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陳羿潔
Chen, Yi-Chieh
論文名稱: 生命教育融入藝術課程之行動研究─以國小四年級為例
An Action Research of Integrating Life Education into Art Curriculum at Fourth Grade of Elementary School
指導教授: 陳瓊花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美術學系
Department of Fine Arts
論文出版年: 2018
畢業學年度: 106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89
中文關鍵詞: 藝術教育生命教育融入式課程
英文關鍵詞: Art Education, Life Education, Infusion Curriculum
DOI URL: http://doi.org/10.6345/THE.NTNU.DFA.013.2018.A10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01下載:41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之目的,在於發展生命教育融入藝術之課程,主要以藝術教育與生命教育之內涵為基礎,進行課程設計與教育行動實踐。
    本研究採行動研究方法取向,以新北市某國小四年級25名學生為研究對象,進行為期四週八節課之教學活動。藉由學生的學習前後測、學習單、創作作品、訪談稿,以及教師的觀察紀錄、教學省思札記等,進行資料分析,以作為生命教育融入藝術課程之評估與修正,同時理解參與者之學習成果。
    本研究獲致結論如下:
    一、藝術教育全球化和統整化的發展趨勢,以及生命教育的全人教育和美感體驗,成為生命教育融入藝術課程之有力基礎;生命教育的理論基礎、發展及內涵,則有助於形成課程理念。
    二、本課程以校本藝術課程為主體,保留視覺藝術學科的特色,具備十二年國教課綱的生命教育精神,以融入式課程設計模式逐步建構課程,並著重於人與他人、人與環境層面的學習。
    三、融入生命教育的藝術課程,能提升藝術創作、觀察力、創意表現、作品內涵與鑑賞的學習成效;視覺影像的力量及藝術活動,能使學生學會正向思考、關心自然,並讓生命經驗再現、轉化、實踐與拓展;藝術與生命的相輔相成,能增加學生學習興趣及教師專業能力。

    The purpose of the research aims to develop an art curriculum infused with life education. The author tried to comprehend the effects of action research based on the contents of both art and life education, presenting and designing curriculum and realization of education.

    This research adopts action research methods, and the study subjects are 25 students from the elementary school in New Taipei City. The teacher-researcher preceded an 8-classes teaching activity. After the 4-week teaching activity, the teacher-researcher preceded a series of data analysis from students’ learning evaluations, working sheets, creations, interviews, records of classroom observation, and the journals of teaching reflections. Those analyzed data may work as a guideline for the evaluation and revision of the elementary school art curriculum infused with life education. Meanwhile, the author can comprehend the teaching effects on the learners.According to this study, the conclusions are drawn below:

    1.Globalization and consolid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Art education, holistic education and aesthetic experience of Life education have become powerful foundations for integrating life education into art curriculum. The theoretical basis, development and connotation of Life education help to form the concept of curriculum.

    2.This curriculum takes the school-based art curriculum as the main body, preserv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visual art discipline, possesses the life education spirit of the Directions of 12-Year Basic Education Curricula, constructs the curriculum step by step with the infusion curriculum design mode, and focuses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eople and others, people and environment.

    3.Integrating life education into art curriculum can enhance the effectiveness of artistic learning in terms of creation, observation, creative expression, connotation of the work and appreciation. The power of visual images and artistic activities enable students to learn to think positively, to care for nature, and to reproduce, transform, practice and develop the experience of life. Art and life complement each other, can increase students' interest in learning and teachers' professional ability.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5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6 第四節 名詞釋義 8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1 第一節 生命教育的理論基礎 11 第二節 生命教育之發展與內涵 24 第三節 藝術教育與生命教育的關係 31 第四節 生命教育融入式課程設計與相關研究 41 第三章 研究設計 51 第一節 研究方法 51 第二節 研究場域及對象 52 第三節 研究工具 56 第四節 資料處理及分析 61 第五節 研究流程與步驟 64 第四章 課程發展與設計 67 第一節 課程設計緣起 67 第二節 課程設計理念與內容 71 第三節 課程目標 75 第四節 教學原則與策略 79 第五節 教學活動的設計 82 第六節 教學內容及綱要 85 第七節 教學方案 88 第五章 課程行動實踐與成效 101 第一節 教學歷程 101 第二節 學生創作表現 119 第三節 前後測結果比較與分析 127 第四節 協同研究者觀察與回饋 135 第五節 課程實踐成效討論 139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147 第一節 結論 147 第二節 建議 156 參考文獻 160 附錄 166

