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徐裕盛
HSU, YU-SHENG
論文名稱: 典範的轉移:嘉義新港溪北的庄頭神信仰研究
Paradigm Shift:The Research of the Village Deity Belief—A Case Study on Xibei , Chiayi
指導教授: 陳龍廷
CHEN, Long–Ting
口試委員: 林淑慧
Lin, Shu hui
王鏡玲
Wang, Ching Ling
陳龍廷
CHEN, Long–Ting
口試日期: 2022/05/19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臺灣語文學系
Department of Taiwan Culture, Languages and Literature
論文出版年: 2022
畢業學年度: 110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58
中文關鍵詞: 溪北庄王得祿六興宮鎮武宮典範轉移
英文關鍵詞: Xi-bei Chuang, Wang De-lu, Liu Xin Temple, Chen Wu Temple, Paradigm shift
研究方法: 參與觀察法生活史訪談調查研究歷史研究法口述歷史研究深度訪談法田野調查法
DOI URL: http://doi.org/10.6345/NTNU202200485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12下載:16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論文試圖探討嘉義新港溪北庄的庄頭神信仰,亦以分析溪北庄兩大間宮廟—「鎮武宮」、「六興宮」的發展歷史做為主體,佐以口訪記錄及庄內的重要祭祀禮儀。其次,筆者也梳理溪北庄的開發歷史以及庄頭神如何受到庄內居民崇拜及背後所隱藏的互動群體關係。另外,筆者也將著重於探討自水師提督王得祿將黑面三媽請回溪北庄建廟供奉後,對於該庄頭的信仰情況產生何種改變。
    在王得祿提督將黑面三媽請回溪北庄後,庄內的信仰中心似乎有被轉移的情況產生,玄天上帝在庄民心中的地位因黑面三媽的到來,產生了莫大的變化。黑面三媽的信仰起於王提督而逐漸興盛,影響了玄天上帝在庄內居民心中的地位,致使後來媽祖神威逐漸凌駕於玄天上帝之上,背後信仰「典範轉移」的原因值得探究。
    溪北庄位於嘉義縣,因此研究者除了蒐集文獻資料外,亦會親身至溪北庄進行田野調查,記錄第一手的祭祀禮儀過程。從中發現庄內居民與兩大公廟彼此的關係,一方面鎮武宮的玄天上帝才是「開庄之神」但六興宮的黑面三媽又似乎發展得較為興盛,因六興宮的建立原因較為特殊,也形成異於其他廟宇的民間信仰特色。本論文將呈現溪北庄百年來信仰的特殊之處,並將其放置於人文歷史的庄頭信仰脈絡下做探討。

    This study investigates the Xi-bei Chuang’s local god belief in Xingang area, Chiayi county. By analyzing the history of two main temples in Xi-bei Chuang, Chen Wu Temple, and Liu Xin Temple, the structured oral interview documented the influential worshipping culture that happened in the village. Moreover, the study combed through the development history of Xi-bei Chuang and how the village god was being worshipped by the villagers, analyzing the interaction of the village community underlying the religious activities. Furthermore, this study investigates explicitly how the original religious activity shifts in the village after the navy admiral Wang De-lu re-enshrined Heimian San Ma to Xi-bei Chuang.
    After navy admiral Wang had re-enshrined the Heimin San Ma to Xi-bei Chuang, the religious center in the village seemed to shift. This study dives deep into the detail of how the Paradigm shift underlying religious activity had expanded over time. After the goddess's re-enshrining, the locals had shifted from their original local religion of Xuanwu, or Xuantian Shandi, to Heimian San Ma, which considerably changed the dynamic of the local religious belief. With the promotion of navy admiral Wang, the Heimian San Ma religion became popular, and the villagers' belief in Xuanwu eventually shifted. The shifting caused the later episode of Heimian San Ma's power trumping over Xuanwu, and ever since then, the village religious center gradually shifted to Liu Xin Temple. In this context, we explore a further reason behind the power shifting of religion.
