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鄒若亞 Tsou, Jo-Ya |
---|---|
論文名稱: |
高行健《山海經傳》後神話現象研究 A Post-mythology Study of Gao Xing-Jian’s “Shan Hai Jing Zhuan” |
指導教授: |
鍾宗憲
Chung, Chung-Hsien |
口試委員: |
曾世豪
Tseng, Shih-Hao 周志煌 Zhou, Zhi-Huang 鍾宗憲 Chung, Chung-Hsien |
口試日期: | 2023/12/18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
論文出版年: | 2024 |
畢業學年度: | 112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94 |
中文關鍵詞: | 高行健 、《山海經傳》 、《山海經》 、袁珂 、後神話 |
研究方法: | 內容分析法 |
DOI URL: | http://doi.org/10.6345/NTNU202400582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66 下載:6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文以高行健《山海經傳》為研究對象,是第一部以現代戲劇方式表現《山海經》神話的作品,探討作者如何將上古神話材料進行串聯、改寫或演繹,以袁珂等神話學者的研究成果為柢、為據,寄寓個人對時代環境、以古照今的感悟,將《山海經》神話以西方史詩的方式重新排列組合。首先,回顧中國神話研究歷程裡「神話與文學」、「為神話寫史」的論述系統,以及高行健的創作歷程和劇作特色,說明《山海經傳》的書寫動機、時代背景和創作意義;接著,分析《山海經傳》對《山海經》神話的依據和超越,以情節主幹「炎黃之戰」為中心,論述《山海經傳》對中國神話研究成果之依據和超越;最後,分析2013年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表演藝術研究所製作華麗搖滾音樂劇《山海經傳》,評述《山海經傳》從劇本搬上舞台的實踐問題,以及與原作精神之比較。
一、古籍(先朝代,後姓氏筆畫排序)
[戰國]呂不韋撰,王雲五主編:《呂氏春秋.第二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8年)。
[漢]張湛注:《列子》(臺北:藝文印書館,1971年)。
[漢]劉向集錄:《戰國策.上冊》(臺北:里仁書局,1979年)。
[漢]劉向集錄:《戰國策.下冊》(臺北:里仁書局,1979年)。
[漢]司馬遷著,[日]瀧川龜太郎會注考證:《史記會注考證》(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1993年)。
[漢]劉安等著;劉文典撰;馮逸、喬華點校:《淮南鴻烈集解(上)》(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重印版)。
[漢]劉安等著;劉文典撰;馮逸、喬華點校:《淮南鴻烈集解(下)》(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重印版)。
[漢]董仲舒著;蘇輿撰;鍾哲點校:《春秋繁露義證》(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
[漢]鄭元注;[唐]孔穎達正義:《禮記注疏(上)》(臺北:新文豐出版社,2001年)。
[漢]戴德編:《大戴禮記(一)》(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三國]韋昭注:《國語(二)》(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66年)。
[魏]劉劭著;李崇智校箋:《人物志校箋》(成都:巴蜀書社,2001年)。
[晉]葛洪撰:《元始上真眾仙記》,收入[明]張宇編:《正統道藏:洞真部譜錄類》(北京:九州出版社,2016年影印涵芬樓本),73冊,卷1。
[晉]張華:《博物志》(臺北:藝文印書館,1958年)。
[梁]蕭統編;[唐]李善注:《文選(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唐]歐陽詢撰,汪紹楹校:《藝文類聚》(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
[唐]李冗:《獨異志》(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唐]孔穎達疏:《春秋左傳注疏》,《十三經注疏(附阮元校勘記)》(臺北:藝文印書館,2001年)。
[宋]李昉等編:《太平御覽》(臺北:新興書局,1959年)。
[宋]李昉等撰:《太平御覽(一)》(北京:中華書局,1960年)。
[宋]范曄:《後漢書》,收入上海書店編:《二十五史.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明]羅貫中撰;[清]毛宗崗批;饒彬校訂:《三國演義》(臺北:三民書局,1971年)。
[清]紀昀等編纂:《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史部第141冊(臺北:商務印書館,2009年)。
[清]紀昀等編纂:《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史部第128冊(臺北:商務印書館,2009年)。
[清]彭定求等編:《全唐詩(四)》(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年)。
[清]唐大沛:《逸周書分編句釋》(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69年)。
章炳麟:《序種姓》,收入《章氏叢書.檢論》(杭州:浙江省立圖書館印行,1919年,浙江省立圖書館古籍善本書目影印本)。
二、近人專著(先姓氏筆畫,後出版年排序)
(一)戲劇方面
Linda Hutcheon, A Theory of Adaption (New York, NY: Routledge, 2006).
