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楊蕙瑜 |
---|---|
論文名稱: |
遊戲‧狂歡‧掙扎:晚清擬舊小說研究 |
指導教授: | 蔡芳定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
論文出版年: | 2010 |
畢業學年度: | 98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228 |
中文關鍵詞: | 擬舊小說 、戲擬 、狂歡 、晚清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173 下載:17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論文以晚清擬舊小說為討論重點,企圖勾勒出此種「另類續書」的完整樣貌。自吳趼人《新石頭記》以來,以舊小說為材料,將原書人物放到晚清時空的創意書寫開始蔚為風尚。作者使用「戲擬」手法惡搞書中人物,充滿幽默的趣味與浪漫的狂想。不過,這些看似新編的荒謬故事,實有著強烈的嘲弄感,除了反映特殊氛圍中的特殊圖景,具有豐富的時代意義之外,無形中也與原著產生一場弔詭的對話;可以說,它們是一場「遊戲」,一回「狂歡」,也是一種「掙扎」。
本論文分為六章,各章內容如下:
第一章:「緒論」。首先說明本論文的研究動機與目的,從晚清眾多小說中,抽繹出「擬舊小說」這個特殊的類型,並仔細閱讀;接著,進行文獻探討,並作系統性介紹,顯前人研究之奠基與不足,以此再度確定研究範圍之可行性。再者,說明研究材料與範圍,作出「擬舊小說」的明確定義,將屬於「仿作」的小說排除。最後,說明研究方法及步驟,提示本論文之論述方式及每一章節之預期成果,一步步歸結出本論文之學術價值與意義。
第二章:「晚清擬舊小說的興起」。本章旨在說明晚清的政治、出版市場、文化氛圍及文學傳統,這些因素如何提供泥土和養分,使「擬舊小說」大為流行。而作家在這樣的環境之下,又引發何種創作動機,對「舊小說」進行模擬及改造。
第三章:「晚清擬舊小說的敘事手法」。本章著重在形式方面,細續文本之後,將各篇作品一一爬梳整理,統整歸納出不同於傳統小說的敘事模式,輔以敘事學理論,探究「擬舊小說」的敘事手法,分「敘述視角」、「敘述者」、「敘事策略」、「敘事框架」四個部份。
第四章:「晚清擬舊小說的思想意涵」。本章著重在內容方面研究,運用歷史研究法及文本分析法,以「戲擬」理論輔助,探討作者為何而模擬。共分成五個層面敘述:天馬行空的浪漫狂想、虛擬時空的變相譴責、解構顛覆的戲擬遊戲、啟迪民智的文學利器、西方文化的觀照反思。
第五章:「晚清擬舊小說的消亡與影響」。擬舊小說在1909年大量興起,卻又迅速沒落,其中原因為何,實有必要加以討論。再者,擬舊小說所開創的寫作手法,對之後的小說界又有何影響。這是本章所探究的重點。
第六章:「結論」。本章為總結本論文的研究成果,並提供研究展望。
參考書目(依作者姓氏筆畫排列)
一、專書
(一) 研究文本
大陸:《新封神傳》(收入《中國近代小說大系》),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1996年。
吳沃堯、周桂笙主編:《月月小說》第一期~第二十四期,東京,東豐書店,1979年。
李伯元:《文明小史》,台北,博遠出版有限公司,1987年。
吳沃堯:《吳趼人全集》第六卷,哈爾濱,北方文藝出版社,1998年。
吳承恩撰,繆天華校注:《西遊記》,台北,三民書局,2006年。
李汝珍著,尤信雄校注,繆天華校閱:《鏡花緣》,台北,三民書局,2007年。
施耐庵、羅貫中原著,李泉、張永鑫校注:《水滸全傳校注》,台北,里仁書局,2007年。
夏敬渠:《野叟曝言》,台北,世界書局,1962年。
陳冷血:《新西遊記》(收入董文成,李學勤主編《中國近代珍稀本小說》),瀋陽,春風文藝出版社,1997年。
陸士諤:《新野叟曝言》,上海,亞華書局,1928年。
梁啟超:《新中國未來記》(王孝廉、吳宏一、李殿魁、李豐楙、林明德、胡萬川、尉天聰、賴芳伶聯合主編《晚清小說大系》),台北,廣雅出版社,1984年。
陸人龍:《型世言》,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所,1992年。
陸士諤:《新三國》,收入張正吾主編《晚清民國文學研究集刊》第三輯,桂林,漓江出版社,1996年。
陸西星撰,鍾伯敬評,楊宗瑩校訂,繆天華校閱:《封神演義》,台北,三民書局,1998年。
陸士諤、西泠冬青、張恨水著,歐陽健、于潤琦、董大衛校點:《新水滸》,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97年。
曹雪芹撰,饒彬校注:《紅樓夢》,台北,三民書局,2001年。
魯迅:《魯迅小說集》,台北,洪範書店,1999年。
蕭然鬱生:《新鏡花緣》(《月月小說》),東京,東豐書店,1979年。
蘭陵笑笑生著,梅節校訂:《金瓶梅詞話》,台北,里仁書局,2010年。
蘧園:《負曝閒談》,台北,博遠出版有限公司,1987年。
(二) 研究專著
H.R.姚斯、R.C.霍拉勃著,金元浦譯:《接受美學與接受理論》,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87年。
小野川秀美著,林明德、黃福慶合譯:《晚清政治思想研究》,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85年。
王爾敏:《晚清政治思想史論》,台北,華世出版社,1980年。
王韜:《扶桑遊記》,長沙,岳麓書社,1985年。
王德威:《從劉鶚到王禎和》,台北,時報出版社,1986年。
王德威:《眾聲喧嘩》,台北,遠流出版社,1988年。
王志剛、陳正男、陳麗秋:《行銷學》,台北,國立空中大學,1988年。
王德威:《小說中國:晚清到當代的中文小說》,台北,麥田出版有限公司,1993年。
王岳川:《後現代主義文化研究》,台北,淑馨出版社,1993年。
