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吳春慶
Wu, Chun-Ching
論文名稱: 高中生規律運動、學習態度與學業成績關係之研究
A Study on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Regular Exercise, Study Attitude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 of 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指導教授: 程瑞福
Chen, Jui-Fu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體育學系
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12
畢業學年度: 100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23
中文關鍵詞: 規律運動學習態度習慣領域學業成績學業成就
英文關鍵詞: regular exercise, study attitude, habitual domain, academic achievement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426下載:118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是以具有高度學業成就的高中三年級學生為研究對象,藉由有、無規律運動習慣來討論學習態度與學業成績之間的關連性為主要目的;本研究是採用混合式的研究方法,在量化研究中,以高中階段的規律運動習慣調查以及依據習慣領域的深智慧原理所製成的學習態度量表,並且與問卷者同意之學業成績作統計分析,另外以半結構式焦點團體訪談來回推學習態度對於規律運動習慣的養成,所得結論如下:
    一、有、無規律運動者在學業成績的國文與生物科目有顯著與高度顯著相關性,與學習態度並無相關連,但是在半結構焦點團體訪談的質性研究中發現學習態度對於規律運動習慣具有正向的影響性。
    二、學習態度與學業成績具有顯著關連性,其中痕與裂原理跟國文、英文,循環進化原理跟國文、生物均有高度顯著相關,具有顯著相關的有:痕與裂原理與(數學、地理、公民與社會)三科學業成績、低深原理與英文科目學業成績。
    三、性別的差異對於學習態度也具有高度顯著相關,最後在深智慧學習態度(裂與痕原理與循環進化原理)與學業成績的語文科目,相對於本研究架構的三個主要元素的關連性極高,值得做為未來研究深入探討。

    This study took high achievers of senior students in high school as study subjects and its major objective was to find out whether there was a correlation between their regular exercise habits and their study attitude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 The study adopted a mixed research method and quantitative research method to investigate regular exercise habits at senior high school level, thus making a study attitude scale based on principles for deep knowledge in the realm of habits. By analyzing the study attitude scale and the academic achievements of the respondents who agreed, In the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s and focus groups through qualitative research to find the effect on regular exercise through study attitude. the results were derived as the follows:
    1. There was noticeable correlation between academic achievements in language courses such as Chinese and Biology among students who made it a habit to exercise regularly and those who didn’t, there was no correlation between study attitude and regular exercise habits. but in the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s and focus groups through qualitative research, it was found that study attitude had a positive effect on regular exercise habits.
    2. There was noticeable correlation between study attitude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s, in which there was highly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between cracking & ripping principle and achievements in Chinese & English, and revolving and cycling principle was closely related to achievements in Chinese and biology. In addition, there was obvious correlation between cracking & ripping principle and achievements in such subjects as mathematics, geography and biology, between deep & down principle and achievements in English course.
    3.There was a noticeable correlation between study gender difference and study attitude. at last, it is worth to deep research about the three elements : study attitud(cracking & ripping principle)& academic achievement(Chinese & English) & regular exercise habits

