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關鍵詞:李石樵、社會寫實繪畫、台灣民族意識、殖民、再殖民、認同的困境、「祖國意識」、戰後初期、二二八事件、大屠殺、〔唱歌的小孩〕、〔市場口〕。
本文以藝術社會學和圖像學的原理,深入探討李石樵的社會寫實繪畫〔唱歌的小孩〕與〔市場口〕。李石樵學畫的歷程中,先接觸日本殖民當局積極提倡的地方色彩,復受到陳植棋與台灣民族運動的影響,內在潛藏的台灣民族意識滋長抬頭。太平洋戰爭爆發,當局推動相關的美術活動,台籍畫家因應政策而創作具時局色的作品。李石樵〔唱歌的小孩〕除了表達時局無論如何緊迫,直到最後也必須保持喜悅與希望的精神,也呈現殖民地的台灣人在國家文化的認同上,所面臨的現實困境。大戰結束,台灣人一度狂歡「回歸祖國」,期待能建設美麗的新家園。不料面對的猶如日治時代「總督府制」的再殖民統治,生活陷入更加不堪的悲慘境地,終於導致二二八事件的爆發蔓延,但國府即刻派兵前來進行大屠殺與逮捕的恐怖行動。經過二二八風暴的洗禮之後,台灣人的「祖國」之夢想終於破滅,戰後初期盛行一時的S.S.漫畫集團同人與首屆省展的社會寫實繪畫,也因而消失於歷史的舞台。首屆省展李石樵推出的〔市場口〕是以太平町永樂市場為題材,描繪上海派的女子—有餘裕的內地人,對照四周貧窮的本地人,展演出戰後二二八事件爆發之前,台灣遭到「祖國」歧視剝削的實景。畫面中左側牽鐵馬的現代女性正面迎向中央焦點的上海派女子,象徵現代化、充滿自信的台籍菁英,抗拒「祖國—中國」的再殖民統治。
主要參考文獻
壹、中文書目
(一) 專書論著
1. 干國勳等著,《藍衣社 復興社 力行社》,台北:傳記文學,1984.11.30。
2. 王育德,《臺灣苦悶的歷史》,台北:自立晚報,1993.9,1版2刷。
3. 王秀雄,《日本美術史下冊》,國立歷史博物館,2000.11。
4. 王秀雄,《台灣美術發展史論》,國立歷史博物館,1995.6。
5. 王秀雄,《觀賞、認知、解事與評價──美術鑑賞教育的學理與實務》,國立歷史博物館,1998.3。
6. 王昶雄,《阮若打開心內的門窗》,台北:草根,1996.3。
7. 王雅倫,《法國珍藏早期台灣影像:攝影與歷史的對話》,台北:雄師,2000.3,2版1刷。
8. 王曉波,《臺灣的殖民地傷痕新編》,台北:海峽,2002.8。
9. 王曉波編,《二二八真相》,台北:海峽,2003.4,初版2刷。
10. 史明,《台灣人四百年史》,San Jose,蓬萊文化公司,1980.9。
11. 白雪蘭,《李石樵繪畫研究》,台北市立美術館,1989.6.30。
12. 江文瑜,《山地門之女──台灣第一位女畫家陳進和她的女弟子》,台北:聯合文學,2001.5.5,初版2刷。
13. 朱昭陽口述‧吳君瑩紀錄‧林忠勝撰述,《朱昭陽回憶錄》,台北:前衛,1997.5,台灣版4刷。
14. 呂訴上,《台灣電影戲劇史》,台北:銀華,1991.9,再版。
15. 巫永福,《風雨中的長青樹》,台中:中央書局,1986.12,頁82-83。
16. 巫永福,《我的風霜歲月──巫永福回憶錄》,台北:望春風,2003.9。
17. 李方晨,《中國通史(下)》,三民書局,1981.12,4版。
18. 李純青,《望鄉》,台北:人間,1993.11。
19. 李敖編著,《二二八研究續集》,台北:李敖出版社,1989.2.28。
20. 李欽賢,《日本美術的近代光譜》,雄師圖書,1993.8。
21. 李欽賢,《永遠的淡水白樓:海海人生──張萬傳》,臺北縣政府文化局,2002.10。
22. 李欽賢,《台灣美術歷程》,自立晚報文化出版部,1992.6。
23. 李欽賢,《高彩‧智性‧李石樵》,台北:雄師,2000.1,2版1刷。
24. 李園會,《日據時期臺灣師範教育制度》,國立編譯館,1997.10。
25. 李筱峰,《台灣史100件大事(上、下)》,台北:玉山社,1999.10。
26. 李筱峰,《台灣近現代史論集》,台北:玉山社,2007.10。
27. 李筱峰,《台灣戰後初期的民意代表》,台北:自立晚報,1993.3,修訂版。
28. 李筱峰,《解讀二二八》,台北:玉山社,2000.3,初版6刷。
29. 李筱峰、劉峰松,《台灣歷史閱覽》,台北:自立晚報,1994.4。
30. 吳文星,《日據時期臺灣社會領導階層之研究》,台北:正中書局,1995.4,初版3刷。
31. 吳新榮著‧張良澤總編,《吳新榮日記全集2(1938)》,國立台灣文學館,2007.11。
32. 吳新榮,《震瀛隨想錄》,台南:琑琅山房,1978.3.27,重版。
