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唐子宸
Tang, Zi-Chen
論文名稱: 跆拳道規則修訂對奧運男子第一量級金牌選手技術之影響
Impacts of Taekwondo Rule Amendments on Techniques of the Olympics Champions in the Male First Class Section
指導教授: 闕月清
Keh, Nyit-Chin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體育學系
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15
畢業學年度: 103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24
中文關鍵詞: 跆拳道規則奧運金牌選手技術分析
英文關鍵詞: Taekwondo, rules, the Olympics, champions, the analysis of techniques
DOI URL: https://doi.org/10.6345/NTNU202205278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56下載:6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探討跆拳道規則修訂與2004、2008及2012奧運男子第一量級金牌選手冠亞賽技術分析。方法:以三屆冠軍選手作為研究對象,蒐集國家代表隊資訊小組記錄片與youtube網站影片,進行影帶觀察,記錄攻擊次數及攻擊技術,使用描述性統計、卡方及單因子變異數進行分析,並訪談一位奧運冠軍選手,深入瞭解規則修改對比賽影響的看法。結果:一、規則改變情形分為五點,(一)競賽管理系統從傳統護具改成電子護具;(二)競賽面積與時間縮減;(三)裁判人數增減;(四)得失分規範,允許攻擊方面軀幹及頭部攻擊面積變寬,得分以動作難度高分數高;(五)勝負評分制度增加驟死賽。二、三屆不同冠軍選手的攻擊型態及攻擊技術之攻擊率、得分率及成功率具顯著差異。三、有關技術規則修改分為五點,(一)競賽面積縮減提升攻擊率。(二)攻擊型態頭部三分提升頭部上端攻擊率及得分率。(三)允許攻擊的部位及頭部高分影響,頭部上端及軀幹中端的可攻擊面積增加,成功率相對提升。(四)電子護具攻擊技術由多樣化攻擊模式轉變成單一攻擊模式。(五)傳統護具與電子護具攻擊型態由後腳改為前腳,得分的攻擊技術增加了前踩。四、從訪談資料得知2004以前打法需要大量體力消耗,2008打法要細膩,2012著重側踩及防守技術,以頭部高分影響比賽。結論:一、為了增加比賽公平性及表現性,做了五點規則上的改變。二、三屆選手在攻擊型態及技術有差異。三、經過有關技術規則修改,三屆冠軍呈現不同型態的表現。四、教練與選手需要瞭解規則,洞悉場上變化,才能運用規則於比賽中。建議:強化電子護具技術,規則瞭解,並參考國際賽會的比賽,增加前瞻性,參與裁判講習提升國際視野。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xamine the impacts of taekwondo rule Amendments on Techniques of the Olympics Champions in the Male First Class Section in 2004, 2008, and 2012 Olympics. Methods: The data for analysis were obtained from the documentary presented by the information team of the national representative and that on the YouTube. The number and techniques of attacks were recorded and analyze. Descriptive statistics, Chi-square and MANOVA were conducted to analyze the data. An Olympic champion was interviewed to further understand his viewpoints about the impacts of the rule amendments on the competition. The results showed: 1. Five rule changes were (1) The management system transformed from traditional protectors to electronic ones. (2) The competition arena and time had been reduced. (3) The number of referees had been increased. (4) The regulations of getting points: the attacking areas on the body and the head had been increased and more difficult attacking moves were awarded higher scores. (5) Sudden Death was included into the rating system. 2.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among the three champions’ attacking rates, scoring rates, and successful rates regarding their attacking styles and techniques. 3. Five points of the technical rule amendments were: (1) Limiting competition arena increased attacking rates. (2) Successful head attack scored three points, which increased the head attacking and scoring rate. (3) Higher scores of head attack, and the successful rate had been increased due to wider range of attacking areas (4) The attacking style had changed after the use of electronic protectors. (5) The attacking style switched from back legs to front legs. 4. Results from interview suggested that the competition before 2004 demanded great energy consumption, it required refined techniques in 2008, and the winner of 2012 focused on sidekicks and defensive techniques, Conclusions: Five rule amendments were made to improve the fairness of the game and the performances of the players; Differences were found among the champions’ attacking styles and techniques after the technical rule amendments, thus, they demonstrated different styles of performance; To understand the rules and perceive the changes in the arena would help the coaches and the players apply the rules in the competitions. Several suggestions about Taekwondo rule amendments were made for improving the techniques of the Olympic Championship.

