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張靜文
Ching-Wen Chang
論文名稱: 幼稚園親師互動研究—Foucault 權力觀點之分析
Study of Kindergarten Parent-Teacher Interaction:In Foucault’s Perspectives of Power
指導教授: 廖鳳瑞
Liaw, Fong-Ruey
學位類別: 博士
Doctor
系所名稱: 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
Department of Human Development and Family Studies
論文出版年: 2009
畢業學年度: 97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86
中文關鍵詞: 親師互動權力Foucault幼稚園
英文關鍵詞: parent-teacher interaction, power, Foucault, early childhood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59下載:31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首先以Foucault 系譜學的方法,分析幼稚園親師互動論述,考察影響教師與家長權力的社會歷史條件;其次以參與觀察、訪談、文件收集等方法,進入平安幼稚園收集親師互動的資料,並且從Foucault 權力的觀點分析實際親師互動過程中,權力行使的策略、效果及權力流動的狀況。
    研究發現家長主要受到幼兒教育市場化機制的影響,將教師視為教養幼兒的協助者與諮詢者。以自己對幼兒教育期望的知識為基礎,為幼兒選擇「好的」幼稚園,並且以此套知識為判準,用直接向教師表達「自己的教育期望」以及「擔心」的策略,向教師提出協助或加強指導幼兒的請求。家長利用這樣的策略,影響了教師對課程活動的安排,以及教師對幼兒關照的重點。
    教師部分則同時受到幼兒教育市場化機制及親職教育論述兩種外在社會因素的影響,一方面認為應該要回應家長的教育期待,一方面卻也認為自己應該比家長更專業,有教育家長的使命感。不過在幼兒教育市場機制影響之下,教師因應的策略是先了解、回應家長的期望,獲得家長認同之後,再視需要來教育家長、影響家長對幼兒的教育期望與作法。
    教師透過例行的親師互動、家長活動、週報以及過去與家長互動的經驗等方式收集、消化家長對幼兒的教育期望,並且將收集來的家長期望與自己幼兒教育專業知識融合,作為回應家長、課程規畫或者是教育家長的基礎。教師以提供家長幼兒學習成效知識、精心規畫課程與活動使家長感動等方式,獲得家長的信任與認同。在獲得家長認同之後,教師也會以提供幼兒發展與學習能力的知識、以及有效教養方式等策略,來行使其教育家長的權力。透過這些策略,平安幼稚園教師確實獲得了家長的認同,維持園所幼生來源。而適時教育家長的結果,則緩和了家長高度期望與幼兒發展之間的差距,也為幼兒學習以及教師教學保留了一些彈性的空間。
    本研究之研究結果驗證了Foucault 認為權力有其社會歷史機制,且權力與知識相互蘊含、相互生產而不只是以壓迫形式來展現的觀點,研究結果為幼稚園親師權力互動注入新的看法。最後研究者根據研究歷程與結果,整理出Foucault 權力理論與方法的精神,並且提出對未來研究與實踐方面的展望。

    Basing on Foucault’s perspectives of power, I attempted to analysis kindergarten parent-teacher power relationship, interaction networks and social-historical conditions which constrain the power of parent-teacher interactions.
    The study analysis discourses about kindergarten perent-teacher interaction in Taiwan.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marketization supports the education choice and invonment power of parents. However, marketization and parent education discourses contrains the teachers’ professional education power.
    With participation observations, interviews and reviwing documents of parent-teacher interactions in a kindergarten, this study discover the power strateges and effects of parents and teachers.
    Parents use their power basing on their knowledge of good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and with the strateges of telling teachers about their hopes and worries. Parents’ power impacts teachers’curriculum disinging and children
    caring.
    On the other hand, teachers must meet the needs of parents, and obtain the identification of parents first. Then teachers can use the power of educating parents, and moderate the parents’ highly expectation of children.

