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古婷菊 Ku Ting-Chu |
---|---|
論文名稱: |
國中教師幸福感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 A Study of the Subjective Well-being of Teachers at Junior High Schools and Relevant Factors |
指導教授: | 沈六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 Department of Civic Education and Leadership |
論文出版年: | 2006 |
畢業學年度: | 94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52 |
中文關鍵詞: | 國中教師 、幸福感 、內外控人格特質 、社會支持 |
英文關鍵詞: | junior high school teacher, subjective well-being, internal/external locus of control, social support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450 下載:285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摘 要
基於國中教師在國民教育歷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本研究乃從正面角度來探討國中教師所感受到的幸福感程度,並探究影響國中教師幸福感的相關因素。
研究之主要目的如下:一、瞭解國中教師的幸福感之現況;二、探究國中教師幸福感的影響因素:(一)性別與幸福感的關係;(二)婚姻狀態與幸福感的關係;(三)休閒滿意度與幸福感的關係;(四)任教年資與幸福感的關係;(五)擔任職務與幸福感的關係;(六)任教領域與幸福感的關係;(七)內外控人格特質與幸福感的關係;(八)社會支持與幸福感的關係;三、探究國中教師的背景變項、內外控人格特質、社會支持對幸福感的聯合預測力。基於研究動機與目的,進而探究國內外相關文獻資料,加以歸納整理分析幸福感的意涵、理論、影響因素以及相關研究,以作為實證研究的理論基礎。
本研究採問卷調查法,樣本乃抽取台灣本島北中南東四區之國中教師得有效樣本948名,研究工具為「國中教師幸福感量表」、「內外控信念量表」以及「教師社會支持量表」,將問卷所得資料加以量化,資料處理乃採取描述性統計、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薛費法事後比較、皮爾遜積差相關、逐步多元迴歸分析。
主要研究發現:
一、國中教師的幸福感現況接近於中上程度,主要以「樂觀」層面感受較深。
二、不同性別國中教師之幸福感整體及其各層面無顯著差異。
三、不同婚姻狀態的國中教師,在幸福感之「工作成就」層面有顯著差異。
四、國中教師之休閒滿意度與幸福感整體及其各層面之間有顯著相關。
五、不同任教年資的國中教師,在幸福感之「正向情緒」、「工作成就」層面有顯著差異。
六、不同擔任職務的國中教師,在「幸福感」整體及其「正向情緒」與「工作成就」層面有顯著差異。
七、不同任教領域的國中教師之幸福感整體及其各層面無顯著差異。八、不同內外控人格特質的國中教師,在幸福感整體及其各層面有顯著差異。
九、國中教師之社會支持與幸福感整體及其各層面有顯著差異及相關。
十、國中教師的社會支持程度、休閒滿意度、內外控人格特質能聯合預測「幸福感」整體。
最後根據研究結果,提出結論及具體建議,做為輔導教師心理健康與提昇教師幸福感之參考。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subjective well-being of junior high school teachers’ and related factors including gender, martial status, leisure satisfaction, seniority, office duty, teaching field, internal/external locus of control and social support. The research used a questionnaire entitled “Questionnaire to survey junior high school teachers’ subjective well-being” and the subjects of survey were junior high school teachers in Taiwan selected through stratified sampling. 948 effective samples were received. The data were collected and analyzed by descriptive statistics, t test, one-way ANOVA, Pearson’s product-moment correlation, and multiple regression analysis.
The major findings were as follows:
1. The overall degree of subjective well-being for junior high school teacher in Taiwan was above average, and they scored highest in the “positive cognition” section.
2.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gender difference among the junior high school teachers in terms of positive affect, positive cognition, life satisfaction, sense of achievement from working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
3. There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junior high school teachers’ sense of achievement from working with different martial status.
4. There were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s between leisure satisfaction and the junior high school teachers’ subjective well-being.
5. The junior high school teachers’ positive affect and sense of achievement from working varied significantly with seniority.
6. There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junior high school teachers’ positive affect, sense of achievement from working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 with different office duties.
