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陳美岑
Chen mei tsen
論文名稱: 高職實用技能班美髮技術科創造思考教學方案之實施成效
指導教授: 黃馨慧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
Department of Human Development and Family Studies
論文出版年: 2000
畢業學年度: 88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68
中文關鍵詞: 實用技能班美髮技術科創造思考教學教學成效創造思考創造力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542下載:23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探討創造思考教學的理論基礎,發展一套適用於高職實用技能班美髮技術科的創造思考教學方案,並透過實驗教學的方式,瞭解此方案對於提升學生創造思考能力、創造性傾向、創意經驗,以及學習意願的效果。
    本研究之研究對象為台北縣能仁家商實用技能班美髮技術科二年級甲、乙兩班的學生。研究工作分為二階段進行,第一階段工作重點在於探討創造思考教學相關文獻、編製創造思考教學方案及測驗工具的取得與修訂。第二階段工作重點在於實驗教學的進行。本研究採前後測實驗設計,依原班級隨機分派作為實驗組與控制組,實驗組進行為期七週之創造思考教學活動,控制組則進行傳統教學活動。相關資料的收集方面,本研究之測驗工具包括有「新編創造思考測驗(圖形、語文)」、「威廉斯創造性傾向量表」、「高職實用技能班創意經驗量表」,於實驗處理前、後進行測驗;並於實驗教學完成後,進行方案實施意見調查、教師訪談、以及學生勤惰記錄等相關資料的收集,藉由多方面的資訊來瞭解此方案之實施成效。
    本研究所發展之高職實用技能班美髮技術科創造思考教學方案的實施成效如下:
    一、本研究所發展之高職實用技能班美髮技術科創造思考教學方案未具有提昇學生圖形流暢力、變通力、獨創力、精進力及語文變通力的成效,但具有提升部分學生語文流暢力、語文獨創力的成效。
    二、本研究所發展之高職實用技能班美髮技術科創造思考教學方案未具有提昇學生冒險性、好奇性、想像力、挑戰性等有利於創造行為的人格持質的成效。
    三、本研究所發展之高職實用技能班美髮技術科創造思考教學方案未具有增加學生創新的問題解決、運用新知精益求精、表演藝術創新、視覺生活的設計、生活風格的變化、開放心胸、製造驚喜意外、舊瓶新裝等日常生活中創意經驗的成效,但學生除了在開放心胸項目外,已有增加的趨勢。
    四、本研究所發展之高職實用技能班美髮技術科創造思考教學方案具有提高學生學習意願的成效,且師生均喜愛此方案的實施。
    研究者在探討推論本研究所發展之高職實用技能班美髮技術科創造思考教學方案之實施成效可能的原因後,提出幾點建議:
    一、對美髮技術科創造思考教學方案規劃者的建議
    1.由於創造力可以表現在各種領域中,而且其評量方式亦有所不同,因此若以美髮技術科學生為研究對象,建議以實作方式評量其在美髮方面的創新設計能力以取代用創造思考測驗來衡鑑其創造思考能力,可能較為妥當。
    2.創意經驗評量方式,建議可採用開放式問卷,由學生自陳其創意經驗。
    3.為避免測驗受到「疲倦效應」、或「產生消極作答心態」現象的影響,施測時應注意時間上的安排,並適當的給予受試者增強作用。
    4.在實施創造思考教學前,應提供參與教學之教師參加與創造思考教學有關的研習。
    二、對美髮技術教師的建議
    1.面對平常行為時常逾越常規的學生,施以創造思考教學策略,引發其創造行為的表現,以達適性的發展,是可以考慮的教學方式。
    2.建議發展以丙級考試為教學內容之創造思考教學方案,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學習意願;並發展有助於引發學生創造行為的教材、教具。
    3.安排以問題解決為導向的創造性問題解決教學策略於教學活動中。
    三、對未來研究者的建議
    1.將高職實用技能班學生特質、教學環境等因素加入分析,例如認知風格、學業成就、學習特性、學術性向、教學資源等等。因此可將此方案擴大實施,以瞭解學生、學校、教師的差異與此方案的交互作用。
    2.在提升創造性傾向方面,由於是人格特質的改變,需要較長的教學時間,才能明顯看出其成效。因此,建議延長教學時間,或擴大教學的範圍,亦即發展其他科目之創造思考教學活動,以本研究之實驗教學對象而言,即可再設計髮型設計、美髮、化粧術等科目之創造思考教學活動,並進行教學,以改變整個教學情境,一方面利於創造性傾向的提升,另一方面可減少霍桑效應對於實施成效的影響。
    3.由於本研究之研究對象年齡較大,其人格特質、創造性傾向,已較定型,建議可再進行國中技藝班創造思考教學方案實施成效的研究,以比較兩者之間的成效是否有差異。
    4.發展適用於高職實用技能班學生的學習態度量表。