33. 吳濁流,《台灣連翹》,台北:前衛,1993.3.15,台灣版9刷。
34. 吳濁流,《無花果》,台北:前衛,1996.3,初版9刷。
35. 何義麟,《跨越國境線──近代台灣去殖民化之歷程》,台北:稻鄉,2006.1。
36. 林木順編,《台灣二月革命》,台北:前衛,1997.7,初版6刷。
37. 林宜靜,《臺灣人物畫:悲情的溫馨的百年臺胞形象》,五南文化廣場,2006.4。
38. 林莊生,《懷樹又懷人──我的父親莊垂勝、他的朋友及那個時代》,台北:自立晚報,1992.8。
39. 林柏維,《台灣文化協會滄桑》,台北:臺原,1998.1,1版2刷。
40. 林惺嶽,《台灣美術風雲40年》,台北:自立晚報,1993.1,1版4刷。
41. 林照真,《覆面部隊──日本白團在台祕史》,台北:時報,1996.7.20。
42. 林德龍輯註,《二二八官方機密史料》,台北:自立晚報,1992.2。
43. 林繼文,《日本據台末期(l930-l945)戰爭動員體係之研究》,台北:稻鄉,1996.3。
44. 周夢江、王思翔著‧葉芸芸編,《台灣舊事》,台北:時報,1995.4.10。
45. 施懿琳等著,《台灣文學百年顯影》,台北:玉山社,2003.10。
46. 胡慧玲,《島嶼愛戀》,台北:玉山社,2007.6,POD版2刷。
47. 胡慧玲、林世煜採訪記錄,《白色封印》,國家人權紀念館籌備處,2004.11,初版2刷。
48. 洪德麟,《台灣漫畫風城五十年》,新竹市立文化中心,1999.8。
49. 洪德麟,《臺灣漫畫閱覽》,台北:玉山社,2003.3。
50. 施並錫,《畫布之外》,台北:前衛,2003.3。
51. 查忻,《旭日旗下的十字架:1930年代以降日本軍國主主義興起下的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學校》,台北:稻鄉,2007.3。
52. 段承璞主編,《台灣戰後經濟》,台北:人間,2003.10。
53. 秦孝儀、張瑞成編輯,《台籍志士在祖國的復臺努力》;《光復臺灣之籌劃與受降接收》;《抗戰時期收復臺灣之重要言論》;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檔史委員會,1990.6.30。
54. 孫家麒,《蔣經國建立台灣特務系統秘辛》,私家出版,1961.11
55. 奚靜之,《俄羅斯蘇聯美術史》,台北:藝術家,l990.l0.9。
56. 倪再沁著,《台灣美術的人文觀察》,台北:雄獅,1995.4。
57. 梁華璜,《臺灣總督府的「對岸」政策研究:日據時代台閩關係史》,稻鄉,2005.10,初版2刷。
58. 許玉燕口述‧廖瑾瑗撰述,《永遠的藝術對話者──許玉燕》,台北縣政府,2002.10。
59. 許雪姬編著‧許雪姬、王美雪紀錄,《中縣口述歷史第五輯──霧峰林家相關人物訪談記錄(頂厝篇)》,台中縣立文化中心,1998.6。
60. 許雪姬等訪問記錄,《高雄市二二八相關人物訪問紀錄(中)》,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5.2。
61. 許雪姬等註解,《灌園先生日記(四)1931年》,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2001.12。
62. 許雪姬等註解,《灌園先生日記》十二(1940)至十四(1942),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2006.6。
63. 莊嘉農,《憤怒的台灣》,台北:前衛,1990.3.1,台灣初版1刷。
64. 張恒豪編,《呂赫若集》,台北:前衛,1991.2.1。
65. 張玉法,《中國現代史(下)》,東華書局,1990.10,9版2刷。
66. 張正昌,《林獻堂與台灣民族運動》,作者自印,1981.6。
67. 張良澤,《四十五自述──我的文學歷程》,台北:前衛,1989.2.15,台灣版第2刷。
68. 張良澤主編,《吳新榮全集卷6、7──吳新榮日記(戰前、戰後)》,台北:遠景,1981.10。
69. 張炎憲、高淑媛,《鹿窟事件調查研究》,台北縣立文化中心,1998.6。
70. 張炎憲等採訪記錄,《嘉義驛前二二八》,財團法人吳三連臺灣史料基金會,2006.3,1版4刷。
71. 張炎憲、胡慧玲、曾秋美採訪記錄,《台灣獨立運動的先聲:台灣共和國》,財團法人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2000.4,1版2刷。
