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方淑美 |
---|---|
論文名稱: |
魏晉時期時地介詞之考察——以《三國志》、《世說新語》及《搜神記》三書為中心 |
指導教授: | 楊如雪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
論文出版年: | 2010 |
畢業學年度: | 98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51 |
中文關鍵詞: | 魏晉 、中古漢語 、時間介詞 、處所介詞 、虛化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484 下載:12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與上古漢語和近代漢語相較,中古漢語不論在語音、詞彙還是語法方面,都有相當明顯的區別,特別在語法方面。中古時期是新舊語法形式更迭的交替期,一些漢語介詞史上的重大現象也多是發生在這一時期,除了大量新興介詞的出現外,最重要的就是介賓結構語序的前移趨勢,這一現象持續發展,至元明時期已獲得確定,成為漢語介賓結構語序的基本形式,因此可以說,許多近、現代漢語的語法現象,均導源於中古漢語。而魏晉時代處於中古前期,上承東漢,下啟南北朝,雖僅有百餘年,卻可由此一窺中古時期語法演變的趨勢,進行這一時期的介詞研究,對漢語詞彙史、語法史,以至整個漢語史的研究都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試圖對魏晉時期時地兩類介詞進行全面、系統的考察。第一章首先說明本文的研究動機與意義、研究方法、使用語料以及全文體例,並簡述時間範疇與空間範疇的關係。第二章是對前人研究成果作一綜合評述。第三章則先對介詞的定義進行界定,並兼採前人的研究成果,說明其與連詞,以及動詞之間的區分標準;在這部份並對介詞的分類及語法功能,以及介賓結構的類型都做了說明。第四章即進入對本文主要採用的三項語料:《三國志》、《世說新語》及《搜神記》,進行考察的部份。首先對這三部書中的時地介詞進行全面的描寫,先將時間和處所兩大類分開描述,在每大類介詞中,根據產生時間的不同,又可分為沿襲上古和魏晉新生的兩類。時間介詞按其語法功能的不同,可分為引進動作行為的起始時間,引進動作行為的發生時間,和表示動作行為持續的時間三次類;處所介詞按語法功能的不同,則可細分為表示動作行為的所從、表示動作行為的所在、表示動作行為的所到、表示方向和表示沿途義五次類,筆者力圖透過這些次類的描述,清晰地勾勒出這一歷史時期內時地介詞的面貌。為了梳理在每類語義下,介詞的歷時演變過程,在論述時都會涉及它們在兩漢、先秦以至於上古的使用情形。在本章的最後一節,則對魏晉時地介詞的共時語言特色作出了總結。第五章在第四章的基礎上,對魏晉時地介詞的介賓結構進行了描寫,並兼論介賓結構語序前移的問題。第六章則是結論。
透過對魏晉時期時地兩類介詞進行研究,我們可以發現虛化是一種從詞彙到語法的現象,同時也是一種心理認知的過程,是從一個認知域到另一個認知域的轉變。在語言發展的過程中,虛化現象首先是通過認知得到語言使用者的認同,然後才逐步完成其虛化過程,甚且實現了範疇轉移的目標,這一點在本文第六章第四節,時地介詞範疇轉移的實現中會論及。在進行魏晉時地介詞共時平面的考察時,發覺實詞虛化是有層次性的,主要是表現在虛化的方式上,一般是由某一詞彙意義(通常為動詞),演化出一語法意義,由第一個語法意義再進一步衍生出另一新的語法意義,如此環環相扣,朝著介詞這一大方向轉化,終於形成漢語新的介詞體系。
【參考文獻目錄】
【徵引語料文獻】(以下各類均依書籍著作年代先後排序)
1. 文中凡徵引十三經部份,均使用台北藝文印書館於2001年出版的《十三經注疏》,包括《易經》、《尚書》、《詩經》、《左傳》、《論語》、《孟子》和《禮記》等
2. 國語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8
3. 戰國策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8
4. 莊子 台北:藝文印書館 1983
5. 荀子集解 (清)王先謙集解 北京:中華書局 1996
沈嘯寰、王星賢點校
6. 呂氏春秋校釋 陳奇猷校釋 上海:學林出版社 1984
7. 史記 北京:中華書局 2005
8. 漢書 北京:中華書局 2005
9. 論衡 北京:中華書局 2006
10. 三國志 台北:鼎文書局 1987
11. 新校三國志注 台北:世界書局 1972
12. 世說新語箋疏 余嘉錫箋疏 北京:中華書局 1983年第1版
周祖謨、余淑宜、周士琦整理
13. 唐寫本世說新書 台北:世界書局 1959
14. 新譯世說新語 台北:三民書局 2007
15. 搜神記 胡懷琛標點 商務印書館 1931
16. 搜神記 台北:里仁書局 1981
17. 新譯搜神記 黃鈞注譯 台北:三民書局 1996
陳滿銘校閱
18. 後漢書 北京:中華書局 2005
19. 宋書 北京:中華書局 1974
20. 魏書 (北齊)魏收著 北京:中華書局 1974
21. 南齊書 (梁)蕭子顯著 北京:中華書局 1972
22. 新譯西京雜記 曹海東注譯 台北:三民書局 1995
李振興校閱
23. 洛陽伽藍記校釋 周祖謨校釋 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 2000
24. 幽明錄 (南朝宋)劉義慶著 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 1988
鄭晚晴輯注
25. 異苑 (南朝宋)劉敬叔著 北京:中華書局 1996
范寧校點
26. 齊民要術校釋 繆啟愉校釋 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 1998
27. 水經注 王先謙校 成都:巴蜀書社 1985
28. 文心雕龍校證 王利器校箋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0
29. 顏氏家訓集解 王利器增補 北京:中華書局 1993
30. 出三藏記集 (梁)釋僧佑著 北京:中華書局 1995
31. 先秦兩漢魏晉南北朝詩 逯欽立集校 北京:中華書局 1983
