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邱朝基 |
---|---|
論文名稱: |
婦女參與志願服務經驗之研究~以學校志工為例 |
指導教授: | 李明芬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社會教育學系 Department of Adult and Continuing Education |
論文出版年: | 2008 |
畢業學年度: | 96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68 |
中文關鍵詞: | 婦女志工 、志願服務 、學習歷程 、經驗 |
英文關鍵詞: | female volunteer workers, volunteer service, learning process, experience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296 下載:172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論文摘要
本研究鎖定占學校志工約九成左右的婦女志工為對象,試以「婦女參與志願服務經驗之研究」為主題,以質化研究的「深度訪談」作為資料蒐集的主要方法,針對六位服務超過四年以上的學校婦女志工為對象主軸。探討她們在參與志願服務的經驗歷程,以及如何在多重角色轉換中調適,並了解在服務過程中本身所獲得的成長與改變,除了訪談之外,為得到多角度的資料,本研究還輔以參與觀察與文件分析補強本研究所需的資料。
依上述目的分別歸納出以下結論:
一、 婦女志工的服務參與動機,與個人生活情境因素有密切相關。
二、 婦女志工持續參與的原因來自團體環境及他人正向的回饋。
三、 婦女志工在服務過程中經歷的點滴是豐富且難忘的。
四、 婦女志工自認服務過程的挫折不多,也多能以合理及轉化心境的方式調適。
五、 志工經歷的學習與體會讓女性志工的生命更具主體性。
根據研究結論,提出本論文的五點建議:
一、 對婦女志工的建議
1. 應主動積極參與學校志工服務,促進自我實現。
2. 重視志工個人的進修成長,提升專業服務知能。
二、 對學校機構的建議
1. 學校事前完成需求評估,可有效運作志工人力。
2. 妥善滿足志工參與動機需求,可強化志工持續服務。
3. 學校成員給予志工正向態度,凝聚學校志工向心力。
三、 對社會及志工家庭的建議
1. 社會或志工家庭成員應多給她們一些肯定及鼓勵。
2. 擔任志工可幫助個人成長與改變,進而豐富了整個家庭與工作生命。
四、 對於其他追求生命意義者的建議
1. 每個人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位置、找到屬於自己的生命意義。
2. 人生的選擇很多,需要付出的地方更多,多給自己嘗試的機會。
五、 對未來學術研究的建議
1. 就研究議題方面而言,可擴大領域探究其他不同學校或機構的參與情形,或深入探究學校、教師、志工合作的最佳模式,均為合適的研究議題。
2. 以研究方法方面而言,本研究僅採質性研究法,對於所得的研究結論比較無法完整的推論,質性研究有優點,但也有限制。
3. 以研究對象而言,本研究僅以單一學校志工為樣本,同質性較高,可增加不同性別、規模之學校或跨縣市學校志工,甚至同類型不同服務處所的志工。
關鍵詞:婦女志工、志願服務、學習歷程、經驗
The Study of Female’s Experience of Participating in Volunteer Service
Student: Chao-Chi Chiu Advisor: Professor Ming-Feng, Li
Abstract
This study aims at studying the experiences of the female volunteers who account for approximately 90% of the total volunteers in most elementary schools in Taiwan. In this study, “in-depth interview” was employed to collect research data. The researcher selected six female volunteers who have served in the school for more than four years to explore their experiences in volunteering services. How they adapted themselves to the multiple roles, and what changes they experienced from the voluntary services are the major focus of interviews. In addition to interviews, participant observation and document analysis were also conducted to enrich the research data.
Based on the research findings,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were derived:
1. Female volunteers’ motivations for participating in voluntary service are closely related to their personal life.
2. Positive feedback from the school and other partners is the momentum driving female volunteer workers to continue their participation.
3. The experiences that female volunteer workers gained are multiple and abundant, carrying profound meaning to their growth.
4. Female volunteer workers consider that frustration encountered in the service is minimal and they can usually adapt themselves to the frustration in a rational way.
5. The learning eperiences that femail volunteer workers went through help them to resume their autonomy of life.
According to the research conclusions, suggestions were proposed as follows:
1. Suggestions for female volunteer workers:
(1) They should proactively participate in school volunteer service to achieve self-fulfillment.
