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黃心儀 Huang, Hsin-Yi |
---|---|
論文名稱: |
由「和聲」與「常州吟誦」論趙元任之中西音樂融合 |
指導教授: |
羅基敏
Lo, Kii-Ming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音樂學系 Department of Music |
論文出版年: | 2006 |
畢業學年度: | 94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13 |
中文關鍵詞: | 趙元任 、和聲 、中國化和聲 、常州吟誦 、五四運動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386 下載:37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五四運動」為中國各方面帶來思想及觀念上之衝擊與改變。於音樂上,當時之學者冀以透過中西音樂比較,為中國傳統音樂尋求改進之道。趙元任於《新詩歌集》中,提出了「不同的不同」以及「不及的不同」之創見。他認為中國傳統音樂不同於西洋音樂之處,並非全然為不及者。不及者固然需要加以迎頭趕上,然中國音樂所獨具特色處,是為「不同的不同」,須加以保存。針對「不及的不同」,趙元任特別注重於和聲技巧之運用。然而不僅只著眼於運用西方作曲技法,他更意圖建立一種專屬於中國之和聲。於「不同的不同」處,趙元任在其所訂定之「為字調配樂」規則中,保存了常州吟誦調之規律與特色;並改編吟誦古調,將之譜寫為藝術歌曲。
本論文即欲由趙元任音樂作品中之「不及的不同──西洋和聲」及「不同的不及──常州吟誦音樂」兩元素上,呈現其於面對中西文化異質差異時,在音樂上所展現出「中學為體,西學為用」之五四精神。透過分析趙元任音樂作品中「中國化和聲」之試驗,以及「轉調」等各式和聲手法之運用,探討其接受西方和聲理論後,如何將之轉換為中國所獨具之民族化和聲;以及如何於音樂作品中,將「不及的不同」轉化為己用。另一方面則分析其所記寫之常州吟誦樂譜,對照「為字調配樂」規則,以應證常州吟誦調對趙元任之影響。並且分析他的音樂作品中,直接與間接所引用之常州樂調元素,探討其如何將中國傳統元素,融和至西洋音樂架構中,以保留中國音樂中「不同的不同」之獨具特色。經由分析「和聲」及「常州吟誦音樂」於趙元任作品中之體現,可清楚看到作曲家融合中西音樂之嘗試,更可見到五四精神於其音樂創作中之鮮明展現。
一、 趙元任的文章與著作
趙元任。《新詩歌集》。台北:商務印書館,1960。
______。《趙元任早年自傳》。台北:傳記文學,1984。
______。《趙元任語言學論文集》。葉蜚聲 編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5。
______。《趙元任音樂論文集》。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1994。
______。〈《和平進行曲》附錄〉。《音樂史料和論文匯編──近代部分》。張靜蔚 編。(北京:中國音樂學院音樂系,1983):144-145。(原載於《科學月刊》創刊號,1915年1月。)
______。〈說時(節選)〉。《音樂史料和論文匯編──近代部分》。張靜蔚 編。(北京:中國音樂學院音樂系,1983):151-160。(原載於《科學月刊》第二卷第10期,1916年10月。)
______。〈寫給朋友的綠皮信──第二封(1923)〉。《趙元任音樂論文集》。(北京市:中國文聯出版社,1994):73-76。
______。〈用中文唱歌〉(Singing in Chinese)。韓燕平 譯。《趙元任音樂論文集》。(北京市:中國文聯出版社,1994):44-45。
______。〈「中國派」和聲的幾個小試驗〉。《音樂雜誌》第一卷第4號 (1928年10月):1-4。
______。〈介紹《樂藝》的樂〉。《趙元任音樂論文集》。(北京市:中國文聯出版社,1994):81-85。(原載於《音樂雜誌》第一卷第9期,1930年1月。)
______。〈討論作歌的兩封公開信〉。《趙元任音樂論文集》。(北京市:中國文聯出版社,1994):55-64。(原載於《樂藝》第一卷第6期,1931年7月。)
______。〈歌詞中的國音〉。葉蜚聲 譯。《趙元任語言學全集》。(北京市: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5):475-485。(原載於《音樂月刊》第一卷第1期,1937年。)
______。〈黃自的音樂〉。《大公報(香港)》(1939年5月9日):第8版。
______。〈中國語言裡的聲調、唱讀、吟詩、韻白、依聲調作曲和不依聲調作曲〉。《趙元任音樂論文集》。(北京市:中國文聯出版社,1994):1-13。
______。〈關於中國的音階和調式的札記〉。許諫 譯。《中國音樂》51期 (1993年9月):1-2。
______。〈中國音韻裡的規範問題〉。葉蜚聲 譯。《趙元任語言學全集》。(北京市: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5):517-521。(原載於《中國語文》第四卷第5期,1959年。)
______。〈常州吟詩的樂調十七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編輯委員會編。《中央硏究院歷史語言硏究所集刊──慶祝董作賓六十五歲論文集》。(台北市: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1):467-471。
______。〈關於我的歌曲集和配曲問題──答李抱忱來信〉。《趙元任音樂論文集》。(北京市:中國文聯出版社,1994):51-54。
______。〈寫給朋友的綠皮信──第四封(1975)〉。《趙元任音樂論文集》。(北京市:中國文聯出版社,1994):76-79。
______。〈寫給朋友的綠皮信──第五封(1978)〉。《趙元任音樂論文集》。(北京市:中國文聯出版社,1994):79-80。
Chao, Yuen-Ren. “Singing in Chinese.” Le Maitre Phontique No. 39 (April 1924): 9-10.