    口試委員與系主任簽字之論文通過簽名表i 論文授權書 ii 中文摘要 iii 英文摘要 iv 謝誌 v 目次 vi 表次 viii 圖次 x 附錄 xi 第壹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4 第三節 研究問題 5 第四節 名詞釋義 5 第五節 研究範圍 6 第六節 研究限制 6 第七節 研究的重要性 7 第貳章 文獻探討 8 第一節 跆拳道的起源與發展 8 第二節 跆拳道的規則修改 15 第三節 跆拳道規則演進影響攻擊之趨勢 19 第四節 跆拳道比賽事後分析 28 第參章 研究方法 32 第一節 研究設計與流程 32 第二節 資料蒐集 34 第三節 研究工具 35 第四節 資料處理 37 第肆章 結果與討論 39 第一節 2004年、2008年及2012年跆拳道競賽規則改變研究結果 39 第二節 三屆奧運男子組第一量級金牌選手攻擊型態、警告與扣分情形 及差異分析結果 44 第三節 三屆奧運男子組第一量級金牌選手攻擊技術情形及差異分析結65 第四節 綜合討論 74 第伍章 結論與建議 86 第一節 結論 86 第二節 建議 91 引用文獻 95 表 次 表1 2000年至2012年臺灣歷屆奧林匹克運動會得牌數表 13 表2 世界跆拳道聯盟會員國數量 14 表3 三屆奧運冠軍信度分析 36 表4 2004年雅典奧運、2008年北京奧運、2012年倫敦奧運規則 43 表5 2004年奧運男子第一量級冠軍選手攻擊型態之攻擊率、得分率 及成功率 45 表6 2008年奧運男子第一量級冠軍選手攻擊型態之攻擊率、得分率 及成功率 48 表7 2012年奧運男子第一量級冠軍選手攻擊型態之攻擊率、得分率 及成功率 51 表8 三屆奧運冠軍選手攻擊型態之主、被動攻擊率卡方考驗及統計 分析表 56 表9 三屆奧運冠軍選手攻擊型態之左、右腳攻擊率卡方考驗及統計 分析表 57 表10 三屆奧運冠軍選手攻擊型態之前、後腳攻擊率卡方考驗及統計 分析表 58 表11 三屆奧運冠軍選手攻擊型態之軀幹、頭部攻擊率卡方考驗及統計 分析表 59 表12 三屆奧運冠軍選手攻擊型態之主、被動得分率統計分析表 60 表13 三屆奧運冠軍選手攻擊型態之左、右腳得分率統計分析表 61 表14 三屆奧運冠軍選手攻擊型態之前、後腳得分率統計分析表 61 表15 三屆奧運冠軍選手攻擊型態之軀幹、頭部得分率統計分析表 62 表16 三屆奧運冠軍選手攻擊型態之主、被動成功率統計分析表 63 表17 三屆奧運冠軍選手攻擊型態之左、右腳成功率統計分析表 64 表18 三屆奧運冠軍選手攻擊型態之前、後腳成功率統計分析表 64 表19 三屆奧運冠軍選手攻擊型態之軀幹、頭部成功率統計分析表 65 表20 2004奧運第一量級冠軍選手比賽攻擊技術之攻擊率、得分率 及成功率分析表 66 表21 2008奧運第一量級冠軍選手比賽攻擊技術之攻擊率、得分率 及成功率分析表 67 表22 2012奧運第一量級冠軍選手比賽攻擊技術之攻擊率、得分率 及成功率分析表 68 表23三屆奧運冠軍選手攻擊技術之攻擊率卡方考驗及統計分析表 70 表24三屆奧運不同冠軍選手在攻擊技術得分率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 摘要表 71 表25三屆奧運冠軍選手攻擊技術之得分統計分析表 72 表26三屆奧運冠軍選手攻擊技術之成功率統計分析表 74 圖 次 圖1 研究流程圖 33 圖2 三屆奧運冠軍選手總攻擊次數 55 附 錄 附錄一 諮詢專家名單 105 附錄二 觀察員名單 106 附錄三 空白比賽記錄表 107 附錄四 2004年奧運男子第一量級跆拳道冠軍賽比賽記錄表 108 附錄五 2008年奧運男子第一量級跆拳道冠軍賽比賽記錄表 109 附錄六 2012年奧運男子第一量級跆拳道冠軍賽比賽記錄表 110 附錄七 空白跆拳道比賽觀察分析表 111 附錄八 2004年奧運男子第一量級冠軍賽影像系統觀察分析表 112 附錄九 2008年奧運男子第一量級冠軍賽影像系統觀察分析表 113 附錄十 2012年奧運男子第一量級冠軍賽影像系統觀察分析表 114 附錄十一 空白訪談同意書 115 附錄十二 訪談同意書 116 附錄十三 訪談大綱 117 附錄十四 訪談逐字稿 118

    引用文獻
    中華民國跆拳道協會(2002)。世界跆拳道聯盟競賽規則編譯。臺北市:中華民國跆拳道協會。
    中華奧林匹克委員會(2012)。2012年倫敦奧運會跆拳道賽競賽技術手冊。取自:
