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莊玉琪 CHUANG,Yu-Chi |
---|---|
論文名稱: |
北區大學生的社團參與及公民參與之研究 |
指導教授: | 劉秀嫚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 Department of Civic Education and Leadership |
論文出版年: | 2013 |
畢業學年度: | 101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08 |
中文關鍵詞: | 學生社團 、社團參與 、班級參與 、學校參與 、社會參與 、公民參與 |
英文關鍵詞: | Student Organization, Participation in Extra-curricular Activity, Class Participation, School Participation, Social Participation, Citizen Participation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352 下載:6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瞭解北區大學生的公民參與現況,以及不同個人背景、社團參與的大學生在公民參與之差異情形。
為達上述研究目的,本研究以北區大學校院570位學生為研究對象,並於102年4月上旬以「大學生的社團參與及公民參與調查問卷」為研究工具進行問卷調查,共回收有效問卷552份,有效回收率96.8%。所得資料以IBM SPSS Statistics 20.0 for Windows進行問卷信、效度、描述統計、單一樣本t考驗及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本研究結果歸納如下:
一、北區大學生在班級參與、學校參與、社會參與及整體公民參與均顯著低於理論平均值。
二、就讀公立大學、低年級之大學生的公民參與,顯著高於就讀於私立大學、年級較高之大學生。但性別、就讀學院及父母親教育程度等變項不同之大學生的公民參與則無顯著差異。
三、有參與社團、參與社團數量較多、參與服務性社團、參與社團年資較高、平均每週參與社團時間較長、有社團幹部經驗及擔任社團幹部較高職位之大學生的公民參與,顯著高於無參與社團、參與社團數量較少、參與其他屬性社團、參與社團年資較短、平均每週參與社團時間較短及沒有擔任社團幹部之大學生。
最後,根據本研究之結果,提出對學校及社團輔導相關單位,以及對未來研究的建議,提供參考。
一、中文部分
井敏珠(1982)。我國大學生社團參與、人格特質及其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王誕生、宋美妹(2001)。大專學生社團組織發展之研究。載於林至善(主編),學生事務與社團輔導,1(115-128頁)。臺北市:東吳大學課外活動組。
王誕生、林依儒、周立德(2004)。我國大專院校服務性學生社團幹部團隊運作對學生社團組織發展之影響研究。載於林至善(主編),學生事務與社團輔導,5(156-170頁)。臺北市:東吳大學課外活動組。
王秀敏(2011)。臺灣北區私立技職大學學生人格特質、社團參與與人際關係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臺北市。
田瑞良(2004)。雲林科技大學學生社團活動參與及阻礙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雲林縣。
朱偉競(2002)。大專社團輔導實務。嘉義市:濤石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朱朝煌(2010)。大學生領導力影響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臺北市。
自由時報電子報(2009年11月10日)。洪蘭批台大醫學生,上課睡覺吃泡麵。取自: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9/new/nov/10/today-life15.htm
吳慧瑛(2007)。家庭背景與教育成就:五個出生世代的比較分析。人口學刊,34,109-143。
何進財(2000)。社團指導老師的角色。訓育研究,39(1),1-3。
何進財(2001)。亦師亦友的社團老師。載於林至善(主編),學生事務與社團輔導,1(20-33頁)。臺北市:東吳大學課外活動組。
李美玲(2009)。大學住宿生之公民參與態度與公民參與行為研究—以北部一所公立大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臺北市。
李沛青(2010)。議題中心教學融入高中公民與社會課程影響學生公民參與態度及公民參與行為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臺北市。
沈宗瑞(2002)。兩種公民資格觀的歷史發展與對話。教育與社會研究,39(1),1-34。
杜繐芬(2010)。臺灣南部大學生參與社團活動對公民素養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臺南市。
林火旺(1998)。公民身分:認同和差異。載於蕭高彥、蘇文流(主編),多元主義(379-409頁)。臺北市: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