    摘 要 I ABSTRACT III 目 錄 IV 表 次 VII 圖 次 VIII 附 錄 IX 第一章 緒論 1 壹、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貳、研究問題 4 參、研究範圍與限制 4 第二章文獻探討 7 第一節 親師互動權力關係研究 7 壹、不同社經背景家長與教師的權力關係不同 8 貳、從文化資本運作角度切入的親師互動研究 10 參、文化霸權角度的親師互動研究 13  本節統整 16 第二節 Foucault 的權力觀點 19 壹、 Foucault 對權力的定義 19 貳、權力運作的形式與效果 23 參、分析權力的方法 33 肆、 Foucault 權力觀對本研究的啟示 39 第三章研究方法 45 第一節 資料收集與分析的方法 45 壹、幼稚園親師互動論述系譜學分析 45 貳、幼稚園親師互動觀察之資料收集與分析 51 參、研究的嚴謹度 65 第二節平安幼稚園概況介紹 69 壹、平安幼稚園的成立背景、經營概況 69 貳、綠樹班的老師、小朋友、家長和生活 71 參、平安幼稚園親師互動概況 77 第四章從 FOUCAULT 權力觀分析幼稚園親師間之權力互動 87 第一節 社會歷史脈絡中的平安幼稚園 87 壹、社會脈絡中的平安幼稚園 88 貳、台灣幼稚園親師互動的論述分析 93  本節統整 111 第二節平安幼稚園家長權力運行的策略與效果 113 壹、期望幼兒適應未來的知識 114 貳、家長將教師視為教養幼兒的協助者、諮詢者 119 參、家長運行的權力策略 120 肆、 家長權力的效果--影響教師課程的安排、對幼兒的關注與照顧 129  本節統整 135 第三節平安幼稚園教師權力運作的策略與效果 137 壹、教師的親師互動知識 138 貳、教師權力運行的策略 142 參、教師之權力所產生的效果 150 第四節當家長的教育選擇權與教師教育專業權相遇—權力的流動 155 第五章研究結果回顧與望 165 第一節 研究結果的統整 165 第二節研究回顧與展望 168 壹、我對 Foucault 權力觀點的體會 168 貳、我在這個研究中的成長與對未來展望 170 【參考文獻】 173 表 次 表 2-2-1 理解權力的五個向度(Foucault,1978) 22 表 2-2-2 Foucault 權力分析原則與本研究分析重點一覽表 43 表 3-1-1 幼稚園親師互動專書一覽表 46 表 3-1-2 幼稚園期刊論文一覽表 47 表 3-1-3 臺灣幼稚園親師互動研究一覽表 47 表 3-1-4 親師互動論述系譜分析架構 49 表 3-1-5 親師互動系譜學資料分類表 49 表 3-1-6 家長訪談概況表 57 表 3-2-1 綠樹班生活作習表 73 表 4-1-1 1992-2007 台灣經濟成長率、幼稚園所數及出生人數統計表 89 表 4-2-1 綠樹班注音學習時間表 130 圖 次 圖 3-2-1 綠樹班96 下學期注音符號遊戲本 75 圖 3-2-2 綠樹班閱書手冊早自習(20080324-0502) 75 圖 3-2-3 綠樹班注音書寫早自習(20080505~) 75 圖 3-2-4 綠樹日記畫(20080218-20080328) 76 圖 3-2-5 綠樹日記畫(20080331-20080613) 76 圖 3-2-6 綠樹班週報示例 77 圖 3-2-7 綠樹班觀察週報示例 81 圖 4-2-1 家長權力運作策略示意圖 125 圖 4-3-1 教師權力策略與效果示意圖 138 圖 4-4-1 平安幼稚園親師權力互動網絡圖 156 圖 4-4-2 親師在閱書手冊改版事件上的權力流動 163 附 錄 附錄 1 幼稚園親師互動論述社會脈絡表 180 附錄 2 錄音研究意同意書 182 附錄 3 給綠樹班家長的介紹信 184 附錄 4 研究結束給家長的信 185 附錄 5 綠樹班班親調查單 186

    【參考文獻】
    Bauch, P. A., & Goldring, E. B. (1993). Teacher Work Context and Opportunities for Parent Involvement in High Schools of Choice: A View from the Inside.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University Council for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ED376169).