    Aside from collecting historical papers and data, the study will take a field survey to the Xi-bei Chuang located in Chiayi County to record the religious ritual process first-hand. During the interview, this study looks into the villagers’ relationship between two temples. On the one hand, the locals consider the Xuanwu residing in Chen Wu Temple as the “founding god of the village,” on the other hand, they admired the Heimian San Ma enshrined in Liu Xin Temple for better development. The unique reason for Liu Xin Temple to be built had made it stand out from other folklore religions from other local temples. The study aims to show the unique shifting local religion of Xi-bei village over a hundred years and examine this curious phenomenon under the texts of public religion in the village through an aspect of cultural tradition.

    謝辭I 摘要III AbstractIV 目錄VI 表次IX 圖次X 第壹章 緒論1 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二、 研究材料與範圍3 三、 研究方法5 (一)文獻探究法(LITERATURE REVIEW)5 (二)田野調查法(FIELD RESEARCH)9 四、 文獻回顧與分析12 五、 論文章節架構說明23 第貳章 溪北庄的聚落發展與庄神信仰25 一、史料上的牛稠溪流域25 二、溪北庄的地理位置與聚落發展29 (一)地理位置29 (二) 聚落發展34 三、溪北庄的「庄神之說」起源38 四、小結42 第參章 六興宮的興起與變遷43 一、黑面三媽與溪北庄43 (一)王得祿家廟時期43 (二)王貫時期47 (三)管理委員會時期49 二、六興宮的管理委員會50 三、六興宮的祀神54 四、溪北庄的曲館與武館62 (一)北管團—溪北六興軒63 (二)金獅陣–溪北集群軒68 五、小結73 第肆章 現今溪北庄的信仰情況74 一、 六興宮在溪北庄的影響力74 (一)政治操作下的民間信仰74 (二)王得祿家族在溪北庄的影響力76 (三)媒體傳播的力量78 (四)六興宮的對外交流情況及對庄內的貢獻80 二、鎮武宮的創建緣由與發展83 (一)鎮武宮的創建緣由83 (二)鎮武宮的管理委員會86 (三)鎮武宮現今的信仰情況89 (四)鎮武宮的祀神90 三、溪北庄的祭祀活動93 (一)安五營93 (二)巡庄(ÛN-TSNG)97 (三)玄天上帝誕辰99 (四)黑面三媽誕辰103 (五)中元普渡104 四、小結111 第伍章 結論113 參考書目116 附錄一 陳炎田野調查報告125 附錄二 王文科田野調查報告127 附錄三 王瑞戊田野調查報告128 附錄四 江明煌田野調查報告130 附錄五 徐忠誠田野調查報告132 附錄六 林清山田野調查報告134 附錄七 江石柱田野調查報告137 附錄八 王國松田野調查報告145 附錄九 江筱芃田野調查報告148 附錄十 林文樹、王聰義田野調查報告156

    一、史料
    (日)相良吉哉(1933),《台南州寺廟名鑑》,臺灣日日新報台南支局出版。
    (日)增田福太郎(1939),《臺灣の宗教 : 農村を中心とする宗教研究 》,東京市 : 株式會社養賢堂。
    (清)蔣毓英纂修(1685);黃美娥點校(2004),《臺灣府志》,台北市:文建會