    http://www.tpenoc.net/download/london2012/lc11.pdf [Chinese Olympic Committee, Taiwan, ROC. (2012). 2012 London Olympic taekwondo tournament competition Technical Manual. Retrieved from http://www.tpenoc.net/download/london2012/lc11.pdf]
    中華民國跆拳道協會(2013)。跆拳道競賽規則與解釋說明。臺北市:中華民國跆拳道協會。
    王俊傑、王元聖、徐郁倫(2011)。2008年北京奧運跆拳道選手宋玉麒比賽攻擊整體表現之分析。南榮學報,14,A5-1-12。
    王文科(1996)。教育研究法。臺北市:五南出版社。
    文元載(2001)。體重流失後攝取碳水化合物對基礎代謝、荷爾蒙代謝與動力連絡管制系統之影響(未出版之博士論文)。檀國大學,首爾。
    毛彥明、陳詩欣、徐臺閣(2007)。跆拳道規則修訂對選手比賽的影響。中華體育季刊,21(1),92-99。
    余宗龍(2008)。2008年北京奧運棒球的奪牌利器―情報蒐集小組。運動管理,12,55-60。
    世界跆拳道聯盟(2013)。世界跆拳道聯盟會員國資料統計。取自:http://www.worldtaekwondofederation.net/members-map [World Taekwondo Federation, Korean, KOR, (2013). World Taekwondo Federation Member for States statistic. Retrieved from http://www.worldtaekwondofederation.net/members-map]
    汪茂鈞(1995)。跆拳道。臺北市:政治作戰學校。
    汪茂鈞(2007)。跆拳道運動的起源與發展之探討。龍華科技大學學報,24,32-45。
    李仁德(1996)。體育獎章與運動之成績分析。國民體育季刊,24(4),147-173。
    李少丹(2006)。規則變化與競技備戰。競技體育與奧運備戰重要問題之研究。北京市: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
    李亦芳(2014)。科技與正義-跆拳道護具電子化的演變與權力互動關係(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李勝國(1996)。跆拳道的體能及技術訓練。1996年國際運動訓練科學研討會報告書(頁1-16)。桃園縣:國立體育學院。
    李佳融(2002)。間歇訓練對跆拳道選手踢擊表現的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李奕揚(2008)。2007世界跆拳道錦標賽女子金牌技術分析─吳靜鈺個案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輔仁大學,新北市。
    李後坤(2008)。2006年杜哈亞運跆拳道男子第二量級技術分析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臺北市。
    宋玉麒(2005)。2005東亞運跆拳道比賽三強技術分析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臺北市。
    宋玉麒(2009)。2008 年北京奧運新規則對跆拳道訓練與比賽技術之影響。文化體育學刊,8,9-14。
    周桂名(1996)。跆拳道攻擊動作之反應及動力分析(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
    周桂名(2001)。跆拳道競技中裁判判分差異性之研究。國立臺灣體育學院學報,8,55-64。
    周桂名(2004)。跆拳道新國際規則實施對臺灣跆拳道比賽訓練之影響。臺中市:漢明書局。
    周桂名(2010)。DAE-DO跆拳道電子護具比賽技術分析-以2010年第11屆世界大學跆拳道錦標賽為例。大專跆拳道學刊,2,85-94。
    林建志(2012)。男子跆拳道選手側踢之內收肌群與外展肌群肌力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大學,桃園縣。
