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蔡淑芳 |
---|---|
論文名稱: |
明末清初江南的放生活動 |
指導教授: | 林麗月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歷史學系 Department of History |
論文出版年: | 2004 |
畢業學年度: | 92 |
語文別: | 中文 |
中文關鍵詞: | 明末清初 、放生活動 、江南 、雲棲祩宏 、善書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273 下載:131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放生活動在中國有其悠久的發展歷史,唐宋時期藉助官方力量,在民間非常盛行。明中葉以來,以祩宏為首的民間力量,以口頭與實際行動,帶領信眾積極投入放生活動的推廣工作,在江浙一帶引起很大的迴響。雲棲祩宏是晚明著名的僧人,道德昭著,深受士大夫信徒仰慕,門下擁有可觀的居士群體;位於杭州的雲棲寺,則進一步帶動長江下游以及江南地區居士信徒們對放生活動的參與。因此,當他提出放生主張之時,眾多的弟子中,特別是以士大夫為主的俗家弟子實無不配合響應之理。因此,本文擬探討晚明放生活動的發展過程中,祩宏眾多以士大夫為主的在家弟子們所扮演的重要角色,例如他們如何落實他的主張,融入了哪些儒家人文色彩、面對當時的社會風尚與認知情形,採取了哪些折衷辦法以符合社會認知與護生理念,如何回應外界的批評聲浪、甚至積極說服人們接受放生觀念等議題。此外,儒釋的交流與互動過程如何具體地展現在思想、組織結社與生活文化三方面,懷抱深厚儒學教養的居士信徒,如何扮演儒佛融合的要角,亦皆為本文所要探討的重要課題。本文藉由相關史料的蒐集與研讀,以重現明末清初江南一帶放生活動的推廣情形、放生社的實際運作與放生思想帶給人們生活的實際影響。
壹、古籍史料:
一、文集
1.明.支大綸,《支華平先生集》,傅斯年圖書館藏,據明萬曆清旦閣刻本。
2.明.方大鎮,《荷薪義》,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補編第74冊,臺南縣:莊嚴文化出版公司,1995。
3.明.方大鎮,《荷薪義》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補編第74冊,臺南縣:莊嚴文化出版公司,1995。
4.明.方應祥,《青來閣初集》,《四庫禁燬書叢刊》集部第40冊,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
5.明.方應祥,《青來閣初集》,《四庫禁燬書叢刊》集部第40冊,北京:北京出版社,2002。
6.明.王世貞,《弇州山人續稿》,收入《明人文集叢刊》,台北:文海出版社,1970。
7.明.王思任,《王季重雜著》,收入《明代論著叢刊》第三輯,台北:偉文圖書出版公司,1977。
8.明.王思任編,〈祁忠敏公年譜〉,收入明.祁彪佳,《甲乙日曆》,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9。
9.明.王衡,《緱山先生集》,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第179冊,台南縣莊嚴文化事業公司,1995。
10.明.永覺元賢,《禪餘外集》,京都:中文出版社,1972。
11.明.宋懋澄,《九籥集》,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第1373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12.明.李之世,《鶴汀詩集》,收入《四庫禁燬書叢刊》集部第80冊,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
13.明.李維楨,《大泌山房文集》,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第153冊,臺南縣:莊嚴文化出版公司,1995。
14.明.沈周,《石田詩選》,收入《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49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
15.明.沈師昌,《餐勝齋集》,國家圖書館,明天啟刊本。
16.明.卓人月,《蕊淵集》,國家圖書館藏,明崇禎10年(1637)集本。
17.明.周拱辰,《聖雨齋詩文集》,收入《叢書集成三編》,第39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9。
18.明.周順昌,《忠介燼餘集》,收入《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95冊,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
19.明.岳元聲,《潛初子文集》,國家圖書館藏,明刊本。
20.明.林崇孚,《瓿餘》,傅斯年圖書館藏,據日本內閣文庫藏清初可閒堂彙刊本影印。
