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張曾宜 Chang, Tseng-Yi |
---|---|
論文名稱: |
#正濱漁港:社群媒體與網路新聞潮流下的觀光凝視 Hashtag Chen-Pin Fishing Harbor: The Tourist Gaze on Social Media & Web News |
指導教授: |
蘇瑤華
Su, Yao-Hua |
口試委員: | 林益仁 曾信傑 蘇瑤華 |
口試日期: | 2021/12/24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美術學系 Department of Fine Arts |
論文出版年: | 2022 |
畢業學年度: | 110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73 |
中文關鍵詞: | 社群媒體 、觀光凝視 、正濱漁港 、網路新聞 |
英文關鍵詞: | social media, web news, tourist gaze, Chen Pin Fishing Harbor, Instagram |
研究方法: | 內容分析法 、 網路民族誌 |
DOI URL: | http://doi.org/10.6345/NTNU202200092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171 下載:38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在後疫情時代的全球變動下,人們對於網際網路的依賴更甚,網路上的文化生態對於生活的影響與發展也愈發重要,首當其衝面對巨大衝擊的觀光旅遊業又是如何面對這樣的轉變?在這樣的轉變下,過去的文化生產方式又是如何激盪出新的變化?本研究以約翰.厄里(John Urry)的「觀光凝視」(Tourist Gaze)作為理論鷹架,並以近幾年藉由彩色屋爆紅的「正濱漁港」作為考察對象,透過網路民族誌的方式,以網路新聞及社群媒體Instagram為主要材料,來探討後疫情及網路世代的地方文化治理與文化生產。
研究首先從當代的媒體閱聽樣貌中,抽絲剝繭文化地景的形成與凝視的建構,媒體的匯流、自媒體的賦權等因素使文化生產民主化,新聞透過機制篩選與傳播特定形象,形成「機制化的集體凝視」並促使「景觀」形成,地方被固定為單一圖像符碼,媒體化凝視得以鞏固並強化。
社群媒體雖為「民主化的集體凝視」,仍受新聞影響形成「典型凝視」,大量複製同角度樣貌的地景。同時,疫情期間「非典型凝視」的數量比例大增,凝視跳脫既有框架,展現出更多在地文化風貌,勾勒出關懷地方人文與地方發展的「在地凝視」。社群媒體的賦權使新秘境產生,卻也因使用者運用社群媒體時的獨特文化慣習,難以脫詮釋循環,顯現文化地景中權力流動與結構的複雜化。
Towards the fast-changing trends in the post-pandemic era, people depends on internet more than ever, how internet has shaped our culture and lives has become a vital issue. Tourism has been the sector hit hardest by the crisis. Under this circumstance, how does tourism turn the old way of making culutrue into a new form? This thesis exploit the “Tourist Gaze” theory by John Urry and focus on Chen-Pin Fishing Harbor’s trending tourist spot – the Color House. Using internet news and Instagram photos as a research material, to discuss the local govermance and cultural production in this generation.
This thesis begins from Digital Convergence tendencies nowadays that inflence how cultual landscapes and tourist gaze were built. Web news communicate specific images through its selection mechanism, which causes “institutionalized mass gaze”, and built the landscapes of one place. Gradually, the place were rigidified into simple image. The Media Gaze were unshakable even more.
Although social media, also known as self-media, is defined as “democratized mass gaze”, and been considered making cultural production democratization, the images on Instagram still inflenced by web news and turns into “typical gaze” photos. Those posts demonstrate the same landscape as if they were copied images. In the meantime, the pandemic also makes “atypical gaze” photos grow. Those photos show us different culture facts in one place. Beside, the empowerment of social media can create a new Secret Spot in one place, but still the users can’t escape from the hermeneutical circle. The power structure of Tourist Gaze in a cultural landscape is extrmely complicated in this generation. Cultural govermance in local places must face more challenges in post-pandemic era.
(一)、 專書
Barker, C.(2007)。文化研究智典(許夢芸譯)。韋伯文化。(原著出版於2004)
Becker, E.(2014)。旅行的異義:一趟揭開旅遊暗黑真相的環球之旅(吳緯疆譯)。八旗文化。(原著出版於2013年)
Berger, J.(2016)。攝影的異議(吳莉君、張世倫、劉惠媛譯)。麥田。(原著出版於2013年)
Biernacki, R.(2008)。超越文化轉向(方傑譯)。南京大學出版社。(原著出版於1999)
Bourdieu, P.(2002)。布赫迪厄論電視(林志明譯)。麥田。(原著出版於1996)
Bourdieu, P., & Wacquant, L. J. D.(2009)。布赫迪厄社會學面面觀(李猛、李康譯)。麥田。(原著出版於1992)
Chambers, E.(2019)。觀光人類學:旅行對在地文化的深遠影響(李宗義、許雅淑譯)。游擊文化。(原著出版於2010年)
Chaney, D. C.(2004)。文化轉向:當代文化史概覽(戴從容譯)。江蘇人民出版社。(原著出版於 1994)
Coles, David, Lander, Adrian(2020)。色彩理想國。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原著出版於2019)
Correll, S. (1995). The ethnography of an electronic bar: The lesbian café.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Ethnography, 24, 270-298.
