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張澤平
論文名稱: 文化資產在意象識別上的創新與研究
指導教授: 張柏舟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設計學系
Department of Design
論文出版年: 2006
畢業學年度: 94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29
中文關鍵詞: 歷史老街文化資產文化符號意象識別
英文關鍵詞: historical street, culture code, visual translation code, image identification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421下載:61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剝皮寮老街修復再利用工程做為相關視覺傳達符碼的設計應用,此案為市府重大建設,即以「歷史老街紮根教育園地、教育活動活化歷史老街」的目標,擬融合教育與文化資源,透過規劃、蒐集、調查、研究、展示等籌劃,建置一套視覺系統,讓視覺傳達的意象能輔助團隊組織的自我認知及一般社會大眾對此一再利用工程的認識。在視覺傳達的企圖上,將統整組織識別和空間設計,共構主題的文化符號,以表現在文字語意、形象識別及構圖概念等的影像表現,達到提高教學情境的整合及識別系統模式的發展與建置。

    本研究第一章敘述研究背景與動機,以剝皮寮意象之代表物、地方的代表符號、視覺符號的使用、鄉土文化教育之宣導為研究目的,並以文獻分析研究法、深度訪談法及符號學研究法為研究方法。第二章則探討鄉土地理空間的社區營造、文化資產歷史建物、剝皮寮老街的再利用、文化符碼的形象、記號形象識別系統,以及社區資產視覺形象的規劃與導入等文獻。第三章為空間場研究與理推論,研究設計創作原理、場域與對象。第四章開始視覺化研究分析、實施程序、創作發想整理與分析、創作設計視覺化譜記等創作研究與實施。第五章則是作品的創作與呈現。最後第六章便是本研究之結論與建議。

    The repairing and re-using engineering of the BapraiLiaw Street is an important municipal construction for the design and use of related visual translation code. The purpose of the engineering is to found historical street on education world and to liven historical street by educational activities. It is expected to construct a visual system through planning, collecting, investigating, researching, and displaying education and cultural recourses. The visual system could help the Center of Native Taiwanese Studies improve their self-identification and make people realize this job. The organization identification and space design are planned to construct the culture code on the performance of wording, image identification, and the concept of composing in order to conform the educational atmosphere and develop the identification system model.

    Chapter One talks about the background and motive of the image code of BapraiLiaw,the typical code of the local place,the use of visual code,and the research of sigals.
    Chapter Two focus on the documents about the space design of the local community,historical buildings and the reuse of the old streets in BapraiLiaw ,the image of the cultural code,identity system of the signal image,and the design & visual plan of the community assets.
    Chapter Three mentions designing the research of the creation,places and targets and its theory.
    Chapter Four shows the start of visual analysis,procedures,creative inspiration,and the organization identification and space design .
    Chapter Five is the presentation of the work.
    Chapter Six is the Conclution and suggestion of the research.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2 第二節 研究目的…………………………………………………….. 5 ﹙一﹚ 文化資產的再利用………………………………………….. 5 ﹙二﹚ 營運組織的識別化………………………………………….. 5 ﹙三﹚ 視覺符號的應用…………………………………………….. 6 ﹙四﹚ 鄉土教育的宣導…………………………………………….. 6 第三節 研究方法…………………………………………………….. 7 ﹙一﹚ 文獻分析研究法…………………………………………….. 7 ﹙二﹚ 符號學研究法………………………………………………… 7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9 ﹙一﹚ 題材選擇…………………………………………………….. 9 ﹙二﹚ 表現手法…………………………………………………….. 10 ﹙三﹚ 研究限制…………………………………………………….. 10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1 第一節 鄉土地理空間的社區營造…………………………………… 12 ﹙一﹚ 鄉土與社區的內涵………………………………………….. 12 ﹙二﹚ 文化資產的社區意識……………………………………….. 13 ﹙三﹚ 社區建築的人本情懷………………………………………….. 15 第二節 文化資產歷史建物……………………………………………. 16 ﹙一﹚ 台北市歷史文化空間維護及保存活用之行政脈絡………… 16 ﹙二﹚ 歷史街區的分佈…………………………………………….. 19 ﹙三﹚ 剝皮寮老街的再利用……………………………………….. 22 ﹙四﹚ 鄉土教學的場域…………………………………………….. 23 第三節 文化符碼的形象記號……………………………………….. 24 ﹙一﹚ 文化符號的分類……………………………………………… 25 ﹙二﹚ 文化符號的解讀……………………………………………….. 28 ﹙三﹚ 文化符號的釋義……………………………………………… 30 第四節 意象識別的規劃與導入…………………………………….. 32 ﹙二﹚ 意象識別的意義……………………………………………….. 34 ﹙三﹚ 企業識別系統的構成………………………………………… 35 第三章 空間場域的研究與推論…………………………………….. 40 第一節 剝皮寮的建築形式 ………………………………………………42 ﹙一﹚ 清代街屋的形式…………………………………………….. 42 ﹙二﹚ 日治時期街屋形態………………………………………………. 43 ﹙三﹚ 建築形態 …………………………………………………………47 ﹙四﹚ 建築特色……………………………………………………… 51 第二節 剝皮寮老街與鄉土教育的關係…………………………….. 54 ﹙一﹚ 鄉土教育的發展融入社區識………………………………… 54 ﹙二﹚ 剝皮寮老街再利用為台北市鄉土教育中心……………….. 55 第三節 鄉土活動在空間場域的應用……………………………………. 57 ﹙一﹚ 直觀教學、親身體驗,教材概念化………………………… 57 ﹙二﹚ 教材取向生活化、淺顯化 …………………………………….59 ﹙三﹚ 融入統整課程,發輝九年一貫課程精神…………………….. 60 第四節 空間與鄉土視覺化的推論……………………………………. 62 ﹙一﹚ 長型街屋立面韻律的基礎…………………………………… 62 ﹙二﹚ 在建築空間中介入長卷/立軸美學觀……………………….. 63 ﹙三﹚ 以人為本的鄉土觀在基本形態/色彩的推論………………. 64 第四章 創作視覺化的分析與實施……………………………………. 65 第一節 設計創作目標 ……………………………………………………66 第二節 研究流程…………………………………………………………. 67 第三節 實施程序…………………………………………………………. 68 ﹙一﹚ 研究主題:鄉土與教育(九年一貫課程)主軸……………….. 68 ﹙二﹚ 視覺化策略…………………………………………………… 69 ﹙三﹚ 執行階段分析………………………………………………… 70 第四節 視覺化研究分析………………………………………………. 72 ﹙一﹚ 文化符號分析………………………………………………… 72 ﹙二﹚ 視覺發想策略…………………………………………………. 75 ﹙三﹚ 表達機制的發展與應用………………………………………. 76 第五章 作品創作與呈現…………………………………………………. 77 第一節 創作作品的分類…………………………………………….. 77 ﹙一﹚ 視覺傳達設計總類……………………………………………… 77 ﹙二﹚ 設計創作項目………………………………………………… 78 第二節 創作意象……………………………………………………… 79 ﹙一﹚ 【人本精神】…………………………………………………. 79 ﹙二﹚ 【台北鄉土】……………………………………………….. 81 ﹙三﹚ LOGO實物攝影棚拍攝……………………………………… 83 第三節 創作作品……………………………………………………… 85 ﹙一﹚ 多媒體網頁……………………………………………………. 85 ﹙二﹚ 【活動形象廣告】…………………………………………….. 93 ﹙三﹚ 活動稿舉隅………………………………………………….. 105 ﹙四﹚ 紀錄片【剝皮寮歲月】…………………………………….. 107 ﹙五﹚ 書刊舉隅【年曆手冊】……………………………………… 108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111 第一節 文化資產的再利用……………………………………………. 111 ﹙一﹚ 直觀教學、親身體驗的教學經驗………………………………. 111 ﹙二﹚ 活化社區,認識在地文化………………………………….. 112 ﹙三﹚ 形象識別整合的創新………………………………………… 112 第二節 後續研究建議………………………………………………… 113 第三節 後記 ……………………………………………………………….115 參考文獻……………………………………………………………………..121

