懇談會〉,《人間》雜誌29期(1988年3月5日)。
(14)王拓:〈王拓大陸旅遊筆記之二:用自己的火炬照明自己的道路〉,《人間》雜誌30期(1988年4月5日)。
(15)王拓:〈王拓大陸旅遊筆記之三:少小離家老大回〉,《人間》雜誌30期(
1988年4月5日)。
(16)王拓:〈那天,我摸到北大熾熱的心……〉,《人間》雜誌30期(1988年4月5日)。
(17)王拓:〈王拓看北京:到民間去吧〉,《人間》雜誌31期(1988年5月5日)。
(18)王拓:〈是牛,牽到北京也還是牛!――震撼北京的台灣政治家黃順興〉,《人間》雜誌31期(1988年5月5日)。
(19)王拓:〈如果對立可以結束:訪徐璐談海峽兩岸〉,《人間》雜誌25期(
1987年11月5日)。
二、專書
(1) 王甫昌:《當代台灣社會的族群想像》(台北市:群學出版公司,2003年12月)。
(2) 王振寰、瞿海源主編:《社會學與台灣社會》(台北市:巨流出版公司,2003年9月)。
(3) 卡諾伊(Martin Carnoy)著,杜麗燕、李少軍譯:《國家與政治理論》(台
北市:桂冠圖書公司,1995年3月)。
(4) 古繼堂:《臺灣小說發展史》(台北市:文史哲出版社,1989年7月)。
(5) 包澹寧(Daniel K. Berman)著、李連江譯:《筆桿裡出民主:論新聞媒介對台灣民主化的貢獻》(台北市:時報文化出版社,1995年3月20日)。
(6) 布斯(W•C•Booth)著,華明、胡曉蘇、周實譯:《小說修辭學》(北京大學出版社,1987年)。
(7) 安東尼奧•葛蘭西(Antonio Gramsci):《獄中札記》(新店市:谷風出版社,1988年7月)。
(8) 呂正惠:《文學經典與文化認同》(台北市:九歌出版社,1995年4月10日)。
(9) 呂正惠:《戰後台灣文學經驗》(台北市:新地文學出版社,1995年7月)
。
(10)李筱峰:《台灣民主運動40年》(台北市:自立晚報出版部,1987年)。
(11)何欣:《中國現代小說的主潮》(台北市:遠景出版社,1979年3月)。
(12)波寇克著,田心喻譯:《文化霸權》(台北市:遠流出版公司,1991年10月)。
(13)佩西•列林(Percy B. Lehning)編:《分離主義的理論》(Theories of Sece-
ssion)(台北縣:韋伯文化出版公司,2002年1月)。
(14)南方朔:《中國自由主義的最後堡壘》(台北市:四季出版公司,1979年9月10日)。
(15)曾健民編:《人間思想與創作叢刊:清理與批判》(台北市:人間出版社,1998年冬)。
(16)洪三雄:《烽火杜鵑城─―七0年代臺大學生運動》(台北市:自立晚報出版部,1993年)。
(17)高天生編:《王拓集》(台北市:前衛出版社,1994年3月)。
(18)尉天驄主編:《鄉土文學討論集》(台北市:遠景出版社,1978年4月)。
(19)尉天驄:《民族與鄉土》(台北市:遠景出版社,1981年6月)。
(20)許琇禎:《台灣當代小說縱論》(台北市:五南出版公司,2001年5月)。
(21)郭紀舟:《七0年代台灣左翼運動》(台北市:海峽學術出版社,1999年1月)。
(22)陳芳明:《典範的追求》(台北市:聯合文學出版公司,1994年2月)。
(23)陳芳明:《在時代分合的路口》(台北市:前衛出版社,1989年7月15日
)。
(24)施敏輝(陳芳明)編:《台灣意識論戰選集》(台北市:前衛出版社,1988年9月)。
(25)陳建忠、應鳳凰、邱貴芬、張誦聖、劉亮雅合著:《台灣小說史論》(台
北市:麥田文化出版公司,2007年3月15日)。
(26)陳東榮、陳長房主編:《第十六屆比較文學會議論文選集》(台北市:中華民國比較文學學會,1995年4月)。
(27)彭瑞金:《台灣新文學運動四十年》(高雄市:春暉出版社,1997年8月)
(28)游勝冠:《台灣文學本土論的興起與發展》(台北市:前衛出版社,1996年7月)。
(29)葉石濤:《台灣文學史綱》(高雄市:春暉出版社,1987年2月)。
(30)張景涵等著:《台灣社會力的分析》(台北市:環宇出版公司,1971年10月)。
(31)楊照:《知識份子的炫麗黃昏》(台北市:大田出版公司,1998年11月30日)。
(32)楊照:《倉皇島嶼》(台北市:遠流出版公司,1996年11月1日)。
(33)楊照:《流離觀點》(台北市:自立晚報出版部,1991年11月12日)。
(34)楊澤主編:《七0年代――理想繼續燃燒》(台北市:時報文化出版公司,1994年12月10日)。
(35)楊澤主編:《縱浪談》(台北市:時報文化出版公司,1996年11月30日)。
