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張淑玲 |
---|---|
論文名稱: |
<<歷史月刊>>與國中歷史教學-以台灣史教材為中心 |
指導教授: | 鄭瑞明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歷史學系 Department of History |
論文出版年: | 2004 |
畢業學年度: | 92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255 |
中文關鍵詞: | 歷史月刊 、歷史教學 、歷史教材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534 下載:64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針對《歷史月刊》台灣史文獻的內容分析,去瞭解此一刊物對於國中台灣史教學的幫助。教師可以如何將《歷史月刊》的內容與教學活動結合,文中並探討政府遷台以來國中的台灣史教材之演變。所得研究結果如下:
一、《歷史月刊》之台灣史作品分析:
以1-191期《歷史月刊》之台灣史作品為研究斷限,得441篇,先進行初步的量化分析。441篇台灣史作品依其內容主題分析,其中以「政治」主題最多。再依時間分期分析,其中以「中華民國在台灣」時期相關作品最多。
二、國中的台灣史教材回顧
在「認識台灣(歷史篇)」課程正式實施前,台灣史教材在各版本教科書中,所佔的份量不豐,多將台灣史附寄於中國史內,我們無法從教科書的內容來了解台灣史的全貌。隨著解嚴後要求民主、多元的教改呼聲,本土歷史教育漸受重視,教科書中台灣史教材的內容有日漸增加之勢,而終有「認識台灣(歷史篇)」課程之設置。「認識台灣(歷史篇)」課程是政府遷台以來,台灣史首度成為國民中學之正式教學科目,在中學歷史教育的改革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隨著91年九年一貫課程在國中正式實施,《認識台灣(歷史篇)》教科書也隨之停用。現行的國中台灣史教科書中,以「南一版」及「康軒版」之七年及社會領域教科書為代表。
三、《歷史月刊》與國中台灣史教材之比對分析與結合運用
個人依據《認識台灣(歷史篇)》為主完成主次分析類目表後,將346篇《歷史月刊》台灣史作品據以分析歸類,其中跨不同歷史分期之作品予以重複劃記,重複劃記後得總篇數378,其比對分析結果如下:
《歷史月刊》台灣史作品之主要類目分布趨勢依序為:「中華民國在台灣」128篇(33.9﹪)、「清領時代」96篇(25.4﹪)、「日本殖民統治時期」66篇(17.5﹪)、「史前時代」24篇(6.3﹪)、「鄭氏治臺時期」19篇(5.0﹪)、「國際競爭時期」18篇(4.8﹪)、「通論」15篇(3.9﹪)、「原住民」12篇(3.2﹪)。以「中華民國在台灣」類目所佔比重最高,整體看來,《歷史月刊》台灣史作品以討論台灣百年來之近現代史為主。
完成主要類目分析後,再分別就各主要類目之次要類目加以分析,以瞭解《歷史月刊》與國中歷史教材之關係。378篇台灣史作品中,與國中台灣史教材直接相關者共155篇,佔整體比例之41﹪;間接相關者則有223篇,佔整體比例之59﹪。也就是說,《歷史月刊》台灣史作品中,約有四成之比重可直接運用於課內講述,而其他六成之作品雖不與國中台灣史教材直接相關,但仍多可作為教師補充講述之用,可見《歷史月刊》與國中歷史教學之關係密切。
教師可利用《歷史月刊》文獻來充實教學內容,其方法包括:由教師在閱讀後,將文獻內容先行消化吸收,融入課堂教學中,以充實教學內容;或者是可將文獻內容印製成講義,在課堂上直接引述;亦可直接將文獻完整或擇要印製給學生課外閱讀,以培養學生之自學能力。個人利用前述三種方法,以教案設計模式,來呈現《歷史月刊》與國中歷史教材之結合成果。
一、教科書
˙中學標準教科書歷史科編輯委員會,《初中歷史》第三冊,台北:台灣書店,民國53年。
˙中學標準教科書歷史科編輯委員會,《初中歷史》第三冊,台灣省政府教育廳,民國43年。
˙中學標準教科書歷史科編輯委員會,《初中歷史》第四冊,台北:台灣書店,民國57年。
˙中學標準教科書歷史科編輯委員會,《初中歷史》第四冊,台灣省政府教育廳,民國48年。
˙王志嫻等編,《國中社會》第一冊,台北:康軒文教事業股份有限公司,民國91年。
˙王志嫻等編,《國中社會》第一冊第2本,台北:康軒文教事業股份有限公司,民國92年。
˙王志嫻等編,《國中社會》第二冊,台北:康軒文教事業股份有限公司,民國92年。
˙王志嫻等編,《國中社會》第二冊第2本,台北:康軒文教事業股份有限公司,民國93年。
˙林淑貞等編,《社會》第三冊,台北:仁林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民國92年。
˙南一書局國民中小學課程社會領域課程社會領域第四階段教科書編撰委員會,《國民中學社會》第一冊,台南:南一書局,民國91年。
˙南一書局國民中小學課程社會領域課程社會領域第四階段教科書編撰委員會,《國民中學社會》第一冊,台南:南一書局,民國92年。
˙南一書局國民中小學課程社會領域課程社會領域第四階段教科書編撰委員會,《國民中學社會》第二冊,台南:南一書局,民國91年。
