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黃柏鈞
Huang, Po-Chun
論文名稱: 「惡」趣與發「畫」:社群媒體上的男同志主體插畫
Kuso Fun and Status Posting: Gay Subject Webcomic on Social Media
指導教授: 蔡如音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大眾傳播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Mass Communi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16
畢業學年度: 104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98
中文關鍵詞: 社群媒體粉絲專頁網路插畫圖文發表惡搞諷刺男同志
英文關鍵詞: Social media, Fan page, Webcomic, Status posting, Kuso with satire, Gay
DOI URL: https://doi.org/10.6345/NTNU202205185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29下載:24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Facebook的插畫熱潮於近年興起,成就許多網路名人如Ducan及H.H先生等,同時也有許多男同志插畫家孕育而生。各個男同志插畫家的風格皆有所不同,存在著可愛到情色的多元呈現,描繪的人物或故事也各式各樣,不僅提供男同志粉絲娛樂消遣,也讓同志文化多一種文化展現方式,就如同任何文化都不會有性別或性向的限制。

    然而男同志網路插畫雖在其社群中深獲喜愛,卻也常遭受檢舉,被視為是情色裸露的傳播。然而情色並不能只以有色眼光看待,更遑論色情文本也有被討論的價志,因此本研究關注情色在男同志插畫中的意義。同時過去已有同志運用大眾文化現身於社會,並運用王路特性發聲讓同志議題更被注意的先例,男同志網路插畫具備這些可能用意,因此本研究分析男同志網路插畫所再現社群樣貌及探討其作為連結社會的呈現方式。

    本研究以四個以男同志為主體、以圖文創作為主要插畫且較有人氣的男同志插畫家粉絲頁為研究對象,分別為「天菜與小餿水」、「語不驚人毛不休」、「假文青 蓋時尚」及「桃色壞男孩」,並透過參與觀察及文化研究分析之。研究發現這些男同志主體插畫存在「惡」趣與發「畫」兩大項。「惡」趣所指的是這些插畫不僅具有趣味,也同時有諷刺的意味,「惡」的意思接近於英文的Satire及Kuso兩字的融合。發「畫」所指的是以插畫來發聲,用插畫來為同志平反來自社會誤解及恐同人士的攻擊。

    「惡」趣主要圍繞在男同志社群的問題與議題的再現,分為「展演社交與外型要求」、「情愛關係與性互動」及「友誼建立與家庭關係」。插畫家再現出男同志對於外型要求,為強調陽剛的限制,不僅影響男同志在社群媒體或手機交友軟體的展演,也影響了其社交互動,同時情愛關係及性互動也隨之被影響。然而男同志仍夢想穩定關係,在愛情取得不易的情況下,轉向友誼建立,插畫家也再現出友誼間的趣味。即便有愛情友情的發展,家庭關係仍是男同志最難面對的議題,這無奈也經插畫家描繪而出。

    發「畫」則是男同志插畫參與連結社會的方式,分為「認識同志多元」、「反擊恐同人士及言論」、「社會行動響應呼籲」及「政治時事諷刺」。由社會中仍對同志有刻板印象,因此插畫家們也透過圖文創作提供更多元的認識。但社會中對同志的誤解從未少過,甚至出現許多對言論攻擊的人士,插畫家不願同志受迫,因此也以插畫一一反擊。而面對重大的社會行動如同志遊行或投票等,插畫家也會以創作響應,甚至對於政府的失職,會加以諷刺。

    男同志插畫中的情色/色情元素確實存在,但它可以是再現男同志性生活並使之自然畫,藉以諷刺社會對同志性限制的「惡」趣,也可是讓有政治意味的插畫更具吸引力並增加張力的發「畫」。同時插畫中性的討論,也並非強調性交過程,而是論述其他議題如性完後的轉變。而「性」也變成插畫家的一種操作方式,不僅Facebook的使用限制使他們須另找平台設立外站,同時外站也以密碼限制讓插畫難以取得,唯有同時涉入粉絲頁才能獲知密碼,因此透過這樣的操作,讓插畫家可以更有名成功。

    在男同志插畫家再現的過程中,也出現了一些爭議與問題,像是描繪外貌分類時所造成的傷害及無意中仍視陰柔為不良。但這些批評並未減低插畫家在同志社群的地位,他們描繪出同志們所共鳴的生活故事,同時企圖引發自我省思,並在重要時刻為同志發生,都讓插畫家成為現今新世代的指標性人物。此外,插畫家的影響力也漸從同志社群,擴展到異性戀社會,而這也表示同志議題及文化將更加被重視。

    There are several new celebrity appealing on Facebook due to the upsurge of webcomics such as Duncan and Mr. H.H, and there are some gay illustrators as well. These gay illustrators only provide amusement for their community, but also make gay culture has another way to show, just like there is no restriction in culture.