    5.資料分析宜採質量並重的方式,除了評量「量」結果的分析外,亦可將學生的作業、教室中師生互動的情況、教師創造思考教學技巧、與學生晤談等質性資料進行討論,從多方面的資料來瞭解創造思考教學方案的實施成效。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第二節 研究目的 第三節 待答問題 第四節 名詞釋義 第五節 研究限制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創造力的內涵與評量方式 第二節 創造思考教學 第三節 創造思考教學成效之相關研究 第四節 高職實用技能班發展概況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步驟 第一節 研究設計 第二節 研究假設 第三節 研究對象 第四節 研究工具 第五節 研究流程 第六節 資料處理 第四章 研究結果分析 第一節 創造思考教學方案對提升創造思考能力的成效 第二節 創造思考教學方案對提升創造性傾向的成效 第三節 創造思考教學方案對提升創意經驗的成效 第四節 創造思考教學方案對提升學習意願的成效 第五章 結果討論與建議 第一節 研究結果與討論 第二節 結論與建議 參考書目 中文部分 英文部分 附錄 附錄一 實用技能班美髮技術科髮型梳理課之傳統教學活動設計 附錄二 實用技能班美髮技術科髮型梳理課之創造思考教學活動設計 附錄三 「髮型梳理」課程意見調表 附錄四 實驗組教師訪談大綱 附錄五 「新編創造思考測驗」使用同意書 附錄六 「威廉斯創造性傾向量表」購買單 附錄七 高職實用技能班美髮技術科學生創意經驗量表 附錄八 致台北縣能仁家商書函 表次 表2-1-1 視創造力為一心理歷程的有關學者與其論述 表2-1-2 創造歷程之模式 表2-1-3 創造力理論的分類、代表學者及論點摘要表 表2-1-4 國外關於創造的測量工具 表2-1-5 國內關於創造的測量工具 表2-1-6 測驗的種類與創造思考能力、創造性傾向、創意經驗的關係 表2-2-1 Parnes創造性問題解決的教學過程及內容 表2-3-1 用各種不同方法訓練兒童創造力成功的摘要統計表 表2-3-2 國內創造思考教學效果之摘要表 表3-1-1 創造思考教學方案之準實驗設計 表3-4-1 高職實用技能班美髮技術科創造思考教學方案之課程綱要、傳統教學目標、創造思考教學目標、創造思考教學活動摘要表 表4-1-1 創造思考教學方案受試者創造思考能力之組內迴歸係數同質性考驗摘要表 表4-1-2 創造思考教學方案受試者創造思考能力平均數、標準差及(後測)調整後平均數摘要 表4-1-3 創造思考教學方案受試者創造思考能力之共變數分析摘要表 表4-2-1 創造思考教學方案受試者創造性傾向之組內迴歸係數同質性考驗摘要表 表4-2-2 創造思考教學方案受試者創造性傾向平均數、標準差及(後測)調整後平均數摘要表 表4-2-3 創造思考教學方案受試者創造性傾向之共變數分析摘要表 表4-3-1 創造思考教學方案受試者創意經驗之組內迴歸係數同質性考驗摘要表 表4-3-2 創造思考教學方案受試者創意經驗平均數、標準差及(後測)調整後平均摘要表 表4-3-3 創造思考教學方案受試者創意經驗之共變數分析摘要表 表5-1-1 高職實用技能班美髮技術科創造思考教學方案實驗結果一覽表 圖次 圖2-2-1 Guilford 創造思考教學模式 圖2-2-2 Williams 創造思考教學模式 圖2-2-3 問想做評創造思考教學模式 圖2-2-4 創造力投資理論 圖2-4-1 實用技能班進路銜接圖 圖3-5-1 研究流程圖 圖4-1-1 語文流暢力之詹森-內曼法分析圖 圖4-1-2 語文獨創力之詹森-內曼法分析圖

    一、中文部份
    方炳林(民63)。普通教學法。教學文物出版社,頁188-200。
    毛連塭(民73)。台北市國民小學推展創造性體育課程實驗報告。台北市教師研習中心彙編:創造性教學資料彙編,頁1-12。
    毛連塭(民76)。資優教育教學模式。台北:心理出版社。
    毛連塭(民84)。創造力研究的心理學觀。創造思考教育,7,頁1-6。
    王木榮(民74)。威廉斯創造力測驗修訂研究。國立台灣教育學院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精文(民72)。創造性問題解決訓練對創造思考、抗拒變革的影響。國立交通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
    朱元祥(民81)。理論與實務的衝擊整合-高職美容科之輪調式建教合作,技術及職業教育,7,頁31-34。
    朱作林(民83)。創造力。載於教育百科辭典編審委員會主編:教育百科辭典(頁486-487)。台北:五南出版社。
    江文雄、田振榮(民85)。高職實用技能班一年級學生學習狀況調查研究。台北:教育部技術及職業教育司。
    江文雄、田振榮(民86)。高職實用技能班實施成效與學習策略之研究。台北:教育部技術及職業教育司。
    吳明清(民68)。怎樣做教學研究。師友,141,頁9-14。
    吳明雄(民77)。創造思考與發明實驗課程對高工學生創造發明力之影響,國科會計畫NSC77-0111-S003-24。
    吳明雄(民81)。腦力激盪術簡介。創造思考教育,4,頁。
    吳明雄(民86)。創造思考教學成效追縱評鑑。國科會研究計劃:NSC86-2516-S-003-009-TG。
    吳淑敏(民81)。創造性問題解決之心像教學方案對國小資優班學生問題解決能力、創造力、自我概念及認知風格之影響。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靜吉(民65)。分歧式和連鎖式的聯想訓練對創造思考的影響。國立政治大學學報,33,頁45-71。
