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許銘雄
Hsu Ming-Hsiung
論文名稱: 外籍配偶國小子女生活型態與體適能之研究
The Study of Lifestyle and Health-Related Physical Fitness in the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 of Foreign Spouses
指導教授: 徐孟達
Hsu, Meng-Da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體育學系
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07
畢業學年度: 95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82
中文關鍵詞: 外籍配偶國小子女生活型態體適能
英文關鍵詞: Foreign Spouses,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 Lifestyle, Health-Related Physical Fitness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309下載:4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摘 要
    本研究主要的目的在瞭解外籍配偶子女生活型態與體適能發展之現況,並藉由生活型態問卷填答及體適能檢測,以了解外籍配偶子女與一般學童之差異。經立意取向,選取彰化縣內包含彰化市共8鄉鎮、26間國民小學,其母親為外籍或本國國籍配偶之四年級男性學童各56人為研究對象,並分為外籍配偶組與本國國籍組。所有受試者皆測量其健康體適能,包含:身體組成、柔軟度、肌力(肌耐力)和心肺耐力,並參照專家學者及自行設計問卷進行生活型態調查。所得資料以獨立樣本t檢定分析及皮爾遜積差相關等統計方法進行分析,所得結果如下:
    一、一般學童在身高、立定跳遠、一分鐘屈膝仰臥起坐、顯著優於外籍配偶子女(137.65 ± 6.25公分、142.30 ± 18.70公分、25.13 ± 6.47次 V.S 134.59 ± 6.42公分、133.57 ± 22.92公分、22.36 ± 7.55次;p< .05)。
    二、外籍配偶組之父親年齡與父母親年齡差明顯大於本國國籍組(43.15 ± 4.51歲、8.32 ± 5.39歲 V.S 40.32 ± 3.45歲、2.89 ± 2.37歲;p< .05),但外籍配偶組之母親年齡則明顯較本國國籍組來的年輕(35.54 ± 4.38歲 V.S 38.13 ± 4.26歲;p< .05)。
    三、本國國籍子女的家庭社經地位、身體活動總分與睡眠品質總分皆顯著優於外籍配偶子女(30.95 ± 9.30分、17.96 ± 3.13分、3.16 ± 1.65分 V.S 23.29 ± 7.59分、15.88 ± 3.16分、4.11 ± 2.33分;p< .05),但睡眠品質總分上兩組皆屬於良好之等級,至於飲食行為總分上則兩組間無明顯差異。
    由本研究可發現生活型態與體適能息息相關,良好的生活型態將影響學童的體適能。因此,除了在體育課及課餘活動增加學生運動量外,亦可從日常生活型態中增加身體活動量、改善飲食行為與睡眠品質來提升體適能表現。

    關鍵詞:外籍配偶、國小子女、生活型態、體適能

    The Study of Lifestyle and Health-Related Physical Fitness in the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 of Foreign Spouses

    Jan 2007 Graduate: Ming-Hsiung Hsu
    Advisor: Mong-Da Hsu
    ABSTRACT
    The study was to compare the differentiation of lifestyle and health-related physical fitness between the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 of foreign spouses and general spouses. Based on this purpose, we have randomly chosen 112 forth-graders from Nan-Guo Elementary School in Chuang-Hua County and the other 25 elementary schools. All subjects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according to the nationality of their parent: the foreign spouses group (FSG) and the general spouses group (GSG). The methods for research comprise measuring students’ health-related physical fitness, indexes are composed of body mass index (BMI), flexibility, muscular strength and cardiovascular endurance. We collect, on top of that, self-administrated questionnaires to gather the information that we require. All the data were collected and analyzed with t-test and Pearson’s product-moment. The results were shown as followed:
    1. The height, standing long jump and one-minute sit-up test was higher and better in the GSG than in the FSG (respectively 137.65 ± 6.25 cm、142.30 ± 18.70 cm、25.13 ± 6.47 time V.S 134.59 ± 6.42 cm、133.57 ± 22.92 cm、22.36 ± 7.55 time;p< .05).
    2. The paternal age and parental age difference were older and greater in the GSG than in the FSG (43.15 ± 4.51 years、8.32 ± 5.39 years V.S 40.32 ± 3.45 years、2.89 ± 2.37 years;p< .05). But the maternal age was younger in the GSG than in the FSG (43.15 ± 4.51 years V.S 40.32 ± 3.45 years;p< .05).
    3. The “social-economic status”, “physical activity” and “quality of sleep” were better in the GSG than in the FSG (30.95 ± 9.30 score、17.96 ± 3.13 score、3.16 ± 1.65 score V.S 23.29 ± 7.59 score、15.88 ± 3.16 score、4.11 ± 2.33 score;p< .05).
    As a whole, lifestyle and health-related physical fitness are very closely related. Not only increasing the physical activity in physical education and leisure time, but also improving the lifestyle, is useful to enhance the health-related physical fitness of the children.

