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廖琬如
LIAO WAN JU
論文名稱: 不同震動式頻率對於女排彈跳能力之研究
The effect of different stimulus of whole body vibration on female volleyball players' jumping abilities
指導教授: 張恩崇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運動競技學系
Department of Athletic Performance
論文出版年: 2009
畢業學年度: 97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44
中文關鍵詞: 雙平台震動訓練彈跳力
英文關鍵詞: Duplicate- plates WBV, jumping abilities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05下載:34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不同震動式頻率對於女排彈跳能力之研究
    指導教授:張恩崇 研究生:廖琬如
    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兩種不同震動頻率與相同刺激振幅下,對彈跳能力的增進程度之影響。利用雙平台震動訓練及Kisler測力板為實驗器材,在不同震動頻率(本研究訂為第一組30-30Hz及第二組20-40Hz),震動振幅相同為 2mm,並於震動式訓練前、後進行「單次反向跳、半蹲跳測驗」,兩種動作各進行兩次,並以獨立樣本t考驗進行比較(α=.05)。本研究對象為18位優秀大專女子排球選手(平均年齡20age、身高170cm、體重63kg)為受試者,並將選手隨機分派為每組9人,共分為兩組30-30Hz、40-20Hz組。研究結果顯示:一、單次反向跳在接受雙平台震動訓練後,只有在30-30訓練組下有顯著性的增強效果,在統計上達顯著的差異(P<.05)。二、半蹲跳在接受四週訓練後,其考驗的增強效果差異都未達顯著水準(P>.05)。
    雙平台震動訓練對女子排球選手爆發力有一定的效果,進而帶動爆發力的強度,尤其在單次反向跳的效果最具明顯。

    關鍵詞:雙平台震動訓練 彈跳力

    The effect of different stimulus of whole body vibration on female volleyball players' jumping abilities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stimulus of whole body vibration (WBV) and the same amplitude on female volleyball players' jumping abilities. Duplicate- plates WBV and Kistler force plate was used in this study. The frequencies of WBV were set at 30-30 and Hz20-40Hz, and the amplitude of WBV was set at 2mm in all training program. All participants were tested by twice counter movement jumps and twice half-squat jumps before and after the training programs in order to investigate the influences of the program. Paired T-test was used to analyze all the data. Significant level set atα=.05.
    Sixteen elite female volleyball players participated in this study
    (average age: 20years, average height: 170cm, average weight: 63kg). All the participants wer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by eight each randomly. The findings showed: (1) 30-30Hz training program significantly improved single CMJ ability after being trained by duplicate- plates WBV (p<.05). (2) However, there i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half-squat jump after four weeks training.

    Keywords: Duplicate- plates WBV, jumping abilities

    目 次 中文摘要 Ⅱ 英文摘要 Ⅲ 謝誌 Ⅳ 目次 Ⅴ 表次 Ⅶ 圖次 Ⅶ 第壹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 3 第二節 研究目的 5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6 第四節 名詞操作性定義 6 第貳章 文獻探討 10 第一節 跳躍能力對於排球選手的重要性 10 第二節 傳統式訓練跳躍能力之相關文獻 13 第三節 震動式訓練跳躍能力之相關文獻 17 第四節 文獻總結 18 第參章 研究對象與方法 19 第一節 研究對象 19 第二節 實驗時間與地點 20 第三節 實驗儀器與設備 20 第四節 實驗步驟 21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24 第肆章 實驗結果與分析 25 第一節 雙平台對排球選手彈跳能力訓練前後測之比較 26 第二節 比較兩組不同震動訓練對排球選手的差異性 28 第伍章 結論與建議 30 第一節 研究結論 30 第二節 建議 31 參考文獻 33 中文部份 33 英文部分 35 附錄 37 表次 表一 研究對象基本資料 19 表二 不同震動式平台單次反向跳 25 表三 不同震動式平台半蹲跳 26 表四 反向跳之獨立樣本 27 表五 半蹲跳之獨立樣本 27 圖次 圖1-1 雙平台震動式訓練圖示 6 圖1-2 測力板圖示 7 圖1-3 研究架構模式圖 8 圖1-4 研究架構模式圖 9 圖3-1 實驗流程圖 32 附錄 附錄一受試者基本資料 36 附錄二實驗原始資料表 37

    參考文獻
    中文文獻
    夏崇德、李湘健、楊禮康(1987):發展四川青年男排彈跳能力的回歸模式。四川科技,2期,46-51。
    張麗茹(1982):在女排彈跳力訓練中運用模式訓練的初步嘗試。北京體育學院學報、2期,1-14。
    李安格、黃輔周(1995):現代排球。人民體育出版社。
    邱文宗(1980)。排球扣球動作的力學分析。國民體育季刊,9卷1 期, 頁38-40。
    陳膺成(2003)。優秀高中男子排球選手直線扣球之三維運動學分析。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碩士研究論文。
    張木山(2005):不同訓練方法對彈跳能力發展與評估模式之研究
    許加、王信淵,(2006):震動訓練對肌力和爆發力的效果。中華體育季刊,第20卷第1期,40-47。
    蔡豐任(2007):優秀女子排球選手下肢負重增強式動作的神經力學分析。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張木山(2003):不同動作頻率被動反覆衝擊式肌力訓練法訓練效果之比較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計畫編號:NSC91-2413-H-026-015)。
    李雲光、東方介德、林久盛(2002):被動反覆衝擊式肌力訓練對籃球選手各項彈跳能力之影響。2002台灣運動生物力學技術分析暨電腦應用研習會大會手冊(頁46-47)。臺北市:臺北市立體育學院
    念裕祥、李雲光、東方介德(2002):優秀籃球選手各專項能力對於不同攻守位置之差異比較。2002台灣運動生物力學技術分析暨電腦應用研習會大會手冊(頁62-63)。臺北市:臺北市立體育學院
    蔡昆霖(1999):不同速度及不同負荷強度之組合訓練對肌力與動力訓練效果之比較。1999大專體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217-220)。台北:輔仁大學。
    劉德智(1998):陳氏被動反覆衝擊式肌力增強器介紹及對肌力動力訓練效果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桃園縣,國立體育學院教練研究所。
    謝素貞(1997):陳氏被動反覆衝擊式肌力增強器對優秀全能選手馬君萍肌力肌耐力爆發力與運動表現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桃園縣,國立體育學院教練研究所。
    侯鴻章(2000):陳氏被動反覆衝擊式肌力增強器對上肢肌力、動力訓練效果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桃園縣,國立體育學院教練研究所。
    黃舒農、盧岩、劉延璋(1991):對少年女排彈跳力訓練方法的研究。安徽體育科技,4,38-42。
    蔡崇濱(1987):預先伸展式訓練法在排球跳躍力訓練中的應用。中華體育,5,9-15。
    蔡豐任(1997):增強式訓練負荷定量控制效果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北市,中國文化大學運動教練研究所。

    英文文獻
    Sale, D.G.(1988).Neural adaptation to resistance training.Medicine and Science in Sports and Exercise, 20 , S135-S145.
    Issurin,V.B.,&Tenebaum,G.(1999).Acute and residual effect’s of vibratory stimulation on explosive strength in elite and amateur athletes. Journal of Sports Science,17,177-182.
    Delecluse, C . J.,Roelants,M.,& Verschueren,S.(2003).Strength increase after whole-body vibration compared with resistance training. Medicine and Science in Sport and Exercise, 35 ,1033-1041.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