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鄒若亞
Tsou, Jo-Ya
論文名稱: 高行健《山海經傳》後神話現象研究
A Post-mythology Study of Gao Xing-Jian’s “Shan Hai Jing Zhuan”
指導教授: 鍾宗憲
Chung, Chung-Hsien
口試委員: 曾世豪
Tseng, Shih-Hao
周志煌
Zhou, Zhi-Huang
鍾宗憲
Chung, Chung-Hsien
口試日期: 2023/12/18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論文出版年: 2024
畢業學年度: 112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94
中文關鍵詞: 高行健《山海經傳》《山海經》袁珂後神話
研究方法: 內容分析法
DOI URL: http://doi.org/10.6345/NTNU202400582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92下載:6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文以高行健《山海經傳》為研究對象,是第一部以現代戲劇方式表現《山海經》神話的作品,探討作者如何將上古神話材料進行串聯、改寫或演繹,以袁珂等神話學者的研究成果為柢、為據,寄寓個人對時代環境、以古照今的感悟,將《山海經》神話以西方史詩的方式重新排列組合。首先,回顧中國神話研究歷程裡「神話與文學」、「為神話寫史」的論述系統,以及高行健的創作歷程和劇作特色,說明《山海經傳》的書寫動機、時代背景和創作意義;接著,分析《山海經傳》對《山海經》神話的依據和超越,以情節主幹「炎黃之戰」為中心,論述《山海經傳》對中國神話研究成果之依據和超越;最後,分析2013年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表演藝術研究所製作華麗搖滾音樂劇《山海經傳》,評述《山海經傳》從劇本搬上舞台的實踐問題,以及與原作精神之比較。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問題意識與研究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內容與範疇 8 一、研究方法與章節安排 8 二、文學理論與研究對象論析 9 三、前文本:古籍《山海經》與袁珂《山海經校注》 11 四、神話思維到文學創作:「後神話」 14 五、劇本改編的舞台實踐——以2013年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麗搖滾音樂劇:山海經傳》為例 16 第三節 文獻探討 18 一、《山海經》與中國神話研究 18 二、神話思維與原型理論 25 三、高行健戲劇研究概述 29 四、《山海經傳》研究 33 第二章 高行健劇作的歷程與特色 34 第一節 高行健生平及創作分期 34 一、習藝期(1940-1975) 34 二、探索實驗期(1976-1986) 34 三、居法時期(1987~1999) 39 四、後諾貝爾獎時期(2000-2010) 40 五、學院派時期(2011~至今) 42 第二節 高行健的劇作特色 44 一、冷靜疏離卻高度自省的個人意識 44 二、人稱轉換和語言遊戲 46 三、「反/返」小說戲劇理論 48 四、現代史詩劇到神話儀式劇 51 五、逃亡的意義和因由 53 六、「禪」思想 56 第三節 《山海經傳》的創作背景與特色 59 一、創作背景 59 二、近似神話史的豐富內容 59 三、以戲劇作傳、為史的神話新編 60 四、特殊角色:說唱藝人 62 第三章 《山海經傳》劇本分析 65 第一節 劇情內容的結構 65 一、情節主幹 69 二、英雄旅程 71 三、神話群像 80 第二節 劇中的世界觀 82 一、天上人間:古代中原四方部落的始祖上帝 83 二、中原以外:西方崑崙、北方幽冥與諸水之外 85 第三節 劇中的歷史觀 90 一、神、英雄與帝王時代 90 二、創世與毀滅、破壞與重建:原型回歸到線性歷史 92 三、神話是歷史的縮影:螺旋式向下的歷史觀 98 第四章 《山海經傳》對於神話材料的運用 101 第一節 對於《山海經》原文及註解的運用 101 一、天地萬物的創造:女媧補天、理水、造人、主婚神話 101 二、再現儀式:十日并出與女丑之尸 104 三、窮遠見博、物產奇珍:恐懼又嚮往的遠國異人 107 四、神國仙境:「此山萬物盡有」、「非仁羿莫能上」的神山崑崙 111 五、北方幽冥:死生循環的「圓形時間觀」 117 第二節 對於上古史建構的繼承與重組 120 一、性格迥異的天帝:帝俊、黃帝 122 二、「黃帝戰蚩尤」到「炎黃之戰」的政治性意涵 123 三、後世黃帝形象的演變意涵 128 四、「禹」到「大禹」:上古神話到帝王傳說 130 第三節 《山海經傳》的人物改寫與應用 133 一、英雄式人物:羿、鯀、禹、蚩尤、黃帝 133 二、叛神逐將:刑天、夸父、共工、相柳氏 134 三、順應時局者:句芒、祝融 139 四、《山海經》的女性角色:女媧、羲和、常儀、嫦娥、洛神、女娃 140 五、大時代下載浮載沉的小人物:夔牛雷獸、龜鴟、熊羆虎豹、防風氏、百姓 142 六、旁觀群眾的縮影:說唱藝人、壽麻 143 第五章 華麗搖滾音樂劇《山海經傳》改編分析 146 第一節 原著改編的背景 146 一、蔡錫昌中大版 147 二、林兆華版 148 三、梁志民師大版 149 四、原著精神與三版本之對照 151 第二節 舞台呈現的特色 153 一、舞台布景 153 二、扮相及服裝 159 三、音樂 167 四、歌唱及舞蹈 174 第三節 原著與音樂劇的核心精神比較 176 第六章 結論 179 徵引文獻 183 附錄 193