______. “Tone, Intonation, Singsong, Chanting, Recitative, Tonal Composition, and Atonal Composition in Chinese.” For Roman Jakobson: Essays on the Occasion of His Sixtieth Birthday, 11 October 1956. M. Halle, H. G. Lunt, H. McLean, and C. H. Van Schooneveld (Eds). The Hague: Monton, 1956: 52-59.
______. “A Note on Chinese Scales and Modes.” Oriens Vol. 10 No. 1 (July 1957): 140-143.
二、 書籍
王光祈。《王光祈文集──音樂卷》。四川音樂學院 編。成都:巴蜀書社,1992。
汪毓和。《中國近現代音樂史,1840-1949》。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4。
______。《中國近現代音樂史》。北京:人民音樂,2002。
______。《汪毓和音樂評論集:論音樂與音樂家》。廣東: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林明輝。《中國音樂創作的新方向》。高雄市:復文出版社,1992。
明 言。《20世紀中國音樂批評導論》。北京:人民音樂,2002。
許常惠。《中國新音樂史話》。台北:樂韻,1992。
黃友棣。《中國風格和聲與作曲》。台北市:正中出版社,1969。
張靜蔚 編。《中國近代音樂史料匯編──1840-1919年》。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楊步偉。《一個女人的自傳》。台北:傳記文學,1979。
______。《雜記趙家》。台北:傳記文學,1985。
趙如蘭。《趙元任紀念專刊》。台北市:文建會,1996。
廖輔叔。《樂苑談往》。廖崇向 編。北京:華樂出版社,1996。
劉靖之 主編。《中國新音樂史論集》。香港:香港大學亞洲研究中心,1986。
樂林 編。《通俗音樂手冊》。台北:天同出版社,1982。
蕭友梅。《蕭友梅音樂文集》。陳聆群,齊毓怡,戴鵬海 合編。上海市:上海音樂出版社,1990。
三、 期刊文章
王 力。〈我知道的趙元任先生〉。《文化史料》第7輯 (1983年7月):21-24。
王 同。〈『五四』以來音樂民族化的侷限及其超越〉。《音樂舞蹈研究》1992年第1期 (1992年):14-18。
王 青。〈『和聲風格民族化』在我國早期專業音樂創作中的萌芽〉。《音樂研究》79期 (1995年12月):57-66, 71。
王光祈。〈中西音樂之異同〉。《王光祈音樂論著選集》。馮文慈,俞玉滋 合編。(北京市:人民音樂,1993):199-203。(原載於《留德學志》第一期,1930年6月。)
______。〈東方民族之音樂自序〉。《王光祈音樂論著選集》。馮文慈,俞玉滋 合編。(北京市:人民音樂,1993):125-127。(原載於王光祈。《東方民族之音樂》第一期,1929年7月。)
王安國。〈我國當代音樂作品的和聲創新問題〉。《中央音樂學院學報》20期 (1985年8月):9-17。
王輕鴻。〈吟誦:民族化的藝術審美方式〉。《文藝研究》107期 (1997年1月):158-159。
王震亞。〈趙元任歌曲創作中的寫作技法──紀念趙元任逝世十週年〉。《音樂、舞蹈研究》1992年第7期 (1992年):72-76。
______。〈黃自作品研究〉。《音樂藝術:上海音樂學院學報》50期 (1992年9月):44-52。
江 江。〈中國的吟詩調與西洋和聲──趙元任《小詩》詞曲及和聲配置〉。《音樂藝術:上海音樂學院學報》76期 ( 1999年3月):58-59, 70。
汪 莉。〈我國三、四十年代藝術歌曲的探討〉。《中國音樂》52期(1993年12月): 20-22。