32. 全唐詩(增訂本) 北京:中華書局 1999
網路資料庫:中央研究院 漢籍電子文獻 瀚典全文檢索系統
網址:http://hanji.sinica.edu.tw/index.html
注:凡文中引自瀚典全文檢索系統的例證,均與原著進行核對,書名不再列出。
【參考書籍】
一、 專著
1. 章士釗著,《中等國文典》,上海:商務印書館,1907年
2. 來裕恂著,《漢文典》上冊,北京:商務印書館,1920年
3. 高本漢著,趙元任、羅常培、李方桂譯,《中國音韵學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1940年9月
4. 呂叔湘、朱德熙著,《語法修辭講話》,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1951年
5. 管燮初著,《殷虛甲骨刻辭的語法研究》,中國社會科學院1953年版
6. 張志公著,《漢語語法常識》,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1953年
7. 陳承澤著,《國文法草創》,北京:商務印書館,1957年新版
8. 北京文學古籍刊行社出版,《金瓶梅詞話》,1957年
9. 陳騤、李涂著,王利器校點,《文則、文章精義》,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年
10. 丁聲樹等著,《現代漢語語法講話》,北京:商務印書館,1961年
11. 胡裕樹主編,《現代漢語》,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62年
12. 周法高著,《中國古代語法—構詞編》,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專刊之三十九,1962年8月。
13. 王力著,《漢語史稿》,台北:泰順書局,1970年10月
14. 詹秀惠著,《《世說新語》語法探究》,台北:學生書局,1973年3月初版。
15. 邢福義著,《現代漢語語法知識》,湖北:湖北人民出版社,1980年
16. 管燮初著,《西周金文語法研究》,北京:中國科學院,1981年
17. 楊伯峻著,《古漢語虛詞》,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
18. 楊樹達著,《高等國文法》,北京:商務印書館,1984年
19. 黃生撰,黃承吉合按,包殿淑點校,《字詁義府合按》,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
20. 山東社會科學院語言文學研究所編,程湘清主編,《兩漢漢語研究》,山東:山東教育出版社,1985年
21. 何樂士等編,《古代漢語虛詞通釋》,北京:北京出版社,1985年
22. 王力著,《王力文集》,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85年3月第1版
23. 王力著,《中國現代語法》,北京:商務印書館,1985年6月新1版
24. 楊樹達著,《詞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25. 張靜著,《現代漢語》(修訂本),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6年
26. 史存直著,《漢語語法史綱要》,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86年
27. 太田辰夫著,蔣紹愚、徐昌華譯,《中國語歷史文法》,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7年7月
28. 王力著,《中國語法理論》(上冊),台中:藍燈文化事業公司,1943年初版,1987年9月新版
29. 陳夢家著,《殷墟卜辭綜述》,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出版
30. 王力著,《漢語語法史》,北京:商務印書館,1989年4月第1版
31. 蔣紹愚著,《古漢語詞彙綱要》,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9年
32. 何樂士著,《左傳虛詞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1989年6月第1版
33. 馬建忠著,楊家駱主編叢書,《馬氏文通校注》,台北:世界書局,1989年11月4版
34. 蔡鏡浩著,《魏晉南北朝詞語例釋》,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0年
35. 劉堅、蔣紹愚主編,《近代漢語語法資料匯編》(唐五代卷),北京:商務印書館,1990年
36. 朱歧祥著,《殷墟卜辭句法論稿———對貞卜辭句型變異研究》,台北:學生書局,1990年3月第1版
37. 黃伯榮、廖序東主編,《現代漢語》(增訂三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年
38. 太田辰夫著,江藍生、白維國譯,《漢語史通考》,四川:重慶出版社,1991年5月
39. 呂叔湘著,《文言虛字》,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1年10月第2版
40. 劉堅、蔣紹愚主編的《近代漢語語法資料匯編》(宋代卷),北京:商務印書館,1992年
41. 朱慶之著,《佛典與中古漢語詞彙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2年
42. 程湘清編,《魏晉南北朝漢語研究》,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2年3月第1版
43. 程湘清編,《宋元明漢語研究》,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2年5月第1版
44. 許世瑛著,《中國文法講話》,台北:開明書局,1992年7月21版
45. 柳士鎮著,《魏晉南北朝歷史語法》,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2年8月第1版
