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陳惠茵
論文名稱: 東亞視域下的漢文學表現﹣﹣以館森鴻寓臺期間(1895-1917)為討論中心
指導教授: 許俊雅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論文出版年: 2011
畢業學年度: 99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87
中文關鍵詞: 臺灣古典文學館森鴻東亞視域日治前期同文政策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542下載:22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論文的研究重點,在於以「東亞」作為研究視角,將「臺灣/日本」做歷史情境之對照,思考殖民者透過肯定漢字書寫的工具性,作為懷柔臺人的手段。而臺灣成為日本第一個殖民地,也提供明治維新後,一群失意卻擁有豐厚漢學學養的日人來臺,在官方提倡「漢詩文」為臺日共有的文化資產下,開展新的揮灑舞台,刺激了「臺日漢文學」的勃興發展。筆者選擇以「館森鴻」作為「東亞視域下的漢文學表現」的討論核心對象,主要考量館森鴻不僅寓臺時間長達二十餘年(1895.10~1917.8),以漢詩博得文名外,在金石學、史傳、經史等方面亦漢學造詣深厚,與近代漢儒章太炎以學術切磋,往來交流密切。筆者以為擇訂「館森鴻」作為討論對象是切入建構「東亞視域下的漢文學表現」的很好起點,欲側重以他在臺的文學創作與文學活動為展開脈絡,藉此梳理並掌握日治前期臺日傳統文人藉漢文進行交流與角力下的文學場域,有何特殊的漢文學表現風貌以及內涵意義。植基於上述問題意識,展開各章節梳理論述。依序為第一章緒論,闡發本論文之問題意識,並說明研究材料與方法之運用。第二章館森鴻的生平傳略與寓臺時期漢詩文著述探討,本章章旨著重由知人論世的角度出發,探討館森鴻生平背景與漢學學養之培養過程,以及探究日本漢學發展到了幕府後期漸形衰微,未獲日本統治者統御重視,因而促成失意的日籍漢學者轉向殖民地臺灣,尋找到發揮致用的舞台。藉此歷史背景的探討,析論館森鴻在日本的漢學地位與文學創作觀;再加以梳理館森鴻來臺後擔任幕僚的特殊經歷,結合異地風物人情的刺激與文人創作心理之角度,歸納寓臺期間所書寫的漢詩與漢文題材,展現何種思想內涵與藝術表現特色。第三章館森鴻寓臺期間(1895-1917)傳統漢文學發展環境及其參與概況探討。本章章旨著重探討政治、社會、文化等因素,如何錯綜影響臺灣傳統漢文學環境的發展。藉由論述「漢文」兼容著殖民者收籠臺籍文人的工具性,以及臺籍文人流露對漢文此文化資產的高度認同,但又畏懼殖民者消滅此文化的徬徨,然而一批由內地渡臺的日籍文人,又藉「漢文」找回文人表現的自信。如此特殊的文學發展環境,催生出日治前期臺日文人社群往來的密切與交流頻繁的現象,在此文學環境中,梳理館森鴻有何具體參與的活動軌跡。第四章館森鴻建立之交遊網絡及其交流實況探討。藉由館森鴻為起點,建構出其人之交游網絡,得以考察清朝、日本、臺灣三地文人面對傳統漢文學的發展視野與創作表現上,有何切磋琢磨、激盪交流的火花。第五章東亞視域下的漢文學表現特質探討。藉由「東亞視域」的觀照,著重比較分析日治前期臺日文人面對同以「漢詩文」為書寫之工具,在文學觀念、漢學、文人群體交流等面向,表現出何種特質與意義。第六章結論,統整前述各章節之論述成果,思考以館森鴻此對象所展開之論述,歸納日治前期臺灣漢文壇,在加入日籍文人主導發展下,呈現跨界交流後的表現風貌。最後進一步省思本論文整體論述的價值與侷限。

