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秦穗玟
Sui-wen Chin
論文名稱: 青少年愛情關係滿意度之研究--以台北縣市高中職學生為例
Research On Love Relationship Satisfaction Of the Adolescene--Take Senior High School & Vocational School Students of Taipei Metropolis & County For Example
指導教授: 黃馨慧
Hwang, Shin-Huey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
Department of Human Development and Family Studies
論文出版年: 2005
畢業學年度: 93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59
中文關鍵詞: 愛情關係衝突因應策略性別角色態度愛情關係滿意度
英文關鍵詞: Conflict coping strategies of love relationship, Gender role attitude, Love relationship satisfaction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426下載:132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主旨是探討青少年愛情關係滿意度之研究,首先以相關文獻進行探討,以作為本研究設計之參考,並採問卷調查法,以台北縣市公私立高中職二年級學生,共399位為樣本,使用改編之「愛情關係衝突因應策略量表」、「性別角色態度量表」、「愛情關係滿意度量表」為工具搜集資料,同時以SPSS For Windows 11.5統計套裝軟體,進行統計分析,分別採描述統計分析、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及薛費事後考驗、皮爾森積差相關分析、多元迴歸分析等加以分析,得到研究結果如下:
    壹、青少年愛情關係衝突因應策略趨於理性,男生較女生會使用理性衝突因應策略,雙親家庭較單親家庭會使用理性衝突因應策略。
    貳、青少年性別角色態度趨於平等現代化,女生較男生對於性別角色態度趨於平權,高中生較高職生對於性別角色態度趨於平權。
    參、青少年愛情關係滿意度趨於滿意,男生較女生在愛情關係中感到滿意,理性的愛情關係衝突因應策略較非理性的愛情關係衝突因應策略具較高的愛情關係滿意度。
    肆、青少年愛情關係衝突因應策略最能影響愛情關係滿意度。
    本研究根據以上的結果提出建議,以供家庭教育、學校兩性教育、政府相關單位等及未來研究者之參考。

    In this thesis, we probe into related studies of love relationship satisfaction of the adolescent. At the beginning, we read and discuss about related documents for our reference. Then, we adopts questionnaire survey method to take 399 students who studies in principle and private senior high in Taipei city and county as samples. We use adapted questionnaire: “Questionnaire of conflict coping strategies of love relationship”, “Questionnaire of gender role attitude”, and “Questionnaire of love relationship satisfaction”. The results are analyzed with SPSS through discriminant analysis, t-test, one way ANOVA analysis, Scheffe’s posteriori comparisons, Pearson’s product-moment correlations, simple regression analysis, and multiple regression analysis. We conclude that:
    1. Conflict coping strategies of love relationship of the adolescent tend to be rational. Male students take more rational conflict coping strategies than female students. Students from intact-families take more rational conflict coping strategies than those from single-families.
    2. Gender role attitudes of the adolescent tend to be equal and modern. Female students have more senses of equal rights than male students. Students in senior high have more senses of equal rights than those in vocational schools.
    3. The adolescent tends to be satisfied with their love relationships. Male students are more satisfied with their love relationships than female students. Students who take rational conflict coping strategies of love relationship are more satisfied with their love relationship than those who use non-rational ones.