46. 楊伯峻、何樂士著,《古漢語語法及其發展》,北京:語文出版社,1992年8月第1版
47. 呂叔湘著,《中國文法要略》,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2年9月第2版
48. 孫錫信著,《漢語歷史語法要略》,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2年12月第1版
49. 上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出版,《漢語大詞典》,1993年
50. 戴浩一、薛鳳生主編,《功能主義與漢語語法》,北京: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1994年第1版
51. 孫良明著,《古代漢語語法變化研究》,北京:語文出版社,1994年2月第1版
52. 梁曉虹著,《佛教詞語的構造與漢語詞彙的發展》,北京: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1994年
53. 邢公畹著,《現代漢語教程》,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1994年
54. 董志翹、蔡鏡浩合著,《中古虛詞語法例釋》,遼寧:吉林教育出版社,1994年
55. 劉景農著,《漢語文言語法》,北京:中華書局,1994年6月
56.(東漢)許慎著,(清)段玉裁注,魯實先正補,《說文解字注》,台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74年初版,1994年11版
57. 馮春田、梁苑、楊淑敏合編,《王力語言學詞典》,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5年
58. 陳霞村編,左秀靈校,《古代漢語虛詞類解》,山西教育出版社授權,台北建宏出版社出版,1995年4月初版一刷。
59. 志村良治著,江藍生、白維國譯,《中國中世語法史研究》,北京:中華書局,1995年9月
60. 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編,《詞類問題考察》, 1996年
61. 吳福祥著,《敦煌變文語法研究》,長沙:岳麓書社,1996年4月第1版
62. 段德森著,《實用古漢語虛詞》,山西:山西教育出版社,1990年9月第2版,1996年8月山西第2次印刷。
63. 蔣紹愚著,《古漢語詞彙綱要》,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
64. 范子燁著,《《世說新語》研究》,哈爾濱:黑龍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
65. 呂叔湘著,《現代漢語八百詞》(增訂本),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年
66. 金昌吉著,《漢語介詞和介詞短語》,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1999年
67.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古代漢語研究室編,《古代漢語虛詞詞典》,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年
68. 黎錦熙著,《新著國語文法》,北京:商務印書館,1924年初版,2000年新版
69. 汪維輝著,《東漢—隋常用詞演變研究》,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
70. 呂冀平著,《漢語語法基礎》,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年
71. 蔣紹愚編,《漢語詞彙語法史論文集》,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年
72. 何樂士編,《古漢語語法研究論文集》,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年
73. 王云路、方一新編,《中古漢語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年7月
74. 周剛著,《連詞與相關問題》,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
75. 陳昌來著,《二十世紀的漢語語法學》,太原:書海出版社,2002年
76. 楊如雪師著,《文法ABC———給你一把解開國文文法教學的鑰匙》(增修版),台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1998年9月初版,2002年2月再版。
77. 張赬著,《漢語介詞詞組詞序的歷史演變》,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2002年5月第1版
78. 趙元任著,《中國話的文法》,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2年增訂版
79. 陳昌來著,《介詞與介引功能》,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12月
80. 馬貝加著,《近代漢語介詞》,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6月第2版。
81. 楊逢彬著,《殷墟甲骨刻辭詞類研究》,北京花城出版社,2003年9月1日第1版
82. 王錦慧著,《「往」、「來」、「去」歷時演變綜論》,台北:里仁書局,2004年2月20日初版。
83. 魏培泉著,《漢魏六朝稱代詞研究》,台北:中央研究院 語言學研究所出版,2004年12月初版。
84. 呂叔湘、朱德熙著,《語法修辭講話》,遼寧:遼寧教育出版社,2005年1月11日
85. 朱慶之編《中古漢語研究》(二),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9月
