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邱若琪 |
---|---|
論文名稱: |
司馬中原小說的戰爭書寫-以荒原、狼煙為例 |
指導教授: |
楊昌年
Yang, Chang-Nian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
論文出版年: | 2009 |
畢業學年度: | 97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14 |
中文關鍵詞: | 反共小說 、戰爭書寫 、見證文學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116 下載:19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司馬中原在台灣素被歸類為反共作家,但隨著政治勢力的變遷以及意識形態的改變,反共小說的存在價值已經逐漸被忽略,司馬中原身為抗日及國共戰爭的親身經歷者,其小說中的戰爭書寫具有歷史見證意義。戰爭書寫的特色和其他文類有很明顯的不同,歷史上紀錄的戰事透過文學書寫的過程來重現其特殊的風貌,人民苦難的面孔被詳細地描繪,英雄與奸邪的對比更能凸顯亂世中的人性善惡,戰爭導致的悲歡離合、戰場上的犧牲與悲壯都是此種文類所特有的,司馬中原這類軍人作家的使命感促使自己將親身經歷的感受與見聞透過文字記錄下來,唯恐百姓悲苦的血淚在歷史洪流中被遺忘。本論文以《荒原》、《狼煙》為研究文本,探討其戰爭書寫的主題與價值,並就其內容結構以及情節特色進行分析。《荒原》、《狼煙》的主題明確而且一致,即是反抗一切威脅人民生存的暴力來源,所以將《荒原》、《狼煙》簡單歸類為反共小說並不妥當,故本論文將之置於華文小說的脈絡當中,探討其戰爭書寫的特色與價值,試圖給予反共小說一個新的出口,讓這些具有歷史見證意義的反共小說不因政治勢力版圖的遷移而被抹煞價值。
【參考書目】
一、文本
司馬中原
《荒原》 台北:皇冠出版社 1973年3月
司馬中原
《荒原》 台北:風雲時代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2006年8月
司馬中原
《狼煙》 台北:華欣文化中心 1974年2月
司馬中原
《青春行》皇冠文學出版有限公司,1967年10月
二、專書
王德威
《小說中國-晚清到當代的中文小說》 台北:麥田出版社 1993年6月
王德威
《如何現代,怎樣文學?-十九、二十世紀中文小說新論》 台北:麥田出版社 1998年10月
王德威
《臺灣:從文學看歷史》 台北:麥田出版社 2005年9月
王明珂
《華夏邊緣----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 台北:允晨文化公司 1997年4月
司徒衛
《五十年代文學論評》 台北:成文出版社 1979年7月
古繼堂
《台灣小說發展史》 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1989年7月
白少帆等著
《現代台灣文學史》 瀋陽:瀋陽大學出版社 1987年12月
朱光潛
《悲劇心理學》蒲公英出版社 1984年11月
朱雙一
《戰後台灣新世代文學論》 台北:揚智出版社 2002年2月
江寶釵
《台灣現代小說史綜論》 台北:聯經出版公司 1998年12月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光復後台灣地區文壇大事紀要》(增訂本) 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1995年6月
佛斯特著 李文彬譯
《小說面面觀》 台北:志文出版社 1986年2月
何欣
《中國現代小說的主潮》 台北:遠景出版社 1979年3月
何金蘭
《文學社會學》 台北:桂冠出版社 1989年2月
余建華
《民族主義:歷史遺產與時代風雲的交匯》 上海:學林出版社 1999年12月
呂正惠
《戰後台灣文學經驗》 台北:新地出版社 1995年8月
呂正惠