    一、古籍(先朝代,後姓氏筆畫排序)
    [戰國]呂不韋撰,王雲五主編:《呂氏春秋.第二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8年)。
    [漢]張湛注:《列子》(臺北:藝文印書館,1971年)。
    [漢]劉向集錄:《戰國策.上冊》(臺北:里仁書局,1979年)。
    [漢]劉向集錄:《戰國策.下冊》(臺北:里仁書局,1979年)。
    [漢]司馬遷著,[日]瀧川龜太郎會注考證:《史記會注考證》(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1993年)。
    [漢]劉安等著;劉文典撰;馮逸、喬華點校:《淮南鴻烈集解(上)》(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重印版)。
    [漢]劉安等著;劉文典撰;馮逸、喬華點校:《淮南鴻烈集解(下)》(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重印版)。
    [漢]董仲舒著;蘇輿撰;鍾哲點校:《春秋繁露義證》(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
    [漢]鄭元注;[唐]孔穎達正義:《禮記注疏(上)》(臺北:新文豐出版社,2001年)。
    [漢]戴德編:《大戴禮記(一)》(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三國]韋昭注:《國語(二)》(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66年)。
    [魏]劉劭著;李崇智校箋:《人物志校箋》(成都:巴蜀書社,2001年)。
    [晉]葛洪撰:《元始上真眾仙記》,收入[明]張宇編:《正統道藏:洞真部譜錄類》(北京:九州出版社,2016年影印涵芬樓本),73冊,卷1。
    [晉]張華:《博物志》(臺北:藝文印書館,1958年)。
    [梁]蕭統編;[唐]李善注:《文選(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唐]歐陽詢撰,汪紹楹校:《藝文類聚》(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
    [唐]李冗:《獨異志》(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唐]孔穎達疏:《春秋左傳注疏》,《十三經注疏(附阮元校勘記)》(臺北:藝文印書館,2001年)。
    [宋]李昉等編:《太平御覽》(臺北:新興書局,1959年)。
    [宋]李昉等撰:《太平御覽(一)》(北京:中華書局,1960年)。
    [宋]范曄:《後漢書》,收入上海書店編:《二十五史.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明]羅貫中撰;[清]毛宗崗批;饒彬校訂:《三國演義》(臺北:三民書局,1971年)。
    [清]紀昀等編纂:《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史部第141冊(臺北:商務印書館,2009年)。
    [清]紀昀等編纂:《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史部第128冊(臺北:商務印書館,2009年)。
    [清]彭定求等編:《全唐詩(四)》(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年)。
    [清]唐大沛:《逸周書分編句釋》(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69年)。
    章炳麟:《序種姓》,收入《章氏叢書.檢論》(杭州:浙江省立圖書館印行,1919年,浙江省立圖書館古籍善本書目影印本)。
    二、近人專著(先姓氏筆畫,後出版年排序)
    (一)戲劇方面
    Linda Hutcheon, A Theory of Adaption (New York, NY: Routledge, 2006).