    4. Conflict coping strategies of love relationship of the adolescent have the greatest impact on love relationship satisfaction.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5 第三節 名詞釋義………………………………………………………7 第二章 文獻探討………………………………………………………9 第一節 青少年的愛情關係……………………………………………9 第二節 愛情關係衝突因應策略………………………………………13 第三節 性別角色態度…………………………………………………23 第四節 影響愛情關係滿意度之研究…………………………………36 第三章 研究方法………………………………………………………46 第一節 研究架構………………………………………………………46 第二節 研究假設………………………………………………………47 第三節 研究對象………………………………………………………48 第四節 研究工具………………………………………………………50 第五節 實施程序………………………………………………………61 第六節 資料的處理與分析……………………………………………64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67 第一節 樣本之基本資料分析…………………………………………67 第二節 青少年愛情關係衝突因應策略、性別角色態度、愛情關係滿意度之現況分析……………………………………………………… 69 第三節 青少年不同個人背景變項、愛情關係衝突因應策略、性別角色態度其愛情關係滿意度之差異分析……………………………… 79 第四節 青少年不同個人背景變項其愛情關係衝突因應策略、性別角色態度之差異分析…………………………………………………… 93 第五節 青少年愛情關係滿意度影響因素之分析……………………104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11 第一節 研究發現…………………………………………………… 111 第二節 結論………………………………………………………… 117 第三節 建議………………………………………………………… 120 第四節 研究限制…………………………………………………… 124 參考文獻………………………………………………………………125 中文部份………………………………………………………………125 英文部份………………………………………………………………133 附錄……………………………………………………………………138 附錄一 專家效度名單……………………………………………… 138 附錄二 專家效度問卷……………………………………………… 139 附錄三 預試問卷…………………………………………………… 148 附錄四 正式問卷…………………………………………………… 154

    參考文獻
    中文部份:
    教育部(2002)。台北市高級中學統資料。http://www.edu.tw/statistics/
    王美惠(1987)。已婚職業婦女之家務分工、性別、角色態度和社會支援與婚姻滿意的研究。私立文化大學家政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王慶福(1995)。大學生愛情關係徑路模式分析研究。彰化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王慶福(2000)。當男孩愛上女孩:人際依附風格類型搭配、愛情關係與關係適應之研究。中華輔導學報,8,177-201。
    白瑞聰、晏涵文(1993)。大學生約會行為之調查研究。公共衛生,20(2),172-186。
    朱元祥(1993)。衝突管理策略分析。教育研究月刊,83,63-71。
    江宜倩(2001)。未婚男性婚姻觀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何冠瑩(2002)。大學生愛情關係之生氣表達、生氣滿意度的影響。私立東吳大學心理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吳玉僑(1987)。員工的性別角色態度與其知覺上司影響技巧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吳佳純(2002)。婚姻與家庭。台北:濤石文化。
    吳思霈(2004)。高中生異性交往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家政教育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吳嘉瑜(1996)。衝突原因、處理方式對愛情關係的影響-以焦慮依附型大學生為例。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吳鴻發(1994)。高職生兩性關係態度與行為調查研究。松商學報,2,46-83。
    呂一美(1998)。女性生涯前程發展團體對高職女學生生涯動機、職業自我觀念、職業性別角色態度與生涯決定自我效能之輔導效果研究。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呂秀蓮(1998)。打造兩性和諧的新社會,桃縣文教(復刊號),8,22-23。
    李介至(1998)。青少年親子衝突、因應策略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未出版,彰化市。
    李介至、魏麗敏(2002)。高中職學生約會問題經驗之相關因素探討。中等教育學報,9,59-93。
    李育忠(2000)。父母婚姻關係、親子互動對高中職子女異性交往之相關研究—台東地區單、雙親家庭之比較。台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市。
    李良哲(1996)。大台北地區已婚者婚姻衝突因應行為之年齡與性別差異之研究。教育與心理研究,19,168-195。
    李良哲(1997)。婚姻衝突因應行為歷程模式驗證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學報,74,53-94。
    李卓夫(2000)。大學生性別角色刻板印與兩性平權態度關係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李怡玲(2002)。台北市高中學生愛情態度及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系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李怡真(2002)。愛情關係中的情緒表達衝突。國立台灣大學心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李明霓(2000)。婚姻生活價值觀與婚姻滿意之關係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心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李美枝(1983)。兩性之間的喜歡、愛情與婚前性行為容許度。中華心理學刊,25(2),121-135。