Crane, D.(2012)。文化生產:媒體與都市藝術(趙國新譯)。譯林出版社。(原著出版於1976)
Crang, M.(2003)。文化地理學(王志弘、余佳玲、方淑惠譯)。巨流。(原著出版於1998)
Crang, M.(2005)。文化地理學修訂版(楊淑華、宋慧敏譯)。南京大學出版社。(原著出版於1998)
Deuze, M. (2004). What is multimedia journalism? Journalism Studies, 5(2): 139–152.
Fabiani, J.-L.(2019)。布赫迪厄:從場域、慣習到文化資本,「結構主義英雄」親傳弟子對大師經典概念的再考證(陳秀萍譯)。麥田。(原著出版於2016)
Flick, U.(2007)。質性研究導論(李政賢、廖志恒、林靜如譯)。五南。(原著出版於1998)
Flick, U.(2010)。質性研究的設計(張可婷譯)。韋伯文化。(原著出版於2007)
Foster, H.(2013)。反美學 : 後現代論集(呂健忠譯)。立緒。(原著出版於1983年)
Horrocks, C.(2002)。麥克魯漢與虛擬世界(楊久穎譯)。果實出版社。(原著出版於1996)
Kasket, E.(2020)。如何在網路時代好好說再見:從直播告別式到管理數位遺產(黎湛平譯)。貓頭鷹。(原著出版於2019年)
Kvale, S.(2010)。訪談研究法(陳育含譯)。韋伯文化。(原著出版於2007)
MacFarlane, R.(2019)。心向群山:人類如何從畏懼高山,走到迷戀登山(林建興譯)。大家出版。(原著出版於2003)
McLuhan, H. M.(2015)。認識媒體:人的延伸(鄭明萱譯)。貓頭鷹。(原著出版於1964年)
Moskowitz, P.(2018)。如何謀殺一座城市:高房價、居民洗牌與爭取居住權的戰鬥(吳比娜、賴彥如譯)。行人文化實驗室。(原著出版於2017)
Pearce, P. L.(1990)。觀光客行為的社會心理分析(劉修祥譯)。桂冠圖書。(原著出版於1982)
Rose, G.(2017)。觀看的方法:如何解讀視覺材料。重慶大學出版社。(原著出版於2016)
Smith, S.(1996)。 遊憩地理學 : 理論與方法(吳必虎等譯)。田園城市文化(原著出版於1983)
Straubhaar, J., LaRose, R., & Davenport, L.(2014)。媒體ING: 認識媒體、文化與科技(林日璇、李育豪、王茜穎、萬芝安譯)。雙葉書廊。(原著出版於2014)
Sturken, M., & Cartwright, L.(2013)。觀看的實踐:給所有影像世代的視覺文化導論(陳品秀、吳莉君譯)。臉譜(原著出版於2009)
Swartz, D.(2006)。文化與權力:布爾迪厄的社會學(陶東風譯)。上海譯文出版社。(原著出版於1997年)
Taplin, J.(2018)。大破壞:Facebook、Google、Amazon制霸,如何引爆全球失衡(吳國卿譯)。聯經出版公司。(原著出版於2017)
Thomas, G.(2016)。怎麼作研究:社會科學研究方法(潘中道譯)。學富文化。(原著出版於2009)
Thompson, N.(2021)。觀看權力的方式:改變社會的21世紀藝術行動指南(葉浩譯)。行人文化實驗室。(原著出版於2015)
Urry, J., & Larsen, J.(2016)。觀光客的凝視3.0(黃宛瑜譯)。書林。(原著出版於2012)
Urry, J., & Lash, S.(2010)。符號與空間的經濟分析(趙偉妏譯)。韋伯。(原著出版於1994)
VERSE編輯部(2020)。在基隆:城、海、山與未來。青鳥文化。
Wajcman, J.(2017)。縮時社會:奪回遭科技控制的快轉人生(王寶翔譯)。新樂園。(原著出版於2014)
田中正人、香月孝史(2020)。社會學超圖解(連雪雅譯)。野人。
朱竑、周尚意、孔翔(2009)。文化地理學。高等教育出版社。
李崗(2012)。跨文化傳播引論:語言.符號.文化。巴蜀書社。
邱天助(2002)。布爾迪厄文化再製理論。桂冠。
高燕(2009)。視覺隱喻與空間轉向:思想史視野中的當代視覺文化。復旦大學出版社。
高鵬翔(2009)。文化觀光。鼎茂圖書。
野蠻小邦周(2020)。爆料商周:上古史超譯筆記。遠足文化。
陶東風、和磊(2006)。文化研究。廣西桂林大學出版社。
黃瑞祺(2018)。現代與後現代:當代社會文化理論的轉折。高雄:巨流。
楊基昌、楊清田、童鼎鈞、董黃志、鄭健華、盧麗淑、黃鈴池、黃瑞菘、陳思聰、陳雍正、張文山、郭辰嘉、管倖生、阮綠茵、王明堂、王藍亭、李佩玲、高新發(2018)。設計研究方法。全華。
劉仁明(2016)。戰後臺灣觀光事業的發展史。五南。
劉世閔、曾世豐、鍾明倫(2017)。NVivo 11與網路質性研究方法論。五南。
韓炳哲(2019)。透明社會(管中琪譯)。大塊文化。
韓炳哲(2020)。他者的消失(吳琼譯)。中信出版社,北京。
羅世宏、童靜蓉編(2015)。社交媒體與新聞業。允晨文化。
關曉榮(1996)。八尺門手札。臺原。
蘇碩斌編(2012)。旅行的視線:近代中國與臺灣的觀光文化。國立陽明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院。