72. 張超英口述‧陳柔縉執筆,《宮前町九十番地》,台北:時報,2007.5.1,初版11刷。
73. 張德水,《激動!台灣的歷史──台灣人的自國認識》,台北:前衛,1992.8。
74. 陸蓉之,《後現代的藝術現象》,台北:藝衛家,1990.5。
75. 陸雅青,《藝術治療》,台北:心理,1997.4,初版4刷。
76. 陳少廷,《台灣新文學運動簡史》,台北:聯經,1981.11,3版。
77. 陳永興,《拯救台灣人的心靈》,台北:前衛,1988.6.15。
78. 陳芳明,《二二八事件學術論文集》,台北:前衛,1998.4.30,臺灣初版8刷。
79. 陳芳明,《左翼台灣──殖民地文學運動史論》,台北:麥田,1998.10.1。
80. 陳芳明編,《台灣戰後史資料選──二二八事件專號》,自立晚報,1991.3。
81. 陳芳明,《殖民地台灣─左翼政治運動史論》,台北:麥田,1998.10.1。
82. 陳俐甫編著,《禁忌‧原罪‧悲劇──新生代看二二八事件》,台北:稻鄉,2000.6,1版2刷。
83. 陳紹馨,《台灣的人口變遷與社會變遷》,台北:聯經,1997.9,初版5刷。
84. 陳逸松口述‧吳君瑩紀錄‧林忠勝撰述,《陳逸松回憶錄》,台北:前衛,1997.11.30,修訂版2刷。
85. 陳碧奎口述‧林慧姃整理‧張良澤校閱,《赤手空拳──一個「少年工」的故事》,台北:前衛,1998.11。
86. 陳銘城、施正鋒主編,《台灣獨立建國聯盟的故事》,台北:前衛,2000.2.28。
87. 陳銘城,《海外台獨運動四十年》,台北:自立晚報,1992.11。
88. 陳翠蓮,《派系鬥爭與權謀政治──二二八悲劇的另一面》,台北:時報,1995.5.10,初版2刷。
89. 馬振犢、戚如高,《蔣介石與希特勒──民國時期的中德關係》,台北:東大,1998.2。
90. 島嶼柿子文化館編著‧許佩賢審訂,《台灣小學世紀風華》,台北:柿子,2004.3。
91. 黃武東,《黃武東回憶錄》,1989.2.15台灣版2刷。
92. 黃金島著‧潘彥蓉、周維朋整理,《二二八戰士:黃金島的一生》,台北:前衛,2004.12。
93. 黃紀男口述‧黃玲珠執筆,《老牌台獨黃紀男泣血夢迴錄》,台北:獨家,1991.12.15。
94. 黃琪惠,《臺灣美術評論全集:吳天賞‧陳春德卷》,台北:藝術家,1999.5。
95. 黃英哲主編,《日治時期台灣文藝評論集(雜誌篇)》第二、四冊,國家台灣文學館籌備處,2006.10。
96. 焦桐,《台灣戰後初期的戲劇》,台北:臺原,1990.6。
97. 楊雲萍,《臺灣史上的人物》,台北:成文,1981.5。
98. 楊肇嘉,《楊肇嘉回憶錄》,台北:三民,2004.1,四版1刷。
99. 葉立誠,《台灣服裝史》,台北:商鼎,2005.8,1版2刷。
100. 葉石濤,《走向台灣文學》,台北:自立晚報,1990.3。
101. 葉石濤,《台灣文學史綱》,高雄:春暉,2000.10.20,再版。
102. 葉芸芸主編,《證言二‧二八》,台北:人間,1993.2。
103. 葉肅科,《日落臺北城:日治時代臺北都布發展與臺人日常生活(1895-1945)》,台北:自立晚報,1993.9。
104. 葉榮鐘,《日據下台灣政治社會運動史(上)》,台北:晨星,2000.8.30。
105. 葉榮鐘著‧葉芸芸企畫主編,《台灣人物群像》,台北:晨星,2000.8.30。
106. 鈴木茂夫資料提供,蘇瑤崇主編,《最後的台灣總督府:1944-1946年終戰資料集》,台中:晨星,2004.4.30。
107. 廖振富,《櫟社研究新論》,國立編譯館,2006.3。
108. 鄭麗玲,《台灣人日本兵的「戰爭經驗」》,台北縣立文化中心,1995.7。
109. 鄧孔昭編,《二二八事件資料集》,台北:稻鄉,1991.2.28
110. 蔣永敬、李雲漢、許師慎,《楊亮功先生年譜》,台北:聯經,1988.10。
111. 蔡培火、陳逢源、林柏壽、吳三連、葉榮鐘合著,《臺灣民族運動史》,台北:自立晚報,5版,1987.4。
112. 滕守堯,《藝術社會學描述》,台北:生智文化,1999.4,初版2刷。
113. 劉文三,《台灣早期民藝》,台北:雄師,6版5刷,1997.7。
114. 賴明珠,《日治時期台灣東洋畫壇的麒麟兒──大溪畫家呂鐵州》,桃園縣立文化中心,1998.8。
115. 賴明珠,《桃園縣藝文資源調查──桃園地區美術家許深州先生研究調查》,桃園縣政府文化局,2003.6。
