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吳昇樺
Wu, Sheng-Hua
論文名稱: 從台北鐵道、台鐵到台北捷運「新店線」之交通地景變遷
Changes of traffic landscapes from Taihoku Railway, Taiwan Railway to Metro Taipei "Xindian Line"
指導教授: 洪致文
Hung, Chih-Wen
口試委員: 郭俊麟
Kuo, Chun-Lin
王聖鐸
Wang, Sheng-To
洪致文
Hung, Chih-Wen
口試日期: 2022/07/01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地理學系
Department of Geography
論文出版年: 2022
畢業學年度: 110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20
中文關鍵詞: 台北鐵道新店線交通地景地景變遷聚落發展
英文關鍵詞: Taihoku Railway, Xindian Line, traffic landscape, landscape change, settlement development
研究方法: 調查研究歷史研究法田野調查法
DOI URL: http://doi.org/10.6345/NTNU202201227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91下載:53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交通帶動著區域的發展,交通運具的出現會產生點、線、面各種的地景樣態。本研究以台北鐵道、台鐵新店線及台北捷運新店線,三個不同時期的新店線為主軸,加上延續台鐵新店線任務的台鐵中和線與北新公路,探討台北─新店間相同交通廊道中,不同時期所發展出的交通路線選擇及交通地景變遷。
    本研究先以歷史部分爬梳各路線的發展脈絡,從日本時代民營鐵道興起之背景開始探討,可知新店輕便軌道的良好營運成績,促使民營企業投資,因而造成台北鐵道的誕生。台北鐵道在1921年通車後,受到昭和金融危機與經濟大恐慌的影響,致使其經營狀況不佳,台灣總督府對其補助的停止與最終未收購的結果,使其經營上出現了困難。後續台北鐵道在官方修法延長補助下得以持續經營,但其體質仍不佳,至戰後改組為台北鐵路股份有限公司後仍未改善,最終於1949年被台鐵收購成為旗下支線─新店線。台鐵新店線的客運量在公路興起後逐漸降低,為配合台北鐵路遷建計劃與北新公路拓寬工程下決議拆除,然而為解決新店地區仍有運輸煤礦之需求,台鐵和煤礦業者的協商下另闢新路線─台鐵中和線,以接替台鐵新店線運煤的任務。後續北新公路的拓寬完成,在都市發展下台北─新店間發展為大台北地區其中一條大型運輸走廊,待1999年捷運新店線完工後,新店再次快速發展。
    從本研究對於三個不同時期新店線的分析中,可看出其造就不同的交通地景;儘管台鐵新店線已拆除許久,站體建築已不復存在,但交通影響的地景樣貌卻仍有部分保留下來,與現今仍運作的捷運,持續著影響當地的地景。「新店線」作為台北城南至新店發展的重要廊帶,研究中對於其歷史的描述,補足了台北─新店廊道間的發展脈絡,且研究各站體位置與周邊聚落,可理解交通運輸對於沿線的影響。再者,對於台鐵新店線各站點之歷史考證與地理空間定位,可彌補過往研究中無法確切定位車站位置的不足,及文獻散落各處的不統整性,進而理解其發展軌跡。最後本研究比較台鐵與捷運新店線路線選擇與設站差異,透過交通地景角度切入,以兩路線同站名之古亭站和新店站為例,去探究此路廊交通場站移轉變遷,及聚落和交通的交互影響。
    本文以「新店線」做為研究對象,探討不同時代交通與區域間的交互影響,透過相同及相異的路廊,對於其站點選址之設置背景、路線沿線聚落變化、交通地景的改變、路線變化的驅動力等相關因素探討,提供交通路線歷史發展的梳理方式,及交通地景變遷所帶出的區域發展框架。

    Traffic drive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region. The appearance of the transportation creates various landscape patterns of points, lines and planes. This research focuses on the three “Xindian Lines” in different periods: the Taihoku Railway, the Taiwan Railway (here after, TRA) Xindian Line, and the Taipei MRT Xindian Line. In addition to “Xindian Lines”, the research also discusses two routes which continue the mission of the TRA Xindian Line: the TRA Zhonghe Line and the Beixin Highway. The study explores the choice of traffic routes and changes in the traffic landscape developed in different periods in the same traffic corridor between Taipei and Xindian.