王爾敏《中國近代思想史論》,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5年。
王德威:《眾聲喧嘩以後:點評當代中文小說》,台北,麥田出版有限公司,2001年。
王德威著,宋偉杰譯:《被壓抑的現代性──晚清文學新論》,台北,麥田出版有限公司,2003年。
王旭川:《中國小說續書研究》,上海,學林出版社,2004年。
王瓊玲:《夏敬渠與野叟曝言考論》,台北,學生書局,2005年。
包天笑:《釧影樓回憶錄》,台北,龍文出版社,1990年。
史蒂文科恩、琳達夏爾斯著,張方譯《講故事──對敘事虛構作品的理論分析》,台北,駱駝出版社,1997年。
古典文學研究資料彙編:《金瓶梅資料彙編》,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
田若虹:《陸士諤小說考論》,上海,三聯書店,2005年。
江蘇省社會科學院明清小說研究中心文學研究所編:《中國通俗小說總目提要》,北京,中國文聯出版公司,1990年。
艾永明:《清朝文官制度》,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年。
米列娜著,伍曉明譯:《從傳統到現代──世紀轉折時期的中國小說》,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年。
朱一玄編:《明清小說資料選編》(上)(下),濟南,齊魯書社,1990年。
林瑞明:《晚清譴責小說的歷史意義》,台北,台灣大學出版委員會,1980年。
林明德編:《晚清小說研究》,台北,聯經出版社,1988年。
阿英:《小說閒談四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
阿英:《晚清小說史》,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2004年。
尚‧布希亞著,洪凌譯:《擬仿物與擬像》,台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
阿英:《說小說》,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佛斯特著,李文彬譯:《小說面面觀》,台北,志文出版社,1973年。
李瑞騰:《晚清文學思想論》,台北,漢光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2年。
李忠昌:《古代小說續書漫話》,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2年。
李歐梵:《現代性的追求──李歐梵文化評論精選集》,台北,麥田出版,1996年。
何滿子:《何滿子學術論文集》,福州,福建出版社,2002年。
李明偉:《清末民初中國城市社會階層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年。
李仁淵:《晚清的新式傳播媒體與知識份子:以報刊出版為中心的討論》,台北,稻鄉出版社,2005年。
李喬:《清代官場圖像》,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
沈弘編著:《晚清映像──西方人眼中的近代中國》,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年。
李志宏:《明末清初才子佳人小說敘事研究》,台北,大安出版社,2008年。
周振甫:《古詩文例話輯【三】小說例話卷一:主要的思想傾向,情節,細節,作法》,台北,五南出版社,1994年。
周振甫:《古詩文例話輯【三】小說例話卷二:修辭,結構,人物》,台北,五南出版社,1994年。
金元浦:《接受反應理論》,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8年。
吳波:《明清小說創作與接受研究》,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
胡亞敏:《敘事學》,武昌,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1994年。
約翰‧多克著,吳松江、張天飛譯,加洛審校:《後現代主義與大眾文化》,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2001年。
胡曉真主編:《世變與維新》,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2001年。
胡衍南:《飲食情色金瓶梅》,台北,里仁書局,2004年。
段春旭:《中國古代長篇小說續書研究》,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9年。
時萌:《晚清小說》,台北,國文天地出版社,1990年。
袁進:《中國小說的近代變革》,北京,中國科學出版社,1992年。
唐遨:《西遊話古今》,台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2年。
孫文良:《中國官制史》,台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
浦安迪講演:《中國敘事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年。
桑咸之:《晚清政治與文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年。
夏志清:《中國古典小說導論》,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1988年。
夏忠憲:《巴赫金狂歡化詩學研究》,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年。
浦安迪著,沈亨壽譯:《明代小說四大奇書》,北京,新華書店,2006年。