116. 謝里法,《日據時代台灣美術運動史》,台北:藝術家,1992.5,3版。
117. 謝里法,《台灣出土人物誌》,台北:前衛,1992.6.15,台灣版3刷。
118. 謝里法,《我的畫家朋友們》,自立晚報,1988.9。
119. 謝里法,《探索台灣美術的歷史視野》,台北市立美術館,1997.2。
120. 謝里法,《台灣心靈探索》,台北:前衛,1999.11
121. 戴國輝、葉芸芸,《愛憎二‧二八》,台北:遠流,2002.9.1,初版13刷。
122. 鍾肇政講述‧莊紫蓉筆錄,《台灣文學十講》,台北:前衛,2007.11,初版3刷。
123. 顏娟英編著,《台灣近代美術大事年表》,台北:雄師,1998.10。
124. 簡上仁,《台灣民謠》,台北:眾文,1992.9,2版2刷。
125. 蕭瓊瑞,《五月與東方:中國美術現代化運動在戰後臺灣之發展(1945-1970》,台北:東大,1991.11。
126. 蕭瓊瑞,《島嶼色彩:臺灣美術史論》,台北:東大,1997.11。
127. 藍博洲,《消失在歷史迷霧中的作家身影》,台北:聯合文學,2001.8。
128. 嚴演存,《早年之台灣》,台北:時報,1989.3。
(二)期刊、專文
1. 方林,〈帝展時期的台灣意象〉,《藝術家》,251期,1996.4。
2. 王白淵,〈台灣美術運動史〉,《台北文物》,台北市文獻委員會,3卷4期,1955.3.5。
3. 王白淵,〈對國畫,派系之爭有感〉,《美術》,3卷6-7期,1959.8.20,頁3。
4. 王宏仁,〈戰後初期(1945-49)台彎各階級之經濟活動〉,《臺灣風物》,47卷1期,1997.3.31。
5. 白安娜,〈白俄羅斯社會主義現實主義〉《歷史文物》,國立歷史博物館館刊,10卷3期,2003.3。
6. 李石樵,〈酸苦辣〉,《台北文物》,台北市文獻委員會,1955.3.5,3卷4期。
7. 李梅樹,〈台灣美術的演變〉,《歷史、文化與台灣──台灣研究研討會五十回記錄》,1988.10。
8. 李進發,〈日據時期台灣官辦美術展覽會實施背景的探究〉,《現代美術》,第45期,1992.12。
9. 李賢文,〈一個奔湧向前的美術脈動〉,《雄師美術》,227期,1990.1。
10. 呂泉生,〈王老先生(井泉兄)與我〉,《台灣文藝》,2卷9期,1965.10。
11. 呂曉帆,〈緬懷先父〉,《百代美育》,15期,1974.11.10。
12. 何肇衢,〈配給米‧農家樂‧玫瑰花──李石樵生涯紀事〉,《藝術家》,243期,1995.8。
13. 何義麟,〈皇民化期間之學校教育〉,《台灣風物》,4卷36期,1986.12.31。
14. 吳坤煌,〈懷念文環兄〉,《台灣文藝》,總號81期,1983.3.15。
15. 吳朱實,〈我的父親吳天賞〉,《台灣文化》,14期,美國發行,1987.11。
16. 吳,〈難忘四十年前舊遊地──木刻家朱鳴岡憶台灣之行〉,《雄師美術》,210期,1988.8。
17. 吳聰敏,〈臺灣戰後的惡性物價膨脹〉,《國史館學術集刊》,國史館學術集刊編輯委員會,10期,2001.12。
18. 林玉山,〈省展四十年回顧展感言〉,《全省美展四十年回顧展專集》,台灣省政府,1985.10.25。
19. 林惺嶽,〈老而彌堅──透視楊三郎的繪畫生涯〉,《楊三郎回顧展》,台北市立美術館1989.11。
20. 林麗雲,〈天上、人間──許深州1946-1955的膠彩美人畫〉,《花香、人和、山頌─許深州膠彩畫紀念展》,桃園縣政府文化局,2006.12。
21. 林耀堂,〈版畫家林耀堂,豐富台灣國色彩〉,《新台灣週刊》,534期,2006.6.15。
22. 洪德麟,〈台灣歷史的漫畫寫真〉,《台灣史料研究》,7號,1996.2。
23. 施慧明,〈嫋嫋清音──談陳敬輝及其藝術〉,《陳敬輝》,淡水鎮公所,1995.9。
24. 施學習,〈台灣藝術研究會成立與福爾摩沙(Formosa)創刊〉,《台北文物》,3卷2期,1954.8.20。
25. 兼言,〈台陽美協的創立與民族主義──「台灣美術運動史」的商榷〉,《夏潮》,1976.9.1,第1卷,第6期。
26. 高麗雲,〈臺灣婦女的髮型〉,《臺灣風物》2卷8、9期,1952.12.。
27. 倪再沁,〈戰後台灣美術編年史初稿〉,《藝術貴族》,46期,1993.10。
28. 許雪姬,〈反抗與屈從──林獻堂府評議員的任命與辭任〉,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19期,2002.5。