    東亞視域下的漢文學表現﹣﹣以館森鴻寓臺期間(1895-1917)為討論中心 目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文獻探討 3 一、 館森鴻之漢詩漢文著作 3 二、 館森鴻之編輯詩集 4 三、 博碩士論文與期刊論文 4 第三節 研究方法 5 一、 文獻調查法 6 二、 文本分析法 6 三、歷史論批評法 6 四、 比較分析法 6 第四節 研究步驟 6 第二章 館森鴻的生平傳略與寓臺時期漢詩文著述 8 第一節 館森鴻的生平傳略 8 一、 家世 9 二、 學養及個性 10 三、 日本漢學者的困境與來臺緣由 12 四、 寓臺期間重要之經歷 14 第二節 館森鴻寓臺期間漢詩著述 19 一、 生活閒情抒懷 20 二、 臺地風光紀遊 23 三、 文人唱和贈答 27 四、 漢詩思想內涵與表現特色 29 第三節 館森鴻寓臺期間漢文著述 31 一、 臺地遊覽記勝 32 二、 人物傳記與碑銘 33 三、 讀書札記與學術考辨 37 四、 漢文思想內涵與表現特色 38 第四節 小結 39 第三章 館森鴻寓臺期間(1895-1917)傳統漢文學發展環境及其參與概況 41 第一節 文化與語言政策影響下的「漢文」之特性 42 一、 以日人本位認知的統治工具 42 二、 以臺人本位認知的文化資產 46 三、 臺日漢文人認知模式之差異與交混 48 第二節 館森鴻參與日治前期臺灣漢文壇的活動軌跡 52 一、 官邸聯吟︰鳥松閣及編輯《鳥松閣唱和集》的政治意義 52 二、 日人詩社︰玉山吟社、穆如吟社、淡社 56 三、 館森鴻所參與其他的文學活動: 69 第三節 小結 75 第四章 館森鴻建立之交遊網絡及其交流實況 78 第一節 與日治前期(1895-1917)同時寓臺日人之交遊 78 一、 中村櫻溪 79 二、 日下峰蓮 84 第二節 與臺灣傳統文人之交遊 88 一、 黃植亭 88 二、 吳德功 92 第三節 與清國來臺文人之交遊 96 一、 章炳麟 96 二、 林鶴年與梁成柟 101 第四節 小結 104 第五章 東亞視域下的漢文學表現特質 106 第一節 帝國眼下之特殊書寫意象形塑:鄭成功 106 第二節 日籍寓臺文人「同文」的書寫表現 111 一、 異地調適的生命自覺 111 二、 敘奇獵異的審美意識 115 第三節 日臺文人社群交流下的「同文」書寫表現 118 一、 漢詩文的跨界交流 118 二、 漢學的跨界交流論 124 第四節 小結 128 第六章 結論 130 第一節 本論文探討所得 130 第二節 研究限制與未來展望 132 一、 研究限制 132 二、未來展望 133 附錄 134 參考文獻 181

    參考文獻
    一、專書(依出版先後排序)
    館森鴻相關著作:
    籾山衣洲編:《南菜園唱和集》,臺北:臺灣日日新報社出版,明治33年(1900)。
    籾山衣洲編:《穆如吟社集》,臺北:臺灣日日新報社出版,明治33年(1900)。
    住江敬義編:《江瀕軒唱和集》,東京︰住江敬義發行,明治35年(1902)。
    館森鴻:《先正傳》,臺北:臺灣日日新報社出版,明治37年(1904)。
    館森鴻、尾崎秀真編:《鳥松閣唱和集》,臺北:臺灣日日新報社出版,明治39年(1906)。
    館森鴻、宇野秋皋編:《竹風蘭雨集》,臺北:酒井邦之輔發行,明治40年(1907)。
    原田春境編《采詩集》第一編,臺南:臺南新報社,明治45年(1912)。
    館森鴻:《朱成功傳》,臺北︰臺灣日日新報社出版,大正2年(1913)。
    館森鴻:《拙存園叢稿》,東京︰松雲堂書店,大正8年(1919)。

