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蔡雅惠
Ya-Hui Tsai
論文名稱: 桃園市某國中學生自尊與網路成癮關係之研究
A Study of Self-Esteem and Internet Addiction on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Taoyuan
指導教授: 葉國樑
Yeh, Gwo-Liang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
Department of Health Promotion and Health Edu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11
畢業學年度: 99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19
中文關鍵詞: 網路成癮自尊網路成癮情形
英文關鍵詞: Internet addiction, self-esteem, the use of Internet.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329下載:36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探討桃園市某國中學生網路使用情形、自尊與網路成癮之相關研究。本研究採問卷調查的方式進行,問卷參考陳淑惠網路成癮問卷、Rosenberg自尊問卷以及相關文獻集結而成。於民國100年3月以隨機抽樣方式抽取該校每年級各四班做為研究對象,共有399位學生參與,回收397份有效問卷,經統計分析後,茲將本研究所得結果歸納如下:
    一、研究對象在網路使用活動方面前三名分別為「MSN、即時通等通訊軟體」、「網路連線遊戲」、「線上視聽媒體」;在網路動機方面前三名分別為「影音娛樂下載」、「玩線上遊戲」、「與朋友通信」,得知研究對象將網路使用做為與人際互動或娛樂休閒的工具。
    二、研究對象的整體自尊現況得分偏正向、整體網路成癮情形不高。
    三、性別、學業表現、網路使用地點不同之研究對象,在整體網路成癮及各層面皆達顯著差異。
    四、研究對象的網路使用時間越長,網路成癮傾向越高。
    五、研究對象的自尊現況越低,網路成癮傾向越高。
    六、個人背景因素、網路使用情形、自尊對網路成癮具有顯著預測力,其中網路使用時間、性別、自尊、學業表現對網路成癮傾向的解釋力為31.8%。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xamine the interrelationship among the use of Internet, self-esteem, Internet addiction of one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Taoyuan. The study was conducted by questionnaire surveys, which included Chinese Internet Disorder Scale, Self-esteem Scale and related literature as reference resources.The questionnaires were conducted by random simpling from four classes of each grade in that junior high school as the research objects in March of 2011. 399 students participated in the study and 397 effective questionnaires were adopted. All data were statistically analyzed. The result is summarized as following:

    1. The top 3 of the use of Internet by the objects on the study are” MSN, Yahoo Messenger”,” Online Games”,”Online Audio-Visual Media” ; the top 3 of the Internet use motivation are “ Downloading of Video and Music Entertaiment”,”Playing Online Games”,”Writing E-mails to Friends”.The use of the Internet is as a form of interpersonal interaction and recreation by the objects.
    2. The abstracts that were postive in self-esteem part on the research are not highly addicted to the Internet.
    3. The abstracts that differ in gender, academic performances, location of the Internet use have significantly differences in Internet addiction.
    4. The longer time the abstracts spend, the higher Internet-addicted tendency is.
    5. The lower self-esteem the abstracts have, the higher Internet-addicted tendency is.
    6. The significant prediction on Internet addiction is revealed in personal background factors, the use of Internet, self-esteem; hours of Internet use, gender, self-esteem, academic performances are used to explain 31.8% varience of Internet-addicted tendency.

