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林柏翰
Lin, Bo-Han
論文名稱: 水墨山水構圖應用於文具造型設計
Applying the Composition of Chinese Landscape Painting to the Stationery Design.
指導教授: 鄧成連
Teng, Cheng-Lein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設計學系
Department of Design
論文出版年: 2015
畢業學年度: 103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23
中文關鍵詞: 水墨山水構圖文化商品
英文關鍵詞: Chinese landscape painting, composition, cultural product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07下載:23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水墨山水繪畫的獨特性在於繪畫體系中自成一格,講究筆墨、風格、意境的山水繪畫於視覺上與西方風景繪畫截然不同。文化商品能傳達文化不同面向的特性與層次,滿足物質需求後進一步滿足精神需求,亦而商品價值由使用價值轉至象徵價值。在文化商品興盛的同時,應注意文化符號的運用與轉譯,不應只是落於形體複製或圖像轉移,促使文化商品能扮演文化傳遞的功能。
    本研究透過文獻探討了解文化商品、符號以及水墨山水繪畫相關理論與研究。並透過案例分析歸納出山水繪畫構圖形式之畫面元素、空間呈現、構圖組合,應用至文具造型創作。使文具產品具有水墨山水繪畫構圖特色。
    依文獻研究結果進行水墨山水構圖文具造型設計,並提出文化商品創作流程,透過對於文化的深入探討與提出文化符號後,進行擷取、運用於文化商品設計之上。文化與商品之間需進一步考慮兩者間的契合度與符號轉化及再造,文化符號在於瞭解其組合與意義後置換元素或重新詮釋形體,亦能表現出文化特性與風貌,進而創造出兼具文化與使用價值的文化商品。
    本研究主要結論有:(1)文化包含範圍廣泛,因此文化商品的文化取材範疇可以相當多元,而透過文化層次分層將文化與文化商品屬性進行分層對應,可協助進行轉換應用思考。(2)對角線、平行線構圖的使用元素較為固定、簡單,而中軸線、中分線、S形構圖經常穿插大量且多元元素。(3)中軸線、中分線、S形構圖普遍運用俯視深度空間與仰視高度空間來呈現,而對角線、平行線構圖多為呈現俯視的深度空間為主。(4)中軸線、中分線、S形構圖在於畫面組合上多運用大量山石向上堆疊,對角線與水平線構圖畫面山石則呈現平緩、簡單的左右延伸發展。(5)文化商品從文化本身作為延伸聯想出發與透過符號的轉化與再造,能使文化商品跳脫文化原始形式、形體,亦能表現出文化特性與風貌。(6)另提出一文化商品創作新流程,供設計者從事文化商品創作時之參考。

    Chinese landscape painting is unique and visually distinguished from western landscape painting by its special touch of brushwork, ink, style and prospect. Cultural product expresses different specialties and levels of culture. It fulfills not only material, but also spiritual needs. At the same time, the product’s symbolic value exceeds its practical value. Using Cultural product as a cultural bearer should be cautious on symbol annotation and application, avoiding simply shapes or images copy.
    In this research, the literature review helps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relating theories between Cultural product, symbol and Chinese landscape painting. With case studies, picture elements, space presentation and composition combination of Chinese landscape painting are generalized and applied to stationery design intending to create Chinese landscape painting characterized cultural commodities.
    The result of the research is applied to designing Chinese landscape painting composition characterized stationery and presents the process of creation. With profound research, the selected symbols can be used in designing cultural commodities. Considering the compatibility of cultural and commodity, the symbols are transformed and re-created to ensure the cultural and practical value of the commodity. With the designer's familiarization with the culture symbols combination, even though the elements are replaced or the shapes are re-created, the commodity still presents the features and style of the culture.
