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黃秀玲 Huang, Hsiu-Ling |
---|---|
論文名稱: |
明清易代才女李因的生命書寫 The Life-writing of Woman Talent Li Yin in the MIng-Qing Dynastic Transition |
指導教授: |
林宜蓉
Lin, Yi-Rong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
論文出版年: | 2018 |
畢業學年度: | 106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31 |
中文關鍵詞: | 明清易代 、才女 、李因 、葛徵奇 |
英文關鍵詞: | MIng-Qing Dynastic Transition, Woman Talent, Li Yin, Ge Zhengqi |
DOI URL: | http://doi.org/10.6345/THE.NTNU.DCH.014.2018.A08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204 下載:3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明清易代才女李因從「名伎」到「侍妾」,又得機會隨夫葛徵奇宦遊近十五年,與夫宦遊歸來後,面對國之敗亡、夫之殉死。從「才伎」而「侍妾」到「遺民」到「貞女」(寡婦),自稱未亡人守節四十年。身分轉變的歷時過程中,此間心態的轉折,具體而微地勾勒了時代女子創造自身的文學精神。筆者以李因為研究對象,透過文本看李因何以如此「選擇」,並期盼能為她在女性書寫領域中、甚或是更宏觀的女性文學史中,尋一定位。依據此將本論文以五章進行論述,各章研究內容概述如下:第一章緒論,為陳述論文撰寫的動機與目的,並將前輩學者的研究成果作概括性分析,提出前輩學者的研究成果中尚未關注或仍可深究的論題,並擬定論文的研究方法,以建立李因及其文學生命的研究基礎。第二章明清易代才女的處境,根據相關文史資料對李因所處的晚明時代,探究社會文化進程中,由時代思想所造就的文學環境,當「才」與「女性」有效聯結時,產生如何的文學風景。才女面對改朝換代、天崩地坼的變化,如何選擇?作品中聽見什麼樣的悲歌、哀調,而李因以才伎出身,委身士子,其侍妾的生命軌跡於此同時,成為「寡婦」的那一刻,將書寫如何的人生風景。第三章行旅-李因走出閨門,既是以李因的「生命書寫」為主軸,本章探究則以李因的詩歌文本為主,對照其夫葛徵奇及其人際交誼相互唱和作品,進行李因生命情感創作的探討。第四章哀悼-李因走入寡居,當李因的生命走在明清易代當下,其夫葛徵奇的殉死,這是李因生命中的震撼、遺憾。國破亡、夫殉國後,先提及身為遺民的李因,失去的衝擊撞擊仍然活著的心,寡居生活中的追憶,憶亡夫在時時刻刻,追憶是示現往日的歷史圖像,其間的言說又呈現如何情深,對亡夫對故國。李因的「獨活」意志,深究其中呈現的「孤獨」,對於寡居的選擇是否出自理性的有所堅持,透過詩歌的書寫蘊含李因生命階段中的理解與體悟。第五章結論,彙整各章要點,透顯李因在文學成就與其在文化地圖上的重要意義更為清晰明確。
一、傳統古籍
〔漢〕劉向著,張敬註譯,《列女傳》,臺北市:臺灣商務,1994年。
〔漢〕范曄著,《後漢書》,武英殿本二十四史,清乾隆間1736-1795年。
〔梁〕劉勰著,王更生注譯,《文心雕龍讀本》,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4年。
〔唐〕房玄齡著,《晉書》,武英殿本二十四史,清乾隆間1736-1795年。
〔明〕葛徵奇,《蕪園詩集鈔》,海昌叢刻5,海昌叢刻三十二種,清朝羊復禮輯,清光緒13年海昌羊氏傳樓粵東刊本。與《月隱遺稿鈔》一卷/(明)祝淵撰,《海栗堂詩鈔》一卷/(明)吳本泰撰,《留素堂詩集鈔》一卷/(清)蔣薰撰,《逃禪吟鈔》一卷,(清)葛定遠撰合刊。
〔明〕米嘉穗修、孫鯨等纂,崇禎《鄆城縣志》,明崇禎七年刻本,中華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復制中心,2000年,
〔明〕田藝衡編,《詩女史》,明嘉靖36年刻本。
〔明〕鍾惺編,《名媛詩歸》,明末景陵鍾氏刊本,上海有正書局排印本。
〔明〕董其昌等撰,楊家駱主編,《明清人題跋》,臺北:世界書局,1988年。
〔明〕王陽明,《陽明全書》,收錄於《四部備要》,台北:台灣中華書局,1936年。
〔明〕黃宗羲,沈善紅、吳光編校,《黃宗羲全集》,浙江:浙江古籍出版社,2005年。
〔明〕鍾惺,《名媛詩歸》,明末(1621-1644)刻本。
〔明〕張瀚,《松窗夢語》,續修四庫全書,子部雜家類,明萬曆刻清補修本影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