    目次 口試委員與系主任簽字之論文通過簽名表 -----------------------------------------i 論文授權書--------------------------------------------------------------------------------ii 中文摘要-----------------------------------------------------------------------------------iii 英文摘要-----------------------------------------------------------------------------------iv 謝誌-----------------------------------------------------------------------------------------v 目次-----------------------------------------------------------------------------------------vi 表次-----------------------------------------------------------------------------------------ix 圖次-----------------------------------------------------------------------------------------x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背景----------------------------------------------------------------2 第二節 研究目的----------------------------------------------------------------3 第三節 研究問題----------------------------------------------------------------3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4 第五節 研究重要性-------------------------------------------------------------4 第六節 名詞釋義----------------------------------------------------------------5 第二章 文獻探討----------------------------------------------------------------------8 第一節 規律運動之相關研究------------------------------------------------8 第二節 學習態度的相關研究-----------------------------------------------15 第三節 規律運動、學習態度與學業成績的相關研究-----------------26 第四節 本章總結--------------------------------------------------------------39 第三章 研究方法---------------------------------------------------------------------41 第一節 研究架構--------------------------------------------------------------41 第二節 研究流程--------------------------------------------------------------42 第三節 研究對象--------------------------------------------------------------43 第四節 研究工具--------------------------------------------------------------45 第五節 資料處理--------------------------------------------------------------50 第六節 質性研究之半結構式團體訪談-----------------------------------51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57 第一節 樣本基本資料--------------------------------------------------------57 第二節 探討學生規律運動現況--------------------------------------------59 第三節 探討學生規律運動與學習態度之間的現況--------------------65 第四節 探討學生規律運動與學業成績之間的現況--------------------73 第五節 探討高中學生規律運動、學習態度與學業成績之間的關係 --------------------------------------------------------------------------77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86 第一節 結論--------------------------------------------------------------------87 第二節 建議與未來研究方向-----------------------------------------------89 參考文獻---------------------------------------------------------------------------------92 附錄一 規律運動與學習態度問卷調查表--------------------------------------107 附錄二 半結構式焦點訪談大綱--------------------------------------------------110 附錄三 訪談同意書-----------------------------------------------------------------112 附錄四 訪談部分內容摘錄--------------------------------------------------------113 表 次 表2-1 學習態度定義與意涵-------------------------------------------------------19 表2-2 學者專家對學習態度構成面向的分類表-------------------------------21 表3-1 100學年度國立台中一中與台中女中學生人數統計----------------43 表3-2 學習態度深智慧題項獨立樣本t考驗----------------------------------48 表3-3 預試內部一致性分析-------------------------------------------------------50 表3-4 國立台中一中與國立台中女中近3年升學狀況分析表------------53 表3-5 半結構式焦點團體訪談受訪者資料------------------------------------54 表4-1 