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簡怡美 |
---|---|
論文名稱: |
《詩經》三《頌》與《楚辭.九歌》比較研究 |
指導教授: |
高秋鳳
Gao, Qiu-Feng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
論文出版年: | 2006 |
畢業學年度: | 95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398 |
中文關鍵詞: | 周頌 、魯頌 、商頌 、九歌 、祭祀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795 下載:151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論文提要
中國地大物博,黃河、長江自古即為孕育中華文化的兩大搖籃,同時哺育出南北不同的區域文化特質。本論文嘗試藉著比較研究《詩經》三《頌》與《楚辭.九歌》這兩套上古祭祀詩,從歷史、地理與文學的角度上,循著前人的腳步,探索二者的創作因緣,從而理解先民的所思所感;並就其對後代的影響,做一趟文學尋根之旅。全文統分七章:
第一章〈緒論〉。揭示本論文的研究動機、文獻探討、研究範圍、研究方法與論文組織架構。
第二章〈名義問題〉。根據前人的見解以及文本內容,探討三《頌》與《九歌》的名義問題,以期對二者的本相有基礎的認識。
第三章〈因緣背景〉。由時代、地理與文學三因素,探討《詩經》三《頌》與《楚辭.九歌》的成因,期望藉此了解同為國家祀典樂章的二套作品何以呈現迥異的風貌。
第四章〈祭祀內涵〉。探討在祭祀的作用、對象與神的形象,以及祭祀儀式、人員、用品等方面,二者呈現的特色如何不同。
第五章〈文本分析〉。著力在篇章本身,探究三《頌》、《九歌》在主題、運材、思想、結構、句式、用韻、遣詞與表現手法上的不同,以明二者的藝術成就。
第六章〈影響〉。分別依詩歌(含樂府、古體、近體)、辭賦、文章(頌、贊、銘、箴、誄文、祭文、哀策文、書信、序、論、記)、詞曲(詞、散曲、戲曲)、小說五類,討論後代文學作品在體製、命意、題材、遣詞、技巧、風格等方面受到三《頌》、《九歌》的影響。
第七章〈結論〉。總述本論文比較研究的成果。
參考書目
壹、專門著作
一、古籍
(一)經部之屬(依著作時代先後排列)
〔清〕阮元校勘:《十三經注疏.周易正義》,臺北:藝文印書館,2001年
〔清〕阮元校勘:《十三經注疏.尚書正義》,臺北:藝文印書館,2001年
〔清〕阮元校勘:《十三經注疏.毛詩正義》,臺北:藝文印書館,2001年
〔清〕阮元校勘:《十三經注疏.周禮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2001年
〔清〕阮元校勘:《十三經注疏.儀禮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2001年
〔清〕阮元校勘:《十三經注疏.春秋左傳正義》,臺北:藝文印書館,2001年
〔清〕阮元校勘:《十三經注疏.禮記正義》,臺北:藝文印書館,2001年
〔清〕阮元校勘:《十三經注疏.論語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2001年
〔清〕阮元校勘:《十三經注疏.孝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2001年
〔晉〕郭璞〈爾雅圖贊〉,收於《叢書集成續編》第七二冊,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9年臺一版
〔宋〕鄭樵:《六經奧論》,臺北:閩南同鄉會,1976年
〔宋〕朱熹:《詩集傳》,收於《四部叢刊.三編》第三十一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6年
〔明〕吳雨輯:《毛詩鳥獸草木考二十卷》,收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經部第六七冊,臺南:莊嚴文化公司,1997年
〔清〕姚際恆:《詩經通論》,臺北:育民出版社,1979年
〔清〕姚際恆著,陳祖武點校:《儀禮通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年
〔清〕楊名時:《詩經劄記》,收於紀昀等總纂《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八七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清〕孫星衍:《尚書今古文注疏》,臺北:廣文書局,1962年
〔清〕金鶚:《求古錄禮說》,濟南:山東友誼書社,1992年
〔清〕方玉潤:《詩經原始》,收於《續修四庫全書》編纂委員會編:《續修四庫全書》第七三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清〕孫貽讓:《周禮正義》,臺北:藝文印書館,1959年
(二)史部之屬(依著作時代先後排列,同作者以出版年代為序)
〔漢〕司馬遷著,瀧川龜太郎考證:《史記會注考證》,臺北:洪氏出版社,1986年
〔漢〕趙曄撰,〔明〕吳琯校:《吳越春秋》,收於《叢書集成新編》第一一○冊,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5年
〔三國〕韋昭註《國語韋昭註》,臺北:藝文印書館,1959年
〔魏〕酈道元:《水經注》,收於《景印摛藻堂四庫全書薈要》第九四冊,臺北:世界書局,1986年
〔清〕朱右曾:《逸周書集訓校釋》,臺北:藝文印書館,1958年
楊家駱主編:《新校本漢書并附編二種》,臺北:鼎文書局,1991年
楊家駱主編:《新校本後漢書并附編十三種》,臺北:鼎文書局,1994年
楊家駱主編:《新校本新唐書附索引》,臺北:鼎文書局,1994年
(三)子部之屬(依著作時代先後排列)
〔周〕墨翟:《墨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秦〕呂不韋撰,〔漢〕高誘注:《呂氏春秋》,臺北:藝文印書館,1948年
〔漢〕劉向:《說苑》,臺北:藝文印書館,1960年
〔漢〕桓譚:《桓子新論》,收於《叢書集成新編》第二十一冊,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5年
