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蔡季軒
Tsai, Chi-Hsuan
論文名稱: 不同形式之自然體驗活動對於目標轉換差異之研究-以林務局自然教育中心為例
The study of differences between different nature experience activity formats among goal conversion – Take Forestry Bureau of Nature Center as the example
指導教授: 李晶
Li, Ching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運動休閒與餐旅管理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Sport, Leisure and Hospitality Management
論文出版年: 2018
畢業學年度: 106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07
中文關鍵詞: 主題活動活動形式Google Analytics決策樹預測模型
英文關鍵詞: theme activity, format, Google Analytics, decision tree, forecast model
DOI URL: http://doi.org/10.6345/THE.NTNU.GSLHM.012.2018.A05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99下載:5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近年來,全臺經營環境學習場域的管理單位皆極力推廣自然體驗活動,藉由不同的活動形式呈現,帶給參與者多元的難忘體驗。林務局自然教育中心為政府機關利用生動解說及活動設計,導引民眾探訪森林,提供國人認識環境的學習場域。為因應現代網路普及化及網路平台的發展趨勢,中心於2015年開放線上報名系統,給予大眾更便利的服務,亦藉此利用網路流量分析掌握網站使用者行為,以更加掌握現有趨勢,提供更有效的行銷策略。本研究將線上報名自然體驗活動視為目標,探討此類型活動由原本的瀏覽轉換至報名活動,其活動本身的形式與目標轉換特性之關係,瞭解自然體驗活動由不同形式組合時的目標轉換差異,進而試圖藉由不同的活動形式及目標轉換特性預測其活動的目標轉換率,並另外直接透過不同的活動形式組合預測其活動的目標轉換率。調查時間為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樣本為林務局自然教育中心舉辦過的主題活動,方法採用文獻分析及檔案分析法蒐集相關文獻;接著透過內容分析法將樣本依形式分類與利用Google Analytics分析網頁瀏覽量,並藉由統計軟體進一步處理分析。結論主要分為四項:(一)活動相當受歡迎,開放報名當天最多人報名,約三週報名額滿。(二)不同的活動,其累計瀏覽量與目標轉換特性差異大。(三)目標轉換特性有效預測活動開放報名後額滿天數。(四)不同參與者特性之自然體驗活動,透過不同的活動形式組合,預測其目標轉換率有所差異。實務上建議:(一)依不同形式組合設計多元化的活動。(二)設計網頁能區隔各活動,擷取更精準的流量。(三)善用推播廣告,提升知名度及網頁瀏覽量。

      In recent years, managers in environmental learning fields in Taiwan have tried their best to promote nature experience activities to participants through various formats. Forest-ry Bureau of Nature Centers guide people to visit the forests and also provide online appli-cations to provide convenience for consumers. Therefore,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consider online registration of nature experience as a goal conversion, and to explore activity formats, goal conversion characteristics, then the main purpose is discussing dif-ferences between different nature experience activities formats among goal conversion. For the research method, by using literature research, documentary analysis, content analysis and Google Analytics. The survey was conducted from January 2014 to December 2016. The samples were theme activities holden by the Forestry Bureau of Nature Center. The re-search findings and conclusion show that (1) The activity is quite popular, the most people register on the day of opening, and the enrollment quota of activity fulfill about three weeks. (2) Different formats of activities have large differences in conversion charac-teristics. (3) There has a model to predict how many days the enrollment quota of activity will be fulfill since it be opened its register. (4) Different combinations of activity for-mats show that goal conversion rate will be different. The study suggests planners that (1) Design and diversify activities in different formats. (2) Use sequence segments in Google Analytics to ask more precise questions and get more accurate answers about your conver-sion data. (3) Make good use of push notification to increase activities exposure and page views.