    (清)高拱乾(1694),《臺灣府志》,台北市:臺銀經濟研究室。
    (清)周元文(1712),《重修臺灣府志》,台北市:臺銀經濟研究室。
    (清)劉良壁纂輯(1741);楊永彬點校(2005),《重修福建臺灣府志》,台北市:文建會。
    (清)范咸等纂輯(1747);陳偉志點校(2005),《重修臺灣府志》,台北市:文建會。
    (清)余文儀主修(1764);黃美娥點校(2007),《續修臺灣府志》,台北市:文建會。
    (清)金鋐主修(1866);黃美娥點校(2004),《康熙福建通志臺灣府》,台北市:文建會。
    (清)周鍾瑄主修(1717);詹雅能點校(2005),《諸羅縣志》,台北市:文建會
    (日)臨時台灣土地調查局(1905),《台灣土地慣行一斑》,台北市:南天書局有限公司
    (日)伊能嘉矩著(1909);吳密察譯;翁佳音審訂(2021),《伊能嘉矩台灣地名辭書》,新北市:遠足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清)施琅(1958),《靖海紀事》,台北市: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陳正祥(1959),《臺灣地名手冊》,台北市: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趙璞、林家駒(1976),《嘉義縣志 卷一 土地志》,嘉義市:嘉義縣政府。
    宋增璋(1980),《台灣撫墾志 上冊》,台中市: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清)黃叔儆撰(1987),《臺海使槎錄》,台北市:大通書局。
    (日)鈴木清一郎著;馮作民譯(1989),《增訂台灣舊慣習俗信仰》,台北市:眾文圖書。
    王嵩山、江明輝、浦忠成(2001),《臺灣原住民史。鄒族史篇》,南投市: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清)照乘(2004 ),《天后顯聖錄》,北京市:九州出版社。
    陳美玲、施添福(2008),《台灣地名辭書‧卷八‧嘉義縣》,南投市:台灣文獻館。
    蔣月霞、李麗真、王振坤、李德住著(2011),《溪北田水—嘉義縣新港鄉溪北社區–紀事探源》,嘉義縣新港鄉溪北社區發展協會。

    二、專書
    李亦園(1978),《信仰與文化》,台北市:巨流。
    劉枝萬(1983),《台灣民間信仰論集》,台北市:聯經。
    吳騰達(1984),《臺灣民間舞獅之研究》,台北市:大立。
    施添福(1987),《清代在台漢人的祖籍分布和原鄉生活方式》,台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
    蔡相煇(1989),《台灣的王爺與媽祖》,台北市:臺原。
    呂理政(1992),《傳統信仰與現代社會》,台北縣:稻鄉。
    林美容(1993),《台灣人的社會與信仰》,台北市:自立晚報。
    涂爾幹著;芮傳明、趙學元譯(1994),《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台北市:桂冠。
    林美容主編(1997),《彰化縣曲館和武館(下冊)》,彰化市:彰化縣立文化中心。
    李雅景(1998),《嘉義縣傳統戲曲與音樂特輯》,嘉義縣:嘉義縣立文化中心。
    石萬壽(2000),《台灣的媽祖信仰》,台北市:臺原。
    呂錘寬(2000),《北管音樂概論》,彰化市:彰化縣文化局。
    王見川、李世偉(2000),《台灣的民間宗教與信仰》,台北縣:博揚文化。
    李麗真(2003),《從小地名尋找溪北村歷史容顏》,中央研究為歷史語言研究所「台灣省村里以下地名普查」,未出版。
    謝宗榮主編(2004),《驅邪納福:辟邪文物與文化圖像》,宜蘭縣:國立傳統藝術中心。
    徐裕健建築師事務所(2004),《台閩地區第三級古蹟嘉義縣六興宮調查研究及修復資料》,嘉義縣:嘉義縣政府。
    黃文博(2004),《南瀛五營誌 溪北篇》上卷,台南縣:台南縣政府。
    蔡相煇(2006),《媽祖信仰研究》,台北市:秀威資訊科技。