    This research first sorts out the development context of each Xindian line based on the history and starts from the background of the evolution of private railways in the Japanese colonial period. It can be seen that the good operating performance of the Xindian push car railway has prompted private enterprises to invest. Thus, it conduces to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Taihoku Railway. After the Taihoku Railway was resumed in 1921, it was affected by the Showa Financial Crisis and the Great Economic Panic, resulting in its poor operating conditions. The Government of Taiwan stopped subsidizing it and ultimately did not acquire it, making the railway difficult to operate. Subsequently, Taihoku Railway continued to operate under the government’s extended subsidy for the revision of the law, but its finantial condition was still not good, and it remained unimproved after it was reorganized into Taipei Railway Co., Ltd. after the World War II. It was finally acquired by TRA in 1949 and became its branch line—Xindian Line. The passenger volume of the TRA Xindian Line has gradually decreased due to the highway improvement. In order to cooperate with the relocation plan of the railway in Taipei metropolitan area and the expansion project of the Beixin Highway, it was decided to dismantle it. However, in order to solve the demand for transporting coal mines in the Xindian area, the TRA and the coal miners negotiated. A new route, the TRA Zhonghe Line, was established to replace the coal transportation task of the TRA Xindian Line. Subsequent expansion of the Beixin Highway was completed, and Taipei-Xindian developed into one of the large transportation corridors in Taipei metropolitan area under the urban development. After the completion of the MRT Xindian Line in 1999, Xindain developed rapidly again.
    From the analysis of the Xindian Line in three different periods, it can be seen that it has created different traffic landscapes. Although the TRA Xindian Line has been demolished for a long time and the station buildings has no longer existed, some parts of the landscape appearance which was affected by the traffic still remained. Besides, the MRT Xindian Line, which is still in operation, also continues to affect the local landscape. "Xindian Line" is an important corridor for the development of South Taipei City to Xindian. The description of its history in the study complements the development context between the Taipei-Xindian corridor. Additionally, the description of the location of each station and surrounding settlements can explain the impact of transportation on the route. Furthermore, the historical research and geospatial positioning of each station on the TRA Xindian Line can make up the inability of accurate station location in previous studies, and the inconsistency from the scattered references, to help for understanding its development route. Finally, this research compares the differences in line selection and station setup between TRA and MRT Xindian Line. Through the perspective of traffic landscape, the two lines have been extracted Guting Station and Xindian Station with the same station name as examples to explore the relocation of stations and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settlements and traffic in this corridor.
    This study takes the "Xindian Line" as the main research object, and discusses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raffic and regions in different eras. The background of the site selection, the changes of settlements along the route, the change of traffic landscape, the driving force of route changes, and other related factors are discussed by comparing the same and different corridors. The study provides a way of sorting out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traffic routes and a regional development framework brought by the change of in traffic landscapes.

    謝辭 i 摘要 ii Abstract iii 目次 v 表次 vi 圖次 vii 第一章:緒論 1 第一節: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相關文獻回顧 3 第三節:研究方法與流程 15 第二章:日本時代台北鐵道的創立 19 第一節:台灣私設鐵道的發展 19 第二節:台北鐵道前身─輕便軌道 22 第三節:台北鐵道的成立 26 第三章:戰後台鐵新店線的結束與延續 36 第一節:台北鐵路公司收購為新店線 36 第二節:台鐵新店線廢除 39 第三節:台鐵中和線之延續 47 第四章:北新公路與捷運新店線的發展 51 第一節:北新公路與公路局 51 第二節:捷運新店線 54 第五章:站體發展與交通地景變遷 63 第一節:站體歷史與發展 63 第二節:交通地景變遷與比較 93 第六章:結論 111 參考文獻 114

    一、專書
    Sauer, C. (1925). Morphology of landscape.