〔明〕謝肇淛,《五雜組》,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
〔明〕張岱,《陶庵夢憶》,元明史料筆記叢刊,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明〕沈德符,《萬曆野獲編》,元明史料筆記叢刊,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
〔明〕王士性,《廣志繹》,元明史料筆記叢刊,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
〔清〕王端淑編,《名媛詩緯初編》,清康熙清音堂刊本。
〔清〕王端淑,《映然子吟紅集》,據清刻本影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
〔清〕鄧漢儀評點,《詩觀‧初集》,清康熙11年(1672)鄧氏慎墨堂刊評點本。
〔清〕湯漱玉輯,《玉臺畫史》,清道光十七年錢塘汪氏振綺堂刻本。
〔清〕徐乃昌 輯,《閨秀詞鈔》,清宣統元年(1909),小檀欒室刻本。
〔清〕張廷玉 等撰,《明史》,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
〔清〕陳芸,《陳孝女遺集》,宣統三年(1911)刻本。
〔清〕沈善寶,《名媛詩話》,清光緒五年(1879),鴻雪樓刻巾箱本。
〔清〕惲珠編,《國朝閨秀正始集》,道光11年(1831)紅香館刊本。
〔清〕惲珠編,《蘭閨寶錄》,清道光11年(1831)紅香館刻本。
〔清〕周壽昌 編,《歷代宮閨文選》,道光23年長沙周氏小蓬萊山館刊。
〔清〕席佩蘭,《長真閣集》,光緒辛卯重刊本。
〔清〕范端昂 輯,《奩詩泐補》,1995年胡氏複寫本。
〔清〕張潮 輯,《虞初新志》,咸豐元年,嫏嬛山館重校刊本。
〔清〕余懷,《板橋雜記》,臺南:莊嚴文化,1995年影印本。
〔清〕柳如是 著,周書田、范景中輯校,《柳如是集》,浙江: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2002年3月。
〔清〕李因著,周書田校點,《竹笑軒吟草》,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2003年。
〔清〕朱彝尊,《靜志居詩話》,臺北:明文出版社,1991年。
〔清〕舒夢蘭,丁如明譯訂,《白香詞譜》,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
〔清〕錢謙益,《列朝詩集小傳》,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59年。
〔清〕計六奇,魏得良、任道斌點校,《明季北略》,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
〔清〕計六奇,魏得良、任道斌點校,《明季南略》,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
〔清〕談遷,羅仲輝、胡明校點校,《棗林雜俎》,元明史料筆記叢刊,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清〕趙翼,《廿二史劄記》,臺北:世界書局,1962年。
〔清〕苕溪生 輯,《閨秀詩話》,鉛印本,1926年。
〔清〕張怡,魏連科點校,《玉光劍氣集》,元明史料筆記叢刊,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清〕李樂,《見聞雜記》,續修四庫全書子部雜家類,1997年。
二、近人論著
(一)專書
王書奴,《中國娼妓史》,上海:上海書局,1992年。
王爾敏,《明清時代庶民文化生活》,長沙:岳麓書社,2002年。
王力堅,《清代才媛文學之文化考察》,臺北:文津出版社,2006年。
王成勉,《氣節與變節──明末清初士人的處境與抉擇》,臺北市:黎明文化,2012年。
方秀潔、魏愛蓮 編,《跨越閨門 明清女性作家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年。
田崇雪,《遺民的江南:中國文化史上的遺民群落》,上海:學林出版社,2008年。
江民繁、王瑞芳,《中國歷代才女小傳》,浙江:文藝出版社,1984年。
衣若蘭,《史學與性別:《明史‧列女傳》與明代女性史之建構》,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11年。
李雷主編,《清代閨閣詩集萃編》v.1,北京:中華書局,2015年。
李孝悌,《中國的城市生活》,臺北:聯經出版社,2005年。
李栩鈺,《不離不棄鴛鴦夢:文學女性與女性文學》,臺北:里仁書局,2007年。