    李美枝(1986)。社會心理學-理論與研究應用。台北:大洋出版社。
    李美枝(1990)。女性心理學。台北:大洋出版社。
    李美枝、鍾秋玉(1996)。性別與性別角色析論。本土心理研究,6,P260-299。
    李維祚(2004)。青少年的愛情與性行為之探討以一夜情與援助交際青少年為。私立樹德科技大學人類性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縣。
    沈利君(2002)。台北縣市國中學生愛情態度研究。國立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系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汪金英(1994)。高中職資優生與普通生之性別角色及其生涯展望之研究。國立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卓紋君 (1999)。父母衝突行為與成年子女親密關係和婚姻態度之相關研究。嘉義師院學報,13,26-55。
    卓紋君(1990)。從兩性關係發展的模式談兩性親密關係的分與合。輔導季刊,36(2),31-44。
    周新富(1999)。高雄市國中生兩性交往問題之研究。教育資料文摘,44(1),97-111。
    周麗端(1999)。婚姻與家人關係。台北:國立空中大學。
    周麗端(2001)。家庭生活教育。台北:師大書苑有限公司。
    林佳玲(2000)。夫妻依附風格、衝突因應策略與婚姻滿意度之相關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林宜旻(1994)。愛情類型、嫉妒與關係滿意度之相關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心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林素妃(2003)。知覺父母婚姻關係、性別角色與親密關係滿意之分析研究—以大學生情侶為例。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林惠生、林淑慧(1996)。台灣地區高中、高職及五專在校男女學生性知識、態度與行為現況及變遷,本文發表於第四屆亞洲性學會議「青少年與性」工作坊。台北:台灣省家庭計畫研究所。
    林惠生、林淑慧(1997)。台灣地區縣市別在未成年青少年性知識、態度與行為男女之間之比較。台北:台灣省家庭計劃研究所。
    林震雯(1993)。雙生涯家庭父母親職角色與兒童性別角色態度的關係。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林顯宗(1998)。青少年的心靈改革-從兩性親密關係談起。中山人文社會科學期刊,6(1),51-73。
    邱秀貞(1987)。夫妻通與婚姻滿足之研究:以台中市黎明社區與台中縣國它社區為例。私立東海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縣。
    洪賢明,彭仁雄(1992)。國中學生異性交往之調查研究。竹縣文教,4,71-86。
    胡真萍(1999)。國小教師的性別角色態度與兩性平等教育實施態度之調查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修慧蘭(1997)。青少年異性交往問題之輔導。教育實習輔導季刊,3(2),65-68。
    徐玉青(2002)。訂婚情侶衝突因應、調適歷程之研究。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徐玉珍(1992)。鄉村家庭夫妻對家庭角色期望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農推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徐秋央(2000)。原生家庭經驗、心理分離—個體化與婚姻滿意度之相關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晏涵文(1998)。現代青少年的感情生活與性教育。理論與政策,47,165-180。
    高淑娟(1998)。大學教師性別角色態度與工作投入之相關研究。國立成功大學 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高景松(2001)。台北市高中職學生「兩性平等教育」評量研究。台北:台北市政府教育局。
    張中勇(1992)。衝突與衝突處理之研究。警學叢刊,3,121-137。
    張怡雯(2000)。台南市家長性別角色教養態度與學童學業性向、學科成就之相關研究。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張春興(1992)。心理學。台北:東華書局。
    張春興(1995)。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東華書局。
    張時雯(2003)。大學生自我效能、衝突反應方式與戀愛關係品質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組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張華葆(1986)。社會心理學論。台北:三民。
    張滿玲譯(1999)。Shelley E. Taylor, Letitia Anne Peplau, David . Sears著 社會心理學。台北:雙葉。
    張增治(1998)。青少年對異性交往態度之調查研究—以中部五縣市國中學生為例。南華管理學院教育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曹中瑋(1984)。自我狀態、夫妻間溝通型態與婚姻滿意度之相關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莊訓當(1996)。國中已婚教師婚姻滿意度相關因素及其調適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莊淑芳(1993)。已婚職業婦女知覺之夫妻性別角色及成就差異性與其成功恐懼的關係。國立政治大學心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許巧筠(2003)。大學生的家務經驗、性別角色態度及其生育家庭家庭工作意願之相關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許珍琳(1998)。台北市高中職學生有關性知識、性態度和性行為及其相關因素之調查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許雪芳(2003)。性別平等班級輔導方案對國小五年級學生之性別角色態度及兩性相處行為影響之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進修暨教育推廣部教師在職進修國民教育研究所輔導教學碩士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許詩屏(2003)。國小教師的性別角色態度、教育態度與生涯發展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未出版,高雄市。
