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陳順昌 CHEN SHUEN-CHANG |
---|---|
論文名稱: |
台灣當代映像―陳順昌水墨人物畫創作研究 Reflection of Modern Taiwan― A Study of Creative Works of Shuen-Chang Chen's Chinese Figure Paintings |
指導教授: |
林昌德
Lin, Chang-De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美術學系 Department of Fine Arts |
論文出版年: | 2007 |
畢業學年度: | 95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61 |
中文關鍵詞: | 台灣當代 、社會問題 、現實主義 、水墨人物畫 |
英文關鍵詞: | modern Taiwan, social problem, realism, Chinese figure painting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348 下載:33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關鍵字:台灣當代、社會問題、現實主義、水墨人物畫。
以「人」為創作的主體,無論是外在世界的忠實描繪或內在心境的真實呈現,均可說是人類情感的表現,且人物畫也是最能直接反應當代真實生活的第一手記錄。本研究從台灣當代社會問題出發,探討現今普遍存在而不太為人重視的社會現象,試圖對問題的觀察與省思,配合古今中外人物畫的分析研究,與繪畫圖像產生關聯,並跨越繪畫領域,以社會學、心理學切入,探究當代社會大眾疏離、盲從、不守法、老病的現象及心理因素,尋求更多元性的理念,輔佐繪畫人物心理狀態之呈現。其下希望透過此觀點來探討並闡明水墨人物畫的創作主題:
第一章 緒論―包括研究動機與目的及研究範圍與方法,研究與創作的關係。
第二章 從哲學、社會學、心理學的學理觀點來分析台灣當代社會中疏離、盲從、不守法、老病的現象及心理因素。
第三章 分析以呈現現實主義的中外人物畫作,並從中學習、思考其創作理念、造形、思維和技巧方法。
第四章 陳述本研究的創作理念,分析相關的畫派理論、畫家理念與造形、技法和媒材的關聯。
第五章 以七件作品做為本次創作的內容說明。主要在於以具象寫實的人物畫,描述當代社會面相,傳達個人對問題及週遭生活的感受。一方面在形式語彙上重新探索其可能性,另一方面則以象徵、批判性的視覺圖像,為當今社會現實生活做一側寫。
第六章 本次創作的總結說明。
This paper is mainly the exploration about the figure paintings on ordinary people engaged in certain aspects of everyday life. The painting of the emotional world of human beings, including the depiction of outside world or the interior world of the mind of ordinary people has been manifested. These figure paintings directly reflect the real life in modern Taiwan.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he unnoticed phenomena of society associated with the social problem in Taiwan. The observation and speculation of these social problems have been discussed as well as the paintings on ordinary people collected either domestically or internationally. How these images of paintings are produced has been manifested from the points of view of sociology and psychology, in order to investigate the factors of social problems such as indifference, assentation, unlawful acts, aging and sickness in modern society. In search of logos of the multiple elements, the psychological states of the ordinary people have been illustrated. This paper is dedicated to the exploration and manifestation of Chinese freehand figure paintings of ordinary people from the above-mentioned perspectives:
Chapter 1: Introduction—including motivation, goal, scope, method and the relation between this research and artistic creation.
Chapter 2: The analysis of Taiwan society in terms of indifference, assentation, unlawful acts, aging and sickness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philosophy, sociology, psychology.
Chapter 3: The analysis of realistic paintings of local or foreign ordinary people and the study and inspection of beliefs behind the artistic creations, compositions and the techniques of drawings.
Chapter 4: The statement of beliefs behind the artistic creations of this research and the analysis of theories of related painting schools, the beliefs of the painters and the associations among composition, techniques and media.
Chapter 5: The exposition of seven paintings depicting the aspects of contemporary society based on the realistic figures on the pictures and conveying the problems confronted and reflections of everyday life. On the one hand, the possibilities have been looked into from the ideological vocabulary. One the other hand, the illustrations of the contemporary everyday life have been reached through symbolic, critical visual images.
Chapter 6: The conclusion of the artistic creations.