    林俊億(2012)。2012年倫敦奧運跆拳道國家級教練對於電子護具訓練模式重點特性分析之探討(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吳燕妮(2007)。女子跆拳道優秀選手比賽之攻擊型態與攻擊技術分析研究:杜哈亞運女子跆拳道蠅量級金牌選手KWON E.K.個案研究。96年度大專體育學術專刊,395 - 403。
    吳燕妮(2012)。優秀女子跆拳道選手比賽技術分析:個案研究。大專體育學刊,14(2),82-90。
    吳燕妮、陳銨漵、許夆池(2014)。跆拳道比賽採用電子護具前、後之技戰術探討。跆拳道學刊,1,59-71。
    胡博綱、秦玉芳、陳銨漵、蘇泰源(2011)。跆拳道比賽新規則攻擊動作技術分析之研究。運動研究,2,12-20。
    政治作戰學校體育系(1983)。跆拳道。臺北市:政治作戰學校教育處。
    洪佳君( 2001)。2000年雪梨奧運女子跆拳道49公斤以下級比賽之技戰術分析與探討(未出版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臺北市。
    洪俊安、石濠誠、周桂名、河龍成(2006)。第二屆總統盃跆拳道錦標賽-新規則驟死戰分析研究。競技運動,8(2),6-15。
    洪榮聰(2008)。跆拳道技擊競賽不同攻擊動作與得分之公平性研究。運動與休閒遊憩研究,3(1),169-185 。
    洪詩涵、蔡明志(2014)。2012年倫敦奧運會跆拳道女子組49Kg級金牌選手比賽技術分析。跆拳道學刊,1 ,15-30 。
    馬鈺龍(2005,3月15日)。下月世界跆拳道賽新規實施。民生報,B4。
    馬鈺龍(2005,4月19日)。吳志偉鬥志高男雛量級摘金。民生報,B4。
    馬鈺龍(1990,12月03日)。國際跆總研擬新制計分法:鼓勵高得分、高難度。民生報,第32版。
    陳楷(2012)。電子護具 改變跆拳道世界權力分配。中廣新聞網。取自https://tw.news.yahoo.com
    邱共鉦(2005)。2004年奧運會跆拳道金牌選手技術分析-朱木炎個案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
    邱共鉦、蔡明志(2006)。2006年卡達亞運跆拳道培訓隊專項體能訓練計畫。運動教練科學,7,97-108。
    邱共鉦、蔡明志、陳淑貞、吳燕妮(2007)。95年全中運高中男子組跆拳道比賽各量級金牌選手技術分析之研究。輔仁大學體育學刊,6,189-198。
    邱共鉦、陳淑貞、孟範武、相子元(2005)。2004年荷蘭公開賽男子組54-58公斤級金牌選手腳部得分技術分析―朱木炎選手之個案研究。94年度大專體育學術專刊483-495。
    邱共鉦、蔡明志、相子元(2004)。92年全國運動會跆拳道比賽男子蠅量級金牌選手技術分析:朱木炎選手之個案研究。2004年運動訓練學國際論壇專刊(頁107-122)。臺南市:長榮大學。
    周桂名、邱盟仁(2009)。跆拳道攻擊得分動作及區域之研究:以2008年總統盃跆拳道錦標賽女子組冠亞軍賽為例。運動教練科學,15,11-21。
    柯玉貞(2000)。跆拳道後旋踢之運動學分析(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柯易智(2014)。跆拳道電子護具規則實施對奧運選手攻擊型態影響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范巧雯(2008)。2007年世界大學運動會女子跆拳道中華隊與韓國隊比賽技術分析(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
    徐臺閣(2005)。再創奧運巔峰。國民體育季刊,34(4),21-25。
    洪谷松(2005)。認識跆拳道及淺談歷史演進。競技運動,7,64-70。
    洪俊安、石濠誠、周桂名、河龍成(2006)。第二屆總統盃跆拳道錦標賽-新規則驟死戰分析研究。競技運動,8(2),6-15。
    唐子騏(2008)。跆拳道競賽規則修訂對裁判的影響。臺中教育大學體育學系系刊,3,67-69。
    高誼、陳立人(1998)。跟專家練跆拳道。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
