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呂怡蓉
Lu, Yi-Jung
論文名稱: 《自由中國》雜誌與台灣黨外運動發展之研究
A Study of “Free China” Magazine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angwai Movement in Taiwan
指導教授: 黃城
Huang, Chen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政治學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Political Science
論文出版年: 2006
畢業學年度: 94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84
中文關鍵詞: 雷震自由中國中國民主黨黨外運動
英文關鍵詞: Lei Zhen, Free China, Chinese Democratic Party, Tangwai Movement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338下載:129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1949年中華民國政府播遷台灣,隨著政府來台的大陸自由主義知識份子,此時也將自由民主的種子散播至台灣,《自由中國》便是在這樣的時空背景下創刊。《自由中國》半月刊創刊於1949年11月20日,至1960年9月1日發行最後一期為止,一共發行了將近11年,是1950年代最具代表性的政論雜誌。
      《自由中國》創刊之初,與中華民國政府的互動關係良好,然而,《自由中國》的自由民主理念卻和當時蔣介石急欲建立的黨國威權體制背道而馳,因此,《自由中國》與中華民國政府的關係乃逐漸惡化,於是《自由中國》跨出了純粹言論刊物的本質,進一步尋求理念的實踐,至此,《自由中國》遂成為籌組反對黨的機關刊物。
      本文從《自由中國》的核心人物、基本理念及組黨運動等三方面進行分析,藉此了解台灣當時的政治及思想層面的開展過程,進而探究《自由中國》在台灣黨外運動發展中的地位及其影響。

    The R.O.C. government migrate Taiwan in 1949. The mainland liberalism intellectuals who followed the government also disseminated the seed of the freedom and democracy to Taiwan at that time. "Free China" started publication under a background on such space-time. "Free China" the semimonthly began to publish on November 20, 1949, issued the last on September 1, 1960, altogether had issued nearly for 11 years. It is the most representative political criticism magazine of 1950's.
    At the beginning when "Free China" started publication, the interactive relation between "Free China" and the R.O.C. government was good. However, the free and democratic idea of "Free China" and Chiang Kai-shek's hurried country's authoritative system of party that wanted to set up ran in the opposite direction at that time. Therefore, the relation between "Free China" and the R.O.C. government was gradually worsening. Then "Free China" stepped out the essence of the pure speech publication, sought practice of the idea further. So far, "Free China" then became the organization publication that raises a set of opposition party.
    This text analyses "Free China" from three respects, including the key persons, the basic idea and the organization party movement. Besides, this thesis aims to understand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the politics and the thought aspect at that time in Taiwan by this, and then probe into the status and influence of "Free China" in the development of Tangwai movement in Taiwan.