    林美容(2006),《媽祖信仰與地方社會》,台北縣:博揚文化。
    蕭新煌等編撰(2006),《台灣新典範》,台北縣:群策會李登輝學校。
    林美容(2008),《祭祀圈與地方社會》,台北縣:博揚文化。
    顏尚文(2008),《嘉義研究:王得祿專輯》,嘉義縣:國立中正大學台灣人文研究中心。
    張珣(2009),《媽祖‧信仰的追尋》,台北市:博揚文化。
    張珣(2010),《海洋民俗與信仰:媽祖與王爺》,高雄市:國立中山大學出版社。
    陳龍廷(2010),《發現布袋戲:文化生態‧表演文本‧方法論》,高雄市:春暉出版。
    劉信吾(2016),《媽祖信仰與文化傳承》,新北市:財團法人新人類文明文教基金會。
    張主恩(2016),〈「一日平海山」傳說初探—兼述王得祿、陳畫成二人傳說的比較〉,《東華中國文學研究》第十四期,頁89–107。
    孔恩Thomas S. Kuhn著;程樹德、傅大偉、王道還譯(2017),《科學革命的結構》,台北市:遠流。
    謝宗榮(2018),《圖解台灣傳統宗教文化》,台中市:晨星。
    溫宗翰、楊玉君、洪瑩發(2018),《台灣民俗學青年論集(二)》,台北市:豐 饒文化社。
    謝國興(2019),《進香‧醮‧祭與社會文化變遷》,台北市:臺大出版中心。
    許佩賢、李其霖、陳世芳、郭婷玉(2019),《太子太師王得祿伯爵傳暨史料彙編》,嘉義縣:祭祀公業法人嘉義縣 王慎齋。
    張儷瓊主編(2020),《2019臺灣音樂年鑑》,宜蘭縣:國立傳統藝術中心。

    三、學位論文
    王麗雯(2003),《日據以前台灣真武信仰之源流與發展》,國立成功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南市。
    吳秋薇(2003),《玄天上帝廟對下營聚落發展的影響》,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碩士論文,高雄市。
    陳建宏(2004),《公廟與地方社會—以大溪鎮普濟堂為例(1902–2001),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桃園市。
    鍾智成(2006),《清代嘉南地區玄天上帝信仰發展》,國立中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嘉義縣。
    黃阿有(2007),《日治前牛稠溪流域發展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系博士論文,台南市。
    盛翠穎(2010),《台灣玄天上帝信仰之研究—以外澳接天宮為立》,天主教輔仁大學宗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新北市。
    徐碧霞(2011),《鸞堂型村廟的儀典與組織:以苗栗頭屋雲洞宮為例》,國立交通大學客家文化學院客家社會與文化學程碩士論文,新竹市。
    林依德(2011),《笨港地區庄頭的發展與變遷(1895年以前)》,國立嘉義大學史地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嘉義市。
    張惟修(2012),《雲林縣玄天上帝信仰及其傳說》,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台北市。
    邱仲澐(2016),《嘉義縣寺廟楹聯研究–以媽祖奉祀為研究場域》,南華大學文學系碩士論文,嘉義縣。
    王振坤(2018),《由笨港外九庄探討王得祿提督—兼述笨港三大媽祖廟的興建淵源》,國立台南大學文化與自然資源學系台灣文化碩士論文,台南市。
    李榮堂(2019),《神蹟佮祭祀活動—當代義愛公信仰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文學院臺灣語文學系碩士論文,台北市。
    李亭(2020),《東沙大王信仰研究:軍管區神明之考察》,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文學院台灣語文學系碩士論文,臺北市。