(2) They should enhance personal growth and professional service knowledge.
2. Suggestions for schools
(1) It is necessary to conduct an evaluation on the demands of school volunteering and make the best use of available huan resources
(2) Volunteer workers’ motives of continuous participation should be induced through adequate encouragement
(3) The school authority should hold a positive attitude toward volunteer workers to enhance their cohesion.
3. Suggestions for the society and the family of volunteer workers
(1) The society and the family of volunteer workers should offer more positive feedback and encouragement.
(2) Serving as a volunteer worker helps enhance personal growth which can further enrich the entire family and the adults’ work life.
4. Suggestions for those seeking life meaning
(1) Everyone should be confident of seeking a meaning of life and find a suitable position in volunteering service..
(2) One should alow himself/herself more opportunities to contribute to the society.
5. Suggestions for future studies
(1) In terms of the research issues, this research could be further expanded to volunteering participation in several schools, and a model for the cooperation among the school, teachers, and volunteer workers can be derived.
(2) As to research subjects, the sample in this study was composed of volunteer workers in only one school, so the research subjects might have high homogeneity. Volunteer workers of different genders, working at schools of different scales or across various regions or even volunteer workers providing similar services but for different institutions could be included in future studies.
Keywords: female volunteer workers, volunteer service, learning process, experience
參考文獻
中文部份
中華民國社區教育學會(1988)。社區婦女教育。台北市:師大師苑。
內政部(2005)。志願服務法。取自內政部全球志願服務資訊網。2006年11月23日,取自http://vol.moi.gov.tw/rule/law3.htm。
內政部主計處(2001)。國人響應祥和計畫參與志願服務對概況分析。
內政部全球志願服務資訊網(2006)。2007年08月10日,取自http://sowf.moi.gov.tw/stat/year/y04-22.xls。
內政部統計處(2006)公佈臺閩地區志願服務統計分析。2007年08月10日,取自http://www.moi.gov.tw/stat/index.asp。
王文姬(2005)。女性志工意識覺醒與增能 : 以土城國小故事媽媽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王永金等譯(2000)。質化研究與社會工作。Padgett, D. K. (1999)著: Qualitative methodsin social work research: Challenges and rewards.。台北市:洪葉。
王惠元(2000)。公領域中女性傳統家庭角色的影響與再複製~以參與社區發展協會的女性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
王貴瑛(2001)。國民小學家長參與學校事務之個案研究。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王慧姬(1997)。中老年婦女志工生活經驗之探討~以「台大醫院常德會」婦女志工為例。國立台灣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王麗容(1992)。婦女參與志願服務工作模式研究。台北市:台北市政府社會局。
王麗容(1995)。婦女與社會政策。台北市:遠流。
石淑惠(1997)。公共圖書館義工個人特質、參與動機與工作滿意度之研究。淡江大學教育教育資料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宇沙,葉棻譯(1997)。Robert Coles著。服務的呼喚。台北市:大眾心理學叢書。
朱邦賢編譯(2005/10/18)。「退休老公症候群」日本婦女的夢饜。聯合報,國際A14版。
朱美珍、張菁芬、胡愈寧、梁世武(2005)。九十三年國內青年參與志願服務及服務學習現況調查。台北: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
朱浤源(1999)。撰寫博碩士論文實戰手冊。台北市:正中。
朱湘吉(2000)。生涯規劃與發展。台北:國立空中大學。
朱麗蓉(2004)。志願服務法執行之研究—以台南市祥和計劃社會福利類志工隊為例。私立南華大學非營利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江亮演(2001)。日本志願服務的現況與特色。社區發展季刊,93,236-244。
行政院主計處(2002)參與志願服務的最主要動機。2007年05月10日,取自http://www.dgbas.gov.tw/public/Attachment/4112912294171.xls。