    目次 頁次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 研究途徑、方法與架構............................2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7 第四節 名詞界定與文獻探討..............................8 第二章 《自由中國》的創辦背景..............................15 第一節 國內外的政治局勢...............................15 第二節 自由主義的思潮.................................24 第三節 《自由中國》的創刊.............................31 第三章 《自由中國》的核心人物..............................41 第一節 《自由中國》的精神象徵──胡適...................41   第二節 《自由中國》的火車頭──雷震.....................47   第三節 《自由中國》的台柱──殷海光.....................54   第四節 《自由中國》重要編輯委員比較分析.................61 第四章 《自由中國》的基本理念..............................69   第一節 言論自由的堅持.................................69   第二節 民主政治的提倡.................................78   第三節 憲政問題的批判.................................87   第四節 政黨與選舉的主張...............................98 第五章 《自由中國》的組黨運動............................109   第一節 中國民主黨的籌組..............................109   第二節 組黨運動成員分析..............................114   第三節 雷震案的爆發..................................121   第四節 《自由中國》停刊與組黨中挫.....................127 第六章 《自由中國》對黨外運動的影響.......................133   第一節 黨外運動的思想啟蒙............................133   第二節 黨外運動的奠基時期(1961-1973)...............139 第三節 黨外運動的凝聚時期(1974-1979)...............145 第四節 黨外運動的組黨時期(1980-1986)...............151 第七章 結論.............................................157   第一節 研究發現.....................................157   第二節 研究建議.....................................160   第三節 研究展望.....................................167 參考書目.................................................171

    參考書目
    一、中文部份
    毛子水(1951),〈寬容和民主〉,《自由中國》,第4卷第12期,頁6。
    毛子水(1959),〈「容忍與自由」書後〉,《自由中國》,第20卷第7期,頁14。
    毛子水(1998),〈胡適之傳〉,《國史館館刊》,第24期,頁181-190。
    毛定元(1961),〈反對黨選戰敗北記〉,《政治評論》,第6卷第1期,頁15。
    毛知礪(1996),〈台灣戒嚴初期民主政論的初探(1949-1960)──以雷震與《自由中國》半月刊為例〉,《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第13期,頁107-133。
    王中江(1997),《萬山不許一溪奔──殷海光評傳》,台北:水牛。
    王炳閔(2005),《八0年代台北市黨外市議員對黨外勢力的影響》,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震寰(1989),〈台灣的政治轉型與反對運動〉,《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2卷第1期,頁71-116。
    中國民主黨籌備委員會(1960a),〈中國民主黨籌備委員會聲明〉,《民主潮》,第10卷第18期,頁5。
    中國民主黨籌備委員會(1960b),〈中國民主黨籌備委員會聲明〉,《民主潮》,第10卷第21期,頁20。
    文德(1979),〈雷震、胡適、中國民主黨──記近代台灣民主運動的一段歷史並悼念雷震先生〉,《八十年代》,第1卷第3期,頁87-91。
    公論報,〈新黨綱要草擬完竣──月底即可公佈〉,1960/08/01,版2。
    公論報,〈新黨發言人昨宣佈目標〉,1960/08/14,版2。
