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張鵬蕊 Zhang, Peng-Rui |
---|---|
論文名稱: |
齊系文字字根研究 Qi system character roots research |
指導教授: | 羅凡晸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
論文出版年: | 2020 |
畢業學年度: | 109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588 |
中文關鍵詞: | 齊系文字 、齊魯文字 、字根 、齊系文字特點 、古文字 |
DOI URL: | http://doi.org/10.6345/NTNU202001718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157 下載:48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文以齊系文字為研究範疇,包含春秋戰國時期齊魯兩國及其影響下的周邊各國的文字,有銘文、陶文、璽印、貨幣、磚文等。齊系文字字形材料以孫剛《齊文字編》和張振謙《齊魯文字編》作為研究材料。將齊系文字拆解為「齊系字根」,即構成齊系文字的最小成文單位,並討論字根的字形、本義及演變,以及齊系文字字根的字形變化。
本文共分為三章:第一章為緒論,談及研究目的、文獻探討、研究的方法與步驟。第二章為字根分析,逐一分析齊系文字字形所包含的字根,將字根歸為「人類」、「物類」、「工類」、「抽象類」四大類別,再把每個齊系文字字形放入其所包含的字根底下。並分析齊系文字字根字形的特點和變化。
第三章為結論,談論本文的研究成果。主要分為四個部分,一是概述齊系字根分析成果,共歸納出417個字根,並歸納出齊系文字典型字根的字形,二是探究齊系文字字根的特點,共有三個特點:義近互用、同形異字、形近易訛;三是用齊系文字字根與金文、璽印、楚系文字字根進行對比,總結字根的增減情況;四是運用齊系文字字根與具有齊系文字特點的楚簡文字字形做比照分析。
宋•戴侗:《六書故》,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6年
漢•許慎撰,宋•徐鉉校:《說文解字》,北京:中華書局,2013年
元•周伯琦:《六書正譌》,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清•段玉裁:《說文解字註》,南京:鳳凰出版社,2007年
清•王筠:《說文釋例》,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
清•徐灝:《說文解字注箋》,北京:作家出版社,2007年
清•桂馥:《說文解字義證》,《中華漢語工具書書庫》第25冊,合肥: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
清•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武漢:武漢古籍書店,1983年
丁山:《說文闕義箋》,臺北:國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30年
丁山:《商周史料考證》,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
于省吾:《雙劍誃古文雜釋》,收錄於《雙劍誃殷契駢枝全編》,臺北:藝文印書館,1971年
于省吾:《雙劍誃殷契駢枝全編》,臺北:藝文印書館,1971年
于省吾:《甲骨文字釋林》,臺北:藝文印書館,1979年
于省吾主編:《甲骨文字詁林》,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
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編輯:《甲骨文編》,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
王襄:《古文流變臆說》,上海:龍門聯合書局,1961年
王恩田:《陶文圖錄》,濟南:齊魯出版社,2006年
王國維:《史籀篇疏證》,臺北:藝文印書館,1971年
王國維:《古史新證》,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6年
王獻唐:《古文字中所見之火燭》,濟南:齊魯書社,1979年
方濬益:《綴遺齋器款識考釋》,上海:商務印書館,1935年
朱芳圃:《殷周文字釋叢》,臺北:學生書局,1972年
李孝定:《甲骨文字集釋》,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出版社,1965年
李孝定:《金文詁林附錄》,香港:中文大学,1977年
李圃:《甲骨文選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吳大徵:《說文古籀補》,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8年
吳其昌:《殷虛書契解詁》,臺北:藝文印書館,1960年
何琳儀:《戰國古文字典》,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
何琳儀:《戰國文字通論訂補》,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3年
季旭昇師:《甲骨文字根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3年
季旭昇師:《說文新證》,臺北:藝文印書館,2014年
周何等編:《中文字根孳乳表稿》,臺北:中央圖書館出版社,1982年
周法高主編:《金文詁林》,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74-1975年
周法高、李孝定、張日昇編著:《金文詁林附錄》,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77年
林義光:《文源》,上海:中西書局,2012年
屈萬里:《殷虛文字甲編考釋》,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4年
胡厚宣:《甲骨學商史論叢二集》,成都:齊魯大學國學研究所,1945年
徐中舒:《甲骨文字典》,成都:四川辭書出版社,1988年
徐在國:《新出齊陶文圖錄》,北京:學苑出版社,2014年
高明:《中國古文字學通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年
高鴻縉:《中國字例》,臺北:三民書局,1992年
郭沫若:《殷契粹編》,臺北:大通書局,1971年
郭沫若:《卜辭通纂》,北京:科學出版社,1983年