汪毓和。〈談談趙元任音樂作品中的創新問題〉。《汪毓和音樂評論集:論音樂與音樂家》。(廣東: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年):62-70。
宋 瑾。〈關於「新音樂」美學基礎若干問題的思考〉。《中國新音樂史論集──第6輯:表達方式、表達能力、美學基礎》。劉靖之 主編。(香港:香港大學亞洲研究中心,2000年):77-99。
何曉兵。〈中國音樂落後論的形成背景〉。《音樂研究》69期 (1993年6月):9。
李壬癸。〈趙元任先生著作目錄〉。《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五十三本:紀念趙元任先生論文集》。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編輯委員會 編。(台北:商務,1982):795-809。
李業道。〈「五四」精神和趙元任的音樂〉。《音樂研究》66期 (1992年9月):22-28。
李濱揚。〈中國的第一首鋼琴作品〉。《人民音樂》215期 (1984年3月):33-34。
明 言。〈作為新音樂批評家的趙元任先生──為紀念趙元任先生誕生110週年,逝世20週年為作〉。《人民音樂》440期 (2002年12月):2-4。
金慶雲。〈「教我如何不想他」──趙元任〉。《表演藝術》15期 (1994年1月):68-71。
周為民。〈對『五四』時期以來中國藝術歌曲創作的回顧與思考〉。《音樂舞蹈研究》2000年第1期 (2000年):41-47。
俞玉滋。〈記著名語言學家、作曲家趙元任先生〉。《文化史料》第7輯 (1983年7月):30-45。
桑 桐。〈讀《我國當代音樂作品的和聲創新問題》〉。《中央音樂學院學報》20期 (1985年8月):17。
孫 慎。〈中國新音樂的寶貴遺產──紀念趙元任誕辰一百週年〉。《人民音樂》331期 (1993年4月):2-3。
高 暢。〈五聲調式的共同音轉調〉。《音樂探索:四川音樂學院學報》68期 (2000年9月):31-35。
秦西炫。〈時代的發展與音樂創作的關係──二十世紀我國創作歌曲一瞥〉。《音樂藝術:上海音樂學院學報》88期 ( 2002年3月):75-77。
秦德祥。〈趙元任與吟誦音樂〉。《中國文化月刊》222期 ( 1998年9月):12-17。
______。〈趙元任的《小詩》與中國吟詩調──與江江先生商榷〉。《音樂藝術:上海音樂學院學報》86期 ( 2001年9月):49-51。
______。〈常州吟誦音樂的采錄與初步研究〉。《中央音樂學院學報》83期 (2001年5月):12-23。
______。〈尾腔──吟誦音調的標記性特徵〉。《中央音樂學院學報》88期 ( 2002年8月):39-42。
康 謳。〈中國調式和聲研究──發展中國音樂的一項途徑〉。《全音樂文摘》第五卷 11期 (1976年11月):124-132。
陳聆群。〈讀《趙元任音樂作品全集》〉。《音樂藝術:上海音樂學院學報》30期 (1987年9月):116-118。
郭樹群。〈「五四」時期科學實證精神對新音樂的影響〉。《人民音樂》300期 (1991年4月):13。
張靜蔚。〈趙元任音樂遺產的民主精神〉。《音樂藝術:上海音樂學院學報》55期 (1993年9月):26-30。
張繼高。〈將軍已死圓圓老──悼念趙元任先生〉。《音樂與音響》106期 (1993年4月):48-50。
喬惟進。〈黃自和聲手法初探〉。《音樂藝術:上海音樂學院學報》83期 ( 2000年12月):41-46。
黃艾仁。〈終生不渝不解緣──胡適與趙元任的交誼〉。《傳記文學》492期 (2003年5月):82-96。
趙如蘭。〈我父親的音樂生活〉。《表演藝術》15期 ( 1994年1月):72-77。
______。〈《趙元任音樂作品全集》的成書和出版〉。《音樂藝術:上海音樂學院學報》31期 (1987年12月):47-48。
______. “Tone and Tone: Applying Musical Elements to Chinese Words.” Journal of Chinese Linguistics Vol. 28 No. 2: 181-200.