˙南一書局國民中小學課程社會領域課程社會領域第四階段教科書編撰委員會,《國民中學社會》第二冊,台南:南一書局,民國93年。˙南一書局國民中小學課程社會領域課程社會領域第四階段教科書編撰委員會,《國民中學社會教師手冊》第二冊,台南:南一書局,民國93年。
˙國立編譯館主編,《國民中學歷史科教科書》第一冊,台北:國立編譯館,民國70年。
˙國立編譯館主編,《國民中學歷史科教科書》第二冊,台北:國立編譯館,民國60年。
˙國立編譯館主編,《國民中學歷史科教科書》第二冊,台北:國立編譯館,民國63年。
˙國立編譯館主編,《國民中學歷史科教科書》第三冊,台北:國立編譯館,民國62年。
˙國立編譯館主編,《國民中學歷史科教科書》第三冊,台北:國立編譯館,民國66年。
˙國立編譯館主編,《國民中學歷史教科書》第一冊,台北:國立編譯館,民國73年。
˙國立編譯館主編,《國民中學歷史教科書》第一冊,台北:國立編譯館,民國81年。
˙國立編譯館主編,《國民中學歷史教科書》第二冊,台北:國立編譯館,民國75年。
˙國立編譯館主編,《國民中學歷史教科書》第二冊,台北:國立編譯館,民國85年。
˙國立編譯館主編,《國民中學歷史教科書》第三冊,台北:國立編譯館,民國74年。
˙國立編譯館主編,《國民中學歷史教科書》第三冊,台北:國立編譯館,民國86年。
˙國立編譯館主編,《國民中學歷史教師手冊》第四冊,台北:國立編譯館主編,民國86年。
˙國立編譯館國民中學認識台灣(歷史篇)科教科用書編審委員會,《認識台灣(歷史篇)》,台北:國立編譯館,民國86年。
二、專書
˙于友西˙葉小兵˙趙亞夫著,《歷史學科教育學》,北京: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1999年。
˙方德隆,《課程與教學研究》,高雄: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1999年。
˙王石番,《傳播內容分析法—理論與實證》,台北:幼獅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
˙王仲孚,《為歷史留下見證—《〈認識台灣〉教科書參考文件》新編》,台北:海峽學術出版社,2001年。
˙王仲孚,《歷史教育論集》,台北:商鼎文化出版社,1997年。
˙王惕吾,《聯合報三十年的發展》,台北:聯合報社,民國70年。
˙王德昭,《怎樣教歷史》,台北:正中書局,民國46年。
˙北京師範大學歷史教學法教研室˙天津師範大學歷史教學法教研室˙北京師範學院歷史教學法教研室編著,《中學歷史教學法概論》,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88年。
˙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會,《教育改革總諮議報告書》,台北: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會,民國85年。
˙行政院新聞局,《出版法相關條文、行政解釋、行政裁判、判例解釋彙編》,台北:行政院新聞局編印,民國77年。˙杜維運,《史學方法論》,台北:華世出版社,民國68年。
˙美國社會科協會1994年原編,陳麗華˙王鳳敏譯,《美國社會科課程標準》,台北:教育部,民國85年6月。
˙馬驥伸,《雜誌》,台北: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民73年。
˙教育部,《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社會學習領域》,台北:教育部,民國92年。
˙教育部,《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暫行綱要》,台北:教育部,民國90年。
˙教育部,《國民中學課程標準》,台北:教育部編印,民國84年。
˙教育部人文及社會學科指導委員會主編,《歷史教學研究》,台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民國82年。
˙梁啟超,《中國歷史研究法》,台北:台灣中華書局,民國50年。
˙陳安仁,《歷史教育通論》,香港:人生出版社,民國52年。
˙陳萬達,《現代新聞編輯學》,台北:楊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
˙陳豐祥,《歷史教學評量的理論與實際》,台北:台灣學生書局,民國83年。
˙萊納著˙白月橋譯,《歷史教學中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9年。
˙黃秀政、張勝彥、吳文星著,《台灣史》,台北:五南出版社,2002年。˙黃政傑,《課程改革》,台北:漢文書店,民國74年。˙Henry Johnson著˙何炳松譯,《歷史教學法》,台北:華世出版社,民國64年。
˙Jacques Delors,Learning:The Treasure Within,France:the 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 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1996.