馬敘倫:《讀金器刻詞》,北京:中華書局,1962年
孫剛:《齊文字編》,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0年
孫誠溫輯、孫海波編:《誠齋殷虛文字》,北京:修文堂書局,1940年
孫詒讓:《名原》,濟南:齊魯書社,1986年
孫詒讓:《契文舉例》,臺北:大通書局,1986年
孫海波:《甲骨文錄》,臺北:藝文印書館,1958年
唐蘭:《天壤閣甲骨文存考釋》,北京:輔仁大學,1939年
唐蘭:《殷虛文字記》,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
唐蘭:《古文字學導論》,臺北:樂天出版社,1981年
唐蘭:《唐蘭先生金文論集》,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5年
唐蘭:《中國文字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陳世輝、湯餘惠:《古文字學概要》,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1年
陳夢家:《殷虛卜辭綜述》,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
張世超、孫凌安、金國泰、馬如森:《金文形義通解》,京都:中文出版社,1996年
張振謙:《齊魯文字編》,北京:學苑出版社,2014年
張振謙:《齊系金文集成》,北京:學苑出版社,2017年
張振謙:《齊系文字研究》,北京:科學出版社,2019年
商承祚:《殷墟文字類編》,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0年
商承祚:《殷契佚存》,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0年
黃天樹:《黃天樹古文字論集》,北京:學苑出版社,2006年
葉玉森:《殷虛書契前編集釋》,臺北:藝文印書館,1966年
程俊英、蔣見元:《詩經註析》,北京:中華書局,1991年
彭浩:《睡虎地秦墓竹簡》,武漢:湖南美術出版社,2002年
董蓮池《金文編校補》,長春: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1995年
裘錫圭:《裘錫圭學術論文集》,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2年
楊樹達:《積微居小學述林》,臺北:大通書局,1971年
楊樹達:《積微居小學金石論叢》,北京:科學出版社,1995年
劉釗:《古文字構形學》,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
劉翔、劉抗、陳初生、董琨編著,李學勤審訂:《商周古文字讀本》,北京:語文出版社,1989年
羅振玉:《增訂殷墟書契考釋》,臺北:藝文印書館,1971年
王瑜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一)~(六)字根研究》,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1年
王雁君:《戰國齊系銅器文字構形研究》,陝西師範大學漢語言文字學碩士論文,2009年
史國豪:《東周魯國金文整理與研究》,曲阜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碩士論文,
2018年
江淑惠:《齊國彝銘彙考》,臺灣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1984年
李佳信:《說文小篆字根研究》,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
何麗香:《戰國璽印字根研究》,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范天培:《〈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肆)~(柒)〉字根研究》,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20年
林清源:《楚國文字構形演變研究》,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1997年
施謝捷:《古璽彙考》,安徽大學博士論文,2006年
陳嘉凌:《楚系簡帛字根研究》,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張振謙:《齊系文字研究》,安徽大學博士論文,2008年
徐在國:《論晚周齊系文字特點》,吉林大學碩士論文,1992年
孫光英:《齊系文字形體演變研究》,北京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6年
董妍希:《金文字根研究》,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
黃聖松:《東周齊國文字研究》,政治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2002年
劉偉:《齊國陶文的研究》,山東大學歷史文獻學碩士論文,2008年
劉偉傑:《齊國金文研究》,山東大學碩士論文,2004年
駱珍伊:《〈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七)~(九)〉與〈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壹)~(叁)〉字根研究》,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5年
丁山:〈數名古誼〉,《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1本第1分,1928年
于省吾:〈釋〉,《考古》1979年第4期
于省吾:〈釋黽、〉,《古文字研究》第7輯,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
于豪亮:〈中山三器銘文考釋〉,《考古學報》
王恩田:〈釋匕氏示〉,《香港中文大學第二屆國際中國古文字學研討會論文集》,1993年
王輝:〈殷墟玉璋朱書文字蠡測〉,《文博》1996年第5期
王獻唐:〈釋每美〉,《中國文字》第35冊
王國維:〈釋天〉,《觀堂集林》,臺北:世界書局,1961年
王國維:〈釋史〉,《觀堂集林》,臺北:世界書局,1961年
王國維:〈不𡢁敦蓋銘考釋〉,《觀堂古今文考釋》,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6年
吳其昌:〈金文名象疏證〉,《武大文哲季刊》第6卷第1期
吳振武:〈試說齊國陶文中的「鍾」和「溢」〉,《考古與文物》,1991年第1期