〔漢〕王充:《論衡》,收於《四庫備要》子部三五四冊,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65年),卷二十
〔晉〕郭璞傳,〔清〕郝懿行箋疏:《山海經箋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58年
〔宋〕鄭樵:《通志》,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7年12月
〔清〕戴望校:《管子》,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56年
(四)楚辭之屬(依著作時代先後排列,同作者以出版年代為序)
〔宋〕洪興祖:《楚辭補注》,臺北:長安出版社,1991年
〔宋〕朱熹:《楚辭集注.楚辭辯證上》,臺北:文津出版社,1987年
〔明〕汪瑗:《楚辭集解》,收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第一冊,臺南:莊嚴文化公司,1997年
〔明〕黃文煥:《楚辭聽直》,收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第一冊,臺南:莊嚴文化公司,1997年
〔明〕陸時雍:《楚辭疏》收於杜松柏主編:《楚辭彙編》第三冊,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6年
〔清〕錢澄之:《屈詁》,收於〔清〕楊浚輯《五家楚辭注合編》,臺北:廣文書局,1972年
〔清〕王夫之:《楚辭通釋》,臺北:里仁書局,1981年
〔清〕賀貽孫:《騷筏》,收於《四庫未收書輯刊》,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拾輯.拾参冊。
〔清〕林雲銘:《楚辭燈》,臺北:廣文書局,1971年
〔清〕李光地:《離騷經註一卷附九歌註一卷》,收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第二冊,臺南:莊嚴文化公司,1997年),頁259。
〔清〕張詩:《屈子貫》,收於《四庫未收書叢刊》柒輯拾陸冊,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
〔清〕朱冀:《離騷辯》,收於杜松柏主編:《楚辭彙編》第九冊,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6年
〔清〕蔣驥:《山帶閣註楚辭》,臺北:長安出版社,1991年
〔清〕王邦采《離騷彙訂不分卷屈子雜文箋略六卷》,收於《四庫未收書叢刊》伍輯拾陸冊,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
〔清〕顧成天:《楚詞九歌解一卷》,收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第二冊,臺南:莊嚴文化公司,1997年
〔清〕劉夢鵬:《屈子章句》,收於杜松柏主編:《楚辭彙編》第四冊,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6年
〔清〕戴震:《屈原賦注》,臺北:世界書局,1999年)
〔清〕陳本禮:《屈辭精義》,收於杜松柏主編:《楚辭彙編》第五冊,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6年)
〔清〕王闓運:《楚詞釋》,收於杜松柏主編:《楚辭彙編》第七冊,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6年)
〔清〕馬其昶:《屈賦微》,收於杜松柏主編:《楚辭彙編》第七冊(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6年)
(五)類書、總集之屬(依著作時代先後排列)
〔漢〕許慎著,〔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臺北:藝文印書館,1999年
〔漢〕劉熙:《釋名》,收於《景印摛藻堂四庫全書薈要》第七九冊,臺北:世界書局,1986年
〔梁〕蕭統撰,于光華編:《評注昭明文選》,臺北:學海出版社,1981年
〔陳〕徐陵編,〔清〕吳兆宜注:《玉臺新詠》,臺北:世界書局,2001年
〔唐〕歐陽詢等撰:《藝文類聚》,臺北:文光出版社,1974年
〔唐〕《六臣註文選》,收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一三三○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宋〕郭茂倩編撰:《樂府詩集》,臺北:里仁書局,1981年
〔宋〕呂祖謙:《宋文鑑》,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8年),頁1238。
〔明〕沈泰輯:《盛明雜劇初集三十卷》,收於《續修四庫全書》編纂委員會編:《續修四庫全書》第一七六四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清〕清聖祖御纂:《全唐詩》,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
〔清〕陸次雲:《峒溪纖志》(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5年
〔清〕畢沅:《釋名疏證》,上海: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年12月
〔清〕姚鼐輯,王文濡校注:《古文辭類纂評註》,臺北:中華書局,1967年
〔清〕董誥等編:《全唐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清〕李兆洛選輯:《駢體文鈔》,上海:世界書局,1936年
〔清〕孔廣森:《詩聲類》,臺北:廣文書局,1966年
〔清〕王先謙編:《駢文類纂》,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年
(六)別集、文論之屬(依著作時代先後排列)
