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黃智雄
Chih-Hsiung Huang
論文名稱: 不同樓層的學生在校身體活動量與規律運動習慣調查之研究
指導教授: 卓俊辰
Jwo, Jiunn-chern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體育學系
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07
畢業學年度: 95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70
中文關鍵詞: 不同樓層身體活動規律運動
英文關鍵詞: different floors, physical activity, regular exercise habit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57下載:46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不同樓層的學生在校身體活動量
    與規律運動習慣調查之研究
    2007年6月 研究生:黃智雄
    指導教授:卓俊辰
    摘要
    本研究主要以桃園縣立南崁高級中學,教室配置於忠孝教學大樓二年級國中學生為研究對象,其目的旨在探討國中生因學校地理環境,所造成學生班級教室在不同樓層的安排與限制,試圖瞭解不同樓層學生身體活動量與規律運動習慣之現況,比較不同樓層(男、女) 學生的身體活動量與規律運動習慣之差異。本研究共有一至四樓國中學生428位為調查對象,所有受試者接受規律運動習慣調查,另每層樓再抽取20位共80位學生配帶計步器以測量其身體活動量。將其所得數據整理,以描述統計、單因子變異數分析、薛費氏法、卡方檢定進行考驗與統計分析。結果如下:
    (一)不同樓層學生的身體活動量達顯著差異(p<.05),身體活動量隨著樓層的升高而下降。
    (二)學生規律運動習慣不會因樓層的關係而有顯著差異(p>.05)。
    (三)學生規律運動習慣會因性別達顯著差異(p<.05),男學生規律運動習慣比女學生高。
    學生身體活動量會因樓層的不同有顯著差異,而學生規律運動習慣卻不會因樓層的關係有所差異,但在性別變項會有顯著差異。

    關鍵詞:不同樓層、身體活動、規律運動

    The Study of Physical Activity and Regular Exercise Habit of
    Junior High Students of Different Classroom Floors

    June, 2007 Chih-hsiung Huang
    Advusor: Jiunn-chern Jwo

    Abstract
    The geographical location of the classroom may restrict the physical activity level and exercise habit of students. However, there was few research had conducted in this area. The purpose of the study was to compare the differences of physical activity and regular exercise habit among different floor of classroom of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There were 428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8th grade) in Nan-Kan High School in Tou-Yan County of Taiwan were recruited as the subjects. Each subject was asked to fill out the survey of physical activity, and 80 subjects of first to fourth floor (20 subjects each floor) were measured the physical activity level by pedometers. The collected data were analyzed by descriptive statistic analysis, one-way ANOVA, Scheffe analysis, and Chi-square test. The findings of the study are as follows:
    1.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05) in physical activity of the students among different floors (from first to fourth floor). The physical activity of the students decreased gradually when the location of the classrooms was getting higher.
    2.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regular exercise habit of the both male and female students on different floors (p>.05).
    3.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distinction in regular exercise habit of the male and female students on different floors (p<.05). Male students exercise more than female ones in frequency.
    The location of the classroom floor restricts the physical activity level of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The higher the classroom level, the lower the physical activity level of students.