    丁立邁(2005)。臺北都會區捷運系統新店線工程總報告書。臺北市政府捷運工程局。
    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海峽兩岸出版交流中心(2007)。館藏民國台灣檔案匯編。九州出版社。
    古庭維、古育民(2021)。新編台灣鐵道史全文譯本。國家鐵道博物館籌備處。
    台北市文山區公所編(2006)。文山區志。台北市文山區公所。
    台北縣新店市公所編(2010)。增修新店市志(鷄籠文史協進會總編纂)。台北縣新店市公所。
    台北鐵道(1944)。台北鐵道第6-50期各期營業報告書。台北鐵道株式會社。
    台灣省公路局(1986)。公路局四十年。臺灣省公路局編。
    台灣旅行案內社(1944)。臺灣私設鐵道乘合バス運賃表。台灣旅行案內社。
    交通部運輸計劃委員會(1983)。台北都會區大眾捷運系統計畫綜合報告。交通部運輸計劃委員會。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7)。2007文化資產實務執行參考手冊(王淳熙等編輯)。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行政院國際經濟合作發展委員會(1968)。台北市區鐵路問題研究報告。行政院國際經濟合作發展委員會。
    李欽賢(2016)。圖解台灣鐵道世紀。晨星出版社。
    施雅軒(2012)。地理思想‧思想地理(初版)。麗文文化。
    洪致文(1992)。台灣鐵道傳奇。時報文化。
    張志榮(1999)。都市捷運:規劃與設計。三民出版。
    張勝彥總編纂(2013)。續修臺北縣志。新北市政府。
    盛淸沂總編纂(1960)。臺北縣志。臺北縣文獻委員會。
    陳正祥(1997)。臺北市誌。南天出版。
    陳家豪(2018)。近代台灣人資本與企業經營 : 以交通業為探討中心(1895-1954)(初版)。政大出版社。
    陳雲林總主編(2006)。館藏民國台灣檔案匯編234─台灣省公路交通概況。九州出版社。
    陳雲林總主編(2006)。館藏民國台灣檔案匯編250─台灣鐵路概況。九州出版社。
    陳濟民、林華慶、陳煒翰(2015)。百年輪轉.臺灣鐵道。國立臺灣博物館。
    陳顔、石松函(2009)。烏來台車時間旅行。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
    渡部慶之進(2006)。臺灣鐵道讀本(黃得峰譯)。台灣文獻館。
    黃秀政、蕭明治(2017)。續修臺北市志。臺北市立文獻館。
    楊鵬飛(1999)。台灣區鐵道古今站名辭典(再版)。
    劉文駿、王威傑、楊森豪(2003)。百年台灣鐵道。果實出版。
    蔡丁財(2002)。新店人的歷史(初版)。新店市公所。蔡龍保(2004)。推動時代的巨輪:日治中期的臺灣國有鐵路(1910-1936)。台灣古籍。
    鄧志忠(2014)。〔達人開講〕鐵道迷的第一本書:100個鐵道愛好者必懂的常識與非常識。遠足文化。
    龍應台、湯熙勇編著(2002)。臺北市地名與路街沿革史。臺北市文獻會。
    戴震宇(2010)。一看就懂鐵道百科。遠足文化。
    戴寶村、蔡承豪(2009)。縱貫環島.臺灣鐵道。臺灣博物館。
    蘇昭旭(2004)。台灣鐵路環島風情─特殊路線篇(初版)。人人出版。
    鐵道省編纂(1937)。鉄道停車場一覧。川口印刷所出版部。

    二、期刊
    石井禎二(1933)。台北鐵道 萬華新店間。私設鐵道營業線めぐり(一),頁145-228。
    何立德(2009)。地景多樣性與地景保育。科學發展,439,頁22-29。
    吳昭明(1998)。「搭火車,遊碧潭,此情早已成追憶」,第一條走入歷史的台鐵支線─新店線。鐵道情報,103。
    吳聰敏(1997)。 1945- 1949年國民政府對台灣的經濟政策。經濟論文叢刊,25,頁521-544。
    李光中(2009)。文化地景與社區發展。科學發展,439,頁 38-45。
    李宗信、顧雅文、莊永忠(2009)。水利秩序的形成與崩解:十八至二十世紀初期瑠公圳之變遷。海、河與臺灣聚落變遷:比較觀點,頁145-228。