〔漢〕蔡邕:《獨斷》,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6年《四庫叢刊續編》第84冊
〔晉〕王嘉:《拾遺記》,收於《叢書集成新編》第二六冊,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5年
〔晉〕陶淵明著,溫洪隆注譯:《新譯陶淵明集》,臺北:三民書局,2002年
〔南朝宋〕鮑照:《鮑參軍集》,卷一,頁24—25。收於〔明〕張溥編:《漢魏六朝百三家集》,明崇禎間太倉張氏原刊本
〔齊〕謝朓:《謝宣城集》。收於〔明〕張溥編:《漢魏六朝百三家集》,明崇禎間太倉張氏原刊本
〔梁〕江淹:《江醴陵集》,卷一。收於〔明〕張溥編:《漢魏六朝百三家集》,明崇禎間太倉張氏原刊本
〔梁〕劉勰著,范文瀾註:《文心雕龍注》,臺北:學海出版社,1991年
〔梁〕吳均:《吳朝請集》。收於〔明〕張溥編:《漢魏六朝百三家集》,明崇禎間太倉張氏原刊本
〔唐〕王維著,趙殿成箋注:《王右丞集箋注》,臺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5年
〔唐〕李白,瞿蛻園等校注:《李白集校注》,臺北:里仁書局,1981年
〔宋〕晁補之:《雞肋集》,收於《景印摛藻堂四庫全書薈要》集部第三九冊,臺北:世界書局,1987年
〔宋〕姚寬:《西溪叢語》,收於《叢書集成新編》第十一冊,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5年
〔宋〕洪邁:《容齊續筆》,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96年
〔宋〕姜夔:《白石道人歌曲四卷附別集》,收於《叢書集成新編》第八○冊,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5年
〔宋〕王觀國:《學林》,上海:上海商務印書館,1939年
〔元〕祝堯:《古賦辨體》,明成化二年(1466)淮陽金宗潤刊本,卷之三。
〔元〕鄭光祖:《古杭新刊關目輔成王周公攝政》,收於《續修四庫全書》編纂委員會編:《續修四庫全書》第一七六○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明〕楊慎:《升菴集》,收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一二七○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明〕王世貞:《弇州山人四部稿》,臺北:偉文圖書公司,1976年
〔明〕胡應麟:《詩藪》,臺北:廣文書局,1973年
〔明〕郝敬:《藝圃傖談》,明萬曆至崇禎間遞刊本)。
〔明〕王驥德:《新校注古本西廂記五卷》,收於《續修四庫全書》編纂委員會編:《續修四庫全書》第一七六六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明〕許學夷著,杜維沫校點:《詩源辯體》,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7年
〔明〕徐師曾:《文體明辨序說》,收於《傳世藏書.集庫文藝論評》,北京:海南國際出版中心,1996年),卷三。
〔清〕蒲松齡著,張友鶴輯校:《聊齋誌異會校會注會評本》,臺北:里仁書局,1991年
〔清〕阮元:《揅經室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7年
〔清〕孫梅:《四六叢話》,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8年
〔清〕汪中:《述學》,臺北:世界書局,1962年
〔清〕劉熙載:《藝概》,臺北:廣文書局,1964年)。
〔清〕劉師培:《文說.論文雜記.讀書隨筆.續筆》,臺北:廣文書局,1970年
二、今人著作
(一)詩經之屬(依出版時間先後排列)
張西堂:《詩經六論》,上海:上海商務印書館,1957年
向熹:《詩經語言研究》,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年
吳闓生:《詩義會通》,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70年
夏傳才:《詩經語言藝術》,臺北:雲龍出版社,1990年
靡文開、裴普賢:《詩經欣賞與研究》,臺北:三民書局,1991年
陳子展:《詩經直解》,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1年
楊和鳴:《詩經句法研究》,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1993年
余師培林:《詩經正詁》,臺北:三民書局,1993年
廖群:《《詩經》與中國文化》,香港:香港東方紅書社,1997年
陳子展《詩三百解題》:,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1年
何丹:《詩經四言體起源探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年
寇淑彗編:《二十世紀詩經研究文獻目錄》,北京:學苑出版社,2001年
樊樹雲:《詩經宗教文化探微》,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1年
中國詩經學會編:《詩經研究叢刊第二輯》,北京:學苑出版社,2002年
屈萬里:《詩經詮釋》,臺北:聯經出版社,2002年
向熹:《詩經語文論集》,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2002年
張啟成:《詩經風雅頌研究論稿》,北京:學苑出版社,2003年
孫作雲:《詩經研究》,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003年
滕志賢注譯:《新譯詩經讀本》,臺北:三民書局,2004年
高亨:《詩經今注》,臺北:漢京文化事業公司,2004年
中國詩經學會編:《第四屆詩經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北京:學苑出版社,2000年)
