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陳蕙欣 |
---|---|
論文名稱: |
社區之參與傳播研究---以宜蘭縣珍珠社區發展文化產業為例 |
指導教授: |
胡幼偉
Hu, Yu-Wei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大眾傳播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Mass Communication |
論文出版年: | 2004 |
畢業學年度: | 92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27 |
中文關鍵詞: | 社區傳播 、社區參與 、文化產業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244 下載:28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以宜蘭縣冬山鄉珍珠社區為研究個案,旨在探討文化產業對社區發展的意義,並從社區傳播、居民參與之層面切入,了解社區居民在社區發展過程中扮演的角色。首先經由文獻探討,整理社區與社區發展的意涵,了解文化產業的相關概念,再釐清社區傳播與參與傳播的意義,作為研究理論基礎。
在研究方法上,本研究同時使用量化的問卷調查與質化的深度訪談,尋求全盤的了解。
研究結果得出以下結論:
1.珍珠社區稻草工藝文化產業的發展,起因於政府制定「社區總體營造」的大方向,並給予經費補助、輔導,推動,於是民間開始組織團體配合推動,並非百分之百為民眾的自發,而在民間力量方面,大部分由地方菁英來主導,其它在地民眾鮮少參與。
2.珍珠社區社區發展方向與方式由少數人主導,發展立意良善,但大部分的社區民眾因平日忙於生計,缺乏時間、機會等,並無法參與決定發展方向與方式,對於社區文化產業相關活動的參與也有限。
3.社區在對外的媒體宣廣上相當成功,但社區媒體的對內的運作效果,卻受到社區居民年齡、教育程度、媒體使用習慣影響,效果有限。
4.珍珠社區的個案較不適用於「參與傳播」、「民眾草根力量」和「由下而上」參與,但珍珠社區從社區組織出發,推動稻草工藝文化產業,並在社區發展中利用各種傳播管道來推動社區發展和居民參與,這部份仍值得有心著力於社區營造者參考。
中文部分
文崇一(1989)。《台灣的社區權力結構》。台北:東大。
方永泉(2000)。〈文化工業與文化救贖---阿多諾文化批判觀點及其美學意義〉,崔光宙、林逢祺(編)《教育美學》,台北:五南。
方雅慧(2000)。《家園重建,誰的夢?從災後社區營造,政商競合的重建計畫看災區社區傳播》。台灣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文科(1990)。《教育研究法》。台北:五南。
王明輝(1993)。〈從網絡關係探討農會信用部之運作---以大雅鄉農會為例〉,《思與言》,31(2):115-140。
江冠明(1996)。《原住民社區節目發展之研究:從卑南族的參與式傳播談社區傳播發展》。臺北:: 電視文化研究委員會。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1)。《社區總體營造年會成果彙編》。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余光弘(1988)。《媽宮的寺廟---馬公市鎮發展與民間宗教變遷之研究》。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吳宜蓁(1996)。《有線電視公益頻道規劃與社區意識提升》。台北:中華文化復興運動總會電視文化研究委員會。
吳芝儀、李奉儒譯(1995)。《質的評鑑與研究》。台北:桂冠。
呂芳堯、吳惠文、鍾木華、楊宗孝(編)(1999)。《文建會地方文化產業振興計畫執行情形彙編》。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李金銓(1983)。《大眾傳播理論》。台北:三民。
李素馨、蔡淑美(1995)。〈民眾參與在觀光規劃中之運用〉,《觀光研究學報》,1(1):66-79。
杜麗文(1996)。《傳播媒體與社區。以台北地區新興廣播電台為例》。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步明薇(1998)。〈社區媒介與社區參與:以參與傳播架構對小功率社區電台所行之評估〉,「一九九八年中華傳播學會研討會」論文。台北:木柵。
林美容(1993)。《台灣人的社會與信仰》。台北:自立晚報。
林振春(1998)。《社區營造的教育策略》。台北:師大書苑。
林照真(2002年10月3日)。〈引爆第五權。台灣社區運動風潮探索系列﹝三﹞:文化產業未經省思,淪為買賣〉,《中國時報》,第十三版。
林瑞欽(1994)。〈社區意識的概念、測量與提振策略〉,《社會發展研究學刊》,1:1-21。
林福岳(1998)。〈建構社區傳播的研究概念〉,「輔大傳播研討會」論文。台北,新莊。
林福岳(2002)。《族群認同下的社區傳播---以美濃反水庫運動論述為研究脈絡》。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博士論文。
阿部南衛(1998)。〈活用文化、人才、景觀資源促進新村社區活性之挑戰---全村之農村公園化〉,「中日社區總體營造與鄉土文化研討會」論文。台灣,屏東。
姜孝慈(1997)。〈免費頻道政策〉,《新聞學研究》,55:40-75。