本參考文獻係按作者姓氏筆劃排列
一、專書
1. Angelo De Fiore等/宋敬武譯,《巨匠美術週刊53-霍佳斯》,台北:錦繡出版社,1993年。
2. Angelo De Fiore等/林燕譯,《巨匠美術週刊27-狄嘉》,台北:錦繡出版社,1992年。
3. Angelo De Fiore等/馬獸譯,《巨匠美術週刊68-古托索》,台北:錦繡出版社,1993年。
4. Angelo De Fiore等/黃文捷譯,《巨匠美術週刊46-孟克》,台北:錦繡出版社,1993年。
5. Angelo De Fiore等/賈輝豐譯,《巨匠美術週刊20-布勒哲爾》,台北:錦繡出版社,1992年。
6. David O.Sears.Jonathan L.Freedman.L.Anne Peplau/黃安邦譯,《社會心理學》,台北:五南出版社,1991年。
7. H.W.JANSON/曾堉、王寶連譯,《西洋藝術史3―文藝復興藝術》,台北:幼獅文化,1987年。
8. LINDA NOCHLIN/刁筱華譯,《寫實主義》,台北:遠流出版社,1998年。
9. Marie de Hennezel/吳美慧譯,《人道醫療》,台北:張老師文化事業,2005年。
10.Norbert Lynton/楊松鋒譯,《現代藝術的故事》,台北:聯經出版公司,2003年。
11.Sally W. Olds Diane E. Papalia/黃慧真譯,《發展心理學》,台北:桂冠圖書公司,1996年。
12.王秀雄,《觀賞、認知、解釋與評價-美術鑑賞教育的學理與實務》,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1998年。
13.王定理,《中國畫顏色的運用與製作》,台北:藝術家出版社,1993年。
14.王野翔、劉紅沛,《工筆人物畫》,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2002年。
15.朱光潛,《文藝心理學》,台北:漢京文化公司,1984年。
16.朱敬光,《健康心理學》,台北:五南圖書公司,1992年。
17.何懷碩,〈夕陽西風竟何之?〉,收錄於郭繼生所編之《台灣視覺文化》,台北:藝術家出版社,1995年。
18.何懷碩,《苦澀的美感》,台北:大地出版社,1980年。
19.余秋雨,《藝術創作工程》,台北:允晨文化公司,1980年。
20.宋澤萊,《台灣人的自我追尋》,台北:前衛出版社,1988年。
21.李可染,《李可染畫論》,台北:丹青圖書公司,1987年。
22.李渝,《群族意識與卓越風格》,台北:雄獅圖書公司2001年。
23.林仁混,《現代成人病百科》,台北:故鄉出版社,1985年。
24.林再復,《閩南人》,台北:三民書局,1988年。
25.洪文慶,《中國巨匠美術週刊70-李唐》,台北:錦繡出版社,1995年。
26.徐光國,《社會心理學》,台北:五南圖書公司,1996年。
27.徐佳士,《冷眼看媒體世界》,台北:九歌出版社,1997年。
28.徐悲鴻,《徐悲鴻藝術文集上策》,台北:藝術家出版社,1987年。
29.袁金塔,《中西繪畫構圖之比較》,台北:藝風堂出版社,1987年。
30.張大千,〈畫說〉,收錄於黃賓虹等着,《中國書畫論集》,台北:華石書局,1986年。
31.張光福,《中國美術史》,台北:華正書局,1986年。
32.張桐瑀,《你不可不知道的100位中國畫家及其作品》,台北:高談文化事業,2005年。
33.張德水,《台灣政治、種族、地名沿革》,台北:前衛出版社,2002年。
34.梁漱溟,《東西文化及其哲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2003年。
35.郭靜晃,《社會問題與適應》,台北:揚智文化公司,1997年。
36.陳丁山,〈老年人的權益與福利〉,收編於蔡培村主編《老人學習與生涯發展》,高雄:麗文文化公司,1995年。
37.陳秉璋、陳信木,《藝術社會學》,台北:巨流圖書,1993年。
38.陳英德,《海外看大陸藝術》,台北:藝術家出版社,1987年。