7.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junior high school teachers’ positive affect, positive cognition, life satisfaction, sense of achievement from working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 with different teaching fields.
8. There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junior high school teachers’ positive affect, positive cognition, life satisfaction, sense of achievement from working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 between internal/external locus of control.
9. The more social support a teacher receives, the higher the subjective well-being he or she has; there were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s between support form and the junior high school teachers’ subjective well-being.
10. The variables of social support, leisure satisfaction and internal/external locus of control can forecast the junior high school teachers’ subjective well-being.
According to the study outcomes, some concrete suggestions were offered as references for the junior high school teachers,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the school administration and correlated studies in the future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方紫薇(2001)。國中教師在師生互動中情緒調適之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研究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NSC90-2413-H-009-001)。新竹:國立交通大學教育研究所。
王保進(1999)。視窗版SPSS與行為科學研究。台北:心理。
王淑俐(1997)。教學的理念與實務。台北:師大書苑。
牟宗三(1985)。圓善論。台北:學生。
行政院主計處(2001)。國情統計通報-各級學校女性教師人數概況。2005年3月19日,取自http://www.dgbas.gov.tw/ct.asp?xItem=835&ctNode=3259
吳 璵(1991)。新譯尚書讀本。台北:三民。
吳子輝(1975)。內外控取向與自由選擇對閱讀成績的影響。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明隆(2003)。SPSS統計應用學習實務--問卷分析與應用統計。台北:知城。
吳紅鑾(1995)。性別特質與女性憂鬱之關係:路徑模式之應用。高雄醫學大學行為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珩潔(2002)。大台北地區民眾休閒滿意度與幸福感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清山、林天佑(1999)。教師憂鬱症。教育研究月刊,11,154。
吳淑敏(2003)。婦女幸福感研究。教育學刊,20,119-140。
呂政達(1987)。中國人的幸福觀。載於余德慧(主編),中國人的幸福觀-命運與幸福(頁166-169)。台北:張老師文化。
呂敏昌(1993)。國中學生的生活壓力、因應方式與心理社會幸福感之關係。文化大學兒童福利學系碩士論文。
巫雅菁(2001)。大學生幸福感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 選(2003)。情緒護理。台北:五南。
李文銓(1991)。人格特質、工作特性、工作壓力與工作滿足及生理、心理健康狀況之關係探討。國立政治大學心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彥儀(1990)。台北市國民中學導師人格特質、領導行為對班級氣氛之影響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素菁(2002)。青少年家庭支持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以台中市立國中生為例。靜宜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清茵(2004)。家庭互動行為、心理需求滿足、關係滿意度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李雪莉(2004)。把幸福還給人民。天下,307,106-111。
李勝彰(2003)。國民中學教師工作壓力、因應策略與退休態度之研究。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
杜正勝(2004,9月28日)。杜部長向全國教師賀節~願老師天天快樂。教育部電子報,68。2005年2月15日取自http://epaper.edu.tw/068/。
周文欽(2002)。研究方法-實徵性研究取向。台北:心理。
屈寧英(2004)。高中生生活壓力、社會支持、行為模式與幸福感相關性之研究-----以台北市立某女子高級中學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子雯(1996)。成人學生多重角色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佳蓉 (2001)。老人生活滿意模式之研究。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宜蔓(2004)。游泳者持續參與在休閒效益與幸福感之研究。雲林科技大學休閒運動研究所碩士班碩士論文。
林清江(1999)。與教師在一起進行教育改革。教育資料與研究,26,2-3。
林雅慧(2004)。講義power教師。講義,36:1,38-47。
邱富琇(2004)。兒童之親子溝通、壓力因應方式與其幸福感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邱琳甄(1994)。國中童軍教師人格內外控傾向與工作滿意程度之相關研究。國立師範大學公民訓育學系碩士論文。
邱皓政(2000)。社會與行為科學的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SPSS中文視窗資料分析範例解析。台北:五南。