21.明.祁承燁,《淡生堂集》,傅斯年圖書館藏,據明崇禎六年(1633)山陰祁氏家刊本攝製。
22.明.祁彪佳,《祁忠敏公日記》,北京:書目文獻社,1993。
23.明.祁彪佳,《祁忠惠公集》,收入《乾坤正氣集》,臺北:環球書局,1966。
24.明.邵潛,《邵潛夫先生詩選》,傅斯年圖書館藏,據日本內閣文庫藏明崇禎13年(1640)寄公廬刊本影印。
25.明.徐應亨,《樂在軒文集》,國家圖書館藏,明萬曆至崇禎間遞刊本。
26.明.袁中道,《珂雪齋前集》,收入《四庫禁燬書叢刊》,集部第181冊,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
27.明.袁黃,《袁了凡先生兩行齋集》,國家圖書館藏,明天啟4年(1624)嘉興袁氏家刊本。
28.明.高攀龍,《高子遺書》,收入《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92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29.明.商梅,《那菴詩選》,國家圖書館藏,明崇禎九年(1636)序刊本。
30.明.屠隆,《鴻苞集》,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子部第89冊,臺南縣:莊嚴文化出版公司,1995。
31.明.張鼐,《寶日堂初集》,《四庫禁燬書叢刊》集部第76冊,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
32.明.陳函煇,《社選寒江集》,國家圖書館藏,明崇禎間刊本。
33.明.陳際泰,《巳吾集》,收入《四庫禁燬書叢刊》集部第9冊,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
34.明.陳龍正,《幾亭全書》,收入《四庫禁燬書叢刊》,集部第11-12冊,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
35.明.陳薦夫,《水明樓集》,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第176冊,臺南縣:莊嚴文化出版公司,1995。
36.明.陶望齡,《歇菴集》,台北:偉文圖書出版公司,1976。
37.明.曾同亨,《泉湖山房稿》,國家圖書館藏,明刊本。
38.明.湯顯祖,《玉茗堂集》,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第181冊,臺南縣:莊嚴文化出版公司,1995。
39.明.焦竑輯,《焦氏筆乘》,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5。
40.明.費元祿,《轉情集》國家圖書館藏,明萬曆間(1573-1620)刊本。
41.明.馮時可,《馮元成選集》,國家圖書館藏,明萬曆間刊本。
42.明.馮夢禎,《快雪堂日記》,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165冊,臺南縣:莊嚴文化出版公司,1995。
43.明.黃汝亨,《寓林集》,收入《續修四庫全書》集部第1368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44.明.黃廷鵠,《希聲館藏稿》,國家圖書館藏,明崇禎十年(1637)刊本。
45.明.楊東明,《山居功課》,傅斯年圖書館藏,據日本內閣文庫藏明萬曆刊本影印。
46.明.董斯張,《靜嘯齋遺文》,收入《四庫禁燬書叢刊》,集部第108冊,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
47.明.虞淳熙,〈勝蓮社約〉,收入《叢書集成》第45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9。
48.明.虞淳熙,《虞徳園先生集》,收入《四庫禁燬書叢刊》,集部第43冊,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
49.明.鄒迪光,《石語齋集》,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第159冊,臺南縣:莊嚴文化出版公司,1995。
50.明.趙懷玉,《趙旬龍先生文集》,傅斯年圖書館藏,據日本內閣文庫藏明刊本影印。
51.明.劉鳳,《劉子威集》,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第120冊,台南縣莊嚴文化事業公司,1995。
52.明.潘一桂,《中清堂詩集》,國家圖書館藏,據明崇禎間(1628-1644)刊本攝製。
53.明.閻爾梅,《閻古古全集》,傅斯年圖書館藏,民國十一年排印。
54.明.謝兆申,《謝耳伯文集》,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第190冊,臺南縣:莊嚴文化出版公司,1995。
55.明.謝泰宗,《天愚山人文集》,傅斯年圖書館藏,清光緒(1880)重刊本。
56.明.謝肇淛,《五雜組》,收入《四庫禁燬書叢刊》,子部第37冊,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