    The research analyzes the community the gay illustrators represent and the way they connect the society, and focus the meaning of erotic elements in gay webcomics at the same time. Analyzing four gay webcomic fan pages which have popularity and diversity in their works and mostly use graphics with words, the research finds that there are two aspects: “kuso fun” and “status posting”. “Kuso fun” means these webcomics are not only funny but ironic, and “status posting” is posting graphics as speaking for the gay community.

    “Kuso fun” talks about issues like “performance and interaction with appearance demanding”, “romance and sex” and “friendship and family”, and “status posting’ talks about “gay diversity”, “anti-homophobia”, “activities calling” and “politic irony”. Moreover, Erotic elements exist in both “kuso fun” and “status posting”, and also used in issues developed from sex. However, erotic elements used by the illustrators become a tool for reputation at the same time.

    Besides, there are some controversy and problems during the process of representation, such as hurts from appearance separation and unconsciously taking feminine as bad. But the criticisms don’t lower down the reputation of these illustrators in gay community. Illustrators represent stories gay can resonate and try to arouse self-reflection in the community, and they speak for the community in crucial moment, so illustrators become an icon for young gay in this generation. Moreover, the influence of illustrator gradually extends from the gay community to the heterosexual society, so the public will pay more attention to gay culture and issues in the future.

    壹、緒論 ................................................1 一、研究背景 ............................................2 二、研究動機及目的 .......................................6 三、網路插畫家及其創作之脈絡及定義 .........................8 貳、文獻探討 ...........................................12 一、同志於網路及Facebook ................................12 (一)網路/Facebook與同志認同建構與展.....................13 (二)網路/Facebook作為同志交涉談判場域 ..................14 (三)網路/Facebook作為同志社會參與管道 ..................15 (四)同志於網路及Facebook之延續及創 .....................17 二、超越娛樂 漫畫/插畫的可能 .............................19 (一)漫畫/插畫與社分議題 ................................19 (二)漫畫/插畫與歷史/政治 ...............................20 (三)漫畫/插畫的讀者經驗 ................................22 參、研究方法 ...........................................25 一、參與觀察法 .........................................25 (一)何謂觀察法 ........................................25 (二)何謂參與觀察法 ....................................25 (三)參與觀察法之類型 ..................................26 (四)參與觀察法之對象 ..................................26 二、文化研究分析 ........................................29 (一)何謂文化研究 ......................................30 (二)文化研究與圖像 ....................................30 (三)互為正文分析與語境分析 .............................30 三、初步探討 ...........................................31 (一)天菜與小餿水 ......................................31 (二)語不驚人毛不休 ....................................33 (三)假文青 蓋時尚 .....................................34 (四)桃色壞男孩 ........................................35 四、研究架構 ...........................................37 肆、「惡」趣─男同志社群問題及議題 ........................38 一、展演社交與外型要求 ..................................38 二、情愛關係與性互動 ....................................45 三、友誼建立與家庭議題 ..................................50 伍、發「畫」─以插畫連結參與社會 ..........................55 一、認識同志多元 ........................................55 二、反擊恐同人士及言論 ..................................58 三、社會行動響應呼籲 ....................................64 四、政治時事諷刺 ........................................67 陸、情色/色情的操作與限制 ................................72 一、情色/色情的操作 .....................................72 二、情色/色情的限制 .....................................77 柒、結語 ...............................................81 一、對插畫的批判 ........................................81 (一)外貌分類下的傷害 ..................................81 (二)視陰柔為不良 ......................................83 二、研究結論 ...........................................86 三、研究限制與建議 ......................................89 參考文獻 ...............................................91

    Kang Hao(2015年10月27日)。〈同志的「厭女」情結:交友軟體上的拒C文化〉,《女人迷》。上網日期:2015年12月7日,取自http://womany.net/read/article/8910