29. 梅丁衍,〈黃榮燦疑雲—台灣美術運動的禁區(上、中、下)〉,《現代美術》,67-69期,1996.8,10,12。
30. 梅丁衍,〈戰後初期台灣「新現實主義」美術之孕育及流產─以李石樵畫風為例〉,《現代美術》,88期,2000.2。
31. 曹介逸,〈生活習俗變遷談─閒談衣食住行為中心〉,《台北文物》,6卷3期,1958.3.1。
32. 張文環,〈難忘當年事〉,《台灣文藝》,2卷9期,1965.10。
33. 張炎憲、曾秋美,〈陳遜章先生訪問記錄〉,《台灣史料研究》,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14期,1999.12。
34. 張茂桂,〈羅那‧維惹著《遷佔者國家的轉型》評介〉,《國家政策雙週刊》63期,1993.6.29。
35. 張建隆,〈陳敬輝〉,《金色淡水》,9期,1993.11.15。
36. 張義雄口述‧陳重光執筆,〈陳澄波老師與我〉,《雄師美術》,100期,1979.6。
37. 陳永興,〈推動二二八公義活動的感想〉,《走出二二八的陰影──二二八和平日促進運動實錄(1987-1990)》。
38. 陳英德,〈20世紀被遺忘的一段寫實主義運動──記巴黎舉行的兩次大戰期間寫實繪畫的特展〉,《藝術家》,71期,1981.4。
39. 陳英德,〈日本、法國、與台灣早期藝術關係初探(一)〉,《雄師美術》,223期,1989.9。
40. 陳重光,〈陳澄波生平年表〉,《陳澄波畫集》,雄師圖書公司,1969.12。
41. 陳澄波,〈日據時代台灣藝術之回顧〉,《雄師美術》,106期,1979.12。
42. 黃冬富,〈日據時期台灣東洋畫的筆線意趣〉,《台灣東洋畫探源》,台北市立美術館,2000.7。
43. 黃冬富,〈從省展看光復以後臺灣膠彩畫之發展〉,《當代台灣繪畫文選1945-1990》,台北:雄師,1991.9。
44. 黃茜芳,〈勇搏命運的舵手──李石樵的生平軼事〉,《典藏藝術》,35期,1995.8。
45. 葉思芬,〈短暫而光芒──天才畫家陳植棋〉,《藝術家》,205期,1992.6。
46. 葉思芬,〈英雄出少年──天才畫家陳植棋〉,《台灣美術全集第14卷:陳植棋》,台北:藝術家,1995.1.30。
47. 葉明勳,〈驚濤歷盡看台灣〉,《中外雜誌》,52卷5期,309期,1992.11。
48. 葉榮鐘,〈臺灣省光復前後的回憶〉,《日據下台灣政治社會運動史(上)》,台北:晨星,2000.8.30。
49. 雷驤,〈廖繼春訪問記〉,《雄師美術》,29期,1973.7。
50. 楊三郎,〈台灣的美術〉,《台灣十年》,台灣新生報,1955.10.25。
51. 楊三郎,〈台灣繪畫的回顧〉,《台灣文獻》,1975.12-1976.3,26卷4期至27卷1期。
52. 鄭宜欣,〈從《市場口》論女性形塑之意涵〉,《2001年台灣地區藝術學相關研究領域碩士班學生論文發表會論文集(下冊)》,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2001.5。
53. 賴明珠,〈日治時期的「地方色彩」理念──以鹽月桃甫及石川欽一郎對「地方色彩」〉理念的詮釋與影響為例〉,《視覺藝術》,3期,2000.5。
54. 賴明珠,〈呂鐵州與台灣美術發展的關係〉,《台灣東洋畫探源》,台北市立美術館,2000.7。
55. 賴明珠,〈近代日本關西畫壇與台灣美術家──1910-1940〉,《藝術家》,313-315期,2001.6-8。
56. 賴明珠,〈從傳統到現代的蛻變──呂鐵州繪畫現代畫的歷程〉,《從傳統到現代的蛻變──呂鐵州紀念展》,桃園縣立文化中心,2000.8。
57. 薛燕玲,〈日治晚期戰爭影響下的台灣美術時局色彩〉,《台灣美術》,56期,2004.4.1。
58. 顏娟英,〈台灣早期西洋的美術發展〉,《藝術家》,168期,1989.5。
59. 顏娟英,〈一九三○年代台灣美術與文學運動〉,《日據時期台灣史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國立台灣大學歷史學系,1993.6。
60. 顏娟英,〈規範的空間追求新知──殖民地台灣近代美術〉,《正言世代:台灣當代視覺文化》,台北市立美術館, 2004.4。
61. 顏娟英,〈陳澄波繪畫風格的形成〉,《陳澄波百年紀念展》,台北市立美術館,1994.8。
62. 顏娟英,〈從肖像畫到空間宇宙之畫──李石樵畫展〉,《現代美術》,21期,1988.11.30。