葉舒憲:《詩經的文化闡釋》(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
朱孟庭:《詩經與音樂》,臺北:文津出版社,2005年
高明乾、佟玉華、劉坤:《詩經動物釋詁》,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
(二)楚辭、屈作之屬(依出版時間先後排列)
文懷沙:《屈原九歌今繹》,上海:棠棣出版社,1953年
文驍:《九歌》,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63年
傅錫壬:《楚辭語法研究》,臺北:嘉新水泥公司文化基金會,1969年
劉永濟:《屈賦通箋》,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2年
姜亮夫:《屈原賦校注》,臺北:文光圖書公司,1974年
游國恩:《楚辭概論》,臺北:九思出版社,1978年
何敬群:《楚辭精注》,臺北:正中書局,1978年
馬承驌:《九歌證辨》,永和:文津出版社,1981年
程嘉哲:《九歌新注》,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2年
蔣善國編:《楚辭》,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2年
林庚:《詩人屈原及其作品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
姜亮夫:《楚辭學論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
聞一多:《九歌解詁.九章解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
姜亮夫:《楚辭通故》:濟南:齊魯書社,1985年
鄭振鐸等撰:《楚辭論文集》,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6年
周勛初《九歌新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陳子展:《楚辭直解》(上海:江蘇古籍出版社,1988年
黃士吉:《古劇九歌今譯》,延吉:延邊大學出版社,1988年
張壽平《九歌研究》,臺北:廣文書局,1988年
林河:《《九歌》與沅湘民俗》,上海:三聯書店上海店,1990年
張元勛《九歌十辨》,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1年
何新《九歌諸神的重新研究》,哈爾濱:黑龍江教育出版社,1993年
蕭兵:《楚辭的文化破譯——一個微宏觀互滲的研究》,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91年
中國藝術研究院文藝研究編輯部等編:《楚文藝論集》,湖北美術出版社,1991年
湯炳正:《屈賦新探》,臺北:貫雅文化事業公司,1991年
蘇雪林:《屈原與九歌》,臺北:文津出版社,1992年
李大明《九歌論箋》,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1992年
繆天華:《離騷九歌九章淺釋》,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2年
馬茂元主編:《楚辭注釋》,臺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
姜亮夫編著:《楚辭書目五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
傅錫壬:《新譯楚辭讀本》,臺北:三民書局,1993年
徐志嘯:《楚辭綜論》,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4年
趙沛霖:《屈賦研究論衡》,中壢:聖環圖書公司,1994年
廖序東:《楚辭語法研究》,北京:語文出版社,1996年
邱宜文:《巫風與九歌》,臺北:文津出版社,1996年
過常寶:《楚辭與原始宗教》,北京:東方出版社,1997年
彭毅:《楚辭詮微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9年
錢誦甘《九歌析論》,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9年
錢玉趾《九歌全新解譯》,成都:巴蜀書社,2000年
蕭兵:《楚辭與美學》,臺北:文津出版社,2000年
郭建勛:《楚辭與中國古代韻文》,長沙:湖南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年
聞一多:《楚辭校補》,成都:巴蜀書社,2002年
潘富俊:《楚辭植物圖鑑》,臺北:貓頭鷹出版社,2002年
周殿富選注:《楚辭源》,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
孫作雲:《《楚辭》研究》,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003年
崔富章總主編:《楚辭學文庫》,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
郭沫若:《屈原賦今譯》,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03年
湯彰平:《出土文獻與《楚辭.九歌》》,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
聶石樵:《楚辭新注》,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年
(三)文化之屬(依出版時間先後排列)
游國恩:《楚辭論文集》,臺北:九思出版社,1977年
凌純聲:《中國邊疆民族與環太平洋文化》,臺北:聯經出版社,1979年
白川靜著,何乃英譯:《中國古代民俗》,西安:陜西人民美術出版社,1988年
周策縱:《古巫醫與「六詩」考——中國浪漫文學探源》,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86年
文崇一:《中國古文化》,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0年