有效樣本問卷學生基本資料次數統計---------------------------------59 表4-2 規律運動行為調查敘述統計---------------------------------------------61 表4-3 有規律運動與無規律運動習慣樣本的分配比例---------------------63 表4-4 有規律運動與無規律運動習慣樣本的實際運動時數---------------64 表4-5 有無規律運動者在學習態度之差異比較------------------------------65 表4-6 學習態度問卷加總分數描述性統計------------------------------------66 表4-7 訪談題目中針對規律運動習慣給分平均得分------------------------69 表4-8 有無規律運動樣本在學業成績之差異比較---------------------------75 表4-9 各考科成績與九個深智慧原理的積差相關比較---------------------78 表4-10 有、無規律運動在學習態度與學業成績之間的差異比較---------80 表4-11 性別在學業成績與學習態度上的差異比較---------------------------85 圖 次 圖3-1 研究架構-------------------------------------------------------------------41 圖3-2 研究流程-------------------------------------------------------------------42 圖3-3 訪談實施步驟-------------------------------------------------------------55 圖4-1 學習態度總分數的次數分配表----------------------------------------67

    中文部分:
    王天威(2004)。台北縣青少年女性休閒運動參與狀況與阻礙因素之研究。未出版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台北市。
    王文科(1995)。教育研究法。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王貴春(2000)。STS 教學與國小學生創造力及學習態度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師範學院自然科學教育研究所,台北市。
    王雲東(2007)。社會研究方法:量化與質性取向及其應用。台北:威仕曼。
    王錠堯、王順正、陳信良(2004)。青少年體能商與學業成績的關係研究。運動生理暨體能學報,1,174-186。
    方進隆(1993a)。健康體能的理論與實際。台北市:漢文書局。
    方進隆(1993b)。運動與健康。台北市:漢文書局。
    方進隆(1995)。健康促進與疾病預防。八十三學年度體育教師體能教育研習會報告書,154-164。
    方進隆(1997)。提昇體適能的策略與展望。教師體適能指導手冊(9-21)。台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學校體育研究與發展中心。
    方進隆(2000)。運動圓融生命。高中教育,13期,9-11。
    方進隆、李彩華(1998)。國中學生身體活動量與體適能相關因素研究。中華民國體育學系體育學報,25,139-148。
    白慧嬰、周如萍、丁光榮(2004)。學前兒童感覺統合運動能力與智力發展之相關研究。德霖學報,18,69-78。
    石柳棻(2006)。合作學習教學策略對國二學生數學學習動機、數學學習態度、與數學學習策略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彰化縣。
    李文益(2003)。文化資本、多元入學管道與學生學習表現--以台東師院為例。台東大學教育學報,15(1),1-32。
    李美華(1998)。社會科學研究方法。台北:石英出版社。
    李文益、黃毅志(2004)。文化資本、社會資本與學生成就的關聯性之研究──以台東師院為例。台東大學教育學報,15(2),1-32。
    李佳玲(2003)。影響台東師院男女學生學業成績差異之因果機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師範學院,台東縣。
    李明憲(1998)。國立國小、國中學生體能活動、健康體能相關影響因素之調查研究──花蓮縣宜昌國民小學、宜昌國民中學二所學校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台北市。
    李靜玟(2010)。公立高職機械群學生學習態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李秀華(2005)。國小書法欣賞教學對學生書法學習態度的影響。師大學報:人文與社會類,50(2),69-88。
    李桂華(2005)。焦慮症的運動處方研究。武漢體育學院學報,39(5),68-69。
    李素箱、徐志輝(2002)。大學生體格與健康體適能之相關研究 - 以中興、朝陽大學為例,興大體育,6,73-81
    李政賢(譯)(2007)。質性研究導論。台北:五南。
    李麗珍、陳慕聰、黃宏裕、陳宗興、蘇福新(2005)。運動調控基因表現:與健康相關性之研究。大專體育學刊,7(2),287-299。
    李鴻章(2006)。原住民族群背景、師長教育期待與學童自我教育抱負關聯性之研究,台東大學教育學報,17(2),33-58。
    李雅惠(2006)。概念構圖教學對八年級學生閱讀理解能力與國文學習態度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巫翠芬(2008)。國小學童之學習態度與學業成績—彰化縣新台灣之子與本籍子女之比較。未出版碩士論文,立德大學,台南。
    吳明隆(2000)。SPSS統計應用實務。台北:松岡。
    吳海助、林章榜、周宏室(2007)。高中學生運動習慣養成的可行策略、預期阻礙與因應對策之研究。大專體育學刊,9(3),23-34。
    吳悅如(2009)。文化資本對國小學童的學習態度與學業成就之影響-以宜蘭地區六年級國小學童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佛光大學,宜蘭縣。
    吳宏蘭(1993)。某教學醫院參加健康檢查者之運動及攝鈉行為探討。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吳武典(1987)。影響學習因素的動力觀:散播愛的種子--談輔導的理念與方法。台北:張老師出版社。
    吳武典、陳美芳、蔡崇建(1985)。國中資優班學生的個人特質、學習. 環境與教育效果之探討。特殊教育研究學刊,1,277∼312。
    吳泓泰(2006)。國中生學習風格,數學學習態度與數學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大葉大學,彰化縣。
    吳孟峰(2006)。台北市國小桌球校隊訓練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台北市立體育學院運動科學研究所,台北市。
    吳家碧、劉兆達(2007)。憂鬱症的運動治療。大專體育,90,82-88。
