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詹吉翔 Chan-Chi-Hsiang |
---|---|
論文名稱: |
《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六)》〈莊王既成〉、〈陳公臣靈王〉、〈慎子曰恭儉〉研究 |
指導教授: | 季旭昇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
論文出版年: | 2011 |
畢業學年度: | 99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535 |
中文關鍵詞: | 上博六 、楚竹書 、楚莊王 、楚靈王 、慎子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145 下載:13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論文主要針對《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六)》一書中〈莊王既成〉、〈陳公臣靈王〉、〈慎子曰恭儉〉三篇進行全面而深入的探討。希望藉由字形的分析、讀音的釐清、通假的可能、字義的探討,以瞭解〈莊王既成〉、〈陳公臣靈王〉、〈慎子曰恭儉〉的文字辭句,掌握段落篇章、思想內涵、文化背景各方面,將所見楚簡的文字和內容作考釋和翻譯,並配合閱覽相關典籍,試圖梳理過去的闕疑,將這三篇簡帛的內容還原至早期的面貌。
在文字考釋方面,依上博原考釋的次序,蒐集各家之說,然後依各家所認定的字形,分別蒐集現有楚文字的可靠字形,然後以這些可靠字和原簡字形相比對,由此判斷各家講法孰是孰非;汰除不合理的隸定後,進行文義訓讀。從單一文字擴及文句訓義,再就全篇內容文義,與傳世文獻參照,以期對〈莊王既成〉、〈陳公臣靈王〉、〈慎子曰恭儉〉的文本做出最合理的解讀。
冀盼本論文為探究《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六)》一書中〈莊王既成〉、〈陳公臣靈王〉、〈慎子曰恭儉〉三篇的礎石,再次點燃學者與後學的熱情與重視。期待集眾人之智慧,淬礪菁華,去除糟粕,讓沉睡兩千多年的簡帛文字在二十一世紀能夠風華再現,重綻光芒。
【資料均按作者姓名筆劃排列】
壹、書籍部份
《十三經注疏.尚書注疏》(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10月)。
《古代文史研究新探》(江蘇:江蘇古籍出版社,1992年6月)。
《金文引得.春秋戰國卷》(南寧市:廣西教育出版社,2002年10月)。
《金文編金文續編》(臺北:洪氏出版社,1974年9月1日再版)。
《紀念陳寅恪先生誕辰百年學術論文集》(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9年。)
《張家山漢墓竹簡:二四七號墓》(北京:文物出版社,2001年11月。)
《郭店楚墓竹簡》(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年5月)。
《戰國大事年表》,(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
于省吾:《甲骨文字釋林.序》(北京:中華書局,1979)
于省吾:〈釋古文字中附劃因聲指事字的一例〉《甲骨文字釋林》(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
于省吾:《雙劍誃群經新證.雙劍誃諸子新證》(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1999年。)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殷周金文集成》(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4月第1版)
王力:《古漢語通論》(香港九龍:中外出版社,1976年。)
王力:《同源字典》(北京:商務印書館,1982年10月。)
王利器:《呂氏春秋注疏》(成都市:巴蜀書社,2002年1月。)
王叔岷:《莊子校詮(中冊)》(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所專刊之八十八,1999年6月。)
王叔岷:《先秦道法思想講稿》(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1992年。)
王叔岷:《法家三派重勢之慎到》,《先秦道法思想講稿》(台北:中央研究院文哲所,2002年5月。)
王恩田編著:《陶文字典》(濟南市:齊魯書社,2007年1月。)
王國維:《古史新證──王國維最後的講義》(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7年8月)
王國維:《魏石經殘石考》收入《王國維遺書》第九冊,(上海:上海古籍書店,1983年。)
王輝:《古文字通假字典》(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
王輝:《古文字通假釋例》(臺北:藝文印書館,1993年4月初版)。
王穎:《包山楚簡詞彙研究》(廈門市:廈門大學出版社,2008年5月)。
王襄:《簠室殷契類纂(正編第八)》(天津:天津博物院,1921年12月)。
古文字詁林編纂委員會編纂:《古文字詁林》(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年10月。)
左言東:《先秦職官表》,(臺北:商務出版社,1994年7月)。
白於藍:《簡牘帛書通假字字典》,(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8年1月。)
向宗魯:《說苑校證》,(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7月第一版。)
朱德熙、裘錫圭、李家浩:《曾侯乙墓竹簡釋文與考釋》,(北京:文物出版社,1989年。)
朱德熙:《朱德熙文集》五,(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年。)
何琳儀、黃德寬、徐在國撰:《新出楚簡文字考》,(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7年3月)。
何琳儀、黃德寬:《說蔡》,《徐中舒先生百年誕辰紀念文集》(成都:巴蜀書社,1998年)。
何琳儀:《戰國文字通論(訂補)》(江蘇:江蘇教育出版社,2003年1月。)
何琳儀:〈戰國文字形體演變〉《戰國文字通論》第四章,(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4月。)
何琳儀:《戰國古文字典:戰國文字聲系》(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9月。)
吳良寶:《中國東周時期金屬貨幣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年10月。)。
吳良寶編纂:《先秦貨幣文字編》(福州市: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3月。)
吳則虞編著:《晏子春秋集釋》(上冊),(北京:中華書局,1962年1月。)
吳振武:〈古文字中的借筆字〉,收錄於《古文字研究》20輯,(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
吳振武:《古璽姓氏考(複姓十五篇)》,《出土文獻研究》第三輯,(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
吳振武:《楚帛書「 步」解》,中國社會科學院簡帛研究中心編輯:《簡帛研究(第二輯)》(北京市:法律出版社,1996年9月。)
李先登:《河南登封陽城遺址出土陶文簡釋》,《古文字研究》第七輯,(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6月。)
李守奎、曲冰、孫偉龍編著:《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一~五)文字編》(北京:作家出版社,2007年12月。)
李守奎:《〈曹沫之陣〉之隸定與古文字隸定方法初探》,《漢字研究》第一輯,(北京:學苑出版社,2005年6月。)
李守奎:《楚文字考釋獻疑》,收入張光裕、黃德寬主編:《古文字學論稿》(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8年4月。)
李守奎:《楚文字編》(上海:華東師範大學,2003年12月。)
李孝定,《甲骨文字集釋(第十四卷)》(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所,1991年3月)。
李松儒:《郭店楚墓竹簡字迹研究》,長春市:吉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6年6月。
李圃主編:《古文字詁林》(上海市: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年12月,卷十一。)
李家浩:〈傳遽鷹節銘文考釋-戰國符節銘文研究之二〉《海上論叢》第二輯,(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8年7月。)
李家浩:《南越王墓車馹虎節銘文考釋——戰戰國符節銘文研究之四》,《容庚先生百年誕辰紀念文集》(廣東:廣東人民出版社,1998年4月。)
李家浩:《戰國官印「尚路璽」考釋》,《揖芬集——張政烺先生九十華誕紀念文集》(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年5月。)
李家浩:《 鐘銘文考釋》,《著名中年語言學家自選集-李家浩卷》(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12月)。