邢義田、林麗月主編,《社會變遷》,《臺灣學者中國史研究論叢》,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5年。
巫仁恕,《奢侈的女人:明清時期江南婦女的消費文化》,臺北:三民書局,2005年。
巫仁恕,《品味奢華:晚明的消費社會與士大夫》,2007年,臺北:中央研究院、聯經出版公司。
巫仁恕、狄雅斯,《游道:明清的旅遊文化》,臺北:三民書局,2010年。
何冠彪:《生與死:明季士大夫的抉擇》,臺北市:聯經,1997年。
吳存存,《明清社會性愛風氣》,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0年。
林文月,《山水與古典》,臺北:純文學出版社,1984年。
林麗月,《奢儉.本末.出處──明清社會的秩序心態》,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2014年10月。
周法高,《錢牧齋吳梅村研究論文集》,台北:國立編譯館,1995年1月。
武舟,《中國妓女生活史》,湖南:湖南文藝出版社,1990年。
馬美信,《晚明文學新探》,台北:聖環圖書,1994年6月。
馬積高,《宋明理學與文學》,湖南:湖南師範大學出版社,1989年。
胡文楷,《歷代婦女著作考》,上海:商務印書館,1957年。
胡曉真、王鴻泰主編,《日常生活的論述與實踐》,臺北:允晨文化出版公司,2011年。
段繼紅,《清代閨閣文學研究》,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7年。
孫康宜,《陳子龍柳如是詩詞情緣》,台北:允晨文化,1992年2月。
孫康宜,《古典與現代的女性闡釋》,臺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8年。
孫康宜,《文學的聲音》,臺北市:三民,2001年。
張宏生編,《明清文學與性別研究》,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2年。
張宏生、張雁編,《古代女詩人研究》,湖北: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
梁乙真,《清代婦女文學史》,臺灣:中華書局,1968年。
郭立誠,《中國婦女生活史話》,臺北:漢光文化,1989年。
康正果,《風騷與豔情──中國古典詩詞的女性研究》,臺北:雲龍出版社,1991年。
商傳,《走進晚明》,北京:商務印書館,2014年。
商傳,《明代文化史》,上海:東方出版中心,2007年。
陳生璽,《明清易代史獨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陳東原,《中國婦女生活史》,本書根據商務印書館1937年複印,上海:上海書店,1984年。
陳寅恪,《柳如是別傳》,臺北:里仁書局,1985年。
陳寶良,《明代社會生活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3月。
陳水雲,《清代詞學發展史論》,北京:學苑出版社,2005年。
曹婉如、鄭錫煌、黃盛璋、鈕仲勛、王金城、秦國經、胡邦波編,《中國古代地圖集 (明代)》,文物出版社,1995年。
陶慕寧,《青樓文學與中國文學》,北京:東方,1993年。
費絲言,《由典範到規範:從明代貞節烈女的辨識與流傳看貞節觀念的嚴格化》,臺北:臺灣大學出版委員會,1998年。
黃儀冠,《晚明至盛清女性題畫詩研究-以閱讀社群及其自我呈現為主》,臺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08年。
游鑑明、胡纓、季家珍主編,《重讀中國女性生命故事》,臺北:五南圖書出版社,2011年。
熊秉真、呂妙芬主編,《禮教與情慾──前近代中國文化中的後/現代性》,臺北:中央研究院,1999年。
樊樹志,《明清江南市鎮探微》,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0年。
趙園,《明清之際士大夫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
趙園,《明清之際的思想與言說》,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0年。
趙雪沛,《明末清初女詞人研究》,北京: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年。
趙以武,《唱和詩研究》,蘭州,甘肅文化出版社,1997年8月。
赫俊紅,《丹青奇葩──晚明清初的女性繪畫》,北京:文物出版社,2008年。
鮑家麟編著,《中國婦女史論集》,臺北:稻鄉出版社,1992年。
鮑家麟編著,《中國婦女史論集,續集》,臺北:稻鄉出版社,1992年。