    四、期刊論文
    岡田謙(1938)〈臺灣北部村落に於ける祭祀圈 〉《民族學研究》第4卷第1期頁1–22。
    臺南縣文獻委員會(1954),〈施侯租田園〉,臺南縣:《南瀛文獻》第2卷第1期、第2期。
    李獻璋(1967),〈笨港聚落的成立,及其媽祖祠祀的發展與信仰實態(上)〉,《大陸雜誌》第35卷第7期,頁7–11。
    李獻璋(1967),〈笨港聚落的成立,及其媽祖祠祀的發展與信仰實態(中)〉,《大陸雜誌》第35卷第8期,頁22–26。
    李獻璋(1967),〈笨港聚落的成立,及其媽祖祠祀的發展與信仰實態(下)〉,《大陸雜誌》第35卷第9期,頁22–29。
    陳漢光(1972),〈清代文獻中有關王得祿資料彙輯〉,《台灣文獻季刊》第23卷第3期,頁100–118。
    陳漢光(1972),〈王得祿傳記及其他〉,《台灣文獻季刊》第23卷第4期,頁33–56。
    許嘉明(1973),〈彰化平原福佬客的地域組織〉,《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頁165–190。
    黃哲永(1975),〈由傳說與文獻來看王得祿〉,《台灣風物》第25卷第1期,頁15–18。
    許嘉明(1978),〈祭祀圈之於居臺漢人社會的獨特性〉,《中華文化復興月刊》第11卷第6期,頁59–68。
    余光弘(1983),〈臺灣地區民間宗教的發展—寺廟調查之分析》,《中央研究院民族所集刊》第53期,頁67–103。
    蔡相煇(1984),〈明鄭時代台灣之媽祖崇祀〉,《台北文獻》第69期,頁263–272。
    林美容(1987),〈由祭祀圈來看草屯鎮的地方組織〉,《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62期,頁53–114。
    林美容(1988),〈由祭祀圈到信仰圈—台灣民間社會的地域構成與發展〉,《第三屆中國海洋發展史研討會論文集》,頁95–125。
    林美容(1990),〈彰化媽祖的信仰圈〉,《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68期,頁41–104。
    林永村(1991),〈笨港聚落的形成與媽祖信仰的確立〉,《台灣文獻》第42卷第2期,頁333–341。
    吳季晏(1993),〈明清政權的迭換與台灣玄天上帝信仰〉,《道教學探索》第7號,頁246–271。
    邱奕松(1993),〈王得祿之信仰、芳躅、軼事〉,《嘉義文獻》,卷23,頁1–17。
    張珣(1995),〈女神信仰與媽祖崇拜的比較研究〉,《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79期,頁185–203。
    張珣(1995),〈臺灣媽祖信仰—研究回顧〉,《新史學》6卷4期,頁89–126。
    張珣(1996),〈光復後台灣人類學漢人宗教之回顧〉,《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81期,頁163–215。
    許淑娟(2001),〈由村廟看同庄意識—以台南市安南區為例〉,《環境與世界》第5期,頁71–93。
    陳龍廷(2003),〈鹿港當境神明與居民關係—以牽車藏儀式為例〉,《台灣文獻》第54卷第2期,頁163–231。
    黃阿有(2003),〈顏思齊 鄭芝龍入墾台灣研究〉,《台灣文獻》第54卷第4期,頁93–122。
    林美容、蘇全正(2004),〈台灣民間佛教傳統與「嚴仔」觀音信仰之社會實踐〉,《新世紀宗教研究》第2卷第3期,頁1–34。
    邱奕松(2004),〈清代軍事家王得祿研究〉,《嘉義市文獻》第10卷,頁17–52。
    蘇信維(2005)〈台灣水師第一人—王得祿崛起〉,《嘉義縣文獻》第32期,頁172–191。
    陳支平(2005)〈從東洋文庫所藏閩省督撫將軍奏稿看王得祿事蹟〉,《嘉義研究—王得祿專輯》,嘉義縣:國立中正大學台灣人文研究中心,頁1–22。
    高佩英(2006),〈台灣漢人社會虎爺信仰之現況研究〉,《台灣民俗藝術彙刊》第3期,頁1–17。
    宋天翰(2006),〈“祭祀圈”理論的再思考–一個歷史學的觀點考察以清水巖為例〉,《中洲學報》第24期,頁23–46。
