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梁家豪
Liang, Chia-Hao
論文名稱: 以師生雙方觀點研究提升高中生數學學習動機的教學安排
Stud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eachers and students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arrangements of high school students' math learning motivation
指導教授: 謝豐瑞
Hsieh, Feng-Jui
口試委員: 謝豐瑞
Hsieh, Feng-Jui
謝佳叡
Hsieh, Chia-Jui
鄭英豪
Cheng, Ying-Hao
口試日期: 2024/07/30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數學系
Department of Mathematics
論文出版年: 2024
畢業學年度: 112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52
中文關鍵詞: 高中生數學學習動機師生差異數學教學
DOI URL: http://doi.org/10.6345/NTNU202401601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50下載:12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的目的在於了解能提升高級中等學校學生的數學學習動機之教學安排為何,並了解兩者之間的關聯性。
    第一部分研究:採用自然探究,透過時長一個月的實地觀課、訪談教師與發放開放式問卷,發放問卷對象合計37人,後以歸納分析做資料分析。
    第二部分研究:採用問卷調查法做資料蒐集:於台北市、桃園市、苗栗縣、高雄市共 5 所學校,25個班,共11名教師與530名學生進行施測,後以t檢定做資料分析。
    第一部分研究結果為:
    「教師補充教學內容與自編教材」、「試後教師表揚與叮嚀」、「給予肯定與信心及鼓勵」、「學生有共鳴的情境結合」可以提升學生動機。
    第二部分研究結果為:
    「安全合適的環境」、「透過他人協助降低難度」、「目標行為是學生能力範圍內的」、「目標行為是可以習得數學內容與準備考試」以及「良好的師生互動」對於教學至關重要。
    學生比教師所想得還更願意去「嘗試與挑戰」,「加分與物質獎勵」能提升學生動機程度其實比教師設想的還更加有限。
    「協助降低難度」或是「學生能力可達成」則較能提升待加強學生的動機;提升精熟學生的數學學習動機可使用「同儕互動」與「適當挑戰性」相關教師安排。
    在市區與非市區的學生對於提升動機的需求並無太大的差異,只有在細項上有些許的不同。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背景 1 一、 研究動機 1 二、 研究背景 2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3 一、 研究目的 3 二、 研究問題 4 第三節 名詞釋義 5 一、 數學學業表現 5 二、 市區與非市區學校 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6 第一節 動機理論 6 一、 行為主義學派與動機理論 6 二、 自我效能論(Self-efficacy theory) 7 三、 自我決定論(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10 四、 成就動機的期望價值理論(Expectancy-value theory of achievement motivation) 11 五、 Pintrich 成就動機理論 12 第二節 不同學生的區別與學習動機 13 一、 學業表現 13 二、 社經地位(城鄉差異) 14 第三章 研究方法 15 第一節 研究架構 15 第二節 研究方法及設計 16 一、 自然探究法 16 二、 問卷調查法 16 第三節 研究樣本 17 第四節 研究工具 19 一、 第一部分研究工具(實地觀課) 19 二、 第二部分研究工具(量化問卷) 19 第五節 研究限制 21 一、 取樣地區 21 二、 其他類型高級中等學校 21 三、 取樣學生能力分布 21 四、 社經地位 21 五、 教師樣本數 21 第六節 研究步驟與流程 22 第七節 研究資料蒐集與處理分析 23 第四章 研究成果 24 第一節 可提升高中生數學學習動機之教師教學安排 24 一、 未指定與數學學習動機相關的的開放問題 25 二、 授課速度與上課分心 28 三、 教師補充教學內容與自編教材 30 四、 試後教師表揚與叮嚀 34 五、 教師給予肯定與信心及鼓勵 36 六、 教師經驗分享與學生對教師的印象 40 七、 分組教學 43 八、 數學與情境結合 45 九、 數學學習歷程檔案 47 十、 數學遠距教學 48 十一、 總結 50 第二節 有效提升高中生數學學習動機的教師教學安排 52 一、 做數學作業 60 二、 數學課提問 62 三、 訂正 64 四、 跟同學討論數學 65 五、 準備數學考試 66 六、 上課時聽講 67 七、 閱讀數學內容 69 八、 解題 70 九、 思考 71 十、 發言表達想法 72 十一、 清楚表達數學步驟 73 十二、 數學學習歷程檔案 74 十三、 數學遠距教學 75 十四、 總結 76 第三節 學生與教師想法異同 77 一、 做數學作業 77 二、 數學課提問 79 三、 訂正 81 四、 跟同學討論數學 82 五、 準備數學考試 84 六、 上課時聽講 86 七、 閱讀數學內容 88 八、 解題 89 九、 思考 91 十、 發言表達想法 92 十一、 清楚表達數學步驟 94 十二、 數學學習歷程檔案 96 十三、 數學遠距教學 97 十四、 總結 98 第四節 學生差異(會考成績) 99 一、 做數學作業 99 二、 數學課提問 101 三、 訂正 103 四、 跟同學討論數學 105 五、 準備數學考試 107 六、 上課時聽講 109 七、 閱讀數學內容 111 八、 解題 112 九、 思考 114 十、 發言表達想法 115 十一、 清楚表達數學步驟 117 十二、 數學學習歷程檔案 119 十三、 數學遠距教學 120 十四、 總結 121 第五節 