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李建華 |
---|---|
論文名稱: |
創造思考教學對高職資料處理科網頁設計課程學生學習成效之影響 |
指導教授: | 吳明雄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工業教育學系 Department of Industrial Education |
論文出版年: | 2008 |
畢業學年度: | 96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42 |
中文關鍵詞: | 網頁設計創造思考教學 、學習成效 、學業成就 |
英文關鍵詞: | Web Design Creative, ThinkingLearning Effectiveness, Learning Achievement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228 下載:31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探討創造思考教學應用於高職網頁設計課程對學生創造思考能力、創造性問題解決能力及作品設計製作能力之影響。
本研究採準實驗設計中的「不相等前後測控制組設計」,以台北市私立協和工商九十七學年度高二學生為研究對象,隨機選取並分派二班,一班為實驗組,接受十週的創造思考教學的實驗課程;另一班為控制組,實施十週的傳統教學課程。測驗工具採用創造思考圖形與語文測驗、創造性問題解決能力測驗,以及自編之滿意度問卷。課程結束後將所得資料以單因子多變項共變數分析法與單因子多變項變異數分析法考驗各項能力得分差異。
研究結果發現:
一、接受高職網頁設計課程創造思考教學的實驗組學生,其圖形創造思考能力顯著優於控制組學生。
二、接受高職網頁設計課程創造思考教學的實驗組學生,其語文創造思考能力在「流暢力」、「變通力」分數上顯著優於控制組學生,而在「獨創力」分數上未顯著優於控制組學生。
三、接受高職網頁設計課程創造思考教學的實驗組學生,其創造性問題解決能力,在「問題察覺」、「提出想法」等分數,均顯著優於控制組學生,而在「問題再定義」、「原因推測」、「尋求最佳方案」未顯著優於控制組學生。
四、接受高職網頁設計課程創造思考教學實驗組學生,其作品檢核表分數之『網站內容』、『網站結構』、『版面與視覺感受』分數上,未顯著優於控制組學生;在『創意』、『技術』分數上,顯著優於控制組學生。」
五、接受網頁設計創造思考學對於學生之學習反應呈現正面的反應,學生也有較佳的接受度與喜愛。
參考文獻
壹、中文部分
方朝生(1994)。激發智能培養創造力的教學。特教園丁,9(4),27-
31。
毛連塭(1987)。資優教育教學模式。台北:心理。
毛連塭(1989)。實施創造思考教育的參考架構。創造思考教育,1,2-
9。
毛連塭、郭有遹、陳龍安、林幸台(2000)。創造力研究。台北:心理。
毛連溫(2000)。創造力研究。台北:翔勝。
王木榮(1985)。威廉斯創造力測驗修訂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心理輔
導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裕方 (1998)。電腦態度與學習績效的影響因素探討 - 中學生網頁製
作教學的實地實驗研究。國立中央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丘永福(1990)。設計基礎,台北:藝風堂,頁12。
佐口七朗著,藝風堂譯(1990)設計概論。台北:藝風堂,頁8。
吳世清(2001)。國中生活科技課程創造思考教學對學生學習成效之影響。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佩蓉(1997)。創意網頁設計。臺北市:桑格。
吳宗立(民88)。創造思考的激發與教學。高雄:高市文教。
吳明雄(1992)。腦力激盪術簡介。創造思考教育,4,30-36。
吳明雄(1994)。工業職校教育的創造思考教學。技職教育雙月刊,24,
14~17。
吳明雄(1999)。創造思考教學方案對高職機械修護科實用技能班學生學
習成效之影響。國科會(NSC88-2519-S-003-011)。
吳武典、陳昭儀(2001)。我國中等教育階段創造力教育政策規劃。教育
部創造力白皮書子計劃(三)。台北:教育部。
吳武典等(2002)。創造力白皮書。台北:教育部。
吳靜吉(1976)。分歧式和連鎖式的聯想訓練對創造思考的影響。國立政
治大學學報,33,45〜71。
吳靜吉(1983)。創造性教學研討會問題回答。台北市政府教育局:創造
性教學研討會記錄,25。
吳靜吉、高泉豐、丁興祥、葉玉珠、陳炳林等人(1992a)。建立「拓弄
思語文創造思考測驗乙式」常模。教育部訓委會研究。
吳靜吉、高泉豐、丁興祥、葉玉珠、陳炳林等人(1992b)。拓弄思語文
創造思考測驗乙式指導及研究手冊。
吳靜吉、高泉豐、丁興祥、葉玉珠等人(1994)。拓弄思圖形創造思考
測驗甲式指導及研究手冊。
吳靜吉、高泉豐、王敬仁、丁興祥等人(1981)。拓弄思圖形創造思考
測驗甲式指導及研究手冊。台北:遠流。
吳靜吉、高泉豐、王敬仁、丁興祥等人(1981)。拓弄思語文創造思考
測驗乙式指導及研究手冊。台北:遠流。
吳靜吉、高泉豐、陳甫彥、葉玉珠等人(1993)。建立「拓弄思圖形創