    青少年身體與身心健康研究(2003)。突破青少年研究資料庫。林啟禎醫師私人書坊,http://ortho.clmed.ncku.edu.tw/jlin/MarkHomeFrame.htm。
    邱佳椿(2003)。高職電機電子群學生學習態度與學業成就之路徑模式研究。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1NTNU-0037010)
    邱慶瑞(2003a)。學業成績好壞與體適能的表現比較-以台北市永春高中為例。北體學報,11,173-179。
    邱慶瑞(2003b)。不同學業成績青少年體適能之研究。未出版論文,台北市立體育學院運動科學研究所,台北市。
    林明宏、熊婉君、黃美華(2011)。習慣領域深智慧學習量表編制。學習領域期刊,第3卷、第1期,11-21。
    林啟超(2007)。父母親成就教養取向、教師期望對高職學生之成就目標與學業成就之關係研究。人文暨社會科學期刊,3(2),37-53。
    林建豪(2006)。國小學童身體質量指數、身體型態、基本運動能力與學業成績之相關研究。嘉大體育健康休閒期刊,5,96-109。
    林晉榮、黃珍鈺(2005)。青少年憂鬱情緒與休閒運動效益之探討。中華體育季刊,19(4),26-31。
    林作慶(2006)。輪班工作人員身體活動與睡眠品質之相關研究—以航空國際線空服人員越洋航班為例。體育學報,39(1),39-53。
    林佑貞、溫啟邦、衛沛文(2007)。台灣地區成年人之休閒運動行為健康行為、健康狀況、健康相關生活品之關係探討。台灣衛誌,26(3),218-228。
    林貴福、盧淑雲(1998)。規律運動的價值。師大書苑,台北市。
    林忠信(2004)。國小原住民學生學習適應之調查研究-以南投縣原住民學生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台中師範學院,台中市。
    林鈺婷(2003)。網路輔助教學於國小自然科學習領域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屏東師範學院,屏東縣。
    林巧惠(2009)。國高中體適能與學習成就之相關分析-以二林高中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體育大學,台中市。
    周育本(2006)。國小學童知覺自然科教師態度、學習自然科態度與自然科學習成就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嘉義教育大學,嘉義縣。
    卓俊辰(1992)。體適能-健身運動處方的理論與實際。台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體育學會。
    卓俊伶、陳新燕(1996):動作失能者的心理特質與體育教學的因應策略。國民體育季刊,25卷3期,34-37頁。
    洪蘭(譯)(2009)。大腦當家:靈活運用腦12守則,學習工作更上一層樓。台北:遠流。
    施信華(2001)。綜合高中學生學習態度、教師效能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高俊雄(2002)。運動休閒事業管理。台北市。志軒企業有限公司。
    胡幼慧(1996)。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
    徐志輝(2002)。大一學生運動習慣、吸煙行為與身體組成及心肺耐力研究-以朝陽科技大學為例。朝陽學報,7,241-259。
    梁鶴騰(2003)。合作學習教學法對高職汽車科建教生專業實務學習成效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彰化縣。
    翁梓林(2005)。拓展身體活動與全人健康之新視野。國民教育,45(5),2-9。
    陳秀芬、黃萬居(2007)。國小學童A 型行為組型與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學習態度與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科學教育研究與發展季刊,46, 49-77。
    陳梓喬(2011)。體適能與學業成績及情緒智力之相關研究-以新北市立福和國中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師範大學,台北市。
    陳銘漢、李清波、李鳳美(2006 )。偏遠學校學生家庭因素對學習態度影響之研究-以某國中為例。學校行政,42, 52-78。
    陳傳宗(2004)。規律運動與高三女生學業成績的相關。未出版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台北市。
    陳鴻雁、楊志顯(1999)。國民參與休閒運動人口調查。行政院體委會。
    陳樹城(2002)。國中學生人格傾向、休閒活動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未出版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高雄市。
    陳俊忠(1997)。體適能與疾病預防。教師體適能指導手冊(87-100)。台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學校體育研究與發展中心。
    陳瑞洲(2003)。我國高中職汽車科多元入學管道學生實習課程學習態度、學習困擾與學習成效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黃順良(2002)。國中生活科技合作學習對學生學習態度及認知測驗影響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黃雅文、姜逸群、藍忠孚、方進隆及劉貴雲(1991)。中年老人健康行為之探討。公共衛生,18(2),133-147。
    黃朝凱(2003)。國民小學學童知覺班級氣氛、學習態度與創造傾向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嘉義大學,嘉義縣。
    黃綺君(2006)。新竹市國民小學新移民子女學習態度與學習成就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縣。
    黃毅志、楊雅鈞(2007)。背景因素、學業成績與成就抱負--以台東大學為例。臺東大學教育學報,18(2),31-66。
    黃毅志(2002)。社會階層、社會網絡與主觀意識:台灣地區不公平的社會階層體系之延伸。台北市,巨流。
    黃永任(2007)。運動與骨骼健康。中華體育季刊,21(1),1-6。
    黃森芳、張哲千(2008)。加強大學體育運動課程健康規律運動知識內容提升大學生規律運動習慣。大專體育雙月刊,98,75-80。
    黃文俊(2004)。家庭環境、文化資本與國小學生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縣。
    黃德祥(1990)。國中與國小學生數學焦慮與數學態度之分析研究。彰師輔導學報,第13 期,1-52。
    郭明珠(2010)。跳繩運動對國小學童長期記憶力的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台南大學,台南市。
    教育部(2009)。98年度各級學校學生運動參與情形調查報告(19頁)。