63. 蘇振明,〈「二二八紀念美展」問思錄──台灣「社會圖像」的再生與期許〉,《二二八美展歷史現場與圖像──見證、反思、再生》,台北市立美術館,1999.4。
(三)單篇與專書之譯文
1. 王詩琅譯著,《台灣社會運動史─文化運動》,台北:稻鄉,1985.11。
2. 中村孝志著‧卞鳳奎譯,《中村孝志教授論文集》,台北:稻鄉,2002.4。
3. 石川欽一郎文‧林皎碧譯,〈陳植祺君的藝術生涯──就遺作展談起〉,《藝術家》,251期,1996.4古野直也著‧許極燉編譯,《台灣近代化秘史》,高雄:第一出版社,1994.2。
4. 朱蒂斯赫曼著‧楊大和譯,《創傷與復原》(Trauma and Recovery),台北:時報,1999.12.20,初版6刷。
5. 矢內原忠雄著‧周憲文譯,《日本帝國主義下之台灣》,台北:海峽,初版3刷,2003.4。
6. 早田健文,林皎碧譯,〈以繪畫連接台灣和日本──故楊三郎大師訪談記〉,《畫繪人生‧彩筆歲月──楊三郎紀念展》,台北市立美術館1995.10。
7. 巫永福文‧陳千武譯,〈祖國〉,《巫永福全集1──詩卷1》,台北:傳神福音,1996.5。
8. 林皎碧譯,〈上山總賀辭─昭和二年十月廿七日於第一屆台灣美術展覽會〉、〈後藤會長致辭──昭和二年十月廿七日於第一屆台灣美術展覽會〉、〈第一屆台灣美術展覽會作品審查報告〉,《藝術家》,324期,2002.5。
9. 呂赫若著‧鍾瑞芳譯,《呂赫若日記(1942-1944年)中譯本》,國家台灣文學館,2004.12。
10. 阿諾德‧豪澤爾著‧居延安譯,《藝術社會學》,台北:雅典,1991.11,3版。
11. 柯爾喬治(George H. Kerr)著‧陳榮成譯,《被出賣的臺灣》,台北:前衛,2004.10,初版14刷。
12. 陳才崑編譯,《王白淵‧荊棘的道路》,彰化縣立文化中心,1995.6。
13. 黃昭堂文,廖為智譯,《台灣民主國研究:台灣獨立運動史的一斷章》,台北:前衛,2006.1。
14. 黃昭堂著‧黃英哲譯,《台灣總督府》,台北:前衛,2002.5,修訂1版5刷。
15. 黃華昌著‧蔡焜霖等譯,《叛逆的天空──黃華昌回憶錄》,台北:前衛,2004.6。
16. 楊三郎撰文‧郭雪湖插畫‧林保堯譯,〈南方之行〉,《藝術家》,206期,1992.7。
17. 楊逸舟著‧張良澤譯,《二‧二八民變》,台北:前衛,2002.10,初版12刷。
18. 橫地剛原著‧陸平舟翻譯‧梅丁衍校訂,《南天之虹:把二二八事件刻在版畫上的人》,台北:人間,2002.2。
19. 戴國煇著‧洪維仁譯,〈日本的殖民地支配與臺灣籍民〉,《臺灣的殖民地傷痕新編》台北:海峽,2002.8,頁283。
20. 戴天昭著‧李明竣譯,《台灣國際政治史》,台北:前衛,2002.2。
21. 磯村生得著‧李英茂譯,《失落祖國的人》,台北:晨星,1996.2.28。
22. 魏斐德Frederic Wakeman, Jr.原著‧梁禾翻譯,《特工教父──戴笠和他的秘勤組織(上)(Spymaster Dai Li and the Chinese Secret Service Volume 1)》,台北:時英出版社,2004.1。
23. 顏娟英等譯註,《風景心境:台灣近代美術文獻導讀(上冊)》,台北:雄師,2001.3。
24. 羅伯特.艾得金(Robert Atking)著‧黃麗絹譯,《藝術開講(Art Speak)》,台北:藝術家,1997.12,2版。
25. Herbert W. Schneider & Shepard B. Clough 原著‧胡貽穀譯述,《法西斯主義的研究(Making Facists)》,上海:商務印書館,1934.4。
26. Hugh Honour & John Fleming原著‧吳介禎等翻譯,《世界藝術史》,台北:木馬,2003.5。
27. Henry Michel原著‧黃發典翻譯,《法西斯主義(Les Fascismes)》,台北:遠流,1993.1.16。
(四)(專書、簡冊)
1. 《二二八事件研究論文集》,台北:財團法人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1998.6,1版2刷。
2. 《「二二八事件」研究報告》,台北:時報,行政院研究二二八事件小組,2003.2.24,初版10刷。
3. 《二二八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991)》,台北:二二八民間研究小組‧台美文化交流基金會‧現代學術研究基金會,2001.3。
