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陳婉君 Chen, Wan-Chun |
---|---|
論文名稱: |
從編審歷程探究國小社會教科書文本之知識形塑 Knowledge Shaping of Elementary Social Studies Textbooks during the Editing and Review Process |
指導教授: | 劉美慧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課程與教學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Curriculum and Instruction |
論文出版年: | 2014 |
畢業學年度: | 102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274 |
中文關鍵詞: | 編審歷程 、國小社會領域 、教科書 、知識形塑 |
英文關鍵詞: | Editing and Review Process, Elementary Social Studies, Textbooks, Shaping of Knowledge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165 下載:51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從教科書編輯與審查的互動歷程中探究教科書文本知識的轉變情形,並分析影響其知識形塑的相關因素。本研究採質性研究設計,以國小社會學習領域快樂版(化名)三到五年級的教科書為研究對象,採文件分析與訪談法蒐集資料。文件分析以國家教育研究院留存之教科書審查意見表為主,分析審查者的審查意見與編者的回覆意見,共分析18份教科書審查意見表,並對照送審初版與發行版教科書之差異,以瞭解教科書文本知識具體轉變的情形。再以文件分析結果為基礎,訪談編審歷程中的相關人員,以瞭解影響知識形塑的相關因素,共訪談教科書編輯委員、審定委員與審定行政人員共8位。
研究結果發現編審協商前後的國小社會教科書文本知識在既定的社會科學傳統裡產生轉變,包括在教材內容正確性、教材內容適切性、教材內容多元性、教材組織繼續性與統整性、書寫風格多樣性、教學活動設計層次性等六大面向上正向的改變,但整體而言,仍無法跳脫社會科學傳統進而轉向更具批判性的反省探究或反省實踐取向。其次,本研究發現影響教科書知識形塑的因素包括:編審間的權力位置與角力拉鋸,編審對於社會科課程定位與教科書角色認知的差異,審定規範的限制與侷限等。
本研究最後分別針對編審互動歷程、審定單位與編輯單位提出具體建議,並就本研究之限制提出未來研究之建議。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shaping of knowledge and its influential factors of elementary social studies textbooks through the editing and review process. The subjects were the Happy version (pseudonym) textbooks of the social studies for grade 3, 4, 5. This study applied document analysis and interviews to collect data. Document analysis was based on the social studies textbook review documents from the National Academy for Educational Research (NAER). Eighteen textbook review documents were analyzed and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drafted textbooks submitted for review and the final-edition ones in issue were compared to understand the changes of text. Eight individuals were interviewed including the editors, members of the textbook review committee, and members of NAER, to understand the factors influencing knowledge shaping.
This study found that text knowledge was changed under the established tradition of social sciences, including positive changes on the correctness/appropriateness/variety of knowledge content, the continuity/integration of material organization, the diversity of writing styles, and the levels of instructional design. However, the textbooks still cannot shift from the social science tradition to a more critical tradition of reflective inquiry or reflective praxis.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shaping of knowledge include the positions of power and wrestling between the editors and the reviewers, the cognition of the editors and reviewers about social studies traditions and the roles of textbooks, and the limits of review norms.
This study not only provides suggestions for the editors, the review committee, and the interaction process between them, but reveals the limitations of the study for future research.