    KEY WORDS:Foreign Spouses,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 Lifestyle, Health-Related Physical Fitness

    目 次 口試委員與系主任簽字証書……………..……………….………..... i 授權書……………..………………….……...…………………………ii 中文摘要…...…………………………………………………………iii 英文摘要……………………………………..…………………………v 謝詞…………………………………………………..……………..…vii 目 次…………………………………………………...…………. viii 表 次…………………………………………………………………xi 圖 次………………………………………………………...………xiii 第一章 緒 論……………………..………………………….…….....1 第一節 研究問題的背景 ……………………………………………1 第二節 研究問題的重要性 …………………………………………3 第三節 研究目的 ……………………………………………………4 第四節 研究假設 ……………………………………………..………4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4 第六節 名詞操作性定義 …………………………………………..…5 第二章 相關文獻探討…………....………………………...…..……7 第一節 有關生活型態之相關研究……………………………..…..…7 第二節 有關體適能之相關研究…………………………………..…13 第三節 生活型態與體適能相關之研究……………..………..……20 第四節 本章小結………………..………………………..…....……28 第三章 研究方法 …………………………………..………………29 第一節 研究對象…..………………………….…………………….29 第二節 研究流程……..………………………………….………….31 第三節 研究施測時間及地點………………………………………32 第四節 研究問卷之選取與編製…………..……………….……….33 第五節 體適能測驗方法及工具……………………..……………36 第六節 資料處理與統計分析…………..…………………..………39 第四章 結果分析……………………………………………………40 第一節 問卷及資料回收……………………....….…………….40 第二節 受試者基本資料…………………..………………………..40 第三節 生活型態資料…………..……………….………………….41 第四節 體適能資料…………...…….……..……………….……….44 第五節 生活型態與體適能之相關…………………………………45 第五章 討論………………………………….………………………51 第一節 外籍配偶子女與一般學童生活型態之差異情形……....…51 第二節 外籍配偶子女與一般學童體適能之差異情形………….55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58 第一節 結 論… ………………………………………………....…58 第二節 建 議… ……………………………………………...…….59 參考文獻……………………..…………………………………………61 附錄一 專家名單………………………………………………………69 附錄二 預試問卷………………………………………………………70 附錄三 正式問卷………………………………………………………72 附錄四 受試者家長同意書……………………………………………77 附錄五 檢測前健康狀況調查表………………………………………78 附錄六 體適能測驗紀錄表……………………………………………79 附錄七 匹茲堡睡眠品質計分方法…………..………….……………80 附錄八 匹茲堡睡眠品質量表使用同意書…..……………………….82 表 次 表1-1-1 91~94學年國中及國小外籍配偶子女人數表(人)………….2 表2-1-1 Plummer 的生活型態構面表………………………………...8 表2-3-1 適當的運動對身體和精神健康的益處…………………..…24 表3-1-1 受測學校及人數一覽表(人)………….………..….…...….30 表3-3-1 健康體適能檢測項目及目的……………………..…...…..…32 表3-4-1 職業與教育等級分級表…………………..…………...….…33 表3-4-2 職業與教育兩因子家庭社經地位換算表………..…...….…34 表4-2-1 受試者基本資料……………………………………………...40表4-3-1 父母親年齡資料…………………………...…………………41 表4-3-2 家庭社經地位資料…………………………………………...42 表4-3-3 身體活動資料………………………..……………………….42 表4-3-4 飲食行為資料………………………………………………..43 表4-3-5 睡眠品質資料…………….…………………………………..44表4-4-1 體適能資料…………………………………………………...45表4-5-1 父母親年齡與體適能相關資料……………………………...45 表4-5-2 家庭社經地位與體適能相關資料…….……………………..46 表4-5-3 身體活動與體適能相關資料………………………………...47 表4-5-4 飲食行為與體適能相關資料………………………………48 表4-5-5 睡眠品質與體適能相關資料………………………………...49 表4-5-6 體適能內部相關資料………………………………………...50 圖 次 圖1-1-1 外籍配偶(大陸及東南亞籍)小一入學人數圖………...….…1 圖3-2-1 研究流程圖…………………………………………….……31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份
    丁文貞(2000)。肥胖與非肥胖國小學童身體活動量與健康體適能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教練研究所,台北。