    Bogdan, R. C., & Biklen, S. K. (1992). Qualitative research for education (2nd ed.). Needham Heights, MA: Allyn and Bacon.
    Bronfenbrenner, U. (1979). The ecology of human development : Experiments by nature and design.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and London, England: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Carabine, J. (2001). Unmarried motherhood 1830–1990 – a genealogical analysis. In M. Wetherall, S. Tylor & S. J. Yates (Eds.), Discourse as data: A guide for analysis. London: Sage.
    Coleman, J. S. (1987). Family and school. Educational researcher, 16(6), 32-38.
    Crozier, G. (1999). Is it a case of "We know when we're nit wanted?" The parents' perspective on parent-teacher roles and relationships. Educational Research, 41(3), 315-328.
    Crozier, G. (2001). Excluded Parents: The Deracialisation of Parental Involvement. Race Ethnicity and Education, 4(4), 329.
    Dreyfus, H. L., & Rabinow, P. (1982). Michel Foucault : Beyond structuralism and Hermeneutics. Sussex: The Harvester Press.
    Fine, M. (1997). (Ap)Parent involvement : Reflections on parents, power and urban public schools. In P. Brown, A. H. Halsey, H. Lauder & A. S. Wells (Eds.), Education : culture, economy, and society (pp. 460-475). Oxford ;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Foucault, M. (1972). The archaeology of knowledge (S. Smith, Trans.). London: Tavistock.
    Foucault, M. (1977a). Dicipine and punish :The birth of the prison. New York: Vintage/Random House.
    Foucault, M. (1977b). Nietzsche, Genealogy, History. In D. F. Bouchard (Ed.), Language, counter-memory, practice (pp. 139-164). New York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Foucault, M. (1978). The histroy of sexuality-- Volume one:An introduction (R. Hurley, Trans.). Harmondsworth: Penguin Books.
    Foucault, M. (1980a). The eye of power. In C. Gordon (Ed.), Power/knowledge (pp. 146-165). Brighton: The harvester press.
    Foucault, M. (1980b). Truth and power. In C. Gordon (Ed.), Power/knowledge ledge: Selected interviews & other writings 1972-1977 (pp. 109-133). New York: Pantheon Books.
    Foucault, M. (1980c). Two lectures. In C. Gordon (Ed.), Power/knowledge (pp. 78-108). Brighton: The harvester press.
    Foucault, M. (1982). The subject and power. In H. L. Dreyfus & P. Rabinow (Eds.), Michel Foucault : Beyond structuralism and hermeneutics (pp. 208-226). Sussex: The Harvester Press.
    Foucault, M. (1988). On power. In L. D. Kritzman (Ed.), Foucault :Polities, philosophy,culture. Interviews and other writings 1977-1984 (pp. 96-109). New York and London: Routledge.
    Graue, M. E., Kroeger, J., & Prager, D. (2001). A Bakhtinian analysis of particular home-school relations. Americam Educational research Journal, 38(3), 467-498.
    Hoover-Dempsey, K. V., & et al. (1995). Parents' Reported Involvement in Students' Homework: Strategies and Practices. Elementary School Journal, 95(5), 435.
    Johnson, G. C., Clarke, S., & Dempster, N. (2005). The discursive (re)construction of parents in school texts. Language and education, 19(5), 380-399.
    Kendall, G., & Wickham, G. (1999). Using Foucault's methods. London: Sage.
    Lareau, A. (1987). Social calss defference fanily-school relationships: The importance of cultural capital. Sociology of Education, 1987(60), 73-85.