    王瑾:《互文性》(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年)。
    高行健:《對一種現代戲劇的追求》(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8年)。
    高行健:《八月雪》(臺北:聯合出版,2000年)。
    高行健:《山海經傳》(臺北:聯經出版,2001年)。
    高行健:《車站》(臺北:聯經出版,2001年)。
    高行健:《野人》(臺北:聯合文學,2001年)。
    高行健:《冥城》(臺北:聯合文學,2001年)。
    高行健:《逃亡》(臺北:聯合出版,2001年)。
    高行健:《生死界》(臺北:聯合文學,2001年)。
    高行健:《對話與反詰》(臺北:聯合文學,2001年)。
    高行健:《夜遊神》(臺北:聯經出版,2001年)。
    高行健:《周末四重奏》(臺北:聯合文學,2001年)。
    高行健:《沒有主義》(臺北:聯經出版,2001年)。
    高行健、方梓勳:《論戲劇》(臺北:聯經出版,2016年)。
    高行健:《自由與文學》(臺北:聯經出版,2014年)。
    高行健:《靈山(諾貝爾文學獎得獎十周年紀念新版)》(臺北:聯經出版,2020年)。
    許國榮編:《高行健戲劇研究》(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9年)。
    張炯編:《新中國話劇文學概觀》(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90年)。
    趙毅衡:《高行健與中國實驗戲劇——建立一種現代禪劇》(臺北:爾雅出版社,2001年)。
    荷馬著;齊霞飛譯:《荷馬史詩的故事》(臺北:志文出版社,1994年)。
    (二)神話方面
    Mircea Eliade, editor in chief, The Encyclopedia of Religion vol.4 (New York: MacMillan Publishing Company, 1986).
    丁山:《中國古代宗教與神話考》(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8年)。
    王孝廉:《長河落日》(臺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1986年)。
    王孝廉:《水與水神》(臺北:三民書局,1992年)。
    王孝廉:《花與花神》(臺北:洪範書局,2003年)。
    王孝廉:《中國神話世界(上編):東北、西南族群創世神話及其文化》(臺北:洪葉文化,2005年)。
    王孝廉:《中國神話世界(下編):中原民族的神話與信仰》(臺北:洪葉文化,2005年)。
    呂微:《神話何為——神聖敘事的傳承與闡釋》(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年)。
    印順法師:《中國古代民族神話與文化之研究》(臺北:正聞出版社,1991年)。
    何星亮:《中國圖騰文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年)。
    李豐楙:《山海經——神話的故鄉》(臺北:時報文化,2012年)。
    袁珂:《古神話選釋》(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79年)。
    袁珂:《中國神話史》(臺北:時報文化,1991年)。
    袁珂:《山海經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袁珂:《山海經校注(最終修訂版)》(北京: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14年)。
    邱宜文:《《山海經》的神話思維》(臺北:文津出版社,2002年)。
    茅盾:《神話研究》(上海:百花文藝出版社,1981年)。
    胡萬川:《真實與想像——神話傳說探微》(新竹:國立清華大學出版社,2004年)。
    楊寬:《中國上古史導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年)。
    傅斯年:《夷夏東西說》,收入《民族與古代中國史》(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頁1-39。
    鹿憶鹿:《洪水神話——以中國南方民族與台灣原住民為中心》(臺北:里仁書局,2002年)。
    魯迅:《中國小說史略》(新北:新視野New Vision,2022年)。
    潛明茲:《神話學的歷程》(哈爾濱:北方文藝出版社,1989年)。
    葉舒憲:《神話——原型批評》(西安: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87年)。
    葉舒憲:《中國神話哲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陝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
    劉介民:《比較文學方法論》(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3年)。