    吳靜吉、高泉豐、丁興祥、葉玉珠、程炳林(民81)。拓弄思語文創造思考測驗(乙式)指導及研究手冊。
    吳靜吉、高泉豐、陳甫彥、葉玉珠(民82)。拓弄思語文創造思考測驗(甲式)指導及研究手冊。
    吳靜吉、陳甫彥、郭俊賢、林偉文、劉士豪(民87)。新編創造思考測驗指導及研究手冊。台北:教育部訓委會。
    李堅萍(民82)。革新傳統教學方式「皆可熟教學」在技職教育的應用與價值。技職教育雙月刊,16,頁37-39。
    李隆盛(民84)。國中工藝/生活科技教學策略的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研究計劃:NSC84-2413-H-003-010。
    李隆盛譯(民78)。創造力也是一種職業能力Creativity: a vocational skill。就業與訓練,7(3),頁50-53。
    李慧賢(民84)。原住民學生創造力發展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年級、性別、教師教學創新行為、父母教養態度、社會支持與創意經驗、創造思考能力之關係。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錫津(民75)。創造思考教學對高職學生創造力發展之影響。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幸台(民63)。創造性教學對才賦優異者創造力發展的影響。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幸台(民70)。衡鑑創造力的新指標。資優教育,4,頁6-12。
    林幸台、王木榮(民87)。威廉斯創造力測驗。台北:心理出版社。
    林建平(民73)。作文和繪畫創造性教學方案對國小四年級學生創造力之影響。國立台灣師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清山(民86)。心理與教育統計學。台北:東華書局。
    林清華(民72)。五專工業設計科「創造性思考」實驗課程對學生創造力發展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初正平(民62)。兒童創造能力之研究。台北市:開明書局。
    國教之友編輯小組(民80)。創造思考教學策略在教學上的應用。國教之友,42(3),頁31-53。
    張世彗(民77)。創造性問題解決方案對國小資優班與普通班學生創造性問題解決能力、創造力和問題解決能力之影響。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玉成(民72)。教師發問技巧及其對學生創造思考能力影響之研究。台北市:教育部教育計畫小組編印。
    張玉成(民77)。教師發問技巧。台北:心理出版社。
    張玉成(民84)。思考技巧與教學。台北:心理出版社。
    張春興(民86)。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台北:東華書局。
    教育部(民81)。「延長以職業教育為主的國民教育」第一、二、三階段計劃執行概況及成效檢討報告。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民83a)。主要國家後期中等教育入學方式之比較。
    教育部(民83b)。職業學校延教班家事類課程標準暨設備標準。教育部技術及職業教育司編印。
    教育部(民84)。邁向十年國教目標-高職實用技能第一年段調整措施研討會。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民85a)。台閩地區實用技能班概況統計(84學年度)。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民85b)。國中技藝教育暨實用技能班業務研討會手冊。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民86)。八十五學年度實用技能班訪視報告書。台北:教育部。
    郭有遹(民72)。創造心理學。台北:正中書局。
    陳玉花(民85)。創造性取向教學對國小兒童繪畫表現之實驗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
    陳英豪、何華國、吳昆壽(民80)。美勞科創造思考教學方案對國小普通班兒童創造思考能力及美勞科成績之影響。特殊教育與復健學報,1,頁181-204。
    陳祐加(民86)。創造思考策略教學對國小學童曲調創作學習效果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
    陳淑惠(民85)。中小學生創造力發展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政大教育系碩士論文。