張正明《楚文化史》,臺北:南天書局,1990年
弗雷澤著,汪培基譯:《金枝》,臺北:桂冠圖書,1991年
蕭兵:《楚辭文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年
張鶴泉:《周代祭祀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
宋公文、張君:《楚國風俗志》,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
趙輝:《楚辭文化背景研究》,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
廖群《詩經與中國文化》〔香港:香港東方紅書社,1997年
楊匡民、李幼平:《荊楚歌樂舞》,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
楊向奎:《宗周社會與禮樂文明》,人民出版社,1997年
黃碧璉:《屈原與楚文化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98年
傅亞庶:《中國上古祭祀文化》,長春: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1999年
廖群:《中國審美文化史》,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2000年
王暉:《商周文化比較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
張援:《中國古代的樂舞》,臺北:文津出版社,2001年
張樹國:《樂舞與儀式——宗教倫理與中國上古祭歌型態研究》,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3年
劉源:《商周祭祖禮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年。
尹盛平:《周原文化與西周文明》,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5年。
高廣仁、邵望平:《海岱文化與齊魯文明》,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5年
(四)史地之屬(依出版時間先後排列)
范文瀾:《中國通史簡編》第一編,修訂本,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年
顧頡剛:《史林雜識.初編》,北京:中華書局,1963年
顧頡剛編《古史辨》第三冊,臺北:明倫出版社,1970年
高亨:《文史述林》,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
許倬雲:《西周史》,臺北:聯經出版社,1984年
晁福林:《天玄地黃》,成都:巴蜀書社,1990年
孫金鑄主編,陳可馨、陸心賢、王駕編:《中國地理》,臺北:文化大學出版部,1990年
袁珂:《山海經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
范文瀾等箸:《中國通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
張正明:《楚史》,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
王國維:《古史新證——王國維最後的講義》,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6年
楊寬:《西周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9年
翦伯贊:《先秦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
王暉:《古文字與商周史新証》,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
鄒逸麟:《中國歷史地理概述》,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年
(五)文學、美學之屬(依出版時間先後排列)
梁啟超:《中國之美文及其歷史》,臺北:中華書局,1956年
李直方:《漢魏六朝詩論稿》,香港:龍門書店,1967年
臺灣中華書局編輯部編:《全元散曲》,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69年
黃侃:《文心雕龍札記》,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73年
王禮卿:《歷代文約選詳評》,臺北:中華叢書編審委員會,1973年
蕭滌非:《漢魏六朝樂府文學史》,,臺北:長安出版社,1976年
徐嘉瑞:《中古文學概論》,臺北:鼎文書局,1977年
羅添聯編:《中國文學史論文選集,一)》,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8年
柯慶明、林明德主編:《中國古典文學研究叢刊》,臺北:巨流圖書公司,1979年
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等主編:《中國文學講話.概說之部》,臺北:巨流圖書公司,1982年
馬茂元:《古詩十九首探索》,,臺北:純真出版社,1983年
逯欽立輯校:《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臺北:木鐸出版社,1983年
唐圭璋編:《全宋詞》,臺北:文光出版社,1983年
董季棠:《修辭析論》,臺北:益智書局,1988年
王國維:《人間詞話》,臺北:台灣開明書店,1989年
游國恩等撰:《中國文學史》,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0年
劉大杰《中國文學發展史》,臺北:華正書局,1991年
王更生注譯:《文心雕龍讀本》,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1年
黃永武:《中國詩學——設計篇》,臺北:巨流圖書公司,1992年