    Lareau, A., & Hrvat, E. M. (2001). Moments of social inclusion and exclusion : Rece, class, adn cultural capotal in family-school relationships. In J. H. Ballantine & J. Z. Spade (Eds.), Schools and society--A sociological approach to education (second ed., pp. 277-286). Australia ; Belmont, CA: Wadsworth.
    Lasky, S., & Moore, S. (2000). Closing emotional distance : An analysis of parent-teacher interactions in secondary schools.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y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Educatioal Research Association.
    Lehr, J. B., & Harris, H. W. (1988). At Risk, Low-Achieving Students in the Classroom. Analysis and Action Series(ED298232).
    Levin, M. A. (1987). Parent-teacher collaboration. In D. W. Liningstone (Ed.), Critical pedagogy and cultural power (pp. 269-291). Toronto: Garamond Press
    Lightfoot, D. (2004). "Some parents just don't care" Decoding the meanings of parental involvement in urban schools. Urban Education, 39(1), 91-107.
    Lincoln, Y. S., & Guba, E. G. (1985). Naturalistic inquiry Beverly Hills, Calif.: Sage Publications.
    McHoul, A., & Grace, W. (1993). A Foucault : primerl Discourse, power and the subject. NY: 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
    McNeal, R. B. (1999). Parental involvement as social capital: Differential effectiveness on science achievement, truancy, and dropping out. Social Forces, 78(1), 117-144.
    Miles, M. B., & Huberman, A. M. (1994). Qualitative data analysis : an expended sourcebook (2nd ed.). Nwe York: Sage.
    Nakagawa, K. (2000). Unthreading the ties that bind: Questioning the discourse of parent involvement. Educational Policy, 14(4), 443-472.
    Ng, S. W. (2000). The impact of social class differdfce on parent involvement in school education in Hong Kong. Educational Journal 28(2), 35-62.
    Ramirez, A. Y. F. (2003). Dismay and Disappointment: Parental Involvement of Latino Immigrant Parents. Urban Review, 35(2), 93.
    Vincent, C., & Tomlinson, S. (1997). Home-school relationships : "The swarmin of disciplinary mechanixms"? British Educational Research Journal, 23(3), 361-377.
    Weiss, H., Dirks, J., Friedman, K., Hanley, G., Kreider, H., Levine, E., et al. (1998). A Mixed Method Approach to Understanding Family-School Communication (ED422111).
    Foucault, M. (1992a) 規訓與懲罰--監獄的誕生 (劉北城 、 楊遠嬰譯)。 台北市: 桂冠。
    Foucault, M. (1992b) 瘋癲與文明(劉北成 、 楊遠嬰譯)。 台北市: 桂冠。
    Foucault, M. (2006)  性意識史 ‧第一卷:導論(尚衡譯). 台北市: 桂冠。
    毛高文 (1988) 第六次全國教育會議報告。台北市: 教育部。
    王泰茂 (1998) 原住民學校的親師互動--以玫瑰小學為。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多元文化教育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王連生 (1979) 親職教育。 台北市: 五南。
    台北市教育局 (1985) 台北市七十四學年度公私立幼稚園行政管理評鑑報告。 台北市: 台北市政府教育局。
    台北市政府教育局 (1994) 台北市八十三學年度公私立幼稚園教育評鑑報告。 台北市: 台北市政府教育局。
    台北市政府教育局 (2000) 台北市八十九學年度公私立幼稚園教育評鑑報告。 台北市: 台北市松山區健康國小。
    台北市政府教育局 (2003) 台北市九十二年度幼稚園評鑑報告。 台北市: 台北市政府教育局。
    台灣省政府 (1968) 推行家庭教育辦法。台灣省政府公報,57(冬)(51), 2-3。
    台灣省政府教育廳 (1950) 台灣省各級學校學生家長會設置辦法。 台灣省政府公報,39(夏), 19-20.