三、學位論文
˙宋明娟,《「啟發歷史思維」的教與學—理論與實際》,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2年。
˙沈映汝,《國小台灣史教學之質性研究—理想建構與教學實踐的對話》,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1年。
˙林秋亨,《國民中學「認識台灣(歷史篇)」實施現況之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7年。
˙林淑惠,《台灣政治民主化對高中歷史教科書人物選擇的影響—以中國現代史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民國92年。
˙徐素真,《「食貨半月刊」研究(1934-1937)》,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民國78年。
˙袁筱梅,《國中歷史教科書中歷史人物的選擇與撰述—以秦漢史為範圍》,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民國88年。
˙張雲翔,《論國(初)中歷史教科書中鴉片戰爭教材之編寫》,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民國92年。
˙張靜分,《論隋唐史人物與國中歷史教學》,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民國91年。
˙郭紀舟,《1970年代台灣左翼啟蒙運動--「夏潮」雜誌研究》,東海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民國83年。
˙陳盈穎,《台灣地區五十年來高中中國史歷史課程的演變與中國史教科書的編輯》,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民國92年。
˙游閔惠,《國小社會教科書中多元智能理念之內容分析—以第七、八冊「認識台灣」教材為例》,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1年。
˙黃道遠,《國小歷史教學的反思、理論與實際》,國立新竹師範學院,社會科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民國92年。
˙劉曉芬,《我國中學歷史教科書中台灣史教材的分析》,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79年。
˙鄭文芳,《國中歷史教科書在教師教學歷程中使用情形之探討》,國立成功大學教育學類碩士論文,民國87年。
四、期刊論文
˙歷史月刊社,《歷史月刊》,1-191期,1988年2月至2003年12月。˙內政部,〈文化資產保存法〉,《古蹟業務相關法令彙編》,台北:內政部,民國90年,頁1-18。
˙方德隆,〈課程的分化與統整:九年一貫課程之理論與實際〉,《課程與教學研究》,高雄: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1999年,頁243-276。
˙王必成,〈從聯合到歷史—為擴大服務層面敬告讀者〉,《聯合月刊》,78期,民國77年1月,頁5。
˙王仲孚,〈再談歷史教學的基礎知識〉,《歷史教學研究》,教育部人文及社學科教育指導委員會主編,台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民國82年,頁51-60。
˙王仲孚,〈從教學時數的刪減—談中學歷史教育的危機〉,《商鼎文化出版社》,1997年,頁14-20。
˙王仲孚,〈對於國一公民、歷史、地理合併為「社會科」之質疑〉,《歷史教育論集》,台北:商鼎文化出版社,1997年,頁23。
˙王仲孚,〈歷史科教學在公民教育中的運用〉,《歷史教育論集》,台北:商鼎文化出版社,1997年,頁1-13。