費振剛、胡雙寶、宗明華輯校:《全漢賦》,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年
瞿兌之:《中國駢文概論》,臺北:華嚴出版社,1993年
吳戰壘:《中國詩學》,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3年
蔡靖泉:《楚文學史》,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
王啟興、張弘選注:《中國歷代愛國詩詞精品》,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1995年
趙明主編:《先秦大文學史》,高雄:麗文文化公司,1997年
唐圭璋箋注,上彊村民重編:《宋詞三百首箋注》,臺北:書林出版公司,1997年
北京大學古文獻研究所編:《全宋詩》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
簡宗梧:《賦與駢文》,臺北:臺灣書店,1998年
陸侃如、馮沅君:《中國詩史》,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1999年
聞一多:《死水.神話與詩》,貴陽:貴州教育出版社,2001年
聶石樵:《先秦兩漢文學史稿:兩漢卷》,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年
孟瑤:《中國小說史》,臺北:傳記文學出版社,2001年
褚斌杰:《中國古代文體概論》,增訂本),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
張應斌:《中國文學的起源》,肇慶:廣東人民出版社,2003年
徐志嘯:《古典與比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
趙敏俐:《周漢詩歌綜論》,北京:學苑出版社,2003年
姜亮夫、夏傳才、趙逵夫、郭維森等:《先秦詩鑑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3年
趙義山、李修生主編:《中國分體文學史.詩歌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
趙義山、李修生主編:《中國分體文學史.散文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
趙義山、李修生主編:《中國分體文學史.戲曲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
李修生、趙義山主編:《中國分體文學史.小說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
聶石樵、李炳海主編:《中國文學史》第一卷,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
李澤厚等主編:《中國美學史》,臺北:漢京文化公司,2004年
廖奔:《中國戲曲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
袁行霈主編:《中國文學史 第三卷》,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
(六)神話之屬(依出版時間先後排列)
劉勇強:《中國神話與小說》,鄭州:大象出版社,1997年
趙沛霖:《先秦神話思想史論》,北京:學苑出版社,2002年
袁珂:《中國古代神話》,北京:華夏出版社,2004年
傅錫壬:《中國神話與類神話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2005年
(七)別集之屬(依年代先後排列)
劉師培:《劉申叔先生遺書》,臺北:大新書局,1965年
王國維:《觀堂集林》,臺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5年
王國維:《王國維戲曲論文集》,臺北:里仁書局,1993年
聞一多:《死水.神話與詩》,貴陽:貴州教育出版社,2001年
(八)哲學之屬(依出版時間先後排列)
牟宗三:《中國哲學的特質》,臺北:學生書局,1998年
徐復觀:《中國人性論史,先秦篇)》,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2年
梁一儒、戶曉輝、宮承波:《中國人審美心理研究》,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04年
(九)小學之屬(依出版時間先後排列)
陳師新雄《古音學發微》,臺北:嘉新水泥公司文化基金會,1972年
周法高撰,張日昇、林潔明合編:《周法高上古音韻表》,臺北:三民書局,1973年
董同龢:《上古音韻表稿》,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75年
周法高編:《金文詁林補》第五冊,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82年
郭紹虞:《照隅室語言文字論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
郭錫良:《漢字古音手冊》,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6年
向熹:《《詩經》古今音手冊》,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1988年
陳夢家:《殷虛卜辭綜述》,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
陳師新雄:《鍥不舍齋論學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0年
何琳儀:《戰國古文字典》,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
陳師新雄:《古音研究》,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9年
郭沫若:《郭沫若全集 考古編 第三卷》,北京:辭學出版社,2002年