鮑家麟編著,《中國婦女史論集,三集》,臺北:稻鄉出版社,1993年。
鮑家麟編著,《中國婦女史論集,七集》,臺北:稻鄉出版社,1998年。
劉詠聰:《德•才•色•權─論中國古代女性》,台北:麥田出版,1998年。
劉詠聰,《德才色權-論中國古代女性》,臺北:麥田出版公司,1998年。
鄧紅梅,《女性詞史》,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0年。
劉芳如,張華芝編輯:《群芳譜:女性的形象與才藝》(Blossoming Through the Ages:Woman in Chiness Aart and Culture From the Museum Collection),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2003年。
蔡瑜 編,《迴向自然的詩學》,臺北: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2年。
鄭毓瑜:《文本風景─自我與空間的相互定義》,台北:麥田出版社,2005年。
鄭毓瑜,《引譬連類:文學研究的關鍵詞》,臺北:聯經出版社,2012年。
韓大成,《明代社會經濟初探》,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
鍾慧玲主編,《女性主義與中國文學》,臺北:里仁出版社,1997年。
鍾慧玲,《清代女詩人研究》,臺北:里仁書局,2000年。
謝無量,《中國婦女文學史》,鄭州:中州古籍,1992年。
謝國楨,《明清之際黨社運動考》,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
譚其驤 主編,《中國歷史地圖集》第七冊 元明時期,上海:地圖出版社,1982年。
譚正璧,《中國女性文學史》,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1985年。
譚正璧,《中國女性的文學生活》,臺北:莊嚴文化,1991年。
(二)外文翻譯文獻
Whitney Chadwick著,李美蓉譯,《女性,藝術與社會》,台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
Gayle Greene、Coppelia Kahn編,陳引馳譯,《女性主義文學批評》,台北:駱駝出版社,1995年。
Griseida Pollock著、陳香君譯,《視線與差異——陰柔氣質、女性主義與藝術歷史》,台北:遠流出版,2000年。
Gaston Bachelard(加斯東‧巴舍拉)著,龔卓軍、王靜慧譯,《空間詩學》,臺北:張老師文化事業,2003年。
曼素恩著,定宜莊、顏宜葳譯,《綴珍錄:十八世紀及其前後的中國婦女》,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4年。
Linda Nochlin著,游惠貞譯,《女性,藝術與權力》,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年。此書臺灣由遠流出版。
曼素恩(Mann Susan)著,楊雅婷譯,《蘭閨寶錄-晚明至盛清時的中國婦女》(precious Records:Women in China s Long Eighteenth Century),台北:左岸文化,2005年。
高彥頤(Dorothy Ko)著,李志生譯,《閨塾師──明末清初江南的才女文化》,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5年。
Linda McDowell著,徐苔玲、王志弘譯,《性別、認同與地方:女性主義地理學
概說》,台北:群學出版,2006年。
宇文所安著,鄭學勤譯,《追憶:中國古典文學中的往事再現》,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4年3月。
(三)期刊論文
王立,〈古代悼亡文學的艱難歷程──兼談古代的悼夫詩詞〉,北京:社會科學研究,1997年,頁128-133。
王鴻泰,〈青樓名妓與情藝生活──明清間的妓女與文人〉,收入熊秉真、呂妙芬主編,《禮敎與情慾:前近代中國文化中的後/現代性》,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9年,頁73-123。
王巨安,〈李因《越中八景圖》〉,浙江:《東方博物》,2008第3期,頁76-81。
王茁,〈明末才女李因:一枝留待晚春開〉,山西:《名作欣賞》,2012年第6期,頁4-5。
李湜,〈李因和其《荷鴛圖》軸〉,北京:《文物》,1997年第4期,頁72-73。
李劍鋒,〈明遺民對陶淵明的接受〉,山東:《山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1期,2010年1月,,頁145-146。
