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吳秀萍 |
---|---|
論文名稱: |
國中生對垂直、平行相關用語之理解研究 |
指導教授: |
謝豐瑞
Hsieh, Feng-Jui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數學系 Department of Mathematics |
論文出版年: | 2004 |
畢業學年度: | 92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67 |
中文關鍵詞: | 理解 、語義 、語法 、垂直 、平行 、線對稱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220 下載:92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摘要
雖國內外關於語言理解的研究成果豐碩,但多數仍集中在於語言的閱讀理解上;而在數學領域中,則專注於數學解題步驟中題意理解的研究上。本研究的研究目的有二,第一:在學習的歷程中,學生對課堂間出現的『垂直與平行』相關語句之理解,以及語句內容和結構方式與課堂理解的關聯。第二:語句內容和結構方式與理解的關聯。
本研究的研究方法為描述性研究(descriptive research),並採自然研究法的精神。針對第一個研究目的,本研究選取台北縣某升學表現優異學校之國中二年級一個班級共39位學生為樣本,在該班課堂教學活動進行當下,利用課堂觀察與問卷,收集質與量的資料。針對第二個研究目的,於教學單元完成後,選取該校八個班級共309位國中二年級學生進行問卷調查,並對收集到的資料進行歸納分析來描述國中生對於與垂直、平行相關的數學用語之理解現象。
本研究的部分結果為:在學習歷程中,學生對於數學語詞的訊息感知,大致上會受到概念聯繫的整體性、概念強度、語詞出現頻率的影響。語句用詞的相對位置與原語句的子部分相似的時候,學生容易誤以為語義與原語句相同。對於用詞相似的兩語句,若因其用詞之些微差異造成語法不同,進而使其語義亦隨之不同,部分會學生誤以為兩語句之語義仍相同。若干不具類指含義,但其語法合理的數學用語,部分學生會賦予其類指含義。在複句的假設關係之語法結構中,學生容易忽略語法結構所導致的條件句與結果句之間的邏輯關係,而依據關鍵語詞或概念心像來判斷語義。
關鍵詞:語義、語法、理解、垂直、平行、線對稱
參考文獻
一、 中文部分
1. Polya,G.(1957):How to solve it. 怎樣解題(閻育蘇 譯,民82)。台北:九章出版社
2. Skemp,R.(1987):數學學習心理學(陳澤民 譯,民84)。台北:九章出版社。
3. Angeles P.A.(2000):哲學辭典。(段德智、尹大貽、金常政譯)。台北市:貓頭鷹出版社。
4. Vygotsky,L.S.(1934):Thought and Language. 思維與語言(李維 譯,民87)。台北:桂冠圖書公司。
5. Mayer,R.E.(1992):教育心理學(林清山 譯)。台北市:遠流出版公司。
6. Leech,G.(1981):語義學。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7. Patton,M.Q.(1995):質的評鑑與研究(吳芝儀、李奉儒 譯)。台北:桂冠出版社。
8. Grouws,D.A.(1999):數學教與學研究手冊(陳昌平&王繼延&陳美廉&趙小平&毛力熊&張遠增&陸林 譯)。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9. Walt(1999):自然語言理解。取自:http://www.clinux.org/service/ninechapter/2/naturelan.html
10. 張春興(2002):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市:東華書局。
11. 許世瑛(民87):中國文法講話。台北:台灣開明書店。
12. 葛本儀 主編(2002):語言學概要。台北:五南出版社。
13. 李士錡(2001):PME.數學教育心理。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14. 陳開順(2002):話語感知與理解。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15. 陳永明(1998):數學教學中的語言問題。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16. 周何 主編(2000):國語活用辭典。台北:五南出版社。
17. 田運(1996):思維辭典。浙江教育出版社。
18. 張春興(1998):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東華書局。
19. 鄭浩 主編(2002):教學語法與語法教學。北京:語文出版社。
20. 吳惠櫻(民86):閱讀理解教學。取自:http://u1.pkvs.ylc.edu.tw/~office9/writting-5.htm
21. 魏金財(1997):詞義習得和詞義教學的思考。取自:http://www.ymjhs.tyc.edu.tw/~microwei/weipage/wordlearning.htm
22. 李明芳&李信仲&吳秉鋒&林永發&莊國彰&黃士哲&賴春錦&顏文照主編(民92):國民中學數學課本第三冊。台南市:和林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23. 王文村(2003):教育研究法。台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24. 李其維(1998):皮亞傑心理邏輯學。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25. 林文生&鄔瑞香(2000):數學教育的藝術與實務。台北:心理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
26. 涂金堂&林佳蓉(2000):如何協助學生解決數學應用問題。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
27. 謝佳叡(民 90):國中生配方法學習歷程中之數學思維研究。台灣師範大學數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二、 西文部分
1. Fischbein,E.,(1996)The psychological nature of concepts. Mathematics for tomorrow’syoung children.Edited by Mansfield et al. Printed in the Netherlands.pp.102-119.
2. Grouws,D.A.(1992):Handbook of Research on Mathematics Teaching and Learning. National Council of Teachers of Mathematics Macmillan Publishing Company.
3. Green,J.(1995). Language Understanding.Open University press.
4. Harris,M.(1992).Language Experience and Early Language Development.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Ltd.pp.67-76
5. James M. Royer(1990).The Sentence Verification Technique:A New Direction in the Assessment of reading Comprehension.Legg,S.&Algina,J. Cognitive Assessment of Language and Math Outcomes. Ablex Publishing Corporation.pp.144-160.
6. Laborde,C.(1990).Language and Mathematics.In P. Nesher & J.Kilpatrick(Eds.), Mathematics and cognition.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pp.53-69.
7. Polya,G.(1957).How to solve it. N.Y.:Doubleday Anchor.
8. Reber A.S.(1995):Dictionary of Psychology. England:Penguin Books
9. Stephen,K.(1991).Cognition Theory and Applications.Brooks-Cole Publishing Company.pp.257-310
10. Vygotsky,L.(1986).Thought and Language.MIT press.
11. Wiener,H.S.& Bazerman,C.(1988).Reading Skills Handbook. New York:Houghton Mifflin Company.pp.10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