    高銘鍵(2009)。2009年香港東亞運男子跆拳道金牌選手比賽技術分析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大學,桃園縣。
    高銘鍵、吳燕妮(2010)。跆拳道比賽技術分析―以2009年香港東亞運男子金牌選手為例。大專跆拳道學刊,2,75-84。
    高霈詠(2009)。北京奧運女子跆拳道49公斤級技術分析(未出版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臺北市。
    高霈詠、施靖桓、周玉、宋玉麒(2009)。2008北京奧運新規則對跆拳道訓練與比賽技術之影響。文化體育學刊,8,9-13。
    許芷菱(2007)。2006 杜哈亞運女子跆拳道金牌選手比賽技術分析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
    許夆池(2001)。世界跆拳道錦標賽中韓女子選手比賽主動攻擊被動攻擊及得分動作型態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莊明貞、陳怡如(合釋)(2006)。質性研究導論。臺北市:高等教育。
    (Glesne, C ., 1999)
    陳志文、秦玉芳、相子元(2004)。跆拳道新規則對上端攻擊動作之得分與違規形態之研究。大專體育學刊,6,149-162。
    陳建平(2009)。世界跆拳道聯盟競賽規則與解釋說明。臺北市:中華民國跆拳道協會。
    陳俊忠(2004)。運動競技科技與運動成績。科學月刊,35(37),528-534。
    陳淑貞(2007)。跆拳道對打比賽攻擊技術型態之研究-以2006年全國中等學校運動會高中女子組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體育學院,臺中市。
    陳淑貞、王朝仁、邱共鉦、陳文進(2007)。2006年全國中等學校高女組跆拳道對打競賽之攻擊技術、型態與得分率之分析研究。淡江體育,10,135-144。
    陳進福(2009)。2008年北京奧運跆拳道選手動作技術分析-以男子第二量級宋玉麒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輔仁大學,新北市。
    曾敬翔(2012)。2010年亞錦賽與亞運會女子跆拳道金牌吳靜鈺選手比賽技術分析(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大學,桃園縣。
    張家豪(2010)。2009 跆拳道新規則改變與電子計分系統使用對比賽攻擊內容之分析探討(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
    陳雅琦(2014)。跆拳道女子組前三量級技戰術分析-以102年全國運動會比賽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陳銨漵、邱共鉦(2008)。跆拳道競賽規則修訂對我國選手比賽成績影響之探討。大專體育,97,115-120。
    張榮三、蔡明志、湯惠婷(2004)。2002年跆拳道新競賽規則實施後比賽與訓練趨勢分析探討。大專跆拳道學刊,1,105-112。
    張榮三、葷佳璋、洪榮聰(2006)。跆拳道使用電子感應護具的重要性與設計原理之探討。國立體育學院論叢,16(6),9-17。
    崔泓熙(1988)。跆拳道百科全書。韓國:文智出版社。
    黃志雄(2001)。2000年雪梨奧運男子跆拳道第一量級之技戰術分析(未出版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臺北市。
    黃秀蘭(2003)。最新國際跆拳道規則(2001年10月)公佈修改內容之分析。中華民國大專院校九十二年度體育學術研討會(頁238–244),臺北市:臺灣師範大學。
    黃秀蘭(2004)。我國跆拳道選手上端攻擊得分數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體育學院,臺中市。
    黃明祥、周桂名、洪俊安、石濠誠(2006)。跆拳道驟死戰局攻擊策略分析研究。運動教育科學,7,117-127。
    黃慶豐(2005)。2004雅典奧運男子組第一量級跆拳道之技戰術分析(未出版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臺北市。