    任秀媚 (1986) 幼稚園如何推行親職教育。 國教世紀, 21(11), 12-16。
    江麗莉、鐘梅菁(1997)。幼稚園初任教師困擾問題之研究。新竹師院學報,10,1-22。
    朱姍妮 (2002) 一個幼稚園班級中親師溝通的探討。 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幼兒教育研究所未出板碩士論文。
    何秀珠 (1985) 親職教育與托兒所教育。 國教世紀, 20(7/8), 15-17。
    何瑞珠 (1998) 家長參與子女的教育 :文化資本與社會資本的闡釋。 Education Journal<教育學報>, 26(2), 232-260。
    何慧敏 (2004a) 父母親職能力之培養。收錄於 張鐸嚴, 何慧敏, 陳富美 及 連心瑜 (編), 親職教育(pp. 41-64)。 台北縣: 國立空中大學。
    何慧敏 (2004b) 緒論。收錄於 張鐸嚴, 何慧敏, 陳富美 及 連心瑜 (編), 親職教育(pp. 1-18)。 台北縣: 國立空中大學。
    吳珍梅 (2007) 學校與家庭之互動:幼稚園親師衝突中性別與權力意涵之分析。 發表於 2007 台灣女性學學會暨高師大40 週年校慶學術研討會。
    李猛 (1999) 福柯與權力分析的新嘗試。 社會理論學報, 2(2), 375-413。
    林敏宜 (1998) 親職教育的實施內容。收錄於 邱書璇, 林秀慧, 謝依蓉, 林敏宜 及 車薇 (編), 親職教育(pp. 157-239)。 台北縣: 啟英。
    邱書璇 (1998) 緒論。收錄於 邱書璇, 林秀慧, 謝依蓉, 林敏宜 及 車薇 (編), 親職教育(pp. 1-16)。 台北縣: 啟英。
    姚人多 (2002) 傅柯的工具箱:權力篇。 當代, 175, 70-83。
    洪福財 (2001) 親職教育與家長參與。收錄於 蔡春美, 翁麗芳 及 洪福財 (編), 親子關係與親職教育(pp.145-186)。 臺北市: 心理。
    洪福財 (2004) 社會變遷中的親職教育--從幾項趨勢談起。 國民教育, 44(3), 30-38。
    孫立葳 (2000) 幼兒教師工作壓力之研究。新竹師院學報,13,265-279。
    徐貴蓮 (1994) 台北市幼兒父母對親職教育需求之研究。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未出版碩士論文。
    徐慧晴 (2007) 現場園長與教師觀察幼稚園生態改變與困境。 教育研究月刊, 161(89-103)。
    徐聯恩、彭志琦 (2006) 我國人口結構變化對幼教環境的影響及其因應之道。兒童及少年福利期刊, 10, 123-142。
    高慧芬 (1998) 親職教育內涵。收錄於張斯寧, 高慧芬, 黃倩儀及廖信達 (編), 親職教育與實務(4-01-4-40)。 台北市: 永大書局。
    高慧娟(2006) 緒論。收錄於高慧娟, 張瓊云, 郭洪國雄, 黃娩雯, 廖梅花, 王翠鳳, 蔡淑桂, 梁素霞 及張珮玲 (編), 親職教育(pp. 1-5-1-26)。 台中市: 華格那。
    張孝筠 (2006) 我國少子化效應對幼保生態的影響。 幼教資訊, 197, 21-26。
    張威克 (2001) 身體/知識/權力:論我國學校體育演進的系譜。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未出版博士論文。
    張斯寧 (2001) 幼保人員與親職教育。收錄於高慧芬, 黃倩儀, 張斯寧 及 廖信達 (編), 親職教育與實務 (pp.2-1-2-37)。 台北市: 永大。
    張鐸嚴。 (2004)。 序。收錄於張鐸嚴, 何慧敏, 陳富美 及連心瑜 (編), 親職教育。 台北縣: 國立空中大學。
    教育部 (1993) 台北市、台灣省、高雄市幼稚園評鑑手冊。 台北市: 教育部。
    許美瑞、 簡淑真、 盧素碧、 鍾志從 (1991) 幼兒親職教育問題研究。 家政教育, 15(6), 21-34。