    一、中文文獻
    江惠瑜(2016)。生命教育繪本融入國小六年級藝術與人文課程教學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吳秀碧(2006)。生命教育理論與教學方案。臺北市:心理。
    何乏筆(2010)。從權力技術到美學修養:關於傅柯理論發展的反思。哲學與文化,37(3),85-102。
    何兆武、李約瑟(譯)(2005)。西方哲學史上冊(原作者:Bertrand, R.)。臺北縣:左岸。
    何福田(2001)。生命教育的由來與重要性。載於何福田(主編),生命教育論叢(頁3-10)。臺北市:心理。
    吳永裕(2001)。生命教育的內涵與基礎概念。載於何福田(主編),生命教育論叢(頁29-38)。臺北市:心理。
    吳庶深、黃麗花(2001)。生命教育概論:實用的教學方案。臺北市:學富文化。
    吳 康(1966)。柏格森哲學。臺北市:商務。
    吳清山、林天祐(2009)。教育小辭書。臺北市:五南。
    吳清華(2009)。國中運動代表隊實施觀功念恩之行動研究—以臺北縣立蘆洲國中男子籃球隊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吳榮鎮(2006)。生命教育推動的現況與展望。載於何福田(主編),生命教育(頁9-21)。臺北市:心理。
    李天命(2008)。存在主義概論。臺北市:臺灣學生書局。
    李祖壽(1979)。行動研究法的教育視導與教育輔導。臺北市:黎明。
    李偉文(2010)。電影裡的生命教育。臺北市:天下雜誌。
    李錫津(2003)。從體驗中有效學習。教師天地,127,4-5。
    林宜樺(2005)。以生命教育為議題的視覺文化教學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
    林幸宜(2005)。生命教育融入國小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的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屏東縣。
    施幸宜(2008)。生命教育課程融入國小藝術與人文領域教學案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市。
    洪詠善(2013)。藝術為本的教師專業發展。臺北市:國家教育研究院。
    紀淑萍(2002)。在國小實施觀功念恩教學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屏東縣。
    孫效智(2000)。生命教育的內涵與哲學基礎。載於林思伶(主編),生命教育的理論與實務(頁1-22)。臺北市:寰宇。
    孫效智(2009)。臺灣生命教育的挑戰與願景。課程與教學季刊,12(3),1-26。
    孫效智(2014)。生命教育融入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之研究。國家教育研究院研究成果報告(編號:102-8-1),未出版。
    高宣揚(2004)。傅科的生存美學:西方思想起點與終結。臺北市:五南。
    崔光宙(2000)。教育美學。臺北市:五南。
    張文娟(2010)。生命教育融入視覺藝術課程對國小一年級學童人際關係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張碧如、孟祥仁(2014)。生命教育的推動與落實。載於張碧如、孟祥仁(主編),生命教育(頁31-59)。臺北市:洪葉。
    教育部(2003)。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8)。國民中小學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15a)。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15b)。教育部生命教育推動方案(103年-106年)。臺北市:教育部。
    莫貽謀(2001)。柏格森的理智與直覺。臺北市:水牛。
    郭俊賢、陳淑惠(譯)(2001)。多元智慧的教與學(原作者:Campbell, L., Campbell, B. & Dickinson, D.)。臺北市:遠流。
    郭瑞榮(2004)。藝術與人文能力指標轉換之前提-以視覺藝術為例。教師天地,130,4-13。
    陳木金(2001)。學校本位的課程統整與主題教學。臺北市:揚智。
    陳永吉(2004)。生命教育融入國民小學社會學習領域教學成效之探討-以台中縣某國小五年級學生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縣。
    陳立言(2004)。生命教育在臺灣之發展概況。哲學與文化31(9),21-46。
    陳志忠(2016)。大學生觀功念恩對幸福感與社會支持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縣。
    陳英豪(2000)。生命教育-今天不做明天會後悔的工作。載於林思伶(主編),生命教育的理論與實務(序)。臺北市:寰宇。
    陳峰津(1982)。布魯納教育思想之研究。臺北:商務。
    陳晞(2010)。生命教育融入國中視覺藝術課程之設計與實施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慈濟大學,花蓮縣。
    陳惠邦(1998)。教育行動研究。臺北:師大書苑。
    陳維真(2006)。生命教育融入國中視覺藝術教育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陳慧娟(1998)。情境學習理論的理論與現實。教育資料與研究,25,47-55。
    陶道毓、陳淑媛(2010)。生命教育在校園。中等教育,61(2),20-33。
    傅佩榮(2011)。一本就通:西方哲學史。臺北市:聯經。
    曾志朗(1999)。生命教育─教改不能遺漏的一環。載於李遠哲(主編),享受生命─生命的教育(頁1-7)。臺北市:聯經。
    閔明我(1976)。簡易哲學。臺北市 :商務。
    黃壬來(2006)。生命與藝術--從生命本質論藝術教育的取向。臺北市:教育部生命教育學習網計畫。
    黃壬來(2002)。藝術與人文教育(上)。臺北市:桂冠。
    黃美華(2010)。朝陽中的禮讚-國小福智教師生命態度與班級經營之個案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黃淑芬(2009)。生命教育融入視覺藝術教學之行動研究-以國小一年級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黃惠秋(2002)。「認識自我」生命教育課程對國中生--生命意義感與自我概念之影響。載於慈濟大學(主編),九十一學年度生命的認知尊重與實踐教學與成果研討會。花蓮縣:慈濟大學。
    黃惠瑜(2011)。國小視覺藝術課程教學與評量之行動研究-以生命教育議題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
    黃雅文(2006)。共有體驗生命教育教學模式。研習資訊,23(4)。台北:國立教育研究院。
    黃德祥(2000)。小學生命教育的內涵與實施。載於林思伶(主編),生命教育的理論與實務(頁241-253)。臺北市:寰宇。
    楊慕慈(2003)。生命教育。臺北市:禾楓書局。
    葉小燕(譯)(2014)。被討厭的勇氣─自我啟發之父「阿德勒」的教導(原作者:岸見一郎、古賀史健)。臺北市:究竟。
    葉重新(2011)。教育心理學。臺北市:心理。
    詹棟樑(2004)。生命教育。臺北市:師大書苑。
    鄔昆如(1991)。哲學概論。臺北市:五南。
    鄔昆如(1999)。宗教與人生。臺北市:五南。
    鄔昆如(主編)(2003)。哲學概論。臺北市 :五南。
    福智文教基金會(2010)。觀功念恩在校園。臺北市:福智之聲。
    劉建基(譯)(2003)。關鍵詞:文化與社會的辭彙(原作者:Williams, R.)。臺北市:巨流。
    蔡明昌、吳瓊洳(2004)。融入式生命教育的課程設計。教育學刊,23,159-182。高雄: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鄧運林(2001)。認識生命教育。載於何福田(主編),生命教育論叢(頁21-27)臺北市:心理。
    鄭汶娸(2011)。一位托兒所教師實施觀功念恩教學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
    黎建球(2000)。生命教育的意義價值及其內容。載於林思伶(主編),生命教育的理論與實務(頁37-48)。臺北市:寰宇。
    蕭新煌、劉維公(2001)。迎接美感社會的來臨—現代社會生活與美感。臺北市: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
    錢永鎮(2000)。中等學校生命教育課程內涵初探。載於林思伶(主編),生命教育理念與實務(頁127-149)。臺北市:寰宇。
    蘇郁雯(2009)。生命教育融入高中「美術」與「藝術生活」課程。輯於九十八年度全國中小學教師生命教育成長營<生命教育議題深究研討文集>,240-278。高雄市:九華。
    蘇郁雯(2014)。生命教育融入高中美術課程之行動研究─生命美學的探尋(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釋日常(1996)。教育是人類升沉的樞紐。臺北市:福智佛教基金會。
    釋法尊(譯)(1988)。菩提道次第廣論(原作者:宗喀巴)。臺北市:福智之聲。