    館森鴻發表在報刊雜誌之史料文獻:
    《臺灣時報》,臺北:東洋協會臺灣支部。
    《臺灣新報》,臺北:臺灣新報社。
    《風月報》,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製微縮資料
    《臺灣教育會雜誌》,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製微縮資料
    《臺灣教育會雜誌》漢文報,第30號,1904年9月。
    《臺灣教育會雜誌》漢文報,第65號,1907年8月。
    《臺灣教育會雜誌》漢文報,第78號,1908年9月。
    《臺灣教育會雜誌》漢文報,第89號,1909年8月。
    《臺灣教育會雜誌》漢文報,第90號,1909年9月。
    《臺灣慣習記事》,臺中: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臺灣慣習記事》第二卷上第一號,明治三十五年一月二十三日發行。
    《臺灣慣習記事》第二卷上第二號,明治三十五年二月二十三日發行。
    《臺灣慣習記事》第二卷上第三號,明治三十五年三月二十三日發行。
    《臺灣慣習記事》第二卷上第四號,明治三十五年四月二十三日發行。
    《臺灣慣習記事》第二卷上第五號,明治三十五年五月二十三日發行。
    《臺灣慣習記事》第二卷下第七號,明治三十五年七月二十三日發行。
    《臺灣慣習記事》第二卷下第八號,明治三十五年八月二十三日發行。
    《臺灣慣習記事》第二卷下第十號,明治三十五年十月二十三日發行。
    《臺灣慣習記事》第二卷下第十一號,明治三十五年十一月二十三日發行。
    《臺灣慣習記事》第三卷上第四號,明治三十六年四月二十三日發行。
    《臺灣慣習記事》第三卷上第五號,明治三十六年五月二十三日發行。
    《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與公文類纂數位化檔案資料庫
    第146冊,文號第20〈事務官兒玉喜八〔及〕屬木下邦昌、仝館森万平譴責〉,公文日期︰1897-07-09。
    第469冊文號第10〈屬館森萬平依願免官〉,公文日期︰1899-11-02。
    第1126冊文號第11〈館森萬平編修事務囑託ノ件〉,公文日期:1905-07-04。
    第1238冊文號第37〈館森萬平ニ編修事務囑託ノ件〉,公文日期︰1906-11-29。
    第1727冊文號第16〈囑託館森萬平自今月手當ヲ給セサル〉,公文日期︰1910-09-05。
    第2758冊文號第9〈囑託館森萬平(退官賞與)〉,公文日期︰1917-08-02。

    臺灣古典文學相關著作:
    連雅堂編︰《臺灣詩薈》,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2 年。
    許俊雅:《臺灣寫實詩作之抗日精神研究--1895至1945年之古典詩歌》,臺北:國立編譯館印行,1997年。
    江寶釵:《嘉義地區古典文學發展史》,嘉義:嘉義市立文化中心,1998年。
    江寶釵:《臺灣古典詩面面觀》,臺北:巨流圖書公司,1999年。
    廖雪蘭︰《臺灣詩史》,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9年。
    施懿琳︰《從沈光文到賴和: 臺灣古典文學的發展與特色》,高雄︰春暉出版社,2000 年。
    許俊雅主編:《講座FORMOSA--臺灣古典文學評論合集》,臺北:萬卷樓,2004年
    黃美娥:《重層現代性鏡像:日治時代臺灣傳統文人的文化視域與文學想像》,臺北:麥田,2004年。
    黃美娥:《古典臺灣:文學史‧詩社‧作家論》,臺北:國立編譯館,2007年。
    黃哲永、吳福助主编:《全臺文》第二十四冊《涉濤續集》,臺中:文听閣圖書,2007年。
    黃哲永、吳福助主编:《全臺文》第三十冊《揚文會策議文集》,臺中:文听閣圖書,2007年。
    黃哲永、吳福助主编:《全臺文》第三十一冊《揚文會策議文集二》,臺中:文听閣圖書,2007年。
    翁聖峰:《日據時期臺灣新舊文學論爭新探》,臺北:五南,2007年。
    全臺詩編輯小組:《全臺詩》第十冊,臺南:臺灣文學館,2008年。
    全臺詩編輯小組:《全臺詩》第十二冊,臺南:臺灣文學館,2008年。