    劉城淮:《中國上古神話》(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8年)。
    鍾宗憲:《炎帝神農信仰》(北京:學苑出版社,1994年)。
    鍾宗憲:《中國神話的基礎研究》(臺北:洪葉文化,2006年)。
    鍾宗憲:《中國神話的符號現象》(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出版中心,2020年)。
    蕭兵:《神話學引論》(臺北:文津出版社,2001年)。
    [日]白川靜著;王孝廉譯:《中國神話》(臺北:長安出版社,1983年)。
    [英]甄克思著;嚴復譯:《社會通詮》(上海:上海商務印書館,1931年)。
    [英]詹姆斯.喬治.弗雷澤;汪培基譯:《金枝:巫術與宗教之研究》(臺北:桂冠圖書出版公司,1991年)。
    〔法〕列維.布留爾;丁由譯:《原始思維》(北京:商務印書館,1985年)。
    [羅]伊利亞德(Mircea Eliade)著;楊素娥譯:《聖與俗──宗教的本質》(臺北:桂冠出版公司,2001年)。
    [美]喬瑟夫.坎伯;朱侃如譯:《千面英雄:70年經典新編紀念版,從神話心理學到好萊塢編劇王道》(臺北:漫遊者文化,2020年)。
    (三)文學理論相關
    [法]熱奈特著;史忠義譯:《熱奈特論文集》,(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1年)。
    [義]維柯著;朱光潛譯:《新科學(下冊)》(北京:商務印書館,1989年)。
    [美]韋勒克(René Wellek)、華倫(Austin Warren)著;王夢鷗、許國衡譯:《文學論》(臺北:志文出版社,1976年)。
    [美]哈羅德.布魯姆著;徐文博譯:《影響的焦慮》(北京:新華書店,1992年)。
    趙林:《文明形態論》(臺北:漢忠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6年)。
    [美]M.H.艾布拉姆斯著;酈稚牛、張照進、童慶生譯;王寧校:《鏡與燈:浪漫主義文論及批評傳統》(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
    (四)其他
    《舊約聖經.和合本》(香港:香港聖經公會,1961年)。
    丁望:《六四前後(上)》(臺北:遠景出版事業公司,1995年)。
    危令敦:《一生二、二生三:高行健小說研究》(香港:天地圖書出版公司,2013年)。
    李雲漢:《中國近代史》(臺北:三民書局,2005年)。
    高行健:《高行健短篇小說集》(臺北:聯經出版,2008年)。
    須文蔚:《臺灣文學傳播論》(臺北:二魚文化,2009年)。
    陳信元、欒梅健編:《大陸新時期文學概論》(嘉義:南華管理學院,1999年)。
    趙仲邑譯注:《文心雕龍譯注》(臺北:貫雅文化,1991年)。
    劉再復:《高行健論》(臺北:聯經出版,2004年)。
    [美]皮斯頓著;康美鳳譯:《對位法》(臺北:全音樂譜出版社,1979年)。
    三、專書論文(按專書出版年分排序)
    傅斯年:《東北史綱(初稿).卷一》(臺北:國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32年),頁7-9。
    顧頡剛:〈《莊子》和《楚辭》中昆侖和蓬萊兩個神話系統的融合〉,收錄於朱東潤、李俊民、羅竹鳳編:《中華文史論叢》第二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頁31-57。
    傅斯年:〈姜原〉,載於《傅斯年全集(三)》(臺北:聯經出版,1980年),頁23-25。
    顧頡剛:〈與錢玄同先生論古史書〉,載於顧頡剛編:《古史辨.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頁59-65。
    胡適:〈古史討論的讀後感〉,載於顧頡剛編:《古史辨.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頁189-198。
    楊寬:〈楊序〉,載於呂思勉、童書業編:《古史辨.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頁1-14。
    童書業:〈自序二〉,載於呂思勉、童書業編:《古史辨.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頁1-7。
    童書業:〈鯀禹的傳說〉,載於呂思勉、童書業編:《古史辨.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頁144-172。
    鍾惦斐:〈《野人》按語〉,載於上海文藝出版社編:《探索戲劇集》(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6年),頁289-292。
    武世珍〈神話思維辨析〉,載於劉魁立、馬昌儀、程薔編:《神話新論》(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7年),頁1-19。
    徐中舒:〈從古書中推測殷周民族〉,載於《徐中舒歷史論文選輯》(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頁26-32。