李家浩:〈讀《郭店楚墓竹簡》瑣議〉,《郭店楚簡研究》,中國哲學第二十輯,(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9年1月。)
李零:〈讀《楚系簡帛文字編》〉,《出土文獻研究》第五集,1998年。
李零:《〈長沙子彈庫戰國楚帛書研究〉補正》,《古文字研究》第二十輯(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3月)。
李零:《上博楚簡三篇校讀記》(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年8月。)
李零:《文字破譯方法的歷史思考》,收入《李零自選集》(桂州市: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8年2月。)
李零:《郭店楚簡校讀記(增訂本)》(北京市: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年8月。)
李學勤:〈談《詩論》『詩無隱志』章〉,見廖名春編:《清華簡帛研究》第二輯。
李學勤:《古文字學初階》(北京:中華書局,1985)
李學勤:《楚帛書中的古史與宇宙論》,收入其《簡帛佚籍與學術史》(南昌市:江西教育出版社,2001年9月。)
李學勤:《靜方鼎與周昭王曆日》《夏商周年代學札記》(遼寧:遼寧大學出版社,1999年10月。)
汪慶正主編、馬承源審校:《中國歷代貨幣大系1.先秦貨幣.總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4月。)
阮廷焯:《先秦諸子考佚》(臺北,鼎文書局,1980年。)
周法高主編:《金文詁林》(京都:中文出版社,1981年10月。)
周法高主編:《金文詁林附錄》(上),(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82年。)
周祖謨:《審母古讀考》,載《問學集》,(北京:中華書局,1966年。)
周鳳五:〈上博六〈莊王既成〉、〈申公臣靈王〉、〈平王問鄭壽〉、〈平王與王子木〉新探〉,《傳統中國研究集刊》第三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
季師旭昇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一)〉讀本》(臺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7月)。
季師旭昇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三)〉讀本》(臺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10月。)
季師旭昇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四)讀本》(臺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3月。)
季師旭昇:《甲骨文字根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2003年。)
季師旭昇:《說文新證》上冊(臺北:藝文印書館,2004年10月。)
季師旭昇:《說文新證》下冊(臺北:藝文印書館,2004年11月。)
季師旭昇〈孔子詩論新詮〉《經學研究論叢》13輯,(臺北:學生書局,2005.12。)
宗福邦、陳世饒、蕭海波主編《故訓匯纂》(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年7月。)
林志鵬:《上博楚書慎子曰恭儉重編及釋文》,轉引自黃人二文。
林澐:〈說飄風〉《林澐學術文集》(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8年12月。)
林澐:〈釋史牆盤銘中的「逖髟」〉《林澐學術文集》(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8年12月。)
林澐:〈王、士同源及相關問題〉《林澐學術文集》(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8年12月。)
林澐:《先秦古文字中待探索的偏旁》,《古文字研究》第二十一輯,(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
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學中文系編:《望山楚簡》(北京:中華書局,1995年。)
竺家寧:《聲韻學》(台北:五南出版社,1999年8月)
姚孝遂:《甲骨文字詁林》(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5月),頁3170。
姚漢源:《鄂君啟節釋文》,《古文字研究》第10輯,(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施謝捷:《吳越文字彙編.序》(南京市:江蘇教育出版社,1998年8月。)
唐作藩:《上古音手冊》(江蘇:江蘇人民出版社,1982年。)
唐蘭:《中國文字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4月。
唐蘭:《古文字學導論》增訂本(濟南:齊魯書社,1981年)
唐蘭:《毛公鼎「朱韍、蔥衡、玉環、玉瑹」新解—— 駁漢人「蔥珩佩玉」說》,收入《唐蘭先生金文論集,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5年10月。)
唐蘭:《長沙馬王堆漢 侯妻辛追墓出土隨葬遣策考釋》,《文史》第十輯(北京市:中華書局,1980年10月)。
唐蘭:《殷虛文字記》(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
孫海波編:《魏三字石經集錄》(臺北:藝文印書館,1975年。)
孫海波:《甲骨文編》(日本京都:中文出版社,1982年)
容庚編著:《金文編》(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8月第5次印刷。)
徐中舒、伍仕謙:〈中山三器釋文及宮堂圖說明〉,《中國史研究》第四輯,1979 年。
徐中舒:《甲骨文字典》(成都:四川辭書出版社,1998年10月。)
徐在國:《傳抄古文字編》(北京:線裝書局,2006年11月。)
徐在國:《隸定古文疏證》,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2年6月。
徐谷甫、王延林合著:《古陶字彙》(上海市:上海書店出版社,1994年5月。)
徐連達:《中國歷代官制大詞典》(廣州市:廣東教育出版社,2002年12月。)
徐寶貴:〈殷商文字研究兩篇〉,《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第一輯(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6年)。
荊門市博物館:《郭店楚墓竹簡》(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年5月。)
荊門郭店楚簡研究(國際)中心編:《古墓新知——紀念郭店楚簡出土十周年論文專輯》(香港:國際炎黃文化出版社,2003年11月。)
袁國華合編《郭店楚簡研究‧第一卷文字編》(台北:藝文印書館,1999年1月初版。)
袁國華:《江陵望山楚簡文字考釋五則.釋象》手稿。
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11月。)
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12月。)
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12月。)
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四)》(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12月。)
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五)》(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12月。)
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7月。)
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12月。)
馬非百:《管子輕重篇新詮》(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12月)。
馬持盈註譯:《詩經今註今譯》(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9年。)
馬敘倫:《說文解字六書疏證》(上海:上海書店,1985年4月。)
高亨、董治安編纂:《古字通假會典》(濟南:齊魯書社,1997年7月二刷。)
高亨纂著、董治安整理:《古字通假會典》(濟南市:齊魯書社,1989年7月。)
高明:《中國古文字學通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年。)
高明;《古陶文彙編》(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3月。)
高明:《古陶文字徵》(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
高鴻縉《中國字例》九版(臺北:三民書局出版社,1992年10月)。
商承祚:《十二家吉金圖錄》,臺北:臺灣大通書局,1976年。
張世超等著:《金文形義通解》(京都:中文出版社,1996年3月。
張世祿主編:《古代漢語》上冊(臺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張光裕、黃德寬主編:《古文字學論稿》(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8年。)