行政院主計處(2003)。國民生活指標社會參與領域概況。2007年08月10日,取自http://www.dgbas.gov.tw/
行政院青輔會服務學習資源網,http://service-learning.nyc.gov.tw/,2006。
何淑媛(1998)。雪霸國家公園義務解說員參與解說服務之探討。國立台灣師大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利明坤(2001)。志願服務推動之探討—以台中市志工隊為例。私立東海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吳明烈(2004)。終身學習:理念與實踐。台北市:五南。
吳芝儀、李奉儒譯(1995)。(Michael Quinn Patton)質的評鑑與研究。台北市:桂冠。
吳秋珍(2003)。桃園縣國民小學班級親師協會實施現況之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輔導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吳秋莉(1995)。國民中學義工協調者角色期望與角色健行之研究。國立台灣師大社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吳美慧、吳春勇、吳信賢(1995)。義工制度的理論與實施。台北市:心理。
呂麗絲(1992)。家庭價值觀的重建與父職教育的推廣。社教雙月刊,51,10-13。
李宗派(2005,4月)。各國志願服務推展現況與趨勢。載於中華救助總會舉辦之「激發參與意願推展全民志工會議手冊」(7-40),台北市。
李政恩(2000),宗教性志願事奉與非營利組織研究:以台灣慈濟功德會與韓國純福音教會為例。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李清如(1996)。社區中的性別政治—國家的社區政策與女性的社區參與經驗。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李淑珺譯(2000)。McCurley, Steve & Lynch, Rick 著。志工實務手冊。台北市:張老師。
李慶泰(1999)。「給他們機會,他們會做得很好--推行學校志工制度效能篇」。教師之友。40(5),57-62。
林世清(2003)。高雄市國民小學導護義工工作滿意度與生活品質之研究。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林利俐(2003)。家長參與學校義工組織個案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林秀英(2004)。婦女參與志願服務動機與工作滿足之研究-以花蓮地區祥和計畫志工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林招蓉(2003)。社區志工參與國民小學生命教育課程服務學習經驗之研究--以嘉義市興仁社區發展協會成員為例。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林美和(1990)。我國成人學習需求研究報告。社教雙月刊,38,46-49。
林美和(2006)。成人發展、性別與學習。台北市:五南。
林美珠(1994)。家庭主婦參與志願服務對家庭關係之影響。私立東海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林勝義(2001)。國內志願服務的教育訓練之評鑑。社區發展季刊。9(3), 211-215。
林勝義(2002a)。服務學習指導手冊。台北市:行政院青輔會。
林勝義(2002b)。志願服務倫理。台北市:內政部、中華民國志願服務協會。
林勝義(2006)。志願服務與志工管理:做個快樂的志工及管理者。台北市:五南。
施孋娟(1984)。志願服務人員工作動機與工作滿足之研究。私立東海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洪福財(1996)。如何強化學校家長會的功能。教育資料文摘,216,148-174。
胡幼慧(1996)。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市:巨流。
徐宗國譯(1997)。Strauss&Corbin著。質性研究概論。台北市:巨流。
張月芬(2004)。家庭教育中心志工參與動機、內外控信念與其組織承諾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張其嫺(1992)。台北市示範社區婦女參與社區發展之研究。東海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張春興(1991)。現代心理學。台北:東華。
張英陣(2000)。志願服務倫理。台北市:內政部。
張英陣(2004)。世界主要國家志願服務推展現況與策略之研究。台北市:內政部。
張菁芬(2002)。九十一年國內青年參與志願服務現況調查。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
張德聰(2005)。台灣志願服務之省思與展望,「2005.7.13讓我們學習成為快樂的心靈園丁—志工」講稿。2006年10月11日,取自內政部全球志願服務資訊網:http://vol.moi.gov.tw/rule/law3.htm。
莊明貞、陳怡如(2005)。Corrine Glesne著,質性研究導論。台北市:高等教育。
郭進隆譯(1994)。Senge, P. M.著,第五項修練—學習型組織的藝術與實務,台北:天下文化。
陳玉安(2002)。學校女性義工學習需求評估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市:五南。
陳艾妮(1987)。婦女的社區參與--家庭參與與社會參與再定義。社區發展季刊,37,59-64。
陳志福(1990)。國小實施家長義工制度推展途徑。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陳武雄(2004)。志願服務理念與實務。台北市:揚智。
陳金貴(2001)。志願服務工作的功能與推行。人事月刊,35(1),6-14。
陳冠英(2006)。國小志工家長參與動機、工作滿意度與持續服務意願之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學校行政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