    丁志音(1988)。生活方式與健康概念、倫理及政策的探討(下)。公共衛生,15(2),157-171。

    王妙如(2004)。外籍配偶參與國小子女學校教育之研究--以雲林縣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私立明道管理學院教學藝術研究所,彰化。

    王阿說(2002)。屏東縣一般學童與原住民學童體適能之比較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屏東。

    王喬木(2004)。城鄉原住民國小學童身體活動量與健康體適能之比較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台北。

    牛玉珍、李恩傑(2001)。健康體適能與生活型態、身體活動量分析-以交通大學一年級學生為例。學校衛生護理,11、12,36-59。

    方進隆(1993)。健康體能的理論與實際。台北:漢文。

    內政部統計處(2005)。94年嬰兒出生狀況統計。民國95年3月15取自http://www.moi.gov.tw/stat/。

    外籍配偶子女遽增,教育補助居首。(2006,05,11)。自由時報,A8。

    李彩華(1998)。台北市國中生身體活動及其影響因素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台北。

    李勝雄(譯)(2001)。體適能教學:策略與應用。台北:五南。(Thomas Ratliffe,Edd & Laraine Mccravey Ratliffe,Mat)

    李蘭、曾東松、翁慧卿、潘亦君(1999)。青年危害健康行為研究:八十六學年度台北市國中生之現況。公共衛生,26(2),75-89。

    何忠英(2004)。苗栗縣國小高年級學生營養知識、態度、飲食行為及其相關因素之調查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中師範學院自然科學教育學系碩士班,台中。

    吳至潔(2004)。外籍配偶所生低出生體重新生兒之健康與健康照護研究:兼論其對跨文化婚姻與國際衛生之政策意涵。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陽明大學公共衛生研究所,台北。

    吳錦惠(2004)。新臺灣之子的教育問題與課程調適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教育學系課程與教學碩士班,台南。

    林生傳(1997)。社會階層化與教育。教育社會學。高雄:復文。

    林秋霞(2001)。新式健康操對國小肥胖學童健康體適能與身體自我概念影響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教練研究所,台北。

    林孟輝(2004)。台南市國小學童身體活動量與健康體適能相關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南師範學院教師在職進修體育碩士學位班。台南。

    林嘉甄(2002)。探討台北都會地區美髮業女性的營養知識、飲食行為及其影響因素。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醫學大學保健營養學系,台北。

    林瑞興(2003)。運動訓練及飲食教育計畫介入對體重過重大學生的效果探討。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台北。

    林容殿(2005)。營養教育介入對運動減重學童身體組成及營養代謝指標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台北。

    林璣萍(2003)。台灣新興的弱勢學生--外籍新娘子女學校適應現況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東大學教育研究所,台東。