《小說與社會》 台北:聯經出版公司 1988年5月
李瑞騰
《台灣文學風貌》 台北:三民書局 1996年6月
李漢偉
《台灣小說的三種悲情》 台北:駱駝出版社 1997年10月
岳慶平
《家國結構與中國人》 台北:中華書局 1989年9月
岳慶平
《中國人的家國觀》 台北:中華書局 1989年10月
施正鋒
《台灣人的民族認同》 台北:前衛出版社 2000年8月
唐君毅
〈中國文學精神〉《唐君毅全集》,台灣學生書局,1991年2月15日
夏志清
《中國現代小說史》 台北:傳記文學出版社 1979年7月
夏潮基金會
《中國意識與台灣意識----一九九九澳門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台北:海峽學術出版社 1999年6月
夏黎明
《鄉土概念之初探》 台北:設計家文化出版社 1988年10月
黃武忠
《小說經驗-名家談寫作技巧》,富春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0年8月
張曦
《台港小說鑑賞辭典》 中央民族學院 1994年1月
張誦聖
《文學場域的變遷》 台北:聯合文學 2001年6月初版。
彭瑞金
《臺灣新文學運動四十年》 台北:自立晚報 1991年。
楊照
《文學、社會與歷史想像:戰後文學史散論》 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 1995年10月
楊照
《夢與灰燼——戰後文學史散論二集》 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 1998年4月
楊師昌年
《現代散文新風貌》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1988年2月
楊師昌年
《現代小說》三民書局 1997年5月
葉石濤
《沒有土地,那有文學》 台北:遠景出版社 1985年3月
葉石濤
《臺灣文學史綱》 高雄:文學界雜誌社 1987年7月
葉維廉
《中國現代小說的風貌》 台北:晨鐘出版社 1970年7月
費修珊、勞德瑞合著,劉裘蒂譯
《見證的危機》,麥田出版社,1997年8月
劉登翰等編
《臺灣文學史下》 福建:海峽文藝出版社 1993年1月
蔡源煌
《海峽兩岸小說的風貌》 台北:雅典 1989年4月
應鳳凰
《臺灣文學花園》 玉山社 2003年1月
文訊雜誌社編
《五十年來台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三)‧台灣文學出版》台北:行政院文建會1996年6月
三、期刊論文
王德威
〈五十年代反共小說新論〉《四十年來中國文學》 台北:聯合文學 1995年6月
司馬中原
〈關於「荒原」〉 台北:幼獅文藝,第22卷第3期 1965年3月
司徒衛
〈五十年代自由中國的文學〉 台北:文訊月刊,第9期 1984年3月
田崇雪
〈論瘂弦詩歌的悲劇精神〉《創世紀詩雜誌》第144期,2005年9月
江寶釵
〈重省五○年代臺灣文學史的詮釋問題--一個奠基於「場域」的思考〉 《東華漢學》 第3卷 2005年5月
朱星鶴
〈擁抱生命的人〉 中華文藝,第19卷第3期 1980年5月
朱西寧
〈「狼煙」所給我的〉 台北:中華文藝,第8卷第2期 1974年10月
何欣
〈小說裡的方言〉 台北:書評書目,第57期 1978年1月
吳友詩
〈評「荒原」〉 新文藝,第97期 1964年4月
吳東權
〈從反共文藝到文藝反共〉 台北:國魂,第398期 1979年2月
李昂
〈在小說中記史----朱西甯訪問記〉 台北:書評書目,第16期 1974年8月
李牧
〈新文學運動歷程中的關鍵時代----試探五0年代自由中國文學創作的思路及其所產生的影響〉 台北:文訊月刊,第9期 1984年6月
花村
〈「狼煙」讀後〉 台北:書評書目,第36期 1976年4月
林桂圃
〈論民族意識〉 台北:革命思想月刊,第40卷第1期 1976年2月
林燿德等
〈司馬中原研究資料彙編〉 台北:文訊月刊,第110期 1994年12月
林麗如
〈飲記憶而微醺,生命自感豐盈充實----專訪司馬中原先生〉 台北:文訊月刊,第156期 1998年10月
