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王順平
論文名稱: 學校本位管理之理論建構與實證研究
指導教授: 吳清基
Wu, Ching-Ji
學位類別: 博士
Doctor
系所名稱: 教育學系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畢業學年度: 87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50
中文關鍵詞: 學校本位管理功能典範詮釋典範人文典範結構典範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76下載:2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究學校本位管理之意義與內涵,且從四種典範之學術基礎分析其本質與侷限,並進行相關實證研究,以對我國國小校務管理提出具體建議。茲摘述如次:
    一.學校本位管理之意義與內涵
    學校本位管理之意義係指學校應發揮主體性思考與行動,即校務相關人士應認清學校不是教育改革的客體,而是發動者、主動參與者,故應群策群力以合作無間的態度,共同參與校務決定,並主動發掘、商討、解決學校教育所面臨之諸多問題。而其內涵則包括三方面,包括課程自主、預算自主、人事自主。學校本位管理有其優點與限制。在優點方面,其對教師工作士氣、學校成員間的關係、學校目標的釐清、校務決定品質的提昇均有正面效益。在限制方面,可能產生組織制度不一、校務相關人士信心不足致相互排斥、實施初期有疑思與恐懼、實施過程中可能有溝通不良、專業能力有限、工作增多、權力鬥爭等現象。在克服障礙方面,校長應廓然大公,坦然接受「權力分享」情形,此外,各校務相關人士亦宜視學校事務為己任,以協助校務卓越發展。
    二、主要典範理論基礎
    功能典範共同特點在於強調社會制度的規範面,且研究取向強調科學客觀實證取向。本研究指出,功能典範之理論有其廣泛適用性,如實證方法以求事實,由事實而歸納原理原則,再由原則歸納成理論,如此便可解釋、說明、進而預測社會現象,這些學術發展進程是日積月累、功不唐捐的;然亦有其限制,如重視實證主義,卻忽視人的視野是價值指涉的;且知識如不能深切反省,則恐將流於意識型態的宰制;再則社會結構雖可影響人的存在,但人的行動亦可帶動社會結構的改革,這些都是功能典範之力所未逮的。
    (二)詮釋典範方面
    詮釋典範共強調了解個人主觀經驗,而組織實體是人類個人意識與主觀經驗的延伸,是個人經驗的產物。其重視主觀意識及社會的規範面,而不強調客觀結構和社會的衝突面。其方法論是重主觀意義詮釋,在人性論上是採意志論,認為人性可自動自發並依個人主觀意志所含涉之意義價值來決定自已的行動。詮釋典範有其彌足珍貴處,蓋價值意涵乃人文社會所特有,而學校組織則是人文化成之所在,組織成員的價值信念亦會影響組織之成果,且成員間的互動、師生間情感的交流,都是學校教育人文化成所不容忽視的一環。惟主觀價值的詮釋固然不可或缺,但客觀的實徵檢證、意識型態的批判、及客觀結構的改革,亦是組織不可忽視的層面,而這些是詮釋典範所無暇兼容並蓄的。
    (三)人文典範方面
    人文典範認為功能典範傾向於把社會世界物化,且視之為當然過程,並且只滿足於判斷達成既成目的之手段正確性,而對目的卻未進行相同的判斷,如此一來,把社會現狀視為理所當然,而未思及加以批判與超越,人類遂而化約成社會變項,而無法對政治社會變遷提供任何有意義的行動。故人文典範強調不應以理解社會本質為滿足,而應加以批判實務的缺失和人文的異化情狀,以達社會的實質改革,並共創人性的嶄新開展。此派之理論雖博大而廣蘊,惟實務見解尚不多見,故仍有待進一步推演與應用,俾對實務有所助益。
    (四)結構典範方面
    結構典範認為社會實體是具體客觀而獨立存在的,且社會科學的目的,並不僅止於理解,而應改變現存社會世界中人性異化的本質,以尋求人性從社會情境宰制中得到解脫。認為社會結構是複雜的整體,係由經濟、政體、與意識形態所組成,上層結構與下層結構各具有相對自主性。並認為權力是社會結構及社會關係的核心,蓋人們均有其內在的基本利益,而由於資源有限且分配不均,故有鬥爭以求權力重新分配。這些論點均強調社會結構的政治面向,以求不僅釐清社會結構之本質,更進而改革社會。
    三、主要典範組織分析
    (一)功能典範組織分析
    功能典範的組織分析強調社會制度的規範面,及研究取向強調科學客觀實證取向。本研究指出,功能典範組織分析有其不可磨滅的功蹟,蓋從早期的科學工作分析到近來的權變管理,可謂日趨精緻而多元,從早期注重科學化與效率,漸而兼顧人性化與效能,再而慮及環境瞬息萬變且複雜多樣的社會情況,使組織理論益臻豐富而圓滿。然而組織分析不應以此為滿足,勢須從純粹客觀性研究轉變為多觀點透視研究,以嘗試並拓廣其他典範的研究成果。