˙王唯,〈台灣首次電影放映紀錄的新發現—日據時期電影史料的探索〉,《歷史月刊》,185期,2003年6月,頁73-78。˙王震邦,〈歷史月刊編輯委員簡介〉,《聯合月刊》,78期,民國77年1月,頁7。
˙何傳坤,〈台灣陸橋史前動物及人類化石的新發現〉,《歷史月刊》,148期,2000年5月,頁12-17。˙何鳳嬌,〈日本治臺的同化政策〉,《歷史月刊》,88期,1995年5月,頁47-52。
˙吳文星,〈日據初期台灣的「大家樂」—花會〉,《歷史月刊》,1期,1988年2月,頁62-64。
˙吳文星,〈國民中學「認識台灣(歷史篇)」科教材編寫的構想與特色〉,《台灣歷史學會通訊》,第5期,1997年9月,頁1-4。
˙吳青山,〈解嚴以後教育改革運動之探究〉,《教育資料集刊》,第23輯,民87年6月,頁261-275。
˙吳密察,〈清代台灣的「羅漢腳」〉《歷史月刊》,7期,頁66-69。
˙吳寧馨,〈「認識台灣」後,統獨戰火還沒熄滅〉,《新新聞周報》,540期,1997年7月,頁88-89。
˙呂小燕,〈八里十三行遺址挖掘〉,《歷史月刊》,19期,1989年8月,頁9-10。
˙呂實強,〈國中新課程—「認識台灣(歷史篇)」科設立的經過與教材教學有關的幾項問題〉,《國立編譯館通訊》,第9卷第2期,民國85年4月,頁17-24。
˙宋文薰,〈史前時代的台灣〉,《歷史月刊》,21期,1989年10月,頁68-80。
˙形天,〈從「七十者可以食肉」看古人之飲食〉,《歷史月刊》,1期,1988年2月,頁109-110。
˙李國祁,〈清代台灣社會的轉型—內地化的解釋〉,《歷史月刊》,107期,1996年12月,頁58-66。
˙李國祁,〈歷史教育的目的與使命〉,《近代中國》,第3期,民國66年9月,頁41-46。
˙杜正勝,〈一個新史觀的誕生〉,《當代》,120期,1997年8月,頁20-31。
˙杜正勝,〈歷史的再生---《歷史月刊》代發刊詞〉,《歷史月刊》,1期,1988年2月,頁5-9。
˙汪榮祖,〈鄭成功父子與台海風雲〉,《歷史月刊》,173期,2002年6月,頁45-48。
˙周明德整理,〈政治干預學術?學術扭曲政治?—「認識台灣」國中教科書座談〉,《海峽評論》,81期,1997年9月,頁52-57。
˙周婉窈,〈「莎勇之鐘」的故事及其波瀾〉,《歷史月刊》,46期,1991年11月,頁44-49。
˙周婉窈,〈日據末期〈國歌少年〉的統治神話及其時代背景〉,《歷史月刊》,32期,1990年9月,頁81-85。
˙東年,〈歷史開門〉,《歷史月刊》,187期,2003年8月,頁142-146。
˙林慈淑,〈學歷史與歷史學之間—九年一貫「人與時間」領域規劃的商榷〉,《東吳歷史學報》,第7期,民國90年3月,頁139-172。
˙林載爵,〈激發歷史的魅力〉,《歷史月刊》,121期,1998年2月,頁36-38。
˙施志汶,〈「台灣通史」教材中的分期問題〉,《歷史教育》,5期,1999年12月,頁5-24。
˙高輝陽,〈國中教材「認識台灣(歷史篇)」讀後感〉,《台灣歷史學會通訊》,第5期,1997年9月,頁5-7。˙袁穎生,〈由劇烈動盪至邁進自由化—光復後台灣金融的演進〉,《歷史月刊》,69期,1993年10月,頁110-119。
˙張桂芳,〈歷史課程觀和歷史教材改革的主要目標〉,《歷史教學》,2001年第8期,頁26-28。
˙張勝彥˙鄭瑞明˙鄭欽仁˙陳錦忠˙張炎憲˙俞國基,〈呈現台灣真貌˙正確教授下一代—「歷史教科書探討」座談會〉,《台灣歷史學會通訊》,第6期,頁1-7。
˙教育部,〈公民課程標準〉,《國民中學課程標準》,台北:教育部編印,民國84年。˙教育部,〈附錄 國民中學課程標準修訂經過〉,《國民中學課程標準》,台北:教育部,民國84年,頁762-800。
˙教育部,〈國民教育法〉第七條,《國民教育法規選輯》,台北:教育部國民教育司,民71年,頁9-12。
˙許倬雲,〈正派的王惕老〉,《王惕吾先生紀念集》,台北:聯合報系創辦人王惕吾先生紀念集編輯委員會編印,民國86年,頁117-121。