施長要(1972)。《台灣農民公共事務消息來源之研究》。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洪富峰(1998)。〈社區襲產經營的困境與出路---哈瑪星與旗山的案例初探〉,「中日社區總體營造與鄉土文化研討會」論文》。台灣,屏東。
皇甫河旺(1970)。《專業資料傳播的過程---新竹縣五鄉鎮醫生採用新藥之研究》。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孫秀惠(1997)。〈大眾傳播與社區意識:社區公眾特質初探〉,「一九九七年中華傳播學會研討會」論文。台北,木柵。
徐震(1980)。《社區與社區發展》。台北:正中書局。
張讚國(1976)。《鄉村居民傳播行為與政治參與---一項以后里鄉選民為對象的研究》。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梁恩嘉(2002)。《大部花鼓陣對社區意識覺醒及社區發展之研究》。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許佳玲(1999)。《龍山村村民對濱南工業區劃設的集體行動之社會基礎分析》。成大政治經濟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其南(1994年10月6日)。〈社區與國家重建〉,《中國時報》,第十一版。
陳其南(1995年2月19日)。〈經營大台灣,從小社區做起〉,《中國時報》,第十一版。
陳其南(1997)。〈台灣社區總體營造中的生成學習觀念〉,《社區終身學習國際研討會論文》,台北:文建會。
彭博文(2001)。《社區網路。嘯前山莊研究個案》。中正大學資訊傳播研究所。
彭懷恩(1992)。《社會學》。臺北:風雲論壇。
費孝通(1993)。《鄉土中國》。台北:唐山。
馮建三(1996)。(社區發展與地方媒體。政治修辭、經濟邏輯與文化修辭,競而不合?),蘇蘅(編)《台灣地方新聞》,頁19-34。台北:政治大學新聞系。
馮建三譯(1992)。《電視、科技與文化形式》。台北:遠流。﹝原書Raymond, W. 著﹞
黃世輝(2000a)。〈文化產業需要另一種思維---社區重建與文化產業發展〉,《勁草社區協力報》,3:7-9。
黃世輝(2000b),〈地方文化產業資源調查:以工作坊方法為例〉,《地方文化產業振興計畫經驗交流研討會暨人才培訓計畫成果專輯》,頁349-352,台北:文建會。
黃世輝(2001)。〈文化產業與居民參與〉 http://www.yuntech.edu.tw/~gha/publish/teachers/hwangsh/2002/1/1.htm
黃松森(1975)。《鄉村社區報紙與鄉村社區發展---兼論小眾媒介能否在台灣鄉間生存》。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孝濚(1978)。《社區報紙之功能及實務》。臺北:東吳大學社會學系社會研究中心。
董安琪譯(1989)《集體行動的邏輯》。台北:遠流。﹝原書 Olson, M. (1984)The Logic Of Collective Action:Public Goods and Theory of Groups﹞
潘邦順譯(2000)。《大眾傳播理論》。台北:風雲論壇。﹝McQuail, D.(1989)Mass Communication Theory﹞
潘朝陽(1994)。《台灣傳統漢文化區域構成及其空間性---以貓裏區城為例的文化歷史地理詮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博士論文。
賴國洲(1986)。〈小規模傳播理論試擬〉,《社區發展季刊》,34:42-51。
蔡秀美(1999)。〈學習型社區理念之探討〉,《社會教育學刊》,28:1-19。
慕思勉(1996)。〈社區總體營造的理論與實踐〉,《台北縣立文化中心季刊》,47:4-8。
魏宏展(1997)。《非營利取向社區媒體做為都市社區傳播與社區發展之可能性研究---以全景社區廣播電台為例》。政治大學廣告系學士論文。
嚴伯和(1998)。《透視地方媒體》。台北:中華日報出版社。
蘇志誠(1980)。《未來台灣報業發展的方向---有關社區報紙與鄉村社區發展》。文化大學哲學研究所新聞組碩士論文。
蘇昭如(1990)。《影響台灣地區社區發展因素之研究---一個質化的觀點》。台灣大學社會研究所碩士論文。
英文部分
Arnstein, Sherry R.(1969). A Ladder of Citizen Participation.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Institute of planners, 35, 216-224
Battern, T. R.(1980). Communities and Their Development. 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
Coben S.(1996).Mobilizing Communities for Participation and Empowerment. In Servaes,J., Jacobson, T.L. & White, S.A.(Eds.).Participatory Communication for Social Change. Londan:Sage Production.
Connor, Desmond M(1988).A New Ladder of Citizen Participation. National Civic Review, 77:3, 249-257.