    Pollster 波士特線上市調網(2014年09月21日)。〈Pollster波士特線上市調:網路插畫家正夯?〉。上網日期:2015年6月11日,取自 http://www.pollster.com.tw/Aboutlook/lookview_item.aspx?ms_sn=2549

    中華民國刑法第235法(2014修正)。

    文皓(2012年11月16日)。〈6P,暢所欲畫─介紹插畫社團6P與插畫展〉,《成蹊藝術》。上網日期:2015年6月12日,取自
    http://qp.org.tw/6p%E6%9A%A2%E6%89%80%E6%AC%B2%E7%95%AB/
    王子寧(2015年01月12日)。〈【網路名人FB排行】插畫家正夯 粉絲專頁人氣旺〉,《MOL銘報即時新聞》。上網日期:2015年6月11日,取自 http://mol.mcu.edu.tw/show_2009.php?nid=166517

    王右君(2009)。〈重訪網路上的身份展演:以同志論壇MOTSS為分析對象〉。《新聞學研究》,99:47-77。

    王立柔(2014年10月05日)。〈反同婚記者會 戴口罩、拒絕媒體提問〉,《風傳媒》。上網日期:2015年11月7日,取自http://www.storm.mg/article/36585

    王東雲(2007)。《社會研究方法:量化與質性取向及其應用》。台北縣:威士曼文化。

    王溢嘉(1995)。《漢民族的幽闇心靈系列3:情色的圖譜》。台北縣:野鵝出版社。

    白志仁(2012年11月24日)。〈不只是情色 討論當代同志當代藝術的發展〉,《成蹊藝術》。上網日期:2015年9月16日,取自 http://qp.org.tw/%E4%B8%8D%E5%8F%AA%E6%98%AF%E6%83%85%E8%89%B2%E7%99%BD%E5%BF%97%E4%BB%81/

    朱偉誠(1998)。〈台灣同志運動的後殖民思考:論“現身”問題〉。《台灣社會研究季刊》,30:35-62。

    百科文化編輯委員會(1987)。《中文百科大辭典》。臺北市:百科文化。

    何耀宗(1974)。《商業設計入門》。臺北市:雄獅圖書。

    李衣雲(2012)。《變形、象徵與符號化的系譜:漫畫的文化研究》。新北市:稻 香出版社。

    林正平(2013年11月05日)。〈郭采潔反「多元成家」?個人意見槓:不要穿同志設計服〉,《ETtoday娛樂星光雲》。上網日期:2015年11月7日,取自http://star.ettoday.net/news/290930

    林信亨(2008)。《同志網路性活動之研究》。樹德科技大學人類性學研究所碩士 論文。

    林純德(2009)。〈「科技、消費與同志攻略」專題導論〉,《文化研究雙月報》,94。上網日期:2015年6月3日,取自 http://csat.org.tw/journal/Content.asp?Period=94&JC_ID=34

    林淑娟(2015年09月16日)。〈只准王大陸露臀?女性影展解放「乳頭」臉書遭強制關閉〉,《東森新聞雲ET看電影》。上網日期:2015年11月28日,取自http://movies.ettoday.net/news/565621

    邱偉淳(2012)。〈男同志App交友的性別展演策略:霸權還是賦權?〉,《2012 年中華傳播學會年會論文》。上網日期:2015年5月19日,取自http://ccs.nccu.edu.tw/paperdetail.asp?HP_ID=1467

    邱婉柔(2014年03月15日)。〈茸=毛?網友諷:馬總統長毛=馬卡「茸」〉,《TVBS新聞》。上網日期:2015年10月28日,取自http://news.tvbs.com.tw/old-news.html?nid=524508

    邱敏芬(2012)。《曖昧的情慾─田啟元三個戲劇演出中的性別展演性》。國立台南大學戲劇創作與應用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政治中心(2014年12月22日)。〈呂學樟:同性結婚可以人獸交,可以什麼交,真的很可怕〉,《ETtoday東森新聞雲》。上網日期:2015年11月7日,取自http://www.ettoday.net/news/20141222/442010.htm

    政治中心〈2015年08月20日〉。〈插畫家諷政客開空頭支票像詐騙 網友笑:突破盲腸了!〉,《ET Fashion》。上網日期:2016年1月20日,取自http://fashion.ettoday.net/news/552600