    公論報,〈新黨被扣文件決向警總索回〉,1960/09/26,版1。
    石之瑜(2003),《社會科學方法新論》,台北:五南。
    田弘茂(1989)著,李晴暉、丁連財譯,《大轉型──中華民國的政治和社會變遷》,台北:時報出版社。
    史尚寬,〈目前憲法是否有修改之可能與必要之商榷〉,《聯合報》,1959/01/15,版3。
    古淑芳(1999),《台灣黨外運動(1977-1986)──以黨外言論為中心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左舜生(1996),〈再談蔣連任問題〉,載於陳正茂編,《左舜生先生晚期言論集》(上),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頁289-293。
    台灣省文獻委員會編(1998),《台灣地區戒嚴時期五0年代政治案件史料彙編(一)中外檔案》,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牟力非(1957),〈略論反對黨問題的癥結〉,《自由中國》,第16卷第3期,頁11。
    自由中國編委會(1951a),〈國民黨黨員歸隊〉,《自由中國》,第4卷第3期,頁4。
    自由中國編委會(1951b),〈關於書刊審查〉,《自由中國》,第4卷第10期,頁4。
    自由中國編委會(1951c),〈言論自由的認識及其基本條件〉,《自由中國》,第5卷第7期,頁3。
    自由中國編委會(1951d),〈軍法與普通司法的劃分〉,《自由中國》,第5卷第9期,頁3-4。
    自由中國編委會(1954a),〈敬以諍言慶祝蔣總統當選連任〉,《自由中國》,第10卷第7期,頁3。
    自由中國編委會(1954b),〈立法院給憲政開一惡例〉,《自由中國》,第10卷第12期,頁4。
    自由中國編委會(1954c),〈我們五年來工作的重點〉,《自由中國》,第11卷第10期,頁8。
    自由中國編委會(1955a),〈議會辯論與政治教育〉,《自由中國》,第13卷第8 期,頁3。
    自由中國編委會(1955b),〈論言論與新聞的管制〉,《自由中國》,第13卷第11期,頁3。
    自由中國編委會(1956a),〈國家應為個人利益而存在──英美聯合宣言是人類良心的發言〉,《自由中國》,第14卷第4期,頁3。
    自由中國編委會(1956b),〈個人為國家之本〉,《自由中國》,第14卷第5期,頁5-6。
    自由中國編委會(1956c),〈評醞釀中的又一次文清運動〉,《自由中國》,第15卷第3期,頁6。
    自由中國編委會(1956d),〈壽總統蔣公〉,《自由中國》,第15卷第9期,頁4。
    自由中國編委會(1957a),〈怎樣挽救當前的危局〉,《自由中國》,第16卷第12期,頁5。
    自由中國編委會(1957b),〈對盲目檢扣書報的抗議〉,《自由中國》,第17卷第3期,頁26。
    自由中國編委會(1957c),〈「今日的問題」(八):我們的中央政制〉,《自由中國》,第17卷第9期,頁3。
    自由中國編委會(1957d),〈「今日的問題」(十):今天的立法院〉,《自由中國》,第17卷第11期,頁3-7。
    自由中國編委會(1957e),〈「今日的問題」(十一):我們的新聞自由〉,《自由中國》,第17卷第12期,頁6。
    自由中國編委會(1958a),〈「今日的問題」(十五):反對黨問題〉,《自由中國》,第18卷第4期,頁3-4。
    自由中國編委會(1958b),〈出版法修正案仍以撤回為妥〉,《自由中國》,第18卷第9期,頁6。
    自由中國編委會(1958c),〈出版法事件的綜合觀〉,《自由中國》,第18卷第10期,頁6。
    自由中國編委會(1958d),〈國民黨當局還不懸崖勒馬〉,《自由中國》,第18卷第12期,頁5-6。
    自由中國編委會(1958e),〈國民黨當局應負的責任和我們應有的努力〉,《自由中國》,第19卷第1期,頁3-5。
    自由中國編委會(1959a),〈好一個舞文弄法的謬論──所謂「修改臨時條款並不是修改憲法本身」〉,《自由中國》,第21卷第2期,頁5。
    自由中國編委會(1959b),〈對民社黨和國民黨提名競選之爭的看法〉,《自由中國》,第21卷第12期,頁5。
    自由中國編委會(1960a),〈「死亡宣告」可以適用於國大代表嗎?〉,《自由中國》,第22卷第1期,頁8。
    自由中國編委會(1960b),〈豈容「御用」大法官濫用解釋權?〉,《自由中國》,第22卷第5期,頁4-6。
    自由中國編委會(1960c),〈論無記名投票──進步的民主制度〉,《自由中國》,第22卷第6期,頁4。
    自由中國編委會(1960d),〈就地方選舉向國民黨再進一言〉,《自由中國》,第22卷第7期,頁6。
    自由中國編委會(1960e),〈在野黨及無黨無派人士舉行本屆地方選舉檢討會紀錄摘要〉,《自由中國》,第22卷第11期,頁20-24。
    自由中國編委會(1960f),〈我們要有說真話的自由〉,《自由中國》,第23卷第2期,頁4-5。
    狄百瑞(William Theodore De Bary)著,李弘祺譯(1983),《中國的自由傳統》,台北:聯經。
    任育德(1999),《雷震與台灣民主憲政的發展》,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
    成舍我(1955),〈「人權保障」與「言論自由」〉,《自由中國》,第12卷第6期,頁8-11。
    成慶(2005),〈中國自由主義思想與實踐的困境〉,《二十一世紀》,第87期,頁145-148。