˙連橫,〈台灣通史序〉,《台灣通史》,台北:中華叢書員會,民國44年,頁13-14。
˙陳以謹,〈聯合報的企業文化與風格〉,《歷史月刊》,164期,2001年9月,頁60-65。
˙陳昭順,〈莎韻之鐘的迷思—揭開一段被塵封的原住民歷史〉,《歷史月刊》,79期,1994年8月,頁18-114。
˙陳國棟,〈就從安平追想起—荷據時期的台灣〉,《歷史月刊》,181期,2003年2月,頁20-31。
˙陳捷先,〈編輯《歷史月刊》雜憶〉,《歷史月刊》,121期,1998年2月,頁39-43。
˙陳捷先,〈鄭成功的抗清及其成敗得失〉,《歷史月刊》,173期,2002年6月,頁13-21。
˙陳淑美,〈誰決定知識?—教科書新世代來臨!〉,《光華雜誌》,22卷10期,1997年10月,頁6-17。
˙陳豐祥,〈歷史學科的知識組織與課程設計〉,《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11卷6期,民國90年4月,頁26-36。
˙陳麗華,〈「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暫行綱要—社會學習領域」中「人與時間」軸修訂始末〉,《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13卷6期,民國92年4月,頁86-95。
˙彭岱菴,〈國中歷史教育面面觀〉,《歷史教學》,第一卷第五期,民國78年3月,頁25-29。
˙彭明輝,〈「九年一貫社會科課程下的歷史教育」—座談會紀錄〉,林淑華紀錄整理,《歷史教育》,4期,1999年6月,頁119-151。
˙彭明輝,〈王惕吾的新聞理念及其實踐〉,《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第13期,民國85年4月,頁157-188。
˙彭明輝,〈台灣地區歷史學研究的量化考察:以五種學術期刊為分析對象,1945-2000〉,《漢學研究通訊》,20卷4期(總80期),2001年11月,頁18-27。
˙彭明輝,〈台灣地區歷史學期刊論文與博、碩士論文的量化比較(1945-2000)〉,《漢學研究通訊》,21卷2期(總82期),2002年5月,頁1-16。
˙曾建民,〈台灣人民主體耶!政治正確耶!認識《認識台灣》教科書〉,收錄於王仲孚編,《為歷史留下見證—《〈認識台灣〉教科書參考文件》新編》,台北:海峽學術出版社,2001年10月,頁151-160。
˙游家政,〈九年一貫課程綱要總綱的理念與架構〉,《教師天地》,102期,民國88年10月,頁34-41。
˙湯維玲˙顏慶祥˙李鴻章,〈台灣地區中小學教師在職進修制度研究—現況與問題調查〉,《各國中小學教師在職進修制度比較研究》,台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頁279-325。
˙舒緒緯,〈台灣地區中小學教師在職進修制度之沿革〉,《各國中小學教師在職進修制度比較研究》,台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頁221-278。
˙黃秀政,〈四十年來我國國(初)中歷史科教育—以教科書的編纂為討論中心〉,《教育資料集刊》,16輯,民國80年6月,頁103-126。
˙黃秀政,〈國民中學「認識台灣(歷史篇)」科的課程研訂與教材編寫〉,《國立編譯館通訊》,9卷第2期,民國85年4月,頁11-16。
˙黃秀政,〈談國民中學「認識台灣(歷史篇)」教科書的編寫〉,《人文及社會學會科教學通訊》,6卷5期,民國85年2月,頁6-10。
˙黃秀慧譯,〈圖說西洋中古生活:家居與休閒〉,《歷史月刊》,1期,1988年2月,頁27-29。
˙黃淑英,〈國中《認識台灣(歷史篇)、(社會篇)教材分析—以族群關係教育觀點為中心》〉,《歷史教育》,7期,2000年12月,頁119-163。
˙黃淑苓,〈「九年一貫課程」改革之目的與手段〉,《教育科學期刊》,2卷1期,2002年8月,頁1-23。