張光裕、滕壬生、黃錫全主編:《曾侯乙墓竹簡文字編》(臺北:藝文印書館,1997年。)
張光裕主編、袁國華合編:《包山楚簡文字編》(台北:藝文印書館出版社,1992年11月。)
張光裕先生主編,《郭店楚簡研究.第一卷文字編》(台灣:藝文印書館,1999年。)
張守中:《中山王 器文字編》(北京:中華書局出版社,1981年5月。)
張守中撰集《包山楚簡文字編》(北京:文物出版社,1996.8)
張政烺:《說庚壺的「大」字》,《張政烺文史論集》(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
張富海:《漢人所謂古文之研究》(北京:線裝書局,2008年7月一版一刷)。
張新俊、張勝波:《葛陵楚簡文字編》(成都:巴蜀書社,2008年8月)。
張儒、劉毓慶:《漢字通用聲素研究》(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2年4月。)
張儒:《漢字通用聲素研究》(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2年。)
張頷編著:《古幣文編》(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5月。)
強運開:《說文古籀三補》(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6月。)
曹錦炎:〈甲骨文合文新釋〉,收錄於《古文字研究》22輯(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
曹錦炎:《鳥蟲書通考》(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9年。)
盛冬鈴:《六韜譯注》附錄《六韜佚文》(石家庄市:河北人民出版社,1992年6月。)
許進雄:《古文諧聲字根》(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5年9月。)
〔漢〕許慎著,〔清〕段玉裁注:《新添古音說文解字注》(臺北:洪葉文化,1999年11月)。
〔漢〕許慎撰,〔宋〕徐鉉校定:《說文解字》,(北京:中華書局,1963年12月。)
〔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魯實先補注:《說文解字注》,(臺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74年9月初版;1994年7月十一版。)
郭永秉:《戰國竹書剩義(三則)》復旦大學漢語言文字學科《語言研究集刊》第五輯,(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8年9月。)
郭沫若:《兩周金文辭大系考釋》(上海:科學出版社,1957 年。)
郭錫良:《漢字古音手冊》(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6年。)
陳光田:《戰國璽印分域研究》(長沙:岳麓書社,2008年)。
陳奇猷:《呂氏春秋校釋》(臺北:華正書局,1989年)。
陳松長編著、鄭曙斌、喻燕姣協編:《馬王堆簡帛文字編》(北京市:文物出版社,2001年6月。)
陳偉:〈上博楚竹書《莊王既成》初讀〉《古文字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
陳偉:《郭店竹書別釋》(武漢市: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
陳偉:《新出楚簡研讀》(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10年。)
陳偉:《楚「東國」地理研究》(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1992年。)
陳偉:《楚人禱祠中的人鬼系統以及相關問題》《古文字與古代史》第1輯,(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07年)。
陳偉:《楚地出土戰國簡冊十四種》(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9年。)
陳偉武:《楚系簡帛釋讀掇瑣》,中國古文字研究會、中山大學古文字研究所編:《古文字研究》第二十四輯,(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7月。)
陳偉等著:《楚地出土戰國簡冊【十四種】》(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9年9月。)
陳斯鵬:《簡帛文獻與文學考論》(廣州:中山大學,2007年9月)。
陳劍:〈甲骨金文舊釋「尤」之字及相關諸字新釋〉《北京大學古文獻研究中心集刊》第四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10月。)
陳劍:《試說戰國文字中寫法特殊的「亢 」和从「亢」諸字》,《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第三輯,(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0年7月。)
陳劍:《說慎》,《簡帛研究二〇〇一》(廣西: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年);又收入《甲骨金文考釋論集》,(北京:綫裝書局,2007年。)
陳劍:《釋「 」》,《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第三輯,(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0年7月。)
陳劍:〈釋上博竹書〈召王毀室〉的「幸」字〉,收入《漢字研究》第一輯,(北京:學苑出版社,2005年6月初版。)
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編:《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第二輯)》(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8年8月。)
曾憲通:《楚帛書神話系統試說》,收入《曾憲通學術文集》(汕頭市:汕頭大學出版社,2002年7月。)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九店楚簡》(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5月。)
湖北省荊沙鐵路考古隊,《包山楚簡》(北京:文物出版社,1991年1月。)
湖北省博物館:《曾侯乙墓》(北京:文物出版社,1989年。)
湯餘惠:〈略論戰國文字形體研究中的幾個問題〉《古文字研究》第15 輯,(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6月。)
湯餘惠:《戰國銘文選》(長春市:吉林大學出版社,1993年。)
湯餘惠主編:《戰國文字編》(長春市:吉林大學出版社,1993年)。
焦循《孟子正義》(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10月。)
程俊英:《詩經注析》(北京:中華書局,1991年10月。)
程燕:〈「豈」、「 」同源考〉,收於《古文字研究》第二十六輯,(北京:中華書局出版,2006年11月。)
馮時:《中國天文考古學》(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年11月。)
黃人二:《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一﹚研究》(臺中:台灣高文出版社,2002年。)
黃人二:《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三)研究》(臺中:高文出版社,2005年8月。)
黃鳳春、劉國勝:《左塚三號楚墓出土的漆梮文字及用途初考》,收入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荊門市博物館、襄荊高速公路考古隊編著:《荆門左塚楚墓》附錄六,(北京市:文物出版社,2006年12月。)
黃德寬、何琳儀、徐在國合著:《新出楚簡文字考》(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7年9月。)
黃德寬、徐在國:〈郭店楚簡文字考釋〉《吉林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建所十五週年紀念文集》(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1998年12月。)
黃德寬、徐在國:《新出楚簡文字考》(安徽:安徽大學出版社,2007年9月。)
黃德寬主編:《古文字譜系疏證》(北京:商務印書館,2007年2月。)
黃錫全:《先秦貨幣通論》(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1年6月。)
黃錫全:《汗簡注釋》(台北:台灣古籍出版社,2005年1月。)
黃懷信:《逸周書校補注譯文》(西安:三秦出版社,2006年9月。)
楊伯峻:《孟子譯注》(北京,中華書局,1960年1月。)
楊柳橋:《莊子譯詁》(台北:書林出版社,1995年8月)。
楊寬:《戰國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7年10月)。
楊樹達:《莊子拾遺》1962年。
楊樹達:《詩周頌天作篇釋》,收入其《積微居小學述林全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8月。)
楊樹達:《積微居小學述林.釋辱》(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7月。)