    林明璋(2010)。地景史研究:多時期地理資訊之整合。GIS教育推廣電子報,2010年十月號。
    南保信(1937)。烏來温泉 萬華驛または臺北鐵道新店驛下車。臺灣婦人界,頁191-192。
    高橋泰隆(1978)。台湾鉄道の成立。経営史学,13(2),頁 23-50。
    許泰英(2017)。公館四月十五:走回林口庄。給新溫羅汀一道不一樣的光:半城蔓衍
    郭俊麟(2010)。GIS與老舊地形圖在網格式歷史人口分布之應用。2010數位典藏地理資訊論文選集。
    陳家豪(2012)。日治初期臺灣鐵道政策的轉變:以「國營」、「民營」的討論為中心。台灣文獻,63:2,頁95-140。
    陳家豪(2013)。日治時期在台日資與民營鐵道業之改革。台灣學研究, 16,頁101-150。
    曾憲嫻(2015)。台灣人物誌─臺北消防組第一、二代領導人物-澤井市造、船越倉吉。臺灣學通訊,90,頁8-9。
    賈駿祥(2004)。台灣地區橋梁工程之發展。臺灣公路工程,30:12,頁2-24。
    劉子綺、李素馨、侯錦雄 (2011)。式微文化地景的再活化泰安村舊鐵道的空間意涵。地理學報(61),頁 147-166。
    蔡龍保(2007)。日本殖民地下的臺灣人企業-以桃崁輕便鐵道會社爲例。國史館學術集刊(11)。

    三、論文
    王珊珊(1999)。近代台灣縱貫鐵路與貨物運輸之研究(1887-1935)。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系。
    李方宸(2001)。台灣糖業鐵路經營之研究(1946-1982)。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
    沈欣潔(2014)。日治時代苗栗地區的鐵路建設與區域發展。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地理學系。
    阮如舫(1988)。苗栗市區鐵路遷移對都市發展之影響。淡江大學建築工程研究所。
    林佳儀(2008)。日治時期台中地區輕便軌道與產業鐵路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歷史學研究所。
    林宜蓁(2012)。傳統聚落之都市化發展歷程-以臺中市南屯區為例。國立臺中教育大學區域與社會發展學系碩士班。
    林偉盛(2017)。日治時期鶯歌車站鐵路變遷與市街發展。臺北市立大學歷史與地理學系社會科教學碩士學位班。
    林淑華(1998)。日治前期臺灣縱貫鐵路之研究(1895-1920)。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
    范博生(2003)。日治時期鐵路交通建設對新營、鹽水社會經濟發展之影響。國立臺南大學鄉土文化研究所碩博士班。
    倪佩君(2008)。從傳統聚落發展探討都市計畫之因應對策-以美濃永安聚落為例。國立成功大學都市計劃學系碩博士班。
    徐珮芬(2011)。台北捷運新店線各站區域人口消長對內部旅運脈動。中國文化大學建築及都市設計研究所。
    張志藩(2008)。以複雜系統的觀點探討都市縫合方法。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
    張家端(2021)。臺灣糖業鐵道客運營業線之空間變遷(1909-1982)。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
    許淵翔(2017)。雲林地區糖業鐵道營業線的發展與再利用(1908~2017)。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
    陳明正(2019)。日治時期新店沿山地區的山林開發。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
    陳欣煦(2011)。花蓮市舊火車站周邊地景變遷及現況發展研究。國立東華大學臺灣文化學系研究所。
    陳家豪(2007)。日治時期桃園輕鐵的經營與發展(1903-1945)。國立中央大學。