    教育部體育司(2001)。學生體重控制指導手冊。教育部。
    教部「快活計畫」 早運動、不要早自習。(2007.01.06)。聯合報,A12。
    葉志清(1997)。影響青少年肺功能因素的探討。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大學公共衛生研究所,台北市。
    葉振偉(2010) 。青少年運動參與、自我效能與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大葉大學,彰化。
    彭鈺人、張淑玲(1997)。有氧運動與無氧運動對焦慮與憂鬱的影響。大專體育,34,46-50。
    游伯龍(2009)。習慣領域-影響一生成敗的人性軟體。台北市:時報出版。
    張彩秀、姜逸群(1995)。國人運動行為體適能及主觀健康狀況之研究。學校衛生,26,2-10。
    張鳳儀(1998)。澎湖地區國小五年級學童基本運動能力與學科學習能力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台北市。
    張春興(2001)。教育心理學。台北市,東華。
    張淵程(2001)。高級職業學校全面實施學年學分制學生學習態度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張志銨(2002)。高職新課程實施後汽車科學生學習態度與學習困擾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楊國樞、柯永河、李本華(1973)。國中學生的心理特質與學業成就。中央研究院研究所集刊,35,41-86。
    黎俊彥、吳家碧、賴正全、林威秀(2001)。女大學生身體活動與睡眠品質之相關研究。體育學報,32,59-68。
    蔡文標(2002)。影響國小數學低成就學生數學成就的相關因素及直接教學效果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蔡玉瑟、曾俊峰、張妤婷(2008)。CPS 教學對國小學生自然領域學習態度、創造力、後設認知與學習成就之影響。台中大學學報,22(2),35-59。
    蔡昆書(2011)。管教行為與學習態度之研究:以台中市國小高年級學生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中興大學,台中市。
    蔡炳坤(2010,9月10日)。名人談教養。聯合報,AA4版。
    蔡毓智(2002)。學習資產對學業成績之影響─以台北市國三學生基本學力測驗成績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台北市。
    劉影梅、蔣立琦、張博論、洪永泰(2007)。促進學生健康體位之全國性整合計畫經驗。護理雜誌,54(5),30-36。
    劉影梅、洪永泰、黃璉華、陳俊忠、姚開屏、蔣立琦(2005)。國際衛生組織身體活動量表監測系統的建立與國際合作㈡—以電腦輔助電話系統訪問台灣18-65歲國民之國際身體活動盛行率調查期末報告。台北市,行政院衛生署。
    劉靜宜、黃德祥(2003)。剛中學生學習動機、學習策略、求助行為與學業成就之研究。彰化師大教育學報,5,319-371。
    鄭英耀(1987)。大學生學習習慣及態度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教育研究,1,157-180。
    鄭文輝(2005)。國中數學能力卡測驗對學生的數學學習成就與態度之影響。未發表碩士論文,佛光人文社會學院,宜蘭縣。
    鄭慧婷(2004)。國小高年級學童閱讀科學類課外書籍興趣與「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之相關研究。未發表碩士論文,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台北市。
    鄧麗質(2008)。新竹市高中生運動參與程度、學業成績與憂鬱傾向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
    鄧舜方(2007)。高職進修學校學生學習態度與學習困擾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南台科技大學,台南縣。
    謝孟穎(2003)。家長社經背景與學生學業成就關聯性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集刊,49(2),255-287。
    謝敏青(2006)。國中校外英語補習經驗、學校英語學習態度與英語學習成就之相關研究—以屏東縣中正國中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謝維玲(譯)(2009)。運動改造大腦。台北市:野人。
    謝志偉、王慧玉(譯)(2010)。混和方法研究導論。台灣:心理。
    戴淑芬(2007)。新移民女性子女知覺母親教養角色與學習態度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海洋大學,台北縣。
    鍾永昌(2004)。合作學習對高職輪調式建教合作班學生成就、學習態度及人際關係影響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彰化縣。
    鍾瑞彬(2005)。原住民與非原住民國小學童在自我觀念與學習態度之比較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蕭永薰(1994)。某國中學生健康體能影響因素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大學公共衛生研究所,台北市。
    簡茂發(1985)。台北市高中學生家庭社經背景、教師期望與學業成就的關係。台北市,台北市政府研考會。
    瞿海源(2007)。研究調查方法。台北市:三民書局。
    蘇俊賢、張惠敏、戴旭志(2004)。台閩地區不同層級學生運動頻率、運動時間、運動強度、自我健康評估比較分析(90):學校體育國際會議,香港,香港教育學院。
    蘇俊賢(1997)大學生自我健康評估與其預測變項的關係。大專體育,34 ,29-37。
    魏心怡(2001)。網際網路與心理幸福、學業成績。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師範學院,台東縣。
    魏麗敏(1988)。國小學生數學焦慮、數學態度與數學成就之關係暨數學學習團體諮商之效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魏麗敏(1989)。國民中小學生一般焦慮、數學焦慮、數學態度之比較研究。台中師院學報,5(1),129-153。

    Aberg, N. D.,Brywe, K. G.,& Isgaard, J.(2006). Aspects of growth hormone and 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I related to neuroprotection, regeneration, and functional plasticity in the adult brain. The Scientific World Journal,18(6),53-80.