57.明.韓錫,《韓子》,國家圖書館藏,明末寫刊本。
58.明.釋大香,《雲外錄》,收入《禪門逸書》初編,第8冊,台北:明文書局,1981。
59.明.釋元來,《博山無異禪師廣錄》,收入《明嘉興大藏經》第40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7。
60.明.釋祩宏,《蓮池大師全集》,臺南:和裕出版社,1999。
61.明.釋智旭,《靈峰蕅益大師宗論》,收入《明嘉興大藏經》,348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7。
62.明.釋道盛,《天界覺浪盛禪師語錄》,收入《明嘉興大藏經》第174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7。
63.明.釋德清,《憨山大師夢遊全集》,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91。
64.明.顧起元,《嬾真草堂集》,台北:文海出版社,1970。
65.清.毛奇齡,《西河文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8。
66.清.王崇簡,《青箱堂文集》,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第203冊,臺南縣:莊嚴文化出版公司,1995。
67.清.朱右曾,《逸周書集訓校釋》,台北:世界出版社,1962。
68.清.吳陳炎,〈放生會約〉,收入《叢書集成》第45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9。
69.清.呂留良,《天蓋樓四書語錄》,收入《四庫禁燬書叢刊》經部第1冊,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
70.清.周亮工,《賴古堂集》,收入《四庫禁燬書叢刊》集部第184冊,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
71.清.姚文然,《姚端恪公文集》,收入《四庫未收書輯刊》第柒輯18冊,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
72.清.馬注,《清真指南》,台北:珪庭出版社,1979。
73.清.勞史,《餘山遺書》,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子部28冊,臺南縣:莊嚴文化事業公司,1995。
74.清.彭紹升,《居士傳》,揚州: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1991。
75.清.錢謙益,《牧齋集》,收入《續修四庫全書》集部第1389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76.清.歸莊,《歸莊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77.清.嚴書開,《嚴逸山先生文集》,收入《四庫禁燬書叢刊》集部第90冊,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
二、方志、寺志、類書
1.《江寧新志》,收入《稀見中國地方志匯刊》11,江蘇:中國書局,1992。
2.《崇禎松江府志》,收入《日本藏中國罕見地方志叢刊》16-17,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92。
3.項士元纂,《雲棲志》,收入《中國佛寺志叢刊》75,揚州: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1996。
4.清.陳布雷等編,《古今圖書集成》,台北:鼎文書局,1977。
三、善書
1.宋.李昌齡編,《太上感應篇寶鑑》,台北縣:七海印刷公司,不著年代。
5.明.李長科等輯,〈仁壽編〉,收入《廣仁品》。
6.明.李長科等輯,〈仁聲唱和〉,收入《廣仁品》。
7.明.李長科等輯,〈牛戒彙抄〉,收入《廣仁品》。
8.明.李長科等輯,〈生殺果報〉,收入《廣仁品》。
9.明.李長科等輯,〈好生錄〉,收入《廣仁品》。
10.明.李長科等輯,〈宦海慈航〉,收入《廣仁品》。
11.明.李長科等輯,〈科第捷徑〉,收入《廣仁品》。
12.明.李長科等輯,〈聞聲十義〉,收入《廣仁品》。
13.明.李長科等輯,〈護生品〉,收入《廣仁品》。
14.明.李長科等輯,《廣仁品》,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子部第150-151冊,臺南縣:莊嚴文化出版公司,1995。
2.明.袁黃,〈訓子言〉,收入《叢書集成》第62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9。
15.明.袁黃,《祈嗣真詮》,收入《叢書集成新編》第90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9。