    The conclusions of this research are as follows: (1) The various forms of culture provide a large number of design elements for culture commodity, therefore, the analysis of culture levels and commodity attribution helps transforming the designing thinking. (2) Diagonal and parallel compositions contain simple and common elements, but central axis, central parting axis and “S”-shape compositions usually contain a large number and various elements. (3) The downward view to depth of space and upward view to height of space are usually applied in central axis, central parting axis and “S”-shape compositions. In Diagonal and parallel compositions mostly use the downward view to depth of space. (4) In central axis, central parting axis and “S”-shape compositions, a large number of rocks are often stacked up and precipitous. But rocks sweep gradually and horizontally in diagonal and parallel compositions. (5) With the transforming of the symbols and designing thinking, the commodity frees itself from the original shape and form and presents the feature of the culture. (6) A new creation process is provided as a reference for Cultural product designers.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範圍 3 第三節、 研究目的與目標 3 第二章、 文獻探討 5 第一節、 文化商品 5 一、 文化的定義 5 二、 何謂文化商品 8 三、 文化與文化商品 9 第二節、 符號學 12 一、 符號的結構與意義 12 二、 符號的構成 15 第三節、 水墨畫 18 一、 何謂水墨畫 18 二、 水墨繪畫特色 19 第四節、 水墨山水繪畫 23 一、 何謂水墨山水繪畫 23 二、 水墨山水繪畫發展 23 (一)、五代 24 (二)、宋代 24 (三)、元代 25 (四)、明代、清代 26 第五節、 水墨山水繪畫構圖 27 一、 構圖的意義 27 二、 構圖的結構 28 三、 構圖的空間 30 第六節、 文獻總結 32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流程 33 第一節、 研究方法 33 一、 文獻分析法 33 二、 個案研究法 33 第二節、 研究流程 35 一、 文獻探討 36 二、 案例分析 36 (一)、案例來源與蒐集 36 (二)、案例分析 36 三、 設計創作 37 四、 綜合討論 37 第四章、 案例分析 38 第一節、 中軸線構圖案例 39 一、 中軸線構圖案例分析 39 (一)、案例一:秋山晚翠 39 (二)、案例二:秋山問道 40 (三)、案例五:雪山蕭寺 41 (四)、案例四:谿山行旅 42 (五)、案例五:晴巒蕭寺 43 (六)、案例六:萬壑松風 44 (七)、案例七:早春圖 45 (八)、案例八:溪山樓觀 46 二、 中軸線構圖綜合分析 47 第二節、 中分線構圖案例 50 一、 中分線構圖案例分析 50 (一)、案例九:山腰樓觀 50 (二)、案例十:山水(郭熙) 51 (三)、案例十一:歸棹圖 52 (四)、案例十二:山水(夏珪) 53 (五)、案例十三:鏡湖歸棹 54 (六)、案例十四:對月圖 55 (七)、案例十五:秋江漁隱 56 (八)、案例十六:谿山積雪 57 二、 中分線構圖綜合分析 58 第三節、 對角線構圖案例 61 一、 對角線構圖案例分析 61 (一)、案例十七:觀瀑圖 61 (二)、案例十八:松厓客話 62 (三)、案例十九:山徑春行 63 (四)、案例二十:澄江秋眺 64 (五)、案例二十一:松磴精廬 65 (六)、案例二十二:清泉鳴鶴 