王瑾:《互文性》(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年)。
高行健:《對一種現代戲劇的追求》(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8年)。
高行健:《八月雪》(臺北:聯合出版,2000年)。
高行健:《山海經傳》(臺北:聯經出版,2001年)。
高行健:《車站》(臺北:聯經出版,2001年)。
高行健:《野人》(臺北:聯合文學,2001年)。
高行健:《冥城》(臺北:聯合文學,2001年)。
高行健:《逃亡》(臺北:聯合出版,2001年)。
高行健:《生死界》(臺北:聯合文學,2001年)。
高行健:《對話與反詰》(臺北:聯合文學,2001年)。
高行健:《夜遊神》(臺北:聯經出版,2001年)。
高行健:《周末四重奏》(臺北:聯合文學,2001年)。
高行健:《沒有主義》(臺北:聯經出版,2001年)。
高行健、方梓勳:《論戲劇》(臺北:聯經出版,2016年)。
高行健:《自由與文學》(臺北:聯經出版,2014年)。
高行健:《靈山(諾貝爾文學獎得獎十周年紀念新版)》(臺北:聯經出版,2020年)。
許國榮編:《高行健戲劇研究》(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9年)。
張炯編:《新中國話劇文學概觀》(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90年)。
趙毅衡:《高行健與中國實驗戲劇——建立一種現代禪劇》(臺北:爾雅出版社,2001年)。
荷馬著;齊霞飛譯:《荷馬史詩的故事》(臺北:志文出版社,1994年)。
(二)神話方面
Mircea Eliade, editor in chief, The Encyclopedia of Religion vol.4 (New York: MacMillan Publishing Company, 1986).
丁山:《中國古代宗教與神話考》(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8年)。
王孝廉:《長河落日》(臺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1986年)。
王孝廉:《水與水神》(臺北:三民書局,1992年)。
王孝廉:《花與花神》(臺北:洪範書局,2003年)。
王孝廉:《中國神話世界(上編):東北、西南族群創世神話及其文化》(臺北:洪葉文化,2005年)。
王孝廉:《中國神話世界(下編):中原民族的神話與信仰》(臺北:洪葉文化,2005年)。
呂微:《神話何為——神聖敘事的傳承與闡釋》(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年)。
印順法師:《中國古代民族神話與文化之研究》(臺北:正聞出版社,1991年)。
何星亮:《中國圖騰文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年)。
李豐楙:《山海經——神話的故鄉》(臺北:時報文化,2012年)。
袁珂:《古神話選釋》(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79年)。
袁珂:《中國神話史》(臺北:時報文化,1991年)。
袁珂:《山海經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袁珂:《山海經校注(最終修訂版)》(北京: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14年)。
邱宜文:《《山海經》的神話思維》(臺北:文津出版社,2002年)。
茅盾:《神話研究》(上海:百花文藝出版社,1981年)。
胡萬川:《真實與想像——神話傳說探微》(新竹:國立清華大學出版社,2004年)。
楊寬:《中國上古史導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年)。
傅斯年:《夷夏東西說》,收入《民族與古代中國史》(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頁1-39。
鹿憶鹿:《洪水神話——以中國南方民族與台灣原住民為中心》(臺北:里仁書局,2002年)。
魯迅:《中國小說史略》(新北:新視野New Vision,2022年)。
潛明茲:《神話學的歷程》(哈爾濱:北方文藝出版社,1989年)。
葉舒憲:《神話——原型批評》(西安: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87年)。
葉舒憲:《中國神話哲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陝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
劉介民:《比較文學方法論》(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3年)。