3.明.袁黃編,〈功過格分類彙編〉,收入《叢書集成》第62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9。
16.明.熊勉菴,〈不費錢功德例〉,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子部158冊,臺南縣:莊嚴文化出版公司,1995。
4.明.鄭瑄輯,《昨非菴日纂三集》,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子部第150冊,臺南縣:莊嚴文化出版公司,1995。
17.明.顏茂猷輯,《迪吉錄》,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子部第150冊,臺南縣:莊嚴文化出版公司,1995。
18.明.釋宗本,《歸元直指集》,收入,《明嘉興大藏經》第112冊,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19.明.釋祩宏,〈自知錄〉,收入氏著《蓮池大師全集》,台南:和裕出版社,1999。
20.清.陳錫嘏編,《彙纂功過格》,台灣大學圖書館藏,清康熙四十九年據好德堂本重刊本。
21.清.陳瑚編,《聖學入門書》,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子部第19冊,臺南縣:莊嚴文化出版公司,1995。
22.清.釋戒顯,《現果隨錄》,收入《百部叢書集成》第124冊,臺北:藝文印書館,1965。
23.清.沈培本輯,《慈心寶鑑》,傅斯年圖書館藏,民國十二年蜀西綿竹曹氏刊板。
24.呂富枝譯注,《蓮池大師戒殺放生文圖說》,台中:青蓮出版社,1989。
25.袁嘯波,《民間勸善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26.潘志輝繪,《蓮池大師放生圖》,台北:正一善書出版社,1994。
貳、今人論著
一、中文專書
1.王人湘,《飲食之旅》,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1。
2.王月清,《中國佛教倫理思想》,臺北:雲龍出版社,2001。
3.包筠雅(Brokaw, Cynthia Joanne)著,杜正貞、張林譯,《功過格:明清社會的道德秩序》,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
4.何宗美,《明末清初文人結社研究》,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3。
5.邱敏捷,《參禪與念佛------晚明袁宏道的佛教思想》台北:商鼎文化出版社,1993。
6.韋伯(Max Weber)著,劉援、王予文譯,《宗教社會學》,台北:桂冠圖書公司,1993。
7.荒木見悟著、周賢博譯,《近世中國的曙光----雲棲祩宏之研究》,臺北:慧明文化事業公司,2001。
8.梁其姿,《施善與教化:明清的慈善組織》,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7。
9.楊伯峻,《孟子譯註》,香港:中華書局,1984。
10.劉道超,《中國善惡報應習俗》,台北:文津出版社,1992。
11.潘桂明,《中國居士佛教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
12.釋聖嚴,《明末佛教研究》,臺北:東初出版社,1993。
二、中文論文
1.丁全、張松輝,〈古代文人的狡黠:對戒殺與好味的矛盾的解決〉,《中國文學研究》,2001年第4期。
2.小川陽一,〈明代小說與善書〉,《漢學研究》,6:1,1988.6。
3.夫馬進撰,阮航譯,〈善會善堂的開端〉,收入《日本中青年學者論中國史》第三冊宋元明清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頁413-455。
4.王世安譯,克里斯廷.于.格林布來特著,〈袾宏和晚明居士佛教〉,《世界宗教研究》,1982年第3期。
5.王汎森,〈明末清初的人譜與省過會〉,《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63:3,1993.07。
6.王爾敏,〈先秦兩漢之自然生態保育思想〉,《漢學研究》,10:2,1992.12。
7.包筠雅,〈明末清初的善書與社會意識形態變遷的關係〉,《近代國史研究通訊》16,1994.9。
8.吳智和,〈明人山水休閒生活〉,《漢學研究》,20:1,91.6。
9.吳智和,〈明人習靜休閒生活〉,《華岡文科學報》25,91.3。
10.吳智和,〈明代僧家文人對茶推廣之貢獻〉,《明史研究專刊》3,1980。
11.巫仁恕,〈晚明的旅遊活動與消費文化——以江南為討論中心〉,《中研院近史所專刊》41,92.9。
12.李伯重,〈簡論「江南地區」的界定〉,《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1991年第1期。
13.李雅雯,〈雲棲祩宏護生思想普化與實踐的呈現脈絡〉,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1。
14.李遠國,〈論三才相盜與貴生戒殺——道教的環保思想〉,《哲學雜誌》30,1999.10。