    中文摘要 i 英文摘要 ii 謝誌 iii 目次 v 表次 vii 圖次 ix 第壹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3 第三節 研究問題 4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5 第五節 研究重要性 6 第六節 名詞操作型定義 7 第貳章 文獻探討 10 第一節 自然體驗活動 10 第二節 活動形式 14 第三節 目標轉換與目標轉換率 24 第四節 林務局自然教育中心主題活動與網頁內涵 28 第參章 研究方法 39 第一節 研究架構 39 第二節 研究流程 40 第三節 研究對象與抽樣方式 42 第四節 研究工具 42 第五節 資料處理方法 45 第肆章 結果與討論 51 第一節 樣本的描述性統計 51 第二節 不同形式之自然體驗活動分布比例特性 56 第三節 目標轉換的描述性統計 63 第四節 不同形式之自然體驗活動對於目標轉換差異 67 第五節 以活動形式與目標轉換特性預測自然體驗活動報名額滿天數 79 第六節 不同活動形式組合預測自然體驗活動之目標轉換率 83 第伍章 結論與建議 93 第一節 結論 93 第二節 建議 97 引用文獻 100

    方潔玫 (譯) (2005)。共享自然的喜悅 (二版)。臺北市:張老師。(Cornell, J., 1978)
    王保進 (2015)。中文視窗版 SPSS 與行為科學研究 (二版)。新北市:心理。
    王修曉 (2007)。研究方法概論。臺北市:五南。
    王家祥、張美惠 (譯) (2005)。與孩子分享自然。臺北市:張老師。(Cornell, J., 1979)
    王淑芳 (2016)。自然體驗融入視覺藝術課程對國小學童環境覺知的影響 (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臺北市。
    田培林 (1987)。教育與文化 (下) (六版)。臺北市:五南。
    朱作仁 (1994)。教育百科辭典。臺北市:五南。
    朱柔若 (譯) (2000)。社會研究方法-質化與量化取向。臺北市:揚智文化。(Neuman, W. L., 2013)
    余紫英 (2001)。探索教育活動影響國中學生自我概念與人際關係之實驗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吳岸芳 (2007)。自然體驗融入幼兒生命教育之教學行動研究-以復興鄉泰雅族幼兒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吳幸玲、郭靜晃 (譯) (2003)。兒童遊戲:遊戲發展的理論與實務。臺北市:揚智文化。(Johnson J.E., Christine J. F., & Yawkey T. D., 1987)
    吳明隆 (2008)。SPSS操作與應用:問卷統計分析實務。臺北市:五南。
    吳明隆、涂金堂 (2014)。SPSS與統計應用分析。臺北市:五南。
    吳秋慧 (2016)。自然體驗中的療癒:助人工作者個人體驗與應用之初探 (未出版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臺北市。
    呂建政 (1993)。童軍戶外活動設計與實施-戶外教育課程與教學之探討,15-23。臺北市:中國童子軍教育學會。
    李秋芳 (1995)。自然教育系統規劃之研究-以溪頭森林遊樂區為例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臺北市。
    李美珠 (2007)。自然體驗方案對國中生正向情緒之影響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李桃生、廖一光、紀麗美、翁儷芯、朱懿千、歐懿慧、李秉容、廖永鎮、蔡育唐 (2015)。林務局森林遊憩資訊整合平台-臺灣山林悠遊網優化精進計畫。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研究成果報告 (編號:tfbc-1020101),未出版。
    李國瑋 (2012)。科技接受或轉換?科技轉換模式的初探與驗證。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計畫 (編號:NSC-101-2410-H-024-005),未出版。
    李淑幸 (2005)。利用自然體驗活動提升國小三年級學生欣賞自然之美的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李晶 (2017)。林務局自然教育中心服務資源綜合分析診斷計畫。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研究成果報告 (編號:tfbc-1060303),未出版。
    沈庭禎 (2014)。網路影音使用者之一般網路廣告態度與付費意願之關聯性分析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交通大學,新竹市。
    沈振中 (1999)。老鷹觀想錄。基隆市:野鳥學會。
    周文欽 (2007)。研究方法概論。臺北縣:國立空中大學。
    周玉秀 (2005)。談體驗活動到體驗教育的理論基礎。國民教育,45(4),2-6。
    林心語 (2016)。美容美髮服務之資訊搜尋、衝動性購買、從眾行為與購後反應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縣。
    林秀雲 (2016)。社會科學研究方法。臺北市:雙葉書廊。
    林東良 (2017)。以持續型自然體驗方案探討自然經驗對家庭之影響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林信成、洪銘禪 (2010)。應用 Google Analytics 於數位典藏網站計量分析。教育資料與圖書館學,47(3),343-369。
    林威利 (譯) (2016)。透視數據下的商機,運用Google Analytics發掘商業洞見。臺北市:天下雜誌。(Clifton B., 2012)
    林綺秋 (2013)。親師生一起進行自然體驗之行動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
    洪貞玲 (2015)。我是公民也是媒體:太陽花與新媒體實踐。臺北市:大塊文化。
    胡婉玲 (2006)。消費者使用創新性,轉換成本與轉換意圖間關係之實證研究。行銷評論, 3(4),399-421。
    胡龍騰、黃瑋瑩、潘中道 (2000)。研究方法:步驟化學習指南。臺北市:學富文化。 (Ranjit K., 1999)
    夏秉楓 (2012)。旅遊目的地型態對遊客旅遊天氣資訊搜尋策略影響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涂淑芳 (2013)。在臺灣實踐體驗自然活動-我的反思。生態臺灣,41,35-39。
    高鴻文、林詩偉、萬書言 (2012)。運用決策樹演算法於護理人員離職預測-以某公立醫院為例。醫療資訊雜誌,21 (4),15-29。
    國家教育研究院 (2016)。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國民中小學暨普通型高級中等學校。取自https://www.naer.edu.tw/files/15-1000-10469,c1174-1.php?Lang=zh-tw