邱翔蘭(2004)。高雄市退休老人休閒活動參與與其幸福感之研究。大葉大學休閒事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俞懿嫻(1997)。亞里士多德的幸福論— 目的價值論與目的倫理論。東海哲學研究集刊,8,177-193。
施協志(2003)。國中學生性別、年級、編班與壓力因應、自重感、幸福感之相關研究—以雲林地區為例。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施建彬(1995)。幸福表現及其相關因素之探討。高雄醫學院行為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施建彬、陸洛(譯)(1997)。M. Argyle著。幸福心理學(The psychology of Happiness)。台北:巨流。
洪 蘭(1992)。認知神經心理學。科學月刊,266。2005年4月3日,取自網站http://163.20.91.130/sct/content/1992/00020266/0006.htm
洪 蘭(譯)(2003)。M. E. P. Sligman著。真實的快樂(Authentic happiness)。台北:遠流。
洪玲茹(2002)。社教機構員工工作壓力、社會支持與專業承諾關係之研究--以高雄市公立社教機構為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胡中宜(1997)。保護管束少年福利需求滿足,社會支持與情緒幸福感之相關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
胡家欣(2000)。大學生的休閒認知,涉入與體驗-兼論人格特質的影響。高雄醫學大學行為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孫碧津(2004)。警察人員休閒運動阻礙及幸福感之研究--以雲林縣例。雲林科技大學休閒運動研究所碩士班碩士論文。
翁樹澍(1990)。親子互動關係對青少年心理社會福利感之影響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
涂秀文(1999)。國民中學學生人格特質、人際關係與快樂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張勻翔(2003)。論「尼各馬科倫理學」幸福與德行的關係。哲學與文化,3(8),39-58。
張定綺(譯)(1993)。M. Csikszentmihalyi著。快樂,從心開始(Flow-the psychology of optimal experience)。台北:天下。
張家偵(2001)。原住民幸福感。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研究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NSC 89-2314-B-037-172)。高雄: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系家庭醫學科。
張琇珺(2000)。國小學童之學業成績社會比較與自尊、自我效能及幸福感之相關研究。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教育部(2004)。各級學校概況統計表。2005年3月19日,取自http://www.edu.tw/
梁忠軒(2002)。國中生之幸福感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莊慧秋(1987)。幸福哪裡來?--幸福理論的探討。載於余德慧(主編),中國人的幸福觀-命運與幸福(頁192-207)。台北:張老師文化。
許忠信(2003)。老年人的生活型態、社會疏離感和幸福感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連廷嘉(1998)。國民中小學教師諮詢需求與意願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學系碩士論文。
郭俊賢(1994)。大學生的快樂經驗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郭淑菁(2003)。登山社員休閒涉入、休閒滿意度與幸福感之研究。大葉大學休閒事業管理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陳秀娟(譯)(1998)。M. Csikszentmihalyi著。生命的心流--追求忘我專注的圓融生活(The psychology of engagement with everyday life)。台北:天下。
陳素幸(譯)(2004)。Stefan Klein著。不斷幸福論。台北:大塊文化。
陳湘琬(2004)。教師人格特質、工作特性、工作滿足、組織承諾與離職傾向相關性之研究。義守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鈺萍(2004)。國小教師的幸福感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嘉誠(2001)。台灣地區外籍新娘幸福感之探討。高雄醫學院大學醫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騏龍(2001)。國小學童情緒智力與幸福感、人際關係及人格特質之相關研究。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嬿竹(2002)。網路與真實人際關係、人格特質及幸福感之相關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聖芳(1999)。台東地區國小教師的工作壓力與工作滿意度之研究。臺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陸 洛(1998a)。中國人幸福感之內涵、測量及相關因素探討。國家科學委員會研究彙刊:人文及社會科學,8(1),115-137。
陸 洛(1998b)。文化與幸福感:一項中英比較。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研究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nsc87-2413-H-037-001)。高雄:高雄醫學院行為科學研究所。
陸 洛(1999)。中國人文化價值及社會網路中的正負向社會互動之於幸福感之影響。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研究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NSC88-2413-H-037-002)。高雄:高雄醫學院行為科學研究所。
陸 洛(2002)。個人取向幸福觀與社會取向幸福觀:理念與測量。見《華人本土心理學研究追求卓越計畫九十一年度計畫執行報告書》。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心理學系,華人本土心理學研究追求卓越計畫辦公室。