    柯乃熒、林錫勳、柯文謙、李佳雯、吳孟姿、鐘安峻、…、李夢萍〈2014〉。《發展「手機行動約會(炮)文化」之網路意見領袖介入策略》。〈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委託研究成果報告,計畫編號MOHW103-CDC-C-114-000402〉。臺南:成功大學護理系。

    洪德麟(1996)。〈漫畫魅力一二三〉,施政廷(編),《認識兒童讀物插畫》,頁90-103。台北市:天衛文化。

    孫旻暐、林逸祥、張思毅、李響、林碧玉、蔡舜涵、…、陳語箴(2014)。〈媒體訊息對男同志刻板印象與態度影響 之探討—以某大學醫學院學生為例〉,《台灣性學學刊》,20(1):1-25。

    殷聖媚(2010)。《插畫應用於兒童服飾之創作與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設計研究所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

    張讀行 (2012年08月24日)。〈男同志肌肉擠肉的時尚 討論身體外表〉,《成蹊藝術》。上網日期:2015年11月10日,取自http://qp.org.tw/%E7%94%B7%E5%90%8C%E5%BF%97%E8%82%8C%E8%82%89%E6%93%A0%E8%82%89%E7%9A%84%E6%99%82%E5%B0%9A/

    曹長青(2010年08月28日)。(馬英九跟金溥聰是「同性戀夥伴」嗎?),《台灣e新聞》。上網日期:2015年11月26日,取自http://www.taiwanenews.com/doc/cao20100828.php

    梁喆棣(2014年07月17日)。〈美麗無須竭力爭取,那是你原本的樣子,也是你終將成為的樣子〉,《News Lens關鍵評論》。上網日期:2016年1月16日,取自http://www.thenewslens.com/post/56475/

    淡藍網(2014年06月03日)。〈Facebook推出超萌貼圖 慶祝同志驕傲月〉,《淡藍網》。上網日期:2014年6月6日,取自http://www.danlan.org/disparticle_47276.htm

    許凱玲(2012年07月03日)。〈Facebook新增同志結婚圖示〉,《數位時代》。上網日期:2014年6月6日,取自http://www.bnext.com.tw/article/view/id/23776

    郭佩凌(2015年10月24日)。〈同志也是公民 呂欣潔:鼓勵同志參與政治〉,《風傳媒》。上網日期:2015年11月7日,取自http://www.storm.mg/article/7013

    陳尹宗(2007年07月05日)。〈蔡康永譏笑娘砲 同志嘲諷忘本〉,《自由時報》。上網日期:2015年11月14日,取自http://ent.ltn.com.tw/news/paper/31648

    陳建銘(2013)。《當彩虹交織在邊際邊的纏綿─同志網路性愛關係之探究》。樹德科技大學人類性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柏程(2008)。《網際網路中的男同志情慾體現:同志交友網頁之使用與其認同型塑》。南華大學傳播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陳珮容(2014年09月26日)。〈插畫當道 網路素人變紅人〉,《喀報》,218。上網日期:2015年6月11日,取自http://castnet.nctu.edu.tw/castnet/article/7046?issueID=524

    凱絡媒體(2014年08月20日)。〈淺談新興網路插畫家的關鍵吸引力(上)〉,《Yahoo奇摩網路行銷》,上網日期:2015年6月8 日,取自http://yahoo-emarketing.tumblr.com/post/120007272136

    彭欣怡(2008)。《網路空間作為男同性戀者賦權可能的探討》。資訊傳播研究所 論文。

    曾晴(2013)。《男同志胴體性引力之研究》。樹德科技大學人類性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游美惠〈2000〉。〈內容分析、文本分析與論述分析在社會研究的運用〉。《調查研究-方法與應用》,8:5-42

    游婉琪(2011年06月06日)。〈同志≠噁心 周美玲用電影「軟革命」〉,《中國時報》。上網日期:2015年6月8 日,取自https://www.ptt.cc/bbs/the_L_word/M.1307333104.A.4D6.html

    游雁双(2015年01月08日)。〈令人鼻酸!蔡依林《不一樣又怎樣》背後2真實故事曝光〉,《ETtoday娛樂星光雲》。上網日期:2015年11月7日,取自http://star.ettoday.net/news/449007