姜穆
〈司馬中原的世界〉 台北:文藝月刊,第106期 1978年4月
姜穆
〈為苦難的國家寫史作註:側寫司馬中原及其作品〉 台北:文訊月刊,第4期 1983年10月
范銘如
〈合縱連橫--六○年代臺灣小說〉 淡江大學中文學報,第8期 2003年7月
許倬雲
〈文學與史學的共鳴〉 聯合文學,第1卷第8期,1985年6月1日
陳義芝
〈春風一樣悠悠地吹著-專訪司馬中原〉中華文藝,第14卷第1期 1977年9月
陳芳明
〈臺灣新文學史(8)-殖民地傷痕及其終結〉 聯合文學,第191期 2000年9月
陳芳明
〈臺灣新文學史(11)-反共文學的形成及其發展〉聯合文學,第198期 2001年4月
陳芳明
〈臺灣新文學史(12)-五0年代文學的侷限與突破〉 聯合文學,第200期 2001年6月
陳康芬
〈戰後臺灣五○年代反共文藝論述的政治觀〉 中國文化月刊,第3卷第2期 2006年2月
陳明成、李瑞騰
〈反攻與反共:關鍵年代的關鍵年份--臺灣文壇「一九五六」的再考察〉《文學與社會:2004青年文學會議》,第23卷第2 期 2005年2月
陳康芬
〈「中國文藝協會」社群與戰後臺灣五0年代反共文學機制的形成〉 台北:淡水牛津台灣文學研究集刊,第6期 2004年8月
許玉纯
〈何以與夏蟲語冰﹖--從朱西甯的文學定位論臺灣文學史(小說史)的建構〉 文學前瞻,第2期 2001年6月
許俊雅
〈記憶與認同-臺灣小說的二戰經驗書寫〉 臺灣文學研究學報,第2期2006年4月
張默
〈從荒野出發-試論司馬中原的「荒原」〉 新文藝,第151期1968年10月
張淑媛
〈訪司馬中原〉 興大法商,第36期1977年6月
張瀛太
〈文學中的戰爭和偉人--論「八二三注」的寫作意義〉 彰化: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誌,第7期 2003年12月
傅怡禎
〈關不住的鄉情----從兩篇五0年代小說看懷鄉意識的幽然產生〉 屏東:大仁學報,第14期 1996年3月
齊邦媛
〈司馬中原筆下震撼山野的哀痛(評「荒原」)〉 台北:中外文學,第2期第3卷 1973年8月
齊邦媛
〈江流匯集成海的六0年代小說〉 台北:文訊月刊,第13期 1984年10
劉杞
〈躍馬中原大司馬-訪司馬中原〉 快樂家庭,第103期 1982年7月
劉心皇
〈自由中國文學三十年〉 台北:文訊月刊,第9期 1984年3月
劉心皇
〈自由中國五十年代的散文〉 台北:文訊月刊,第9期 1984年3月
趙滋蕃
〈評司馬中原的「荒原」〉 台北:幼獅文藝,第22卷第3期 1965年3月
蔡振念
〈中國詩中之懷鄉主題〉 高雄:國立中山大學人文學報,第2期 1994年4月
鄭明娳
〈現代散文中的意象〉 台北:國文天地,第5卷第1期 1989年6月
編輯部
〈作家介紹〉 青溪,第1卷第7期 1968年1月
魏子雲
〈款步於「荒原」內外〉 台北:皇冠出版社,第20卷第6期 1964年2月
魏闕
〈司馬中原的語言----論「荒原」與「狂風沙」〉 台北:幼獅文藝,第216期 1971年12月
簡弘毅
〈撐開反共的大傘--五0年代國家文藝政策與文藝體制初探〉 水筆仔,第12期 2001年4月
潘林
〈評「荒原」〉 宜蘭青年, 1963年4月
應鳳凰
〈「自由中國」、「文友通訊」與五十年代台灣文學史〉 文學台灣,第26期 1998年4月
應鳳凰
〈五○年代台灣小說『反共美學』初探〉 成功大學台文所主辦『台灣文學史書寫:國際學術研討會』,2002年11月22日
龔鵬程
〈四十年來台灣文學之回顧〉 國家科學委員會研究彙刊,第4卷2期,1994年7月
饒博榮(Steven L.Riep),李延輝譯
〈龍天樓情文兼茂,不是敗筆-王文興對官方歷史與反共文學的批判(節譯)〉 中外文學,第30卷第6期 2001年11月
Andrew A. Rooney著,思果譯
〈文學與史學的共鳴〉 聯合文學,第1卷第9期,1985年7月1日
四、學位論文
吳忻怡
《「多重現實」的建構:眷村、眷村人與眷村文學》 台北: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1996年6月
李麗玲