楊樹達:《積微居小學述林》(上海:中國科學院出版社,1954年2月。)
楊澤生:《〈太一生水〉「成歲而止」和楚帛書「止以爲歲」》,荊門郭店楚簡研究(國際)中心編:《古墓新知——紀念郭店楚簡出土十周年論文專輯》,(香港:國際炎黃文化出版社,2003年11月。)
董楚平:《吳越徐舒金文集釋》(杭州市:浙江古籍出版社,1992年12月。)
裘錫圭、李家浩:《曾侯乙墓鐘、磬銘文釋文與考釋》,湖北省博物館:《曾侯乙墓》(北京:文物出版社,1989年。)
裘錫圭:《裘錫圭自選集》,(鄭州市:河南教育出版社,1994年7月。)
裘錫圭:〈再談甲骨文中重文的省略〉,收錄於《古文字論集》(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
裘錫圭:《中國出土古文獻十講》(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4年12月。)
裘錫圭:《古文字論集》(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8月。)
裘錫圭:《甲骨文中所見的商代農業》(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8月。)
裘錫圭:《馬王堆〈老子〉甲乙本卷前後佚書與「道法家」——兼論〈心術上〉〈白心〉為慎到田駢學派作品》,《文史叢稿》,(上海:遠東出版社,1996年10月。)
裘錫圭:《郭店〈老子〉簡初探》《中國出土古文獻十講》(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4年12月。)
裘錫圭:《說殷墟卜辭的「奠」——試論商人處置服屬者的一種方法》,《中研院史語所集刊》第64本,1993年9月。
裘錫圭:《釋殷墟甲骨文裏的「遠 」「 」(邇)及有關諸字》,載《古文字研究》第十二輯,後收入《古文字論集》(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
詹鄞鑫主编、沈培纂輯《楚簡集釋長編.郭店楚簡六德集釋》。
廖名春:〈上海博物館藏.楚簡《武王踐阼》篇管窺〉,刊於《中國出土資料研究》第4號,收入作者文集《新出楚簡試論》(臺北:臺灣古籍出版有限公司,2001年5月。)
趙平安:〈從楚簡娩的釋讀談到甲骨文的娩 〉,《簡帛研究二○○一》(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年。)
趙平安:《〈說文〉小篆研究》(南寧市:廣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8月。)
趙平安:《釋「 」及相關諸字》,載《古文字研究》第24輯,(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7月。)
趙誠:《〈中山壺〉〈中山鼎〉銘文試釋》,《古文字研究》第一輯,(北京:中華書局出版社,1979年8月。)
漢語大字典字形組編:《秦漢魏晉篆隸字形表》(成都:四川辭書出版社,1985年)
劉向撰、王雲五主編:《說苑》,(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出版社,1965年5月。)
劉信芳:《子彈庫楚墓出土文獻研究》(臺北:藝文印書館,2002年1月。)
劉信芳:《包山楚簡解詁》(台北:藝文印書館出版社,2003年1月。)
劉信芳:《楚帛書論綱》,《華學》第二輯,(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1996年12月)。
劉咸炘:《呂氏春秋發微》收錄於《劉咸炘學術論集:子學編(上下)》(廣西:廣西師範大學,2007年7月1日。)
劉洪濤、劉建民:《上博竹書〈慎子曰恭儉〉校讀》,《簡帛》第三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10月。)
劉釗:《郭店楚簡校釋》(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年12月。)
劉釗:《古文字構形學》(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
劉樂賢:《睡虎地秦簡日書研究.鼠襄戶篇》(臺北:文津出版社,1994年。)
滕壬生:《楚系簡帛文字編》(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
滕壬生:《楚系簡帛文字編(增訂本)》(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8年10月。)
蕭聖中:《曾侯乙墓竹簡釋文補正暨車馬制度研究》(武漢:武漢大學博士論文,2005年)。
錢穆:《慎到考》,《先秦諸子繫年》(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9年6月3版。)
錢穆:《先秦諸子繫年》(北京:商務印書館,2001年8月。)
謝維揚、朱淵清主編:《新出土文獻與古代文明研究》(上海:上海大學出版社,2004年4月。)
鍾柏生等編:《新收殷周靑銅器銘文曁器影彙編》(臺北:藝文印書館,2006年。)
羅少卿註譯、周鳳五校閱,《新譯說苑讀本》(台北:三民書局出版社,1996年8月。)
羅長銘:《鄂君啓節新探》,收入《羅長銘集》(合肥市:黃山書社,1994年12月。)
羅振玉:《殷虛書契考釋》(台北:藝文印書館出版社,1969年2月。)
羅振玉:《三代吉金文存》(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12月。)
羅福頤:《古璽彙編》(北京:文物出版社,1981年)。
譚其驤:《鄂君啓節銘文釋地》,《中華文史論叢》第2輯。
譚其驤:《中國歷史地圖集》(北京:中國地圖出版社,1987年)
譚普森:《慎子佚文》(倫敦:牛津大學出版社,1979年版。)
蘇建洲:《〈上博楚竹書〉文字及相關問題研究》(臺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1月。)
饒宗頤、曾憲通:《楚地出土文獻三種研究》(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8月。)
饒宗頤主編:《華學》第二輯,(廣州市:中山大學出版社,1996年12月。)
饒宗頤主編:《華學》第六輯,(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3年6月。)
顧史考:《上博五〈三德〉篇與諸子對讀》,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主辦:《簡帛(第二輯)》(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11月。)
顧野王:《大廣益會玉篇》(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1月北京第2刷。)
顧實:《莊子天下篇講疏》(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0年12月2版。)
貳、網路論壇
凡國棟:〈讀《上博楚竹書六》記〉,武漢大學簡帛網2007.7.9。
(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599)。
王子揚〈說甲骨文中的「逸」字〉,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2008.12.25。
(http://www.guwenzi.com/SrcShow.asp?Src_ID=573。)
王寧:〈上博六《莊王既成》中「酖」字詳解〉,武漢大學簡帛網2009.10.30。
(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1165)。
何琳儀、程燕:〈滬簡《周易》選釋〉,簡帛研究2004.5.16。
(http://www.jianbo.org/admin3/html/list.asp?id=1194。)
何琳儀:〈滬簡二冊選釋〉,簡帛研究003.1.14
(http://www.bamboosilk.org/Wssf/2003/helinyi01.htm。)
何有祖:〈讀《上博六》札記〉,武漢大學簡帛網2007.7.9。
(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596)。
吳曉懿:〈《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四)》所見官名輯證〉,武漢大學簡帛網2009.5.30。
(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1063)。
宋華强:〈《上博(七)凡物流形》札記四則〉,武漢大學簡帛網2009.01.03。
(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938。)
宋華强:〈清華簡《皇門》札記一則〉,武漢大學簡帛網2011.2.2。
(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1397)。
宋華强:〈釋《上博六•莊王既成》的「船」〉,武漢大學簡帛網2011.1.6。
(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1364)。
李佳興:〈〈慎子日恭儉〉簡1、簡5試釋二則〉,簡帛研究07.12.08。
(http://jianbo.sdu.edu.cn/admin3/2008/lijiaxing008.htm)。
李佳興:〈〈慎子日恭儉〉簡1再校二則〉,簡帛研究2007.12.18。
(http://www.jianbo.org/admin3/2008/lijiaxing009.htm)。
李佳興:《上博六〈莊王既成〉的「 尹子桱」》,簡帛研究2008.8.20
(http://jianbo.sdu.edu.cn/admin3/2008/lijiaxing005.htm。)
李零〈參加「新出簡帛國際學術研討會」的幾點感想〉,簡帛研究2000.11.16。