    張子超 (2001)。九年一貫課程改革與環境教育融入。載於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舉辦之「中華民國九十年度環境教育國際學術研討會」新世紀環境教育的回顧與展望論文集(頁38-44),臺北市。
    張立莉 (2007)。環境藝術融入自然體驗對國小學童環境覺知的影響 (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張其昀 (1981)。中華百科全書。臺北市:中國文化大學。
    張菁砡 (2008)。尊重生命,找回人與自然的關係-再見小樹林。全國新書資訊月刊,115,54-55。
    張碧凰、戎瑾如、林寬佳、郭千哲 (2011a)。自然體驗活動介入對慢性精神分裂症病患精神病症狀之成效探討。護理暨健康照護研究,7(4),305-316。
    張碧凰、戎瑾如、楊翠媛、洪芬芳、李恭賢 (2011b)。慢性精神分裂症病患自然體驗活動指引之研發。精神衛生護理雜誌,6(1),11-20。
    張碧凰、戎瑾如、蔣欣欣、陳麗娜 (2010)。慢性精神分裂病患參與自然體驗活動的療癒歷程。中華團體心理治療,16(1),11-25。
    張維國 (2002)。一顆自然體驗教育的種子-從自然寫作與自然教學的對話中萌芽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教育部 (1994)。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中華民國教育部網站,取自http://dict.revised.moe.edu.tw/cgi-bin/cbdic/gsweb.cgi?ccd=NSXjSv&o=e0&sec=sec1&index=1
    教育部 (2000)。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 (第一學習階段) 暫行綱要。臺北市:作者。
    梁翠萍 (2002)。國小教師共同參與之行動研究-以關渡自然公園為例 (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師範學院,臺北市。
    許建民 (1999)。以休閒活動類型及形式規劃休閒活動之探討。大專體育,42,158-164。
    陳妍安 (2013)。探索教育方案對中高齡者靈性健康影響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  佛光大學,宜蘭縣。
    陳俊甫 (2001)。自然體驗的理念與思維-返照初心見自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
    陳建志、鄭旭容、高建洲、吳宜儒 (2012)。道路柏油熱能轉換系統之研究。中國鑛冶工程學會會刊,218,114-119。
    陳春敏 (2003)。體驗自然活動對兒童欣賞自然的影響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師範學院,臺南市。
    陳美雲、洪春男、李建邦 (2016)。使用決策樹建立汽車消費者購買意圖分類模式。 數據分析,11 (2),47-75。
    陳隆輝、李旭良 (2015)。應用決策樹探討研究所補教業者之電話行銷策略。高雄師大學報:教育與社會科學類,39,49-72。
    陳雅文 (1995)。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大辭典。臺北市:漢美。
    陳鈺雯 (2011)。自然體驗融入國小視覺藝術教育-親自然,玩藝術暑期輔導活動之個案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陳樹衡、郭子文、棗厥庸 (2007)。以決策樹之迴歸樹建構住宅價格模型-臺灣地區之實證分析。住宅學報,16 (1),1-20。
    陳璽元 (2017)。精準廣告推薦系統對轉換率影響之研究 - 以美妝產品為例 (未出版碩士論文)。世新大學,臺北市。
    黃文祥 (2003)。足球比賽攻防轉換原因之探討。教練科學,2,249-258。
    黃百祥、李建興 (2014)。應用小波轉換特徵於音樂樂器之辨識。資訊科技與應用期刊, 8(1),1-9。
    黃金柱 (2006)。休閒概論。臺北市: 師大書院。
    黃國彥 (2000)。教育大辭書。國家教育研究院雙語詞彙,學術名詞暨辭書資訊網。取自: http://terms.naer.edu.tw/detail/1303274/
    黃裕宜 (2000)。老子-自然思想的考察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臺北市。
    臺灣山林悠遊網(2017a)。服務項目。取自 http://recreation.forest.gov.tw/NC/NC_Index_3.aspx
    臺灣山林悠遊網(2017b)。與大家的關係。取自 http://recreation.forest.gov.tw/NC/NC_index23.aspx
    臺灣山林悠遊網(2017c)。宗旨、願景、信念。取自 http://recreation.forest.gov.tw/NC/NC_index_2.aspx
    臺灣山林悠遊網(2017d)。發展原則。取自 http://recreation.forest.gov.tw/NC/NC_index21.aspx
    臺灣山林悠遊網(2017e)。定義與發展緣由。取自 http://recreation.forest.gov.tw/NC/NC_index22.aspx
    臺灣山林悠遊網 (2017f)。臺灣山林悠遊網首頁。取自 http://recreation.forest.gov.tw/index.aspx
    臺灣山林悠遊網(2017g)。東眼山主題活動。取自http://recreation.forest.gov.tw/NC/NC_1_3.aspx?NEC_ID=dys
    臺灣山林悠遊網(2017h)。線上報名。取自 http://recreation.forest.gov.tw/NC/NC_Index_4.aspx
    潘孟君 (2011)。應用於太陽能發電模擬系統之電能轉換電路。永達學報,11(2),21-27。
    蔡巧玲 (2004)。你準備好去冒險了嗎。大專體育,71,134-139。
    蔡明學 (2016)。應用決策樹分析視導人員專業能力與學校視導績效之關係。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學報,33 (1),39-75。
    鄭江宇、張佳榮、黃哲彥 (2016)。掌握行銷新趨勢你不可不知的網站流量分析 Google Analytics。新北市:翔宇文化。
    謝智謀、王怡婷 (譯) (2003)。體驗教育─帶領內省指導手冊。臺北市:幼獅。(Knapp, C. E., 1992)
    顏妙桂 (譯) (2012)。休閒活動規劃與管理。臺北市:麥格羅希爾。(Edginton, C.R.、Hanson, C.J.、Edginton, S.R.、Hudson, S.D., 2002)
    顏志龍、鄭中平 (2015) 給論文寫作者的統計指南,傻瓜也會跑統計。臺北市:五南。