    (二)詮釋典範組織分析
    詮釋典範認為組織並非如功能典範所言是外在客觀而穩定的,其認為欲了解組織的真實面,須從組織內部著手,參與成員的活動,然後從中察其言,觀其行,以自然式探究、現象學還原理解的方式瞭解組織的內部互動情形,才是組織的真實面貌。
    (三)人文典範組織分析
    人文典範組織分析認為組織乃是中程現象,且以異化的社會構念之型態存在。該典範認為功能典範將誤導我們了解組織可獨立於主體意識而客觀探究,恰反而擴大人類未正視真正的問題及爭議之所在,並在現代社會中為意識型態宰制系統擔負綁樁紮根的保守任務,故提倡以另類組織型態取代當前資本主義的功能典範組織型態,顧及人之主體性,以避免抹殺創意、異化、科技決定論等弊端。
    (四)結構典範組織分析
    結構典範組織分析主要從政治運作取向探討組織理論,認為組織可細分成數個利益團體,其間的互動、衝突、及矛盾關係應予深究;藉由分析結構性衝突、支配型態、矛形及剝奪情,以尋求社會改革、人性解放、和開展個人潛能。故教育組織被視為是衝突的場域,而學校組織亦被視為充斥著權力鬥爭的場所,故應以交涉談判之政治謀略求取權力和自我利益。
    四、學校管理模式分析
    功能典範管理模式有其共同特徵,如強調官方正式的組織結構要素,並以理性方式達成組織目標,管理者的權威基於法職權,且應負責組織任務的成敗與績效責任。
    詮釋典範管理模式有其共同特徵,包括強調組織成員個人知覺與信念、關心組織成員對事件的觀感與意義、成員各依其不同的背景而對情境賦予不同的意義、且視組織結構為人類互動的產物、重視個人目標而非組織目標,故詮釋模式不強調結構,卻重視成員的行為與過程,視組織是藉由成員的行為而不斷的變動構成。
    人文典範重視組織之人文面向及文化批判,故其管理模式係重視文化觀點,此觀點在學校管理中係以鬆散模式為代表。鬆散模式有其基本特徵,即認為組織僅是成員主觀意念的鬆散組合,而非緊密結構,主要的連結係著重於文化凝聚力,亦即由組織之價值規範、信仰體系、目標系統所構成,而形成學校的師生價值認同,並使校園生活更加生動且富有意義。組織結構不確定、組織參與不固定、組織情境亦趨複雜多元,故領導宜採地方分權,以因地制宜。
    結構典範管理模式以權力鬥爭和利益掛帥為旨趣,故偏向從政治面探究組織管理模式,而政治模式之主要特徵包括即認為校務決定是談判協商的過程,成員所重視的是利益與權力,群體互動過程中衝突難免,而決策則是各方談判與妥協的複雜歷程,權力是組織管理的核心,而外界勢力因利益糾葛而勢必透過聯盟而於決策過程施壓,此模式亦特別有利於說明教育組織中的資源分配情形。
    五、典範主要貢獻與啟示
    (一)功能典範
    功能典範是學校行政管理不可或缺的理論基礎,蓋學校本位管理即因之而具備了精確的分析概念與工具;其並可供吾人反省觀照自身的實務行為與組織情境;且其概念與相關技術可用以解決實務問題;再則這些概念與原則並可藉以建構確當而有效的通則性理論;而理論則可供吾人瞭解、預測、控制複雜多變而不定的教育情境,及供吾人面對世界中秩序井然的、可管理的、和穩定的社會面相。
    (二)詮釋典範
    詮釋典範有其不容忽視的獨特見地,足供吾人省思再三,例如認為組織的本質係屬社會所建構而成的現象;組織革新可藉由成員建構新意義而達成;組織蘊含著豐富的價值、意義、與文化,可供吾人加以分享與建構;組織是成員持續互動的過程;環境是組織的背景脈絡亦是互動的場域。然而,主觀建構的主觀詮釋亦不應無限制地擴充,否則將流於武斷,且可能促使行政理論等同於虛構的小說,故互為主體性的詮釋理解,尚待輔以實徵性的說明及意識型態的批判,方可臻於圓滿。
    (三)人文典範
    人文典範重視組織的人本面與文化面,且批判功能典範的強調效率面與技術面;認為有必要彰顯人類潛能的開發,並有意識地反省批判人性的意識型態之陷阱及盲點;提倡另類的組織理應與管理觀點,故鬆散模式有其獨特的識見;其強調宏揚蘊藏於意義行動系統中的價值面向與倫理義涵,故應強化符號象徵或意義管理,以維學校組織之人文特色。
    (四)結構典範
    結構典範管理模式似可從政治模式之屬性中見其一般,其觀點主要貢獻在於重視組織內外的衝突來源,以突顯自我改革的重要性;且強調組織的深層結構,以探空組織管理的形成機制及基本邏輯;又其可供了解組織在整體社會結構中所扮演的角色,使組織易於自我定位並可尋求適度轉型;再則,強調衝突與矛盾,則可突顯組織的危機感,以強化求新求變的組織革新之原動力;另認為組織是以集體行動從事自我轉型的實踐,不僅是零碎而漸進式的細部工程,且是超越主客觀的宏觀式社會建構,此論點提醒吾人宜避免流於理論的空談或止於學術的論辯,故對組織理論的推衍和實務的改革均可獲致良好開展。
    六、建議
    對學校行政理論建構方面之建議部份