    American College of Sports Medicine.(2005). ACSM’s guidelines for exercise testing and prescription-(7th ed). Philadelphia, PA,:Lippincott Williams & Wilkins.
    Black, J., Greenough, W., Anderson,B., & Isaacs, K.(1987). Environment and aging brain. Canadian Journal Psychology,41,111-130.
    Black,J., Isaacs,K.,& Anderson, B.(1990). Learning causes synaptogenesis, whereas motor activity causes angiogenesis in cerebellar cortex of adult rats.proc. Natl Acad Sci U.S.,87,5568-5572.
    Bosworth, D.L. (1994). Truancy and Pupil Performance. Education Economics ,Vol. 2, No. 3, pp.243-265.
    Colcombe, S. J.,Kramer, A. F.,Erickson, K. I.,Scalf P.,McAuly, E.,Cohen, N. J.,Webb, A.,Jerome, G. J.,Marquez, D. X.,Elavsky, S.(2004). Cardiovascular fitness, cortical plasticity, and aging.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101(9),3316-3321.
    Caterino, M. C.,& Polak, E. D.(1999). Effects of two types of activity on the performance of second-,third-,and fourth-grade students on a test of concentration. Perceptual and Motor Skills,89(1),245-248.
    California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2002). State study proves physically fit kids perform better academically. Retrived April 27,2010, from http://www.cde.ca.gov/nr/ne/yr02/yr02rel37.asp
    Caspersen, C.J., Powell, K.E., & Christenson, G. M. (1985). physical fitness:Definition and distictions for health related research. Public Health Report,100,131-146.
    Coe, D. P., Pivarnik, J. M., Womack, C. J.,Reeves, M. J., Churchill, J., Colcombe, S., Kramer, A., & Greenough, W.(2002). exercise experience and the aging brain.Neurobiology of Aging,23,941-955.
    Digel, H.(1994). Sports in a changing society. International Council for Sports Science and Physical Education(ICSSPE) Manuscript Sports Science Series.Schorndorf, Germany , Karl Hofmann.
    Dik, M., Deeg, D. J., Visser, M.,& Jonker, C.(2003). Early life physical activity and cognition at old age. Journal of Clinical and Experimental Neuropsychology,25(5),643-653.
    DiMaggio, P.(1982).Cultural capital and school success: The impact of status culture participation on the grade of U.S. high school students.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47,189-201.
    Dwyer, T., Coonan, W.,Leitch, D., Hetzel, B.,& Baghurst, R.(1983). An investigation of the effects of daily physical activity on the health of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in South Australi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pidemiologists, 12(3),308-313.
    Dwyer, T., Sallis, J. F., Blizzard, L., Lazarus, R.,& Dean, K.(2001). Relation of academic performance to physical activity and fitness in children. Pediatric Exercise Science, 13, 225-238.
    Elizabeth, H. B.(2006). Success at school. Scholastic Parent & child,14(1),74-75.
    Fordyce, D., & Wehner, J.(1993). Physical activity enhances spatial learning performance with an associated alternation in hippocampal protein kinase C activity in C57BL and DBA/2 mice. Brain Research,619,111-119.
    Gomez-Pinilla,F., So,V., & Kesslak,P.(1998). Spatial learning and physical activity contribute to the induction of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neural substrates for increased cognition associated with exercise. Neuroscience,85,53-61.