    周翌、何立民(1996)。神奇的褪黑激素。台北:方智。

    邱秀珍(2004)。嘉義某國中正常體重和過重肥胖國中生飲食與活動行為之比較。未出版碩士論文,輔仁大學食品營養學系,台北。

    柯淑慧(2004)。外籍母親與本籍母親之子女學業成就之比較研究—以基隆市國小一年級學生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幼兒教育學系碩士班,台北。

    胡政宏(2003)。運動與飲食教育介入對肥胖學童健康體適能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教練研究所,台北。

    教育部統計處(2005)。94年在臺外籍人士統計。民國95年2月27取自http://www.moi.gov.tw/stat/。

    教育部統計處(2005)。94年外籍配偶子女就讀國中小學生人數分析統計。民國95年2月27取自http://www.moi.gov.tw/stat/。

    許義雄(1999)。體適能與生命品質,教師體適能指導手冊,22-31。台北市:教育部。

    許惠玉(2003)。台北市兒童體位、飲食行為與家長營養知識、行為及飲食教養之關係。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醫學大學保健營養學系,台北。

    許秀珍(1993)。營養教育對肥胖學童營養知識、營養態度、飲食行為、體位、血壓及血脂質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靜宜大學食品營養學系,台中。

    陳奎熹(1991)。教育社會學研究。台北:師大學苑。

    陳清花(2004)。澎湖縣新移民女性子女學校學習之探討。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高雄。

    陳金龍(2004)。台北縣國小學生健康體適能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台北。

    陳坤檸(1997)。體適能與青少年成長發展。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與發展中心主編,教師體適能指導手冊,75-85。

    陳江水(2003)。國中學生家庭環境人格特質社會技巧與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彰化。

    陳定雄(1997)。運動健康講座體育推廣叢書(一)。台中:國立台灣體育學院推廣教育中心編印。

    陳仲義(2001)。運動時數對國民小學學童健康體適能的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台北。

    黃煌能(2004)。學童參與課後運動對體適能影響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台北。

    黃一昌(1999)。宜蘭縣不同社會階層兒童健康體適能之城鄉比較。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台北。

    黃世銘(2005)。個人與家庭背景因素對國小學童體適能之影響。體育學報,38(2),13-26。

    黃文俊(1999a)。十六歲高中女生之生式生活型態在健康體適能之影響。
    大專體育,44,31-38。

    黃文俊(1999b)。坐式生活型態在兒童健康體適能之比較分析研究。體育學報,28,339-348。

    黃文俊(1999c)。國小五年級男童通學方式與身體活動在健康體適能之影響分析。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台北。

    黃美惠(2001)。中部地區高中(職)生之營養知識、態度、飲食行為及其相關因素之調查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中山醫學院營養科學研究所,台中。

    張素珠(2001)。不同身體活動量與靜坐者睡眠品質之比較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師範大學體育學系,台北。

    康風都(1994)。不同家庭社經地位和出生次序者的基本運動能力分析。體育學報,17,169-190。

    彭鍬穩(2004)。高中男生通學方式、身體活動量與健康體適能之比較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台北。

    劉立宇(1995)。國小高年級學童運動頻數對體適能的影響。體育學報,20,433-442。

    劉照金(1998)。性別、年級、生活型態對國小學童之體適能影響因素之研究。屏東科技大學學報,7(1),81-91。

    劉秀燕(2003)。跨文化衝擊下外籍新娘家庭環境及其子女行為表現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嘉義。

    鄭元順(2004)。不同的運動介入對國中肥胖學生體適能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台北。

    鄭麗璣(2004)。肥胖國中生減重方案研發與介入成效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北護理學院醫護教育研究所,台北。

    鄧中階(2005)。外籍配偶的成人教育需求之探索性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私立元智大學管理研究所,新竹。

    蔡奇璋(2004)。外籍配偶參與國小子女學習的障礙及其解決途徑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嘉義。

    賴金河、林忠仁(2004)。台北縣外級配偶婚生子女就讀國小時語文程度調查研究報告。北縣成教,24,31-53。

    盧秀芳(2004)。在台外籍新娘子女家庭環境與學校生活適應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學校行政碩士班,台北。