(http://www.jianbo.org/Wssf/Liling3-01.htm)
李銳:〈《凡物流形》釋讀札記(再續)(修訂版)〉,清華大學簡帛網2009.01.03,
(http://www.confucius2000.com/admin/list.asp?id=3885。)
李銳:〈《慎子曰恭儉》學派屬性初探〉,武漢大學簡帛網2007.7.9。
(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600。)
李銳:〈《讀上博五札記》〉,簡帛研究2006 .2.20。
(http://www.jianbo.org/admin3/2006/lirui001.htm)。
李銳:〈上博六札記二則〉,武漢大學簡帛網2007.7.24。
(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661)
李銳:〈上博簡《慎子曰恭儉》疏解〉,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2009.8.11。
(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868#_edn23_edn23。)
李銳:〈上博簡《慎子曰恭儉》管窺〉,21世紀孔子2009.11.14。
(http://www.confucius2000.com/admin/list.asp?id=4162)。
李銳:《〈凡物流形〉釋文新編(稿)》,21世紀孔子2008.12.31。
(http://www.confucius2000.com/qhjb/fwlx1.htm。)
李銳〈《凡物流形》釋讀札記(三續)〉,21世紀孔子2009.1.8。
(http://www.confucius2000.com/admin/list.asp?id=3888。)
李銳:〈《孔子見季桓子》新編〉,武漢大學簡帛網2007.7.11。
(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606。)
李銳:〈《曹劌之陣》釋文新編〉,簡帛研究,2005.2.25。
(www.jianbo.org/admin3/2005/lirui002.htm )
李學勤:〈讀上博簡〈莊王既成〉兩章筆記〉,21世紀孔子2007.7.16。
(http://www.confucius2000.com/admin/list.asp?id=3212。)
李學勤主編:《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壹)》復旦讀書會〈清華簡《皇門》研讀札記〉,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2011.1.5。(http://www.guwenzi.com/SrcShow.asp?Src_ID=1345。)
沈培:〈清華簡字詞考釋二則〉,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2011.1.9。
(http://www.guwenzi.com/SrcShow.asp?Src_ID=1367)。
沈培:〈試釋戰國時代从「之」从「首(或从『頁』)」之字〉,武漢大學簡帛網2007.7.17。
(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630)。
沈培:〈讀《《上博(六)》字詞淺釋(七則)〉,武漢大學簡帛網2007.7.20。
(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642)。
孟蓬生:《〈彭祖〉字義疏證》,簡帛研究2005.6.21。
(http://www.jianbo.org/admin3/2005/mengpengsheng004.htm。)
季師旭昇:〈上博七芻議(二):凡物流形〉,武漢大學簡帛網2009.1.2。
(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934)
季師旭昇:〈從戰國文字中的「 」字談詩經中「之」字誤為「止」字的現象〉,復旦大學簡帛研究中心2009.3.21。(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731)。
季師旭昇:〈上博三周易簡26「欽其腓」說〉,簡帛研究2004.5.16。
(http://www.jianbo.org/admin3/html/jixusheng06.htm。)
季師旭昇:〈上博五芻議(下)〉,武漢大學簡帛網2006.2.18。
(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195)
季師旭昇:〈上博七芻議〉,復旦大學簡帛研究中心,2009.1.1。
(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588。)
林志鵬:〈論楚竹書《慎子曰恭儉》「「去囿」及相關問題〉,武漢大學簡帛網2008.5.5。
(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825)。
林志鵬:《戰國楚竹書〈彭祖〉考論——兼論〈漢志〉「小說家」之成立(一)》,武漢大學簡帛網2007.8.18。(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698。)
林清源:〈上博簡《武王踐阼》「幾」、「微」二字考辨〉,武漢大學簡帛網2009.10.13。
(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1155。)
林聖峰:〈《上博六•孔子見季桓子》簡22「吾」字形試解〉,武漢大學簡帛網2008.6.7。
(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838。)
金克兀:〈關於《上博六.申公臣靈王》「不以 斧質」的猜想〉,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2008.1.14。(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308)。
俞志慧:〈〈魯邦大旱〉句讀獻疑〉,簡帛研究2003.1.27。
(www.bamboosilk.org/Wssf/2003/yuzhihui03.htm)
姚小鷗:〈《孔子詩論》第六簡釋文考釋的若干問題〉,簡帛研究2002.6.24。
(www.bamboosilk.org/Wssf/2002/yaoxiaoou01.htm)
胡瓊:〈釋《慎子曰恭儉》中的「陟」〉,武漢大學簡帛網2007.8.8。
(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691。)
范常喜:〈讀《上博六》札記六則〉,武漢大學簡帛網2007.7.25。
(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667。)
范毓周:〈《詩論》第二枚簡的釋讀問題〉,簡帛研究2002.3.6。
唐洪志:〈清華簡《皇門》「 舟」 試釋〉,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2011.1.10。
(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1371)。
海天(蘇建洲)對高佑仁〈《莊王既成》二題〉的討論回應(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2009-12-14。)(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1013。)
秦樺林:〈上博簡《魯邦大旱》虛詞劄記〉,簡帛研究2003.2.15。
郝士宏:〈上博簡(六)補說二則〉,武漢大學簡帛網2007.7.23。
(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648)。
郝士宏:〈初讀《上博簡(六)》〉,武漢大學簡帛網2007.7.21。
(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648)。
高佑仁:〈《莊王既成》「航」字構形考察——兼談戰國文字「蔡」、「尨」、「亢」的字形差異〉,武漢大學簡帛網2010.7.12。(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1273)。
高佑仁:〈《莊王既成》二題〉,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2009.12.12。
(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1013)。
高佑仁:〈談《慎子曰恭儉》簡1之「逆友以載道」〉),武漢大學簡帛網2007.10.12。
(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733)。
高佑仁:〈釋《凡物流形》簡8之「通天之明奚得」?〉,武漢大學簡帛網2009.1.6。
(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972)。
高榮鴻:〈由《上博六•莊王既成》看兩個偏旁同形現象〉,武漢大學簡帛網2010.7.8。
(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1275)。
偃桐:〈試說楚文字中恭字的異體〉,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2008.5.8。
(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431)。
張金良:《釋乁》,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2009.2.3。
(http://www.guwenzi.com/SrcShow.asp?Src_ID=685。)