    陳志賢(1999)。婚姻信念、婚姻溝通與婚姻滿意度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陳怡如(2002)。兒童圖畫書閱讀行為與其性別角色態度之相關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
    陳明君(1991)。家庭決策、夫妻溝通之自我開放程度與婚姻滿意度之相關研究。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家政研究所,未出版,台北市
    陳明穗(1986)。家庭型態、夫妻知覺一致性與婚姻凝聚關係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心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陳旻(2001)。女性公務員性別角色態度、成功恐懼及前程發展關係之研究—以高雄市政府為例。國立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陳姿勳(2000)。性別、家庭生命週期與婚姻滿意度關係之探討。暨南國際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南投縣。
    陳貞夙(1997)。青少年對於兩性互動態度與看法研究。學生輔導通訊,19,18-25。
    陳曉慧(1999)。國小學童父親性別角色態度、親職角色與親職教育需求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未出版,高雄市。
    傅純貞(2003)。憂鬱患症偏差信念與婚姻衝突因應、婚姻滿意度之相關研究。私立天主教輔仁大學應用心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縣。
    曾華源、劉曉春(2000)。社會心理學 台北:紅葉出版社。
    程一民(1996)。國民小學教師工作壓力與因應方式之研究。台北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程瓊瑩(1989)。大專(商科)女學生性別角色態度與職業期望關係之探討。國言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黃小玲(1995)。外表、聲意與性別角色對異性吸引之影響。國立政治大學心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黃文三 (1998)。近三十年來我國青少年性別角色研究的回顧與分析。教系學刊,14,231-274。
    黃文三(1994)。青少年性別角色發展及其相關因素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黃登月(2003)。青少年約會衝突因應策略質的分析與量的發展。國立中正大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黃碧慧(2002)。大學生依附風格、愛情關係中之壓力事件困擾與因應策略之關係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黃德祥(1994)。青少年發展與輔導。台北:五南出版社。
    黃囇莉(1999)。跳脫性別框框-兩性平等教育教師/家長解惑手冊。台北:女書文化。
    楊茜如(2000)。大學生愛情觀、性別角色與兩性關係及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楊雅雯(1994)。家庭類型父母管教方式對青少年個人適應社會適應及異性交友行為影響的比較研究--生親與單親家庭之比較。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家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葉光輝(1999)。家庭中的循環性衝突。應用心理研究,2,41-82。
    葉姿利(2003)。國小已婚教師性別角色態度、家務分工與婚姻滿意度之相關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
    詹惠慈(2003)。未婚青年性別角色態度與婚姻暴力認知之關係研究。私立東海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縣。
    劉秀娟、林明 譯(1997)。 Susan A. Basow著。兩性關係:性別刻板化與角色。台北:揚智文化。
    劉玲君(1996),高職學生對異性親密關係的態度與看法。測驗與輔導,135,2791-2795。
    劉玲君、黃瓊瑢(1995)。青少年對親密關係之看法與態度調查報告。學生輔導雙月刊,41,136-143。
    劉惠琴(1981)。大學女生的性別角色與事業態度之關係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劉慧琪(2001)。青少年愛情關係中之性別論述—以三位高職女生為例。台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潘婉茹(2000)。母親性別教養態度與高職女生性別特質、異性交往態度之相關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蔡文山(2001)。兩性平等教育課程對國小學生性別角色態度、自我概念與成就動機之影響。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蔡詩薏(2001)。家庭生命週期、性別角色態度、自我開放程度與夫妻婚姻滿意度及其差異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行為醫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南市,未出版。
    鄭秀足(2000)。已婚男女研究生學習與家庭衝突、因應策略及社會支持需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應敏貞(1990)。夫妻休閒活動的安排與婚姻滿意關係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魏慧美(1993)。高中學生性格、性態度、性行為對其性教育需求之調查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羅瑞玉(1999)。性別角色態度量表之編製與常模建立之研究。教育部八十八年委託專案研究計畫。未出版,台北市。