    蕭千祐(1997)。台北市實施和未實施學校午餐國小六年級學童營養知識,態度和飲食行為之比較與相關因素的探討。未出版碩士論文,台北醫學院保健營養學研究所,台北。

    謝文順(2001)。高中游泳運動員身體活動量、運動訓練量與睡眠品質之相關探討。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師範大學體育學系,台北。

    謝慈容(2004)。國小六年級男、女兒童家庭社經地位及自我概念對生活適應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私立朝陽科技大學幼兒保育系,台中。

    謝丞韋(1997)。身體活動能量自我評估法之效度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台北。

    鍾文悌(2004)。外籍配偶子女學業表現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屏東師範學院教育行政研究所,屏東。

    蘇俊賢(1997)。大學生自我健康體能社區介入之效果研究。體育學報,
    18,279-290。

    二、英文部份

    Belloc, N. B., & Breslow, L. (1972). Relationship of physical health status
    and health practice. Preventive Medicine, 1 (3), 409-421.

    Buysse, D. J., Reynolds III, C. F., Monk, T. H., Berman, S. R., & Kupfer, D. J.
    (1989). The 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 A new instrument for psychiatric practice and research. Psychiatry Research, 28, 193-213.

    Buysse, D. J., Reynolds III, C. F., Monk, T. H., Hoch, C. C., Yeager, A. L., & Kupfer, D. J. (1991). Quantification of subjective sleep quality in healthy elderly menand woman using the 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 (PSQI). Sleep, 14 (4), 331-338.

    Gupta, N. K., Mueller, W. H., Chan, W., & Meininger, J. C. ( 2002). Is obesity associated with poor sleep quality in adolescents ? American Journal of Human Biology, 14 (6), 762-768.

    Harris, J. S. (1983). Work stress and social support. MA:Addison-Wesley。

    Israel, P. K., (1999).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hysical fitness in university students and demographic, academic, and attitudinal factors. Eugen, OR, Microform Publications, University of Oregon.

    Jacqueline, D. G. (2003). Effects of motor skill instruction on fundamental motor skill development. AdaPpteo Physical Activity Quarterly, 20,298-314.

    Mahon, N. F. (1995). The contributions of sleep to perceived health status during adolescence. Public Health Nursing, 12(2), 127-133.

    O’Connor, P. J., & Youngstedt, S. D. (1995). Influence of exercise on human sleep.Exercise and Sport Science Reviews, 23, 105-134.

    Paffenbarger, R. S ., Jr.,Hyde , R. T., Wing, A. l., & Hsieh, C. (1986). Physical a activity and longerity of college alumni.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315,400-p.401.

    Plummer,J. T. (1974). The concept and application of life stylesegmentation. Journal of M arketing, 38, 33-37.

    Raviv, S., & Reches, I. (1994). The effect of daily physical education on the psychomotor development, academic achievements, and self-concept of. Bitnu-a, 2 (3), 25-50.

    Rowland, T.W. (1990). Exercise and children’s health(p.2). Champaign, IL:
    Human Kinetics.

    Sekine, M., Yamagami, T., Handa, K., Saito, T., Nanri, S., & Kawaminami, K. ( 2002). A dose-response relationship between short sleeping hours and childhood obesity: results of the Toyama Birth Cohort Study. Child: Care, Health and Development. 28 (2), 163-170.

    Singer, J.E. (1982). The need to measure life style.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Applied Psychology, 31, 303-315.

    Tanaka, H., Taira. K., Arakawa. M., Masuda, A., Yamamoto, Y., & Komoda, Y. (2002). An examination of sleep health, lifestyle and mental health in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Psychiatry and Clinical Neurosciences . 56 (3), 235-236.

    Toby L. P.l & Elizabeth G. M. (1994). Early parental work, family social capital and early childhood outcome.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99 (4), 972-1009.

    Walker, S. N., Sechrist, S. N., & Pender, N. J. (1987). The health-promotion lifestyle profile:development and psychometric characteristics. Nurse Research,36, 76-81。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