《五0年代國家文藝體制下台籍作家的處境及其創作初探》 新竹:清華大學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1997年3月
孫立梅
《外省人的「家」:多義的記憶與移動的認同》 新竹: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2001年7月
柴雅珍
《戰後台灣「外省人」的塑造與變遷(一九四五年至一九八七年)》 台中:東海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1997年7月
秦慧珠
《台灣反共小說研究(一九四九年至一九八九年)》 台北:中國文化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 2000年6月
陳康芬
《政治意識形態、文學歷史與文學敘事─台灣五0年代反共文學研究》,東華大學中國語文學系博士論文,2007年月
張柏仲
《外省族群的社會心理分析:族群觀點、我族認同與社會距離》 台北:東吳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1997年6月
傅怡禎
《五0年代台灣小說中的懷鄉意識》 台北:中國文化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民國1993年6月
蔡其昌
《戰後(一九四五年至一九五九年)台灣文學發展與國家角色》 台中:東海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1996年2月
曾淑惠
《老兵文學研究》 台北: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碩士論文 2000年6月
蔡芳玲
《一九四九年前後遷台作家之研究》 桃園:中央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1996年12月
鄭雅文
《戰後台灣女性成長小說研究----從反共文學到鄉土文學》 桃園:中央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2000年6月
鍾怡雯
《亞洲現代散文的中國圖象(一九四九年至一九九九年)》 台北: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 2000年6月
王梅香
《肅殺歲月的美麗/美力?戰後美援文化與五、六○年代反共文學、現代主義思潮發展之關係》 台南: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2005年6月
五、報紙評論
洛默
〈「荒原」讀後〉 大華晚報,第8版 1970年11月2日
司馬中原
〈我寫狼煙的動機〉 中國時報,第9版 1971年11月14日
麻念台
〈寫傳奇小說不忘鄉土〉 大華晚報,第4版 1978年3月7日
拓拔端
〈司馬中原要寫史詩長篇〉 聯合報,第12版 1978年6月28日
施美慧
〈從小就在生活中打滾〉 大華日報,第12版 1978年8月25日
林淑蘭
〈司馬中原暢談讀書及寫作〉 中央日報,第11版 1978年9月20日
張默
〈獨釣歷史的惆悵〉 臺灣時報,第9版 1978年12月23日
方念國
〈相看白刃血紛紛-抑鬱的「荒原」〉 民聲日報,第11版 1979年5月8日
尼洛
〈淺析「荒原」對中國文化的探究〉 中央日報,第10版 1983年12月12、3日
莊秀美
〈通過歷史的長河-訪小說家司馬中原先生〉 大華晚報,第11版 1985年12月25日
司馬中原
〈用前人的血淚洗臉〉 中央日報,第11版 1986年7月10日
楊照
〈既返鄉又浪遊的弔詭旅程-司馬中原的「荒原」〉 自由時報,第41版 1998年1月2日
林少雯
〈司馬中原的「荒原」〉 中央日報,第18版 1999年10月30日
六、網路資訊
陳純真
〈簡論蒙太奇上〉,夏潮聯合會,http://www.xiachao.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