學生差異(市區與非市區) 122 一、 做數學作業 122 二、 數學課提問 124 三、 訂正 126 四、 跟同學討論數學 127 五、 準備數學考試 129 六、 上課時聽講 131 七、 閱讀數學內容 133 八、 解題 134 九、 思考 136 十、 發言表達想法 137 十一、 清楚表達數學步驟 139 十二、 數學學習歷程檔案 141 十三、 數學遠距教學 142 十四、 總結 143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44 第一節 結論 144 一、 可提升高中生數學學習動機的教師教學安排 144 二、 有效提升高中生數學學習動機的教師教學安排 146 三、 學生與教師想法 146 四、 精熟與待加強學生想法 146 五、 市區與非市區學生想法 147 第二節 建議 148 一、 取樣地區 148 二、 其他類型高級中等學校 148 三、 取樣學生能力分布 148 四、 社經地位 148 五、 教師樣本數 148 六、 學生較無動機之學習活動 148 參考文獻 150

    Bandura, A.(1977)。Self-efficacy: Toward a unifying theory of behavioral change。Psychological review,84(2),191。
    Bandura, A.(1986)。Social foundations of thought and action。Englewood Cliffs, NJ,1986(23-28),2。
    Betz, N. E.、Hackett, G.(1983)。The relationship of mathematics self-efficacy expectations to the selection of science-based college majors。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23(3),329-345。https://doi.org/https://doi.org/10.1016/0001-8791(83)90046-5
    Deci, E. L.(1975)。Conceptualizations of intrinsic motivation。Intrinsic motivation(23-63頁)。Springer US。
    Deci, E. L.、Ryan, R. M. (1991)。 A motivational approach to self: Integration in personality, Nebraska symposium on motivation (第 38冊, 第 237-288頁)。
    Deci, E. L.、Ryan, R. M.(2004)。Handbook of self-determination research。University Rochester Press。
    Deci, E. L.、Ryan, R. M.(2013)。Intrinsic motivation and self-determination in human behavior。Springer Science & Business Media。
    Deci, E. L.、Vallerand, R. J.、Pelletier, L. G.、Ryan, R. M.(1991)。Motivation and education: The self-determination perspective。Educational Psychologist,26(3-4),325-346。
    Furner, J. M.、Berman, B. T.(2003)。Review of research: Math anxiety: Overcoming a major obstacle to the improvement of student math performance。Childhood education,79(3),170-174。
    Hannula, M. S.(2006)。Motivation in mathematics: Goals reflected in emotions。Educational studies in mathematics,63,165-178。
    Lippke, S.(2020)。Self-efficacy theory。載於Zeigler-Hill, V.、Shackelford, T. K.(編),Encyclopedia of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4722-4727頁)。Springer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
    Meyer, D. K.、Turner, J. C.(2002)。Discovering emotion in classroom motivation research。Educational psychologist,37(2),107-114。
    Middleton, J. A.、Spanias, P. A.(1999)。Motivation for achievement in mathematics: Findings, generalizations, and criticisms of the research。Journal for research in Mathematics Education,30(1),65-88。
    Nolen, S. B.、Haladyna, T. M.(1990)。Personal and environmental influences on students' beliefs about effective study strategies。Contemporary educational psychology,15(2),116-130。https://doi.org/https://doi.org/10.1016/0361-476X(90)90011-O
    O'Donnell, A. M.、Reeve, J.、Smith, J. K.(2011)。Educational psychology: Reflection for action。Wiley。