    一、學校行政之研究應融合結構典範、詮釋典範、人文典範、功能典範,以開拓多重典範之研究視野。
    二、學校組織成員之主觀價值詮釋,實值得深入探討
    三、學校行政之人文取向研究,亦值再予加強。
    四、重視分析社會結構對學校之影響,以定位學校行政管理之角色
    五、在學校行政管理模式之研究上,應動態參採功能模式、詮釋模式、鬆散模式、及政治模式,以開拓更為深廣的民主模式新特色。
    對學校行政實務推動方面之建議部份
    一、學校行政管理應結合教師、行政人員、家長與社會人士、教育行政主管機關,以期能達到最大的教育效能。
    二、舉辦學校教育願景討論會,以集思廣議,促進和諧。
    三、實施學校本位教師進修,以增進教師專業知能,並協助校務解決問題。
    四、維繫家長委員會,暢通溝通管道,以共創社區與學校之雙贏策略。
    五、在校務人事自主之議題上,宜獎優汰劣,以追求卓越發展。
    六、在校務課程自主之議題上,宜讓教師發揮專業自主權,以提昇工作士氣。
    七、在預算自主之議題上,在財政緊縮之狀況下,宜發揮募款功能以突破困境
    八、學校本位管理應兼顧意義與價值層面,故宜與成員共同理解與分享學校教育之卓越、平等、自由、效率等價值義蘊,以獲致深廣的校務效能意涵。
    九、學校行政的效率提昇,仍宜續予加強
    十、學校校務的卓越發展,允應續注心力
    十一、學校行政之平等議題,亦宜持續關注
    十二、學校行政管理,似可適度開放社區家長自由參與。C。顯示或隱藏狀態列。選擇最小的字型。選擇小的字型。選擇適中的字型。'7 

    第一章緒論 第二章學校本位管理之緣起與發展 第三章學校本位管理之功能典範分析 第四章學校本位管理之詮釋典範分析 第五章學校本位管理之人文典範分析 第六章學校本位管理之結構典範分析 第七章學校本位管理理論建構之綜論與評析 第八章學校本位管理之實證研究 第九章結論與建議

    參考書目:
    一、中文部分
    王家通、曾燦燈校訂(民77)。W.K. Hoy & C.G. Miskel原著,教育行政學理論、研究與實際。高雄:復文。
    王順平(民78)。韋伯之「意構典型」(ideal type)概念在教育社會學方法論上之啟示。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文粹,18期。
    石智青校閱(民81)。J. Joll原著,葛蘭西。台北:桂冠。
    江岷欽、林鍾沂編(民86)。公共組織理論。台北:國立空中大學。
    吳瓊恩(民78)。從各學科典範變遷趨勢檢討公共組織理論實徵研究的限制及其突破的可行性。國立政治大學學報,第60期。
    吳根明譯(民77)。R. Gibson原著,批判理論與教育。台北:師大書苑。
    吳清山(民80)。學校行政。台北:心理。
    吳清山(民81)。美國教育組織與行政。台北:五南。
    吳清基(民73)。教育行政決定理論與實際問題。台北:文景。
    吳清基(民75)。賽蒙行政決定理論與教育行政。台北:五南。
    吳清基(民75)。權變理論虼|行政研究的新焦點。現代教育,第1卷第1期。
    吳清基(民78)。教育與行政。台北:師大書苑。
    吳清基(民78)。教師與進修。台北:師大書苑。
    李小兵(1991)。資本主義的文化矛盾與危機----當代人本主義思潮研究,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
    李青宜(民77)。阿爾杜塞與結構主義馬克思主義。台北:谷風。
    李錦旭譯(民76)。D. Blackledge & B. Hunt原著,教育社會學理論。台北:桂冠。
    沈清松(民74)。「詮釋學的變遷與發展」,現代哲學論衡。台北:黎明文化。
    沈清松(民75)。解除世界魔咒----科技對文化的衡擊與展望。台北:時報文化。
    沈清松主編(民79),時代心靈之鑰,台北:正中。
    谷風出版社編譯(民77)結構的時代----結構主義論析。
    谷風出版社編譯(民77)葛蘭西原著,獄中札記,台北:結構群。
    林生傳(民79)。教育社會學。高雄:復文。
    林清江(民70)。教育社會學新論。台北:五南。
    徐友漁、周國平、陳嘉映、尚杰合著(1996)。語言與哲學:當代英美與德法傳統比較研究,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徐崇溫(民83)。結構主義與後結構主義。台北:結構群。
    馬康莊、陳信木合譯(民78)。G. Ritzer原著,社會學理論。台北:巨流。
    (磁碟空間有限,大部分參考書目無法載入,請見諒)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