86. 屈承熹著作,紀宗仁協著,《漢語認知功能語法》,台北:文鶴出版有限公司,2006年8月2刷。
87. 朱德熙著,《語法講義》,香港:商務印書館,1981年初版,2007年2月新版第1次印刷
88. 周生亞著,《《搜神記》語言研究》,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年4月第1版
二、學位論文
1. 張麗麗著,《三國志語法研究》,輔仁大學語言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7年
2. 沈培著,《殷墟甲骨卜辭語序研究》,北京大學博士論文,1991年,台北文津出版社1992年11月第1版
3. 宋寅聖著,《祖堂集虛詞研究》,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博士論文,1996年
4. 朴淑慶著,《講經變文與有關佛經介詞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96年
5. 朴正九著,《漢語介詞研究》,國立清華大學語言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7年
6. 林昭君著,《東漢佛典之介詞研究》,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年
7. 王文杰著,《六祖壇經虛詞研究》,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
8. 徐朝紅著,《求那跋陀羅漢譯佛經介詞研究》,湖南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5年
9. 洪郁絜著,《竺法護生經虛詞研究》,台北市立教育大學中國語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
10. 鍾明榮著,《古今介詞短語前置之比較研究》,南昌大學人文學院中文系碩士研究生學位論文,2007年
三、期刊論文
1. 麥梅翹著,〈《左傳》中介詞“以”的前置賓語〉,《中國語文》, 1983年第5期
2. 呂叔湘著,〈漢語句法的靈活性〉,《中國語文》, 1986年第1期
3. 馬貝加著,〈介詞“沿、往、望、朝”的產生〉,《溫州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7年第1期
4. 解惠全〈談實詞的虛化〉,載於《語言研究論叢》,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1987年第四輯
5. 馬貝加著,〈介詞“按、依、乘、趁”探源〉,《溫州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0年第3期
6. 馬貝加著,〈介詞“照”的產生〉,《溫州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2年第1期
7. 馬貝加著,〈方式介詞“憑、據、隨、論”的產生〉,《溫州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2年第2期
8. 馬貝加著,〈介詞“沿”的產生〉,《語文研究》,1992年第3期
9. 孫朝奮著,〈《虛化論》評介〉,《國外語言學》,1994年第4期。
10. 馬貝加著,〈介詞“緣”的產生及其意義〉,《山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6年第2期
11. 馬貝加著,〈介詞“方”探源〉,《溫州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6年第5期
12. 郭錫良著,〈介詞“于”的起源和發展〉,《中國語文》, 1997年第2期
13. 周小兵著,〈介詞的語法性質與介詞研究的系統方法〉,《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7年第3期
14. 馬貝加著,〈介詞“就”的產生及其意義〉,《語文研究》,1997年第4期
15. 馬貝加著,〈介詞“就”萌生過程中的兩個句法位置〉,《溫州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8年第2期
16. 沈家煊著,〈實詞虛化的機制〉,《當代語言學》, 1998年第3期
17. 沈家煊著,〈轉指與轉喻〉,《當代語言學》, 1999年第1期
18. 馬貝加著,〈介詞“經”的產生與發展〉,《溫州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9年第1期
19. 馬貝加著,〈處所介詞“向”的產生及其發展〉,《語文研究》,1999年第1期
20. 曹小云〈略論中古前期的幾個介詞〉,《淮北煤礦師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年第1期
21. 馬貝加著,〈對象介詞“將”的產生〉,《語言研究》,2000年第4期
22. 柳士鎮著,〈試論中古語法的歷史地位〉,《南京大學學報》2001年第38卷第5期(總143期)
23. 馬貝加、徐曉萍合著,〈時處介詞“從”的產生及其發展〉,《溫州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年第5期
24. 劉忠華著,〈古代漢語介詞與名動語義關係〉,《咸陽師範學院學報》,2002年第6期
25. 吳波著,〈中古漢語新興介詞成因考察〉,《貴洲文史叢刊》,2004年第3期
26. 吳波著,〈中古漢語介賓短語“於/在+處所”句法位置的變化〉,《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7月第4期
27. 姚莉著,〈中古漢語介詞雙音組合的發展〉,《廣西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12月社會科學專輯
28. 楊麗姣著,〈現代漢語介詞功能研究〉,《語言文字應用》第四期,2005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