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林思佳 Lin si-ja |
---|---|
論文名稱: |
臺灣糖業發展和地方特性之形塑-以高雄縣橋頭鄉為例 the development of taiwan sugar industry and the shaping of local property |
指導教授: | 施添福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地理學系 Department of Geography |
畢業學年度: | 86 |
語文別: | 中文 |
中文關鍵詞: | 糖業 、橋頭鄉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254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糖業是臺灣早期最大的產業,也可能是至今介入中南部臺灣最深的產業,其農產加工業需大量勞力和穩定原料來源而收購土地的特色,及殖民地產業的歷背景,使得南臺灣的聚落或多或少都長期受其影響,百年來,隨著臺灣經濟社會條件的改變,世界糖業大環境的起伏,更使得糖業與地方的關係不斷改變,以回應外在局勢的需求,糖業與地方關係的演變值得關心,糖業與橋頭鄉的研究正是對此過程的探討.橋頭鄉位居南臺灣,自然條件十分適合植蔗,自古即為產糖盛地.從荷據至清朝,植蔗榨糖已與南部居民的生計密切依存,現在許多庄頭仍能見舊式製糖使用的石車.明治三十三年臺灣製糖株式會社投資一百萬圓於臺灣興建一座新式製糖工場,設立於當時的臺南廳仁壽下里橋仔頭庄橋仔頭.製糖會社為了社業需要,設立了電力.交通等現代的基礎設施 ,而為了確保原料品質及來源,製糖會社借重強大的警察力量介入,以低價強買土地,強制剝奪其所有權.新式糖業於是蠻橫地闖入南臺灣的鄉野.舊式糖業時期,大地主及部分大農參與砂糖生產而獲利,但在新式製糖廠設立後,這些因販賣砂糖而獲得的利潤消失.早期糖業對地方的影響在於勞力吸取及農地利用.勞力吸取方面,糖廠的設立改變了原來的職業結構.本區在新式糖業進入時被迫賣出大量土地,多數農民半無產化,以往自給自足的農民某種程度上轉變為僱傭勞力,或進入糖廠成為受薪的工人.而糖廠設立的聚落橋仔頭,則人口增加.市街繁榮,日人增加情形尤為顯著,且人口遷徙率高,流動性強,職業結構以工業人口最多,迥異於其他鄉村聚落.光復初期,糖業仍為此地提供了大量的工作機會,可說有穩定農村的功能.但六十年代以後,高雄加工區.楠梓加工區及農村工業區-五里林工業區相 繼設立,其穩定而高於農場工的薪水使糖廠失去勞力來源,糖廠遂致力於機械化.糖廠對地方 勞力吸取的影響力逐漸褪去.農地利用方面,日治時期,糖廠雖無法控制所有原料來,源但透過<製糖廠取締規則>限制甘蔗的銷售.透過糖廠與農民訂定的契約,以各式獎勵金控制蔗農耕作方式,諸如優良品種的採用 .種植時期的改變,耕作法改良.施肥及病蟲害之驅除預防等,使得本來極為粗放的蔗作變得較為集約而合理.農民的生產活動改變,成為製糖公司之專業執行者.光復初期,農地的利用與日治時期並無大異,但六十年代起,蔗作面積不斷下降,究其原因有二,一為糖價低靡,農民紛紛轉作短期或高經濟作物;二為旱地縮減.目前植蔗者多為農業勞缺乏,高度兼業化的家 庭,極度粗放是目前蔗園的型態.糖業對地方生產活動,不論是勞力吸取或農地利用都已進入尾聲,它對聚落擴展空間的限制及衝擊,才是目前糖業影響地方發展最重要的因子.橋頭鄉私有土地不足.可供工業發展的土地幾為台糖用地,以致本鄉工業發展相對落後.另外,糖廠土地包圍橋頭鄉人口密集之聚落,橋頭鄉欲擺脫其束縛的掙扎與努力從歷年的都市計劃及其檢討可以見其端倪.但台糖土地緊緊包圍主要聚落,非台糖土地釋出或轉變經營不可能有全新的局面,而臺灣糖業的不景氣及都市化的壓力正是轉變的推力,<高雄新市鎮>此大型計劃正足以代表糖業的轉型對地方的衝擊,它意味著蔗鄉已逐漸遠颺,將有一超級聚落,挾都市計劃及政府獎勵補助威力降臨橋頭鄉,橋頭鄉的空間結構面臨重組,社會經濟結構也將大異於從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