Doheny - Farina, Maclin ( 1996 ). The Wired Neighborhood.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Hillery, George A.(1995). Definitions of Community:Areas of Agreement. Rural Sociology, 20, 111-123.
Hollander, E. and Stappers. J.(1992). Community media and community communication. In Jankowski, N., Prehn, O. & Stappers, J.(1992). The People's voice:local radio and television in Europe, (pp.16-26). England:John Libbey.
Hummon, D. M. (1990). Commplaces: Community Ideology and Identity in American Culture.New York: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lace.
Jacobson T. L.(1994). Modernization and Post- Modernization Approaches to Participatory Communication for Development . In White, S., Nair, K.S. & Ascroft, J. (Eds.). Participatory Communication.—Working for Change and Development. Sage Production.
Jankowski,N., Prehn,O. & Stappers, J.(1992). The People's voice。local radio and television in Europe. England:John Libbey.
McQuail, D.(1987). Mass Communication Theory。An Introduction.2nd. Sage Publications.
Mideley , J.(1986). Industrialization and Welfare: The Case of the Four Little Tigers.
Newcomb,H.M.(1991)The creation of television drama. In K.B.Jensen & N.W. Jankowski(Eds.), A handbook ofqualitative methodologies for mass communication research. NY:Routledge.
Social Policy and Administration, 20(3), 225-238.
Peruzzo, C.M.K.(1996). Participatory in Communication. In Servaes, J., Jacobson, T. L. & White, S. A.(eds.)Participatory Communication for Social Change. Sage Production.
Poplin, D. E.(1972).Community: A Survey of Theories and Methods of Research. New York:Mcmillan,Co.
Servaes, J(1996).Introduction : Participatory Communication and Research in Development Setting. In Servaes,J., Jacobson, T.L. & White, S.A.(Eds.).Participatory Communication for Social Change. Sage Production.
Stamm, K. R.(1985).Newspaper Use and Community Ties:Toward a Dynamic Theory. New Jersey:Ablex Publishing Corporation.
Thomas, P.(1994).Participatory Development Communication: Philosophical Premises. In White, S., Nair, K. S. & Ascroft, J.(Eds.). Participatory Communication.:Working for Change and Development. Londan:Sage Production.
White, S. , Nair, K. S. & Ascroft, J.(1994)(Eds.). Participatory Communication. —Working for Change and Development. Sage Production.
Wimmer, R.D., & Dominick,J. R.(1991).Mass media research。An introduction. Belmont CA:Wadsworth.
Yack, B.(1993). The Problems of a Political Animal: Community, Justice, and Conflict in Aristotelian Political Thought.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