    陳豐文(2008)。由地圖分析日治時期台灣車站地區空間之變遷-以台中及台南車站為例。東海大學建築學系。
    游晴如(2017)。交通建設對木柵地區之影響—以木新路沿線為例(1800-2010)。臺北市立大學歷史與地理研究所。
    溫文佑(2010)。戰後台灣鐵路史之研究——以莫衡擔任鐵路局長時期為例(1949-1961)。國立政治大學台灣史研究所。
    詹瑋(2002)。台北文山地區百餘年來的發展與變遷(1761-1945)。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博士班。
    廖世璋(2005)。文化地景的形態分析─清代時期至2002年的台北府城地區。國立臺北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
    劉婉羚(2014)。文化地景變遷與保育機制之研究-探討屏東大鵬灣漁業文化地景發展。中原大學建築研究所。
    廣野聰子(2013)。日本殖民地時期台北的都市發展與私鐵經營-以台北鐵道為例。淡江大學日本語文學系碩士班。
    盧宥蓁(2014)。高雄新門戶左營:以臺灣高速鐵路設站為中心。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
    謝明哲(2015)。台灣鐵路改線變遷之研究-以台東線為例。國立東華大學臺灣文化學系。
    韓正誼(2019)。南投地區輕便鐵道之發展與地方產業(1903-1936)。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

    四、報紙
    中國時報(1961/12/21):〈鐵路新店線 改變分段站〉
    中國時報(1978/04/21):〈改善臺北市區鐵路交通 交部擬訂折衷方案 由松山另建鐵路經中和至板橋 保留原有路線於凌晨時間使用〉
    中國時報(1991/02/22):〈板南鐵路沿線 民眾搶建北聖宮遭檢舉為大型違建 中和市公所稱將查證〉
    中國時報(2006/09/02):〈浮世繪版「超級鐵道迷」洪致文專欄:搖擺烏來台車〉
    日日新報(1897/02/23):〈台北鐵道 台北鐵道〉
    日日新報(1913/05/01):〈輕鐵線路撤退問題 二十八名の連暑呼■ 古亭庄民は〉
    日日新報(1913/06/17):〈輕鐵炭鑛發起人會〉
    日日新報(1913/08/14):〈輕鐵讓受許可〉
    日日新報(1917/08/11):〈艋舺線開通〉
    日日新報(1919/07/23):〈籌設艋新鐵道〉
    日日新報(1919/09/15):〈臺灣鐵道續聞〉
    日日新報(1919/09/22):〈臺北鐵道總會〉
    日日新報(1919/11/26):〈臺北鐵道總會 社長に古賀氏〉
    日日新報(1921/01/19):〈新店開通汽動車〉
    日日新報(1922/09/28):〈臺陽鑛業經營の 石碇線 將來は臺北鐵道に連絡〉
    日日新報(1922/12/20):〈大新自動車與交通〉
    日日新報(1929/01/18):〈臺北鐵道會社 古亭町 設乘降場〉
    日日新報(1929/02/02):〈臺陽社專用線路 聯遊覽絕好臺北鐵道往 官蘭可短縮約卅哩〉
    日日新報(1930/04/13):〈鑛山開發は 內地人の手柄 金瓜石鑛山視察の歸途 石塚總督語る/臺北鐵道の 補助問題 總督外らす〉
    台灣總督府府報(1938/06/01):〈私設鐵道新設停車場營業開始〉
    台灣總督府鐵道部年報第23-39年報
    商工日報(1955/02/24):〈鐵路十一站下月起改稱〉
    徵信新聞報(1960/05/19):〈拆除新店線鐵路 影響產物運輸 北縣議員提出反〉
    徵信新聞報(1964/04/23):〈新店鐵路拆除之前 附近交通將先改善 包括南勢角及公館道路 預定下年度內全線拆竣〉
    聯合報(1958/08/29):〈鐵路新店線 改特定票價〉
    聯合報(1958/10/20):〈配合北市疏散 有關單位計劃 拆除萬新鐵路 改建為公路單行道〉
    聯合報(1960/05/28):〈台北鐵路遷建問題 路局擬具五個方案 其中以築高架鐵路較省時省錢 已呈送省府作最後決定〉
    聯合報(1965/03/26):〈拓寬北新路 即全面施工 萬新鐵路今起拆除〉