林火旺(2000)。自由主義可否包容多元文化論?社教雙月刊,100,20-27。
林火旺(2002年6月)。自由主義與我國的公民道德教育。「邁向二十一世紀的公民資質與師資培育研討會」發表之論文,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林清江(1979)。教育社會學新論。臺北市:五南。
林水波、王崇斌(1999)。公民參與與有效的行政執行。公共行政學報,3,175-202。
林至善(2000)。學生社團之輔導與發展。訓育研究,39(1),6-15。
林國泰、洪國峰(2003)。高職學生社團活動之教育功能探討。技術及職業教育,73,47-51。
周甘逢(1992)。大學社團活動與生活教育。高市鐸聲,3(1),34-40。
吳英明(1993)。公私部門協力關係和「公民參與」之探討。中國行政評論,2(3),1-14。
吳幼妃(1977)。我國大學生次級文化之調查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吳明隆(2010)。SPSS 操作與應用-問卷統計分析實務第二版。臺北市:五南。
邱皓政(1996)。大學社團活動與學生心性發展:一個發展心理學的觀點。訓育研究,35(3),37-42。
邱皓政(2010)。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臺北市:五南。
邱雅芳(2009)。大學生到底在忙什麼?載於張雪梅、彭森明(主編),臺灣大學生的學習歷程與表現(210-237頁)。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評鑑與發展研究中心。
洪升呈、辛麗華、李連宗(2009)。龍華科技大學學生社團活動參與滿意度研究。文化體育學刊,8,69-80。
柯慧貞、林美芳、廖聆岑、蘇鈴茱、林旻沛、丁建谷、朱朝煌、劉秀霞、陳孟莉、傅木龍、何進財(2004)。南區大專校院學生之社團活動參與程度及其社會支持、壓力因應型態、憂鬱、自殺之關係。中華心理衛生學刊,17(2),43-66。
徐千偉(2000)。網際網路與公民參與:台北市政府網路個案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教育部主管法規查詢系統(2011年10月27日)。教育部設置大專校院學生事務工作協調聯絡中心及輔導工作協調諮詢中心實施要點。取自:http://edu.law.moe.gov.tw/LawContentDetails.aspx?id=FL035226&KeyWordHL=&StyleType=1
陳雪貞(1987)。北區五專學生社團參與、人格特質及其相關之研究。文山報導。
陳家菱(1993)。論大學社團之管理:以國立臺灣大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臺北市。
陳定銘(2002)。台灣社區大學之研究--公民社會建構與終身學習政策的實踐(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臺北市。
陳淑瓊(2008)。大學新生成功轉化相關因素研究-以一所公立大學為例(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張雪梅(1996)。學生發展:學生事務工作的理論與實踐。臺北市:張老師文化。
張雪梅(1999)。大學教育對學生的衝擊。臺北市:張老師文化。
張雪梅(2003)。介入或放手—大學生參與課外活動的問題與輔導對策。載於林至善(主編),學生事務與社團輔導,5(350-366頁)。臺北市:東吳大學課外活動組。
張秀雄(1999)。建構適合臺灣社會的公民資格觀。公民訓育學報,8,99-122。
張火木(1992)。對大專院校課外活動發展感想與展望。訓育研究,31(3),84-87。
張同廟(2003)。社團活動廣度與深度之探討─以輔導角度看南區大專社團校際活動組合為例。載於林至善(主編),學生事務與社團輔導,4(447-474頁)。臺北市:東吳大學課外活動組。
張同廟(2007)。大學校院社團幹部工作績效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載於林至善(主編),學生事務與社團輔導,6(235-256頁)。臺北市:東吳大學課外活動組。
羅中展(2002)。課外活動與全人教育之探討。載於林至善(主編),學生事務與社團輔導,2(387-400頁)。臺北市:東吳大學課外活動組。
彭如婉(1998)。從社群主義的公民觀探究公民教育。公民訓育學報,7,435-450。
黃學聖(2002)。當代自由主義公民資格觀的轉變之研究-對於多元文化論挑戰之回應(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黃益松、羅麗雲(2007)。大學生社團參與態度及其評價之研究。嶺東通識教育研究學刊,2(2),17-34。
孫建文(2008)。大學生公民參與態度與行為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康筆舜(2006)。中部大學生社團參與活動對組織公民行為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張良漢、蘇士博(2000)。大專院校學生社團經營管理之探討:以運動性社團為例。大專體育,51,140-147。