    甯應斌(2008)。〈認真看待色情〉,甯應斌、何春蕤(編),《色情無價:認真看待 色情》,頁5-36。桃園市:國立中央大學性/別研究室。

    黃厚銘(2002)。〈網路探索自我認同的遊戲〉。《教育與社會學研究》,3:65-106。

    黃彥萍(2011)。《虛擬化身,真實意識:線上角色扮演遊戲的性別建構》。國立雲林科技大學設計運算研究所碩士班碩士論文。

    黃啟龍(2002)。〈網路上的公共領域實踐:以弱勢社群網站為例〉。《資訊社會研 究》,3:85-111。

    楊少強(2010年02月17日)。〈長相美或醜 薪水相差14%〉,《商業週刊》。上網日期:2015年9月17日,取自 https://www.facebook.com/notes/%E4%BA%9E%E6%B4%B2%E9%86%AB%E7%BE%8E%E9%9B%86%E5%9C%98/%E9%95%B7%E7%9B%B8%E7 %BE%8E%E6%88%96%E9%86%9C-%E8%96%AA%E6%B0%B4%E7%9 B%B8%E5%B7%AE14/315277336905

    葉君遠〈2015年04月23日〉。〈何戎夫婦 自爆也曾遭霸凌3個月〉,《聯合報》。上網日期:2016年1月20日,取自https://www.ptt.cc/bbs/gay/M.1429792338.A.727.html

    葉婉如(2010年12月11日)。〈郭采潔 中八卦流彈在家痛哭 衰沾菜花很受傷〉,《蘋果日報》。上網日期:2015年11月7日,取自http://ent.appledaily.com.tw/enews/article/entertainment/20101211/33028333/

    賈培德(2014年12月29日)。〈從《康熙來了》看同性戀社群與同志「熊族」的自我歧視〉,《udn專欄鳴人堂》。上網日期:2015年11月10日,取自http://opinion.udn.com/opinion/story/5783/609005

    廖漢原(2015年06月30日)。〈臉書彩虹大頭貼 掀全球指尖行動〉,《中央通訊社》。上網日期:2015年8月5日,取自 http://www.cna.com.tw/news/aopl/201506300045-1.aspx

    管中祥(2013年12月27日)。〈管中祥:斷開鑽石的鎖鏈─解讀「郭美江現象」〉,《天下雜誌》。上網日期:2015年11月26日,取自http://opinion.cw.com.tw/blog/profile/47/article/865

    酷編(2014年09月15日)。〈酷人物:同志圖文插畫家「假文青、蓋時尚」〉,《酷時代X 基本》。上網日期:2015年9月16日,取自http://ageofqueer.com/archives/497

    酷編(2015年08月24日)。〈酷人物:同志圖文插畫家「語不驚人毛不休」毛兒〉,《酷時代X基本》。上網日期:2015年9月16日,取自 http://ageofqueer.com/archives/4720

    劉珮芬(2015年04月15日)。〈粉紅點上身 第6屆高雄同志大遊行齊走〉,《蘋果日報》。上網日期:2016年1月16日,取自http://www.appledaily.com.tw/realtimenews/article/new/20150415/592531/

    劉嘉韻〈2014年12月08日〉。〈別再誤解了! 插畫家出書解讀男同真相〉,《蘋果日報》。上網日期:2016年1月20日,取自http://www.appledaily.com.tw/realtimenews/article/life/20151208/748943/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台北市:心理。

    鄭力行(2015)。《腐、壞而喜─腐男的多樣認同建構與實踐》。世新大學信別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亘良(2008)。〈如何觀看色情〉,甯應斌、何春蕤(編),《色情無價:認真看待色情》,頁37-78。桃園市:國立中央大學性/別研究室。(原書Kipnis, L. [1999].Bound and gagged: Pornography and the politics of fantasy in America, US: Duke University Press.)

    盧俊義(2013年12月24日)。〈焦點評論:郭美江扭曲基督教義(盧俊義)〉,《蘋果日報》。上網日期:2015年11月26日,取自http://www.appledaily.com.tw/appledaily/article/headline/20131224/35528912/

    蕭昭君(2009年07月15日)。〈「娘娘腔」是讚美嗎?〉,《中國時報》。上網日期:2015年12月7日,取自http://twfeminist.org/modules/tadnews/index.php?nsn=174

    蕭湘文(2002)。《漫畫研究:傳播觀點的檢視》。台北市:五南圖書。

    Alexander, J., & Losh, E. (2010). "A Youtube of one's own?": "Coming out" videos as Rhetorical Action. In In C. Pullen & M. Cooper (Eds.), LGBT Identity and Online New Media (37-49). New York: Routledge.