季師旭昇:《說文新證》上冊,臺北:藝文印書館,2002年
黃懷信:《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詩論》解義》,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年
季師旭昇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一)讀本》,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2004年
王力:《詩經韻讀 楚辭韻讀》,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年
(十)其他(依出版時間先後排列)
于省吾:《尚書新證》,臺北:崧高書社,1985年
饒宗頤、曾憲通:《楚帛書》,香港:中華書局香港分局,1985年
張春榮:《修辭散步》,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3年
許世瑛:《中國文法講話》,臺北:臺灣開明書店,1994年
黃師麗貞:《實用修辭學》,臺北:國家出版社,1999年
陳師滿銘:《章法學新裁》,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2001
陳師滿銘:《章法學綜論》,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2003年
楊師如雪:《文法ABC——給你一把解開國文文法教學的鑰匙,增修版)》,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2003年
黃師慶萱:《修辭學》,臺北:三民書局,2004年
貳、期刊論文
一、詩經之屬(依出版時間先後排列)
杜其容:〈毛詩連綿詞譜〉,《臺灣大學文史哲學報》第9期
陸侃如:〈三頌研究〉,收於北京述學社編:《國學月報彙刊第一、二集》,臺北:文海出版社,1971年影印版
劉毓慶:〈《頌》詩新說——「頌」為原始宗教誦辭考〉,《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1988年2月
成頊:〈《詩經》頌詩再評價〉,《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1988年7月。
修曉波:〈論頌詩不是原始宗教誦辭——《〈頌〉詩新說》商榷〉,北京: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1993年第5期
甘佩欽:〈正確評價賦在《詩經》中的作用〉,《蘭州商學院學報》1994年第2期。
周長楫:〈《詩經》通韻合韻說疑釋〉,《廈門大學學報,哲社版)》1995年第3期
劉生良:〈《詩經》頌詩三題〉,《商洛師專學報,哲學社會科學)》1996年第3期。
李金坤:〈關於《詩經.頌》詩評價的幾個問題〉,《山西大學師範學院學報》1999年第2期。
趙輝:〈《雅》、《頌》的價值取向與英雄神話〉,《中南民族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1999年第3期
李金坤:〈《詩經》至《楚辭》山水審美意識之演進〉,《山西大學師範學院學報》2001年第1期
高婉瑜:〈論祭祀詩反應的南北文化——以《周頌》、《九歌》為考察中心〉,《浙
江學刊》2002年第1期。
盧燕麗:〈《詩經》人物形象的文化史意義〉,《南京政治學院學報》2002年第2期
陳虎:〈試論《詩經》對史記的影響〉,《晉陽學刊》2002年第3期
韓高年:〈頌為「儀式敘述」說〉,鄭州:甘肅社會科學,2002年第5期
馬士遠:〈試論《詩經》民本思想對後世文學的影響〉,《濟寧師專學報》2002年第1期。
郭令原:〈論《詩經》對東漢賦創作的影響〉,《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第2期。
韓高年:〈頌詩本義述評〉,北京: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2003年第4期
吳賢哲:〈《詩經》四言體詩歌創作在漢代的賡續和轉化,人文社科版)〉,《西南民族大學學報》2004年12期。
郭令原:〈論《詩經》與東漢賦在句法上的關係〉,《西北成人教育學報》2005年第1期
楊世理:〈《詩經》與志怪小說〉,《社科縱橫》2005年6月
二、楚辭、屈作之屬(依出版時間先後排列)
蕭繼宗:〈湘君、湘夫人及大司命、少司命四篇結構之研究〉,《東海學報》五卷一期,1963年6月
史墨卿:〈楚辭之影響〉,《中國國學》8期,1980年)
史墨卿:〈楚辭虛字藝術觀〉,《高雄師院學報》第8期,1980年)
傅錫壬:〈稼軒與楚辭〉,《文史季刊》1970年第2期
陸侃如:〈什麼是九歌〉,收於北京述學社編:《國學月報彙刊第一、二集》,臺北:文海出版社,1971年影印版
趙璧光:〈論屈賦之流變〉,《成功大學學報》1973年6月
蕭兵:〈招魂.起殤.卻敵〉,《上海師範大學學報》1979年第1期
裴普賢:〈詩經比較研究楚辭篇,上)〉,《中外文學月刊》1980年1月
劉伯嚴:〈淺談楚辭和楚文化〉,《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第8期,1988年8月
張征雁:〈九歌與楚俗〉,《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第11期,1988年11月
趙世綱:〈楚國樂舞研究〉,《華夏考古》1990年第4期
傅錫壬:〈楚辭九歌中諸神之圖騰形貌初探〉,《淡江學報(文理商工)》第31期
楊興華:〈楚辭與悲秋文學〉,《衡陽師專學報,社會科學)》1994年第1期
陳文杰:〈試論《楚辭》凄惻哀婉的抒情格調及其影響〉,《遼寧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年第1期
郭杰:〈從「兮」字用法看楚辭《九歌》的音樂特性〉,《社會科學輯刊》2001年第2期
孟修祥:〈論李商隱對楚辭的接受〉,《廣西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年第24卷第5期
張鶴:〈《楚辭》和韋莊的詩歌創作〉,《雲夢學刊》2004年第25卷第6期