許文傑(2000)。公民參與公共行政之理論與實踐︰公民政府性的理想型建構(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許國興(2007)。臺灣中部三縣市高中職進修學校學生公民參與態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陳新轉(1993)。桃園縣國中學生團體活動參與情形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陳金貴(1992)。公民參與的研究。行政學報,24,95-128。
傅木龍(2000)。校園學生社團活動之發展與輔導。訓育研究,39(1),16-24。
黃玉(2001)。大學學生事務的理論與應用。載於林至善(主編),學生事務與社團輔導,1(35-80頁)。臺北市:東吳大學課外活動組。
楊極東(1976)。我國大學院校學生課外活動現況調查研究。臺北市:正中。
楊極東、林淑玲(1992)。社團活動與民主教育。訓育研究,31(1),1-6。
楊國賜(1992)。校園活動的社會學分析。訓育研究,31(3),7-16。
楊淑娥(1996)。大學生社團參與及其心理社會發展之分析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楊晶雲(2011)。臺灣八年級學生的公民參與意向及其相關因素:ICCS 2009資料庫的應用(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臺北市。
臺灣大學(2013)國立臺灣大學學生自治組織及學生社團輔導辦法。2012年3月27日,取自http://activity.osa.ntu.edu.tw/Regulations/Details/f86f5711-7e8a-4b7c-96e8-fc5f34e45bce
廖燦輝(1991)。課外活動輔導之未來發展方向。訓育研究,30(3),17-19。
廖添富、劉美慧、董秀蘭(1997)。我國師範院校學生「公民參與態度」與「公民教育觀點」相關性之研究。公民訓育學報,7,1-26。
劉惠琴(1994)。台北地區大學生參與課外活動對通識教育相關之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編號:NSC-8209364-S200906),未出版。
劉阿榮(2003)。從輔導學的主要理論探討學生社團組織運作的啟示。載於林至善(主編),學生事務與社團輔導,4(298-312頁)。臺北市:東吳大學課外活動組。
鄭慧蘭(2001)。高中生公民參與態度與行為之研究--以臺北市公立高中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劉湘川(1997)。小學公民教育之意義、目標與內涵。國教輔導,37(1),44-52。
蕭揚基(2000)。台灣中部地區高中生公民意識及相關因素之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劃成果報告。彰化縣:大葉大學。
蕭揚基(2004)。形塑現代公民:高中學生公民意識發展與培育之研究。新北市:韋伯。
聯合新聞網(2010年12月28日)。擋救護車,中指男是台大博士生。取自:http://data.udn.com/data/login.jsp?order_num=7
戴宏杰(2012)。大學生參與體育性社團參與動機及身體意象之研究。臺北市立體育學院,臺北市。
顏素霞(2009)。公民資質研究:屏東師範學院大一學生公民知識與公民活動態度取向之相關研究。屏東教育大學學報,33,201-232。
羅月鳳(1988)。大專院校學生社團評鑑調查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羅中展(2002)。課外活動與全人教育之探討。載於林至善(主編),學生事務與社團輔導,4(387-400頁)。臺北市:東吳大學課外活動組。
羅麗雲(2001)。大學生社團參與態度及其評價之研究-以逢甲大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華大學,新竹縣。
嚴秋蓮(2011)。大學生參與服務學習課程與公民素養影響因素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臺北市。
二、西文部分
Astin, A. W. (1984). Student involvement: A development theory for higher education. Journal of College Student Development, 40(5), 518-529.
Astin, A. W. (1990). Assessment for excellence: The philosophy and practice of assessment and evalu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New York, NY: American Council on Education/Macmillan.
Astin, A. W. (1993). What matters in College? San Francisco, CA: Jossey-Bass.
Kolb, D. A. (1984). Experiential learning: Experience as the source of learning and development.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 H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