    目 次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5 第三節 研究問題…………………………………………………6 第四節 研究假設…………………………………………………6 第五節 名詞操作型定義…………………………………………7 第六節 研究限制…………………………………………………10 第二章 文獻探討……………………………………………………11 第一節 網路使用概況…………………………………………11 第二節 自尊的相關理論………………………………………24 第三節 網路成癮的研究………………………………………28 第三章 研究方法……………………………………………………41 第一節 研究架構………………………………………………41 第二節 研究對象………………………………………………42 第三節 研究工具………………………………………………44 第四節 研究步驟與進度………………………………………54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統計分析…………………………………56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59 第一節 研究對象個人背景、網路使用情形、自尊現況分析…59 第二節 研究對象網路成癮現況分析…………………………67 第三節 研究對象個人背景、網路使用情形、自尊對網路成癮 之關係分析……………………………………………71 第四節 研究對象個人背景、網路使用情形、自尊與網路成癮 預測力分析……………………………………………80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85 第一節 結論……………………………………………………85 第二節 建議……………………………………………………87 參考文獻 …………………………………………………………93 中文部分 ………………………………………………………93 英文部分 ……………………...………………………………102 附錄一:專家效度名單……………….………………….……… 105 附錄二:專家效度審查結果………………………………………106 附錄三:預試問卷調查表…………………………………………108 附錄四:正式施測問卷……………………………………………115 附錄五:中文網路成癮量表使用同意書…………………………119

    一、中文部份
    王澄華(2001)。人格特質與網路人際互動對網路成癮的影響。輔仁大學心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王舒薇(2003)。台北縣某國中學生網路交友行為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王淑秋(2006)。台南市國中學生網路使用現況調查。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資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王智弘(2008)。網路成癮的成因分析與輔導策略。輔導季刊,44(1),1-12。
    王黛玉(2008)。正視青少年網路成癮問題及網際網路之功能~父母如何與現代e世代的孩子共同學習成長~。諮商與輔導,272,60-62。
    內政部警政署刑事警察局(2002)。電腦與網路犯罪預防。2009年8月21日。取自http://www.cib.gov.tw/crime/Crime_Book_Content.aspx?chapter_id=0000007&rule_id=0000003
    田录梅(2006)。Rosenberg(1965)自尊量表中文版的美中不足。心理學探新,26(2),88-91。
    申自力、蔡太生(2008)。Rosenberg自尊量表中文版條目8的處理。心理測驗與評估,22(9),661-663。
    江南逸(2003)。國中生使用網路之偏差行為和網路沈迷程度對生活適應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未出版,嘉義。
    交通部統計處(2001),90年臺灣地區民眾使用網際網路狀況調查摘要分析。2010年7月20日。取自http://www.motc.gov.tw/mocwebGIP/wSite/public/Attachment/f1199858465968.WDL
    交通部統計處(2003),92年臺灣地區民眾使用網際網路狀況調查摘要分析。2010年7月20日。取自
    http://www.motc.gov.tw/mocwebGIP/wSite/public/Attachment/f1199847382110.WDL
    交通部統計處(2005),94年臺灣地區民眾使用網際網路狀況調查摘要分析。2010年7月20日。取自
    http://www.motc.gov.tw/mocwebGIP/wSite/public/Attachment/f1199841914221.WDL
    交通部統計處(2007),96年民眾使用網際網路狀況調查摘要分析。2010年7月20日。取自http://www.motc.gov.tw/mocwebGIP/wSite/public/Attachment/f1199697757833.doc
    朱惠瓊(2003)。從網路成癮症談青少年網路人際互動特質。諮商與輔導,206,35-40。
    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2000),網路使用者人口結構及使用動機調查分析。2010年7月27日。取自http://www.rdec.gov.tw/public/PlanAttach/200605081105547704432.pdf
    何振珮(2006)。花蓮市國民中學學生網路成癮傾向與身心健康、學業成績之相關性研究。慈濟大學公共衛生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
    李佳欣(2009年,8月1日)。網咖成暑期安親?價低業績飆3成。TVBS。 2009年8月19日。取自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90801/8/1o6ea.html