    馬鎮方, 王日鏡 (1987) ,臺北市志卷三,《政制志行政篇》,台北:台北市文獻會 。
    2 趙惠玲 (2004),視覺文化與藝術教育,台北:師大書苑,
    3 姚誠(2000),鄉土史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花蓮:花蓮師範學院。。
    4 蔡宏進(1991),《社區原理》,台北:三民書局。
    5 宮崎清﹙1999﹚,〈展開嶄新風貌的社區總體營造〉,《社區總體營造的理念與實例》,南投:國立台灣工藝研究所。
    6 林旺根等(2000),新地方VS新專業:建築向度設計理論,台北,田園城市文化。
    7 陳其南(1998),<台灣社區營造運動之回顧>,《研考報告》,南投:台灣省政府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8康旻杰(1999),臺北市八十八年地區環境改造計畫「剝皮變臉」剝皮寮古街改造計畫總
    結報告書,台北:剝皮寮古街改造協會。
    9薛琴(1998),古蹟工程施工說明,台北:行政院文建會委任研究計畫主持人。
    10林志宏(2001),2000年歷史建築保存與再生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文建會。
    11蔣勳(2003),美的沉思--中國藝術思想芻論,台北:雄獅美術。

    12黃韋仁(2002),形象策略、品牌權益與顧客終身價值關係之研究—以咖啡連鎖店類型之
    實證。
    13林磐聳(1993),企業識別系統,台北:藝風堂出版社。
    14李乾朗 (1979),台灣建築史,台北:雄獅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15米復國(1998),剝皮寮古街歷史價值調查研究,台北:私立淡江大學建築系。
    16陳朝陽(1999),〈鄉土教育的意義與特質〉,《教師之友》40卷1期。
    17林瑞榮(2000),《國民小學鄉土教育的理論與實踐》,臺北:師大書苑。
    18張碧珊(2003),〈鄉土教育的意義與策略〉,《國教天地》153期。
    19陳玲月,〈九年一貫課程中的鄉土教育-新舊課程之比較研究〉。
    20鄧天德(2000),〈九年一貫課程與鄉土教育〉,《課程與教學》3卷3期,p.21-26
    21 Nick Wates, Charles Knevitt (1993),社區建築:人民如何創造自我的環境,創新。
    22 Marc Bloch, The Historian’s Craft,周婉窈中譯,史家的技藝 p.47。
    23 Arthur Asa Berger 著,黃新生譯(1992),媒介分析方法,台北:遠流。
    24 Saussure,Ferdinand de (1996 ) ,A Course of general linguistics,edited by Chales Bally,et al.Translate from the feench by Wade Baskin,Mcgraw-Hill,New York。
    25 Man and His Symbols (1964) , Aldus Books, Limited, London。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