    郭洪國雄, 、 黃婉雯 (2006) 不同家庭結構之親職教育。收錄於高慧娟, 張瓊云, 郭洪國雄, 黃娩雯, 廖梅花, 王翠鳳, 蔡淑桂, 梁素霞 及 張珮玲 (編), 親職教育(pp. 4-1-4-24)。 台中市: 華格那。
    郭靜晃 (2005) 親職教育理論與實務。 台北市: 揚智。
    陳怡如 (2004) 我國國小教育及幼兒教育改革初探--行政干預與市場機制比較觀點。 新竹師院學報, 19, 89-112。
    陳秋蘭 (2006) 新莊市幼托機構教保人員實施親職教育之研究。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未出版碩士論文。
    陳惠珍 (2003) 幼教機構經營的變與不變。 幼教資訊, 157, 2-6。
    陳琦瑋 (2002) 幼教工作者的親職教育知能。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黃迺毓 (1999) 幼教的親職教育。 收錄於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幼教系 (編), 幼兒教育研究的昨日、今日與明日--開創幼教新紀元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pp. 173-206)。 臺北市: 臺北市立師範學院。
    黃瑞琴 (1994) 質的教育研究方法。 台北市: 心理。
    黃德祥 (2004) 親職教育 (二版)。 台北市: 偉華書局。
    黃麗卿 (2001) 以批判觀點探討台灣幼兒教育之生態。 頭城家商學報, 2, 43-53。
    楊巧玲 (2001) 家長參與學校教育的社會學分析:英、美與台灣的教育改革政策之比較。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系教育學刊, 17, 199-217。
    葉郁菁 (2007) 近五年幼兒教育發展趨勢分析--談少子化的衝擊。 幼教資訊, 197,15-25。
    廖梅花 (2006) 親職教育的內容。收錄於 高慧娟, 張瓊云, 郭洪國雄, 黃娩雯, 廖梅花, 王翠鳳, 蔡淑桂, 梁素霞 及 張珮玲(編), 親職教育(pp. 5-1-5-36)。 臺中市: 華格那。
    劉慈惠 (2005) 適性vs.非適性的家長參與--我們從凹凸鏡看家長嗎? 幼教資訊, 179, 14-21。
    蔡春美 (2001) 不同家庭型態的親職教育。收錄於蔡春美, 翁麗芳 及 洪福財 (編), 親子關係與親職教育 (pp. 275-316)。 台北市: 心理。
    蔡淑桂 (2006) 教保人員之親職教育。 收錄於 高慧娟, 張瓊云, 郭洪國雄, 黃娩雯, 廖梅花, 王翠鳳, 蔡淑桂, 梁素霞 及 張珮玲 (編), 親職教育(pp. 7-1-7-32)。 台中市: 華格那。
    蔡曉玲 (1999) 幼兒園中親師互動之探討研究---多元文化下的思考。 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鄭婉妮 (2002) 尋回台灣本土價值的幼兒教育。 幼教資訊, 13, 2-16。
    謝美慧 (2007) 誰的幼兒教育品質?多元觀點的探討。 教育研究月刊, 160, 30-39。
    魏渭堂 (2005) 親職教育。 台北縣: 新文京開發。
    嚴祥鸞 (1996) 參與觀察法. 收錄於胡幼慧 (編), 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 (pp. 195-222)m 台北市: 巨流。
    蘇峰山 (2004) 論述分析導論。 收錄於 林本炫 、 何明修 (編), 質性研究方法及其超越 (pp.201-222)。 嘉義縣: 南華大學社教所。
    蘇愛秋 (1986) 幼稚園‧托兒所親職教育。 台北市: 信誼。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