    李孟真(2000)。「理情U型自尊模式」親職團體方案對國中家長教養態度、親子關係及其子女自尊之影響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李素箱、楊欽城、徐志輝、賴金模、邱睿昶(2007)。不同屬性大學生學生電腦及網路使用身體質量指數和自覺健康狀況的影響。朝陽學報,12,201-215。
    李盈數(2010)。臺北縣某國中學生網路成癮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邱皓政(2000)。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台北:五南。
    吳正童(2009年,8月10日)。北縣/MSN戀愛交友成冤大頭 漁工失財3萬。今日新聞。2009年8月19日。取自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90810/17/1oq4b.html
    吳淑玲(2008年,12月10日)。暴斃網咖 旁人繼續玩。世界新聞網。2009年8月19日。取自http://www.chineseworld.com/wj-tw-news.php?nt_seq_id=1815453
    吳怡欣、張景媛(2000)。青少年自我尊重模式之驗證。教育心理學報,31(2),105-127。
    吳明隆、涂金堂(2009)。SPSS與統計應用分析。台北:五南。
    周榮(1997)。網路上癮現象、網路使用行為與傳播快感經驗之相關性初探。2010年7月21日。取自http://ccs.nccu.edu.tw/UPLOAD_FILES/HISTORY_PAPER_FILES/986_1.pdf
    林杏足(2003)。青少年自尊量表編製報告。中國測驗學會測驗學刊,50(2),223-256。
    林清文(2003)。自尊。教育研究月刊,116,142-143。
    林鳳如(2005)。由自我落差、自尊程度、自尊不穩定性探討青少年憂鬱與憤怒情緒。國立政治大學心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林怡杉(2008)。北部地區國小學童網路素養與網路沉迷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林唯斯(2008)。國中生網路成癮、人格特質與人際關係之研究:以瑞芳附近地區為例。銘傳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論文,未出版,台北。
    柯志鴻、顏如佑、顏正芳、陳正宗、顏嘉男、陳淑惠(2005)。網路成癮量表應用於篩選及診斷網路成癮疾患之切分點研究。高雄醫誌,21,545-551。
    孫允寬(譯)(1996)。Branden, Nathaniel 著。自尊心。台北:遠流。
    財團法人財團法人臺灣網路資訊中心(2010a),2010 年臺灣寬頻網路使用狀況調查摘要分析。2010年7月21日。取自http://www.twnic.net.tw/download/200307/1001c.pdf
    財團法人財團法人臺灣網路資訊中心(2010b),TWNIC寬頻網路使用調查。2010年7月20日。取自http://statistics.twnic.net.tw/item04.htm
    財團法人財團法人臺灣網路資訊中心(2010c),臺灣網路使用調查歷年趨勢圖。2010年7月27日。取自http://www.twnic.net.tw/download/200307/1001d.pdf
    張仁獻(2003)。台南縣國中學生網路使用行為對網路沈迷現象的影響之調查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張文川(2009年,8月18日)。沒錢泡網咖 少年持槍搶超商。自由時報。2009年8月19日。取自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90818/78/1pa96.html
    張春興(1995)。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東華書局。
    都興芳、姚舜(2007)。自尊:青少年成才的動力之源。中國青年研究,2007(9),71-73。
    葉士如(2008)。國中學生網路成癮與偏差行為之研究─以基隆市國中為例。銘傳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陳淑惠(1998)。我國學生電腦網路沉迷現象之整合研究─子計劃一:網路沉迷現象的心理病理之初探(1/2)。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計畫編號:NSC89-2511-S002-010-N)。
    陳淑惠、翁儷禎、蘇逸人、吳和懋、楊品鳳(2003)。中文網路成癮量表之編製與心理計量特性研究。中華心理學刊,45(3),279-294。
    陳佩庭(2008)。臺東縣國中生網路使用行為、動機與網路成癮之調查研究。國立台東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
    游森期(2001)。大學生網路使用行為、網路成癮及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馮嘉玉(2003)。國中學生電玩遊戲使用經驗、成癮傾向及其自決健康狀況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彭郁歡(2004)。青少年休閒時間網路使用行為與網路成癮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在職碩士班論文,未出版,台北。
    曾怡慧、施綺珍、楊宜青(2004)。網路成癮症。基層醫學,19(2), 35-40。
    黃禎貞、林世華(2006)。多元自尊構念對國中生健康促進行為之影響研究。衛生教育學報,25,51-72。
    黃宏宇、洪素蘋(2007)。中文網路成癮量表之等級反應模式分析。測驗學刊,54(2),331-354。
    創市際市場研究顧問股份有限公司(2005a),2005.3臺灣地區網路及媒體使用基礎調查─網路人口特性。2010年7月21日。取自http://www.insightxplorer.com/specialtopic/crossmedia_200503_2.html