4. 《口述歷史4──二二八事件專號》,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3.2.1。
5. 《台灣早期西洋美術回顧展》,台北市立美術館,1990.6。
6. 《台灣獨立建國聯盟的故事》,台北:前衛,2000.2.28。
7. 《台灣十年》,台灣新生報,1955.10.25。
8. 《台灣年鑑》,台灣新生報,1947.4。
9. 《台灣省合作金庫十年誌》,1956。
10. 《台灣省合作金庫四十年誌》,1986.10。
11. 《何謂台灣?──近代台灣美術與文化認同論文集》,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97.2.28。
12. 《東亞油畫的誕生與開展》,台北市立美術館,2000.6。
13. 《荒野孤燈》,史明教育基金會,2001.11。
14. 《捐贈研究展:林玉山「獻馬圖」》,高雄市立美術館,2001.7。
15. 《淡江中學校史》,台北縣私立淡江高級中學,2006.5,3版。
16. 《烽火歲月──戰時體制下的台灣史料特展圖錄(上、下冊)》,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初版2刷,2005.4。
17. 《臺灣美術百年回顧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國立台灣美術館,2001.3。
18. 《臺灣省通志稿卷六──學藝志藝術篇》,臺灣省文獻委員會編纂組,1958.6。
19. 《膠彩畫之淵源、傳承及其影響學術研討會論文專輯暨研討記錄》,台灣省立美術館,1996.6。
(五)畫冊、攝影專集
1. 王行恭編,《臺展‧府展台灣畫家東洋畫圖錄》;《臺展‧府展台灣畫家西洋畫圖錄》,私家本,1992。
2. 張炎憲、陳傳興主編,《清水六然居──楊肇嘉寫真集》,財團法人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2003.12。
3. 黃明政主編,《李石樵畫集》,台北縣立文化中心,1996.4。
4. 鄧南光攝影‧古秀如編撰,《鄧南光影像故事》,春水出版社,2000.10。
5. 蔣朝根編著,《蔣渭水留真集》,臺北市文獻委員會,2006.12。
6. 賴志彰編撰,《台灣霧峰林家留真集》,台北:自立報系,1989.6。
7. 韓秀蓉,《陳進畫集》,台北市立美術館,1986。
8. 《文化協會的年代》,台中市立文化中心,1996.6。
9. 《日治時期台灣美術「地域色彩」》,國立台灣美術館,2004.7.31。
10. 《李石樵的繪畫世界》,台北市立美術館,1988.10.8。
11. 《李石樵百歲紀念展》,台北市立美術館,2007.2。
12. 《東亞油畫的誕生與開展》,台北市立美術館,2000.6。
13. 《畫壇的長跑者──李石樵百年誕辰紀念展》,高雄市立美術館,2007.9。
14. 《臺灣美術全集第1卷:陳澄波》,台北:藝術家,1992.2.28;《第2卷:陳進》,1992.3.28;《第3卷:林玉山》,1992.5.30;《第4卷:廖繼春》,1992.7.30;《第5卷:李梅樹》,1992.8.30;《第7卷:楊三郎》,1992.11.30;《第8卷:李石樵》,1993.1.30;《第9卷:郭雪湖》,1993.2.28;《第13卷:李澤藩》,1994.6.30;《第14卷:陳植棋》,1995.1.30。
15. 《臺灣聖戰美術》,臺灣聖戰美術刊行會,1942.1。
(六)訪談、座談會、論文、覆刻期刊、報紙
1. 顏娟英採訪李石樵手稿,1988.7.21。
2. 林靖傑,〈要畫最好的畫,要有最好的社會環境──深度專訪台灣前輩畫家李石樵談他的心路歷程〉,《新新聞週刊》,254期,1992.1.19-25。
3. 潘桂芳採訪‧莊錦津整理,〈訪施並錫教授談李石樵的繪畫•教學•性格〉,2008.4.24。
4. 南方美術社‧黃琪惠譯,〈台陽展為中心談戰爭與美術(座談)〉,顏娟英等譯註,《風景心境:台灣近代美術文獻導讀(上冊)》,台北:雄師,2001.3。
5. 〈談台灣文化的前途(1946.9.12)〉《新新》,7期,1946.10.17。台北:傳文,覆刻版。
6. 〈美術座談會(1946.9.17)〉,《台灣文化》,1卷3期,1946.10.22。台北:傳文,覆刻版。
7. 〈美術運動座談會(1954.12.15)〉,《台北文物》,1955.3.5,3卷4期。