    與臺灣及日本相關之文學史、文化史、漢學、史學著作:
    上田元胤、湊靈雄共編:《臺灣士商明鑑上下》,明治33年(1900)。
    臺南新報社編:《南部臺灣紳士錄臺南廳》,明治40年(1907)。
    臺南新報社編:《南部臺灣紳士錄鳳山廳》,明治40年(1907)。
    臺灣總督府編︰《臺灣列紳傳》,臺北︰臺灣總督府, 1916年。
    新高新報社編:《臺灣紳士名鑑》,昭和十二年(1937)。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臺灣省通志稿學藝志藝術篇》,臺北:臺灣省政府,1958。
    王詩琅:《日本殖民體制下的臺灣》,臺北:眾文出版社,1980年。
    陳水逢︰《日本近代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988年。
    湯志鈞:《乘桴新獲︰從戊戌到辛亥》,江蘇:江蘇古籍出版社,1990年。
    劉登翰.莊明萱.黃重添.林承璜編︰《臺灣文學史》,福州︰海峽文藝出版社,1991年。
    伊藤 潔著.江萬哲譯:《臺灣─四百年的歷史與展望》,臺北:新遠東出版社,1994年。
    吳文星:《日據時期臺灣社會領導階層之研究》,臺北:正中,1995 年。
    湯志鈞:《章太炎傳》,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6年。
    陳昭瑛︰《臺灣與傳統文化》,臺北:臺灣書店,1999 年。
    李世偉:《日據時代臺灣儒教結社與活動》,臺北:文津,1999 年。
    張寶三、楊儒賓編:《日本漢學初探》,臺北:喜瑪拉雅基金會,2001年。
    梁華璜:《臺灣總督府的「對岸」政策研究﹣﹣日據時代臺閩關係史》,臺北:稻鄉出版社,2001年。
    町田三郎著、連清吉譯:《明治的漢學家》,臺北︰學生書局,2002年。
    林慶彰、陳仕華主編:《近代中國知識份子在臺灣Ι》,臺北︰萬卷樓,2002年。
    黃美娥︰《日治時期臺北地區文學作品目錄》,臺北︰北市文獻會,2003年。
    高明士主編:《東亞文化圈的形成與發展﹣﹣儒學思想篇》,臺北︰國家臺灣大學歷史學系,2003年。
    國家圖書館特藏組編印:《臺灣歷史人物小傳-明清暨日據時期》,臺北:國家圖書館,2003 年。
    矢內原忠雄著.林明德譯︰《日本帝國主義下之臺灣》,臺北:吳三連臺灣史料基金會,2004年。
    陳瑋芬:《近代日本漢學的「關鍵詞」研究︰儒學及相關概念的嬗變》,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5年。
    司馬嘯青:《臺灣日本總督》,臺北︰玉山社,2005年。
    陳培豐著、王興安、鳳氣至純平編譯:《「同化」の同床異夢: 日治時期臺灣的語言政策、近代化與認同》,臺北:麥田出版社,2006年。
    陳芳明主編:《臺灣文學的東亞思考︰臺灣文學藝術與東亞現代性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文建會,2007年。
    徐興慶、陳明姿合編:《東亞文化交流:空間.疆界.遷移》,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8年。

    社會文化學與文學理論:
    廖炳惠編著︰《關鍵詞200:文學與研究批評的通用辭彙編》,臺北:麥田出版社,2003年。
    張京媛編:《後殖民理論與文化認同》,臺北:麥田出版社,2004年。

    其他:
    王松:《臺陽詩話》,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臺灣文獻叢刊第34種,1959年。
    江日昇:《臺灣外紀》(第一冊),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臺灣文獻叢刊第60種,1960年。
    孫詒讓:《孫詒讓遺文輯存》,溫州︰溫州市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編,浙江人民出版社,1990年。
    吳德功:《瑞桃齋詩話》,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2年。
    吳德功:《瑞桃齋詩稿》,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2年。
    吳德功:《瑞桃齋文稿》,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2年。
    《重修臺灣省通志卷六文教志教育行政篇》,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4年。
    〔宋〕朱熹:《四書章句集註》,臺北:鵝湖出版社,1998年。
    〔明〕吳納著,于北山校點︰《文章辨體序說》/〔明〕徐師曾著,羅根澤校點︰《文體明辨序說》,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8年。
    許雪姬、薛化元、張淑雅等撰文:《臺灣歷史辭典》,臺北︰文建會,2004年5月。
    許雪姬、薛化元、張淑雅等撰文:《臺灣歷史辭典.附錄》,臺北︰文建會,2004年5月。