    羅樊妮(2004)。父母管教方式、異性交往之親子溝通與青少年異性交往態度之相關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羅靜婷(2001)。家務參與、婚姻滿意度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農業推廣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羅燦煐(1999)。事出有因,情有可原?台灣青少年對約會強暴之寬容性研究。中華心理衛生學刊,12,57-91。
    蘇倩雪(2002)。屏東地區高職學生性別角色態度、家庭價值觀與婚姻態度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龔超(1993)。淺談高職生的異性交往。學生輔導通訊,26,86-90。
    西文部份:
    Bielby, D. D. V. & Bielby, W. T. (1984). Work commitment sex role m attitudes and women’s employment.American Socialogical Review, 49, 234-247.
    Black, K. A. (2000). Gender differences in adolescents’ behavior during conflict resolution tasks with best friends. Adolescence, 35, 499-513.
    Block , J. H. (1973). Concption of sex role: Some cross-cultural and longtitudinal perspectives. American Psychologist, 28, 512-526.
    Bowman, M. L. (1990). Coping efforts and marital satisfaction: Measuring marital coping and its correlates.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52(2), 463-474.
    Buss, D. M.& Gomes, M.& Higgins, D. S., & Lauterbach, K. (1987). Tactics of manipulatio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2(6), 1219-1229.
    Canary, D. J.& Cupach, W. R., & Messman, S. J. (1995). Relatiohship conflict: Conflict in parent-child, friendship, and romantic relationships. London: Sage.
    Christensen, A. & Pasch, L. (1993). The sequence of marital conflict: An analysis of seven phases of marital conflict in distressed and nondistressed couples.Clinical Psychology Review,13(1),3-14.
    Corsini,R.T. & Auerbach,A.J. (1996).Concise encycolopedia of psychology .New York:John Wiley & Sons.
    Donohue, W. A.& Allen, M.& & Burrell, N. (1988). Mediator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Communication Monographs, 55. 104-119.
    Erikson, E. H. (1968). Identity, Youth, and Crisis. New York: Norton.
    Falbo, T. & Peplau, L. A. (1980). Power strategies in intimate relationship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38(4), 618-628.
    Galvin, K. M. & Brommel, B. J. (1986). Family communication: cohesion and change (2nd ed.). Scott, Foresman and Company.
    Garbardi, L. & Rosen, L. A. (1992). Intimate relationships: College student from divorced and intact families. Journal of Divorce and
    Remarriage,18,25-26.
    Hayden, L. C. & Schiller, M., Dickstein, S., Seifer, R., Miller, L., Keitner, G., Sameroff, A. J., & Rasmussen, S. (1998). Levels of family assessment: I. family, marital, and parent-child interaction. Journal of Family Psychology, 12(1), 7-22.
    Hendrick, S, S. & Hendrick, C. (1992). Romantic love. NewBury Park: Sage Publications.
    Hendrick , s. s. (1988). A generic measure of relationship satisfaction.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Family , 50, 93-98.
    Jacquet, S. E. & Surra, C. A. (2001). Parental Divorce and premarital Couples: Commitment and Other Relationship Characteristics.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Family, 63, 627-638.
    Lazarus,R.& Folkman,S.(1984).Stress,appraisal, and coping.New york:Springer.