    江長青(2000),〈韓戰前後期間中美關係的演變──從中國白皮書到中美共同防禦條約〉,《軍事史評論》,第7期,頁77-96。
    江宜樺(2001),《自由民主的理路》,台北:聯經。
    余英時(1990),〈中國近代思想中的激進與保守〉(中),《歷史月刊》,第30期,頁106-111。
    余英時(2004),《重尋胡適歷程:胡適生平與思想再認識》,台北:聯經、中央研究院。
    李悅肇(1994),《台灣政治反對運動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敖(1995),《民進黨研究》,台北:李敖出版。
    李萬居(1960),〈李萬居先生在選舉改進座談會委員會議第一次會議中致開會辭全文〉,《自由中國》,第23卷第1期,頁16。
    李筱峰(1987),《台灣民主運動四十年》,台北:自立晚報社。
    李筱峰(1992),〈台灣政治革新運動與知識份子〉,載於李筱峰著,《進出歷史》,台北:稻香出版社,頁163-214。
    李鴻禧(1982),〈中國民主運動發展史(二)──台灣部分(1946-81)Ⅴ在野勢力的展望(1978-81)〉,《八十年代》,第4卷第1期,頁33-35。
    李鴻禧(1992),〈雷震之憲法學者像素描〉,載於澄社主編,《台灣民主自由的曲折歷程》,台北:自立晚報社,頁1-31。
    汪榮祖(1990),〈自由主義與中國〉,《二十一世紀》,第2期,頁33-37。
    汪榮祖、李敖(1997),《蔣介石評傳(下)》,台北:商周文化。
    吳銘能(2003),〈讀國防部檔案選輯《雷震案史料彙編》〉,《古今論衡》,第9期,頁125-142。
    林佳龍(1999),〈解釋台灣的民主化──政體類型與菁英的策略選擇〉,載於林佳龍、邱澤奇主編,《兩岸黨國體制與民主發展》,台北:月旦,頁87-152。
    林書揚(1992),《從二二八到五0年代白色恐怖》,台北:時報。
    林淇瀁(1995),〈威權/霸權與新聞自由權──以1950年代《自由中國》的言論苦鬥為例〉,《台灣史料研究》,第24期,頁25-51。
    林淇瀁(2003a),《意識形態、媒介與權力:自由中國與五0年代台灣政治變遷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博士論文。
    林淇瀁(2003b),〈導論:一步一步行入黑牢的所在〉,載於雷震著,《雷震回憶錄之新黨運動黑皮書》,台北:遠流,頁23-66。
    林惠萱主編(2004),《重現台灣史──自由中國事件:1949-1960》,台北:少年台灣雜誌出版社。
    林濁水(1982),〈薪盡火傳──中國民主黨組黨始末〉,《亞洲人》,第
    2卷第5期,頁68-80。
    易勞逸(Lloyd Eastman)(1990),《毀滅的種子》,台北:李敖出版社。
    姜天陸(2001),《南瀛白色恐怖誌》,台南:台南縣文化局。
    胡佛(1991),〈台灣威權政治的傘狀結構〉,《二十一世紀》,第5期,頁36-40。
    胡偉希、高瑞泉、張利民(1991),《十字街頭與塔:中國近代自由主義思潮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胡頌平(1984),《胡適之先生年譜長編初稿》(第9冊),台北:聯經。
    胡適(1949),〈「自由中國」的宗旨〉,《自由中國》,第1卷第1期,頁2。
    胡適(1952),〈《自由中國》雜誌三週年紀念會上致詞〉,《自由中國》,第7卷第12期,頁4-5。
    胡適(1956),〈述艾森豪總統的兩個故事給蔣總統祝壽〉,《自由中國》,第15卷第9期,頁8。
    胡適(1958),〈從爭取言論自由談到反對黨〉,《自由中國》,第18卷第11期,頁9-10。
    范育銘(2004),《戰後台灣政經發展中的國族認同問題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柏林(Isaiah Berlin)著,陳曉林譯(1992),《自由四論》,台北:聯經。
    軍武(1956),〈一黨議會的自然現象〉,《民主潮》,第6卷第8期,頁20。
    若林正丈著,洪金珠、許佩賢譯(1994),《台灣──分裂國家與民主化》,台北:月旦。
    施耐德(Laurence A. Schneider)著,梅寅生譯(1984),《顧頡剛與中國新史學》,台北:華世出版社。
    風雲論壇編委會(1987),《透視黨外勢力》,台北:風雲論壇社。
    封德徐(2003),《胡適政治思想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馬之驌(1993),《雷震與蔣介石》,台北:自立晚報社。
    馬之驌(2002),〈憶雷震當年在《自由中國》扮演的角色〉,《歷史月刊》,第172期,頁92-99。
    高立夫(Ralph Clough)等著,劉壽琦譯(1989),《外國人看台灣政治》,台北:洞察。
    韋政通(1987),〈台灣三十年來的思想界〉,《台灣文藝》,第106期,頁 62-70。
    殷海光(1957),〈「今日的問題(一)」:是什麼,就說什麼(代緒論)〉,《自由中國》,第17卷第3期,頁3-4。
    殷海光(1959a),〈胡適論「容忍與自由」讀後〉,《自由中國》,第20卷第7期,頁15-16。
    殷海光(1959b),〈胡適與國運〉,《自由中國》,第20卷第9期,頁9-15。
    殷海光(1960a),〈給雷震先生的一封公開信〉,《自由中國》,第22卷第10期,頁11-13。