    Armour, W. S. (2010). Representations of the masculine in Tagame Genoroh's Ero SM manga. Asian Studies Review, 34, 443-465.

    Baym, K. N. (2010). Personal Connections in the Digital Age. Cambridge: Polity

    Carter, J. B. (2011). Graphic novels, web comics, and creator blogs: Examining product and process. Theory Into Practice, 50(3),190-197.

    Cooper, A. (1998). Sexuality and the Internet:Surfing into the new millennium. Cyberpsychology and Behavior,1, 181-187.

    Cooper, M., & Dzara, K. (2010). The Facebook Revolution: LGBT Identity and Activism. In C. Pullen & M. Cooper (Eds.), LGBT Identity and Online New Media (pp. 100-112). New York: Routledge.

    Dennis, J. P. (2012). Gay content in newspaper comics. The Journal of American Culture, 35(4), 304-314.

    Greyson, D. (2007). GLBTQ content in comics/graphic novels for teens. Collection Building, 26(4), 130-134.

    Howard, Y. (2012). Politically incorrect, visually incorrect: Bitchy Butch's unapologetic discrepancies in lesbian identity and comic art. The Journal of Popular Culture, 45(1), 79-98.

    Ito, K. (2002). The world of Japanese ladies’ comics: From romantic fantasy to lustful perversion. The Journal of Popular Culture, 36(1), 68-85

    Lin, D. S. (2006) Sissies online: Taiwanese male queers performing sissinesses in cyberspaces. Inter-Asia Cultural Studies, 7(2), 270-288.

    Liscutin, N. (2009). Surfing the neo-nationalist wave: A case study of Manga Kenkanryū. In C. Berry, N. Liscutin & J. D. Mackintosh (Eds.), Cultural Studies and Cultural Industries in Northeast Asia: What a Difference a Region Makes(pp.171-194). Hong Kong: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Lister, M, & Wells, L. (2001). Seeing beyond belief: cultural studies as an approach to analysing the visual. In T. V. Leeuwen & C. Jewitt (Eds.), Handbook of Visual Analysis.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Lydenberg, R. (2012). Under construction, Alison Bechdel's fun home: A family tragicomic. European Journal of English Studies, 16(1), 57-68.

    Martin. F. (2008). Comics as everyday theory: the counterpublic world of Taiwanese women fans of Japanese homoerotic manga. In Nicole Anderson & Katrina Schlunke (Eds.), Cultural Theory in Everyday Practice (p.164-176).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Mizoguchi, A. (2010). Theorizing comics/ manga genre as a productive forum: yaoi and beyond. In J. Berndt (Ed.), Comics Worlds and the World of Comics: Towards Scholarship on a Global Scale, Global Manga Studies, Vol.1 (133-155). Kyoto: International Manga Research Center, Kyoto Seika University.

    Pempek, T. A., Yermolayeva, Y. A., & Calvert, S. L. (2009). College students' social networking experiences on Facebook. Journal of Applied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30,227-238.

    Rubin, G. S. (1998). Thinking sex: Notes for a real theory of the politics of sexuality. In P. M. Nardi & B. E. Schneider (Eds.), Social Perspectives in Lesbian and Gay Studies (pp.143-178). New York: New York.

    Shiau, H. C. (2013). Very cute but professional too? Cartoon-characters in the Taiwanese health campaign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mic Art, 15(2), 602-619.

    Taylor, Y., Falconer, E., & Snowdon, R. (2014). Queer youth, Facebook and faith: Facebook methodologies and online identities. New Media & Society, 16(7), 1138-1153.

    Vie, S. (2014). In defense of “slacktivism”: The Human Rights Campaign Facebook logo as digital activism. First Monday, 19, 4-7. Retrieved January 13, 2015, from http://firstmonday.org/ojs/index.php/fm/article/view/4961/3868

    Willems, W. (2011). Comic strips and “the Crisis”: Postcolonial laughter and coping with everyday life in Zimbabwe. Popular Communication, 9, 126-145.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