    Key words: different floors, physical activity, regular exercise habit

    目次 第壹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4 第三節 研究假設…………………………………………………………… 4 第四節 名詞釋義…………………………………………………………… 4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5 第貳章 文獻探討………………………………………………………… 7 第一節 身體活動量的意義與評估方法…………………………………… 7 第二節 規律運動習慣的意義與現況……………………………………… 11 第三節 身體活動量與規律運動之相關研究……………………………… 15 第四節 總結………………………………………………………………… 20 第参章 研究方法與步驟………………………………………………… 22 第一節 研究對象…………………………………………………………… 22 第二節 研究流程…………………………………………………………… 24 第三節 研究時間與地點…………………………………………………… 25 第四節 研究工具…………………………………………………………… 25 第五節 研究步驟…………………………………………………………… 28 第六節 資料的處理與統計分析…………………………………………… 29 第肆章 結果………………………………………………………………… 30 第一節 受試者基本資料…………………………………………………… 30 第二節 不同樓層學生身體活動量之差異………………………………… 32 第三節 不同樓層學生規律運動習慣之差異……………………………… 39 第伍章 討論與結論……………………………………………………… 42 第一節 不同樓層學生身體活動量之差異…………………………………. 42 第二節 不同樓層學生規律運動習慣之差異………………………………. 46 第三節 結論與建議………………………………………………………… 48 參考文獻 …………………………………………………………………… 51 附錄一 受試者須知及同意書……………………………………………… 58 附錄二 規律運動習慣的問卷調查………………………………………… 59 附錄三 不同樓層身體活動量紀錄表……………………………………… 60 附錄四 不同樓層的教師訪談內容………………………………………… 61 附錄五 不同樓層的學生訪談內容…………………………………………. 64 附錄六 受試者每天計步器讀數原始資料………………………………… 67 表次 表2-1 規律運動的效益…………………………………………………… 17 表2-2 身體活動量一覽表………………………………………………… 18 表3-1 受測班級與人數一覽表…………………………………………… 23 表3-2 計步器信效度檢測紀錄表………………………………………… 25 表4-1 計步器讀數受試者基本資料表…………………………………….. 31 表4-2 學生規律運動習慣之人數與比率………………………………… 31 表4-3 不同樓層的學生計步器讀數統計表……………………………… 32 表4-4 不同樓層的學生計步器讀數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33 表4-5 不同樓層的總學生人數計步器讀數薛費氏法事後比較表……… 34 表4-6 不同樓層的男學生計步器讀數分佈表…………………………… 35 表4-7 不同樓層的男生計步器讀數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35 表4-8 男學生在不同樓層計步器讀數薛費氏法事後比較表…………… 36 表4-9 不同樓層的女學生計步器讀數分佈表…………………………… 37 表4-10 不同樓層的女生計步器讀數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38 表4-11 女學生在不同樓層計步器讀數薛費氏法事後比較表…………… 38 表4-12 不同樓層的學生規律運動習慣之卡方檢定 (N=428)…………… 40 表4-13 男女學生規律運動習慣之卡方檢定(N=428)……………………… 41 圖次 圖3-1 研究流程圖…………………………………………………………… 24 圖3-2 DP-878型 STEP COUNTER計步器…………………………………… 26 圖3-3 計步器配帶示意圖(男)……………………………………………… 26 圖3-4 計步器配帶示意圖(女)……………………………………………… 27 圖4-1 學生規律運動習慣有無之人數與比例……………………………… 32 圖4-2 各樓層學生計步器平均數比較圖…………………………………… 33 圖4-3 不同樓層的男學生計步器讀數分佈圖……………………………… 35 圖4-4 不同樓層的女學生計步器讀數分佈圖……………………………… 37 圖4-5 男生規律運動習慣人數比例………………………………………… 41 圖4-6 女生規律運動習慣人數比例………………………………………… 41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方進隆(1992)。運動與健康。台北市:漢文書局。
    方進隆(1997)。健康體能的理論與實際。台北市:漢文書局。
    方進隆(1997)。體適能推展策略與未來研究方向。中華體育,12卷,3期,70-77頁。
    方進隆(1997)。體昇體適能的策略與展望。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育研究與發展中心主編。教師體適能指導手冊,9-21頁。
    王文豐(2001)。台北市國小學童生活壓力與其身體活動量及健康體 適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台北市。
    李思招(2000)。國中學生規律運動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台北市。
    李明憲(1998)。國小、國中學生體能活動、健康體能相關影響因素 之調查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台北市。
    李彩華(1998)。台北市國中生身體活動及其影響因素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台北市。
    李彩華、方進隆(1998)。國中學生身體活動量與體適能相關因素研究。體育學報,25輯,139-148頁。
    吳念芝(2006)。不同諮詢輔導策略對高中女生身體活動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台北市。
    卓俊辰(1992)。體適能-健身運動處方的理論與實際。台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體育學會。
    卓俊辰(1996)。健康體能理論。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中心編,教育部八十六年度提升國民體能計畫。台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林孟輝(2003)。台南市國小學童身體活動量與健康體適能相關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南師範學院體育研究所,台南市。
    林正常(1997)。體適能的理論基礎。教師體適能指導手冊,46-59頁。
    林晉利(2002)。體能對身體健康的影響。國民體能推廣教室指導員講習,1-12頁。
    林貴福、盧淑雲(1998)。認識健康體適能。台北市:師大書苑有限公司。
    美兆診所(2003)。民國九十一年健康「檢查報告」年度報告。台北:美兆診所。
    張樹立(2003)。台北縣城鄉國小身體活動量與健康體適之比較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台北市。
    張永豪(2002)。城鄉及偏遠地區之健康體適能的差異。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中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台中市。
    國語日報(2003)。學生規律運動調查報告。國語日報,民國92年3月14日,第一版。台北:國語日報。
    教育部(2000)。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暫行綱要。台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2)。台閩地區中小學校學生身體發育測量研究。台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體育司(2000)。各級學校體育實施辦法。台北市:教育部體育司。
    教育部體育司(2000)。教育部體適能網站。台北市:教育部體育司。
    「線上查詢:http://www.edu.tw/physical/index.hem」。
    教育部體育司(2002)。學校體育新願景、一二三希望工程。學校體育,73期,5-13頁。
    彭鍬穩(2004)。高中男生通學方式身體活動量與健康體適能相關之比較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台北市。
    陳坤檸(1994)。受運動訓練與非運動訓練學同之身體做功能力、體脂肪百分比、血脂含量之比較。體育學報,17輯,307-334頁。
    陳俊忠(1997)。體適能與疾病預防。教師體適能指導手冊,86-99頁,台北市:教育部。
    新浪新聞中心(2007)。學生運動比例下降、體育課規律運動人口提升。「http://news.sina.com.tw/global/cna/tw」
    劉立宇(1995)。國小高年級學童運動頻率對體適能的影響。體育學報,20輯,433-442頁。
    劉銘賜(2003)。不同體型的五股國小學童身體活動量與規律運動習慣之調查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台北市。
    鄭焰韜(1971)。運動與社會學。台北:師大書苑。
    賴曉蓉(1996)。國小學童健康體能及其相關因素之探討。未出版碩士論文,高雄醫學院護理研究所,高雄市。
    藍聿辰(1998)。國小學生中重度體能活動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台北市。