造思考測驗甲式」常模。教育部訓委會研究。
吳靜吉、陳甫彥、郭俊賢、林偉文、劉士豪、陳玉樺(1998)。新編創
造思考測驗指導及研究手冊。教育部委託專案報告。台北市:吳
靜吉學術交流基金會。
吳靜吉、陳甫彥、郭俊賢、林偉文、劉士豪、陳玉樺(1998)。新編創
造思考測驗研究。教育部委託專案報告。台北市:吳靜吉學術交
流基金會。
李忠勇(2001)。多媒體電腦輔助教學策略對高職資訊科學生「基礎電子實習」
學習成效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李彥慧譯(1998)。成功網站的奧秘。台北市:資訊傳真。
李錫津(1986)。創造思考教學對高職學生創造力發展之影響。國立臺
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錫津(1987)。創造思考教學研究。台北:台灣書店。
林生傳(1988)。新教學理論與策略。台北:五南。
林生傳(1999)。教育心理學。台北:五南。
林幸台(1995)。威廉斯創造力測驗修訂報告。特殊教育研究學刊,11
,133-149。
林幸台、王木榮(1994)。威廉斯創造力測驗指導手冊。台北:心理。
林幸台、王木榮(1998)。威廉斯創造力測驗。台北:心理。
林逸媛 (1992) 。家庭環境與子女創造性之相關研究。政大社會學研究
所碩士論文。
林寶山(1998)。教學原理。台北:五南。
柳秀蘭(1994)。創造四P。創造思考教育,6,10-14。
洪榮昭、蕭錫錡、吳明雄(1997)。日本創造力培育。教育研究資訊,5
(4),144-152。
孫易新(2002)。心智圖法基礎篇:多元知識管理系統。台北:耶魯。
徐照麗(2000)。教學媒體—系統化的設計、製作與運用。台北:五南。
張玉成(1983)。國小資優班學生創造思考訓練成效之比較研究。國立臺
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
張志豪(2000)。高中生活科技課程創造思考教學對學生學習成效之影響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曹聖豪(2007)。必學!網頁設計最重要的10堂課。台北:上奇科技。
郭文金 (1999)。國小五年級學生運用電腦軟體G.S.P.學習比例問題成效之
研究。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數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奐宇(1999)。創造思考教學對圖形創造力影響之研究-以國小四年級
與六年級普通班為比較。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碩士論文。
陳曉梅(2003)。生活科技課程實施創造思考教學方案之研究。國立高雄
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龍安(1984)。創造思考教學對國小資優班與普通班學生創造思考能力
之影響。
陳龍安(1989)。「問想做評」創造思考教學模式的建立與驗證--智能結構
模式在創造思考教學上的應用。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
文。
陳龍安(1996)。創思合作的教學法。台北市:師大書苑。
陳龍安(2001)。創造思考教學的理論與實際(五版四刷)。台北市:心理。
陳龍安(民82)。創造思考教學的理論與實際。臺北:心理出版社。
游政男(2001)。 學習風格與超媒體網頁架構方式對學習鐘擺週期之影響。國立
東華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湫瑛(2002)。創造性思考學習活動對高中生網頁設計。國立台灣師範
大學資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葉文中(2006)。創造思考教學應用於高中生活科技多媒體電腦輔助課程對
學生學習成效之影響。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研究所碩
士論文。
葉玉珠(2006)。創造力教學-過去、現在與未來。台北:心理出版社。
董奇(1995)。兒童創造力發展心理。台北市:五南圖書公司。
詹瓊華(2004)。高中家政課程實施創造思考教學之成效。國立臺灣師範大
學人類發展與家庭研究所。
賈馥茗(1972)。發展創造才能的教學。中國教育學會主編:教學研究。
台北:商務印書。
賈馥茗(1979)。英才教育。台北:開明書局。
臺北市政府教育局(2005)。技職教育白皮書。http://www.edu.tw/
盧希鵬、林萍、阮慕驊整理(2000)。電子商務經營與網路行銷。設計,
vol96,頁26。
賴建都(1994)。網際網路經典。台北:第三波。
羅崑崙(1997)。WordWideWeb百科大全。台北市:碁峰。
鐘美倫(2006)。高職商業概論創造思考教學對學生學習成效之影響。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貳、外文部分
Armbruster,B.B.(1989). Metacognition in creativity. In A. Glover,R.R.Ronning & C. R.