(36)新台灣研究基金會•美麗島事件口述歷史編輯小組編:《走向美麗島――
戰後反對意識的萌芽》(台北市:時報文化出版公司,1999年11月29日)。
(37)新台灣研究基金會•美麗島事件口述歷史編輯小組編:《沒有黨名的黨―
―美麗島政團的發展》(台北市:時報文化出版公司,1999年11月29日)。
(38)詹姆斯•約爾著,石智青校閱:《葛蘭西》(台北市:桂冠圖書公司,1992
年1月)。
(39)鄭鴻生:《青春之歌――追憶1970年代台灣左翼青年的一段如火年華》(
台北市:聯經出版公司,2001年12月)。
(40)鄭炯明編:《點亮台灣文學的火炬:葉石濤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高雄市:春暉出版社,1999年6月30日)。
(41)鄭炯明編:《越浪前行的一代:葉石濤及其同時代作家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高雄市:春暉出版社,2002年2月)。
(42)鄭明娳編:《當代台灣政治文學論》(台北市:時報文化出版公司,1994年7月1日)。
(43)劉進慶著、陳艷紅譯:《中日會診台灣:轉型期的經濟》(台北市:故鄉出版公司,1988年6月25日)。
(44)賴澤涵、黃富三:《台灣地區戒嚴時期政治案件――五0〜七0年代文獻專輯•美麗島事件》(台灣省文獻會出版,2001年12月28日)。
(45)盧卡奇(Georg Lukacs):《現實主義論》(台北市:雅典出版社,1988年10月)。
(46)薩爾沃•馬斯泰羅內主編,黃華光、徐力源譯:《一個未完成的政治思索
:葛蘭西的「獄中札記」》(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年5月)。
(47)譚君強:《敘事理論與審美文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年
9 月)。
三、論文
(一)期刊論文
(1) 水秉和:〈保釣的歷史回顧〉,《當代》雜誌第2期(1986年6月1日)。
(2) 王甫昌:〈由民主化到族群政治:台灣民主運動的發展,1970s〜1990s〉,《第七屆中華民國史專題論文集――二十世紀台灣民主發展》(台北縣:國史館,2004年11月。)
(3) 王振寰:〈台灣的政治轉型與反對運動〉,《台灣社會研究季刊》2卷1期(1989年,春季號)。
(4) 江迅:〈鄉土文學論戰:一場迂迴的革命?――一個文化霸權的崛起與崩解〉,《南方》第9期(1987年7月)。
(5) 李漢呈:〈評「望君早歸」〉,《台灣時報》第12版(1978年1月30日)。
(6) 吳介民:〈鄉土文學論戰中的社會想像――文化界公共領域之集體認同的形塑與衝突〉,《公共領域在台灣:困境與契機》(2004年)。
(7) 許瑞浩:〈《臺灣政論》的初步分析──以「自由化」、「民主化」和「本土化」為中心〉,《國史館學術集刊》第2期(2002年12月)。
(8) 許建生:〈《牛肚港的故事》藝術結構管見〉,《台灣研究集刊》第4期(
1987年)。
(9) 陳芳明、彭瑞金對談:〈釐清台灣文學的一些烏雲暗日〉,《文學界》第24期(1987年11月)。
(10)游勝冠:〈誰在隱藏不利其教義的證據?――統派論者對戰後第一場台灣文學論戰的詮釋的再商榷〉,《第七屆中華民國史專題論文集――二十世紀台灣民主發展》(台北縣:國史館,2004年11月)。
(11) 彭琳淞:〈黨外雜誌與台灣民主運動〉,《第七屆中華民國史專題論文集――二十世紀台灣民主發展》(台北縣:國史館,2004年11月)。
(12)張茂桂:〈書評:A-chin Hsiau(蕭阿勤),2000,Contemporary Taiwanese Cultural Nationalism. 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盧建榮,1999,分裂的國族認同:1975―1997。台北:麥田出版公司。〉,《台大社會學刊》第29期(2001年2月)。
(13)廖朝陽:〈中國人的悲情:回應陳昭瑛並論文化建構與民族認同〉,《中外文學》第23卷第10期(1995年3月),頁109。
(14)蔣勳:〈寫實文學中新起的「道德力量」――序「望君早歸」〉,《仙人掌》
2卷1期(1977年10月)。
(15)曉蓉:〈王拓在北京〉,《人間》雜誌29期(1988年3月5日)。
(16)龍應台:〈政治小說?唉!――評王拓「牛肚港的故事」〉,《自立晚報》
第10版(1985年11月19日)。