15.林麗珠,〈戒殺放生文之研究——以蓮池大師為例〉,花蓮師範學院民間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
16.唐徳富,〈我國古代生態學思想與理論〉,《農業考古》,1990年第2期。
17.徐一智,〈明末浙江地區佛教寺院經濟之研究——以雲棲袾宏、湛然圓澄、密雲圓悟為中心〉,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
18.徐立強,〈梁武帝制斷酒肉之主張與中國佛教素食文化之關係〉,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
19.酒井忠夫著,蔡懋棠譯,〈明朝善書之研究〉,《國立編譯館館刊》1:2,1972.3。
20.酒井忠夫著,許洋主譯,〈功過格研究〉,收入《日本學者研究中國史論著選譯》,北京:中華書局,1992。
21.高大威,〈從「了凡四訓」看儒佛的會通(上)(下)〉,《慧炬》,第235、236期,73.1、73.3。
22.張嘉昕,〈明人的旅遊生活〉,私立文化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
23.張繼瑩,〈平糴給米與施粥——明荒政的個案分析〉,《明代研究通訊》6,2003.12。
24.莊慶信,〈中國佛教與生命中心主義環境哲學的對話〉,《哲學雜誌》30,1999.10,頁64-95。
25.連瑞枝,〈錢謙益的佛教生涯與理念〉,《中華佛學學報》7,83.7。
26.陳玉峰,〈台中市放生文化的初步研究〉,收入《佛教與社會關懷學術研討會》(臺南:中華佛教百科文獻基金會,1996),頁101-113。
27.陳寶良,〈明代的社與會〉,《歷史研究》,1991年第5期。
28.游子安,〈明末清初功過格的盛行及善書所反映的江南社會〉,《中國史研究》1997年第4期。
29.黃明莉,〈明代江南的遊觀文化與社會心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30.劉小如、齊力,〈台北地區民眾放生行為研究報告〉,《野鳥:中華民國野鳥學會年刊》7,2000.2。
31.劉滌凡,〈陰德報的形構與發展〉,《高雄餐旅學報》2,1999.10。
32.劉滌凡,〈儒家德報思想的建構及其通俗化實踐的困境〉,《國立中正大學學報》,人文分冊,10:1,1999。
33.滕新才,〈明朝中後期旅遊文化論〉,收入氏著《且寄道心與明月——明代人物風俗考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
34.滕新才,〈明朝中後期飲食文化探頤〉,(收入氏著《且寄道心與明月-----明代人物風俗考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
35.鄭志明,〈功過格的倫理思想初探〉,《中國學術年刊》10,78.2。
36.鄭培凱,〈湯顯祖與達觀和尚——兼論湯顯祖人生態度與超越精神的發展〉,收入氏著《湯顯祖與晚明文化》,台北:允晨文化事業公司,1995。
37.蘇恆安,〈晚明文人飲食消費的矛盾情節〉,《高雄餐旅學報》5,2002.12。
38.釋昭慧,〈環境權與人權——「人權」觀念的延展與「護生」信念的回應〉,《玄奘學報》人文專刊,第4期,90.10,頁17-34。
39.釋聖嚴,〈明末的居士佛教〉,《華岡佛學學報》5,1981。
40.釋慧嚴,〈明末清初佛教居士的代表者——彭際清〉,《中國佛教》,13:5,75.5。
三、外文論著
1.夫馬進,《中國善会善堂史研究》,東京:同朋舍,1997。
2.荒木見悟,《雲棲祩宏の研究》,東京:大藏株式會社,1985。
3.袁了凡著、石川梅次郎譯注,《陰隲錄》,東京:明德出版社,1970。
4.酒井忠夫,《中國善書の研究》,東京:國書刊行会,1972。
5.道端良秀,《中國佛教思想史の研究》,東京:書苑株式會社,1986。
6.Brokaw,Cynthia. The Ledgers of Merit and Demerit : Social Change and Moral Order in Late Imperial China. Princeton, New Jerse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91.
7. Yu, Chun-fang. The Renewal of Buddhism in China Chu-hung and the Late Ming Synthesis.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81.
四、外文論文
1.荒木見悟,〈戒殺放生思想の發展〉,收入氏著《陽明學の開展と仏教》,東京:研文出版社,1984。
2.釋慧嚴,〈戒殺放生と仁の思想〉,收入氏著《慧嚴佛學論文集》,高雄:春暉出版社,1996。
3.Wu, Pei-yi.(吳百益)“Self-Examination and Confession of Sins in Traditional China,” 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 , Vol.39,no.1,19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