    創市際市場研究顧問股份有限公司(2005b),2005.10臺灣地區網路及媒體使用基礎調查─網路人口特性。2010年7月21日。取自http://www.insightxplorer.com/specialtopic/crossmedia_200510_2.html
    創市際市場研究顧問股份有限公司(2006),2006.11臺灣地區網路及媒體使用基礎調查─網路人口特性。2010年7月21日。取自http://www.insightxplorer.com/specialtopic/crossmedia_200611_1.html
    創市際市場研究顧問股份有限公司(2007),2007.12臺灣地區網路及媒體使用基礎調查─網路人口特性。2010年7月21日。取自http://www.insightxplorer.com/specialtopic/crossmedia_200712_1.html
    創市際市場研究顧問股份有限公司(2008a),2008.3臺灣地區網路及媒體使用基礎調查─網路人口特性。2010年7月21日。取自http://www.insightxplorer.com/specialtopic/crossmedia_200712_2.html
    創市際市場研究顧問股份有限公司(2008b),2008.9臺灣地區網路及媒體使用基礎調查─網路人口特性。2010年7月21日。取自http://www.insightxplorer.com/specialtopic/crossmedia_200809.html
    創市際市場研究顧問股份有限公司(2009a),2009.1臺灣地區網路及媒體使用基礎調查─網路人口特性。2010年7月21日。取自http://www.insightxplorer.com/specialtopic/crossmedia_200901.html
    創市際市場研究顧問股份有限公司(2009b),2009.6臺灣地區網路及媒體使用基礎調查─網路人口特性。2010年7月21日。取自http://www.insightxplorer.com/specialtopic/crossmedia_200906.html
    創市際市場研究顧問股份有限公司(2009c),2009.12臺灣地區網路及媒體使用基礎調查─網路人口特性。2010年7月21日。取自http://www.insightxplorer.com/specialtopic/crossmedia_200912.html
    傅義婷(2007)。國中學生人際關係、自我概念與網路成癮之相關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楊宜音、張志學等(譯)(1998)。Robinson, John P., Shaver, Phillip R. & Wrightsman, Lawrence S.著。性格與社會心理測量總覽(上)。台北:遠流。
    溫婉玉(2008)。大學生人際關係、自尊、網路使用時間和網路成癮傾向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董潔如(2003)。高中學生網路使用動機、使用行為、個人特性與網路沉迷現象之初探。國立中山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楊媄媜(2005)。國中生網路成癮與心理需求相關性之研究--以桃園地區為例。中國文化大學生活應用科學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資策會FIND(2010a),2009年我國家庭寬頻現況與需求調查--家戶與個人連網指標。2010年7月22日。取自http://www.find.org.tw/find/home.aspx?page=many&id=249
    資策會FIND(2010b),2009年我國家庭寬頻現況與需求調查—應用行為。2010年7月22日。取自http://www.find.org.tw/find/home.aspx?page=many&id=245
    鄭淳憶(2005)。國中學生網路素養及網路成癮之研究。雲林科技大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班,未出版,雲林。
    廖思涵(2006)。高雄市國中生網路使用行為、網路沉迷與生活適應、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廖全涼(2009)。國中學生網路使用與情緒管理之相關研究─以台北縣某國中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廖家和(2009)。影響中學生網路成癮與虛擬人際關係之相關因素研究─以台中縣某中學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褚志鵬、林珍如、陳國文(2008)。高中學生網路使用行為、成癮狀況及戒減自我效能之調查研究。健康管理學刊,6(1),73-94。
    歐姿妤、黃貞觀、盧淑敏、李書芬(2009)。以馬斯洛人類需求階層探究專科學生之需求。中等教育,60(2),64-80。
    韓佩凌(2000)。臺灣中學生網路使用者特性、網路使用行為、心理特性對網路沉迷現象之影響。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韓向前、江波、湯家彥等(2005)。自尊量表使用過程中的問題及建議。中國行為醫學雜誌,14(8),763。
    戴秀津、楊美賞、顏正芳(2004)。臺灣南部青少年網路成癮及其對身心健康影響之探討。慈濟醫學雜誌,16(4),241-248。
    謝龍卿(2004)。青少年網路使用與網路成癮現象之相關研究。台中師院學報,18(2),19-44。
    謝巧茹(2008)。國中生之自尊、網路交友狀態與網路援助交際態度之相關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習在職進修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蕭銘鈞(1998)。臺灣大學生網路使用行為、使用動機、滿足程度與網路成癮現象之初探。國立交通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二、英文部分
    Beard, K. W., & Wolf, E. M. (2001).Modification in the proposed diagnostic criteria for Internet addiction. CyberPsychology and Behavior, 4, 377-383.