    Gomez-pinilla,F., Dao, L.,& So, V.(1997). Physical exercise induces FGF-2 and its mRNA in the hippocamal.Brain Research,764,1-8.
    Hall, C. D., Smith, A.L.,& Keele,S.W.(2001). The impact of aerobic activity on cognitive function in older adults:A new synthesis based on the concept of executive control.European Jonrnal of Cognitive Psychology,13,279-300.
    Halpern, D. F.(1986). A different answer to the question,”Do sex-related differences in spatial abilities exist?”.American Psychologist,40,1014-1015.
    Hillman, C. H., Castelli, D. M.& Buck, S. M.(2005). Aerobic fitness and neurocognitive function in healthy preadolescent children. Medicine and Science in Sports and Exercise,37(11),1967-1974.
    Koballa, T. R. (1988). Attitude and related concepts in science education. Science Education,72, 115-126.
    Kramer, A. F., Colcombe, S. J.,McAuley, E., Scalf, P. E.,& Erickson, K. I.(2005). Fitness, aging and neurocognitive function. Neurobiology of aging,26(suppl. 1),124-127.
    Keith, T. Z., & Cool, V. A.(1992). Testing models of school learning: Effects of quality of instruction, motivation, academic coursework, and homework on academic achievement. School psychology Quarterly,7(3),207-226.
    McConaughy, S. H.(1986). Social competence and behavioral problems of learning disabled boys ages,Journal of Learning Disabilities,19(2),12-16.
    McNaughten, D.,&Gabbard, C.(1993). Physical exertion and immediate mental performance of sixth-grade children. Perceptual and Motor Skills,77,1155-1159.
    Netz,S. A.,& Jacob, T.(1994). Exercise and the psychological state of institutionalized elderly: a review. Perceptual and Motor Skills,79,1107-1118.
    Neeper, S. A., Gomez-Pinilla, F., Choi, J. & Cotman, C.(1995). Exercise and brain neurotrophins. Nature 373, 109.
    Riddoch C. J.,& Boreham C.A.G.(1995). The healthy-related physical activity of children. Sports Mediciene,19(2),86-100.
    Secada, W. G.(1992). Race, ethnicity, social class, language and achievement in mathematics.In D. A. Grouws(Ed.), Handbook of research on mathematics teaching and learning(pp.597-622). New York:Macmillan.
    Scott, J.(2004). Family, gender, and educational attainment in Britain: A longitudinal study. Journal of Comparative Family Studies,35(4),565-598.
    Stucky-Ropp, R.C., & Dilorenzo, T.M. (1993). Determinants of exercise in children.Preventive Medicine. 22, 880-889.
    Sibley BA, Etnier JL.( 2003).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hysical activity and cognition in children: A meta-analysis. Pediatric Exercise Science.15,243–256.
    The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CDC(2006). Youth risk behavior surveillance system. Retrieved July 30,2007,from http://apps.nccd.cdc.gov/yrbss/
    Tanne,D.,Freimark,D.,Poreh,A.,Merzeliak,O.,Bruck,B.,Schwammenthal,Y.,
    Schwammenthal,.,Motro,M.,&Adler,Y.(2005). Cognitive functions in severe
    congestive heart failure before and after an exercise training program.
    Internation Journal of Cardiology,103(2),145-149.
    Van Praag, H., Kempermann, G., & Gage, F.H.(1999). Running increases cell proliferation and neurogenesis in the adult mouse dentate gyrus.Nature Neuroscience,2,226-270.
    Van Praag, H.,Christie, B. R.,Sejnowski, T. J.,& Gage, F. H.(1999). Running enhances neurogenesis, learning, and long-term potentiation in mice.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96(23),13427-13431.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2003). Annual global move for health initiative: A concept paper. Retrieved July 8, 2007,from http://www.who.int/movefor
    Whalley, L. J., Deary, I. J., Appleton, C. L.,& Starr, J. M.(2004). Cognitive reserve and the neurobiology of cognitive aging. Aging Research Reviews,3,369-382.
    Yu, P. L. (2002). Habitual domains and forming winning strategies. Hsin-Chu,
      Taiwan: NCTU Press.
    Yu, P. L. (2006). Working knowledge mining by principles for deep knowledg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 Decision Making, 5(4),
      729-738.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