66 (七)、案例二十三:松岫漁村 67 (八)、案例二十四:秋林水鳥 68 二、 對角線構圖綜合分析 69 第四節、 S形構圖案例 71 一、 S形構圖案例分析 71 (一)、案例二十五:坐聽松風 71 (二)、案例二十六:花溪漁隱 72 (三)、案例二十七:秋山草堂 73 (四)、案例二十八:秋山簫寺 74 (五)、案例二十九:琴書自娛 75 (六)、案例三十:層巒聳翠 76 (七)、案例三十一:青卞隱居圖 77 (八)、案例三十二:秋山疊翠 78 二、 S形構圖綜合分析 79 第五節、 平行線構圖案例 82 一、 平行線構圖案例分析 82 (一)、案例三十三:洞庭漁隱 82 (二)、案例三十四:紫芝山房 83 (三)、案例三十五:江岸望山 84 (四)、案例三十六:江亭山色 85 (五)、案例三十七:孤亭秋色 86 (六)、案例三十八:容膝齋圖 87 (七)、案例三十九:畫山樹 88 (八)、案例四十:疎林遠岫 89 二、 平行線構圖綜合分析 90 第六節、 案例分析小結 92 第五章、 創作成果與分析 95 第一節、 設計創作流程 95 第二節、 設計目標與規範 95 第三節、 設計創作過程 96 一、 構想發展 96 二、 構想修正與3D模擬 102 三、 實體模型製作 104 第四節、 創作作品說明與分析 108 一、 中軸線構圖應用創作 108 二、 中分線構圖應用創作 109 三、 對角線構圖應用創作 110 四、 S形構圖應用創作 111 五、 平行線構圖應用創作 112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114 第一節、 研究結論 114 一、 文獻探討結論 114 二、 案例分析結論 115 三、 創作討論 117 第二節、 後續研究與建議 119 參考文獻 120

    Harris M. Cooper(1999)。研究文獻之回顧與整合(Integrating Research)(高美英譯)。臺北市:弘智。
    N.F.M Roozenburg、J. Eekels(1995)。產品設計-設計基礎和方法論(Porduct Design: Fundamentals and Methods)(張建成譯)。臺北市:六合(原著1991出版)。
    文化部《台灣大百科全書》 taiwanpedia.culture.tw (瀏覽日期103年6月)
    王伯敏(1997)。中國繪畫通史 上冊。臺北市:東大。
    王紅旗(1996)。符號之謎:生活中的神奇符號。北京市:中國國際廣播。
    史作檉(2011)。水墨十獎 哲學觀畫。臺北市:典藏藝術家庭。
    石守謙(2010a)。山水之史-由畫家與觀眾互動角度考察中國山水畫至13世紀的發展。中國史新論 美術考古分冊 頁379-475。
    石守謙(2010b)。從風格到畫意-反思中國美術史。臺北市:石頭。
    安海姆(Rudolf Arnheim)(1985)。藝術與視覺心理學(Art and Visual Perception)(李長俊譯)。臺北市:雄獅圖書。
    江亮演(2011)。社會科學概論 第二版。臺北市:商鼎文化。
    百科文化(1984)。當代國語大辭典。臺北市:百科文化。
    何明泉、林其祥、劉怡君(1996)。文化商品開發設計之構思。設計學報 第一卷 第一期 頁1-15。
    何榮亮(2000)。傳統工藝價值在產品設計應用之研究—以漆器為例。國立雲林科技大學工業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雲林縣。
    克里斯·簡克斯(Chris Jenks)(1998)。文化(Culture)(王淑燕、陳光達、俞智敏譯)。臺北市:巨流圖書。(原著1993年出版)
    克萊夫·貝爾(Clive Bell)(2000)。藝術(Art)(周金環、馬鐘元譯)。臺北市:商鼎文化。(原著出版於1914)
    吳學讓(1974)。山水技法。臺北市:藝術圖書。
    李幼蒸(1996)。人文符號學:人文科學認識論研究。臺北市:唐山。
    李如菁、何明泉(2009)。博物館文化商品的再思考:從跨界的觀點出發。設計學報 第14期 卷4 頁69-84。
    李福順(2003)。繪畫史話。臺北市:國家出版社。
    李霖燦(1881)。山水畫皴法、苔點之研究。臺北市:故宮博物院。
    李霖燦(1971)。中國畫的構圖研究。故宮季刊 第五卷第三期 頁21-31。
    李霖燦(2008)。中國美術史稿-彩色實用版。臺北市:雄獅圖書。
    李鑄晉(1994)。水墨畫與現代水墨畫。現代中國水墨畫學術研討會論文專輯既研討紀錄 頁9-24。
    宗白華(1991)。中西畫法所表現之空間意識。近代中國美術論集–藝海鈎沈 第四集 中西交流·藝術論 頁3-10。
    林幸蓉(2000)。傳統及本土設計資源之應用。台灣工藝季刊 第二期 頁57-72。
    林榮泰 林伯賢(2009)。融合文化與美學促成文化創意設計新興產業之探討 藝術學報:表演類(革新版) 第八十五期 頁81-105。