中文部分
丁儷蓉(2006)。從編輯者的觀點談國小社會領域教科書審查制度之分析。臺北
市立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王雅玄(2005)。社會領域教科書的批判論述分析-方法論的重建。教育研究集
刊,51(2),67-97。
王素芸(2004)。從教科書編審制度變遷看臺灣教育改革。國立編譯館館刊,32
(2),4-14。
王麗雲、甄曉蘭(2009)。社會學取向的教科書分析。教科書研究,2(1),1-28。
朱美珍、董秀蘭(2011)。我國現行教科書審定的理想與實際。教育資料與研究
雙月刊,98,155-186。
卯靜儒(2012)尋找最大公約數?─高中歷史教科書編寫與審查互動過程分析。
當代教育研究,20(1), 83─122。
吳俊憲、宋明娟、吳錦惠(2007)。社會領域教科書編輯的現況與問題:從一位
國小社會領域編輯者的經驗談起。載於中華民國課程與教學學會(主編),
教科書制度與影響(頁191-214)。臺北市:五南。
吳俊憲(2008)。教科書編輯與設計的運作與內涵。載於國立編譯館、臺北市立
教育大學主辦之「2008教科書政策與制度國際學術研討會────臺灣現
況、德國觀點、芬蘭經驗」會議論文集,臺北。
吳玉軍等(譯)(2003)。David A. Welton著。美國中小學社會課教學策略(第七
版)(Children and their world strategies for teaching social studies)。北京:華
夏。
李依茜(2009)。教科書開放政策下的自由與規範—以高中公民與社會科教科書
審查歷程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林碧雲(2004)。社會領域能力指標解讀與教科書設計影響因素-從一個教科書
編輯的經驗出發。載於國立臺北師範學院舉辦之「2004年社會領域課程與教
學」研討會論文集(頁63-85),臺北市。
林碧雲(2009)。社會學習領域教科書內容編製邏輯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周佩儀(2002)。國小教師解讀教科書的方式。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學報,15,
115-137。
周淑卿(2000)。九年一貫課程之課程統整設計與問題探討。載於財團法人國立
臺南師院校務發展文教基金會主編,九年一貫課程:從理論、政策到執行(頁
81-98)。高雄:復文。
周淑卿(2003a)。今是昨非抑或昨是今非?教科書一綱多本爭議之分析。國立編譯館館刊,31,12-20。
周淑卿(2003b)。論中小學教科書評鑑機制建立的必要性。載於中華民國課程
與教學學會(主編),教科書之選擇與評鑑(頁55-78)。高雄市:復文。
周淑卿(2008)。豈是「一本」能了?-教科書概念的重建。教科書研究,1(1),
29-47。臺北:國家教育研究院。
邱千芳(2006)。九年一貫國小社會學習領域教科書發展研究-以青春版為例。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洪美秀(2012,9月24日)。釣魚台誰的?學童問,老師語塞。自由時報。取自
http://tw.news.yahoo.com/%E9%87%A3%E9%AD%9A%E5%8F%B0%E8%AA%B0%E7%9A%84-%E5%AD%B8%E7%AB%A5%E5%95%8F-%E8%80%81%E5%B8%AB%E8%AA%9E%E5%A1%9E-203019558.html
洪孟珠(2004)。九年一貫社會學習領域教科書審查歷程之研究。國立臺北師範學
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黃嘉雄(2002)。九年一貫課程改革的省思與實踐。臺北市:心理。
黃政傑(1991)。課程設計。臺北市:東華。
黃政傑(1995)。多元社會課程取向。臺北市:師大書苑。
黃志成(1997)。國民小學教科書選用方案之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
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
黃光雄、楊龍立(2012)。課程發展與設計:理念與實作(三版)。臺北:師大書
苑。
黃炳煌(1996)。教育改革:理念、策略與措施。臺北市:心理。
黃炳煌(1999)。談課程統整-以國民教育九年一貫課程為例。取自
http://www.nknu.edu.tw/~edu/web/doc/Learning/learning%20thesis/learning%20thesis-4/item4-article7.htm
黃炳煌(2002)。基本原理與課程目標。載於黃炳煌主編,社會學習領域課程設
計與教學策略(頁12-20)。臺北市:師大書苑。
曾大千(2011)。我國教科書審定制度重編決議之法理分析。臺北市立教育大學
學報,42(1),53-84。
張佳琳(2002)。課程改革:政治社會學取向。臺北市:師大書苑。
張芬芬、陳麗華、楊國揚(2010)。臺灣九年一貫課程轉化之議題與因應。教科
書研究,3(1),1-40。
陳伯璋(1988)。意識型態與教育。臺北市:師大書苑。
陳明印(2000)。臺灣地區國民中小學教科書審查制度。載於中華民國教材研究
發展學會(主編),教科書制度研討會資科集 (頁131-157)。臺北市:中華
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
陳國彥(2001)。社會領域課程與教學。臺北市:學富。
陳國彥、吳宗立(2002)。社會領域教材教法。高雄:麗文。
陳麗華、彭增龍、張益仁(2004)。課程發展與設計-社會行動取向。臺北市:
五南。
陳麗華(1992)。教學特性與策略。載於黃炳煌主編,社會學習領域課程設計與
教學策略(頁193-256)。臺北市:師大書苑。
陳麗華(1998)。美國社會科課程標準評析。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學報,29,85-99。
陳麗華(2008)。評介 「為學習而設計的教科書」及其對我國中小學教科書設計
與研究的啟示。教科書研究,1,137-160。