    陳淑絹(民80)。創造性問題解決訓練課程對高中學生創造能力、科學能力及科學相關態度的影響。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榮華(民74)。國小資優班學生創造思考訓練成效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
    陳龍安(民73)。創造思考教學對國小資優班與普通班學生創造思考能力之影響。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龍安(民75)。陶倫思圖形創造思考測驗(乙式)指導手冊。台北市立師範學院。
    陳龍安(民79)。「問想做評」創造思考教學模式的建立與驗證。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
    陳龍安(民87)。創造思考教學的理論與實際。台北:心理出版社。
    黃金俊(民88)。高職攝影課程創造思考教學模式之研究(初稿)。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麗貞(民75)。社會科創造思考教學對國小兒童創造思考能力及社會科學業成就之影響。國立台灣教育學院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麗卿(民85)。創造性音樂遊戲與傳統音樂教學活動中幼兒創造行為表現之差異比較。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董 奇(民84)。兒童創造力發展心理。台北:五南書局。
    詹秀美(民79)。創造的產品。創造思考教育,2,頁44-47。
    詹佩琳(民84)。國民小學社會科創造性問題解決教學效果之研究。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初等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賈馥茗(民59)。創造能力發展之實驗研究。師大教育研究所集刊,12,頁149-240。
    賈馥茗(民61)。發展創造才能的教學。載於中國教育學會主編:教學研究(p77-79)。台北:商務印書館。
    賈馥茗(民65)。英才教育。台北:開明書局。
    實用技能班計開設四百餘班。技職簡訊,民85,11,第三版。
    實用技能班優良教材評審結果揭曉。技職簡訊,民85,2,第四版。
    廖素珍(民82)。創造思考教學方案對幼稚園幼兒創造思考能力之影響。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英茂(民63)。托浪斯創造性思考測驗。台北:中國行為科學社。
    劉誌文(民83)。國民小學自然科創造性問題解決教學效果之研究。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初等教育研究所。
    劉鶴龍(民85)。資訊電子產業科技人員與非科技人員創造力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東鐘(民83)。創造性思考策略及其在技學教學上的運用。創造思考教育,6,25-32。
    鄭石岩(民73)。心理分析與教育。台北:遠流出版社。
    鄭美珍(民75)。國小教師創造力、教學態度、與學生創造力之相關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
    賴美蓉(民80)。創造性英語教學策略對國小資優學生創造力和學業成績之影響。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鍾協衡(民88)。創造思考教學對高職機械科實用技能班學生學習成效影響之研究(初稿)。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工業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簡明志(民84)。延長國民教育發展趨勢之探討。技術及職業教育雙月刊,27,頁20-25。
    譚克平(民86)。創造性思考教學研討會前言。發表於創造性思考教學研討會。台北:行政院國科會科教處。
    二、英文部份
    Adam, K. & Jessic, K. (1985). The Social Science Encyclopedia. London.
    Amabile, T. (1983). 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creativity. New York: Springer-Verlag.
    Busse, T.V., & Mansfield, R.S. (1980). Theories of the Creative Process: A Review and a Perspective Behavior. The Journal of Creative Behavior, 14(2), 91-132.
    Davis, G. A. (1986). Creativity is forever. Iowa:kendall/ Hunt Publishing company.