何永智,〈恨無圖史記賢臣:葛徵奇考〉,浙江:嘉興學院學報,2016年7月,第28卷第4期,頁60-64。
吳琳,〈明清易代與才媛李因詩風之變〉,蘇州:《蘇州教育學院學報》,2013年8月,第30卷第4期,頁40-42。
林麗月,〈孝道與婦道:明代孝婦的文化史考察〉,《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0年6月,第八期,頁41-87。
林麗月,〈從性別發現傳統:明代婦女史研究的反思〉,《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5年,第十三期,頁1-28。
林津羽,〈易代創傷的見證與修補:以丁耀亢《西湖扇》書寫為例〉,《中極學刊》, 2008年6月,第七輯,頁217-235。
胡曉真,〈文學與性別──明清時代婦女文學〉,收於李貞德主編:《中國史新論 ──性別史分冊》,臺北市:中央研究院、聯經,2009年,頁333-375。
珊丹,〈淡掃蛾眉苦作書-明末清初才女李因〉,浙江:《語文學刊》,2008年第11期,頁97-99。
高彥頤,〈「空間」與家──論明末清初婦女的生活空間〉,《近代中國女性史研究》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5年8月第3期,頁21-50。
孫腈,〈空谷幽蘭 素質清芬-李因詩歌創作概說〉,甘肅:《絲綢之路》,2014年第14期,頁51-53。
閆立群,〈畫家李因和她的水墨花鳥畫〉,浙江:《東方收藏》,2014第3期,頁26-28。
康正果,〈重新認識明清才女〉,臺北:《中外文學》,1993年11月,第22卷第6期,頁121-131。
彭敏,〈欲將亡國恨,細說與歸鴻-清代女詩人李因愛國詩探析〉,河北:《長城》,2012年第10期,頁96-97。
楊秀禮,〈李因生年字號考〉,山西:《山西農業大學學報》,2010年第9卷第2期,頁233-235。
趙革,〈李因《竹笑軒吟草》淺析〉,山東:《岱宗學刊》,2008年9月,第12卷第3期,頁25-27。
劉紹鈴,〈貞節與暴力:明代士人與婦女貞節觀之精神側面〉,臺北:《華梵人文學報》,第11期,2009年1月,頁77-115。
蔣琳,〈李因《水墨花鳥圖》卷考〉,浙江:《東方博物》,2013第1期,頁91-96。
(四)學位論文
王慧瑜,《明末清初江南才女身世背景之研究》,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王豔紅,《明代女性作品總集研究》,上海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6年。
林素玟,《晚明畫論詩化研究》,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年。
安碧蓮,《明代婦女貞節觀的強化與實踐》,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系博士論文,1995年。
邱玉嬌:《明代旌表貞節婦女之研究-以《明實錄》為中心》,臺北師範學院社會教育學系歷史組碩士論文,2009年。
高雅婷,《明末清初女遺民詩人研究》,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年。
康維娜,《清代浙江閨秀文章研究》,南開大學博士論文,2011年。
郭秀容,《晚明女性繪畫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年。
楊玉菡,《李因詩歌考察》,湘潭大學碩士論文,2012年。
鍾慧玲,《清代女詩人研究》,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81年。
蘇菁媛,《晚明女詞人研究》,彰化師範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2009年。
三、網路資料
中國國家圖書館網站:http://www.nlc.gov.cn/index.htm,檢索日期:2015~2017年。
美國哈佛燕京圖書館──明清婦女著作網,http://digital.library.mcgill.ca/mingqing/chinese/index.php,檢索日期:2015~2017年
國立故宮博物院網站:http://www.npm.gov.tw/zh-TW/,檢索日期:2015~2017年。
浙江省博物館https://www.zhejiangmuseum.com/zjbwg/exhibition/zt_detail.html?id=231,檢索日期:201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