高玉海:《明清小說續書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
高桂惠:《追蹤躡跡──中國小說的文化闡釋》,台北,大安出版社,2005年。
康有為:《歐洲十一國遊記》,長沙,岳麓書社,1985年。
郭玉雯:《紅樓夢人物研究》,台北,里仁書局,2001年。
張其昀等著:《中國政治思想與制度史論集》,台北,中華文化出版事業委員會,1955年。
張俊勇編著:《百年中國社會圖譜──從土秀才到洋博士》,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年。
張朋園:《立憲派與辛亥革命》,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5年。
梁啟超:《飲冰室文集》,台北,中華書局,1983年。
陳平原、夏曉虹編:《二十世紀中國小說理論資料第一卷》,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9年。
陳平原:《中國小說敘事模式的轉變》,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
陳平原:《小說史:理論與實踐》,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年。
陳燕:《清末民初的文學思潮》,台北,華正書局,1993年。
郭廷以:《近代中國的變局》,台北,聯經出版社,1997年。
陳美林、馮保善、李忠明著:《章回小說史》,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年。
陳平原、夏曉虹編著:《圖像晚清》,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1年。
陳平原:《中國散文小說史》,台北,二魚文化,2005年。
陳平原主講,梅家玲編定:《晚清文學教室:從北大到台大》,台北,城邦出版集團,2005年。
陳平原:《中國現代小說的起點:清末民初小說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
康來新:《晚清小說理論研究》,台北,大安出版社,1981年。
黃錦珠:《晚清時期小說觀念之轉變》,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5年。
黃子平:《革命,歷史‧小說》,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6年。
黃錦珠:《晚清小說中的新女性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2005年。
黃清泉、蔣松源、譚邦和著:《明清小說的藝術世界》,台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5年。
楊大春:《解構理論》,台北,揚智文化,1994年。
楊義:《二十世紀中國小說與文化》,台北,業強出版社,1993年。
董國炎:《明清小說思潮》,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
楊聯芬:《流動的瞬間:晚清與五四關係論》,台北,紅螞蟻圖書出版社,2006年。
廖炳惠:《解構批評論集》,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85年。
廖炳惠:《回顧現代》,台北,麥田出版社,1994年。
赫治清、吳兆清:《中國幫會史》,台北,文津出版社,1996年。
魯迅譯:《魯迅譯文集》,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58年。
歐陽健:《曾樸與孽海花》,瀋陽,遼寧出版社,1992年。
歐陽健:《古小說研究論》,成都,巴蜀書社,1997年。
歐陽健:《晚清小說史》,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7年。
劉紀蕙:《互文‧對位‧文化詮釋》,台北,三民書局,1994年。
劉康:《對話的喧聲──巴赫汀文化理論述評》,台北,麥田出版,1998年。
劉世德主編:《中國古代小說百科全書》,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8年。
魯迅:《中國小說史略》,台北,里仁書局,2000年。
鄭學檬主編:《中國賦役制度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
劉燕萍:《怪誕與諷刺──明清通俗小說詮釋》,上海,學林出版社,2003。
劉永文:《晚清小說目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賴芳伶:《清末小說與社會變遷》,台北,大安出版社,1994年。
樽本照雄:《新編増補清末民初小說目録》,濟南,齊魯書社,2004年。
樽本照雄著,陳薇監譯:《清末小說研究集稿》,濟南,齊魯書社,2006年。
韓南著,尹慧珉譯:《中國白話小說史》,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9年。
邁可‧潘恩著,李奭學譯《閱讀理論──拉康、德希達與克麗絲蒂娃導讀》,台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1997年。
薛冰編著:《晚清洋相百出》,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6年。
魏紹昌:《吳趼人研究資料》,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魏紹昌:《晚清四大小說家》,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3年。
譚倫傑:《俗世風情──話說金瓶梅》,台北,萬卷樓,2001年。