39.陳錦芳,《21世紀,台灣!―全球新文藝復興的搖籃―》,台南:復文書局,2000年。
40.傅抱石,《中國的人物畫和山水畫》,台北:華正書局,2002年。
41.傅抱石,《中國繪畫理論》,台北:華正書局,1988年。
42.黃文雄,《台灣人的價值觀》,台北:前衛出版社,2000年。
43.黃寤蘭,《鄭善禧-畫壇老頑童》,台北:時報文化,1998年。
44.黑格爾/朱孟實譯,《美學一》,台北:里仁書局,1981年。
45.楚戈,《視覺生活》,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4年。
46.楊國樞、葉啟政,《台灣的社會問題,1991年版》,台北:巨流圖書公司,1991年。
47.葉至誠,《社會學》,台北:揚智文化公司,1997年。
48.葉啟政,《台灣社會的人文迷思》,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1年。
49.葛路,《中國古代繪畫理論發展史》,台北:丹青出版社,1989年。
50.詹前裕,《中國水墨畫》,台北:藝術圖書公司,1997年。
51.嘉門安雄/呂清夫譯,《西洋美術史》,台北:大陸書局,1986年。
52.劉芳如,《中國人物畫技法》,台北:藝風堂,1988年。
53.劉芳如、葛婉章,《嬰戲圖》,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90年。
54.劉驍純,〈論蔣兆和〉,《蔣兆和》,台北:錦繡文化,1993年。
55.潘公凱,《限制與拓展》,台北:中華文物,1997年。
56.潘襎,《巴比松與寫實主義繪畫》,台北:藝術家出版社,2004年。
57.蔣兆和,《國畫人物寫生的教學問題》,http://www.eastart.net/articles/articles.asp? file=/literature/zgmswx_guohuarwxsdjx.htm&id=6820&type=3。
58.蔡文輝,《社會學》,台北:三民書局,1993年。
59.鄭石岩,《禪語空人心》,台北:遠流出版公司,1987年。
60.黎朗,《大陸名畫家探訪錄》,台北:藝術家出版社,1992年。
61.蕭瓊瑞,《島嶼色彩》,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7年。
62.豐子愷,《豐子愷論藝術》,台北:丹青圖書公司,1988年。
63.龐建國,《都市人的心理》,台北:希代書版公司,1994年。
64.羅青,《什麼是後現代主義》,台北:五四書店,1998年。
65.顧生岳,《浙江人物畫選序》,浙江:西冷印社,1986年。
二、期刊論文
1.丁仁傑,〈認同、進步與超越性:當代台灣人間佛教發展的社會考察〉,《台灣社會研究季刊62》,台北:台灣社會研究雜誌社,2006年。
2.王受之,〈中國大陸藝術現況觀察〉,《藝術家276》,台北:藝術家出版社,1998年。
3.呂蒙,〈時代性、民族性、個性―林風眠的繪畫風格〉,《藝術家173》,台北:藝術家出版社,1989年。
4.宋秉忠,〈大甲媽繞境〉,《今周刊539》,台北:今周文化事業公司,2007,頁104。
5.林振莖,〈台灣水墨人物畫之興起(1990~2005)-以全省美展國畫部門人物畫消長之因素分析為例〉,《台灣藝術67》,台中:國立台灣美術館,2007年。
6.邵大箴撰,〈在全球化思潮衝擊下的當代中國畫〉,收錄於《兩岸當代藝術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2004年。
7.徐仁全,〈只有抗老,沒有養老〉,《遠見雜誌245》,台北:天下遠見出版公司,2006年。
8.袁金塔,〈如何以水墨突顯本土藝術的性格〉,《雄獅美術246》,台北:雄獅圖書公司,1991年。
9.鐘俊雄,〈水墨畫與傳統性〉,《美育75》,台北:國立台灣藝術教育館,199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