(17)蕭阿勤:〈1980年代以來台灣文化民族主義的發展:以「台灣(民族)文學」為主的分析〉,《台灣社會學研究》第3期(1997年7月)。
(18)蕭阿勤:〈民族主義與台灣一九七0年代的「鄉土文學」:一個文化(集體
)記憶變遷的探討〉,《台灣史研究》第6卷第2期(2000年10月)。
(19)蕭阿勤:〈抗日集體記憶的民族化:台灣一九七0年代的戰後世代與日據時期台灣新文學〉,《台灣史研究》第9卷第1期(2002年6月)。
(20)蕭阿勤:〈認同、敘事、與行動:台灣1970年代黨外的歷史建構〉,《台灣社會學》第5期(2003年6月)。
(21)蕭阿勤:〈世代認同與歷史敘事:台灣一九七0年代「回歸現實」世代的形成〉,《台灣社會學》第9期(2005年6月)。
(22)蕭阿勤:〈台灣文學的本土化典範:歷史敘事、策略的本質主義與國家權力〉,《文化研究》創刊號(2005年9月)。
(23)蕭阿勤:〈威權統治下的國族認同:隱蔽與公開、連續與斷裂〉,《思想4:台灣的七十年代》(台北市:聯經出版公司,2007年1月)。
(24)鍾木:〈王拓紐約演講會記〉,《台灣文藝》105期(1987年5〜6月)。
(25)叢甦:〈淺論「台北•台北」〉,《自立晚報》第10版(1986年1月11日)
。
(二)碩博士論文
(1) 江詩菁:《宰制與反抗:兩大報系與黨外雜誌之文化爭奪(1975〜1989)》(台南師院台灣文化研究所92學年度碩士論文,指導教授:鄭梓)。
(2) 周永芳:《七十年代台灣鄉土文學研究》(文化大學中文系81學年度碩士論文,指導教授:尉天驄)。
(3) 周慶塘:《八0年代台灣政治小說研究》(台灣大學中文研究所92學年度博士論文,指導教授:吳宏一)。
(4) 申惠豐:《台灣歷史小說中的土地映像――土地意識的回歸、認同與實踐》
(靜宜大學中文系2004年碩士論文,指導教授:陳明柔)。
(5) 侯如綺:《楊青矗小說中台灣社會的現代化過程》(逢甲大學中文系90學年度碩士論文,指導教授:余美玲)。
(6) 郭紀舟:《一九七0年代臺灣左翼啟蒙運動──《夏潮》雜誌研究》(東海大學歷史系83學年度碩士論文,指導教授:鄭梓)。
(7) 陳曉娟:《楊青矗小說中的抗爭主題研究》(東海大學中文系88學年度碩士論文,指導教授:呂興昌)。
(8) 游勝冠:《殖民進步主義與日據時代臺灣文學的文化抗爭》(清華大學中文研究所89學年度博士論文,指導教授:呂興昌)。
(9) 黃慧鳳:《「工」在社稷――廿世紀台灣勞工文學研究》(淡江大學中文系92學年度碩士論文,指導教授:施淑女)。
(10)藍建春:《黃凡小說研究――社會變遷與文學史的視角》(清華大學中文
系87學年度碩士論文,指導教授:呂正惠)。
(三)研討會論文
(1) 林瑞明:〈《筆匯》的創刊、變革及其影響〉,發表於「戰後初期台灣文學與思潮研討會」(東海大學中文系,2003年11月29〜30日)。
(2) 翁柏川:〈以父之名:中國民族主義視野對葉石濤《台灣文學史綱》相關評論淺析〉,《第二屆全國台灣文學研究生學術論文研討會論文集》(成大台文系編,國家台灣文學館籌備處出版,2005年7月1日)。
(3) 張茂桂:〈台灣的政治轉型與政治的族群化過程〉,發表於台灣教授協會主辦之「族群關係學術研討會」(1996年11月16日、17日)。
(4) 楊照:〈鄉土文學與農村經濟〉,發表於「青春時代的台灣――鄉土文學
論戰二十週年」回顧研討會(1997年10月24日〜26日)。
(5) 蔡其達:〈鄉土論述的中國情結――鄉土文學論戰與《夏潮》〉,發表於「青春時代的台灣――鄉土文學論戰二十週年」回顧研討會(1997年10月24日〜26日)。
(6) 蕭阿勤:〈認同研究中的歷史:過去的事實、社會的過程、與人類經驗歷史性╱敘事性〉,發表於國家台灣文學館主辦之「跨領域的台灣文學研究學術研討會」(2005年10月15〜16日)。
(7) 藍建春:〈反對者黃凡的自我解嘲――從〈賴索〉到《躁鬱的國家》〉,收錄於陳器文編:《2005年台中學研討會――文采風流論文集》(台中市文化局,2005年12月)。
四、網路文字:
(1) 陳映真:〈突破兩岸分斷的構造,開創統一的新時代〉,《春雷之後——保釣運動三十五週年文獻選輯》(2006年7月)。(文章所在網址:http://www.ren-jian.com/index.asp?act=ViewEachArticle&ArticleID=1485)。
(2) 蕭美琴:〈左右的問題〉,發表於「蕭美琴部落格」(文章所在網址:http://www.wretch.cc/blog/bikhim&article_id=8047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