    Eberle, R. F. (1971). Scamper:games for imagination development. New York: D.O.K. publisher.
    Eberle, R. F. (1982). Visual Think: A “SCAMPER” tool for useful imaging. New York: D.O.K. publisher.
    Gallagher, J.J. (1975). Teaching the gifted child (2nd Ed.). Boston: Allyn and Bacon.
    Gilchrist, M. (1972). The psychology of creativity. Melbourne University Press.
    Golann, S.E. (1963). Psychological Study of Creativity. Psychological Bulletin, 60,548-565.
    Gowan, J. C. & Demos, G. D. (1965). Guidance and measurement of creativity. Gifted Child Quarterly, 9, Winter.
    Guenter, E. (1985). The historical influences of Creativity and its measurement in American education:1950-1985. Michigan:UMI.
    Guilford, J.P. (1950). Creativity. American Psychologist, 5, 444-454.
    Guilford, J.P. (1956). The structure of intellect. Psychological Bulletin, 52, 267-293.
    Guilford, J.P. (1967). Creativity: Yesterday, today, and tomorrow. Journal of Creative Behavior, 1, 3-14.
    Guilford, J.P. (1968). Intelligence, Creativity and their educational implications. San Diego: Robert R. Knapp.
    Guilford, J.P. (1977). Way beyond the I. Q. Buffalo, NY : Creative education Foundation and Bearly Limited.
    Guilford, J.P. (1988). Some changes in the structure of intellect model. Educational and Psychological Measurement, 48, 1-4.
    Hocevar, D. (1981). Measurment of creativity review and critiqu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ssessment, 45(5), 450-464.
    Lytton, H. (1972). Creativity and Education. New York: Schocken Books Inc..
    Maker, C. J. (1982). Teaching models in education of the gifted. Maryland: An Aspen Publication.
    Mansfield, R.S, & Busse, T.V., (1981). The psychology of creativity and discovery. Chicago: Nelson-Hall.
    Mansfield, R.S, Busse, T.V. & Krepelka, E,J.(1978).The Effectiveness of Creativity Training.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48(4), 517-536.
    Mary, M. (1985). Creative activities for young children (3rd Ed.). Delmar Publisher.
    Michael, W. B. (1977). Cognitive and affective components of creativity in mathematics and the physical sciences, In J. C. Stanley, W. C. George, & C. H. Solano(Eds.), Gifted and Creativ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arnes, S.J. (1967). Creative Behavior Guidebook. New York: Scribner.
    Shallcross, D. (1981). Teaching creative behavior. New Jersey: Prentice-Hall Inc.
    Stein, M.I. (1967). Creativity and culture. In R.L. Mooney & T.A. Razik(Eds.), Explorations in creativity. New York: Harper.
    Steinberg, L. (1964). Creativity as a character trait: An expanding concept. California Journal of Instructional Improvement,7.
    Sternberg, R.J. & Lubart, T.I.(1991). An investment Theory of Creativity and Its Development. Human Development, 34, 1-31.
    Sternberg, R.J. & Lubart, T.I.(1995). Defying the crowd: cultivating creativity in a cluture of confomity. N.Y.:The free press.
    Torrance, E. P. (1962). Ten ways of helping young children gifted in creative writing and speech, Gifted child Quarterly, 6.
    Torrance, E. P. (1964). Education and creativity. In Taylor, C.W. (ed). Creativity: Prgress and potential. New York: McGraw-Hill.
    Torrance, E. P. (1972). Can we teach child to think creatively. The Journal of Creative Behavior, 6(2), 114-143.
    Torrance, E. P. (1974). Torrance test of creative thinking. Lexington, MA: Ginn.
    Treffinger, D. J. (1979). 50,000 Ways to create a gifted program. Gifted Child Today Magazine, January-February, 18-19.
    Wiles, J. & Bondi, J. (1981). Skills Clusters for Creative Thinking Activity Book. Wiles, Bondi and Associates.
    Williams,F.E. (1970). Classroom ideas for encoruaging thinking and feeling. (2nd ed.). New York: D.O.K. Publishers, Inc.
    Williams,F.E. (1980). Creativity assessement packet(CAP):Manual. Buffalo: D.O.K. Publishers,Inc.
    Williams,F.E. (1982). Developing Children’s Creativity At Home and In school. Gifted Child Today. Sep./Oct., 2-5.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