    Pintrich, P. R.(1989)。The dynamic interplay of student motivation and cognition in the college classroom。Advances in motivation and achievement,6,117-160。
    Ryan, R. M.、Deci, E. L.(2000)。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and the facilitation of intrinsic motivation, social development, and well-being。American psychologist,55(1),68。
    Sahin, M. G.、Öztürk, N. B.(2018)。How classroom assessment affects science and mathematics achievement?: Findings from timss 2015。International Electronic Journal of Elementary Education,10(5),559-569。
    Schutz, P. A.、Lanehart, S. L.(2002)。Introduction: Emotions in education。Educational Psychologist,37(2),67-68。
    Shores, M. L.、Shannon, D. M.(2007)。The effects of self‐regulation, motivation, anxiety, and attributions on mathematics achievement for fifth and sixth grade students。School Science and Mathematics,107(6),225-236。
    Singh, K.、Ozturk, M.(2000)。Effect of part-time work on high school mathematics and science course taking。The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94(2),67-74。
    Steinberg, L.(2005)。Cognitive and affective development in adolescence。Trends in cognitive sciences,9(2),69-74。
    Stipek, D. J.(1984)。The development of achievement motivation。Research on motivation in education,1(1)。
    Vallerand, R. J.(1997)。Toward a hierarchical model of intrinsic and extrinsic motivation。Advances in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271-360頁)。Elsevier。
    Wigfield, A.、Eccles, J. S.(2000)。Expectancy–value theory of achievement motivation。Contemporary educational psychology,25(1),68-81。
    江長民(2015)。從學生觀點探討能提升國中學生數學學習動機之教師教學安排[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數學系。
    沈秀宸(2021)。探討國中學生對於不同的數學價值認同程度以及不同的數學價值對於學生數學學習動機的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數學系。
    張宇樑(2011)。國小五年級學生數學自我效能感之調查研究。科學教育學刊,19(6),507-530。https://doi.org/10.6173/cjse.2011.1906.02
    張芳全(2021)。國中生的家庭背景, 家庭學習資源, 學習動機, 教育期望, 自然學習成就對數學學習成就影響之研究。臺北市立大學學報,52,1-30。
    張春興(2012)。教育心理學: 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臺灣東華。
    許崇憲(2002)。家庭背景因素與子女學業成就之關係:臺灣樣本的後設分析。中正教育研究,1(2),25-62。https://doi.org/10.6357/cces.20021—25
    陳玉玲(2003)。國小學生內, 外在動機在數學學業表現中的角色。。
    程柄林(2001)。動機、目標設定、行動控制、學習策略之關係:自我調整學習歷程模式之建構及驗證。師大學報:教育類,46(1),67-72+74-80+82-92。https://doi.org/10.29882/jtnue.200104.0004
    程炳林(2000)。認知/意動成份與學習表現之相關研究。師大學報,,43-59。
    葉玉珠、高源令、修慧蘭、陳世芬、曾慧敏、王珮玲、陳惠萍(2010)。教育心理學。臺北市: 心理出版社。
    詹敏娟(2003)。國小三年級數學學習困難學生與普通學生學業自我效能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在職進修專班。
    劉政宏、張景緩、許鼎延、張瓊文(2005)。國小學生學習動機成分之分析及其對學習行為之影響。教育心理學報,37(2),173-196。https://doi.org/10.6251/bep.20051117
    鄭心怡(2004)。教育指標與經濟指標對學業成就影響之國際比較:以timss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
    魏麗敏(1996)。國小學生學習動機、數學焦慮與數學成就之研究。國民教育研究集刊,(4),133-155。https://doi.org/10.7038/bree.199606_(4).0006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