陳豐祥(2009)。新修訂布魯姆認知領域目標的理論內涵及其在歷史教學上的應
用。歷史教育,15,1-53。
許哲銘(2000)。Althusser意識型態國家機器與教育。教育社會學通訊,26,26-31。
教育部(1993)。國民小學課程標準。臺北市:台捷。
教育部(2001)。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暫行綱要-社會學習領域。臺北市:
教育部。
教育部(2003)。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社會學習領域。取自
http://teach.eje.edu.tw/9CC/index_new92.php
教育部(2010)。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社會學習領域(再版)。臺北市:
教育部。
教育部(2011)。國民小學及國民中學教科圖書審定委員會組織運作要點。取自
http://review.naer.edu.tw/Bulletin/spic/GuidelinesOfCommitteeOrganization.pdf
教育部(2012)。國民小學及國民中學教科圖書審定辦法。取自
http://review.naer.edu.tw/Bulletin/spic/RegulationsforReviewandApproval.pdf
葉興華(2009)。臺北市國小教師教科書選用之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學報,
40(2),33-72。
彭明輝(1999)。社會領域的課程規劃與內容。載於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
主編,邁向課程新紀元--九年一貫課程研討會論文集(上)(頁196-223)。
臺北市: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
高新建(2002)。能力指標轉化模式(一):能力指標之分析及其教學轉化。載於
黃炳煌主編,社會學習領域課程設計與教學策略(頁51-94)。臺北市:師大
書苑。
歐用生(1989)。質的研究。臺北市:師大書苑。
歐用生(1995)。國民小學社會科教學研究(第五版)。臺北市:師大書苑。
歐用生(2006)。課程理論與實踐。臺北市:學富。
歐用生、洪孟珠(2004)。社會學習領域教科書審查歷程之分析。教育資料集刊,
29,225-246。
楊國揚(2006)。台灣地區教科書審定制度評述。載於國立編譯館主辦之「教科
書之回顧與前瞻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集(頁67-78),臺北市。
楊國揚(2011)。我國教科書編審制度之演進與發展。教師天地,171,58-62。
楊雲龍、徐慶宏(2007)。社會學習領域教師轉化教科書之研究。新竹教育大學
教育學報,24(2),1-26。
詹志禹(2002)。主題軸。載於黃炳煌主編,社會學習領域課程設計與教學策略
(頁21-49)。臺北市:師大書苑。
詹寶菁、陳麗華、吳雯婷(2012)。國中小社會領域教科書課程設計取向之發展
與演進。載於國家教育院主編,開卷有益:教科書回顧與前瞻(頁241-278)。
新北市:高等教育。
塗宥騏、陳麗華(2014)。教科書審定委員對教科書設計的關注焦點探討:以國
小中年級社會學習領域為例。教育研究集刊,60(1),115-163。
甄曉蘭(2001)。中小學課程改革與教學革新。臺北市:元照。
甄曉蘭(2004)。課程理論與實務-解構與重建。臺北市:高等教育。
劉美慧(1996)。美國社會科課程標準之評介。花蓮師院學報,6,129-145。
劉世閔(2007)。從權力結構的角度論述分析臺灣教科書政策。載於中華民國課
程與教學學會(主編),教科書制度與影響(頁95-125)。臺北市:五南。
賴光真(2000)。教科書審查規準建構之研究-以九年一貫課程社會學習領域為
例。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習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顏慶祥(1998)。意識型態與教科書分析。國立編譯館館刊,27(2),241-262。
鍾啟泉(2005)。現代課程論(新版)。臺北市:高等教育。
藍順德(1999)。從九年一貫課程的基本理念談教科書編審。教育研究
資訊雙月刊,7(4),79-96。
藍順德(2002a)。九年一貫課程教科書審定政策執行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
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藍順德 (2002b)。九年一貫課程教科書的審定與選用。中等教育雙月刊,53(3),
4-18。
藍順德(2003)。從教科書開放談教科書定位。載於中華民國課程與教學學會(主
編),教科書之選擇與評鑑(頁1-23)。高雄市:復文。
藍順德(2004)。教科書編輯與選用。載於高新建(主編),課程綱要實施檢討
與展望(上)(頁129-150)。臺北市:師大書苑。
藍順德(2006)。教科書政策與制度。臺北市:五南。
藍順德(2010)。教科書意識型態:歷史回顧與實徵分析。臺北市:華騰文化。
顧瑜君(2000)。臺灣教科書審查解析-以國民小學道德與健康為例。載於中華
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主編),教科書制度研討會資料集(頁158-184)。
臺北: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
譚光鼎(2000)。國家霸權與政治社會化之探討-以「認識臺灣」課程為例。教
育研究集刊,45,113-137。
譚光鼎、劉美慧、游美惠(2012)。多元文化教育(第三版)。臺北市:高等教育。
英文部分
Apple, M. W. (1976). Making curriculum problematic. The Review of Education, 2(1), 52-68.
Apple, M. W. (1933). Official knowledge: Democratic education in a conservative age. New York: Routledge.