程一民(1996)。國民小學教師工作壓力與因應方式之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初等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單小琳(1990)。教師的社會支持及其相關因素之探討。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學報,21,123-154。
曾守誌(2004)。九年一貫課程實施國民中學導師工作壓力與調適策略之研究。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曾貝露(2000)。青少年宗教態度、價值導向與幸福感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曾艷秋(2002)。已婚婦女生活目標、目標社會支持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以高雄市育有國小子女之已婚婦女為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郭丁熒(1998)。國民小學教師角色知覺差距的因應資源之研究∼研究工具的編制。台南師院國民教育研究集刊,4,135-205。
黃正鵠、楊瑞珠、許明松(1998)。長期性研究「大專生文化與心理態度量表」之編制與調查期末報告。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
黃光雄(主編)(1990)。教育概論。台北:師大書苑。
黃信二(2000)。論亞里斯多德「幸福」觀念在古希臘倫理學脈絡中之意義。文明探索,21,49-76。
黃郁婷(1995)。親子溝通、因應方式與老年人幸福感之關係。私立文化大學家政學系碩士論文。
黃國城(2003)。高雄市志工幸福感幸福感、死亡態度與生命意義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國銘(2003)。國民中學教師對教育改革所知覺的壓力及因應行為對其專業態度之影響。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資惠(2002)。國小兒童幸福感之研究。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德祥、薛秀宜(2004)教師評鑑的模式與發展趨勢。教育研究,127,18-32。
黃德祥、謝龍卿(2004)。教育始終來自人性。師友月刊,450,18-22。
黃毅志(1998)。社會階層、社會網絡與心理幸福。台灣社會學刊,21,171-210。
黃瓊妙(2000)。臺北市在學少年不同休閒參與類型之刺激尋求動機、休閒阻礙對其心理社會幸福感之探討。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馨萍(2003)。家庭互動規範、互動行為與家人幸福感之關係研究:共享與平等匹配理念之差別效應。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論文。
楊中芳等人譯(1997)。F, M.Andrews & J. P. Robinson著。性格與社會心理測量總覽(上)。台北:遠流。
楊思偉(2004)。教育市場化應休矣。師友月刊,450,8-13。
楊國樞(2004)。華人自我的理論分析與實徵研究:社會取向與個人取向的觀點。本土心理學研究,22,11-80。
楊朝祥(2001)。為老師建制溫馨教學環境。國政專論,101。
楊雅筠(2003)。老年人友誼支持與幸福感之研究--以台北市老人服務中心為例。中國文化大學生活應用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賈馥茗(1992)。教育與成長之路。台北:師大書苑。
廖素華(1978)。國小校長領導方式、教師人格特質與教師工作滿足的關係。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廖梓辰(2002)。家庭人際互動與家庭和諧、幸福感之相關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管秋雄(1991)。幸福感的涵義及其在輔導上的應用。教育資料文摘,28(6),186-192。
認知神經科學介紹(無日期)。2005年4月3日,取自http://www.ncu.edu.tw/~ncu5200/c.php
鄧清如(2005)。國中生社團參與與態度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慈濟大學教育研究所教學碩士論文。
劉敏珍(2000)。老年人之人際親密、依附風格與幸福感之關係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蕙如(2004)。台北市在學青少年網路使用動機、使用行為與幸福感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心理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潘道仁(2003)。國民中學九年一貫課程實施現況調查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蔡坤良(2004)。小琉球漁村老人生命意義感、死亡態度與幸福感之研究。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進雄(1996)。校長領導行為、學校組織氣氛與學校效能之關係-北部地區十二所高級中等學校之實徵研究。教育資料文摘,37(2),136-148。
蔡培村(1980)。國中校長領導型式, 教師人格特質與學校組織氣氛的關係。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奇芳(2004)。國民小學學校組織氣氛與教師工作壓力之研究。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蕭雅云(2003)。高中生生涯成熟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以高雄地區為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賴威岑(2002)。台灣地區中小學教師心理幸福特質之探討-與其他職業做比較。國立台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謝明華(2003)。國小學童之父親參與、幸福感及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謝青儒(2002)。父母參與與子女性別角色概念、性格特質、幸福感及學業表現之相關研究。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顏映馨(1999)。大學生的生活風格、人際親密和幸福感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羅凱南(2001)。社會支持、人格特質、個人屬性對老年人心理幸福滿足感影響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心理學系碩士論文。
蘇國興(2004)。台北市國小教師工作壓力、運動行為與身心健康之相關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西文部分
Andrews, F. M., & Withey, S. B. (1976). Social Indicators of Well-Being. New York and London: Plenum.