˙蒂姆˙洛馬斯著,葉小兵譯,〈論史料教學〉,《歷史教學》,1998年第2期,頁22-24。
˙葉煬彬,〈國中階段九年一貫社會領域課程探究—「統整」與「分化」為主軸的論述〉,《中學教育學報》,9期,民國91年6月,頁153-179。
˙葉龍彥,〈舊台幣時代的電影票價〉,《歷史月刊》,24期,1990年1月,頁82。
˙靖遠譯,〈歐亞古國的郵政〉,《歷史月刊》,1期,1988年2月,頁100-106。
˙劉育岑,〈「櫻花戰火少年行」--台灣少年工赴日造飛機的故事〉,《歷史月刊》,68期,1993年9月,頁100-107。˙劉耿生,〈清廷與鄭成功最重要一次的和談內幕〉,《歷史月刊》,173期,2002年6月,頁22-26。
˙劉廣定,〈滅人之國,必先去其史—對新「九年一貫課程總綱綱要」及「社會領域」課程綱要(草案)之意見〉,收於王仲孚編,《為歷史留下見證—《〈認識台灣〉教科書參考文件》新編》,台北:海峽學術出版社,2001年,頁335-342。
˙潘繼道,〈日治前台灣後山南勢阿美「七腳川社」的歷史變遷〉,《歷史月刊》,185期,2003年6月,頁13-20。
˙潘繼道,〈國家、族群與歷史變遷—近代台灣後山南勢阿美「七腳川社」勢力消長之研究〉,《台灣風物》,53卷1期,民國92年3月,頁85-127。
˙鄭天凱,〈新台幣的誕生〉,《歷史月刊》,23期,1989年12月,頁119-122。
˙鄭瑞明,〈發刊辭〉,《歷史教育》,創刊號,1997年6月,頁Ⅰ-Ⅱ。
˙歷史月刊編輯部,〈十三行遺址不因黃沙湮漫而塵封˙圓山貝塚擇日亦荒寂〉,《歷史月刊》,44期,1991年9月,頁72。
˙歷史月刊編輯部,〈台北十三行遺址,圓山遺址相繼進行搶救〉,《歷史月刊》,40期,1991年5月,頁70。
˙歷史月刊編輯部,〈本刊讀者問卷調查統計分析〉,《歷史月刊》,13期,1989年2月,頁155-157。˙歷史月刊編輯部,〈台灣文化協會創立〉,《歷史月刊》,45期,1991年10月,頁128。
˙歷史月刊編輯部,〈台灣拓殖株式會社成立〉,《歷史月刊》,46期,1991年11月,頁129。˙歷史月刊編輯部,〈第一次台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歷史月刊》,36期,1991年1月,頁141。˙歷史月刊編輯部,廣告頁,《歷史月刊》,78期,1994年7月,頁1。˙歷史月刊編輯部,〈稿約〉,《歷史月刊》,2期,1988年3月,頁157。
˙歷史月刊編輯部,《歷史月刊》,191期,2003年12月,頁148。
˙聯合月刊編輯部,〈我們為什麼要辦聯合月刊?〉,《聯合月刊》,1期,民國70年8月,頁4-5。
˙謝志偉整理,〈《認識台灣》教科書大辯論〉,《海峽評論》,81期,1997年9月,頁58-64。˙韓國棟、林志成,〈九年一貫教學 全盤皆書(中小學教育的核四風暴系列三之三)〉,《中 國時報》A3版,民國92年9月13日。
˙顏明進,〈《歷史月刊》可供高中歷史教學參考文獻〉,收於《高中歷史教學與研究(第一輯)》,台灣省政府教育廳,1995年,頁158-183。
˙顏明進,〈再談《歷史月刊》可供高中歷史教學參考文獻〉,收於《高中歷史教學與研究(第二輯)》,台灣省政府教育廳,1996年,頁204-230。
˙關紹箕,〈回首已十年:《歷史月刊》創刊十週年感言〉,《歷史月刊》,121期,1998年2月,頁34-36。
˙關紹箕,〈歷史月刊的編輯方針:從知識通俗化談起〉,《聯合月刊》,78期,民國77年1月,頁6。
五、網路資源
˙歷史月刊網站http://history.udngroup.com.tw
˙臺灣史網站 http://Saturn.ihp.sinica.edu.tw/~liutk/shih/Taiwan.htm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網站 http://www.ntnu.edu.tw/his/好站連結.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