張崇禮:〈談《慎子曰恭儉》的思想屬性〉,簡帛研究2007.8.23。
(http://jianbo.sdu.edu.cn/admin3/2007/zhangchongli009.htm)。
張崇禮:〈讀《莊王既成 申公臣靈王》劄記〉,簡帛研究2007.08.07。(http://jianbo.sdu.edu.cn/admin3/2007/lijiaxing008.htm)。
張崇禮:《郭店楚簡〈語叢四〉解詁一則》,武漢大學簡帛網2007.4.1。
(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544)。
曹建國:〈讀上博簡《子羔》劄記〉,簡帛研究2003.1.12。
(http://www.bamboosilk.org/Wssf/2003/caojianguo01.htm)
梁靜:〈《孔子見季桓子》校讀〉,武漢大學簡帛網2008.3.4。
(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 id=798。)
陳民鎮:〈《越公殹》考略〉,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2011.04.04。
(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1452)。
陳志向:〈《凡物流形》韻讀〉,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2009.01.10。
(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645。)
陳偉:〈上博竹書《慎子曰恭儉》初讀〉,武漢大學簡帛網2007.7.5。
(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589。)
陳偉:〈《季康子問於孔子》零識(續)〉,武漢大學簡帛網2006.3.2。(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255。)
陳偉:〈《鄂君啓節》 ——延綿 30年的研讀「中國簡帛學國際論壇2009」論文〉,武漢大學簡帛網2009.8.25。(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1136。)
陳偉:〈《慎子曰恭儉》校讀〉,武漢大學簡帛網2007.7.19。
(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637)。
陳偉:〈讀《上博六》條記〉,武漢大學簡帛網2007.7.9。
(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597)。
陳偉:〈讀《上博六》條記之二〉,武漢大學簡帛網2007.7.10。
(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602)。
陳偉:《〈用曰〉校讀》,武漢大學簡帛網2007.7.15。
(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623)。
陳偉:《讀上博楚竹書〈吳命〉劄記》,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2009.7.12。(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846)
陳斯鵬:〈讀《上博竹書(五)》小記〉,武漢大學簡帛網2006.4.1。
(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310。)
陳斯鵬:《〈柬大王泊旱〉編聯補議》,武漢大學簡帛網2005.3.10。
(http://www.jianbo.org/admin3/2005/chensipeng002.htm。)
陳劍:〈《上博(六)‧孔子見季桓子》重編新譯〉,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2008.3.22。(http://www.guwenzi.com/SrcShow.asp?Src_ID=383)
陳劍:〈上博簡〈子羔〉、〈從政〉篇的竹簡拼合與編聯問題小議〉,簡帛研究2003.1.8。
(http://www.jianbo.org/Wssf/2003/chenjian01.htm)
陳劍:〈試說戰國文字中寫法特殊的「亢」和从「亢」諸字〉,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2009.9.18。(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1276)。
陳劍:〈讀《上博(六)》短札五則〉,武漢大學簡帛網2007.7.20。
(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643)。
陳穎飛:〈從楚簡的「卜(從辶)」、「俈」、「囗」等職官看楚國的這一系列機構〉,武漢大學簡帛網2009.6.20。(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1097)。
單育辰:〈佔畢隨錄之九〉,武漢大學簡帛網2009.1.19。
(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977)。
單育辰:〈佔畢隨錄之十三〉,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2011.1.8。
(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1363)。
單育辰:《〈容成氏〉新編聯及釋文》,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2008.5.21。(http://www.guwenzi.com/SrcShow.asp?Src_ID=438。)
單育辰:〈佔畢隨錄之七〉,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2009.1.1。
(http://www.guwenzi.com/SrcShow.asp?Src_ID=590)。
單育辰:〈上博五短劄(三則)〉,武漢大學簡帛網2006.4.30。(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333)
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研究生讀書會(鄔可晶執筆),《〈上博(七)凡物流形〉重編釋文》,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2008.12.31。(http://www.guwenzi.com/SrcShow.asp?Src_ID=581。)
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研究生讀書會:《清華簡〈皇門〉研讀札記》,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2011. 1.5。(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 Src_ID=1345。)
復旦吉大古文字專業研究生聯合讀書會〈上博八《命》校讀〉,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2011.7.20。(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1594)
程少軒:《〈上博七•吳命〉校讀》,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2008.12.30。(http://www.guwenzi.com/SrcShow.asp?Src_ID=577。)
黃人二、林志鵬:《上博藏簡第三冊彭祖試探》,簡帛研究2004.4.29。(http://www.jianbo.org/admin3/html/huangrener02.htm。)
楊澤生:〈《上博七‧吳命》中的「先人」之言補釋〉,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2009.1.8。(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641。)
楊澤生:〈竹書《周易》劄記﹙四則﹚〉,簡帛研究2004.4.26。(http://www.jianbo.org/admin3/html/yangzesheng03.htm。)
楊澤生:〈讀《上博六》小劄〉,武漢大學簡帛網2007.7.21.。(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647。)
楊澤生:〈讀《上博六》劄記(三則)〉,武漢大學簡帛網2007.7.24。
(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658)。
楊澤生:《竹書〈周易〉劄記(四則)》,簡帛研究2004.5.8。(http://www.jianbo.org/admin3/html/yangzesheng03.htm)
葉曉鋒:《關於楚簡中的「︱」字》,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2008.5.29.。(http://www.guwenzi.com/SrcShow.asp?Src_ID=446。)
董珊:〈讀《上博六》雜記〉,武漢大學簡帛網2007.7.10。
(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603)。
董珊:《楚简〈恆先〉初探》,簡帛研究2004.5.12。(http://www.jianbo.org/admin3/html/dongshan02-1.htm)