    二、相關研究論文(依出版先後排序)
    期刊論文:
    郭千尺︰〈臺灣日人文學概觀〉,《臺北文物》第3卷第3期,1954年12月。
    龍瑛宗︰〈日人文學在臺灣〉,《臺北文物》第3卷第3期,1954年12月。
    郭嘯舟︰〈淪陷當時寓北日文士〉,《臺北文物》第4卷第1期,1955年5月。
    郭水潭︰〈日僑與漢詩〉,《臺北文物》第4卷第4期,1956年2月。
    〈臺北市詩社座談會〉,《臺北文物》第4卷第4期,1956年2月。
    賴子清︰〈古今臺灣詩文社(一)〉,《臺北文獻》第10卷第3期,1959年9月。
    陳香︰〈日人留臺的記遊漢詩〉,《藝文誌》第113期,1975年2月。
    陳國棟︰〈哭廟與焚儒服:明末清初生員層的社會性動作:〉,《新史學》第3卷第1期,1992年3月。
    劉紅林︰〈殖民者與殖民地舊文化的結盟--淺談日據時期臺灣的舊文學〉,《世界華文文學論壇》,2005年3月。
    黃美娥:〈日、臺間的漢文關係—殖民地時期臺灣古典詩歌知識論的重構與衍異〉,《臺灣文學研究雧刊》第2期,臺北:臺大臺灣文學研究所,2006年11月。
    謝崇耀︰〈小泉盜泉及其漢詩探析〉,《臺北文獻直字》第160期,2007年6月。
    李嘉瑜︰〈旅行、獵奇與懷古--久保天隨漢詩中的澎湖書寫〉,《成大中文學報》第18期,臺南:成大中國文學研究所,2007年10月。
    柯喬文︰〈殖民視域中的久保天隨與其支那文學史〉,《中極學刊》第6期,2007年12月。
    黃美娥︰〈日、臺漢文關係初探(1895-1945):以臺灣視域為出發點的思考〉,2007年度財團法人日臺交流協會日臺研究支援事業報告書,2008 年3月。
    陳培豐︰〈日治時期臺灣漢文脈的漂游與想像—帝國漢文、殖民地漢文、中國白話文、臺灣話文〉,《臺灣史研究》第15卷第4期,2008年12月。
    游勝冠︰〈同文關係中的臺灣漢學及其文化政治意涵--論日治時期漢文人對其文化資本「漢學」的挪用與嫁接〉,《臺灣文學研究學報》第8期,2009年4月。
    黃美娥︰〈久保天隨與臺灣漢詩壇〉,《臺灣學研究》第7期,臺北: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2009年6月。
    王幼華︰〈日本帝國與殖民地臺灣的文化構接—以瀛社為例〉,《臺灣學研究》第7期,臺北: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2009年6月。
    林俊宏.大山昌道:〈館森鴻及其作品〉,《臺灣文獻》別冊第31號,2009年12月。
    林以衡︰〈日本旅臺文人宮崎來城在臺漢文學創作與評論初探〉,《臺灣學研究》第9期,臺北: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2010年6月。
    李展平:〈擬古的異鄉情懷-試論中村櫻溪旅臺山水遊記〉,《臺灣文獻》第61卷第2期,2010年10月。

    研討會論文:
    楊永彬︰〈日本領臺初期日臺官紳詩文唱和〉,收錄於若林正丈.吳密察主編《臺灣重層近現代化論文集》,臺北:播種者文化有限公司,2000年8月。
    施懿琳︰〈從《采詩集》看臺日漢詩人的互動模式與書寫話語〉,收錄於《日治時期臺灣傳統文學論文集》,東海大學中文所,2003年2月。
    胡巨川︰〈小泉政以及其《盜泉詩稿》析論〉,收錄於《日治時期臺灣傳統文學研討論文集》,東海大學中文所,2003年2月。
    柳書琴︰〈《風月報》中的同文論述:殖民主義附身的悲劇〉,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系主辦,「文學傳媒與文化視界國際學術研討會」,2003 年11 月8-9 日。
    陳培豐︰〈日治時期的漢詩文、國民性與皇民文學﹣﹣在流通與切斷過程中走向純正歸一〉,收錄於《跨領域的臺灣文學研究學術研討論文集》,臺南︰國家臺灣文學館,2006年。
    黃美娥:〈跨界傳播、同文交混、民族想像:賴山陽在臺灣的接受史〉,收入陳芳明主編《臺灣文學的東亞思考:臺灣文學藝術與東亞現代性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文建會,2007年)
    黃敬堯︰〈遊於是乎始﹣﹣論中村忠誠《涉濤集》、《涉濤續集》、《涉濤三集》思想歷程〉,收錄於《東亞文學脈絡與文化傳承國際研究生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灣大學臺文所,2008年7月。
    廖振富︰〈中村櫻溪〈城南雜詩〉的臺灣風土與旅居書寫〉,收錄於《東亞移動敘事—帝國.女性.族群 國際研討會論文集》,中興大學臺文所,2008年11月。
    陳室如︰〈誰的風景?﹣﹣《漢文台灣日日新報》旅行書寫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主辦,「紅樓文學論壇:臺灣師大國文學系教師文學研究成果發表會」,2008 年12 月12日。
    程怡雯:〈行過臺灣:日治初期日本文人籾山衣洲在臺漢詩文作品分析〉,私立靜宜大學臺灣文學系主辦,「第四屆中區研究生臺灣文學學術論文研討會」,2009年6月7日。
    王俐茹︰〈日本臺灣漢文人的交遊網絡及其拾遺?﹣﹣以館森鴻為個案〉收錄於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臺灣文化研究所主編《第六屆臺灣文學研究生學術論文研討會論文集》,臺南︰國家臺灣文學館,2009年。
    黃美娥:〈帝國漢文的跨界移動與交錯─日人佐倉孫三的「同文」想像與實踐〉,收錄於《臺灣古典散文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東海大學中文系,2009年12月19-20日。
    陳室如:〈單一與多元─《臺灣日日新報》古典遊記研究〉,收錄於《臺灣古典散文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東海大學中文所,2009年12月19日。
    廖振富:〈中村櫻溪《涉濤集》北臺灣山水遊記的跨界書寫〉,收錄於《臺灣古典散文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東海大學中文系,2009年12月19-20日。
    顧敏耀:〈創作,在城市的邊緣--︰臺北縣清領與日治時期的文學社團與在地文人〉,國立成功大學文學院暨中國文學系主辦,「城市與文學-青年學者臺灣古典詩學術研討會」,2010 年7 月24-25 日。
    薛建蓉:〈新城魅影.舊識陰魂︰日、臺文人筆下的臺北地景想像(1898~1911)〉,國立成功大學文學院暨中國文學系主辦,「城市與文學-青年學者臺灣古典詩學術研討會」,2010 年7 月24-25 日。