劉城淮:《中國上古神話》(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8年)。
鍾宗憲:《炎帝神農信仰》(北京:學苑出版社,1994年)。
鍾宗憲:《中國神話的基礎研究》(臺北:洪葉文化,2006年)。
鍾宗憲:《中國神話的符號現象》(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出版中心,2020年)。
蕭兵:《神話學引論》(臺北:文津出版社,2001年)。
[日]白川靜著;王孝廉譯:《中國神話》(臺北:長安出版社,1983年)。
[英]甄克思著;嚴復譯:《社會通詮》(上海:上海商務印書館,1931年)。
[英]詹姆斯.喬治.弗雷澤;汪培基譯:《金枝:巫術與宗教之研究》(臺北:桂冠圖書出版公司,1991年)。
〔法〕列維.布留爾;丁由譯:《原始思維》(北京:商務印書館,1985年)。
[羅]伊利亞德(Mircea Eliade)著;楊素娥譯:《聖與俗──宗教的本質》(臺北:桂冠出版公司,2001年)。
[美]喬瑟夫.坎伯;朱侃如譯:《千面英雄:70年經典新編紀念版,從神話心理學到好萊塢編劇王道》(臺北:漫遊者文化,2020年)。
(三)文學理論相關
[法]熱奈特著;史忠義譯:《熱奈特論文集》,(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1年)。
[義]維柯著;朱光潛譯:《新科學(下冊)》(北京:商務印書館,1989年)。
[美]韋勒克(René Wellek)、華倫(Austin Warren)著;王夢鷗、許國衡譯:《文學論》(臺北:志文出版社,1976年)。
[美]哈羅德.布魯姆著;徐文博譯:《影響的焦慮》(北京:新華書店,1992年)。
趙林:《文明形態論》(臺北:漢忠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6年)。
[美]M.H.艾布拉姆斯著;酈稚牛、張照進、童慶生譯;王寧校:《鏡與燈:浪漫主義文論及批評傳統》(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
(四)其他
《舊約聖經.和合本》(香港:香港聖經公會,1961年)。
丁望:《六四前後(上)》(臺北:遠景出版事業公司,1995年)。
危令敦:《一生二、二生三:高行健小說研究》(香港:天地圖書出版公司,2013年)。
李雲漢:《中國近代史》(臺北:三民書局,2005年)。
高行健:《高行健短篇小說集》(臺北:聯經出版,2008年)。
須文蔚:《臺灣文學傳播論》(臺北:二魚文化,2009年)。
陳信元、欒梅健編:《大陸新時期文學概論》(嘉義:南華管理學院,1999年)。
趙仲邑譯注:《文心雕龍譯注》(臺北:貫雅文化,1991年)。
劉再復:《高行健論》(臺北:聯經出版,2004年)。
[美]皮斯頓著;康美鳳譯:《對位法》(臺北:全音樂譜出版社,1979年)。
三、專書論文(按專書出版年分排序)
傅斯年:《東北史綱(初稿).卷一》(臺北:國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32年),頁7-9。
顧頡剛:〈《莊子》和《楚辭》中昆侖和蓬萊兩個神話系統的融合〉,收錄於朱東潤、李俊民、羅竹鳳編:《中華文史論叢》第二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頁31-57。
傅斯年:〈姜原〉,載於《傅斯年全集(三)》(臺北:聯經出版,1980年),頁23-25。
顧頡剛:〈與錢玄同先生論古史書〉,載於顧頡剛編:《古史辨.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頁59-65。
胡適:〈古史討論的讀後感〉,載於顧頡剛編:《古史辨.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頁189-198。
楊寬:〈楊序〉,載於呂思勉、童書業編:《古史辨.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頁1-14。
童書業:〈自序二〉,載於呂思勉、童書業編:《古史辨.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頁1-7。
童書業:〈鯀禹的傳說〉,載於呂思勉、童書業編:《古史辨.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頁144-172。
鍾惦斐:〈《野人》按語〉,載於上海文藝出版社編:《探索戲劇集》(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6年),頁289-292。
武世珍〈神話思維辨析〉,載於劉魁立、馬昌儀、程薔編:《神話新論》(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7年),頁1-19。
徐中舒:〈從古書中推測殷周民族〉,載於《徐中舒歷史論文選輯》(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頁26-32。