趙新那。〈我的父親趙元任〉。《文化史料》第7輯 (1983年7月):1-20。
趙 琴。〈中國藝術歌曲的先行者──趙元任和他的歌曲創作〉。《音樂月刊:唱片評鑑》179期 (1997年8月):107-109。
______。〈中國藝術歌曲的先行者──趙元任對聲樂創作中詞曲結合的原則與特質〉。《音樂月刊:唱片評鑑》180期 (1997年9月):108-111。
______。〈中國藝術歌曲的先行者──趙元任作品中的民族風格特質和創作技法〉。《音樂月刊:唱片評鑑》181期 (1997年10月):116-119。
______。〈五四新文化運動和新詩歌詞〉。《民族音樂研究第六輯──亞洲音樂:以中國、印度為主題:第三十四屆亞洲及北非研究國際學術會議音樂研討會論文集》。劉靖之 主編。(香港:香港大學亞洲研究中心,1997): 273-299。
廖輔叔。〈語言學家趙元任和他的音樂創作〉。《音樂研究》68期 (1993年3月):21-25。
盤 石。〈吟詩與歌曲創作〉。《音樂研究》69期 (1993年6月):17-24。
樊祖蔭。〈中國和聲研究八十年(上)〉。《人民音樂》417期 ( 2001年1月):46-49。
______。〈中國和聲研究八十年(下)〉。《人民音樂》418期 ( 2001年2月):48-51。
錢仁康。〈《新詩歌集》──「五四」以來第一部融會中西音樂藝術的歌集〉。《音樂研究》66期 (1992年9月):29-31。
______。〈趙元任的歌曲創作〉。《中國音樂學》10期 (1988年1月):7-14。
韓國璜。〈中國近代音樂史的獨行俠:為趙元任紀念系列活動而作〉。《文心藝坊》112期 (1994年1月8日):2。
______。〈《趙元任音樂作品全集》的歷史意義〉。《聯合報》(1988年8月10日):副刊。
______。〈近代音樂史的一面鏡子〉。《表演藝術》15期 ( 1994年1月):87。
戴鵬海。〈幾點補充說明〉。《音樂藝術:上海音樂學院學報》31期 (1987年12月):49-50。
______。〈中國第一本藝術歌曲集《新詩歌集》──為趙元任先生誕辰100週年而作〉。《音樂愛好者》65期 (1992年12月):2-4。
蕭友梅。〈介紹趙元任先生的《新詩歌集》〉。《蕭友梅音樂文集》。陳聆群,齊毓怡,戴鵬海 合編。(上海市:上海音樂出版發行,1990):284-285。(原載於《樂藝》第一卷第1期,1930年4月。)
______。〈古今中西音階概說〉。《蕭友梅音樂文集》。陳聆群,齊毓怡,戴鵬海 合編。(上海市:上海音樂出版發行,1990):253-276。(原載於《樂藝》第一卷第1期,1930年4月。)
______。〈《和聲學》自序三篇〉。《蕭友梅音樂文集》。陳聆群,齊毓怡,戴鵬海 合編。(上海市:上海音樂出版發行,1990):326-328。(原載於蕭友梅。《和聲學》。上海:商業印字房印刷,1930。)
______。〈聽過萊維斯先生(Mr. Levis)講演中國音樂之後〉。《蕭友梅音樂文集》。陳聆群,齊毓怡,戴鵬海 合編。(上海市:上海音樂出版發行,1990): 329-333。(原載於《音》第23至28期合刊,1932年12月。)
______。〈亞歷山大‧車列浦您《五聲音階的鋼琴教本》卷頭語〉。《蕭友梅音樂文集》。陳聆群,齊毓怡,戴鵬海 合編。(上海市:上海音樂出版發行,1990):439-440。(原載於車列浦您,亞歷山大。《五聲音階的鋼琴教本》。上海:商務印書館,1935。)
______。〈關於我國新音樂運動〉。《蕭友梅音樂文集》。陳聆群,齊毓怡,戴鵬海 合編。(上海市:上海音樂出版發行,1990):465-467。(原載於《音樂月刊》第一卷第4期,1938年2月)
______。〈給作歌同志一封公開的信〉。《蕭友梅音樂文集》。陳聆群,齊毓怡,戴鵬海 合編。(上海市:上海音樂出版發行,1990):548-551。
羅小平。〈趙元任對聲樂創作中詞曲關係的見解及其實踐〉。《中央音樂學院學報》20期 (1985年8月):51-53。
鄒承瑞。〈五聲音階旋律調式的判斷〉。《音樂探索:四川音樂學院學報》75期 (2002年9月):31-36。
四、 論文
賴錦松。〈中國藝術歌曲創作手法研究──析論三位已故中國作曲家藝術歌曲〉。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音樂研究所碩士論文,1991。
五、 樂譜
趙元任。《趙元任音樂作品全集》。趙如蘭 編。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