    芮逸夫:〈苗族的洪水故事與伏羲女媧的傳說〉,載於馬昌儀選編:《中國神話學百年文論選(上冊)》(西安: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3年),頁191-215。
    聞一多:〈伏羲考〉,載於馬昌儀選編:《中國神話學百年文論選(上冊)》(西安: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3年),頁384-422。
    樂蘅軍:〈中國原始變形神話試探〉,《古典小說散論》(臺北:純文學出版社,1984年),頁1-38。
    蕭兵:〈《黑馬》代序:新還原論——我怎樣寫《楚辭與神話》〉,《黑馬:中國民俗神話學文集》(臺北:時報文化,1991年),頁5-9。
    高行健:〈隔日黃花〉,《車站》(臺北:聯經出版,2001年),頁121-137。
    高行健:〈要什麼樣的劇作〉,《彼岸》(臺北:聯合出版,2001年),頁127-134。
    胡耀恆:〈山窮水盡的《叩問死亡》〉,載於高行健:《叩問死亡》(臺北:聯經出版,2004年),頁i-ix。
    劉再復:〈高行健的黑色鬧劇和普世性寫作〉,載於高行健:《叩問死亡》(臺北:聯經出版,2004年),頁55-71。
    鍾宗憲:〈高行健《山海經傳》與中國神話〉,《超重低音》(臺北:洪葉文化,2018年),頁144-152。
    郭箏:〈自序:神與妖的人間喜劇〉,《大話山海經.靈魂收集者》(臺北:遠流出版公司,2019年),頁8-9。
    [日]水上靜夫撰,曹順榮譯:〈姬姜東封考——周初傳說探源〉,載於王孝廉、吳繼文編:《神與神話》,(臺北:聯經出版,1988年),頁463-498。
    四、期刊論文(按期刊出版年月排序)
    [義]皮耶.保羅.帕索里尼著;桑重、姜洪濤譯:《詩的電影》,《世界電影》1期(1984),頁6-31。
    林克歡:〈高行健的多聲部與複調戲劇〉,《中外文學》第19卷3期(1990年8月號),頁129-145。
    董啟章:〈少年神農〉,《聯合文學》121期(1994年11月號),頁97-111。
    鄭慧如:〈奔月神話考〉,《逢甲中文學報》4期(1996年6月號),頁1-46。
    高行健:〈為什麼寫作〉,《傾向.文學人文季刊》第9期(1997年6月號),頁177-181。
    潘嘯龍:〈評楚辭研究中的圖騰說〉,《安徽師範大學學報》第29卷1期(2001年2月號),頁37-44。
    瑞典皇家學院:〈2000年諾貝爾文學獎得獎頌辭〉,《聯合文學》高行健專號(2001年2月號),頁13。
    王德威:〈沒有(現代)主義〉,《聯合文學》高行健專號(2001年2月號),頁71-74。
    馬悅然:〈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高行健的創作成果——兼談現代中文文學〉,《明報月刊》第35卷11期(2001年11月號),頁24-27。
    方梓勳:〈高行健和他的戲劇觀〉,《香港戲劇學刊》第4期(2003年12月號),頁77-92。
    鍾宗憲:〈「圖騰」理論的運用與神話詮釋——以感生神話與變形神話為例〉,《東華漢學》2期(2004年5月號),頁1-45。
    李其昌:〈布雷希特史詩劇場的社會理念〉,《國際藝術教育學刊》第140期(2004年7月號),頁80-85。
    劉慶倫:〈後諾貝爾時期的高行健〉,《蕉風》495期(2006年1月號),頁112-115。
    高行健:〈文學的見證——對真實的追求〉,《臺灣文學研究集刊》2期(2006年11月號),頁165-174。
    高莉芬:〈蓬萊神話的海洋思維及其宇宙觀〉,《政大中文學報》6期(2006年12月號),頁103-124。
    陳昭昭:〈另一種模糊美學——論高行健《山海經傳》〉,《嘉南學報(人文類)》32期(2006年12月號),頁676-697。
    高莉芬:〈神聖的秩序——〈楚帛書.甲篇〉中的創世神話及其宇宙觀〉,《中國文哲研究集刊》30期(2007年3月號),頁1-44。
    葉舒憲〈再論新神話主義——兼評中國重述神話的學術缺失傾向〉,《中國比較文學》4期(2007年4月號),頁40-50。
    蔣濟永:〈《奔月》的「故事」構造與意義生成〉,《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2007年2期(2007年4月號雙月刊),頁197-208。
    蔡錫昌:〈導演高行健的《山海經傳》〉,《明報月刊》第43卷5期(2008年5月號),頁102-104。
    陳國慧:〈未敢遊戲到底的顛覆〉,《PAR表演藝術雜誌》188期(2008年8月號),頁108-111。
    厲復平:〈再探葛羅托斯基劇場實踐與理論〉,《戲劇學刊》9期(2009年1月號),頁7-20。
    劉再復:〈後諾貝爾獎時期高行健的新思索〉,香港戲劇學刊第8期(2009年12月號),頁43-51。
    [韓]鄭在書:〈對建立「差異的神話學」的一些意見〉,《長江大學學報》9期(2011年3月號),頁8-9。
    陳國慧〈空間錯置,如何遊戲到底?談2012香港藝術節之林兆華《山海經傳》〉,《PAR表演藝術雜誌》232期(2012年4月號),頁104-107。
    侯淑娟:〈當代先鋒戲劇對現代與傳統融合之新變思考的實驗——以高行健劇作為探討範圍〉,《東吳中文學報》23期(2012年5月號),頁353-392。
    白睿文、高行健:〈身分與創作:高行健談藝錄〉,《師大學報:語言與文學類》第60卷第2期(2015年9月號),頁93-100。