芮逸夫:〈苗族的洪水故事與伏羲女媧的傳說〉,載於馬昌儀選編:《中國神話學百年文論選(上冊)》(西安: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3年),頁191-215。
聞一多:〈伏羲考〉,載於馬昌儀選編:《中國神話學百年文論選(上冊)》(西安: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3年),頁384-422。
樂蘅軍:〈中國原始變形神話試探〉,《古典小說散論》(臺北:純文學出版社,1984年),頁1-38。
蕭兵:〈《黑馬》代序:新還原論——我怎樣寫《楚辭與神話》〉,《黑馬:中國民俗神話學文集》(臺北:時報文化,1991年),頁5-9。
高行健:〈隔日黃花〉,《車站》(臺北:聯經出版,2001年),頁121-137。
高行健:〈要什麼樣的劇作〉,《彼岸》(臺北:聯合出版,2001年),頁127-134。
胡耀恆:〈山窮水盡的《叩問死亡》〉,載於高行健:《叩問死亡》(臺北:聯經出版,2004年),頁i-ix。
劉再復:〈高行健的黑色鬧劇和普世性寫作〉,載於高行健:《叩問死亡》(臺北:聯經出版,2004年),頁55-71。
鍾宗憲:〈高行健《山海經傳》與中國神話〉,《超重低音》(臺北:洪葉文化,2018年),頁144-152。
郭箏:〈自序:神與妖的人間喜劇〉,《大話山海經.靈魂收集者》(臺北:遠流出版公司,2019年),頁8-9。
[日]水上靜夫撰,曹順榮譯:〈姬姜東封考——周初傳說探源〉,載於王孝廉、吳繼文編:《神與神話》,(臺北:聯經出版,1988年),頁463-498。
四、期刊論文(按期刊出版年月排序)
[義]皮耶.保羅.帕索里尼著;桑重、姜洪濤譯:《詩的電影》,《世界電影》1期(1984),頁6-31。
林克歡:〈高行健的多聲部與複調戲劇〉,《中外文學》第19卷3期(1990年8月號),頁129-145。
董啟章:〈少年神農〉,《聯合文學》121期(1994年11月號),頁97-111。
鄭慧如:〈奔月神話考〉,《逢甲中文學報》4期(1996年6月號),頁1-46。
高行健:〈為什麼寫作〉,《傾向.文學人文季刊》第9期(1997年6月號),頁177-181。
潘嘯龍:〈評楚辭研究中的圖騰說〉,《安徽師範大學學報》第29卷1期(2001年2月號),頁37-44。
瑞典皇家學院:〈2000年諾貝爾文學獎得獎頌辭〉,《聯合文學》高行健專號(2001年2月號),頁13。
王德威:〈沒有(現代)主義〉,《聯合文學》高行健專號(2001年2月號),頁71-74。
馬悅然:〈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高行健的創作成果——兼談現代中文文學〉,《明報月刊》第35卷11期(2001年11月號),頁24-27。
方梓勳:〈高行健和他的戲劇觀〉,《香港戲劇學刊》第4期(2003年12月號),頁77-92。
鍾宗憲:〈「圖騰」理論的運用與神話詮釋——以感生神話與變形神話為例〉,《東華漢學》2期(2004年5月號),頁1-45。
李其昌:〈布雷希特史詩劇場的社會理念〉,《國際藝術教育學刊》第140期(2004年7月號),頁80-85。
劉慶倫:〈後諾貝爾時期的高行健〉,《蕉風》495期(2006年1月號),頁112-115。
高行健:〈文學的見證——對真實的追求〉,《臺灣文學研究集刊》2期(2006年11月號),頁165-174。
高莉芬:〈蓬萊神話的海洋思維及其宇宙觀〉,《政大中文學報》6期(2006年12月號),頁103-124。
陳昭昭:〈另一種模糊美學——論高行健《山海經傳》〉,《嘉南學報(人文類)》32期(2006年12月號),頁676-697。
高莉芬:〈神聖的秩序——〈楚帛書.甲篇〉中的創世神話及其宇宙觀〉,《中國文哲研究集刊》30期(2007年3月號),頁1-44。
葉舒憲〈再論新神話主義——兼評中國重述神話的學術缺失傾向〉,《中國比較文學》4期(2007年4月號),頁40-50。
蔣濟永:〈《奔月》的「故事」構造與意義生成〉,《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2007年2期(2007年4月號雙月刊),頁197-208。
蔡錫昌:〈導演高行健的《山海經傳》〉,《明報月刊》第43卷5期(2008年5月號),頁102-104。
陳國慧:〈未敢遊戲到底的顛覆〉,《PAR表演藝術雜誌》188期(2008年8月號),頁108-111。
厲復平:〈再探葛羅托斯基劇場實踐與理論〉,《戲劇學刊》9期(2009年1月號),頁7-20。
劉再復:〈後諾貝爾獎時期高行健的新思索〉,香港戲劇學刊第8期(2009年12月號),頁43-51。
[韓]鄭在書:〈對建立「差異的神話學」的一些意見〉,《長江大學學報》9期(2011年3月號),頁8-9。
陳國慧〈空間錯置,如何遊戲到底?談2012香港藝術節之林兆華《山海經傳》〉,《PAR表演藝術雜誌》232期(2012年4月號),頁104-107。
侯淑娟:〈當代先鋒戲劇對現代與傳統融合之新變思考的實驗——以高行健劇作為探討範圍〉,《東吳中文學報》23期(2012年5月號),頁353-392。
白睿文、高行健:〈身分與創作:高行健談藝錄〉,《師大學報:語言與文學類》第60卷第2期(2015年9月號),頁93-100。
蔡宜瑾、潘裕豐:〈藝術創作者的創造認知、歷程與相關因素探究-以山海經傳音樂劇創作者們為例〉,《創造學刊》第7卷1期(2016年3月號),頁58-71。