蘇怡怡:《近代中國留學史》,台北,龍田出版社,1979年。
羅小東:《話本小說敘事研究》,北京,學苑出版社,2002年。
欒梅健:《二十世紀中國文學發生論》,台北,業強出版社,1992年。
二、單篇論文
(一) 期刊論文
王廣新:〈新評吳月娘形象〉,《西安教育學院學報》第17卷第1期,2002年3月,頁27-30。
勾俊濤:〈從張竹坡批評看吳月娘形象的「多色調」〉,《南都學壇人文社會科學學報》第23卷第2期,2003年3月,頁72-75。
王尹姿:〈無理取Now:由吳趼人西遊記短篇續作論其知識狀態〉,《雲漢學刊》第17期,2009年3月,頁25-50。
祁立峰:〈戲擬、互文、重寫文學史:論陸機〈擬古十二首〉的歷代評價與書寫策略〉,《思辨集》,2008年3月,頁63-84。
吳澤泉〈快感的誕生──對戲說經典現象的文化學分析〉,《中州學刊》第4期,2005年,頁239-241。
吳澤泉:〈晚清翻新小說創作動因探析〉,《雲南社會科學》第6期,2008年,頁147-152。
吳澤泉:〈晚清翻新小說考證〉,《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院學報》第1期,2009年1月,頁77-82。
李鳳英:〈吳月娘處理妻妾矛盾的策略〉,《語文學刊》,2009年6月,頁100-102。
李鳳英:〈傳統意義上的吳月娘〉,《安徽文學》第7期,2009年,頁175-176。
林香伶:〈覺世與再創:論歷史敘述在晚清新小說的運用〉,《東海中文學報》第21期,2009年7月,頁113-148。
周家嵐:〈晚清擬舊小說初探〉,未發表。
胡全章:〈晚清新小說的獨特文體──作為小說類型的翻新小說〉,《中州學刊》第3期,2005年5月,頁237-240。
胡全章:〈作為小說類型的晚清翻新小說〉,《南陽師範學院學報》第5期,2006年頁94-97。
胡全章:〈晚清翻新小說文體特徵略論〉,《贛南師範學院學報》第4期,2007年,頁64-67。
胡全章:〈1909:晚清翻新小說的狂歡年〉,《新鄉師範高等專科學院學報》第21卷第3期,2007年5月,頁81-83。
唐小兵:〈知識份子書寫的傳播學轉向:評李仁淵《晚清的新式傳播媒體與知識份子:以報刊出版為中心的討論》〉,《二十一世紀》第96期,2006年8月號,頁143-148。
張維淇:〈晚清小說中的洋奴買辦〉,《夏潮》第3卷第6期,1977年12月,頁37-39。
張靜二:〈從天意與人力的衝突論《封神演義》〉,《漢學研究》第6卷第1期,1988年6月,頁689-708。
陳綾琪:〈顛覆性的模倣與雜匯:由朱天文的《荒人手記》談台灣文學的後現代〉,《中外文學》第30卷第10期,2002年3月,頁156-171。
陳競、趙崇璧:〈張竹坡評點吳月娘的內在理據探析〉,《鄖陽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第27卷第2期,2007年4月,頁35-39。
黃錦珠:〈一部創新的擬舊小說──論吳沃堯《新石頭記》〉,《台北師院學報》第7期,1994年,頁265-304。
黃錦珠:〈晚清「擬舊小說」新論〉,《清末小說》第24號,樽本照雄主編,日本:清末小說研究會發行,頁160-169。
黃吉昌:〈吳月娘論〉,《昭通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第28卷第4期,2006年8月,頁17-24。
黃強:〈明清小說多續書原因新探〉,《明清小說研究》,2007年2月,頁5-18。
楊一吾:〈《金瓶梅》中婦女形象初探〉,《滄州師範專科學校學報》第16卷第3期,2000年9月,頁27-30。
蔣玉斌:〈網絡翻新小說試論〉,《文藝爭鳴》,2006年4月,頁66-68。
蕭翠雲:〈仿擬/戲擬探源及兩者之間的糾葛〉,《東方人文學誌》第2卷第3期,2003年9月,頁169-186。
(二) 學位論文
石武耕:《kuso:對象徵秩序的裝瘋賣傻》,台灣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李梁淑:《吳趼人三部小說中的主人公研究》,東海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年。
林健群:《晚清科幻小說研究》,中正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年。
周家嵐:《清末民初水滸評論研究》,政治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洪順隆:《晚清小說理論發展試論》,中國文化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86年。
范翠玲:《席絹小說及其流行現象之研究》,東海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張淑蕙:《新石頭記研究》,中興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年。
張書華:《現代性的追求:晚清時間意識之轉變及其意涵》,東海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
鄭淑娟:《晚清小說反映的清末政治文化》,東海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
鄭誼慧:《晚清至民初中文雜誌發展述論》,東吳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劉紹鈴:《尋找現代:晚清「新」文化話語》,暨南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顏健富:《編譯/變異:晚清新小說的「烏托邦」視野》,政治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200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