姚聖良:〈論《楚辭》在駱賓王詩歌建構中的作用〉,《重慶社會科學》2005年第4期
潘守皎:〈試論楚辭與唐宋詞的共同文學特徵〉,《齊魯學刊》2003年第4期
孟修祥:〈論楚辭對漢詩的影響〉,《雲夢學刊》2003年5期
馮潔:〈《九歌.山鬼》魅力之探〉,《杭州大學學報》第26卷第4期
郭全芝:〈《九歌》「兮」字用法新探〉,《雲夢學刊》2005年5月
李桂榮:〈論漢賦對楚辭的改造與超越〉,《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2005年9月
三、文學之屬(依出版時間先後排列)
涂公遂:〈詩與樂舞〉,《中國詩季刊》1982年第1期
陳麗桂:〈淮南多楚語——論淮南子的文字〉,《漢學研究》1984年第一期
高華平:〈玄學清談與魏晉四言詩的復興〉,《中國社會科學》1993年第2期
包才華:〈漢賦的神話世界〉,《廣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4年S2期
傅正義:〈漢賦文體風格特徵及藝術淵源比較談〉,《渝洲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9年第1期
王永健:〈獨特的審美魅力 深厚的文化內涵——試論明清章回小說形式的中國作風和中國氣派〉,《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2004年第1期
王德華:〈東漢前期賦頌二體的互滲與散體大賦的走向〉,《文學遺產》2004年第4期
司全勝:〈論漢大賦的頌揚本質〉,《名作欣賞》2005年第20期
四、其他(依出版時間先後排列)
裘錫圭:〈史墻盤銘解釋鐘丙組「吕五十頌處」〉,《文物》1978年第3期
史念海:〈論兩周時期黃河流域的地理特徵〉,《陝西師範大學學報》1978年3、4期
陳世輝:〈牆盤銘文解說「武王則令周公于周」〉,《考古》1980年第5期
王珏:〈「兮」字三題〉,《周口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1999年7月
朱丁:〈殷周的宗教信仰變遷與上古神話的走向〉,《人文雜誌》2001年第5期
董楚平:〈中國上古創世神話鉤沉——楚帛書甲篇解讀兼談中國神話的若干問題〉,《中國社會科學》2002年第5期
王生鐵:〈楚文化的六大支柱及其精神特質〉,《光明日報》2004年4月20日,B3版
參、學位論文(依出版時間先後排列)
文鈴蘭:《詩經中草木鳥獸意象表現之研究》,臺北: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5年
高師秋鳳:《楚辭三九暨後世以九名篇擬作之研探》,臺北: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86年
林佳蓉:《詩經雅頌中德治思想研究》,臺北: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88年
林佳樺:《楚辭修辭藝術探微》,臺北: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
林佳珍:《《詩經》鳥類意象及其原型研究》,臺北: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年
周玉琴:《詩經天文地理意象研究》,高雄: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年
陳秋吟:《屈賦意象研究》,高雄: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年
陳靜俐:《《詩經》草木意象》,臺北: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年
劉德玲:《兩漢雅樂研究——一個以典禮音樂為主的考察》,臺北: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
米永盈:《《九歌》音樂特色之文獻研究》,濟南:山東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2年
方芳:《論《九歌》的雙重性質》,北京:中央民族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5年
楊明哲:《詩經獸類意象研究》,臺北:玄奘人文社會學院中國語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陸銀湘:《《詩經》「頌詩」研究》,廣州:暨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2年)
林志鵬:《殷代巫覡活動研究》,臺北: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王秋香:《先秦詩歌水意象研究》,高雄: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陳玉潔:《《九歌》性質、神祇及「代擬」藝術研究》,蕪湖:安徽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3年
陳佳君:《辭章意象形成論》,臺北: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2004年
邱靜子:《詩經蟲魚意象研究》,臺北:玄奘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04年
蔡雅芬:《詩經鳥獸蟲魚意象研究》,臺北:靜宜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崔世俊:《《九歌》與巫術祭祀儀式》,青島:青島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4年
王琳:《《楚辭‧九歌》與楚地祭祀文化研究》,廣州:暨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5年
胡宏哲:《部族文化與《詩經.周頌》祭祀詩的時代特徵》,開封:河南大學研究生碩士學位論文,200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