李學勤:〈戰國題名概述〉,《文物》,1959年7月
李家浩:〈釋老簋銘文中的「」字〉,《安徽大學漢語言文字研究叢書•李家浩卷》,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
沈寶春:〈釋凡與冎凡㞢疒〉,《香港中文大學第二屆國際中國古文字學研討會論文集》,1993年
季旭昇師:〈從戰國楚簡中的「尤」字談到殷代一個消失的氏族〉,《古文字與古代史》第2輯,2010年
季旭昇師:〈試論《說文》「丵」字的來源〉,《漢字漢語研究》2019年第2期
金祥恆:〈釋㱃〉,《中國文字》第二十一期,1966年
金祥恆:〈甲骨文字考釋三則〉,《中研院第二屆國際漢學會議論文》
林澐:〈說王〉,《考古》1965年第6期
周鳳五:〈郭店竹簡的形式特徵及其分類意義〉,《朋齋學術文集:戰國竹書卷》,臺北:臺大出版社,2016年
姚萱:〈從古文字資料看量詞「个」的來源〉,《中國文字》新37期
唐蘭:〈釋四方之名〉,《考古學社社刊》第4期,1936年
唐蘭:〈永盂銘文解釋〉,《文物》1972年第1期
唐蘭:〈殷虛文字二記〉,《古文字研究》第1輯,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
唐蘭:〈釋保〉,《殷墟文字記》,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
唐蘭:〈陝西省岐山縣董家村新出西周重要銅器銘辭的釋文和注釋〉,《唐蘭先生金文論集》,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5年
郭沫若:〈釋白〉,《金文叢考》,北京:人民出版社,1954年
郭沫若:〈壴卣〉,《金文叢考》,北京:人民出版社,1954年
郭沫若:〈釋祖妣〉,《甲骨文字研究》,北京:科學出版社,1982年
郭沫若:〈釋臣宰〉,《甲骨文字研究》,北京:科學出版社,1982年
郭沫若:〈釋南〉,《甲骨文字研究》,北京:科學出版社,1982年
郭沫若:〈釋干支〉,《甲骨文字研究》,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1年
郭沫若:〈釋挈〉,《甲骨文獻集成》,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1年
郭沫若:〈釋龢言〉,《甲骨文字研究》,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1年
陸德富:〈齊國古璽陶文雜識二則〉,《考古與文物》2016年第1期
陳劍:〈釋造〉,《甲骨金文考釋論集》,北京:線裝書局,2007年
陳劍:〈試說甲骨文的「殺」字〉,《古文字研究》第29辑
陳劍:〈臺灣彰化師範大學上課講義〉,2017年
陳昭容:〈釋古文字中的丵及从丵諸字〉,《中國文字》新22期
張亞初:〈古文字源流疏證釋例〉,《古文字研究》第21輯
張玉金:〈論殷商時代的祰祭〉,《中國文字》新30期,2005年
徐中舒:〈對金文編的幾點意見〉,《考古》,1959年第7期
徐中舒:〈耒耜考〉,《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2本第1分
徐中舒:〈怎樣考釋古文字〉,《古文字學論集》初編,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83年
徐中舒:〈怎麼研究中國古代文字〉,《古文字研究》第15輯
張振林:〈試論銅器銘文形式上的時代標記〉,《古文字研究》第5輯,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
張振謙:〈齊系陶文考釋〉,《安徽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7月
葉玉森:〈揅契枝譚〉,《學衡》1924年第7期
黃德寬、何琳儀、徐在國:〈說蔡〉,《新出楚簡文字考》,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7年
裘錫圭:〈釋求〉,《古文字論集》第15輯,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裘錫圭:〈說卜辭的焚巫尪與作土龍〉,《甲骨文與殷商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
裘錫圭:〈釋「」「」〉,《裘錫圭學術文集》卷1,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2年
裘錫圭:〈甲骨文中的幾種樂器名稱——釋「庸」、「豐」、「鞀」〉,《裘錫圭學術論文集》卷4,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2年
裘錫圭:〈甲骨文中所見的商代農業〉,《裘錫圭學術論文集》卷1,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2年
裘錫圭:〈畀字補釋〉,《裘錫圭學術文集》卷1,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2年
楊安:〈「助」、「叀」考辨〉,《中國文字》新37期,臺北:藝文印書館,2012年1月。
詹鄞鑫:〈釋辛及與辛有關的幾個字〉,《中國語文》1983年第5期
趙平安:〈「達」字「針」義的文字學解釋〉,《新出簡帛與古文字古文獻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9年
趙誠:〈古文字發展過程中的內部調整〉,《古文字研究》第十輯
聞一多:〈古典新義〉下,《聞一多全集》,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93年
劉釗:〈齊國文字「主」字補證〉,《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第3輯,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0年
冀小軍:〈說甲骨金文中表祈求義的字──兼談字在金文車飾名稱中的用法〉,《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1年第1期
龍宇純:〈甲骨金文字及其相關問題〉,《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34本
陳劍:〈金文字詞零釋(四則)〉,復旦網:http://www.gwz.fudan.edu.cn/Web/Show/335
馮勝君:〈試說東周文字中部分「嬰」及「嬰」之字的聲符——兼釋甲骨文中的「癭」和「頸」〉,復旦網:http://www.gwz.fudan.edu.cn/Web/Show/8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