    Coopersmith, S. (1967). The antecedents of self-esteem. San Francisco: W. H. Freeman.
    Coopersmith, S. (1981). SEI: Self-Esteem Inventores. Palo Alto, CA: Consulting Psychologists Press.
    Daniel, L. G., & King D.A. (1995). Relationship among various dimensions of self-esteem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 in elementary students.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4033008.)
    Goldberg I. (1996). 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 Retrieved August 2,2010 form the World Wide Web:http://www.physics.wisc.edu/~shaizi/internet_addiction_criteria.html
    Griffiths, M (1996). Gambling on the internet : A brief note. Journal of Gambling Studies, 12, 471-473.
    Griffiths, M (1998). Internet addiction : Dose it really exist ? In J. Gackenbach (Ed.), Psychology and the internet : Intrapersonal, interpersonal, and transpersonal implications (pp. 61-75). San Diego:Academic Press.
    Harter, S.(1983). Developmental persectives on the self-system. In Paul H. Mussen(ED.), Handbook of child psychology (pp.275-468).NY.:John Wiley & Sons.

    Kleinbaum, D. G., Kupper, L. L. and Muller, K. E.(1988). Applied regression analysis and other multivariablemethods. PWS Publishing Co., Boston, MA.
    Krejcie RV. & Morgan DW.(1970). Determining sample size for research activities. Educational and psychological measurement, 30, p.607-610.
    Kevin Voigt(2006).Sticky Web: Science ponders Internet 'addiction'.CNN. Retrieved December 24,2009,from http://edition.cnn.com/2006/TECH/internet/12/24/internet.addiction/index.html?iref=newssearch
    Kandell, J. J. (1998). Internet addiction on campus: The vulnerability of college students. Cyberpsychology & Behavior, Vol 1(1), 11-17.
    Pope, A. W., McHale, S. M., & Craighead, W. E. (1988). Self-esteem enhancement with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Needham Heights, MA: Allyn & Bacon.
    Rosenberg, M. (1965). Society and the adolescent self-image.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Reasoner, R. W. (1982). Building self-esteem: A comprehensive program. Palo Alto, CA: Consulting Psychologists Press.
    Schmitt, D.P., & Allik, J. (2005). Simultaneous administration of the Rosenberg Self-Esteem Scale across 53 nations: Exploring the universal and culture-specific features of global self-esteem.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89, 623-642. Retrieved February 8,2011,from http://www.bradley.edu/academics/las/psy/facstaff/schmitt/documents/Schmitt-Allik-2005-ISDP-Self-Esteem.pdf
    Young, K. S. (1996). Internet addiction: The emergence of a new clinical disorder. Paper presented at the 104th annu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August 11, 1996. Toronto, Canada. Retrieved October 15, 2005, from http://www.netaddiction.com/articles/newdisorder.html
    Young, K. S. (1998). The center for on-line addiction ─ Frequently asked questions. Retrieved October 5,2005, from http://www.netaddiction.com/faqsindex.htm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