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徐政業 |
---|---|
論文名稱: |
學校與補習班數學教育情況及其對學生數學學習影響之比較 |
指導教授: | 謝豐瑞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數學系 Department of Mathematics |
論文出版年: | 2009 |
畢業學年度: | 97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298 |
中文關鍵詞: | 補習教育 、學生數學學習影響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377 下載:331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基於學生的學習與學校、老師、補習等有密切的關係。因此,研究者依此想法,於本研究中探討補數學現況、學生對於補數學的需求、學生選擇補習班的條件、補數學對學生的影響、學生對學校數學老師的需求、學生對補習班數學老師的需求、教師特質與學生學習的關連,以及學校和補習班數學老師的比較等問題。
本研究對象為台北縣立七所高中之高二文組、高二理組學生各一班,共計14個班級,學生493人。利用所發展出的工具,對其收集量的資料。利用所得的資料,進行統計分析。
本研究主要結果如下:
本研究樣本中,高二學生曾經補過數學比例為70%。學生去補數學的主要動機為:需要多學、解惑、多資源。而讓有補數學的同學,停止補數學主要原因為:時間、心力負荷重。學生不補數學的主要理由為:補習意願低、會影響學校且已有同儕解惑。而學生選擇補習班的條件為:評量不要太多,其他資源服務多多益善。
補數學對學生在學校數學學習的主要影響為:在學校上課時會更容易理解及會因為學過,而在學校上課比較有自信;對沒補數學的學生而言,同班同學補數學對其數學學習的主要影響為:超越有補習同學,會有成就感及只有在學校的學習機會,上課會更努力。
在學生對老師的期望方面,學校老師應該多教一些、常用口訣解題,也不要趕課、上下課時間要精準,且學校老師應該讓學生對數學更有興趣、上課敢問數學問題、補救以前沒學好的數學、常算數學以及課前預習的習慣。補習班老師應該要會確實檢討考卷,且補習班老師應該讓學生養成課前預習的習慣。
不論是補習班或學校老師在基本內容的處理以及讓學生會用基本觀念解題上,都是讓學生相當滿意的。而老師在與時間相關的表現以及讓學生有正向態度及養成學習習慣的影響上,都是讓部分學生不滿意的。
在學校和補習班數學老師的配合方面,學生較希望學校和補習班老師學生能提供不同的解題方法,以供學生自行選擇。且多數學生認為學校要顧及全班進度,而補習班要顧及個別差異,給予個別輔導。
一、 中文部分
1. 丁時達(民94)。臺北市升大學文理補習班變遷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2. 王彩鸝、姜穎(民98,2月6日)。沒錢補習?明顯增加3倍。聯合晚報。
3. 台北市教育e週報(民97,11月7日)。實施一綱一本國一生補習反增。台北市教育e週報。
4. 吳俊毅(民96)。補教業英語教師教學信念與教學行為之研究。慈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5. 吳品玫(民88)。高中補習班數學教師信念與教學行為之質性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6. 李文儀(民96年12月5日)。科學排第四台灣學生解釋強論證弱。自由時報。
7. 李遠哲(民93)。李源哲教改省思。南港中央研究院。
8. 周祝瑛、黃光國、薛承泰、吳武典、李家同…等(民92)。教改萬言書。
9. 林大森、陳憶芬(民95),台灣高中生參加補習之效益分析。教育研究集刊,第52輯第4期,頁35-70。
10. 林宜臻、林沂昇(民96)。數學教育改革之檢討、成效評估與未來展望。載於陳清溪(主編),十年教改的回顧與展望(頁241-273)。
11. 林宜臻、林沂昇(民96)。數學教育改革之檢討、成效評估與未來展望。載於陳清溪(主編)十年教改的回顧與展望,頁241-273。台北縣:國立教育研究院籌備處。
12. 林忠正、黃璀娟(民96)。補習文化。國科會專題計畫。
13. 林慧敏(民97),台灣學生補習動機之探討。台灣教育,第650期,頁57-60。
14. 邱瓊平(民96,2月7日)。十全大補。東森新聞報。
15. 建中輔導室(民94)。不補習照樣優秀。心泉電子報,152期,頁4-5。
16. 高雄市政府(民96)。暑假如何安排?家長求補習學童要上網。港都搶先報。
http://kaohsiungwalking.kcg.gov.tw/News_Detail.aspx?ID=2970&page=1&sVersion=chinese&sSiteID=e01&sTitle=&sType=0
17. 張錦弘(民96)。補習和教改絕對有關。聯合報。
18. 教育部(民93)。補習及進修教育法(民國93年6月23日修正公布)。教育部。
19. 教育部(民97)。普通高級中學課程綱要。教育部。
20. 教育部(民98)。直轄市及各縣市短期補習班資訊管理系統。
http://bsb.edu.tw/
21. 教育論壇(民93)。教改難在挑戰現有價值觀。
http://www.nta.org.tw/w133/talk3/main.asp?GK=0&IPage=1&Num=3171
22. 許綺婷(民91)。探討國三學生對補習班與學校教學的看法及其與基本學測數學科之表現的關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數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23. 陳國泰(民96),知名數學補習班名師的學科教學知識之個案研究。高雄師大學報,第22期,43-67頁。
24. 章英華、伊慶春(民90)。家庭、學校與補習。青少年生命歷程與生活調適研討會,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
25. 游文寶(民94,10月25日)。建中生遺書「留在武陵可快樂一點」。聯合報,A1版。
26. 黃焱。數學課堂教學中怎樣讓學生思維更主動參與。
http://www.edb.gov.hk/FileManager/TC/Content_6003/short7.pdf
27. 楊慧美(民91)。分析國三學生對補習班與學校教學的看法及其與基本學測自然科之表現的關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28. 廖亭凱(民94)。邁入杏林的心聲。
http://209.85.175.132/search?q=cache:1a1QNzazRL4J:www.hchs.hc.edu.tw/guidance/data/a06.doc+%E5%AD%B8%E7%94%9F%E8%A3%9C%E7%BF%92%E5%BF%83%E8%81%B2&hl=zh-TW&ct=clnk&cd=4&gl=tw&lr=lang_zh-TW
29. 劉正(民95),補習在臺灣的變遷、效能與階層化。教育研究集刊,第52輯,第4期。
30. 劉奕權(民96)。當前補習教育現況及其對國家考試之影響。國家菁英,第三卷,第一期。
31. 蔡志浩(民91)。少一點補習,多一點自我認同。台灣新聞報《高醫新世紀論壇》。
32. 蔡淑桂(民86)。建構式數學教學模式對兒童解題能力及數學信念之影響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系博士論文。
33. 鄧瑞源(民96)。我們改變的世界是孩子的未來!