    二、英文文獻
    Arnheim, R. (2004). Art and visual perception: A psychology of the creative eye. London: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Campbell, L. H. (2011). Holistic art education: A transformative approach to teaching art. Art Education, 64(2), 18-24.
    Efland, A. D. (2004). Art education as imaginative cognition. In Eisner, E. W. & Day, M. D. (Eds.), Handbook of research and policy in art education (pp.751-773). NJ: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Feldman, E. B. (1996). Philosophy of art education. NJ: Prentice Hall.
    Freedman, K. (2003). Teaching visual culture: Curriculum, aesthetics and the social Life of Art. New York: Teachers College Press.
    Freedman, K. & Stuhr, P. (2004). Curriculum change for the 21st century: visual culture in art education. In Eisner, E. W., & Day, M. D. (Eds.). Handbook of research and policy in Art Education (pp.815-828). NJ: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Johnson, S.(2006). Holistic art instruction and narrative thinking. Visual Arts Research, 32(1), 35-40.
    Krug, D. H., & Cohen-Evron, N. (2000). Curriculum integration positions and practices in Art Education. Studies in Art Education, 41 (3), 258-275.
    Miller, J. P. (2007). The holistic curriculum second edition. Canada: 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
    Parsons, M. (2004). Art and integrated curriculum. In Eisner, E. W., & Day, M. D. (Eds.). Handbook of research and policy in Art Education (pp.775-794). NJ: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Sturken, M., & Cartwright, L. (2001). Practices of looking: An introduction to visual cultur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