裘錫圭:〈再談古文獻以「埶」表「設」〉,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2011.3.14。(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1429。)
廖名春:〈讀《上博五‧融師有成氏》篇札記四則〉,簡帛研究2006.2.14。
(http://www.jianbo.org/admin3/2006/liaomingchun002.htm。)
趙苑夙:〈釋《孔子見季桓子》簡17「興道學淫,言不當其所」〉,武漢大學簡帛網2008.6.24。(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843。)
劉信芳:〈《上博藏六》試解之三〉,武漢大學簡帛網2007.8.09。
(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694。)
劉信芳:〈說穿封戌之「心」〉,武漢大學簡帛網2007.8.20。
(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702。)
劉洪濤:〈上博竹書《慎子曰恭儉》校讀〉,武漢大學簡帛網2007.7.11。
(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591。)
劉洪濤:〈郭店竹簡《唐虞之道》「瞽瞍」補釋〉,武漢大學簡帛網2010.04.30。
(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1248。)
劉雲:〈清華簡文字考釋四則〉,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2011.06.10。(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1534)
劉雲:〈說《上博七•凡物流形》中的「巽」字〉,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2009.2.8。(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689)。
劉樂賢:〈讀上博簡《民之父母》等三篇札記〉,簡帛研究2003.1.10。
(http://www.bamboosilk.org/Wssf/2003/liulexian01.htm)
蔣文:〈《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六)》文字編〉,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2008.8.2。(http://www.guwenzi.com/srcshow.asp?src_id=480)。
蔡哲茂:《歷組卜辭遙綴一則》,先秦史研究室網站2007.12.5。(http://www.xianqin.org/blog/)
蔡偉:〈釋「 聖」〉,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2009.5.23。
(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796)。
魏紅燕:〈戰國文字中「=」符類考〉,復旦大學出土文獻暨古文字研究中心2009.01.08。
(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637)。
羅運環:〈楚簡帛字體分類研究(二)〉,武漢大學簡帛網2009.7.27。
(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1123)。
鵬宇、汪冰冰:〈釋《上博六‧莊王既成》「斁」字〉,武漢大學簡帛網2008.6.3。(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836。)
蘇建洲:〈《吳命》簡4「桃 」試解〉,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2009.2.6。(http://www.guwenzi.com/SrcShow.asp?Src_ID=686)
蘇建洲:〈《郭店‧語叢》「襄」字試解〉,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2011.4.15。(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1469。)
蘇建洲:〈《郭店‧語叢二》簡3「襄」字考〉,復旦大學出土與古文字研究中心2010.3.7。(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1100。)
蘇建洲:〈初讀《上博(六)》〉,武漢大學簡帛網2007.7.19。(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636。)
蘇建洲:〈楚文字雜識〉,簡帛研究2005.10。網址:(http://www.jianbo.org/admin3/2005/sujianzhou006.htm。)
蘇建洲:《凡物流形》甲15「通於四海」,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2009.01.14。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653。
蘇建洲:〈對於《試釋戰國時代從「之」從「首(或從『頁』)」之字》一文的補充〉,武漢大學簡帛網2007.7.18。(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635)。
蘇建洲:〈釋楚竹書幾個從「尤」的字形〉,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2008.1月。(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287。)
蘇建洲:《〈上博(五)競建內之〉「亥弋」字小考》,武漢大學簡帛網2006.7.23。(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384)
夔一:〈「陟」疑〉,武漢大學簡帛網2007.10.21。
(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737)。
參、學位論文
王瑜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一)~(六)字根研究》(臺北: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年。)
田河:《出土戰國遣冊所記名物分類彙釋》,(吉林大學古籍研究所博士學位論文,2007年4月。)
江秋貞:《上博(七).武王踐阼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年。)
呂佩珊:《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一-六)通假字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2010年。)
李佳興:《包山楚簡司法文書簡研究》(南投縣:國立暨南國際大學中國語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6月。)
李佳興:《《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六)》考釋》(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2010年。)
李佩珊:《上博(五).三德研究》(臺南市:國立臺南大學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08年。)
林宛臻:《《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五)、(六)》疑難字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
金俊秀:《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四)疑難字研究》(臺北:臺灣師大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7年)。
金俊秀:《古文字特殊諧聲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11年6月。)
洪淑玲:《上博六.孔子見季桓子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
高佑仁:《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四).曹沫之陣研究》(臺北: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
張心怡:《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七)〈凡物流形〉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
張淑卿:《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七)‧吳命研究》(新竹:玄奘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
張新俊:《上博楚簡文字研究》(吉林:吉林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5年。)
許慜慧:《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五)‧季庚子問於孔子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