http://tw.myblog.yahoo.com/jw!.NS8QCaTCQICQcXrQhZyvsE-/article?mid=1573
34. 薛荷玉(民97,11月6日)。有升學壓力補習就存在。聯合報。
http://mag.udn.com/mag/campus/storypage.jsp?f_MAIN_ID=171&f_SUB_ID=123&f_ART_ID=158375
35. 關秉寅、李敦義(民97),補習數學有用嗎?一個「反事實」的分析。臺灣社會學刊,第41期,頁97-148。
二、 英文部分
36. Ann Van den Broeck, Marie-Christine Opdenakker, and Jan Van Damme(2005),The Effects of Student Characteristicson Mathematics Achievement in Flemish TIMSS 1999 Data. Educational Research and Evaluation, Vol. 11, No. 2, p107–121.
37. Chin Chung Tsai and Pi Chu Kuo(2008),Cram School Students’ Conception of Learning and Learning Scienc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cience Education, Vol. 30, No. 3.
38. Chin-Chung Tsai(2004),Conceptions of learning science among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Taiwan: a phenomenographic analysi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cience Education, vol. 26, p1733-1750.
39. Fou-Lai Lin(1983),Textbooks as the Source of Learning Mathematics. Bulletin of 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No. 28.
40. Francisco Cano and Maria Caedelle-Elawar(2004), An integrated analysis of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 conceptions and beliefs about learning. European journal of psychology of education, Vol. 19, No. 2, p167-187.
41. John B. Carroll(1963), A Model of School Learning. Teachers College Record Vol. 64, p723-733.
42. John B. Carroll(1989), The Carroll Model: A 25-Year Retrospective and Prospective View. Educational Research Vol. 31, p26-31.
43. Luo Yuci, Fu Xinhong(2005),On Intelligence/Non-intelligence in Math Learning. Journal of Baoshan Teachers’ College. Vol. 24, No. 5.
44. Mark Bray(2006),Private supplementary tutoring: comparative perspectives on patterns and implications. Compare: A journal of comparative education, Vol.36, p515-530.
45. Michael A. Buhagiar and Roger Murphy(2008),Assessment in Education: Principles, Policy & Practice. Teachers’ assessments of students’ learning of mathematics, Vol.15, No.2, p169-182.
46. Murat Kahveci and Yesim Imamoglu(2007), Interactive Learning in Mathematics Education: Review of Recent Literature. Jl. of Computers in Mathematics and Science Teaching Vol. 26(2), p137-153.
47. National Council of Teachers of Mathematics (NCTM).(2009), Principles and standards for school mathematics. Reston, VA: Author.
48. Percy kwok(2004),Examination-Oriented Knowledge and Value Transformation in East Asian Cram School. Asia Pacific Education Review, vol.5 n1 p64-75.
49. Poloko Chepete(2008), Effects of Student Characteristics on Mathematics Achievement. the degree Doctor of Philosophy in the Department of Curriculum and Instruction, Mathematics Education Indiana University Bloomington.
50. Sarah J. Howie(2005), Contextual Factors at the School and Classroom Level Related to Pupils’ Performance in Mathematics in South Africa. Educational Research and Evaluation, Vol. 11, No. 2, p123–140.
51. Sarah Murray, Xin Ma and Joan Mazur(2009),Effects of Peer Coaching on Teachers’ Collaborative Interactions andStudents’ Mathematics Achievement. The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Vol. 102, No. 3. p203-212.
52. Thomas A. Romberg and James J. Kaput(1999), Mathematics worth teaching, mathematics worth understanding.In Mathematics classrooms that promote understanding, ed. Elizabeth Fennema, Thomas A. Romberg, p3–17. Mahwah, NJ: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Publish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