    聯合報(1967/07/28):〈萬新鐵路上違建 限八月底拆除 南機場整建住宅昨開標 斯文里三期工程即開工〉
    聯合報(1968/08/14):〈景美街道部份更名 中正路併羅斯福路〉
    聯合報(1989/11/03):〈板南鐵路逾期未拆﹗ 存廢問題 板橋雙和候選人已列為政見〉

    五、國家檔案
    1946-1950路線勘查報告
    1946-1951平溪線菁桐坑至臺北線景尾站間路線延長工程
    代辦菸酒公賣局新店線K6+298第四種平交道新建竣工圖
    代辦菸酒公賣局製瓶工廠支線整修工程草圖
    台北市鐵路路線改善問題案
    台灣鐵路西線路線一覽圖
    台灣鐵路電氣化研究
    菸酒公賣局專用側線案
    新店站第二月台拆去及第一月台修理等工程設計圖
    新店線水源地站內改善工程竣工圖
    新店線馬場町簡易站月台新建設計圖
    新店線萬華公館間軌道拆除工程
    新店線螢橋公館景美三站柵欄新建工程設計圖
    新店線鐵路拆除後廢路基使用計畫及處理
    萬華至新店鐵路拆除

    六、網路資源
    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地理資訊科學研究專題中心(最後檢索日期為2022年7月1日)。台灣百年歷史地圖。http://gissrv4.sinica.edu.tw/gis/twhgis/
    內政部國土測繪中心(最後檢索日期為2022年7月1日)。國土測繪圖資服務雲。https://maps.nlsc.gov.tw/S09SOA/homePage.action?Language=ZH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最後檢索日期為2022年7月1日)。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國家文化資產網。https://nchdb.boch.gov.tw/
    文化部國家文化資料庫(最後檢索日期為2022年7月1日)。
    https://nrch.culture.tw/
    日本宮内庁宮内公文書館(最後檢索日期為2022年7月1日)。
    https://www.kunaicho.go.jp/kunaicho/shinsei/kobunshokan.html
    台北市政府都發局(最後檢索日期為2022年7月1日)。台北市歷史圖資展示系統。https://www.historygis.udd.taipei.gov.tw/urban/
    台北自來水博物館(最後檢索日期為2022年7月1日)。
    https://waterpark.water.gov.taipei/Default.aspx
    台灣省議會(1998-12-21)。[請省政府協調臺北市捷運系統將淡水、新店線延伸至新店安坑,以徹底解決地方需求而促進地方發展案。(省府七八、一一、二三(78)府交一字第一二三○七○號函復)]。《中央研究院數位典藏》。https://sinica.digitalarchives.tw/collection_1629222.html。
    台灣省議會(1998-12-21)。[臺北都會區捷運系統,仍請依照原計畫優先興建淡水經臺北至新店高架鐵路,以解決該線交通嚴重阻塞案。]。《中央研究院數位典藏》。https://sinica.digitalarchives.tw/collection_1615011.html。
    台灣記憶資料庫(最後檢索日期為2022年7月1日)。
    https://tm.ncl.edu.tw/memorywindow?lang=chn
    林杏惠/有馬組(最後檢索日期為2022年7月1日)。文化部國家文化記憶庫收存系統。https://cmsdb.culture.tw/place/885DD13A-0EF8-4859-BF48-AFE83FA13A84
    經濟部經濟地理資訊系統消費強度圖(最後檢索日期為2022年2022年7月1日)。https://egis.moea.gov.tw/EGISWeb/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