高莉芬:〈穿梭他界與我界:鹿憶鹿的神話研究評述〉,《長江大學學報》(社科版)第39卷10期(2016年10月號),頁8-12。
陳登武、高行健:〈做一個自由人——文學.歷史.社會脈動(上)〉,《國文天地》第32卷10期(2017年3月號),頁4-10。
劉宗迪:〈昆侖何在?——《山海經》昆侖地理考〉,《民俗文化》第146卷4期(2019年4月號),頁5-31。
高莉芬:〈神聖空間的想像與建構——「昆侖」多重型態及其象徵意涵〉,《民俗文化》第146卷4期(2019年4月號),頁32-44。
五、會議論文(按會議發表日期排序)
袁珂:〈從狹義的神話到廣義的神話〉,「關於神話界說問題的討論座談會」會議論文(1984年4月)。
鍾宗憲:〈東漢武氏祠堂西壁上古帝王圖像的古史觀〉,政治大學中文系主辦:「第九屆漢代文學與思想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2014年11月)。
六、學位論文(按年份排序)
林盈志:《當代台灣後設劇場研究》(臺南:國立成功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李俊樫:《論音樂劇《山經海傳》之悲劇英雄——以后羿、炎帝、夸父、鯀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表演藝術研究所詮釋報告,2012年)。
許芳瑜:《高行健作品中的愛慾、厭女與寓言》(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3年)。
蔡佩陵:《「水」與大禹神話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6年)。
七、網路資源(按瀏覽日期排序)
「高行健資料中心:關於中心」,http://archives.lib.ntnu.edu.tw/gaoxingjiancenter/about_02.jsp,瀏覽日期:2022年2月13日。
陳樂融:〈中國.搖滾.英雄——音樂劇「山海經傳」改編劇本及作詞三個關鍵字〉,https://fc.iwant-in.net/?p=3853,瀏覽日期:2022年9月1日。
張迪凱:〈偉壯卻猶待整飭《山海經傳》〉,https://pareviews.ncafroc.org.tw/comments/f57c0f3d-d275-42f2-bdfb-765bfa670163,瀏覽日期:2022年10月5日。
《山海經傳》作者訪談,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HamqgA69_A&list=PL-z2l7we1Cjb11LwzKsPQa3WCqNj1OmxW,瀏覽日期:2023年5月17日。
高行健:呼喚文藝復興(中研院文哲所舉行),https://www.youtube.com/watch?v=a5KD-Gom97E,瀏覽日期:2023年6月7日。
The Editors of the Webster's New World Dictionaries: Webster’s New World College Dictionary (4th Edition)(Springfield, Massachusetts: Webster’s New World, 2014). https://www.collinsdictionary.com/dictionary/english/worldview,瀏覽日期:2023年9月27日。
〈諾貝爾文學獎評審 國文系馬悅然講座教授辭世〉,https://pr.ntnu.edu.tw/news/index.php?mode=data&id=18813&keywords=%E8%AB%BE%E8%B2%9D%E7%88%BE%E6%96%87%E5%AD%B8%E7%8D%8E%E8%A9%95%E5%AF%A9,瀏覽日期:2023年10月1日。
香港中文大學圖書館:高行健特藏,https://www.lib.cuhk.edu.hk/tc/collections/spc/theme/gao-xingjian/,瀏覽日期:2023年10月15日。
徐明瀚:〈出神入「畫/話」——高行健的電影詩學〉,https://rhizome-cinema.blogspot.com/2016/03/blog-post.html,瀏覽日期:2023年11月9日。
「高行健《山海經傳》搖滾音樂劇5月經典重現」,https://www.ntnu.edu.tw/news/detail.php?mode=data&id=16694&type_id=73,瀏覽日期:2023年12月23日。
七、其它資料
梁志民:〈從《山海經》到搖滾音樂劇《山海經傳》〉,載於2017年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高行健藝術節節目冊。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2013年《山海經傳》首演版劇本(未出版品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