    Levesqui, R. J. R. (1993). The romantic experience of adolescents in satisfying love relationships, Journal of youth and adolescence, 22, 219-251.
    Markman,H.J. & SilvernL.& Clements,M. & Kraft-Hanak,S.(1993).Men and women dealing with conflict in heterosexual relationship. Journal of Social Issual ,49(3),107-125 .
    McCall, M. E. & Struthers, N. J. (1994). Sex, sex-role orientation and self-esteem as predictors of coping style. Journal of Social Behavior and Personality, 9(4), 801-810.
    Mead, M. (1955). Sex and temperament in three princitive societies. New American Liberary, 5th ed.
    Pearlin, L. I. & Schooler, C. (1978). The structure of coping. Journal of Healthy and Social Behavior, 19, 2-21.
    Prinz, R. J. (1976). The assessment of parent-adolescent relationships: Discriminating distressed and non-distressed dyads.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Stony Brook.
    Rahim, M. A. (1985). Managing conflict in organizations. New York: Praeger.
    Rubin, Z. (1970). Measurement of romantic lov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6, 265-273.
    Rusbult, C. E. & Zembrodt, I. M. (1983). Responses to dissatisfaction in romantic involvement : a multidimensional scaling analysis.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19, 274-293.
    Rusbult, C. E.& Johnson, D. J.& Morrow, G. D. (1986). Impact of couple patterns of problem solving on distress and non-distress in dating relationship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0(4), 744-753.
    Scanzoni, J. & Fox, G. L. (1980). Sex roles, family and society: The seventies and beyond.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42, 743-756.
    Schaffer, K. F. (1980)Sex Role Issues in Mental Health .Reading ,Mass: Adison-wesly,.
    Schamess, S. (1993). The search for love: Unmarried adolescent mothers’ views of , and relationships with men. Adolescence, 28(110), 425-38.
    Silvrman, J. G.& Raj, A., & Mucci,L. A.(2001).New study finds one in five girls suffer dating violence. Brown University Child & Adolescent Behavior Letter,17,5-6.
    Snyder, D. K., & Velasquez, J. M., & Clark, B. L. & Means-Christensen, A. J. (1997). Parental influence on gender and marital role attitudes: Implications for intervention. Journal of Marital and Family Therapy, 23 (2), 191-201.
    Spanier, G. B. (1976). Measuring dyadic adjustment: New scales for assessing the quality of mariage and similar dyads.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38, 15-28.
    Spence, J .T(1985).Gender identity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the concepts of masculinity and femininity .In T.B.Sonderegger (Ed),Nebraska Symposium on Motivation (Vol.32 PP59-95).Lincoln :Univ .of Nebraska Press .
    Stets.J.E. (1992). Interactive processes in dating aggression :A national study.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52,165-177.
    Sternberg, R. J. (1986). A triangular theory of love. Psychological Review, 93, 119-135.
    Tedeschi, J. T.& Schlenker, B. R. & Bonoma, T. V. (1973). Conflict, power and games: The experimental study of interpersonal relations. Chicago: Aldine.
    Thomas, K. W. (1976). Conflict and conflict management. In M. D. Dunnette (ed.), Handbook of industrial and organizational psychology . Chigo: Rand McNally.
    VanNess-Knolls, M. L. (1997). The effects of family conflict on adolescent’s dating behaviors and attitudes toward marriage: A longitudinal study.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 Service No. ED 406007).
    Weiss, R. L. & Dehle, C. (1985). Cognitive behavioral perspectives on marital conflict. In D. D. Cahn (Eds.), Conflict in personal relationships . Hillsdale, NJ: Lawrence Erlbaum.
    Wolfe, D. A. & Wekerle. C.& Reitzel-Jaffe. D. & Lefebvre, L. (1998).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abusive relationships among maltreated and non-maltreated youth. Development and Psychopathology, 10, 61-85.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