(二)、 期刊論文
Kellner, D.(2016)。媒體、民主與奇觀:批判的反思(江淑琳譯)。傳播研究與實踐,6 (2),P1~19。DOI: 10.6123/JCRP.2016.012。
吳幸玲(2008)。全球城市消費性地景的文化生產-以上海的住宅地景為例。地理學報,52,P31~52。
李令儀(2014)。文化中介者的中介與介入:出版產業創意生產的內在矛盾。台灣社會學,28,P97~147。
林瑋嬪(2016)。網路‧人類學:網路、社群與想像。考古人類學刊,85,P1~16。DOI:10.6152/jaa.2016.12.0001。
唐世哲(2004)。民族誌學應用於網路研究的契機、問題,與挑戰。資訊社會研究,6,P59~90。
張鼐、張英(2009)。Web3.0與個性化資訊服務。新世紀圖書館,2009(2),P33~35。
陳志萍(2008)。精進網路研究方法-網路民族誌。圖書資訊學研究,2(2),P1~15。
黃冠華(2006)。觀看不見:凝視的概念。《新聞學研究》,87,131-167。
董成娣、周維彬(2010)。面向服務的Web3.0網路。情報探索,2010(10),P108~110。
劉瑩(2013)。淺析新新媒介的媒介傷害。東南傳播,2013(2),P94~96。
(三)、 學位論文
王明怡(2009)從深度休閒的觀點看休閒資訊的獲取與表達:以居室美化部落客『愛戀古典同好會』為例。國立臺灣大學圖書資訊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
白佩宜(2019)。以數位人文取向探討社群媒體下的觀光凝視。國立臺南大學經營與管理學系科技管理碩士論文,臺南。
江明慧(2011)。觀光‧凝視‧阿里山:以日治時期臺灣漢詩文與圖像為分析場域。國立臺灣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
吳沛穎(2018)。日治時期基隆漁港產業聚落空間的構成。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建築與文化資產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
吳致寬(2010)。追憶十里洋場 : 從觀光凝視的觀點探討城市形象與景點符號塑造。淡江大學大眾傳播學系碩士論文,臺北。
吳翠萍(1995)台灣有線電視多元性功能實踐的評估-「文化生產」觀點的透析 國立中正大學電訊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嘉義。
李育陞(2019)。從圖像到意象:運用Instagram概念化遊客共創目的地意象。國立嘉義大學行銷與觀光管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嘉義。
李宜樺(2014)。淡水藝術節的環境劇場作品(2009-2013)──歷史再現、主體形塑與觀光凝視。國立臺南大學戲劇創作與應用學系碩士論文,臺南。
汪智博(2015)。Mukasakasaya ta kikarun(讓我們一起做) : 臺東鐵花村公私協力形塑觀光凝視的實踐歷程分析。國立臺東大學公共與文化事務學系南島文化研究碩士班碩士論文,臺東。
沈佩瑤(2007)。臺灣觀光凝視中本土意象的想像與建構。國立中正大學比較文學所碩士,嘉義。
沈佩儀(2001)當代觀光凝視的建構─以鹿港古蹟旅遊為例 。東海大學社會學系碩士論文,臺中。
林文信(2004)。漁港多功能發展策略之研究―以基隆地區為例。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河海工程學系碩士論文,基隆。
林毅昱(2014)。魯凱族多納石板屋的文化觀光凝視。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台灣歷史文化及語言研究所碩士論文,高雄。
邱元儂(2012)。飲食革命正流行—大王菜舖子的認同實踐與文化生產。淡江大學大眾傳播學系碩士論文,臺北。
邱依婷(2018)。環境藝術觀展者的凝視及其海洋意識:以「潮藝術-國際環境藝術計畫」之社群媒體Instagram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碩士論文,臺北。
洪淑清(2008)。日治時期基隆漁業史之研究。國立臺灣海洋大學環境生物與漁業科學學系碩士論文,基隆。
高淑玲(2010)。文化空間、集體記憶與地方感形塑過程研究--以北投七虎新村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臺北市。
張芳慈(2011)。觀光凝視與地方依戀影響關係之研究 : 以原住民部落觀光為例。國立高雄餐旅大學旅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高雄。
張格鳴(2017)。探討影響閱聽者觀看或購買臉書直播銷售之研究。國立臺灣科技大學設計系碩士論文,臺北。