Apple, M. W., & Christian-Smith, L. K.(1991). The politics of the textbook. In M. W. Apple & L. K. Christian-Smith (Eds.), The politics of the textbook (pp.1-21). New York: Routledge.
Anderson, L. W., & Krathwohl, D. R. (Eds). (2001). A taxonomy for learning, teaching, and assessing: A revison of Bloom’s educational objectives. New York: Longman.
Barr, R. D., Barth, J. L., & Shermis, S. S. (1977). Defining the social studies.
Arlington, VA: National Council for the Social Studies.
Beane, J. A. (1997). Curriculum integration: Designing the core of democratic
education. New York and London: Teachers College Press.
Chambliss, M. J., & Calfee, R. C. (1998). Textbooks for learning: Nurturing
children’s mind. Malden, MA: Blackwell.
Eggleston, J. (1977). The sociology of school curriculum. London: Routledge &
Kegan Paul.
Evans, R. W. (2004). The social studies wars : What should we teach the children? New York : Teachers College Press.
Foucault. M. (1978). The history of sexuality: An introduction. (R. Hurley, Trans.). New York: Pantheon Books.(Original work published 1976)
Harmon, J. M., Hedrick, W. B. & Fox, E. A. (2006). A content analysis of vocabulary instruction in social studies textbooks for grades 4-8. Elementary School Journal, 100(3), 253-271.
Maxim, G. W. (1995). Social studies and the elementary school child (5th ed.). Englewood Cliffs, NJ: Merrill.
McNeil, J. D. (1996). Curriculum: A comprehensive introduction (5th ed.). New York: Harper Collins College Publishers.
Moore, A. (2006). Curriculum as culture: Entitlement, bias and the bourdieusean arbitrary. In A. Moore (Ed.), Schooling, society and curriculum (pp.87-99).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NCSS (2010). National curriculum standards for social studies: A framework for
teaching, learning, and assessment. Retrived September 13, 2013, from
http://www.ncss.org/standards
Ornstein, A. C., & Hunkins, F. P. (1988). Curriculum: Foundations, principles, and
issues.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Savage, T. V., & Armstrong, D. G. (2008). Effective teaching in elementary social
studies (6nd ed.). Upper Saddle River, NJ: Merrill / Prentice Hall.
Taba, H., Durkin, M. C., Fraenkel, J. R., & McNaughton, A. H. (1971). A teacher's handbook to elementary social studies: An inductive approach (2nd ed.). Reading, MA: Addison-Wesley.
Tyler, R.W. (1949). Basic Principles of Curriculum and Instruction.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Young, M. F. D. (1971). An approach to the study of curricula as socially organized
knowledge. In M. F. D. Young (Ed.), Knowledge and control: New directions for the sociology of education (pp.19-46). London: Collier-Macmill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