    花建(2003)。文化+創意=財富。臺北市:帝國文化。
    青木真茂(1988)。商品的符號學(陳正益編、黃恆正譯)。符號社會的消費。(頁61-105)。臺北市:遠流。
    姚村雄、陳俊宏、邱上嘉(2008)。日治時期美術設計的「臺灣圖像」符號分析。設計學報 第13卷第二期 頁69-87。
    星野克美(1988)。消費文化符號論(陳正益編、黃恆正譯)。符號社會的消費。(頁17-57)。臺北市:遠流。
    約翰.費斯克著(John Fiske)(1995)。傳播符號學理論(張錦華、劉容玫、孫嘉蕊、黎雅麗譯)。臺北:遠流(原著1990出版)。
    倪再沁(2004)。山水過渡-中國水墨畫的南遷。臺北市:典藏藝術。
    孫秀蕙、陳儀芬(2011)。結構符號學與傳播文本理論與研究實例。新北市:正中書局。
    徐一軒、孫信一(2003)。怎樣話淺絳山水。臺北市:藝術圖書。
    徐改(1993)。中國古代繪畫。臺北市:商務印書館。
    徐恆醇(2008)。設計符號學。北京:清華大學。
    徐啟賢、林榮泰(2011)。文化產品設計程序。設計學報 第十六卷 第四期 頁1-18。
    袁金塔(1987)。東西繪畫構圖之比較。臺北市:藝風堂。
    馬森(1987)。文化·社會·生活。臺北市:聯經。
    高木森(1998)。元氣淋漓-元畫思想探微。臺北市:東大圖書。
    高居翰(1994)。氣勢撼人 十七世紀中國繪畫中的自然與風格。臺北市:石頭。
    張長傑(1995)。詩情畫意 中國繪畫藝術欣賞。臺北市:書泉。
    張紹勳(2000)。研究方法。臺北市:滄海書局。
    張紹勳(2007)。研究方法(精華本)第二版。臺北市:滄海書局。
    曹諾(1993)。美術構圖例釋。臺南市:大孚。
    連甫(2004)。符號與文化。哈爾濱:黑龍江人民。
    郭少宗(1991)。台灣水墨畫八十年代的動向。台灣美術 第13期 頁 29-36。
    陳郁秀、林會承、方瓊瑤(2013)。文創大觀1 台灣文創的第一堂課。臺北市:先覺。
    陳景容(1983)。構圖與繪畫分析。臺北市:武陵。
    陳傳席(2004)。中國繪畫理論史 增訂二版。臺北市:三民書局。(1997年初版)
    陳萬淇(1985)。個案研究。臺北市:華泰。
    陳葆真(1996)。從空間表現法看南宋小景山水畫的發展。故宮學術季刊 第十三卷 第三期 頁83-104。
    陳學明(1996)。文化工業。臺北市:揚智。
    陳瀅巧(2006)。圖解文化研究。臺北市:易博士文化。
    傅抱石(1991)。傅抱石畫論(伍霖生輯錄)。臺北市:藝術家。
    曾培堯(1980)。構圖研究。臺北市:藝術圖書。
    雄獅中國美術辭典編籍委員會(1989)。中國美術辭典。臺北市:雄獅圖書。
    黃光男(1999)。台灣水墨畫創作與環境因素之研究。臺北市:國立歷史博物館。
    楊裕富(1998)。設計的文化基礎:設計、符號、溝通。臺北市:亞太。
    葉至誠、葉立誠(2011)。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 第三版。臺北市:商鼎文化。
    賈克.瑪奎著(Jacques Maquet)(2003)。美感經驗:一位人類學者眼中的視覺藝術(the aesthetic experience: an anthropologist looks at the visual arts)(武珊珊 王慧姬等譯)。臺北市:雄獅。(原著1986年出版)
    廖敏華(1993)。構圖的規則與意義之分析。中華印刷科技年報 1993年 頁17-27。
    漢寶德(2007)。談美感。臺北市:聯經。
    漢寶德(2014)。文化與文創。臺北市:聯經。
    趙毅衡(2012)。符號學。臺北市:新銳文創。
    劉思量(2001)。中國美術思想新論。臺北市:藝術家。
    劉思量(2011)。藝術心理學-藝術與創造(五版)。臺北市:藝術家。
    潘天壽(1989)。潘天壽美術文集。臺北市:莊嚴。
    蔡孟珊(2007)。地方文化符號余文化商品設計過程中的轉化與運用—以雲科大工業設計系學生文化商品設計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 國立雲林科技大學工業設計研究所,雲林縣。
    蔡玫芬(1982)。中國文化新論-藝術篇 美感與造型。臺北市:聯經。
    蕭明瑜(2011)。文化創意與設計轉化案例解析 朝陽學報 第16期 頁69-91。
    薛永年(2002)。中國繪畫欣賞。臺北市:五南圖書。
    謝明良(2005)。貿易陶瓷與文化史。臺北市:允晨文化。
    鍾義明(1991)。現代水墨畫發展言芻言。台灣美術 第13期 頁26-28。
    羅淑敏(2009)。對焦中國畫:國畫的六種閱讀方法。香港:三聯書店。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