    湯惠婷(2001)。跆拳道-後踢(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大學,桃園縣。
    葉長樟、李元宏(2013)。跆拳道運動傷害之探討與傷害處理。嘉大體育健康休閒期刊,12,123-129。
    廖俊強、許吉越(2006)。柔道比賽規則的改變對訓練影響之探討。大專體育,83,24-30。
    廖家興(2008)。2006年杜哈亞運跆拳道男子組第六量級比賽技戰術分析(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體育大學運動,桃園縣。
    蔡友文(2008)。97年全中運國女組跆拳道前三量級技戰術分析(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蔡友文、闕月清、張家銘(2009)。97 年全中運國女組跆拳道前三量級技戰術分析。體育學報,42(1),39-54。
    蔡明志(2004)。2004年雅典奧運跆拳道第一量級金牌運動員比賽技術分析研究。臺北縣:輔仁大學出版社。
    蔡明志、陳靜玲、陳麒文(2002)。2000年雪梨奧運我國男子跆拳道銅牌黃志雄選手比賽攻擊型態分析。2002年國際運動訓練科學研討會,桃園縣:國立體育學院。
    蔡明志、邱共鉦(2004)。跆拳道協會經營策略與奧運奪金團隊成功運作模式。國民體育季刊,143,21-27。
    蔡明志、張榮三、邱共鉦(2004)。雅典奧運賽前臺灣男子跆拳道第一量級選手與主要假想對手技術分析研究。2004年運動訓練學國際論壇專刊,122-137。
    蔡明志、邱共鉦、宋景宏、張榮三(2004)。雅典奧運男子跆拳道第一與第二量級精英選手測試賽技術分析比較。大專跆拳道學刊,1,1-14。
    蔡明志、張雅棻(2004)。2003年德國男子第16屆世界跆拳道錦標賽蠅量級金牌選手比賽型態與技術運用分析―朱木炎個案研究。自然與人文教育科學全人教育研討會。新北市:輔仁大學。
    蔡明志、邱共鉦、藍碧玉、吳惠櫻(2007)。探討跆拳道運動肌力與體能之訓練及檢測--以杜哈亞運跆拳道培訓隊為例。輔仁大學體育學刊,6,199-208。
    蔡明志、邱共鉦(2009)。2008年北京奧運會跆拳道優秀選手比賽技術分析―以女子49公斤級金牌吳選手靜鈺為例。輔仁大學第二屆全人教育學術研討會(頁231-248)。新北市:輔仁大學。
    蔡葉榮(1998)。跆拳道下壓踢動作之生物力學分析(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臺北市。
    邱共鉦(2005)。2004年奧運會跆拳道金牌選手技術分析─朱木炎個案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
    邱共鉦、蔡明志、吳燕妮(2008)。伊朗跆拳道選手Behzad Khodadad Kanjobeh個案研究。輔仁大學體育學刊,7,122-136。
    錢紀明(1999)。跆拳道裁判法。學校體育,5,33。
    楊家維(2013)。優秀跆拳道選手技術分析研究-以2010年世界青少年女子組羽量級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體育學院,臺北市。
    楊淑君(2010)。臺灣跆拳道運動發展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大學,桃園縣。
    彭鈞渝、劉昭晴(2003)。2002年跆拳道規則修訂與發展之探討。大專體育,69,142-146。
    鄭大為、魏香明(2007)。跆拳道技擊競賽規則的改變對競賽及訓練的影響。大專體育,93,39-44。
    鄭大為、魏香明(2009)。跆拳道技擊競賽採用電子護具計分對其競技思維的影響。大專體育,101,122-130。
    鄭嘉慶(2014)。跆拳道優勝男選手比賽技術分析(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大學,桃園縣。
    劉小嫻、熊漢琳(2013)。2012年倫敦奧運跆拳道女子組57公斤級之技術分析曾櫟騁選手vs.金牌選手。嘉大體育健康休閒期刊,22(2),128-139。
    劉小嫻、王元聖、熊漢琳(2014)。2013年優秀女子跆拳道冠軍賽攻擊動作技術之研究。嘉大體育健康休閒期刊,13,149 - 160。