張惠茹(2015)。旅遊虛擬社群參與者資訊分享及使用行為。國立中興大學圖書資訊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臺中。
張愷箖(2017)。觀光凝視下的符號建構以「自來水博物館」為例。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文化創意產業經營學系碩士論文,臺北。
陳乙榕(2007)。節慶活動之五感體驗-以台灣咖啡節為例。南華大學旅遊事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嘉義。
陳佳倪(2011)。解讀台中市三民路「婚紗街」的集體記憶-消費地景的文化生產觀點。國立中興大學景觀與遊憩碩士學位學程碩士論文,臺中。
陳瑛璟(2015)。視覺消費 : 以觀光凝視為例。淡江大學法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臺北。
富永悠介(2009)。從基隆的「水產」探討「琉球/台灣/朝鮮」的交流史。東海大學日本語文學系碩士論文,臺中。
曾千展(2019)。玩轉IG──社群媒體時代的觀光凝視。國立交通大學客家學院傳播與科技學系碩士論文,新竹。
黃柏凱(2018)數位身體與符號再現:社群網路下形塑的觀光凝視對於旅遊意象的影響。淡江大學未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
黃勳秋(2003)。基隆漁業環境變遷與產業調整策略之研究。國立臺灣海洋大學環境生物與漁業科學學系碩士論文,基隆。
楊文清(2006)。基隆市沿近海漁業經營診斷之研究。國立臺灣海洋大學環境生物與漁業科學學系碩士論文,基隆。
楊尚融(2013)。虛擬社群電子口碑內容探討-以台灣博物館與夜市觀光旅遊為例。國立臺灣大學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
楊茜旻(2019)。基隆正濱漁港文化地景形塑歷程與發展之研究。中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桃園。
詹欣茹(2014)。迷的觀光凝視:探討哈日族與日劇景點之想像與實踐。國立交通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佳旻(2009)。域界之間:戰後初期台灣的文化生產場域—以1945年後半至1947年初的報刊空間為例。國立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新竹。
劉芮菁(2016)。台灣推理小說文化生產場域的行動者分析。國立政治大學新聞學系碩士論文,臺北。
劉慧璇(2003)。觀光凝視下的古村落空間 : 徽州宏村旅遊的空間生產與文化抵抗。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
蔡京君(2009)。旅遊紀念品之回憶與情感。南華大學旅遊事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嘉義。
蔡孟軒(2015)。觀光凝視下族群符號的呈現 : 以臺灣中和華新街為例。國立臺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
賴嘉玲(1994)。莫內故宮展與臺灣社會文化變遷:一個文化生產場域的個案研究。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臺北。
戴君芳(1996)。台北地區小劇場之文化生產場域分析(1986-1995)-從「收編論」談起。國立政治大學新聞學系碩士論文,臺北。
魏婷婷(2011)。公部門以整建、維護方式推動都市更新之探討-以基隆市正濱漁港附近地區為例。國立臺北科技大學建築與都市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
(四)、 網路資源與電子資料庫
Instagram。https://www.instagram.com/explore/tags/正濱漁港/。
行政院主計總處政府統計資料。https://www.dgbas.gov.tw/point.asp?index=12。
聯合新聞網全文報紙資料庫。https://udndata.com/ndapp/Index?cp=udn。
蘋果新聞網蘋果日報昔日新聞。https://tw.appledaily.com/archive/。
Cherice Chen(2021)。2021 年必須知道的 Instagram 統計數據。Learning Hub。取自:https://www.hububble.co/blog/2019%E5%B9%B4%E4%BD%A0%E5%BF%85%E9%A0%88%E7%9F%A5%E9%81%93%E7%9A%84instagram%E7%B5%B1%E8%A8%88%E6%95%B8%E6%93%9A。(瀏覽日期2021年11月23日)
nomorepipe(2019/12/31)。[問卦] 武漢疑爆發非典型肺炎冠狀病毒群聚感染?。批踢踢實業坊。取自:https://reurl.cc/43QD9Y。(瀏覽日期2021年11月23日)