    顏尚文、潘是輝(2008),〈王得祿的宗教信仰行蹟之研究〉,《嘉義研究—王得祿專輯》,嘉義縣:國立中正大學台灣人文研究中心,頁23–80。
    王明燦(2008),〈民間傳說認知的王得祿〉,《嘉義研究—王得祿專輯》,嘉義縣:國立中正大學臺灣人文研究中心,頁140–263。
    李豐楙(2010),〈「中央–四方」空間模型:五營信仰的營衛與境域觀〉,《中正大學中文學術年刊》2010年第1期,頁33–70。
    王志宇(2011),〈彰南田中地區的媽祖信仰與地域社會〉,《逢甲人文社會學報》第22期,頁139–159。
    王明燦(2011),〈文獻史料記載的王得祿:以其賜功榮賞與在鄉里活動為中心〉,《大同技術學院學報》第19期,頁253–278。
    王明燦(2013),〈王得祿崛起之探(1784–1788)〉,《大同技術學院學報》第20期,頁15–36。
    謝貴文(2013),〈論神明與地方關係的建立與發展—以高雄地區的保生大帝信仰為例〉,《高雄文獻》第3卷第2期,頁35–66。
    金清海(2013),〈臺灣五營信仰文化探源〉,《正修通識教育學報》第10期,頁43–60。
    林彥如(2015),〈嘉義阿里山玄天上帝信仰及其傳說〉,《中國文化大學中文學報》第31期,頁65–76。
    李明亭、李麗真(2015),〈從凋敝到復興卻可預期困境的一個農村新港鄉溪北村〉,《嘉義研究》第12期,頁1–51。
    陳緯華(2017),〈「廟宇視角」下的「轄境」:從廟宇經營看廟宇的地域性〉,《新世紀宗教研究》第15卷第4期,頁23–56。
    陳旺城(2017),〈宜蘭玄天上帝信仰重鎮—羅東奠安宮〉,《華人前瞻研究》第13卷第2期,頁113–120。
    張家麟(2018),〈自主與發展––論旱溪媽祖廟的組織建構與變遷〉,《海洋文化學刊》第25期,頁89–130。
    盛翠穎(2018),〈頭城外澳接天宮玄天上帝信仰發展與實踐〉,《新世紀宗教研究》第17卷第1期,頁83–122。

    五、 報章雜誌
    臺灣電視台(1989),〈TTV電視周刊〉1402期,頁93。

    六、 網路資源
    台灣廟口小戲 ~傳統台灣戲曲北管的傳承~ 影, https://www.peopo.org/news/259341。
    【看世事 講台語】吃肉吃三層 看戲看亂彈,李江却文教基金會, https://www.tgb.org.tw/2011/07/blog-post_14.html。
    溪北六興宮官網, http://www.liousinggong.org.tw/about.asp。
    水利署第五河川局〈朴子溪水系介紹〉,https://www.wra05.gov.tw/。

    七、 電子資料庫
    臺灣記憶 Taiwain Memory,https://memory.ncl.edu.tw/index。
    台灣百年歷史地圖,http://gissrv4.sinica.edu.tw/gis/twhgis/。
    文化資源地理資訊系統,http://crgis.rchss.sinica.edu.tw/temples/ChiayiCounty/shingang/1007015-LXG。
    國家文化資產網,https://nchdb.boch.gov.tw/assets/overview/monument/19851127000043。
    國家教育研究院 雙語詞彙、學術名詞暨辭書資訊網,https://terms.naer.edu.tw/。
    臺灣日日新報資料庫,https://terms.naer.edu.tw/。
    玉清無上靈寶自然北斗本生真經》正統道藏電子文字資料庫 http://www.ctcwri.idv.tw/。

    八、 沿革簡介
    王貫(1950),《王貫:贈溪北六興宮正三媽圖冊》,嘉義縣新港鄉正三媽廟籌備會。
    溪北鎮武宮管理委員會(2004),《溪北鎮武宮沿革簡介》,嘉義:溪北鎮武宮管理委員會。
    王振坤(2000),〈溪北六興宮正三媽廟沿革〉,《新港文教基金會月刊》十二月,頁12–15。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