Argyle, M. & Lu, L. (1990). The happiness of extroverts.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11, 1011-1017.
Argyle, M. & Hills, P. (2001). Emotional stability as a major dimension of happiness.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31, 1357-1364.
Argyle, M. & Hills, P.(2002). The Oxford Happiness Questionnaire: A compact scale for the measurement of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33, 1073-1082.
Argyle, M. & Lu, L. (1990). Happiness and social skills.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11, 1255-1261.
Argyle, M. & Lu, L.(1994). Leicure satisfaction and happiness as a function of leisure activity. Kaohsiung J Med Sci, 10, 89-96.
Diener, E. (1984). Subjective well-being. Psychological Bulletin, 95, 542-575.
Diener, E. (2000). Subjective well-being. American Psychologist, 55(1), 34-43.
Headey, B. & Wearing, A.(1989) Personality, life events,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 Toward a dynamic equilibrium model.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57, 731-739.
Houghton, P. (2001).Finding allies-sustaining teachers' health and well-being. Phi Delta Kappan, 82(9), 706-711.
Lu, L. (1995).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ubjective well-being and psychosocial variables in Taiwan.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135, 351-357.
Lu, L. & Shih, J.B. (1997a). Personality and happiness: Is mental health a mediator?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22, 249-256.
Lu, L. & Shih, J.B. (1997b). Sources of happiness: A qualitative approach.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137, 118-187.
Lu, L. (1999). Personal and environmental causes of happiness: A longitudinal analysis.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139, 79-90.
Lu, L. (2001). Understanding happiness: A look into the Chinese folk psychology. Journal of Happiness studies, 2, 407-432.
Lu, L. & Gilmour, R. (2004). Culture and conceptions of happiness: Individual oriented and social oriented SWB. Journal of Happiness studies, 5, 269-291.
Lu, L. (2005). In pursuit of happiness: The cultural psychological study of SWB. Chiness Journal of Psychology, 47, 99-112.
Omodei, M.M., & Wearing, A. J. (1990). Need satisfaction and involvement in personal projects: toward and intergrative model of subjective well-being.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9, 762-769.
Romano, J. L. & Wahlstrom, K.(2000). Professional stress and well-being of K-12 teachers in alternative educational settings: a leadership agend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eadership in Education, 3(2),121-135.
Schwarz, N., & Strack, F. (1999). Reports of subjective well-being: Judgmental processes and their methodological implications. In D. Kahneman, E. Diener & N. Schwarz (Eds.), Well-being: Foundations of hedonic psychology (pp. 61-84). New York: Russell-Sage.
Van Horn, J. E., Schaufeli, W, B. & Taris, T. W.(2001). Lack of reciprocity among Dutch teachers: Validation of reciprocity indices and their relation to stress and well-being. Work & Stress, 15(3), 191-213.
Van Horn, J. E., Taris, T. W., Schaufeli, W. B. & Schreurs, P. J. G. (2004). The structure of occupational well-being: A study among Dutch teachers. Journal of Occupational & Organizational Psychology; 77, 365-375.
Veenhoven, R.(1984). Conditions of happiness. Dordrecht, Netherlands: D. Reidel Publishing Company.
Veenhoven, R.(1994). Is happiness a trait? Test of the theory that a better society does not make people any happier. 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 32, 101-160.
Wallis, C. (2005). The new science of happiness. Time, 112, 50-61.
Wilson, W. (1967). Correlates of avowed happiness. Psychological Bulletin, 67, 294-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