    二、英文部分
    American College of Sport Medicine(ACSM).(1990).The recommended quantity and quality of exercise for developing and maintaining cardiorespiratory and muscular fitness in healthy adults.
    Medicine and Science in Sport and Exercise,22(2),265-274.
    Bouchard,C.,Tremblay,A.,Leblanc,C.,Lortie,G.,Sauard,R.,&Therialt,G.(1983).A method to assess energy expenditure in children andadults.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37.pp.461-467.
    Bouchard,C.,&Shephard,R.J.(1994).Physical activitry,fitness,and health : The model and key concepts. In C.Bouchard, R.J.Shephard, &
    T.Stephens(Eds.).Physical activity,fitness,and health-international proceedings and consensus statement(pp.77-88).Champaign,IL :Humen Linetics.(Eds.).
    Blair,S.N.,Kohl,H.W.,Paffenbarger,R.S.,Clark,D.,&Cooper,K.H.J.(1989).Physical fitness and all cause mortality a prospective study of healthy men and women.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262,2395-2401.
    Casperson,C.J.,Powell,K.E.,&Christenson,G.M.(1985).Physical activity,exercise,and physical fitness : Definitions and distinctions forhealth-related research.Public Health Reports.100.pp.126-131.
    Casperson,C.J.(1989).Physical activity epidemiology:Concepts,methods,
    and applications to exercise science.In:K.Pandolf (Ed.).Exercise andSport Science Reviews,Vol. 17(pp.423-473).Baltimore:Williams &Wilkins.
    Fillingim,R.B.,&Blumcnthal,J.A.(1993).Psychological effects ofexercise among the elderly.In P.Seraganian(ED.),Exercisepsychology:The influence of physical exercise on psychologicalprocesses(p.237-253).New York:John Wiley&Sons.
    Heapes,R.A.(1978).Relating physical and psychological fitness : a psychological point of view.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 andPhysical Fitness,18(4),399-408.
    Kasch,J.W.,& Boyer,J.L.(1990).The effect of physical activity and in activity on aerobic power in older men .The Physician andSportsmedicine,18(1),73-83.
    Powell,K.E.,& Thompson,P.D.(1987).Physical activity and the incidence of coronary heart disease. Annual Review of Public Health,8.253-287.
    Raglin,J.S.(1990).Exercise and mental health : beneficial and detrimental effects.Sport Medicine,9(6),323-329.
    Thirlaway,K.,& Benton,D.(1993).Physical activity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school children in West Glamorgan,Health Education Journal,52(1),37-41.
    Tudor-Locke,C.E.,&Myers,A.M.(2001).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for measuring physical activity in sedentary adults.SportMedicine,31(312),91-100.
    Tudor-Locke,C.E.(2003).Manpo-kei: The art and science of step counting. Victtoria, Canada : Trafford Publishing.
    Wannamethea,G.,& Shaper,A.G.(1992).Physical activity and stroke inBritish middle aged men.British Medical Journal,304(4),597-601.
    Ross,J.G, & Gilbert,G.G.(1985).The National Children and Youth FitnessStudy:A summary of findings.Journal of Physical Education, Recreation,& Dance.56(1).pp.45-50.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