    殷海光(1960b),〈我看雷震與新黨〉,《民主潮》,第10卷第19期,頁4-5。
    殷海光(1960c),〈法律不會說話──因雷案而想起的〉,《民主潮》,第10卷第20期,頁5-6。
    殷海光(1978),《春蠶吐絲》,台北:遠景。
    殷海光(1990),〈剖析國民黨〉,載於林正弘主編,《殷海光全集》(第12冊),台北:桂冠,頁1117-1156。
    夏道平(1989),《我在《自由中國》》,台北:遠流。
    夏道平(1990),〈紀念殷海光先生〉,載於林正弘主編,《殷海光全集》(第18冊),台北:桂冠,頁239-246。
    徐筱薇(2004),《戰後台灣現代主義思潮之出發──以自由中國、文學雜誌為分析場域》,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世宏(2002),《雷震案史料彙編:國防部檔案選輯》,台北:國史館。
    陳芳明(1996),〈已歸與未歸的望鄉人〉,載於陳芳明著,《危樓夜讀》,台北:聯合文學,頁163-170。
    陳依俤(1994),《《觀察》周刊之研究(1946-1948)》,東海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紹基(1956),〈為縣市長省議員候選人提名向國民黨進一言〉,《自由中國》,第15卷第10期,頁31。
    陳鼓應(1990),〈殷海光老師和我的一些往事〉,載於林正弘主編,《殷海光全集》(第18冊),台北:桂冠,頁143-159。
    陳儀深(1994),〈國內鬥爭下的自由主義〉,《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23期下冊,頁237-266。
    陳鵬仁主編(1998),《中國國民黨黨務發展史料-組訓工作》,台北:近代中國。
    張玉法(1984),〈二十世紀初年的中國自由主義運動〉,載於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編輯,《中華民國初期歷史研討會論文集1912-1927》(下冊),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頁1203-1218。
    張忠棟(1990),《胡適、雷震、殷海光--自由主義人物畫像》,台北:自立晚報社。
    張健生,〈選改會中部會議追記〉,《公論報》,1960/07/22,版2。
    張紹勳(2004),《研究方法》,台中:滄海書局。
    張漢江,〈嘉義區選舉改進座談會紀詳〉,《公論報》,1960/07/26,版2。
    陶百川(1956a),〈一個監察委員的狗生哲學〉,《自由中國》,第15卷第1期,頁6-7。
    陶百川(1956b),〈貫澈法治壽世慰親〉,《自由中國》,第15卷第9期,頁22-23。
    陶百川(1984),《困勉強狷八十年》,台北:東大圖書。
    陶百川等編(1988),《最新綜合六法全書》,台北:三民。
    許冠三(1957),〈政府權力與公民自由〉,《自由中國》,第17卷第1期,頁10。
    梁敬錞(1982),〈韓戰期間之中美關係〉,載於梁敬錞著,《中美關係論文集》,台北:聯經,頁199-216。
    黃中,〈憶雷公儆寰及「自由中國」〉,《自立晚報》,本土副刊,1996/07/06,版11。
    黃煌智(2005),〈反對運動對政治文化轉型影響之研究:以台灣1950-1990為例〉,《政治學報》,第4期,頁193-236。
    黃嘉樹(1994),《國民黨在台灣1945-1988)》,台北:大秦出版社。
    傅正(1957),〈對本屆地方選舉的檢討〉,《自由中國》,第16卷第9期,頁13-15。
    傅正(1959),〈我國不是內閣制嗎?〉,《自由中國》,第20卷第12期,頁15。
    傅正(1982),〈中國民主運動發展史(二)──台灣部份
    (1946-81)〉,《八十年代》,第4卷第1期,頁9-39。
    傅正(1988),〈雷震《回憶錄》的歷史意義〉,《當代》,第29期,頁74-78。
    傅正主編(1989-1990),《雷震全集》,台北:桂冠。
    傅樂成(1990),〈悼念殷海光兄〉,載於林正弘主編,《殷海光全集》(第18冊),台北:桂冠,頁93-101。
    游常山(1998),〈催生自由主義的種苗──殷海光〉,《天下雜誌》,第200期,頁146-147。
    彭懷恩(1987),〈四十年來曲折多變的台灣反對運動〉,《當代》,第9期,頁29-37。
    彭懷恩(1992),《台灣政治變遷四十年》,台北:自立晚報社。
    彭懷恩(1997),《認識台灣──台灣政治變遷五十年》,台北:風雲論壇。
    楊貞德(2002),〈胡適愛國主義中「國界」與「是非」的抉擇〉,《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21期,頁407-426。
    楊錦麟(1993),《李萬居評傳》,台北:人間出版社。
    葉至誠、葉立誠(2002),《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台北:商鼎文化出版社。
    葉時修(1956),〈我建議以提名代替選舉〉,《自由中國》,第14卷第7期,頁31。
    雷震(1950),〈反對黨之自由及如何確保〉,《自由中國》,第2卷第7期,頁15。
    雷震(1951),〈輿論與民主政治(一)〉,《自由中國》,第5卷第7期,頁5。