Pridewatch Taiwan(2015)。彩虹旗的真正意思 別再道聽塗說了。取自:https://www.pridewatch.tw/node/559。(瀏覽日期2021年11月23日)
Reuters Institute for the Study of Journalism(2020)。Digital News Report 2020。取自:https://www.digitalnewsreport.org/survey/2020/。(瀏覽日期2021年11月23日)
Reuters Institute for the Study of Journalism(2021)。Digital News Report 2021。取自:https://reutersinstitute.politics.ox.ac.uk/digital-news-report/2021。(瀏覽日期2021年11月23日)
Think With Google(2013年3月)。Introducing Gen C: The YouTube Generation。Think With Google。取自:https://www.thinkwithgoogle.com/marketing-strategies/video/introducing-gen-c-the-youtube-generation/。
We Are Social(2020)。Digital Report 2020。取自https://wearesocial.com/digital-2020。(瀏覽日期2021年5月20日)
中華美學萬萬歲。(2018年5月14日)。基隆市政府推動色彩計畫,重新彩繪正濱漁港碼頭沿線16戶建物外牆,目前〔粉絲專頁〕〔附圖片〕〔發文動態〕。Facebook。https://m.facebook.com/wowwowchina/posts/166792147351357。
毛榮富(2007,7月31日)。McLuhan《理解媒介》要點。隨意窩日誌。取自:https://m.xuite.net/blog/rfmao/maosblog/12808978。(瀏覽日期2021年7月7日)
王振濃(2021)。【硬塞專家開評】寫在蘋果日報紙本謝幕:非單一事件,而是給這時代一個標注。https://reurl.cc/DZm79N。
台灣蘋果日報(2021)。《台灣蘋果日報》給讀者的一封信:忍痛決定本月18日起停刊。https://reurl.cc/XlLgWE。
李長潔(2019)。IG與後現代旅行實踐:秘境真假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去拍過了。關鍵評論。2021年3月26日,取自: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22080。
周慶祥(2013)。如何匯流?數位多媒體敘事分析。2013【數位創世紀學術實務研討會】,2021年4月30日,取自:http://www.cyberangel.org.tw/thesis/2013/006.pdf。
社群研救所(2021)。80% 的人邊吃飯邊滑 Instagram?2021 年最新十大數據!。Partipost。取自:https://blogtw.partipost.com/archives/1885。(瀏覽日期2021年11月23日)
高詩佳(2016)。淺說台灣原住民的彩虹神話與彩虹橋傳奇。取自:https://atayalthesis.wordpress.com/2016/08/28/rainbow-bridge/。(瀏覽日期2021年11月23日)
郭凱逸、錢盛昱(2020)。基隆漁夫鍋競賽圓滿落幕 林右昌盼透過漁夫鍋傳遞幸福與溫暖。基隆市政府觀光及城市行銷處市政新聞。取自:https://city.klcg.gov.tw/tw/News/Detail2?NewsId=149100A4&i=0。(瀏覽日期2021年11月23日)
楊立偉(2021)。你追的網紅,對我是連名字都沒聽過的路人。Facebook。2021年4月30日,取自:https://www.facebook.com/Opview/posts/2214457148690951。
劉玉白(2012)。法蘭克福學派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繼承與發展——以文化批判看其理論的現實意義。取自:http://www.dswxyjy.org.cn/BIG5/n1/2019/0617/c427163-31159918.html。(瀏覽日期2021年5月20)
賴怡禎(2020)。就是愛看爽片——法蘭克福學派對文化工業的批判。哲學新媒體。取自:https://philomedium.com/blog/80969。(瀏覽日期2021年5月20日)
聯合新聞網(2020年6月28日)。台灣國內旅遊物價水準比國外高? 網友一面倒:住宿真的貴。聯合新聞網,Oops,鄉民爆爆看。https://udn.com/news/story/120911/4664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