    劉志成(2010)。跆拳道的起源與發展。赤峰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6(6),66-67。
    劉玉峰(2001,4月3日)。七月新規則將上路、多角度攻擊才吃香。自由時報,15 版。
    劉宏偉、關鐵雲(2001)。跆拳道。臺北市:國家出版社。
    劉昭晴、相子元(1997)。跆拳道比賽男、女得分動作之成績分析。中華體育季刊,11(1),89-95。
    劉慶文(2012)。電子護具對跆拳道踢擊技術及奪牌影響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體育學院,臺北市。
    劉聰達(2012)。2012年倫敦奧運跆拳道世界區資格賽女子組49公斤級前三名技術分析(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運動技術研究所,桃園縣。
    鄧竹庭(2014)。巧合是故意的安排:跆拳道對打中假動作誘敵與被動攻擊時間差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賴綉雯(2007)。96年世界盃跆拳道國手選拔之驟死賽探討。2007年運動教育國際學術研討會(頁30-34)。臺北市:臺北體院。
    鍾宜真、周桂名(2007)。2006 年跆拳道新規則實施後女子組比賽得分分析研究。運動教練科學,9,175-185。
    豫人譯(1995)。跆拳道發展史。奧林匹克季刊,31,57-59。
    薛肇璿(2012)。跆拳道比賽技術分析-以2010維哥世界大學跆拳道錦標賽58kg級金牌選手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大學,桃園縣。
    蕭婉恬(2010)。2009世界盃跆拳道賽女子62 公斤級韓國選手林秀貞技術分析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大學,桃園縣。
    蕭景琪、湯文慈(2009)。跆拳道近期競賽攻擊特徵與踢擊技術動作之探討。中華體育季刊,23(4),68-76。
    魏香明(2003)。臺灣優秀跆拳道運動員競技能力結構暨專項訓練手段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北京體育大學,北京市。
    羅月英(2000)。柔軟度對於女子跆拳道選手上端旋踢及下壓踢踢擊動作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
    2008年北京奧運官網。2014年12月06日,取自
    http://match.2008.sina.com.cn/bj2008/country_medal.php?c=156
    Kim, Y. I. (1988). A study on frequency of kick technique and Points in Taekwondo Games-Focused on Women Players. (Unpublished Thesis). Dong Guk University, Seoul, Korea.
    World Taekwondo Federation. (2003). World Taekwondo federation competition rules & interpretation. Puebla, GA: WTF.
    World Taekwondo Federation. (2005). World Taekwondo federation competition rules & interpretation. Puebla, GA: WTF.
    World Taekwondo Federation. (2010). World Taekwondo federation competition rules & interpretation. Puebla, GA: WTF.
    World Taekwondo Federation. 2014). World Taekwondo federation competition rules & interpretation。Puebla, GA: WTF.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