    雷震、李萬居、高玉樹(1960),〈選舉改進座談會緊急聲明〉,《自由中國》,第23卷第5期,頁16。
    雷震(2003),《雷震回憶錄之新黨運動黑皮書》,台北:遠流。
    葛泰山(1954),〈從內幕雜誌停刊說起〉,《自由中國》,第11卷第6 期,頁32-33。
    萬麗鵑編(2001),《萬山不許一溪奔──胡適雷震來往書信選集》,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廖咸浩(2003),〈雷震新書發表暨紀念會演講詞──自由主義的路標〉,《傳記文學》,第38卷第5期,頁75-76。
    澄社主編(1992),《台灣民主自由的曲折歷程》,台北:自立晚報社。
    鄭牧心(1991),《台灣議會政治四十年》,台北:自立晚報社。
    蔣經國(1976),〈我們是為勝利而生的!〉,載於蔣經國著,《負重致遠》,台北:幼獅,頁271-176。
    黎漢基(2000),《殷海光思想研究》,台北:正中。
    蔡憲崇(1983),《鑼聲若響──台灣島上的反對黨》,台北:作者自印。
    錢永祥(1988),〈自由主義與政治秩序:對《自由中國》經驗之反省〉,《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1卷第4期,頁57-99。
    賴昭呈(2005),《台灣政治反對運動:歷史與組織分析(1947-1986)》,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政治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薛化元主編(1990),《台灣歷史年表:終戰篇Ⅰ(1945-1965)》,台北:國家政策資料研究中心。
    薛化元(1993),〈雷震的國家「統治機構」改革主張──對台灣自由主義的一個考察〉,《台灣史料研究》,第20期,頁119-155。
    薛化元(1995a),〈《自由中國》雜誌自由民主理念的考察〉,《台灣史研究》,第2卷第1期,頁127-159。
    薛化元(1995b),〈《自由中國》「反對黨」主張的歷史考察〉,《台灣風物》,第45卷第4期,頁9-45。
    薛化元(1996a),《《自由中國》與民主憲政──1950年代台灣思想
    史的一個考察》,板橋:稻鄉出版社。
    薛化元(1996b),〈台灣自由主義思想發展的歷史考察(1949-60):以反對黨問題為中心〉,《思與言》,第34卷第3期,頁241-286。
    戴杜衡(1952),〈權力欲與民主政治〉,《自由中國》,第6卷第4期,頁7-8。
    謝欣純(2002),《郭國基與戰後台灣地方自治》,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顏志榮(1993),《光復後台籍民選精英政治反對之研究(1945-1969)》,國立政治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博士論文。
    顏淑芳(1989),《自由中國半月刊的政黨思想》,中國文化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簡明海(1997),《救亡與啟蒙的困境──殷海光思想轉變之研究》,東海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聶華苓,〈雷震說:我有何罪?〉(上),《中國時報》,人間副刊,1996/07/01,版E7。
    聶華苓(2004),《三生三世》,台北:皇冠。
    藍博洲(1993),《白色恐怖》,台北:揚智文化。
    魏誠(1984),《自由中國半月刊內容演變與政治主張》,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蘇瑞鏘(1995),《「中國民主黨」組黨運動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蘇瑞鏘(2002),〈救亡與啟蒙的辯證──1950年代雷震與國民黨當局分合關係之探討〉,《彰中學報》,第23期,頁193-218。
    蘇瑞鏘(2005),《戰後台灣組黨運動的濫觴──「中國民主黨」組黨運動》,台北:稻鄉。

    二、外文部份
    Clough, Ralph N.(1978), Island China. Massachusat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Riggs, Fred W.(1952), Formosa: Under Chinese Nationalist Rule. New York: Octagon Books.
    Spanier, John(1983), American Foreign Policy since World War Ⅱ. N. Y.: CBS College Publishing.
    Wu, Nai-Teh(吳乃德)(1987), The Politics of a Regime Patronage System: Mobilization and Control Within an Authoritarian Regime.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H. D. Dissertation, Department of Political Science.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