Reynolds (Eds.),Handbook of creativity. New York:Plenum Press.
Bee, H., & Boyd, D.(2005). Lifespan development (4rd ed.). Boston,MA:Allyn & Bacon.
Bekhtereva,N.P.,Starchenko,M.G.,Klyucharev,V.A.,Vorob'ev,V.A.,Pakhomov,S.V., & Med-
vedev,S.V.(2000). Study of the brain organization of creativity:II.Positron-emission tomo-
graphy data. Human Physiology,26(5),516-522.
Chavez, R.A., Graff-Guerrero, A., Garcia-Reyna, j. C., Vaugier, V., & Cruz-Fuentes, C. (2004).
Neuroviology of creativity: Preliminary results from a brain activation study. Salud Mental,
27(3),38-46.
Gardner,H.(1997).Extraordinary Minds. New York:HarperCollins.
Graig, G. J.(1999). Human developmen t(8th ed.)Upper Saddle River,NJ: Prentice-Hall.
Guilford Technical Community College.(1998).Internet System Specialist Charts of DACUM.
http://www.sandhills.cc.nc.us/
Kolloff, P. B., & Feldhusen, J. F.,(1984). The dffects of enrichment of self. concept and creati-
ve thinking. Gifted Child Quarterly, 28.
Lucas,B.(2001). Creativity teaching,teaching creativity and creative learning. In Craft,A.,Jeffrey,
B. and Leibling, M.(eds) Creativity in Education. London:Continuum.
Moreno, J.M. & Hogan, J.D.(1976). The influence of race and social-class level on The training
of creative thinking and problem-solving abilities.Journal of Education Research,70, 91-95.
Parnes﹐S.J.(1967).Creative Behavior Guidebook.New York:Scribner.principles. In M.
A. Runco. (Ed.) Creativity research handbook, 1, 83-114, Cresskill, N.J.:Hampton Press.
Robinson,K.(2001).Out of Our Minds:Learning to Be Creative. Oxford:Capstone.
Sanderlin, O.(1971). Creative teaching. New Jersey:A.S.Barnes and Co.Inc.
Torrance, E. P.(1966). Torrance tests of creative thinking:norms-technical manual. Princeton,
N.J.: Research Edition personnel press,Inc.
Torrance, E. Paul & Myers, R. E (1965). Creative learning and teaching . New York:
Dodd, Mead.
Torrance, E.P.(1972). Can we teach children to think creatively? Journal of Creative
Bechavior,6,114-143.
Torrance,E.P.(1962). Guiding creative talent. Englewood Cliffs, N.J:Prentice Hall.
Torrance,E.P.(1965). Rewarding Creative Behavior.New York Prentice–Hall.
Tweet, C.C.(1981). The effects og the implementation of creativity training in the elemen-
tary school social studies curriculum, The Journal of Creative Behavior,15.
Wallas,G.(1926). The Arts of Thought.Jonathan Cape,79-96.
Williams﹐F.(1970). Classroom ideas for encouraging thinking and feeling. New York:
D.O.K.
Williams, F. E.(1972). Identifying and measuring creative potential. Educational Tech-
nology Publicat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