    蔡宜瑾、潘裕豐:〈藝術創作者的創造認知、歷程與相關因素探究-以山海經傳音樂劇創作者們為例〉,《創造學刊》第7卷1期(2016年3月號),頁58-71。
    高莉芬:〈穿梭他界與我界:鹿憶鹿的神話研究評述〉,《長江大學學報》(社科版)第39卷10期(2016年10月號),頁8-12。
    陳登武、高行健:〈做一個自由人——文學.歷史.社會脈動(上)〉,《國文天地》第32卷10期(2017年3月號),頁4-10。
    劉宗迪:〈昆侖何在?——《山海經》昆侖地理考〉,《民俗文化》第146卷4期(2019年4月號),頁5-31。
    高莉芬:〈神聖空間的想像與建構——「昆侖」多重型態及其象徵意涵〉,《民俗文化》第146卷4期(2019年4月號),頁32-44。
    五、會議論文(按會議發表日期排序)
    袁珂:〈從狹義的神話到廣義的神話〉,「關於神話界說問題的討論座談會」會議論文(1984年4月)。
    鍾宗憲:〈東漢武氏祠堂西壁上古帝王圖像的古史觀〉,政治大學中文系主辦:「第九屆漢代文學與思想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2014年11月)。
    六、學位論文(按年份排序)
    林盈志:《當代台灣後設劇場研究》(臺南:國立成功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李俊樫:《論音樂劇《山經海傳》之悲劇英雄——以后羿、炎帝、夸父、鯀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表演藝術研究所詮釋報告,2012年)。
    許芳瑜:《高行健作品中的愛慾、厭女與寓言》(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3年)。
    蔡佩陵:《「水」與大禹神話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6年)。
    七、網路資源(按瀏覽日期排序)
    「高行健資料中心:關於中心」,http://archives.lib.ntnu.edu.tw/gaoxingjiancenter/about_02.jsp,瀏覽日期:2022年2月13日。
    陳樂融:〈中國.搖滾.英雄——音樂劇「山海經傳」改編劇本及作詞三個關鍵字〉,https://fc.iwant-in.net/?p=3853,瀏覽日期:2022年9月1日。
    張迪凱:〈偉壯卻猶待整飭《山海經傳》〉,https://pareviews.ncafroc.org.tw/comments/f57c0f3d-d275-42f2-bdfb-765bfa670163,瀏覽日期:2022年10月5日。
    《山海經傳》作者訪談,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HamqgA69_A&list=PL-z2l7we1Cjb11LwzKsPQa3WCqNj1OmxW,瀏覽日期:2023年5月17日。
    高行健:呼喚文藝復興(中研院文哲所舉行),https://www.youtube.com/watch?v=a5KD-Gom97E,瀏覽日期:2023年6月7日。
    The Editors of the Webster's New World Dictionaries: Webster’s New World College Dictionary (4th Edition)(Springfield, Massachusetts: Webster’s New World, 2014). https://www.collinsdictionary.com/dictionary/english/worldview,瀏覽日期:2023年9月27日。
    〈諾貝爾文學獎評審 國文系馬悅然講座教授辭世〉,https://pr.ntnu.edu.tw/news/index.php?mode=data&id=18813&keywords=%E8%AB%BE%E8%B2%9D%E7%88%BE%E6%96%87%E5%AD%B8%E7%8D%8E%E8%A9%95%E5%AF%A9,瀏覽日期:2023年10月1日。
    香港中文大學圖書館:高行健特藏,https://www.lib.cuhk.edu.hk/tc/collections/spc/theme/gao-xingjian/,瀏覽日期:2023年10月15日。
    徐明瀚:〈出神入「畫/話」——高行健的電影詩學〉,https://rhizome-cinema.blogspot.com/2016/03/blog-post.html,瀏覽日期:2023年11月9日。
    「高行健《山海經傳》搖滾音樂劇5月經典重現」,https://www.ntnu.edu.tw/news/detail.php?mode=data&id=16694&type_id=73,瀏覽日期:2023年12月23日。
    七、其它資料
    梁志民:〈從《山海經》到搖滾音樂劇《山海經傳》〉,載於2017年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高行健藝術節節目冊。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2013年《山海經傳》首演版劇本(未出版品項)。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