陳彥貝(2002)。國民小學施行親師合作之研究---以一個實施九年一貫課程的二年級班級為例。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陳秋蓉(2001)。國民小學家長參與學校義務工作 的動機和滿意度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陳美琳(2002)。運用志工從事學童認輔工作之調查----以臺北縣市國小為例。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陳泰元(2003)。國人參與志願服務之決定性因素。私立南華大學非營利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陳淑貞(1998)。文化義工生涯規劃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陳惠英(2003)。家庭主婦參與服務學習經驗之研究以高雄市家庭教育志工為例。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陳儀珊(1989)。婦女志願工作者之研究。私立東海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未出版,台中。
曾雪娥(2001)。國小家長參與圖書館志工的圖書資訊素養需求評估之研究。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曾華源(1997)。人群服務組織志願工作者人力運用規劃之探究。社區發展,78,28-34。
曾華源、郭靜晃(2001)。設置地方志工中心可行性之研究。行政院青輔會。
曾華源、曾騰光(2003)。志願服務概論。台北市:揚智。
湖中鴨(1993)。談志願服務人員的參與動機。社會福利月刊,82,頁25-29。
黃永明(1999)。大學生參與少年福利志願服務機構之選擇與工作滿足之研究─以台中縣、市為例。國立暨南國際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黃志弘(2004)。成人參與志願服務工作其人格特質、參與動機與工作滿意度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高雄。
黃曼婷(2001)。家庭主婦志願工作者社會支持、婚姻滿意度、親子關係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黃富順(1998)。學習社會與人力發展。成人教育, 44,8-16。
黃富順主編(2002)。成人學習。台北市:五南。
黃瑞琴(2001)。質的研究方法。台北市:心理。
楊宜真(2004)。「知識管理」應用於「國民小學家長參與學校教育之人力支援」可行作為研究。國立臺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楊國賜(2000)。新世紀家庭教育的展望。成人教育雙月刊,55。
楊淑凌(2006)。女性義工參與學校服務對自我能力培養之影響-以彰化縣某國小為例。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社會科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趙善如(2002)。從平衡觀點探討老年妻子照顧者的生活適應現象。東海大學社會工作學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劉宗馨(1990)。家庭主婦從事志願服務對自我概念的影響。私立東吳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劉建彬 (2003)。國民小學學校義工工作滿意度及持續服務意願之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
劉德勝(1996)。義工人力資源的開發與節流。八十五年度文化機構義工幹部研習會成果報告。台中: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潘中道(1997)。志願服務人力的組織與運作。社區發展季刊,78。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台北市。心理。
潘慧玲(2004)。教育論文格式。台北市:雙葉書廊。
蔡佳雯(2002)。非營利組織中的女性志工--以勵馨社會福利事業基金會為例。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蔡佳螢(2000)。安寧療護志願服務人員參與動機和工作滿足之研究。私立東海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鄧欣怡(2000)。志工在組織中的學習滿意度與工作投入關係之研究-以義務張老師為例。國立中山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賴兩陽(2002)。志願服務的內涵。志願服務基礎訓練教材。台北:內政部。
賴玫凰(2003)。家庭主婦志工參與動機.督導關係與組織承諾之相關研究。東海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謝秀芬(1992)。實驗社區婦女參與志願服務之研究。中華民國社會發展研究訓練中心
鍾任琴(1990)。救國團基層社會團務組織氣氛與義務工作同志工作滿足之相關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蘇信如(1985)。志願服務組織運作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英文部分
Becker, G. S. (1964). Human Capital. New York: 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
Brent,B.O.(2000).Do school really need more volunteers. Educational Policy. 14(4). 494-510
Cnaan, Ram A., Handy ,Femida. & Wadsworth , Margaret.,1996, Defining Who Is a Volunteer :“Conceptual and Empirical Considerations”. Nonprofit and Voluntary Sector Quarterly ,25(3):364-383.
Duckenfield, M. & Wright, J.(1995).Pocket guide to service learning. SC:National Dropout Prevention Center.
Micheal W. Galbraith & Waynne B . James . (2002) . Implications of Social Role Research for Community Colleges .Communi t y College Journal of Research and Practice, 26:521-533.
Pearce, J. (1993). Volunteers: Organizational behaviour of unpaid workers. London: Rout ledge.
Smith, D. H.(1982). Altruism, Volunteers, and volunteeris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