    羅幸惠 (2001)。筆記大自然。臺中市:鄉宇文化。
    Avedon, E. M. (1974). Therapeutic recreation service: An applied behavioral science ap-proach. Needham Hts., MA: Allyn and Bacon.
    Babbie, E. (1990). Survey research methods. Belmont, CA: Wadsworth.
    Basti, E., Kuzey, C., & Delen, D. (2015). Analyzing initial public offerings' short-term per-formance using decision trees and SVMs. Decision Support Systems, 73, 15-27.
    Berger, R., & McLeod, J. (2006). Incorporating nature into therapy: A framework for prac-tice. Journal of Systemic Therapies, 25(2), 80-94.
    Bratman, G. N., Daily, G. C., Levy, B. J., & Gross, J. J. (2015). The benefits of nature expe-rience: Improved affect and cognition.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 138, 41-50.
    Cornell, J. B. (1979). Sharing nature with children: a parents' and teachers' nature hand-book. Nevada, CA: Ananda.
    Drucker, P. (1954). The principles of management. New York, NY: Harper & Brothers.
    Edginton, C. R., Hanson, C. J., Edginton, S. R., & Hudson, S. D. (1998). Leisure program-ming: A service-centered and benefits approach (3rd ed). Philadelphia, PA: McGraw-Hill Companies, Inc.
    Farney, T., & McHale, N. (2013). Goal setting: Using conversions and goal reports. Library Technology Reports, 49(4), 32-38.
    Farrell, P., & Lundegren, H. M. (1978). The Process of Recreation Programming. Theory and Technique (2nd ed.). Philadelphia, PA: Venture.
    Farrell, P., & Lundegren, H. M. (1991). The Process of Recreation Programming. Philadel-phia, PA : Venture.
    Goncu, A., & Klein, E. L. (2001). Children in Play, Story, and School. New York, NY: The Guilford Press.
    Google Analytics (2017). Google Analytics. Retrieved from       https://analytics.google.com/analytics/web/?utm_source=demoaccount&utm_medium=demoaccount&utm_campaign=demoaccount#management/Settings/a54516992w87479473p92320289/
    Google Analytics Academy (2017). Analytics Academy Courses. Retrieved from https://analytics.google.com/analytics/academy/
    Google Analytics Help (2017) About goals. Retrieved from         https://support.google.com/analytics/answer/1012040?hl=en
    Han, J., Pei, J., & Kamber, M. (2011). Data mining: concepts and techniques. New York, NY: Elsevier.
    Hill, C. W., Jones, G. R., & Schilling, M. A. (2014). Strategic management: theory: an in-tegrated approach. Stamford, CT: Cengage Learning.
    Jana, S. & Chatterjee, S. (2004). Quantifying web-site visits using web statistics: An ex-tended cybermetrics study. Online Information Review, 28(3), 191-199.
    Kaplan, R., & Kaplan, S. (1989). The experience of nature: A psychology perspective. New York, N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Kaplan, S. (1995). The restorative benefits of nature: Toward an integrative framework.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 15(3), 169-182.
    Kinetics H. (2013). Introduction to recreation and leisure (2rd ed). Champaign, IL: Human Kinetics.
    Kraus, R. G. (1985). Recreation program planning today. Glenview, IL : Scott, Foresman.
    Parten, M. B. (1932). Social participation among pre-school children. The Journal of Ab-normal and Social Psychology, 27(3), 243.
    Russell, R. V. (1982). Planning programs in recreation. St. Louis, MO: Mosby.

    下載圖示
    QR CODE