    博碩士論文:
    王文顏︰《臺灣詩社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80年。
    施懿琳︰《清代臺灣詩所反映的漢人社會》,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91年。
    廖振富︰《櫟社三家詩研究﹣林癡仙、林幼春、林獻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96年。
    黃美娥︰《清代臺灣竹塹地區傳統文學研究》,私立輔仁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99年。
    江仁傑:《日本殖民下歷史解釋的競爭——以鄭成功的形象為例》,國立中央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
    蘇秀鈴︰《日治時期崇文社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中國文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
    陳速換︰《久保天隨及其《澎湖遊草》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教學碩士論文,2002年。
    謝崇耀:《日治時期臺灣詩話比較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 年。
    林淑慧︰《臺灣清治時期散文發展與文化變遷》,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2005年。
    向麗頻︰《施士洁及其文學研究》,私立東海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2006年。
    室屋麻梨子:《《臺灣教育會雜誌》漢文報(1903-1927)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 年。
    高野史惠:《日據時期日台官紳的另外交流方式─以木村匡為例(1895-1925)》,國立成功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 年。
    李毓嵐:《世變與時變-日治時期臺灣傳統文人的肆應》,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2008 年。
    謝崇耀:《日治時期臺北州漢詩文化空間之發展與研究》,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10 年。
    顧敏耀:《臺灣古典文學系譜的多元考掘與脈絡重構》,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10 年。
    王俐茹:《臺灣文人的記者初體驗及其創作實踐——以李逸濤為例的探討》,臺灣師範大學臺灣文化及語言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 年。

    三、電子資料庫
    1.「臺灣人物誌」http://news8080.ncl.edu.tw/whos2app/servlet/whois?simplegenso
    2. 「智慧型全臺詩知識庫」http://cls.hs.yzu.edu.tw/
    3.「《臺灣日日新報》(1898-1944)」http://192.192.13.197:8088/
    4.「《漢文臺灣日日新報》全文電子版(1905-1911) 」
    http://192.192.13.197:8080/twhannews/user/query_basic.php
    5. 「臺灣時報資料庫」
    http://192.192.13.198/taijourc/ttswebx?%400:0:1:taijour%40%400.23340931138389398%23JUMPOINT#JUMPOINT
    6. 「臺灣文獻叢刊合訂本光碟」大人物管理顧問有限公司軟體設計製作,金台灣資訊事業有限公司資料庫規劃設計
    7. 「日治時期期刊全文影像系統」http://stfj.ntl.edu.tw/cgi-bin/gs32/gsweb.cgi/ccd=dsnJM6/main?db=pjournal&menuid=pjournal
    8.臺灣大百科全書(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http://taiwanpedia.culture.tw/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