連德榮:《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三)仲弓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2007年。)
陳惠玲:《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三)‧周易研究》(臺北: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教學碩士論文,2005年。)
陳斯鵬:《戰國簡帛文學文獻考論》(高雄:中山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5年。)
陳嘉凌:《楚系簡帛字根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陳霖慶:《郭店性自命出暨上博性情論綜合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彭慧玉:《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七)疑難字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2010年。)
單育辰:《楚地戰國簡帛與傳世文獻對讀研究》(長春市:吉林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0年。)
董妍希:《金文字根研究﹙一﹚》(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1年6月。)
劉國勝:《楚喪葬簡牘集釋》(武漢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3年5月。)
鄭玉姍:《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一)‧孔子詩論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謝捷:《古璽彙考》(合肥:安徽大學博士論文,2006年。)
顏至君:《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五)〈競建內之〉與〈鮑叔牙與隰朋之諫〉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
蘇建洲:《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二)校釋》(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3年。)
肆、期刊論文(含研討會資料、未刊稿)
《鄂君啟節につぃて》《東方學報》第43冊,1972年。
《楚國銅器銘文編年匯釋》《古文字研究》第13輯,(北京市:中華書局,1986年。)
于省吾:《「鄂君啓節」考釋》,《考古》,1963年第8期。
田成方:《從新出文字材料論楚沈尹氏之族屬源流》,《江漢考古》2008年第2期(總第107期)。
王顯:《〈詩經〉中跟重言作用相當的有字式、其字式、斯字式和思字式》,《語言研究》,1959年第4期。
史傑鵬:《上博竹簡(三)注釋補正》,《古文字論集(三)》,《考古與文物》2005年增刊。
何琳儀,〈中山王器考釋拾遺〉,《史學集刊》(1984 年)第三期。
何琳儀:《句吳王劍補釋——兼釋冢、主、幵、丂》,香港中文大學中文系編集:《第二屆國際中國古文字學研討會論文集》,(香港:問學社有限公司,1993年10月。)
吳良寶《續說「梁冢釿」橋形布》,《中國錢幣論文集》第五集,2010年。
吳振武:《鄂君啓節『 』 字解》,香港中文大學中文系編輯:《第二屆國際中國古文字學研討會論文集》,香港: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1993年。
吳振武:《說梁重釿布》,《中國錢幣》1991年第2期。
李天虹:〈郭店楚墓竹簡文字雜釋〉,《郭店竹簡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武漢市: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5月。)
李家浩:《從戰國「忠信」印談古文字中的异讀現象》,《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7年第2期。
李銳〈上博楚簡續札〉,清華大學思想文化研究所/輔仁大學文學院聯合主辦,新出楚簡與儒學思想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2.3.31-4.2 。
李學勤:《談楚簡〈慎子〉》,《中國文化》第25、26期合刊(2007年10月)。
周鳳五:《上博六〈莊王既成〉、〈申公臣靈王〉、〈平王問鄭壽〉、〈平王與王子木〉新訂釋文註解語譯》,「2007中國簡帛學國際論壇」論文,國立臺灣大學,2007年11月10~11日。
季師旭昇:〈從《新蔡葛陵》談戰國楚簡「 」字-兼談《周易》「十年貞不字」〉,收入《文字學研討會論文集》(台中市:東海大學,2004年3月。)
季師旭昇,〈《上博三‧周易‧訟卦》二題:懥、其邑三四戶〉,《中國文字》第三十一期(2006年11 月)。
季師旭昇:〈談古文字考釋的「集體歸納法」〉,國立台灣大學東亞文明研究中心「東亞語文學與經典詮釋學術研討會」發表論文,2004.11.19
邴尚白:〈上博楚竹書《曹沫之陣》注釋〉,《中國文學研究》第二十一期,2006年。
徐在國:《〈古陶字彙〉正文釋文校訂》,《文物研究》第13輯,黃山書社2001年10月。
徐寶貴:〈楚墓竹簡文字考釋〉,《清華大學學報》2005年第3期。
殷滌非、羅長銘:《壽縣出土的「鄂君啓金節」》,《文物參考資料》1958年第4期。
袁國華:〈《郭店楚墓竹簡》從「匕」諸字以及與此相關的詞語考釋 〉(第十三屆全國暨海峽兩岸中國文字學研討會論文,2002年04月。)
馬承源:《商周青銅雙音鐘》,《考古學報》1981年第 1期。收入其《中國青銅器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12月)。
馬非白:《〈管子‧內業〉篇集注》(《管子學刊》1990年第1期。
高鴻縉〈散盤集釋〉《師大學報》第二期(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1957年)。
高佑仁:〈讀《上博八》札記〉,未刊稿。
商承祚:〈中山王 器鼎、壺銘文芻議〉《古文字研究》第七輯,(北京:中華書局出版社,1982年6 月。)
常正光:《「辰為商星」解》,《古文字研究論文集》,《四川大學學報叢刊》。
張亞初:〈周厲王所作祭器簋考〉《古文字研究》第五輯,(北京:中華書局出版社,1981年1月。)
張政烺:〈中山王 器壺及鼎銘考釋〉《古文字研究》第一輯,(北京:中華書局出版社,1979年8月。)
張涌泉:《讀〈說文〉段注札記五則》,《中國文字學會第四屆學術年會論文集》下冊,2007年8月,西安。後刊於《中國文字學報(第二輯)》。
曹峰:《〈三德〉與〈黃帝四經〉對比研究》,原刊於《江漢論壇》2006年第11期,收入其《上博楚簡思想研究》(臺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12月。)
郭梨華:《〈慎子曰恭儉〉與慎子研究》,中山大學「簡帛研讀會」論文,廣州,2008年1月12-13日。
陳世輝:〈牆盤銘文解釋〉,《考古》1980年第5期。
陳偉:《郭店簡書〈尊德義〉校釋》,《中國哲學史》2001年第3期。
陳偉:《讀郭店竹書〈老子〉札記(四則)》,《江漢論壇》1999年第10期。
智龕:《蔡公子果戈》,《文物》1964年第7期。
黃人二:《上博藏簡第六冊慎子曰恭儉試釋》,臺灣大學「2007中國簡帛學國際論壇」論文,2007年 11月10-11日。
黃盛璋:《再論鄂君啟節交通路線復原與地理問題》,《安徽史學》1988年第2期。
黃鳳春、劉國勝:《記荊門左塚楚墓漆梮》,《第四屆國際中國古文字學研討會論文集》,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2003年10月。
黃德寬、徐在國:〈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一)《孔子詩論》釋文補正〉,《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年3月第2期。
董珊:《荊門左冢楚栻漆書初考》,未刊稿。
董蓮池:〈《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一﹚.孔子詩論》三詁〉,《新出土文獻與古代文明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2.7.28-30。
廖名春:〈上博藏楚簡《魯邦大旱》校補〉,《古籍整理研究學刊》2004.1。
趙彤:《中古舌根聲母字和雙唇聲母字在戰國楚系文獻中的交替現象及其解釋》,《中國語文》2006年第3期。
劉信芳:《〈包山楚簡〉職官與官府通考》(上)發表於《故宮學術季刊》第15卷第一期,1997年8月。
劉信芳:《〈包山楚簡〉職官與官府通考》(下)發表於《故宮學術季刊》第15卷第二期,1997年11月。
劉釗:〈包山楚簡考釋〉,《中國古文字研究會第九屆學術研討會論文》,南京,1992年。
劉釗:〈郭店楚簡〈語叢二〉箋釋〉《古墓新知──紀念郭店楚簡出土十周年論文專輯》(香港:國際炎黃文化出版社,2003年11月。)
劉國勝:《信陽長台關楚簡〈遣策〉編聯二題》,《江漢考古》2001年第3期。
劉樂賢:〈上博簡《魯邦大旱》簡論〉,《文物》2003年5月。
魏啓鵬:《楚簡〈彭祖〉箋釋》,《新出楚簡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集(上博簡卷)》,武漢大學,2006年6月。
蘇建州:〈《上博三‧仲弓》簡20「數」字解兼論秦漢文字的「婁」〉,待刊稿。
顧史考:〈楚文「唬」字之雙重用法:說「競公『痼』」及苗民「五『號』」之刑〉《古文字研究》第二十七輯,(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