8. 朱采屏,《台灣戰後初期的現實主義美術(1945-1949)》,私立東海大學美術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1998.6。
9. 鄭宜欣,《寫實的形塑與割裂──論李石樵戰後作品之風格與意涵(1945-1949)》,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西洋美術史組碩士論文,2003.7。
10. 黃琪惠,《戰爭與美術──日治末期台灣的美術活動與繪畫風格(1937.7-1945.8)》,國立台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7。
11. 《台灣文化》,1卷1期-3卷8期,1946.9.15-1948.10.1。台北:傳文,覆刻版。
12. 《新新》1-7期、2卷1期,1945.11.20-1947.1.5。台北:傳文,覆刻版。
13. 《政經報》,1卷1期-1卷6期,1945.10.25-1946.2.10。台北:傳文,覆刻版。
14. 鍾理和,〈白薯的悲哀〉,《新臺灣》,北平:新台灣雜誌社,1946.2.28。台北:傳文,覆刻版。
15. 王秋香,〈學院中的素人畫家──臺灣美術運動的先驅陳澄波〉,《中國時報》,1979.11.29。
16. 多瑙,〈漫談臺灣藝文壇〉,《人民導報》,1946.12.1。
17. 林獻堂「台灣光復慶祝大會」致詞,《新生報》1946.10.26。
18. 李石樵插畫〔農談會〕、〔非農家の堆肥積み〕、〔龍潭の池〕、〔觀音ラジ才體操〕、〔街頭紙芝居〕、〔決戰常會〕。《興南新聞》,1943.10.5(3);1943.10.9(3);1943.10.16(3);1943.10.17(3);1943.11.25(3);1943.12.9(3)。
(七)辭典、百科全書
1. 《二二八事件辭典》,國史館,2008.2。
2. 《台灣歷史辭典》,台北:遠流,2004.9.1,2版1刷。
3. 《西洋美術辭典》,台北:雄獅,1984.4。
4. 《臺灣歷史人物小傳──日據時期》,國家圖書館,2002.12。
5. 《大英視覺藝術百科全書V》,台北:臺灣聯合文化,1988。
6. 《大不列顛百科全書》中文版第4、16冊,台北:丹青,1987。
貳、 外文書目
1. Arthur K. Wheelock, Jr. Jan Vermeer, Harry N. Abrams, Inc. New York. 1988.
2. Carl Zigrosser, Print and Drawings of Käthe Kollwitz, New York, Dover Publication, Inc. 1969.
3. Erwin Panofsky, Meaning in the Visual Arts,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1982.
4. Keith Jenkins, Re-thinking History, Routledge Classics, New York, 2005.
5. Laurence King, Mexican Muralists: Orozco, Rivera, Siqueiros, Desmond Rochfort, 1993.
6. 日展史編纂委員會委員会企画‧編輯,《日展史(10)》,東京:社団法人日展,1983.8.8;《日展史(11)》,1983.10.20;《日展史(12)》,1984.5.31;《日展史(13)》,1984.8.30;《日展史(14)》,1984.10.31。
參、 網路資源
1. 《南國美術殿堂─台灣美術展覽會(1927-1943)作品資料庫》http://ndweb.iis.sinica.edu.tw/twart/System/index.htm
2. 《台灣美術圖像與文化解釋》http://140.109.18.74/dacs5/System/Exhibition/Exhibition_Detail.jsp?exhibition_id=221
3. 《李石樵數位美術館》http://140.109.18.74/dacs5/System/Exhibition/Exhibition_Detail.jsp?exhibition_id=221
4. 《全省美展一甲子數位美術館》http://www.tpg.gov.tw/DCEA/arts/content1.as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